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走出教育误区 后海峰

怎样走出教育误区 后海峰

怎样走出教育误区 后海峰
怎样走出教育误区 后海峰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浅谈怎样走出教育的误区

后海峰

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深有启发和感悟。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捷径。这本书语言朴实、生动、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也受到了激励、鼓舞和鞭策。尤其是在阅读第四章《走出教育误区》后,我从李镇西老师谈到的任安妮事件、培养告密者事件、拳打学生事件、王红川事件、陶奇曹幸事件、封嘴吧事件中,产生了以下三点感悟和认识:

一、对待教育失误的态度。

教师要以真诚和严肃的态度坦然面对教育失误,而不是隐瞒。李镇西老师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过程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一个教育者是否优秀,不在于他是否犯错,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已犯的错误。优秀的教育者总会坦然而真诚的面对错误,想方设法弥补错误造成的损失,并能时刻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长,成熟,并最终把这种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而平庸的教育者往往会拼命掩饰错误,并给自己找出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从这里,我认识到,真诚而严肃的面对教育失误,时刻反思自己,这是教师逐渐成熟、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态度。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对人的理解、尊重、关怀和感染,应

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从这里,我认识到,虽然我们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因此,为了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绝不能以学生尊严的伤害为代价!尤其是对后进生,更不能辱骂、体罚他们。如果我们的辱骂和体罚造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那么,这种伤害很可能将伴随学生的一生。李镇西老师说: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人性、人情和人道!今天我们提倡的爱心,应该体现出这样的民主精神。因此,在学生的求知道路上,我们对他们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一个个体。我们要始终做他们志同道合的、平等的知识探索者和引路人。

三、理解与爱心。

教育需要爱心,但这种爱,绝不是自私的。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周围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对他们都有同样的爱和教育的义务。自私的爱,往往会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望。另外,这种对学生的爱,常常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因此,我们要时刻怀揣一颗“童心”,通过细腻的语言,同他们沟通、交流,去了解他们,以童心去理解童心。这样,才会最大可能的避免或降低在教育中的失误,才不至于在无意中伤害到学生的心灵。

总之,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它给我的启发和感悟特别多,特别深,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并期待在这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期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6-6-26

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中的随意性 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的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的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平常的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中考、高考)都包办代替。随意性的教育往往事与愿违。 (二)、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的说服教育,不是随意的批评、训斥,有些家长的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的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的,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的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三)、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据调查,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主要反映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上,一是管教方法,二是孩子花钱问题,两个问题的背后是教育思想的不统一。家长的教育不一致,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不知听谁的好,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去听从,而不辨是非。家长的不一致,还可能造成孩子的烦恼情绪,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以至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 (四)、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 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误区。目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比较薄弱,家庭教育中就更为严重,社会上对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以往我们大力宣传、提倡的“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似乎成了历史,这应引起深刻的反思。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果实不珍惜。由此又引发出其它方面的道德欠缺,如不尊重他人劳动,不艰苦朴素,追求享乐安逸,等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劳动还算积极,但回到家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懒虫”。据调查,中小学生在家里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的仅占1/3左右,其他的是家长逼着干点儿活,有的根本不干家务活。长此以往,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如何培养?(五)、孩子的超消费现象 什么是超消费?很难做出科学界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一般人的消费水平出发,可以判断一些学生的消费行为有“过头”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过生日请客,一次花去几百元;过元旦买贺卡花去上百元;追求名牌服装、名牌鞋;花很多钱买各种新样式文具;春游、秋游时随便花钱;借各种名义上饭馆聚餐;无节制地玩游艺机……小学中年级以后,孩子渐渐进入了主动消费阶段,一旦养成了超消费的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出现超消费现象,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的原因。近些年,大众传媒中对消费问题的宣传存在着“误

在《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下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误区

