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同步训练B卷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同步训练B卷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同步训练B卷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同步训练B卷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同步训练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在自然界中观察小动物时,我们应该()

A . 把它们装进盒子里观察

B . 抓在手上观察

C . 不打扰它们的生活

D . 把它们弄到一起进行观察

2. (2分)通过观察得知,蜘蛛有()只脚

A . 6

B . 7

C . 8

D . 9

3. (2分)对不知名的小动物要怎么办()

A . 不用观察

B . 记下它的形态特点或画图的方法记录

C . 观察一会儿,就可以了

D . 不去接近它们

4. (2分)下列选项不是动物的不同点是()

A . 生活环境不同

B . 外形特征不同

C . 都能够运动

D . 生活习性不同

5. (2分)下列小动物中不是群居生活的是()

A . 蜘蛛

B . 蚂蚁

C . 蜜蜂

D . 蝗虫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6. (2分)我们在寻访时应做到安静、细致,不打扰小动物。()

7. (2分)为了方便观察小动物,我们必须把小动物抓在手上才行。()

8. (2分)观察小动物时,我们不能伤害它们。()

9. (2分)小洞里可能有小动物,我们可以将手伸进去寻找。()

10. (2分)寻找小动物时我们要注意安全,保护好动物的家。()

三、填空题 (共4题;共5分)

11. (2分)动物的生存依赖于________,不同的________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12. (1分)寻访小动物的要求是________。

13. (1分)我们要________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14. (1分)________ 生活在花坛的泥土里。

四、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15. (5分)在观察小动物的活动中,我们要做到什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6-1、

7-1、

8-1、

9-1、

10-1、

三、填空题 (共4题;共5分)

11-1、

12-1、

13-1、

14-1、

四、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15-1、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名师教案教科版

最新资料推荐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 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 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 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 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 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 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最新资料推荐 4.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 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 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 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 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 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 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 分组寻访。 2. 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 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 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1--4单元复习提纲1-2-3套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2.1寻访小动物 湖州市泉生小学顾利荣【教材分析】 《寻访小动物》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1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相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和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毫无疑问,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首先的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掌握一些探寻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知道不同的动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前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伤害小动物的意识,获得关于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丰富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动物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难点:让学生懂得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策略】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曾经见过的小动物们”和“预测校园里能寻访到的小动物和栖息的环境”这两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的方法及在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要求”的适当思考。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进一步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的观察及探究能力。 【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为切入点,在课前以“找不同”游戏作为铺垫,充分打开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设谜提示课题,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经历观察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探究能力,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百度搜索引擎 学生: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笔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实验时,让一组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另一组保持干燥,叫对照组。(其他条件不变)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相互制约的。 5、仙人掌的叶子是刺状的,生长在沙漠地区;松树的叶子是针状的,生长在山区;香蕉的叶子宽而长,生长在热带雨林。 6、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7、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当环境改变时,它们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就会被环境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8、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如捕食、竞争……)。 9、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的交换关系。 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1、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食物链里的箭头表明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绿色植物吸收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向消费者流动。 1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3、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包含这个地区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7、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三年级科学上册 寻访小动物教案 教科版

大鼓和小鼓 课型:唱奏综合课 课题:体验音乐感受快乐——大鼓和小鼓 课时: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 1.歌曲《大鼓和小鼓》 2.音的强弱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日本儿歌,旋律共有两句,歌词内容为大鼓和小鼓一强一弱的敲击,体现音乐中力度的对比,歌曲简单易学。从第一册开始,器乐学习的内容已经从打击乐器的个人敲击到相互配合,经过了循序渐进的过程。到第三册第七课,器乐学习初步进入培养学生参与小乐队配器和多层次演奏的阶段,《大鼓和小鼓》一课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学生参与多层次演奏活动的起承转合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情感目标: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边唱边演奏歌曲。 教学难点:分辨音的强弱,并用唱、拍、舞、奏等不同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教法:听唱法示范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 学法:游戏律动法模仿表现法综合活动法自主活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鼓、小军鼓、动物头套、贴图、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1.猜谜语 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 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 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在有效引发其对课程的兴趣的同时,清晰、直观的让学生

初步认识乐器—鼓。 2.玩乐器 (1)认识乐器:大鼓和小鼓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鼓朋友,他们来和大家一块玩呢 一个叫大鼓。 ×× × 嗨你好! 一个叫小鼓,也叫小军鼓。 ×× × × × 你好小朋友 (2)通过敲击、观察正确分辨大小鼓在声响、形状、敲击方式上的区别。 师:大鼓小鼓真有礼貌,小朋友要不要也和他们问好呢?运用生动的语言邀请学生进行乐器的敲击。(3)找出合适衬词,为歌曲学唱做好准备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为大小鼓在声响和击奏方式上分别找出合适的衬词。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语,运用于歌曲的学唱而并非完全一致的按照书本上的来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有效的提升了他们对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积极性。(二)新课教学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唱歌曲 1.运用课件进行歌曲旋律的学唱 2.学歌曲,听音乐 3.“大家一起唱”活动 4.为学生创设情境 5.歌曲的教唱 6.参与学生的演唱 音的强弱 1.音乐游戏“我的大鼓和小鼓” 2.通过律动发现音乐中的强弱规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份、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螳螂、鹰 1、草—兔—鹰 2、草—蝗虫—鹰 3、草—鸟—蛇 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第二单元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5.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6.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7.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每秒30万千米。 8.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9.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0.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1.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2.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点燃奥运圣火利用得是凹面镜。 13.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4.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3、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引起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1、地球内部运动,如火山和地震;2、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如风化、侵蚀和沉积。 5、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6、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一、生物与环境课时教案

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 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旁边的四幅小图, 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 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 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 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 轻轻地往盆里倒 凉水,直至与蜡 烛边缘相平为 止。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 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 其中的奥秘。 板 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 书 设 计 反 思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 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三年级上册科学同步练习寻访小动物_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 物同步训练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

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一、选择题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 寻找小动物,最不适宜的地点是()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

三年级科学上册 寻访小动物教案 教科版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分组寻访。 2.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寻访小动物

《寻访小动物》 一、教学背景及设计理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寻访小动物》一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注重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相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首先的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协助,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不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泛必要的思考。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这个话题着重于协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的经验和理解,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和调查方法”在第1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调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调查活动注意事项”的适当思考。 基于以上这样的理解,我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展开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个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动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相关小动物的直接理解,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学生展开寻访调查小动物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注重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前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观察活动中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