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十项任务”相关内容

北京市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十项任务”相关内容

“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城市交通使用“最后一公里”,经常是用于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指乘客从主要公共交通主要站点下车后到自己小区(家)的距离。今年6月初,市政府印发了《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八阶段(2011年)工作方案》,提出要增设小区公交专线和区域“袖珍线路”,其目的就是要打通公交客运的“最后一公里”。

当今,在许多时候,“最后一公里”已经不限于交通、通讯、网络等具有具体“线路最后一段”的狭义概念,而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关键性的步骤。

北京社会管理创新十项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12部分50条,《意见》明确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动员社会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环境为保障,以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开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意见》指出,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②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③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④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⑤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

《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实现“五个更加”的奋斗目标: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北京的社会管理创新有十项重点任务。

今天,本报向读者详细解读这十大重点任务。

10项重点任务

1、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2、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3、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4、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5、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6、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

7、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8、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9、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10、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一、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关键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紧密结合北京实际,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1、加强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社会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建设形势,科学制定社会服务管理政策,支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发挥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北京实践”:党的十七大后,按照中央要求,北京市成立了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各区县也设立了相应机构,各街道成立了社会工作党委;在社会组织中,构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在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中,全部建立了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建设工作网络。

2、强化政府职责

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职责体系,完善工作职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加强社会管理,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政策法规,依法高效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运转协调、运行高效。不断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街道(乡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工作举措:近三年来,市、区县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当作大事来抓。从2009年至2011年,市、区县政府投资60多亿元,使2600多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全部达到350平方米以上。2008年、2010年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使社区工作者工资收入达到本区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平均水平。

3、推动社会协同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协同作用,共同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职能,做好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业务龙头、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有效承接政府转移和委托的社会服务管理项目;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实现基层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单位优势,着力研究社会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解读:北京市妇联推出了带动下岗妇女、残疾妇女就业的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巧娘工作室”。目前,“巧娘工作室”已有270个,遍布全市的16个区县,带动几十万妇女弹性就业。“巧娘”们生产的全部是手工作品,主要为政府或一些企事业单位采购,用于庆典、活动展示或外事赠送。

今后,市、区(县)两级政府将帮助“巧娘工作室”寻找合适的设计师,由政府出资,购买设计师的服务,让“巧娘”制作出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帮助其拓展销售渠道。4、动员公众参与

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支持、推动居(村)民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一步巩固发展北京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志愿服务、群防群治成果,充分调动社会公

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法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努力形成社会服务管理人人参与、社会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解读:北京奥运会闭幕后,本市及时出台《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基层经验:朝阳区建立了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网站,已有的社会志愿者及新发展的志愿者都已经统一编号并建立了档案,制定了服务计时和品牌社会志愿服务队伍、星级志愿者评定等办法。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和需要被提供志愿服务的市民只要在网站上的受助申请和志愿服务栏里登记信息,供需服务就能无缝对接。今年,朝阳区20万志愿者已经认领了百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二、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各类人群完全覆盖

——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市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力度。

1、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扶持社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面。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名词解释】“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是指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能够享受到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社区安全、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环境美化以及购物、餐饮、日常修理等方面的服务。

基层经验:做饭做到一半,突然发现没盐了,家住朝阳区吉祥里社区的鲁大妈不慌不忙地抄起电话:“请送一袋食用碘盐。”问题就此迎刃而解,这得归功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提供的便利生活。2010年,本市下发《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居民在社区里能享受哪些服务有了统一标准。该目录包括就业、卫生、养老、文化等10大类、60项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区居民能够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享受到“看单点菜”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购物、餐饮、缴费、日常修理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和特色服务共计180项,基本实现“大需求不远离社区、小需求不出社区”。

解读: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本市已诞生16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今年,市政府已将“建成1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纳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全市“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

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充分就业格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别,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逐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界限,构建“职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面覆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

解读:目前,本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医保制度已覆盖城市1400多万人,低保制度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应保尽保,养老保障制度更是在全国率先实现覆盖。截至2010

