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作者:————————————————————————————————日期: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建筑论文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鲁华马龙

(新疆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来源国的增加、留学生层次的日益丰富,来华留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与宗教信仰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些心理障碍甚至发展成自残、自杀、精神分裂等恶性事件,给留学生正常教学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干扰,也给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来华留学学生多为青少年,由于留学生处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定性时期,学本领长知识的关键时期,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时期,从体力、智力、个性都处于一生中最活跃的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1]。此外中西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这些生理、心理、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和可塑性,使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在华留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想象和现实的反差,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反差,所学专业特点带来的学业压力,情感困惑,孤独感和思乡,怀疑和焦虑,怨恨和敌意等等。在神经官能症方面,出现记忆力减退、常常失眠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大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半学生性格多疑、不相信别人。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学生通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际障碍,他们大多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沟通、缺少朋友又高度敏感。这些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

问题,不能主动就医,从而更增加了危险性[2]。能否顺利度过最早的文化适应期,减弱文化冲击带来的心理压力,将直接对他们的留学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人类学家Kalver Oberg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著名的“文化休克”理论,指出人从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中而成为旅居者与旅居地文化接触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击,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如丧失心理安定,产生各种心理、行为的变化,以及情感方面的障碍等,并导致了他们较高的得病率和住院率[3]。作为旅居者的来华留学生恰恰面临这种文化适应问题。影响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因素还包括留学生本身因素的影响,比如评价和应对方式,人格,自身知识和技能和人口统计学因素等。积极的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与国际学生个体的内心自我控制点有密切的关联。其他制约跨文化适应的其他人格因素还包括性格的外向性,敏捷性、歧义容忍度、控制力、成就动机、决断力、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力等。

另外,留学生自身的知识构成、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应对策略和期望值也影响其社会心理适应。国外的许多研究者把社会文化适应和个人心理适应情况合并为“社会与心理适应”[4]。Kealey(1989)认为跨文化适应有正面和负面的心理变量,如生活满意度是正面变量,抑郁和焦虑是负面变量,旅居者生活满意度高,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少,就达到跨文化适应。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5]。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 adaptation)。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

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的人有效进行接触。

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学生教育大国普遍设有专业心理咨询部门或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日本东京大学等高校也都设立了学生咨询处或烦恼咨询室。新西兰理工大学甚至专门为中国留学生专门设立了中国学生咨询室,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6]。让留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有人可找、有处可去才能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避免心理亚健康发展为心理疾患。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为留学生新生提供“新生指南”等资讯服务,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北京邮电大学陈慧、常悦珠关于各高校留学生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与留学生的信息沟通上存在严重障碍,有近50%的留学生不清楚学校有无为留学生提供帮助的学生组织、有无奖励机制,55.8%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各种活动、讲座等,仅有6.4%的学生由学校的相关机构获得信息。由此可见,多渠道、全方位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研究拓展留学生新生资讯服务是国内各高校普遍急需加强的工作重点[7]。留学生主要的心理改变如下所列。

1)孤独感和思乡病

在完全陌生而又“难以理解”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留学生们失去了自己原先十分容易沟通的环境和生活圈子,而陷入一种难于理解别人也难以被别人理解的窘境。他们会因此感到孤独无助,并滋生本能的思乡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发散会妨碍他们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有的留学生会突然变得严重依赖学校里和周围社区中的同胞,把自己封闭在同胞、乡党的小圈子中,放弃接受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与中国学生、老师及来自其它国家的留学生的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

2)怀疑和焦虑

如果缺乏周围同学、老师和环境的良好沟通,留学生们会产生对周遭人物的不信任感和怀疑、焦虑的意识。他们会怀疑来华学习的意义,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种学习,怀疑周围的师友是否真诚地对待自己,甚至会对自己能否顺利地在华生活产生严重的压迫感。

3)怨恨和敌意

陌生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理变得敏感而脆弱,怀疑和焦虑情绪的滋长而会加重这种情形,微小的刺激很容易被夸大地或歪曲地理解,进而产生怨恨和敌意的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转移到留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使他们抱怨所学习的内容。初到异国他乡,留学生都有“文化休克”(Cultural S hock)的体验[8]。

