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科学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知识点总结(已校正)

七下科学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知识点总结(已校正)

七下科学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知识点总结(已校正)
七下科学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知识点总结(已校正)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1节感觉世界

一、感觉

1.感觉产生的过程:

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的神经中枢

刺激-----------→感觉器官-----------------------------------→大脑

感受环境中的刺形成各种感觉

激,并发出信息

⑴所有的感觉都在形成的。

⑵大脑内有各种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⑶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及附属结构,是比系统低的结构层次。

⑷感受器: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属细胞层次。

①感觉器官(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器官;感受器是器官。

②感觉器官(填“可以”或“不可以”,下同)感受刺激;感受器感受刺激。

2.影响感觉的因素有和。前者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后者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

二、皮肤和皮肤感觉

1.人体最大的器官是,具有、、和的感觉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防止身体、、保护身体等功能。

2.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⑴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这是因为。

盲人的触觉比普通人要敏感。

⑵痛觉对人体有作用或作用。

⑶冷热觉是因为皮肤上有冷热觉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冷热刺激,由神经细胞构成)。对热觉

最敏感的部位是。

三、鼻和嗅觉

1.嗅觉是指由气体物质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2.嗅觉的形成过程:

刺激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外界气味------→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大脑(形成嗅觉)

3.嗅觉的特点:

⑴适应性: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而闻不出

这种味道;

⑵差异性: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和动物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①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填“大”或“小”);

②不同年龄的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嗅觉会。

⑶选择性:同一个体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气味种类

四、舌和味觉

1.舌头表面有许多小凸点,内含有,其上有味觉神经和味觉感受器--- ,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2.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3.

注意: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4.味觉和嗅觉之间相互影响:

⑴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了,味觉灵敏度。

⑵一边吃苹果,一边闻香蕉,会产生苹果和香蕉的混合味道。

5.进行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原因(或条件):声音是由产生的。

注意:⑴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能听到;

⑵物体不振动,不会发出声音;

⑶“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填“对”或“错”)

⑷“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填“对”或“错”)

2.右图是探究声现象时的常用实验装置。

⑴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⑵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⑶本实验所用物理研究方法是。

3.声源:

⑴把叫做声源。

⑵能作声源的物体可以是、和。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

1.声音传播的条件:。

2.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3.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4.如右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⑴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

会。

⑵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将会。

⑶此实验现象说明,从而可推理得出结论。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讲的话,只能通过进行交流。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同的波,并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表明声波具有,称为声能。

3.声波的应用:

⑴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

⑵声音的反射: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

四、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

1.声音每秒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声速。

2.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和等。

⑴相同温度下,声速大小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声速为。

⑵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温度越高,空气中声速。

一般是气温每升高1℃,声速约增加0.6m/s。

⑶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3.回声:

⑴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此时人耳听到的反射

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⑵原声和回声分辨出来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迟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

离大于m,否则,回声和原声会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这正是人在室内说话比在旷野说话听起来响亮的原因。

第3节 耳和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

⑴空气传声:人听到声音是由空气传到人耳。 ⑵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

神经,引起听觉。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注意:⑴位于鼓室内的 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 ⑵咽鼓管连通 和 。 2.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注意:在听觉形成的过程,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听觉都将会受到影响。 3.影响听觉的因素:

⑴人的听觉与 有关:年龄越大,听觉 。

⑵人的听觉与 有关: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即使用 也很难再听到声音,这种情况叫做失聪。 4.耳的位觉功能:

⑴耳有保持身体平衡作用的原因:内耳的 、 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⑵ 、 、 的原因:位觉感受器过于敏感,且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 5.听觉障碍:-------耳聋

①传导性耳聋:又称传音性聋,由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因耳部传音系统的病理因素

而发生障碍。即传导振动的结构损伤,如鼓膜、听小骨。----中耳炎

②神经性耳聋: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

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

6.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该 或 ,使 张开,

从而使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是、和。

2.音调是指声音的。

⑴音调与有关。

①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______的),单位:______(Hz)。

②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音调越_____;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音调越____。

③音调的高低与年龄、性别有关:

ⅰ.人的发声频率约在65赫~1100赫。

ⅱ.儿童的音调比成年人,女人的音调比男人。

⑵超声和次声

①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②高于20000赫的声音是_____声,低于20赫的声音是_____声。