年底,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82.5万人、1063.7万人、774.2万人、823.8万人和372.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8万人和143.7万人。

今年社会保障的主要预期指标: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分别比上年增加1%以上,各项基金征缴额比上年增长8%,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91%。

加快实现公费医疗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在完成区县公费医疗改革的基础上,启动市级改革,将本市公费医疗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加大惠民政策力度,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建立“兜底”机制,对因患大病造成个人负担过重的参保职工,实施医疗费用二次报销政策;出台办法,解决新生儿参保前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问题;将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参加大病医

疗保险的外地农民工生育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上述措施,预计全年可减轻群众医疗负担2亿元。

【名词解释】“职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指推进社会保障从职工到居民的有效衔接,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和所有在京职工,一方面形成职工和居民相互衔接的两大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形成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区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费医疗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区县统筹。

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标准

组织体系社会化:

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协会,把所有能参加健身活动的人纳入其中开展活动,达到群众体育社会化、组织体系社会化

健身器材家庭化:

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挖掘适合家庭、门院使用的健身器材,实现体育走进千家万户,倡导器材进入家庭

健身活动多元化:

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年年有展示,实现人人在组织中、组织在活动、活动有特色

健身服务科学化:

开展体质测定、举办健身大讲堂,培训体育骨干,让居民掌握科学健身方法,有针对性地安全有效开展体育活动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注重发展特殊教育,结合产业需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广“体育生活化”理念,完善基层体育设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

【名词解释】“体育生活化”

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让体育回归大众、让体育回归生活”的世界体育发展时代潮流的先进理念。体育生活化是体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属性的反映,是体育日益被广大群众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

年1月,东城区黄化门社区正式启动北京市第一个“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

4、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树立“大民政”理念,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建立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等多元保障机制。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市民福利水平,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培育慈善组织,拓展慈善募捐渠道,逐步形成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慈善捐助体系。

解读: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了“大民政”意识,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大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力度,全面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和60项利民新政,有力地推动了首都民生事业和社会发展。

三、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关键词:实有人口、网格化服务管理

——不断提高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努力做到社会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各类人群全面覆盖。

1、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

坚持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努力形成与首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和管理格局。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向更多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新城和周边区域合理分布。严格户籍准入政策和指标调控,优先引进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人口评估机制,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确保首都人口发展符合调控目标要求。落实人口总量调控区县属地责任,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分管、属地负责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解读:人口规模问题事关首都可持续发展。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960万。

“人口评估机制”意味着政府更重视可持续发展,更重视资源“均摊”背景下保护每个人的利益。以重大决策中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为例,引入人口评估机制,更科学划出了水资源管理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水污染控制红线。按照规定,今后本市将禁止新开办高档洗浴业和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以及滑雪场、高尔夫球场和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高用水企业。

根据规划,到2020年前,本市中心城区平均每年要疏解约4万人,完善旧城保护、缓解交通拥堵。其中,未来五年西城区将通过各种方式疏解10万人。拟在昌平回龙观、丰台张仪村、房山长阳等5地建设总共250万平方米的对接安置房项目,至少对接7.5万人口。东城区选定朝阳区定福庄南区、豆各庄和通州区“两站一街”地块作为人口疏解对接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东城区目标是在203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65万人,共疏解21.5万人。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流动性持续增强,各种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出现,全市人户分离已经达到345万多人,占比近三成。

2、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居住证、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市联网、部门联动、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协作机制,做好流动人口双向服务管理。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要求,加强流动人口、人户分离基础信息采集,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和改

进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努力解决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市将总结推广“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经验,建立健全青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出租房屋集中管理等模式。通过建设国际化社区等方式,做好长期在京居住的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3、完善各类人群服务管理