4)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之间的反差

就一般的社会生活特征而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差异是巨大的。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那些生活在所谓“自由世界”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留学生们不会被要求接受中国的社会-政治观念,但他们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我国的各项法律,在宪法和其它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和发表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社会主张。

5)不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反差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千百年来影响中国人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标准,外国留学生与中国人打交道,就是与这种文化传统打交道。与前述的两种反差相反,这种比较狭义的“文化冲突”是深层次的冲突,是不同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之间的碰撞[9]。例如,在传统意识、历史观念、“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相互关系、爱情观、家庭观乃至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等诸

多问题上,双方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看法。

从宗教信仰方面来看,中国本身宗教氛围并不浓,匮乏的宗教文化氛围令留学生在初来乍到时倍感不适应[10]。同时,留学生人群中本身信奉不同的宗教也常常引发他们内部关系的不和谐。而民族观念,包括民族自尊心、民族敏感性、价值观等,加之宗教的影响,都可能加重留学生的心理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交友方式等也是引起留学生心理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11]。

有调查显示,留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分别与中国青年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别均高于中国青年常模,尤其是强迫因子分有极显著性差异。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留学生顺利完成跨文化心理转换、使来华留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更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曾有学者做过一个调查,在个人情绪与性格方面,有38.67%的学生对生活小事有莫名烦恼,31.33%的学生过于担心未来。另外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其中有23.64%学生反映父母期望过高[12]。

留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不仅取决于能否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物质和学术条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学习期间顺利完成上述社会-文化层面的心理适应过程。来华初期,留学生主要心理压力集中在因为语言不通、环境陌生而产生的惶恐、不安和缺乏安全感。在这段时间,为留学生提供贴心服务、完善学习和生活指引、给予全面的信息咨询是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度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

[EB/OL].https://www.doczj.com/doc/c36024348.html,/news/syyw/200903/t20090326_84100.h tml.

[2]王芳,王晓慧.在杭外国留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J].外国留学生研究,2009(4):51-55.

[3]艾沂.提高在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研究[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8(3):64-68.

[4]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3):123.

[5]沃国成,张锡九,黄浩,杨增祥.加强与留学生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推进多元文化的和谐校园建设[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6]杨军红.若干留学生大国的留学生辅助项目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5(5).

[7]Ward C,Chang W C.Cultural fit:A new perspective on personality and sojourner adjus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7,21(6):525-533.

[8]Poyrazli, S., Kavanaugh, P. R., Baker, A., Al-Timini, N. Social support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04, 7: 73-82.

[9]Ye, J.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use of the internet among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CyberpsychologyBehavior, 2005, 8: 154-161.

[10]Poyrazli, S., Kavanaugh, P. R., Baker, A., Al-Timini, N. Social support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04, 7: 73-82. [11]Seongjik, Le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ected Predictors and Adjustment/ Acculturation Stress among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D]. University of Kentucky, 2008.

[12]Rudmin, F. W. Constructs, measurements and models of acculturation and acculturative str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9, 33(2):106-123. [责任编辑:杨玉洁]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主讲:邓皓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是其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________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供大家参考选择。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 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方法或工具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方面进行实施。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题分析1您认为您目前所在的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相差很大吗A.特别大B.很大C.差不多D.无差别分析12的同学认为相差的氛围特别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 48的同学认为相差很大,主要实在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上,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而且老师也不会总是督促学习,大学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才离开家开始住在学校,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 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虽然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他们表示自己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0的同学认为无差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孤独自闭、痴迷网络、 前途迷惑等心理问题。高校应从大学新生开始即加强心理健 康教育,教育大学生戒除网瘾,富课余生活,并注重提高 学生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帮助大学生全面认知自 我、实现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高素质创新人才。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基础、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还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都有一定的保障,文化知识、专业水平也有定的提高,然而,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却存在多种问题,其中孤独自闭、痴迷网络、前途迷惑等是最常见心理问题。 如何指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基础、综合能力、心 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高校新形势的发展,是高等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要采取定的方式,使他们健康成长。通过政策指导、提高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心理指导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困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是从不懂事的少年到