③人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狗能听见次声,蝙蝠能听见超声。

⑶应用:

①蝴蝶振动慢,人耳;蚊子、蜜蜂振动块,人耳;

②超声的应用:(原理:声波的反射)B超检查;超声波金属探测仪(清洗器、牙刷);

声呐;回声探测仪;蝙蝠发出,辨别猎物方向和距离;

③次声的应用:地震、海啸、台风、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大象用______声交流;

④音阶:从1、2、3、4、5、6、7音调一直升高;

⑤实验:塑料尺划过木梳;钢尺的振动;琴弦的松紧程度;往热水瓶中倒开水

3.响度是指声音的。

⑴响度与声源的有关,与人距离声源的有关。

⑵声音的响度用作为单位,符号为。

⑶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⑷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⑸实验:敲鼓是鼓面的纸屑振动的情况

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与。

⑴音色______(可/不可)分辨不同的声音。

⑵音色与、和有关。

⑶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

三、噪声污染

1.乐音:将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

2.噪声:无规律、难听刺耳、让人烦躁不安的声音叫做噪声。(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声音)

3.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和减弱。

↓↓↓

举例:手机关机、禁鸣喇叭、消音器设立屏障或植树个人戴防护用具

4.我国标准:

⑴工厂、工地噪声不超过85~90dB;

⑵居民区噪声,白天不能超过,夜间不能超过。

第4节光和颜色

一、光源

1.光源是指。

2.一些自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使自己发光的物体光源。

3.举例:(填“是”或“不是”)

⑴月亮光源;⑵所有的行星光源;⑶所有的恒星光源;

⑷蜡烛、电灯光源;⑸点燃的蜡烛、通电的电灯光源;

⑹萤火虫光源;⑺砖石光源。

二、光的传播

1.光的传播特点:

⑴光的传播(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

⑵光在真空中(填“能”或“不能”)传播;

⑶光在中是沿的。

注意:①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上,(填“会”或“不会”)沿直线传播。

②在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中,光(填“会”或“不会”)沿直线传播。

2.光线:

⑴光线是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和。

⑵光线是人为引入的,是假象的,实际不存在的------模型法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⑴影子的形成;-----条件是

⑵小孔成像(地面上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所成的像);

注意:圆形光斑的形状与透光孔的形状,只与有关。

⑶月食、日食、金星(水星)凌日;⑷步枪瞄准;⑸列队整齐;

⑹一叶障目;⑺立竿见影;⑻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4.探究“小孔成像”实验:

⑴实像的概念:

能用接收到,由实际光线

会聚而成的像,叫做实像。

⑵小孔成像中像的性质:

的,可以是、或的像。

⑶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到小孔之间的距离(即物距u)与像到小孔之间的距离(即

像距v)的大小关系:

①物距大于像距(u>v)时,成的实像;

②物距等于像距(u=v)时,成的实像;

③物距小于像距(u<v)时,成的实像;

5.光速:表示光的传播速度

⑴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km/s,即为 m/s。

⑵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真空中的,约等于 m/s。

⑶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⑷光年表示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是单位,1光年 = 米。

⑸太阳发出的光约过分钟后达到地球。

⑹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

三、光的色散

1.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

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目的

是 )

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

另一侧的白纸屏上看到一条

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从三棱镜出来的光线都向

偏折,其中,光的

偏折程度最小,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3.光的色散实验表明:白光是由而成的。

4.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5.复色光:由混合而成的光。-------白光(太阳光)

6.光的色散应用:雨后彩虹。

7.不同色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填“相同”或“不同”,下同)的;

不同色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的。

四、物体的颜色

1.物体的颜色:

⑴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⑵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①白色物体能;

②黑色物体能。

2.光的三原色:

⑴光的三原色是三种色光。------彩色电视机

⑵颜料的三原色是三种颜料的颜色。

注意:①色光的三原色按相同比例均匀混合后为;

②颜料的三原色按相同比例均匀混合后为;

3.绿色植物对光最不利,因为。

五、看不见的光

1.可见光:等单色光。

2.不可见光:

⑴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太阳的热、响尾蛇捕食、导弹追踪、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

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⑵紫外线的应用:验钞机、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被臭氧层吸收。

3.光是一种,其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______回来的现象。

(或者说: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

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

⑴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αβ

①一点(入射点或反射点O):入射光线与界面的交点;