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居家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社会闲散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做好教育、帮扶、矫治等工作;充分发挥区县“阳光中途之家”作用,完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制度,使之及时得到救助、治疗和康复;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解读:发展促和谐,繁荣共团结。对少数民族乡村农民来说,“十二五”期间他们的收入增长将高于京郊平均增速,最终要达到平均线以上。2010年全市民族乡人均劳动所得达12053元,较2006年增长77%,年均增长19.3%。今年,少数民族乡村人均劳动所得要增长10%。此外,少数民族村的生态环境整治、产业方式转变等均取得显著发展。2015年,全市9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全市或所在区县平均水平。

“9064”养老模式,适度普惠应对人口老龄化。目前,本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已将近20%,达到老龄社会标准的2倍。本市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构架了“9064”养老模式——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社会专业养老机构养老,目前已基本形成新的模式框架。为满足90%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去年全市发放养老服务券4.3亿元、实际花费4.1亿元,“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100元券”这一创新举动,拉动建立约5000家养老服务商。“十二五”期间,万名老人平均可拥有100名上门服务的护理员;社区将建10万张日间照料床位;全市养老床位将再增5万张,达到12万张。

对社会闲散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的服务、管理,将使每个人获得更有尊严的生活。

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

北京市研究出台《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制度

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老人补助医疗制度

建立城乡社区(村)养老(助残)餐桌

建立城乡社区(村)托老(残)所

招聘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

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

开展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

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为老年人(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

4、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工作,科学划分网格,合理配备力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畅通信息发现报告渠道,健全监督考评体系,搭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完善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制定并试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构

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基层经验:2011年的元宵节下午,东花市北里社区有人闻到胶皮糊味。不用打电话报警,北里中区所属的“第2网格”的工作人员,一分钟内就及时赶到现场并处理了这起因地下室出租房内电冰箱插座短路引起的小意外,将损失减至最小。

2.05平方公里的东花市街道被划分为26个网格,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都可以做到网格内就地办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将原来浮在上面的各级干部都下拉到了网格中,凡是网格里发生的各类事件,网格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今年春节,这里实现了零火情、零火灾、零伤亡的三“零”目标。

解读:东城区、朝阳区、顺义区三个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去年下半年试点先行,推动社会建设纳入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这种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将在今年向全市推广,并在“十二五”时期末基本实现全覆盖。

【名词解释】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是指社会服务管理中运用网络地图技术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把每个街道所辖区域科学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以网格单元为基本单位把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其中,科学配置和整合服务管理力量,明确责任管护主体,实行分层、分级的全区域管理、全时段监控和全方位服务,发现问题实时反馈到城市信息监控指挥平台并及时有效解决,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四、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关键词: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

——切实打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根基,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

1、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

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职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功能,发挥社区服务站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和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基层经验:在通州区大马庄社区,居民遇到就业、计生、高龄津贴等事儿,都可以在一间宽敞的社区服务站“一站式”咨询或办理。社区服务站承担了居委会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脱身”后的党委管党建,与居委会一起专注于社区自治与社区经济发展,甚至在海南开办了自己的酒店,年收入数千万元。社区的蓬勃发展,让住在这个社区的老人都享受了免费医疗等更周到的公共服务。

解读:如今,无论在二环边的老社区,还是在西四环边的高档楼盘,全市2633个城市社区中有1967个社区达到规范化要求,基本形成了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居民办事、社区管理正越来越规范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2、深入推进居(村)民自治

认真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断完善社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制度。深化社区(村)民主自治,规范社区(村)重大事务民主议事规则,健全社区居(村)民会议及居(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民主听证、

居(村)务公开制度。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模式,逐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加强业主大会建设,强化社区居委会对业主大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引导业主大会依法规范运行。

基层经验:去年冬季,家住东四街道六条社区63号、65号院的160位居民就集体向常务会投诉:家中供暖温度白天只有10℃,穿着羽绒服还哆哆嗦嗦。居委会一接到问题投诉后,立即邀请居民代表和管片主任,又迅速找到负责该社区物业的某医药公司,再邀请供暖方一块参加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最后,物业方和供暖方保证,持续烧热供暖的储热罐,连晚上也不要间断。160位居民终于如愿在家过了个暖冬。