成人的过度期,也是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不同,承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心理上出现 些变化,没有及时疏导,长期积累,形成心理问题。 1、孤独自闭 根据心理问题轻重程度的不同,学生心理问题一般可分 为三种类型,心理困扰型、心理障碍型和心理疾病型。其中心理困扰型比较普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短暂的焦虑、时的烦恼等不良情绪,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通过自我调适可以得到解决。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定比例,主要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进入大学后优势不在,感觉多方面都落在别人后边。还有同学关系,家庭贫困等现实问题,使得这些学生长期处于自卑的阴影里,甚至觉得是一种打击。由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对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是一种打击,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没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也没有家长、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会使他们感到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魏 钦 (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大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在心理素质上 普遍存在着环境适应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意志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是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057-02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世界卫生组织对它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还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理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我们理解的最佳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基本具备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所以在遭遇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适当处理,能够将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但大量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仍有部分同学的心理素质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正常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经常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遇事如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成为精神创伤、产生心理障碍。 经过分析,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竞争的日益加剧。多数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焦虑感,有些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变得极为脆弱,情绪极不稳定,心理问题顺势而生。 (二)教学存在的疏漏 很多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对专业知识都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对心理健康内容的挖掘并不注重。在学生评价上,往往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关注最后结果的对错,不了解过程、不掌握动态。对学生的评价容易造成盲目性和不公正性,有时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很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交际面临的困难 目前,独生子女已经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普遍关注。经调查发现,这部分大学生由于是家庭的中心,处处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普遍存在自私、独立性差、孤僻等心理方面的弱点。来到大学步入新的环境,面对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圈,他们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在交往中唯我独尊,猜疑嫉妒心强。 更危险的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 *[收稿日期]2011-10-27 [作者简介]魏 钦(1975—),女,江西上饶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助理研 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第15卷·第2期 2012年4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2Apr .2012 57

留学生就业现状解析_图

留学生就业现状解析 近期,国内某调研机构发布了2014年海外留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留学生在国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偏高。 中国727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引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刻思考和讨论,转而出国留学是一条好出路吗?国内某机构日前进行了“海外留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发现,英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60%的留学生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参加调查的留学生中,约54%的人在海外有实习、打工或工作经历,9成左右的人已回国或者欲回国就业。正在国内和海外工作的留学生中,就读计算机科学、机械和生物等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而留学生中就读金融、商业管理和语言文化的人最多。 国内读书好不好,出国留学都可以 加机构“海外留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的受访者共有2,098人,调查同时对其中41位留学生进行了个案访问。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留学生“输出”大国。参加调查的留学生们足迹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阿联酋、古巴和越南等国家。女留学生数量不少于男性,受访的留学生中女性占比达56.7%。 2000多名受访的留学生中,留学最早的开始于1999年,留学时间最长的超过10年,在海外读中学、本科、硕士直至博士。调查显示,2008年始,出国留学的人数快速增长,受访留学生中2012年出国最多,有345人。留学生中,先工作后留学的仅占21.7%,78.3%留学前刚出中学或者大学的校门,没有工作