②二角: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所成的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所成的角

③三线:

入射光线:射向界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被界面反射回原介质的光线

法线:从入射点引出的一条垂直于界面的直线

⑵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二线分局、二角相等、光路可逆

①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______ ;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______;

③反射角______入射角;

④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上时,得到的反射光线恰巧是逆着原入射光

线方向射出-----光线具有性。

注意:

①光线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为反射角的大小随着入射角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即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______。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⑴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时,反射光是。

如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⑵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时,反射光会。

如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光的反射定律。

⑷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表面发生了。

二、平面镜

1.平面镜:表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2.平面镜的作用:。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⑴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

从出来的。

⑵虚像: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⑶虚像实际并不存在,画虚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要用虚线。

⑷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再光屏上呈现。

4.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在桌面上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

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移动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

看这支蜡烛好象点燃一样,即让它恰好与蜡烛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

⑴应选择(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目的是;而不用的原因是。

⑵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这是为了。

⑶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填“A”或“B”)这一侧观察。

⑷实验中,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可能原因是。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⑴(填“倒立”或“正立”)的(填“实像”或“虚像”);

⑵无论远近,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⑶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⑷像与物体的连线和镜面;

⑸像与物体的左右;

⑹像与物体具有。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有关,和没有关系。

6.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

⑴用反射定律作图:先画出从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任意的入射光线,

用反射定律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再用同样的方法作出另一条反射光线,

最后作出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即是点S的像。

⑵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7.应用:水中倒影、杯弓蛇影、潜望镜

三、球面镜

1.两种球面镜分别是 和 。

2.凸面镜:对光线有 。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凸面镜的虚焦点。 利用凸面镜可以 ,如汽车后视镜、街头拐角的反光镜。

3.凹面镜:对光线有 。

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的交点,为凹面镜的焦点。 利用凹面镜可以 ,如太阳灶、探照灯。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 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 的现象。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 )

2.光的折射规律:

⑴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 ;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 ;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⑷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 。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⑤无论空气中的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空气中的角始终 。

光在角大的介质中传播得更 。

3.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⑴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 ,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 。 ⑵海市蜃楼是光在 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 。 ⑶厚玻璃中钢笔错位。

α

α

γ

γ

空气

第6节透镜和视觉

一、透镜

1.透镜的认识:

⑴近视的同学要配戴,远视的老年人要配戴。

⑵透镜的光学性质:利用光射到透镜上,一部分光通过透镜发生折射而改变。

⑶透镜的应用:、和等光学器材中。

⑷透镜的种类:和。

如右图透镜中,属于前者的有,

属于后者的有。

2.凸透镜:

⑴概念:中间、边缘、呈凸起状的透镜。

⑵主光轴:通过透镜中心O点(光心)与透镜垂直的直线。

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⑷焦点(F):凸透镜能使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是由光线实际会聚而成

的,故是焦点,且左右各一个。

⑸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注意:①太阳光正对凸透镜时,得到一个的光斑,此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从而可以知道焦距。

②焦距大小与凸透镜的折射程度有关。凸透镜表面越凸,光线经凸透镜后偏折

越厉害,焦距越。(填“长”或“短”)

③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⑹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被会聚到上;

②通过凸透镜中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③穿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会被折射成。

3.凹透镜:

⑴概念:中间、边缘、呈凹陷状的透镜。

⑵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⑶焦点(F):凹透镜能使于主光轴的光会被发散,但这些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

交于一点。这个点是由光线实际会聚而成的,故是焦点,且左右各一个。

⑷焦距(f):焦点到凹透镜中心的距离。

注意:①焦距大小与凹透镜的发散程度有关。凹透镜表面越凹,光线经凹透镜后发散作用越强,焦距越。(填“长”或“短”)

②每个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⑸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被发散,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对侧上;

②通过凹透镜中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③对准凹透镜虚焦点的光线,会被发散成。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像:凸透镜能成像,像能呈现在上,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2.物距(u):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3.像距(v):凸透镜到像的距离。

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⑴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

⑵实验时,“三心”要在同一高度:、和在同一高

度上,其目的是。

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五种光路图画法:

①②

④⑤

⑸总结:

①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

②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一倍焦距内外分______,即u>f成实像,u=f ______成像,

u2f成______像,u=2f 成______的像,u<2f 成______的像。

③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实像变化规律:物体只能在u>f范围内移动;

当物距变大时,像距变______,像变______;

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______,像变______。

5.放大镜:

⑴放大镜是一种焦距较的凸透镜。

⑵放大镜的原理:。

⑶使用放大镜时,须使放大镜接近物体,使物体在凸透镜焦距以内,调节物体与放大镜的

距离来改变放大倍数。

6.照相机:

⑴数码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影像传感器(胶卷)相当于。

⑵数码照相机的原理:。

注意:物体离镜头越远,成的像越;离镜头越近,成的像越。

7.凹透镜成像规律特点: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三、眼睛----人脸上的照相机

1.概念:

⑴虹膜:眼睛中那一圈有颜色的环形物;

⑵瞳孔:虹膜中的小孔,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睛。

注意:在强光下,瞳孔,在弱光下,瞳孔。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进入眼睛光线的量。虹膜的作用是,可以控制的大小。

2.眼的结构和功能:

⑴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①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虹膜、视网膜

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②写出右图中各数字的结构名称及其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③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⑵视觉的形成: ①眼睛的工作原理: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 、房水,由 进入 眼球内部,经过 和 的折射作用,在 上 成 的 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 ,

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兴奋,沿着 传入到 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②眼睛通过 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 ,晶状体变 ,对光的折射能力变 ,使近处物

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 ,晶状体变 ,对光的折射能力变 ,使远处物

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⑶人眼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较暗环境成黑白图像)和视锥细胞(较亮环

境成彩色图像)。

3.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⑴近点:晶状体最凸时,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⑵远点:晶状体最扁时,能看到的最远的点;

⑶盲点: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上的地方,视网膜上没有任何 的地方;

注意:盲点的测试:

①测试左眼盲点的大致部位:(左图)

(右图)

⑷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

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⑹其他一些眼睛疾病:斜视、白内障(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

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显微镜的结构有: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通光孔、反光镜等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4.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 6.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8.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9.细菌的功与过: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④有的细菌会致病 10.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 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12.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13.酶的功与过 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②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③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14.英国人胡克发现了细胞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5.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细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这些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 1.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1519年9月-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2014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1.play chess 下国际象棋 2. play the guitar弹吉他 3. speak English 说英语 4. English club 英语俱乐部 5. talk to 跟…说 6. play the violin 拉小提琴 7. play the piano 弹钢琴 8. play the drums敲鼓 9. make (foreign)friends 结交(外国)朋友 10. do kung fu 会(中国)功夫 11. tell stories 讲故事 12. play games 做游戏 13. on the weekends (在)周末 1. play +棋类/球类/牌类“下…棋”,“打….球”,“玩….” 2. play the +西洋乐器弹/拉…乐器 3. be good at doing sth.= do well in doing sth. 擅长做某事 4. be good with sb. 与…相处的好

5. need sb. to do sth. 需要某人去做某事 6. can + 动词原形能/会做某事 7. a little + 不可数名词一点儿… 8. join the ….club 加入…俱乐部 9. like to do sth. =love to do sth. 喜欢/喜爱做某事 10. like ding sth.喜欢做某事 11. show sth to sb = show sb sth “把某物给某人看” 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get up 起床 get home到达家中 get to work到达工作岗位 make breakfast做早饭 make a shower schedule做一个洗澡的安排practice guitar 练吉它 leave home 离家 take a shower = have a shower 洗淋浴澡 take the Number 17 bus to the Hotel 乘17路公共汽车去旅馆 go to class 上课 go to school 上学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科学每日一背 1.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其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2.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5.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玻璃泡三部分组成。 6.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7.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叫做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ml表示 8.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半球形。 10.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科学每日一背 1.通过研究不倒翁我们知道了物体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 2.1升等于1000毫升。(√) 3.只有统计图才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统计表格也可以反映。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少的一杯降温一定降的慢。(×)少的降温快。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放在液体中一段时间,当液柱静止后才能拿出来读数。(×)不能拿出来读数。 6.不能用体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7.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用手可以摸出袋子中的物品,所以说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手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正确答案:眼睛 9.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10.科学是神秘而不可捉模的。( × )正确说法: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1.我们经常作的观察活动看起来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但是我们这样的研究和科学探究没有关系。(×)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12.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 )猫头鹰老鼠都不是 13.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不相同 14.充足气的皮球比没有充足气的皮球抛得高。(√ ) 15.所有的植物都开花。( × .) 不开花的植物有很多 16.小汽车的外型很光滑,是为了减少前进时空气的阻力。(√ )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科学每日一背 1.你知道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最后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 2.说明一件你知道的仪器或设备,是延伸了人体的哪个器官,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听诊器是听觉的延伸,能听到更小的声音,显微镜是视觉的延伸,能观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2. 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 构 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温度计的原 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正确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 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 最小刻度(分度 值) 一般为1°C 0.1°C 刻度范围一般为0 ~ 100°C 35 ~ 42°C 结构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 均匀(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 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 (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6)记录(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观察生物知识要点 生物和非生物 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 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能生殖和发育、有应激性、能生长、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常见的动物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鱼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体温不恒定(“恒定”或“不恒定” ),生殖方式为卵生(填“胎生”或“卵生” )。