在东四街道,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制度已坚持了8年。居民生活中一旦遇到难事、急事,都可以由代表提出,然后召开社区合议会商量解决。这样的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模式,今后将在全市逐步推广,不断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

在农村,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6月1日在全市率先挂牌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会议依法依规推选出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共5人,其中主任是现任的村党支部成员,另外4名委员则是普通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将对村级事务实施监督。他们可以定期检查、审核村级财务管理;受理村民对村务管理的投诉等,逐步形成对村干部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保障全体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年内全市3943个村将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3、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管理职能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健全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依托,规范基层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和引导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其内部服务设施,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管理。不断加强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基层经验:74岁的老宋吃完米饭和半份滑溜里脊后,又把汤一口一口喝干净。81岁的老伴老张动作稍慢,五六分钟后也将饭菜打扫一空。从国家广电总局的食堂里离开前,老两口又要了一份烧茄子,这一餐加一菜还不到15元。

老两口并非国家广电总局的退休职工,他们与这个国家部委的唯一关系,就是身处同一社区——西城区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过去国家部委的大院是进不来的,如今资源整合,也向普通居民开放了。国家广电总局还开放了原来的职工浴室为附近老年人和“洗澡难”的居民服务。另一个和吃午饭类似的问题是上厕所。月坛街道的想法是,只要在他们辖区内,居民在5分钟内就能找到开放的厕所。月坛街道自己出资建立了很多公厕,但最终彻底解决问题的,还是区域内大多数单位的卫生间对外开放。

解读: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立了一个涵盖全社会的“无围墙敬老院”。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实现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更全面覆盖,以共建共享机制让社区更加和谐。

4、扎实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和村庄社区化管理

围绕社区服务站建设、社区工作职能、社区运行机制、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基础设施配置和社区经费投入等内容,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十二五”时期,城市社区建设基本实现规范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向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和农村社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总结推广村庄社区化管理经验,加快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步伐,健全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

基层经验:大兴区西红门镇大生庄村是本市第一个实行社区化管理的自然村,村庄建围墙、安街门,封闭不常用的路口,村口设有门禁系统,人员、车辆进入须出示证件。杨桂梅是大生庄村的老住户,家里5间出租房屋,有9名租住人。社区化管理后,他家窗外那辆自行车,放了一个多月仍安然无恙。以前车放到街上一小时,准丢!“十二五”期间,本市将

在农村大规模推广社区化管理。

解读: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和村庄社区化管理,最终将有力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全体公民。

五、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关键词:社会创造活力、和谐劳动关系

——不断加强和创新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积极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1、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

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网络,基本实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全覆盖,把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按照有领导责任制、有职能部门、有工作制度、有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广泛覆盖、有管理和服务体系广泛覆盖、有业务和活动品牌项目的要求,完善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基层经验:北京车友协会现已是全市响当当的社会组织。但以前,其成员都是分散、独立参加活动,要开展全市性活动,得额外花心思组织。

2009年,团市委成为第一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一员,立即与各个车友会联系,把他们组成北京车友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定期举办会议。目前该协会已经完成注册,拥有超过200家民间车友协会成员。如今,只要团市委一有活动,北京车友协会总是积极响应,他们给贫困子女送温暖,给农民工子女送关爱,开展“3510行动”,培养文明驾驶观念……通过枢纽的组织作用,车友真正成了社会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像车友会这样的青年社会团体组织,团市委联系、服务的有5000余家。

解读:化零为整,打造社会组织“旗舰队”。“枢纽”转起来,社会组织活起来。目前,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已经与24000多家各类民间组织建立初步联系,并帮助、支持他们蓬勃发展。

“枢纽型”社会组织定义及职能

“枢纽型”社会组织: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联系、管理和服务的联合型社会组织。具体职能包括:

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承担有关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责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的工作。

业务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本领域的社会组织搭建平台、扩大交流、形成合力,提供业务指导,促进共同发展。

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发挥平台作用,授权负责对本领域社会组织的联系、管理和服务,并承担相关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