经验。不想或者无力应对国内高考,不想或者难以在国内找到工作,成为海外留学最主要的两大原因。 今天的海外留学越来越像是一种无奈选择,换言之是一条没有出路的出路。中国的“教育竞赛”使得中考、高考的难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而每年相当于一个香港人口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的无所适从,让不少中国家庭不惜巨资,希望为子女的学业和工作找一条新路径,这无疑成为海外大学和留学中介的财富商机,成全了海外教育市场。调查显示,留英国学生在受访者中人数最多,占总数的19.9%,特别是2011~2013三年,留英学生在同年出国学生占比分别为38.0%、44.2%和41.2%,这三年去美国留学的学生也明显增加,留学欧洲的爱尔兰、俄罗斯和比利时等国家的人数也增加较多。2008~2010年间,去韩国、法国和德国等较多见,更早的时间,则留学日本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者居多。留学国家的多元和转移和各国院校的留学政策密切相关。 工作好不好国内外职场门槛都不低 本次调查中,59.3%的留学生在海外获得硕士和双硕士学位。比较有代表的生源是,一部分在国内高考失利转向海外求学,并在海外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一些是国内名校的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出国留学,一些是国内知名高校理工科专业,出国读研成为一种传统,一个班级过半的毕业生在海外深造。不管在国内学业如何,调查发现,受访者普遍认为,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才能有一定的职业竞争力。 美文欣赏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摘要: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的疏导成为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教育策略 近年来,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因此当前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形成了一些心理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校应该要注重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还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一、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缺乏自信 当前中小学生大多比较缺乏自信心,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面对各种挫折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中小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缺乏,他们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不能自信地认识自己,往往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对自己是一种低估。中小学生大多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很多中小学生的监护人也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导致中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最终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恐惧焦虑悲痛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 由于社会以及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较大,因此长期的发展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内向的性格,长久的内向性格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焦虑、恐惧、悲痛等,很多学生的父母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关爱程度不够,因此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恐惧胆小,比如做事畏缩不前,不积极,表情木然等。这些都是由于长期在缺乏关爱和重视以及正确引导环境下生活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2-18岁,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处于各种不良的生活环境以及氛围之中,使得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得不到满足,情绪比较消极,最终对外界会表现出焦虑、恐惧等情绪。 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强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要对心理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或者组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基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进行改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同时对机构和组织的功能要进行完善,比如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学生档案,做到早发现和早干预,建立心理学知识和辅导网站,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等,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对于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对课程的性质以及定位进行确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咨询以及辅导,帮助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和中小学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辅导,以提高

最新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价

一、自我分析 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性格算是中向型的,自觉自己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业余爱好比较广泛吧,喜欢听歌,下象棋,打羽毛球,看电影,看小说,上网,打游戏,好奇心也比较强,总喜欢接触一些新奇的东西或事物,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 1、自身优势 我能够经常反思自己,哪些对哪些做错,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开导自己,并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乐勿加于人。我的家庭收入状况还算可以,可以担负得起我的求学费用,我能更加专心于学业。感情方面没有牵绊,可以将精力放在充实自己身上。 2、自身缺陷 兴趣虽广,但没有专长的一面;有点内向,有时有点粗心,自控能力有点弱,不大喜欢喧哗的场面,人多的场合不擅口头交际,这让我有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大活跃,不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比如晚会等。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喜欢随遇而安,缺乏进取心。 3、人生观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应该树立正确人生观,这样就能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做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二、自我人格培养 人格是一个人赖以立足人世、创造事业的根本.因此对於人格魅力的讨论便尤为显得成熟而且必要了.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现的,人格魅力的气质存在与骨子里,人格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 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5-11-13 17:17:57 点击:3 2005 年底,我们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本项目研究在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现状、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国外先进的心理服务人员培训方法以及中国文化背景的特殊性等的基础上,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服务现状以及提高心理服务效果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实验,力图构建适合当今中国社会并具有前瞻性的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整个研究集合了西南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会同医疗、教育、社区等各部门,取样5 万余,历经5 年完成。 从需求与服务的关系角度说,我国国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有着普遍而较强的需求,但由于需求者出于各种原因怯于寻求专业帮助,而服务者又限于各种条件无法提供高质足量的服务,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基本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 心理健康理论与服务的中国化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所使用的理论主要来自国外,以认知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存在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等西方传统理论流派为主,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方以及心理咨询的服务是有影响的:虽然中国的中庸辩证等思维对纠正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有积极作用,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多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因素。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取向性导致中国人倾向于忽略自身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躯体化现象;中国儒家重视内省,这种内向思维使得中国人普遍欣赏的性格是知足、忍耐、感情不外露等,遇到心理问题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因而更愿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求助于心理健康机构来化解个人心理问题;传统上有把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的倾向,给精神疾病带来极大的污名化,也阻碍了中国人的心理求助活动的实施;传统的伦理纲常过于重视等级森严的家长制习俗,这使得国人对心理咨询师的期待也含有更多的依赖和服从,心理咨询师直接就问题给出指导和建议被认为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等等。 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国民性格,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的研究,同时对西方舶来理论进行改造,并积极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今后我们一方面要从理论上继续探究国人的人格结构、心理健康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中国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另一方面,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背景,研究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特有文化的范围内描述、解释中国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形成机制、表现特点和改善的__方法。针对中国人特有的特点,进一步构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无可否认,西方的心理健康服务研究历史较久,成果也较多,因此以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为出发点,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如果只停留在“拿来主义”的模仿阶段,而不进行反思、不进行突破,就不可能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真正为在中国社会文化下生活的人们服务,就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 2 需求方的需求满足问题 2.1 促进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行为外化 本课题研究显示,虽然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态度都倾向积极,但是人们对待社会心理咨询的态度则比较保守,尤其体现在咨询需求认知和人际开放性上。这说明国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外化为求助行为。这种现象有诸多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我国心理咨询发展较晚,人们对其的了解不足有关。目前心理健康的服务形式多是一对一的咨询,心理咨询师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心理咨询师能帮助人什么,不能帮助人什么?对心理咨询师吐露心声是否安全?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有哪些是来访者可以拒绝的? 这些疑问单凭在心理咨询机构接待处的一面之词,是难以让来访者释怀的。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我们保守的国民性格有很大关系。贸然接受一个陌生神秘却又要完全坦诚的心理服务必然变得虽然有吸引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我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供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测试心理健康。该量表适用于2010年前使用。 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使孩子心理健康,家长首先要心理健康。家长怎么知道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家长怎么知道自己有哪些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家长可以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自我测试。 1: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构成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是由80个项目构成。(见量表) 指导语:下面是一些你近10天有关心理状况的题目,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一道题目上过多地思考。 每一道题目后面都有5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用程度的高低1、2、3、4、5来表示。 注意: ①每一道题目的后面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面画√。 ②每一道题目都要回答。 ③填完表后请你仔细检查一遍,是否每一道题都做了选择,如果有遗漏的话请补上;请你检查一下, 是不是每一道题目只选择了一个,如果有选择两个的话,请你更正过来。

