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中常见的高危成分

  • 格式:pdf
  • 大小:109.8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雅丽人告诉你化妆品中常见的高危成分一:激素,护肤品中添加的激素,一般是指糖皮质激素。

简介:激素加入产品中一开始对皮肤会有很明显的改善,于是市面上常见一些“中国好面膜”、“特效嫩肤”、“一片顶七片”、“一夜变白”等等神乎其神的特效面膜了。这些神奇特效面膜中一般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这种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含激素的护肤品,就会形成依赖性,一旦停用带有激素的产品,换成安全可靠的产品,就会出现脸红,发热,刺痒、敏感等症状,这叫断激素过敏症,用户以为是新买的产品不好,又换回原带有激素的产品,症状会立刻减轻;如此反反复复,一直在“激素”的路上越陷越深。特别强调大家看产品成分时一定要注意是否含氯倍他索丙酸酯这项添加剂。

危害:长期外用激素可能出现的皮肤问题:1.皮肤干燥、有紧缩感、烧灼感、刺痛、强烈瘙痒等重度不适;2.角质层变薄;3.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局部出现红斑;4.皮肤脆弱,皮肤容易发红、发烫、发痒;5.毛孔粗大,“汗毛”异常增多、增粗(多毛症);6.色素减褪或色素沉着;7.毛细血管严重扩张,出现“红血丝”;8.表皮萎缩、起皱,干皮症;9.紫癫;10.痤疮样皮炎;11.毛囊炎;12.口周皮炎;13.过敏型接触性皮肤炎;14.酒糟鼻样皮炎;15.丘疹、脓疱;16.创伤修复延迟;17.霉菌或细菌感染;18、痘痘粉刺。

二:荧光增白剂

简介:荧光剂可以吸收自然光中的紫外光,敷完面膜后,脸上显出的淡蓝色荧光,将人脸上的灰蓝色遮挡后,大大提升脸部的光亮度,看上去更加光亮、整洁、美白。在面膜产品中最直接的表现:一贴白,但是却白的不自然。长期使用荧光增白剂会导致肌肤出油过多,毛孔堵塞,滋生粉刺痘痘粉刺。

危害:1、最明显一点就是与皮肤伤口处的蛋白结合,不利于皮肤破口愈合;2、荧光增白剂一旦进入人体就不容易分解,毒性会在肝脏或其他主要脏器中积累,构成潜在的致癌风险;3、有可能导致人体排异,使人过敏;4、在紫外线作用下,荧光剂可能会增强致癌物肿瘤的形成;还能引起真核生物酵母的致突变作用。5,、致使肌肤敏感,滋生痘痘粉刺。

三:尼泊金酯

简介:尼泊金酯常见的有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简称羟苯X酯,英文名为paraben,当日后买国外的护肤品只要看到有XXparaben的字样就知道是尼泊金酯了。

危害:1、有研究报道化妆品中过量使用尼泊金酯可引起接触性皮炎;2、还有研究报道尼泊金酯会在人体内累积,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和子宫癌的风险,在大量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切片中发现有大量尼泊金酯的残留;3、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在人体的皮肤上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的量,会加速皮肤的衰老;4、加快色素沉淀,加速皮肤暗沉;5、尼泊金酯类为内分泌干扰物质,会影响机体内正常的雄激素分泌,使雌激素水平升高,降低人体内的精子水平;

6、孕妇使用会引起新生儿生殖器畸形。

7、导致肌肤敏感,毛孔粗大,滋生痘痘粉刺。

四:甲醛释放体

简介:季氨盐-15,咪唑烷基脲,重氮咪唑烷基脲,或者以商品名字,杰马、杰马BP、己内酰脲海因(DMDMH)等都是甲醛释放体。

危害:甲醛释放体防腐剂释放的游离甲醛是一种公认对人体和环境有公害的化学物,是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同时有可能给头部皮肤的神经细胞带来伤害甲醛超标的面膜可能刺激使用者,令眼部不适,甚至引起急性过敏;即使不出现过敏反应,也会加速皮肤老化。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甲醛中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敏感、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具有强烈的促癌和致癌作用,巳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五:MIT

简介:MIT是甲基异噻唑啉酮的简称,是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中最常见的一种防腐剂。

危害:使用添加甲基异噻唑啉酮的面膜容易出现过敏反应,严重可引起红肿、起水泡、皮肤裂开等,2013年发表在皮炎杂志上一项研究称甲基异噻唑啉酮是“2013年的年度过敏原(Allergen of the Year for 2013)”长期使用含有甲基异噻唑啉酮的面膜可能会引起刺激性皮炎,脸上会起丘疹和丘疱疹。严重者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后者疱壁紧张,内容清亮,破溃后呈糜烂面,偶可发生组织坏死。同时甲基异噻唑啉酮被怀疑是一种神经毒素(neurotoxin)。2002年和2006年分别发表在药理学与实验治疗杂志和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甲基异噻唑啉酮有体外神经毒性,长期接触对神经元培养有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