在《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下走出幼儿教育小学 化误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在《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下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误区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走出,幼儿教育,小学,误区,作,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幼小课堂中查看更多范文。 作者:禾孚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合作导师论文题目专业学号职称职称在《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下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误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新的教育方式逐步开拓之后,随着社会对于幼儿教育方式的关注,幼儿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幼儿教育必须做好与时俱进。基于此,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方式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针对目前幼儿教育方式的改进策略,人们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幼儿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等新模式的展开,目前的现状就是存在着幼儿教学的误区,

存在着很多新模式下幼儿教育学园活动的误区,必须及时的解决。幼儿在教室中做数学题,要认识拼音,要背诵古诗等等,造成幼儿在园时间毫无兴趣可言,而且不少幼儿园教师还以此为荣,向幼儿家长炫耀,幼儿在园学会了数学题,会背了几手古诗等等,特别是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智力发育以及理解能力等,将不少的科学游戏活动上升到了小学科学,甚至是初中物理、化学的知识上来,不仅没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让孩子们一头雾水。很大程度上面,对于幼儿教育新模式化的探讨使得人们对于幼儿教育开始进行小学化模式,很大程度上面危害了幼儿教育的发展,无法使得幼儿教育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幼儿教育开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完善,因此在新的《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模式下,就必须很及时的处理好教育模式的更新,及时的处理好幼儿教育的优化与发展,结合新的教育理论将幼儿教育的误区进一步明细化之后展开教育的措施建议落实。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里面的主要内容针对的是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和实际意义,主要是结合目前幼儿教育的健康、科学、艺术等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科学目的性的综合教育。指南是在幼儿教育大纲的基础上面进行补充和完善的,针对幼儿指南和教育大纲一系列的制定说明文件必须进行补充和说明,针对此基础上面,做1 好幼儿教育的指导性方针政策的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从实施原则的角度上来考量,20XX年新《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针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 摘要]由于父母对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我国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都存在许多误区,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树大自然直等等的教育理念还深深影响着当今的家庭教育实践。论文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 分析中国父母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基本认识后, 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误区产生的原因, 并给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原因;对策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奠基性,导向性,终生性。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困惑。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不多。聊城市的一次调查认为,有6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也很多。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教育观念的误区,指家庭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些失误。 1、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59%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的学历为大学以上,89%的家长期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文化期望与职业期望都较高。有的家长不惜耗尽积蓄送孩子读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有的家庭为孩子请“家教”、置电脑、购钢琴,并陪读陪练,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的培养, 却置若罔闻。只重视如何成才,却忽视如何做人。偏颇的教育观念加上不良教育方法, 使本是家庭教育重点的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被忽视了。结果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问题,反而有碍于智力因素的开发。 2、重分数轻品德。应试教育的以分取人,使家长盲目追求高分, 不是教育孩子掌握真才实学,做脚踏实地的人, 而是陷入“分数=知识=智力=人才”的怪圈。孩子得高分,家长就以肯定、奖赏。孩子得低分,家长便追究原因,甚至恶言相向, 拳脚相加。这就必然导致孩子对分数的崇尚与畏惧,以至考试作弊、涂改试卷上分数等事时有发生。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错误一: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玩具。 著名作家老舍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错误二:期待孩子的感谢。 很多家长认为:我养育了你,我有权指使你。这些家长在为孩子奉献的时候,其实也在内心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式去成长。如果孩子并不如其所愿,他们就会深深地失望,并用这种失望去伤害孩子。 错误三:和孩子没有亲密接触。 弗洛伊德提过,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除了需要被细心照料,还需要和母亲有温柔的身体接触。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情,美国纽约大学曾做了一个触摸心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体接触的儿童,长大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这样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快乐情绪,对周围的人也冷漠,没有亲和力。 错误四:不理会孩子的哭闹。 哭,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家长做沟通。 错误五:习惯责备孩子淘气。 孩子淘气并非全是坏事情,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并且能从淘气的过程中学会不少东西。 错误六:对孩子缺少耐心。 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家长要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进步,不要试图超越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抱焦急的心态。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阶段性总结

