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生态观论文

中国哲学生态观论文

中国哲学生态观

姓名:陈洁

学号:141003202

指导老师:丁海虎

道家的生态智慧探究

道家的哲学生态观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道家思想中有关生态的观点,从中领悟人与自然的正确相处方式,汲取有助于解决如今生态危机的思想,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关键词:道家、生态、尊重、无为

目录

道家的生态智慧探究 (1)

道家的哲学生态观 (1)

1 公平,讲在生态之前 (2)

2 道家的生态智慧 (2)

2.1伦理观:善待万物,和谐相处 (2)

2.2 消费观:知足知止,知常知和 (3)

2.3 处世态度:自然无为,天人合一 (4)

3 写在歌功颂德之后 (5)

正文:

1 公平,讲在生态之前

公平,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学的名词,来自主体之间的比较。但是因为自然不具有主体自觉比较的特征,它不可能评测人与自然的交往尺度是否公平。而人只有在破坏了自然并且尝到了恶果之后,才会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无奈又可悲,明明很多先人在人与自然交往的方面有过探索,并且做出了精辟的阐述。之所以选择老子的生态观,是因为我认为他才是站在人的利益之外思考的那个,比孔子来得纯粹。

2 道家的生态智慧

2.1伦理观:善待万物,和谐相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万物本源上承认了人和其他万物是同根同源的,无形之道生出一,所以“一”就是天地万物的母亲,人和苍蝇蚊子都来自这个“一”。“一”就是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一环,人也只是其中一环,既然人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那么其他也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人作为众多生物中的一种,不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的主观角度有差别地对待万物,人类和万物平等。万物由“道生之,德蓄之”,它们有道决定的共同本质和遵循的共同法则。并且,“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秋水》) 而人类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贵己贱物,以自己对物的需求程度不同,有差别地对待万物,把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自己对物的需求程度把万物定位在不同的价值层次上,

这是违反自然本性的。1“道家与西方的深层生态学一样,反对以人类中心论的浅层环境论态度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主张从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来对待这种关系。”2

那么人该如何对待万物,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六十七章》)慈,《说文解字》曰:慈,爱也。在这里

老子提倡以慈待物这样才能和自然界的万物建立一种价值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统一,如同庄子描述人类生活的“至德之世”,即“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 《庄子·马蹄》) 道家向往和肯定的这种“至德之世”,反对用人力去破坏自然的和谐,更反对掠夺式开采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德性的问题,不是知识

的问题,有德之人,以慈爱之心对待万物。人可以有很多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对自然

界的尊重与善意,就不可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老子将为道置于为学之上

的原因。

而今,不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面;雾霾等等环境污染包围

着我们的生活,人类吞食着工业化,自然被过度开发的恶果,在生存危机尽展眼前时,我们应该看到道家文化所提倡的善待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3在西方,著名科学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等早就看到道家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

关系方面的巨大价值,并极力提倡用道家生态智慧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日本学者汤川

秀树说他一开始很欣赏老庄,因为老庄的思考以自然为中心,老庄认为脱离自然的人

不可能幸福,后来由于原子弹事件,他最终发现“老子几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了个

体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4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方面道家提供了至今令人深受启发的伟大智慧,“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对道家做出重大创新发现,那将远远超过四

大发明曾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因为四大发明是技术性的,而这一次是给全人类思想性

的影响。”5

2.2 消费观:知足知止,知常知和

老子三宝中另一宝是“俭”,俭即节俭,是相对于奢侈而言的。节俭还是奢侈,

这根本来源于认得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也。”1贾来生,《略论道家生态智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

2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91.

3贾来生,《略论道家生态智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

4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1: 106

5谢举阳.道家视域与当代环境哲学视域的融合———20 世纪西方对道家哲学特质的新认识[J].中

国思想文化研究, 2006( 3) : 148.

( 《老子·四十六章》) 在这里老子向人们发出了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克制欲望的忠告,

并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类作为环境的消费者,不得不利用自然资源,可是不能无度地向自然索求。“道家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自身的极限,因而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时不能超过自

然界固有的限度,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适度开发原则用来防止人类因超越自然极限而

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这是一个极深刻的思想。”1当自然无法负荷人类的需求,生态危机就开始了。作为消费者,人类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消费方式无

疑会催化生态危机,而道家提倡的“知足知止”、“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的消费观

是一种既能满足人的正常需求并且能不破坏自然的观念,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带有老

子“寡欲”或者“无欲”的思想,因此也可以探知老子的“俭”不是因为生存资料的

匮乏而节约,而是他选择的控制欲望的生活方式。

作为生产者,人类为自己创造优越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灾难。恩格斯说: “人们不要过分地陶醉在自己对大自然的胜利,我们得到的是暂时的安逸舒适,换来的将会

是永久的惩罚。”道家也有这样的话,“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十六章》) 。人类作为生态链上的消费者,必须有正确的消费观,如果一直纵容着自己的欲望,那么

会如汤因比所说“现代人的贪欲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而且贪欲本身就是一个罪恶。他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性的一面,不过,人

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的沉溺于贪欲,就失掉做人的尊严,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2

2.3 处世态度:自然无为,天人合一

“自然”的本来意义是自己如此,自来如此,本来如此,永远如此,没有什么东西能

够决定它,主宰它,它就是存在本体的本来状态,也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来状态。“无为”是对目的论的批判和否定。老子哲学中,无为是自然的最大特点,没有任何人为

的因素参与,万物按其自然本身的法则兴作、生成、发育、成长。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对道家生态无为思想的理解,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看法准确而且深刻,他指出: “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

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 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能看到

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的听从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

1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81.

2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译.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96

就不去勉强从事”。这种看法符合老子自然无为的本意。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明确地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本性,而万物由道所生,所以人应该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反对人类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去破坏万物的自然本性。

道家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的合一,即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强调人的自然性的一面以及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和遵从,追求人的自然化,反对人为的破坏生态平衡,破坏大自然的自然之美。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天人合一”更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合一,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主张满足自身需要时以自我为价值中心,是一种“贵己贱物”的态度。道家追求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的境界对解决现代生态危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家要求人们平等地对待万物,合理利用万物,提倡人们追求精神的完善,充分地实现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力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共生共存的状态。

3 写在歌功颂德之后

不可否认,受自身历史局限性的影响,道家的生态智慧中部分反对人类物质文明和消弱人的主体性的思想在现在看来是遭人诟病的。但是有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我们只要做到取其精华就好,传承文化结合当今的时代就好。同样无法否认的是,道家的生态智慧确实拓展了中国生态伦理文化的空间,道家思想对天地自然的关怀是其他派系做不到的。

参考文献:

1.贾来生,《略论道家生态智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

2.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91.

3.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1: 106

4.谢举阳.道家视域与当代环境哲学视域的融合———20 世纪西方对道家哲学特质的新认识[J].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2006( 3) : 148.

5.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译.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9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