七(上)科学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1、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以植物茎叶为食。 2、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但无听觉。 3、生物:①.有应激性②.能生长③.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 ④.一般由细胞构成(除病毒)⑤.能生殖和发育⑥.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获取营养方式不同,①动物需要摄取食物;②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水、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在植物体内的一个结构——叶绿体中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5、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 6、细胞的结构: 植物细胞细胞壁由纤维素组 成,保护、支 持细胞 动物 细胞细胞膜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 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内含叶绿素 液泡内有细胞液 7、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细胞结构:(1)、(2)、(3)、(4)、 (5)、(6)、 9、显微镜的构造:(1)、(2)、(3)、(4)、 (5)、(6)、(7)、(8)、(9)、(10)、 (11)、(12)、(13)、(14)、 10、显微镜的使用包括: a.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左前方。 b.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反光镜(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c.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通光孔; d.调焦:①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1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 12、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倒像。(上下左右全颠倒)注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物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装片往左下方移动。13、使用高倍物镜的方法: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心,然 后转动转换器, 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进一步放大的物像。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观察和实验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是米,用“ 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 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 1微米=1000纳米1米=10的六次方微米=10的九次方纳米

3、单位换算过程[例]1.8米= 1.8 X 1000毫米=1800毫米 4、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用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厘米3 6、①测量规则固体体积一一刻度尺 ②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 7、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 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 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①排水法 ②针压法 ③重物法 ④薄膜法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单位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用“ m3'表示。常 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 升=1分米3 1 毫升=1 量筒一一刻度均匀 刻度上密下疏 读数时 ⑤替代 1.4 温度的测量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 相交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如直线AB、CD相交于点O。 A D C O B 对顶角: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角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角, 互为领补角。 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与联系 ? 1.邻补角与补角都是针对两个角而言的,而且数量关系都是两角之和为180° ? 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是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即:互补的两个角只注重数量关系而不谈位置,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既要满足数量关系又要满足位置关系。 领补角与对顶角的比较 二、垂线 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垂直的表示:用“⊥”和直线字母表示垂直 b a O

例如:如图,a 、b 互相垂直,O 叫垂足.a 叫b 的垂线, b 也叫a 的垂线。则记为:a ⊥b 或b ⊥a ; 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 ⊥b, 垂足为O. 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图,当直线AB 与CD 相交于O 点,∠AOD=90°时,AB ⊥CD ,垂足为O 。 书写形式: ∵∠AOD=90°(已知) ∴AB ⊥CD (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 与CD 垂直,垂足为O ,那么,∠AOD=90°。 书写形式: ∵ AB ⊥CD (已知) ∴ ∠AOD=90° (垂直的定义) 应用垂直的定义:∠AOC=∠BOC=∠BOD=90° 垂线的画法: 如图,已知直线 l 和l 上的一点A ,作l 的垂线. 则所画直线AB 是过点A 的直线 l 的垂线. 工具:直尺、三角板 1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 2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 D O C B B A l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doc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章 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章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 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①观察刻度尺:⑴零刻度线⑵最小刻度值⑶量程⑷单位 ②选正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尺。 ③放正确: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 ④看正确: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⑤读记正确: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中③ 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被测温度不得大于温度计的量程。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方法与刻度尺近似(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温度计可以拿出来读数的原因)。③外形是三棱形。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