个人收集整理-ZQ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麻兰镇大孙小学 . 当前家庭教育地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地发展,教育观念地革新,更多地家长认识到对孩子地教育不在只是学校地事情了.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完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地培养,但是由于在观念上,教育方法上有一定地片面性和局限性,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期,美国心理学家兼家庭问题专家约罗斯蒙德发表文章谈到:二次大战以来,关于家教地指导书出了不少,现代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地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就总地情况而言,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他认为,这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地情况,是因为在家长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地观念,并根据自身地体验和社会调查地结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家教领域存在地主要问题.近二十年来,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置越来越高.可悲地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其实,除了婴幼时期,孩子并不需要很多地注意.这情景恰如给他们吃东西,孩子总在要吃,如果你有求必应,他们就会谈成贪食者,影响正常发育.长期给予过多注意比这更为有害,它会使你地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将来难以适应社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课题研究概况: (二)、研究目标: ()、提高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抛却自卑、自嘲、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教会他们正确地看待身边地事物,正确地去处理学习、生活中发生地事情,遇到问题时能自我排解,而不是选择消极地人生态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通过课题地实施,提高全校师生地心理知识水平,加强全校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促进教师队伍地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地教育环境地和谐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研究地内容方法 当代家庭教育地主要误区,有如下情况,我们主要对以下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家庭教育中地随意性.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地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地.许多家长地家庭教育是被孩子地“问题”牵着走地.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地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地家长按照自己地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地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地实际.平常地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都包办代替.二六年高考后,我班有一位学生,他地家长就是这么一位家长.当时,我正准备上交本班全部学生地地高考志愿,家长来要求对王宇地志愿进行更改.我说:“不行,要改志愿至少需要他本人同意”.他立即回去做孩子地工作,在征求孩子地勉强同意后,全部进行了更改.结果,孩子被其中一所大学录取后,反悔不去了,最后又到另一所高中复读了一年.有趣地是,孩子第二年还是被录取到当年他自己填报地第一志愿:青岛海洋大学.由此可见,随意性地教育往往事与愿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家庭教育中地口头说教.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地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地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地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地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地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地说服教育,不是随意地批评、训斥,有些家长地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地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地,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地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地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地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地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家庭教育中地“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地“不一致”,是相当普遍地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地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地反映在教育内

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 能 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 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 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 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 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四、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小议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叶英 孩子的教育主要源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三种教育的启蒙教育,更是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家庭教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呢,笔者结合对女儿的教育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一、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父母担任子女“第一任教师”能力偏弱,家庭学习氛围不浓。 当前很多父母缺乏对自身的“约束”,有的言行大胆,有的放之任之,使一些自身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学习就该是老师的事,忽略的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的主导地位,不善于积累和学习,对孩子的问题“一知半解”或“避重就轻”,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亲子教育的理念没有根本形成,父母与子女“互动”不够。 现阶段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孩子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孩子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伴;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 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根本达成一致,相互脱节。 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象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各做各的,使孩子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道理无法一以贯之地在家庭中得到正确的应用,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一是父母加强自身学习和养成,成为孩子信赖和引以为傲的“第一任教师”。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宽严相济,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此外,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育子的误区。 2、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到育子的误区,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日前,在第二南开中学大会堂举行了名为推动世界的手——让花开,蕴成就之果大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主讲人是资深青少年成长训练专业导师、心理咨询培训讲师曹廷珲。 曹老师还是全国首家青少年成长素质训练体系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 曹廷珲说: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他指出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误区,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子观点。 2、请家长谈谈现阶段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家长各自谈一谈。 3、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四、给出建议:恶性比较会带来恶果曹廷珲认为,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 误区之一就是恶性比较。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孩子平时学习不好,可有一次拼命学习,最后考了90分。