2: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内容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自包括8个项目,10个分量表的名称和包括的项目如下: (1)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主要反映被试者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等。 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个项目。 (2)心理承受力差 心理承受力差分量表反映受试者容易感觉困难,容易受挫折,觉得学习与工作负担过重,难以承受,对环境脏、乱、差难以承受等。 心理承受力差分量表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个项目。 (3)适应性差 适应性差分量表反映被试者对事、对人、对环境的不适应等问题。 适应性差分量表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个项目。 (4)心理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分量表表示被试者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抱怨自己赶不上别人,看到别人有成绩自己生气,自己出力不讨好,对比自己强的人不服气等。 心理不平衡分量表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个项目。 (5)情绪失调 情绪失调分量表反映被试者情绪不愉快、情绪不稳定与控制情绪差等问题。 情绪失调分量表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个项目。 ( 6 ) 焦虑 焦虑分量表反映受试者对许多事情心烦,预感有坏事情发生,无缘无故紧张、心理烦躁、担心自己有病等缘无故紧张、心理烦躁、担心自己有病等。 焦虑分量表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个项目。 (7)抑郁 抑郁分量表反映受试者情绪低落,感觉事情忧愁,对事情不感兴趣,对前途感觉没有希望,生活没意思等问题。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愈引人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所以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要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步入了大学,离社会就又近了一步,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自我心理调节以及自我完善。开拓更广阔的人生道路。 一、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面对压力,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的甚至因此悲观厌世、精神抑郁,种种压力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看,主要是“无端苦闷”、“懒散、不思进取”、“自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等。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自我认为在以前的人际交往中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实践学习、锻炼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艺术是一门科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坚持平等、尊重、真诚宽容、互惠互利、理解的原则。端正交往动机,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进一步提高沟通的能力并把握好交往的度。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自我中心、注重社会功利性、多疑与嫉妒。 二、在自我意识方面。大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许多大学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空虚和迷茫,表现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形成“只许成功,不许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一.背景: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各阶层都面临众多的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复杂情况,我们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怎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日----2012年12月12日 三.调查对象:郑州大学新校区部分本科生 四.调查手段:采用了走访,交流,座谈,问卷等方式。 五.调查发现:学习方面:1,不同年级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2,同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出现了心理问题;3,有部分同学正在为自己的问题所困惑。主要表现在:1.大一的新生内心比较浮躁与求知的矛盾问题,一方面大一的同学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表现的比较浮躁,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定的求知欲望,他们在浮躁与求知的矛盾问题中尖锐斗争,比例是52%;2.临近期末考试,同学们都变得紧张起来,因为自己平时学习不是很扎实,所以就有很多人担心自己会挂科,有这种心理的同学占到了63%;3.许多同学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他们放在学习上的时间与休息,娱乐时间相冲突,这种学生占到了67.4%。 生活方面:1.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的生活很没规律,消费观很不正确,他们经常是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去买,造成自己的生活费很高,钱不够花,这种现象很普遍,大约有51.4%的同学;2.同学们中间会有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小事而产生矛盾,从而产生误会和冷战,大概有35%的同学有这种经历;3.部分同学担心和其他同学交流,害怕与他人沟通。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会因为跟他人交流而心情不好,情绪失落。大约有34%的同学有这种情况。4.有些同学有较强的网瘾,他们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打游戏,聊天上,而且有的同学甚至因此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习,造成自己成绩下降,考试挂科等严重问题。5.还有一部分同学目标不是很明确,面对自己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生活,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努力,因此有45.5%的同学对就业和考研拿不定主意,感到很纠结;有35.6%的同学选择谈恋爱来打发时间;6.有一些同学心理素质不是很好,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例如,失恋,交友失败,考试挂科,感到无助和迷惘,这种同学