2、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民生的公益组织、符合产业导向的行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建设的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型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努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打造一批示范性强的公益服务项目和便民服务品牌。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人才引进、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制度,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业务培训,加快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自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加强与全国性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国际社会组织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依法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京活动的管理。

基层经验:做公益事业,照样有人买单。“寸草春晖”为老人提供了10年的志愿者心理

关怀服务。去年,政府一下子拿出40万元进行资助。这让他们服务的老人一下子多了十倍,并计划为空巢老人提供新的“管家”服务、心理咨询等。

另一家“爱心传递”老年心理咨询热线,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一下子从热线电话,变成了进入近300个社区开展老年心理关怀服务项目。

解读:2010年,本市建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制度,政府购买300项公益服务项目,参与的社会组织达到400余家,涉及文化教育、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科技创新、法律保障等多个领域。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扶持壮大社会组织的同时,还“以一当十”撬动了22亿元的社会组织资金用于服务民生,激发了其社会服务活力。

3、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完善备案管理制度,逐步扩大社会组织备案管理范围。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各类社会组织与行政主管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第三方独立运作的社会组织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依法监管,完善社会组织退出机制。

解读:今年起,逐步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绝大部分社会组织不再由行政部门作业务主管单位,“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逐步实现“以社管社”,自我发展、自主管理。

4、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企业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平等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积极稳妥解决劳动争议,逐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牵头、多方联动、重在调解、促进和谐的劳动争议社会化调解格局。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建立各类经济组织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和企业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解读:今年一季度,本市对4万余家建会企业中低收入职工情况进行了摸底,发现有12家中小企业的528名职工月工资未达到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今年起,包括按最低工资标准给职工发工资在内的五类企业须启动工资集体协商。3年内,工资协商制将在全市八成以上已建工会的企业中推行。

5、强化企业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

积极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加快发展,指导和帮助各类经济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着力强化企业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切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提高员工素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推动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群众组织,探索党组织、群众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基层经验:几年前,东方基业公司总经理王静波是反对在自己公司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怕相关活动耽误正常工作。总经理助理、老党员高庚尧和曙光街道工委党建特派员陈建设多次做工作后,他才同意为公司的9名党员建立党支部。不过,王静波很快发现,组织起来的党员“特别有战斗力”,在街道开展党建的同时也帮助企业与政府沟通、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终于,王静波本人向公司党支部提交了一份思想汇报。

目前,全市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本都已经建立党组织。

六、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服务管理体系,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传统媒体管理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等新媒体服务管理。

1、促进互联网新媒体发展

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推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和“三网融合”。积极为中央媒体网站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市属媒体网站建设,在新闻发布、信息采集、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推动千龙网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加强首都之窗等政府网站建设,鼓励街道、社区开辟服务型网站,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发挥地区商业网站积极作用,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解读:对于家住回龙观的小余来说,找吃饭的馆子、约人打球、出售家中二手物品……都可以通过回龙观社区网完成。

像这样的社区网站,在本市大大小小有上千家。贴近居民的服务、及时的信息发布、良好的互动性,让社区网站成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与管理的重要渠道。

【名词解释】三网融合

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相互融合。

2、完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对网民心理和需求研究,利用博客、微博、论坛等开办功能实用、服务便捷的专业频道,丰富网上文化内容,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公益性上网向社区和农村延伸,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资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网络文化单位开展网上公共服务。推进社区工作者上网服务工程,充分运用网络开展社区工作。

解读:130万名粉丝——这不是明星的微博,而是北京警方“平安北京”微博。作为最早开通微博的政府部门,北京警方此举获得了网民好评。从警情发布、普法,到发布温馨提示,公共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有效增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

3、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

积极开展网上舆论引导,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以建立全市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为契机,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运用新媒体与公众沟通的能力,准确掌握网上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有效掌握主动权,努力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解读:2010年1月19日,“知心姐姐”卢勤、江西省的“网络妈妈”刘焕荣、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等9人被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正式聘请为“妈妈评审团”首批评审员。随着北京市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在网民中形成了“低俗信息人人喊打”的热潮。