他兴高采烈地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妈妈他考了90分。 这个时候,他的妈妈和很多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而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在悄然发生变化,自信心没有了,且这样下去,往往不会使孩子奋发图强,反而让他慢慢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不会用正当的手段去超越别人。 曹廷珲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小男孩经常被父母拿来与自己的哥哥做比较。 每次父母都会对他说:你看哥哥学习多好啊!久而久之,每次参加家庭活动,小男孩总会问:哥哥去吗?如果哥哥去我就不去。 有一次考完试,小男孩十分开心地跑到父母面前,父母以为他考出了好成绩,可没想到小男孩十分高兴地对父母说: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哥没及格!这就是恶性比较带来的恶果。 物质奖励是不当的爱父母应该善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比如可以经常拍拍孩子的肩膀,直接告诉他,爸爸妈妈有多爱你、多喜欢你。 但很多父母都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这份爱。 有时候,这会导致孩子学不会爱。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

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1、“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华人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华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华人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的难以相处。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4、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5、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 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7、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华人父母为 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 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 9、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 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华人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1、包办型。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于是,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致初中三年级的姑娘还得奶奶替她洗衣服。日久天长,孩子要求 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且心安理得。

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4-03-04T10:31:13.0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潘鑫 [导读] 误区一:重视学前教育就是注重在学前大量知识的教育。 ◆潘鑫新疆哈密市花园乡双语幼儿园839001 近日频频看到有关英国教育、德国教育等优秀教育之法。幼儿教育是什么?按说,人之初,没有学校,也没有教育;在随后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依然没有学校,没有教育,人类的智力还是获得了高质量的发展。英国教育,被公认为最好的教育,它的宗旨,无非如赫伯特·斯宾塞说的:“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他说的是对的。社会进步,科技发达,文明程度一步步提高,这并不是我们人为建造的方式,而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机产物,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受到新环境的生存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增长智慧和能力。由于新环境的生存挑战完全不可预测,因此,我们的教育也不可僵化,不可束缚,而应该成为能够激发人智力的一种训练。 误区一:重视学前教育就是注重在学前大量知识的教育。 在全民重视教育的热潮下,不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力度大大增加,往往认为在此阶段所学到的知识量代表了重视度而走入了误区。孩子们进行着早期的识字、背诗、读文、计数、做题,甚至不断挑战高难度,严重忽视了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特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十分重要的阶段。”此阶段的重要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灌输多少知识的重要性,其带来的结果只能让幼儿看似学会的知识一知半解或不解。这种不知根由、不能深入理解的学习,使幼儿养成了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不仅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往往造成进入小学阶段后的注意力不集中,失去了克服困难、深入学习的坚韧性。其次,技能教育的多样性让幼儿的技能浮于表面。从原本上讲,通过技能学习可以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灵巧、活泼、专心致志的个性。如若家长为了满足心理认为学习越多的技能越好、本领越大,于是乎,孩子们走出幼儿园的大门后,就穿梭于各种技能培训班之间,学了这个学那个,家长更是乐此不疲,甚至更换频繁。各类学习班为广大儿童提供了条件,是特长儿童的方舟,重点是让幼儿借此形成优良的爱好,为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提供扎实的技能基础。选择的技能种类太多,更换频繁,只能导致幼儿今后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甚至影响其进入小学后的基础教育的学习。因此,幼儿参加各种技能的学习更应该看中的是其中深刻的内在功能。 误区二: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于“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这一观点要坚决说“不”。国内外诸多理论专家已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幼儿教育并不是幼儿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多方面结合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其中更大的一方来自于幼儿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我园教师为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亲子观,做了许多家长工作,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个别谈话、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在幼儿教育上的支持和理解。 1.家长成为教育的支持者。 在“资助贫困孩子”的契机下,我园教师开展了“爱心连着你我他”活动,教育幼儿要充满爱心,对贫困小伙伴要关爱和帮助。活动延伸到幼儿家庭中,老师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被老师的教育意识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爱之情所感染,主动协同教师共同去看望贫困家庭的幼儿,并带自己的孩子为其送去生活物资。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教育,使孩子们的爱心之情得到了升华,充分发挥了家长作为教育支持者的作用。 2.家长成为教育的合作伙伴。 