中国心理现状:年轻人的抑郁

中国心理现状:年轻人的抑郁 在中国,哪个人群活得最抑郁?相信不同年龄阶段、社会阶层的读者内心会有不同的答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年轻人这一人群成为各年龄段压力之首。经查据相关资料,目前尚不能断言中国的年轻人是抑郁症患者最庞大的群体,但我们需要警惕一个新现象:中国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在别人眼中,本该意气风发、乐享韶华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受困于抑郁症呢? 被抑郁症吞噬的年轻人 早在2009年,加拿大学者费立鹏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称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1%。国内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按照6.1%的发病率折算,国内抑郁症患者已达到9000万,无疑是抑郁症的重灾区。而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带来的严重后果值得关注。 年轻人的“中国特色”式压力 国内抑郁症年轻群体的扩大,与他们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因素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十余种不同职业人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参与者的反馈,研究人员将他们面对的压力归纳为十个方面,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家庭、住房、子女和个人生活。研究结果还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 其中,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压力主要是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色压力”。 20岁至30岁的人群处于面临毕业、职场奋斗初期,人生的格局还尚未稳定,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灼感进一步加剧,这些不良感受会进而诱发抑郁症。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因为经济体制和劳动组织制度的改革,各种性质不同机构的雇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处于北上深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技能和信息的更新也让他们的神经难以松懈。 再加上如今社交网络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界限。24小时随叫随到,加班加点已成为许多职场人的常态。研究已经表明,过