4、依法加强互联网新媒体管理

健全党委政府加强领导、专业部门担当主力、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落实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责任制。研究制订试行办法,逐步推进网站实名制、手机实名制,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流动。加强网络诚信体系建设,落实电信运营企业和用户法律责任,促进互联网业界行业自律,引导网民诚信守法。加强举报热线、网站自律专员等机制建设,构建文明办网、文明上网长效机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治理网络虚假、色情、诈骗等不良信息,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解读: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实行网络实名制。我国网络实名制工作尚在积极研究中。从2003年网吧上网客户实名登记开始,有关网络实名制一直在探索中,2010年国新办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推动论坛、BBS等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入整治手机淫秽色情要抓住业务推广渠道、手机

网站内容接入、服务器层层转租、手机代收费和涉黄网站域名变换等五个关键环节。

首都文明办近年来也组织市民、网友、网站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网上文明活动,引导网友文明上网。

七、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关键词: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

——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1、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完善动态监测和处置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迅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置食品药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格局。

解读:本市已建立食品安全的科学评估、市场准入、监测与监督抽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归集发布和日常监督协调等六项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目前,90%的社区和行政村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为百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商场、连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建设了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站或快速检测室;在全市1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超市和农副产品市场设立食品安全公示栏。

2、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预警预测、应急处置和救援、社会监督、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改善安全生产设施和装备,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责任体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充分发挥工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加强居家安全宣传、教育、服务和管理,努力防止居家安全事故发生。

解读:本市将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警示名单”,进入名单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发生1起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谎报、瞒报事故”等。安监部门将对其曝光,一年内,严格限制该企业新增项目的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

3、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以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建设,发挥街道(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平台作用。深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解读:目前,全市基本建立健全了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警务信息大平台为支撑,以六张网络为骨架,以六项机制为保障,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完善应急防灾管理机制

健全各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机构,形成科学完善的公共突发事件和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以各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主管部门为主导,健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应急联动机制。统筹全市资源,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和灾害预警能力。普及应急管理、防灾减灾、预防避险等知识,加强各级干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灾培训,组织开展群众性应急演练,加大城市防灾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全社会处置公共突发事件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危机管理能力。

解读:“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在各区县建立50个应急避险场所。救灾物资储量能满足城市10%人口、即约200万人的应急保障。

本市未来五年将推行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每个社区(村)都将配备一名以上的灾害信息员,实现即时预警、传达等目标。

八、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关键词:文明有礼、守法诚信、健康心态

——把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努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党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北京奥运精神”成果,总结提炼“北京精神”,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推进公共文明引导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公共传媒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正面引导作用。

解读:通过近10年来的公共文明引导,本市公众的公共文明行为指数获得大幅提升,2010年已达到83.02,与2005年首次测得的65.21分值相比,五年来首都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总共上升了17.81个分值。

今后本市“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公共文明引导活动,将开展春运公共文明、全国“两会”期间公共文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环境文明、学雷锋服务文明、扶贫济困春风行动、观赏文明与网络文明等六大引导行动,推动公共文明再上新台阶。公共文明引导活动中,全市6700多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将发挥“八大员”作用——精神文明宣传员、文明礼仪示范员、排队乘车引导员、交通文明协管员、治安防范信息员、站台环境维护员、群众困难排解员、公共文明观察员。

2、营造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深入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继续开展“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实践活动。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不断提升全社会法律意识,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解读:“六五”普法将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包括十大任务: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深入推进依法治理。

3、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不断完善符合国情和市情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规范建设的指导,推进行业规范、社团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完善,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加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力度,坚决打击制假贩假、造谣诈骗等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社会诚信的违法行为。

解读:“十二五”时期,本市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全面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届时,将实现信用信息内容统一规范、归集顺畅便捷,信用信息公开透明,信用修复严格规范,信用作用发挥良好。

4、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建立健全社会心态引导机制,加强社会心态监测、评估、预警和疏导,及时发现、积极疏导社会不良心态,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加强人文关怀,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发展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健全心理服务机制,完善心理援助服务。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立高危人群心理干预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