在家长会上,家长委员会成员组织大家共同商讨“如何充分发挥家长作用,主动承担幼儿教育的义务”。我园隶属农村双语幼儿园,95%的幼儿家长为农民,一些家长提出共同建设幼儿园的环境,主动承担种树、除草、冬季铲雪等工作;在幼儿园举办的半日亲子活动中,家长有机会和幼儿共同完成任务,他们感到很难得,平时干完农活就很累了,没有更多的精力陪孩子玩,能在幼儿园中和孩子互动互助,不仅能共同学习,还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对于幼儿教育,家长此时既是参与者,也是支持者,又是合作伙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家园共育。 总之,近年来幼教专家们不断地进行着研究,随着《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儿童发展指南》的实行,幼教机构的管理理念、教师观、家长观等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幼儿时期在游戏和娱乐中开发智力、增长智慧,充满好奇地寻找答案、得到知识,大家走出了幼儿教育的误区,让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时光,在积极正确的教育环境中快乐和幸福地成长,使之成为国家的希望。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成就还是毁灭自己的孩子,在家长一念之间,爱孩子是一只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爱,家长应注意以下容易发生的家庭教育误区。 (1)忽视“做人”的教育。成才先成人。“做人”的教育,尊敬师长,与同伴之间相互谦让,和同伴的合作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当高度重 视孩子的品德培养。 (2)过度溺爱。“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一家六个大人争着抢着去宠爱一个孩子。溺爱使孩子出现了诸多问题,家长不会 有效地处理问题,当孩子出现打架,恋爱问题时,家长会出现有的是冷暴力, 一看到孩子就把脸拉得老长,有些是热暴力,一点不对就拳打脚踢。其实溺 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 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3)只重分数,忽视素质。在应试导向下,家长把家庭教育重心完全倒向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最重要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成长永远比分数重要。青 春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个性,孩子的个性正在经历必需的变化,从儿童期 的有组织,经过青春期的无组织,到成年期的再组织。青春期是一段可治愈 的狂乱期,每个十几岁的孩子必须在这段时期再造自己的个性。他必须把自 己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同龄人的新的认同,找到 自己的身份。 (4)过分唠叨,父母过分的唠叨导致了超限效应,也给孩子产生了心理暗示,意思是我不够好,父母才需要反复说。 (5)忽视实践锻炼。静态知识的学习可以进行灌输,而动手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道德品行的形成更是既需要实践也需要体验。家庭教育需要设计各种有 利于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庭传统的教育,比如参 加传统节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6)忽视个体差异。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间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庭不发掘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甚至贬低孩子,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家长要寻找孩子与众不同之处,引导孩子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而 不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全能全优的。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1)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注重的问题,但绝大部分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误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合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理解到:这样做不但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逐步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

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很多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防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水平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即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实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能够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关键词: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溺爱迁就、智力第一、相互矛盾、物质奖励、放任自由。 主要内容: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的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女方法,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望子成龙,操之过急 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未来,孩子回到家中,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给孩子“加餐”,补充一些提高性的知识及特色:请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希望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画家……各种压力使孩子筋疲力尽,难以承受。这种由“望子成龙”进而“逼子成龙”的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与全面提高孩子素质相悖。 二、溺爱迁就,宠爱过度 宠爱孩子过度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视他们为心肝宝贝,不能让他们受一点“委屈”。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溺爱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家长包办过多,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对他们百般呵护千娇万宠。现在的小学生有25%的由家长帮忙穿衣服,整理书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叠被子、不洗袜子、不刷碗筷;孩子们吃饭都是家长准备好端到跟前……家长们只有一个愿望:只要孩子学习好,我什么事都可包干。这样过分地溺爱孩子,不仅使一部分孩子有才无德,还使孩子渐渐地养成了依赖心理,同时也抑制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悖。 三、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孩子培养成材,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于是,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希望家长们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

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