名词解释】心理干预

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境。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九、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关键词:维护群众利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坚持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形成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1、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注重倾听群众呼声,全面了解各类群体利益需求,通过坚持实施政府办实事工程等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员工切身利益,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公益法律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征地拆迁、劳动用工等矛盾多发领域,依托政府相关部门、群众组织、行业协会等搭建平等协商平台,建立和完善利益平等协商机制,保障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平等对话权。

基层经验:石景山区鲁谷社区独创了“代表服务办公室”,专门负责收集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区域发展,百姓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今,石景山区9个街道都专门设置了“代表服务办公室”,每年收集百姓意见建议数百条,在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听民情、纳民意、解民忧、促民生。

2、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

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重要作用,拓宽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健全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完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市(区、县)长信箱等诉求表达方式,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群众诉求表达和合法权益保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信访责任,推进领导干部接访、走访和包案督导,积极化解突出信访问题。推广“连民心恳谈室”、“信访代理制”、“一单式”工作法等经验,健全基层信访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群众

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诉求表达反馈机制,及时反馈群众诉求办理情况。

基层经验:怒气冲冲而来,心平气和离开。门头沟大峪街道增产路东区社区方圆几十里的居民一谈起“连民心恳谈室”,没有不竖大拇指的。2006年5月,社区“连民心恳谈室”应运而生,制订了接待、预约、值班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成立了以社区干部和社区内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为主体的恳谈工作机构,制定了“谈、读、答、约”四字恳谈方针。

“连民心恳谈室”这种人性化的基层矛盾化解方式,通过及时发现和解决居民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和困难问题,架起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该工作模式2006年由门头沟区试点创建,目前已在全市推广。

3、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预防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作用,构建覆盖全面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切实把绝大部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完善政策,创新思路,做好矛盾积案化解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完善街(乡镇)调解、区(县)仲裁、市协调的“三级互动”机制,健全工会、人力社保、司法行政、信访、法院和企业联合组织“六方联动”机制,有效调解、仲裁劳动争议纠纷,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广人民调解进派出所、人民调解进立案庭、社会组织参与商事纠纷调解等经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基层经验:2010年年初,海淀区永定路西里小区的社区服务站建立了民情窗口,由12名居民组建的一支“民事协调队”负责值守,队里7名共产党员。他们中有在职的法官、律师、教师,也有退休的居委会干部、物业人员、楼门长,12名协调员轮流值班,居民一旦遇上纠纷,协调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一年来,协调队已经为居民解决了近百件大大小小的纠纷。

4、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在城市建设、企事业改革改制、公共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涉农等领域,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面广、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按照属地管理、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在重大事项及相关政策出台前,从合法性、合理性、可控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应对措施,有效化解和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不稳定因素,促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因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依法严肃追究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

解读:市政府近日下发《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规定,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决策机关或者提请政府决策的部门在决策前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未经风险评估并确定风险可控的,不得作出决策。

在今年年底前,市政府将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性规定,科学界定重大决策事项范围,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及时公布听证意见及采纳情况和理由。

十、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关键词:党建引领、全面覆盖

——充分发挥社会领域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以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1、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区党建工作成果,推动社区党组织工作创新,加大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党组织建设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确保社区党组织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活动经费,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规范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并不断向乡镇扩大延伸,逐步实现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组织全覆盖。

2、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

在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全部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及工作职能部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大在行业协会、社会工作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名词解释】社会组织党建“3+1”工作机制

“3”即: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立或明确相关工作部门;“1”即: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例会制度。

解读:今年,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市侨联等社会组织都相继建立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及其所联系的社会组织将逐渐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

3、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加快推进商务楼宇社会服务站、党建工作站、工会工作站、共青团工作站、妇联工作站“五站合一”建设,实现全市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全覆盖。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五个好”创建活动,加大“五个好”示范点创建和宣传力度。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推进工程,探索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大在产业园区、商业街、综合市场等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商管协会、社区门店联建等模式,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4、推动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

深入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领航工程”、“聚力工程”、“先锋工程”,总结宣传树立一批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先进典型。不断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体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全面覆盖的工作网络。不断创新活动方式,进一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社会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扩大党的各项工作在社会领域的覆盖面。着力加强社会领域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建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名词解释】“领航工程”: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组织动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引领首都“十二五”发展中首当其责作表率。

“聚力工程”

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在首都发展中履职尽责创先进,要求基层党组织按照“五个好”要求,通过每年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评比等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发挥组织优势,把广大党员群众组织起来,把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工程”

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在推动首都发展中立足岗位争优秀。在日常工作生活和重大活动、关键时刻彰显党员先进性。党组织通过开展党员承诺、加强教育培训、每年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评选表彰活动,特别是在纪念建党90周年和党的“十八大”前夕,集中推出和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党员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2011年6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首都社会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和政策体系框架;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民生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奥运志愿服务积累成功经验,群防群治取得显著效果;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建共享局面初步形成;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市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市社会建设工作距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意义深远。

(二)把握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动员社会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环境为保障,以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开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遵循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完善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促进普惠公平,让社会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二,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把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作为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立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服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运用民主方式、群众工作方式、说服教育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努力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把体制创新、制度建设作为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基础性、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不断推动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第四,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把综合协调、全面推进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坚持综合施策,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第五,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为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动员和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明确发展目标。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五年提供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增长8%,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接近82岁,文化教育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突出人文关怀,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基本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强化各类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健全社会协同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使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形成文明有礼、守法诚信、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营造服务优质、秩序优良、环境优美的社会氛围,创建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和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紧密结合本市实际,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五)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社会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建设形势,科学制定社会服务管理政策,支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发挥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六)强化政府职责。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职责体系,完善工作职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加强社会管理,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政策法规,依法高效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运转协调、运行高效。不断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街道(乡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七)推动社会协同。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协同作用,共同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

人民团体的职能,做好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业务龙头、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有效承接政府转移和委托的社会服务管理项目;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实现基层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单位优势,着力研究社会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八)动员公众参与。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支持、推动居(村)民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一步巩固发展北京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志愿服务、群防群治成果,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法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努力形成社会服务管理人人参与、社会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市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力度。

(九)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扶持社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面。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十)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充分就业格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别,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逐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界限,构建“职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面覆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

(十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注重发展特殊教育,结合产业需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广“体育生活化”理念,完善基层体育设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

(十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树立“大民政”理念,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建立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等多元保障机制。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市民福利水平,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培育慈善组织,拓展慈善募捐渠道,逐步形成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慈善捐助体系。四、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不断提高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努力做到社会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各类人群全面覆盖。

(十三)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坚持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努力形成与首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

和管理格局。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向更多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新城和周边区域合理分布。严格户籍准入政策和指标调控,优先引进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人口评估机制,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确保首都人口发展符合调控目标要求。落实人口总量调控区县属地责任,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分管、属地负责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十四)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居住证、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市联网、部门联动、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协作机制,做好流动人口双向服务管理。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要求,加强流动人口、人户分离基础信息采集,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和改进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努力解决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推广“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经验,建立健全青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出租房屋集中管理等模式。通过建设国际化社区等方式,做好长期在京居住的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十五)完善各类人群服务管理。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居家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社会闲散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做好教育、帮扶、矫治等工作;充分发挥区县“阳光中途之家”作用,完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制度,使之及时得到救助、治疗和康复;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十六)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工作,科学划分网格,合理配备力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畅通信息发现报告渠道,健全监督考评体系,搭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完善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制定并试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构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五、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切实打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根基,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

(十七)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职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功能,发挥社区服务站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和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十八)深入推进居(村)民自治。认真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断完善社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制度。深化社区(村)民主自治,规范社区(村)重大事务民主议事规则,健全社区居(村)民会议及居(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民主听证、居(村)务公开制度。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模式,逐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加强业主大会建设,强化社区居委会对业主大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引导业主大会依法规范运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