我国低龄留学生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Te Bie Qi Hua 特别企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 摘?要:本文通过访谈14-18岁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和家庭、留学中介机构,回顾国内关 于低龄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的文献,发现: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 民收入提高和家庭支付能力增强,2008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规模呈现爆炸式 增长,部分大城市逐渐进入“平民留学”时代;留学开始以自费为主,低龄化 倾向明显。分析原因,既与家长对我国教育体制、高考压力、就业形势或移民 的考虑有关,也与当下全球经济低迷,西方国家把开拓中国留学市场视作教育 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争夺中国生源有关。青少年可塑性强,低龄留学利弊 兼有,本文在考察低龄留学生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预期基础上,提出理性留学, 做好留学规划,加强行前培训和准备等建议。 关键词:低龄留学生;发展 我国低龄留学生发展状况 研究报告 古往今来,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一直很强烈,他们会倾尽所有为子女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教育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赴海外留学的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同时我国留学事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现象[1],主要表现在:(1)留学趋向大众化,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加,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接近40万;(2)学生层次多元化,几年来我国高中生出国人数已超过总留学人数的五分之一,而与此相关的高考弃考人数超过了300万,低龄化留学潮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膨胀;(3)留学分布的地区更加 广泛。20世纪80年代初,“留学”在国人眼中是个罕见的事。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中国人家庭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国门,接受外国灵活和先进的教育。相比上个世纪,如今留学生的出身、年龄、经历、出国动机、留学性质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近10年来中国大陆低龄留学越来越普遍。面对这样一个迅速壮大的低龄留学群体,他们在国外的心理及文化适应性便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课题。当今小留学生们的出国目的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理解出国留学?他们如何挑战留学中的困难?他们是“派往明天的留学精英”还是“留学垃圾”?他们将来是学成回国的“海龟”还是“移居他乡”的“海漂”?低龄留学如何从盲从回归理性?如何走出低龄留学误区?诸多问题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报告通过回顾国内关于低龄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状况的文献,分析相关资料,通过研究小留学生现象回答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我国出国留学的相关政策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总体上呈现出限制越来越少,政策越来越放开的特点。从1978年“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到1986年“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再到1993年,中央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智慧星火”获奖课题论文选登]中国青少年心理健 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 论文撰写:肖静李琴任燕琴韩雪方洁赵敏雅 调查:肖静李琴任燕琴韩雪方洁虞涛房启志黄宇赵敏雅宋启迪指导教师:李家华王丽娟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国的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这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12.63%,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11.90%。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调查报告包括六个主要内容,分别是:调查背景、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对策研究、调查感言。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调查背景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

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这两项政策中的描述基本概括了当今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主要由学校和父母承担。但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以分数为重点,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分析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2011——2012学年度 湾甸子中心校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孩子成天在喊累!他们到底累不累?目前,我们的小学生到底有没有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到底重不重?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校心理课题组走向我们的孩子,试图走进他们的心灵,想进一步了解我校学生的学习负担的轻重,学习心理负荷到底有多重,真实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机制,寻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1、心理现状调查的内容:当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现状与当前学校教育的相关性。 调查内容一: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学生的睡眠时间、学生的作业量、教师的教学方式。 调查内容二为:学生课余活动的安排、学生在校的活动总量。 调查内容三为:孩子双休日的走向、活动的主要范围及主要方式、家长对孩子的主要关注点。 2、实施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取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在选取抽样学生的过程里,强调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把本校低、中、高年级的12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效调查问卷300份,在问卷的过程中,还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代表作了个别访谈。 三、调查结果 显性问题 我们发现:当前学生在学习空间内的学习现状如下: 1、62%的小学生经常为学习成绩而烦恼。这一比例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到五年级达到77%。 2、30%的学生反映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相当一部分乘车学生每天早上5点五十分就出门,傍晚5点半才到家,有限的时间都给浪费掉,等车时间太长。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所派送车辆太少。 3、45%的学生认为:肩上的书包过沉。以前,我们说小学生书包重七斤半,是一支步枪的分量。现在去称量一下,绝对不止七斤半了。为什么会重了呢,因为现在的教材印得漂亮,开本大,又有插图,纸张也好。同样的一本教材,现在有很多、很好的纸张,所以它的分量是以前的几倍。书包的沉重让好多学生的肩膀压得过早变形,当然,在放晚学的当口,你在校门口可以看到一道风景,好多家长一手拉学生的手,一手拎的是沉重的书包。 4、学习负担仍然对于40%的孩子来说是一块“心病”。40%中高年级学生反映:作业量偏多,特别现在有语、数、外三门主课,每门课程的老师都想突出强调自己所担任的一门学科,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而且,所布置的作业比较单调、机械,让学生全然失去了兴趣,中高年级课外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3.5小时。 由于作业多也导致睡眠时间明显不足,好多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无精打采的态势。(存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 3、25%的学生埋怨家长强制参加的课外辅导班太忙碌,几乎剥夺了大部分

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说明: 1.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其 作者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2.此套测试题主要用于测试员工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可以帮助员工自己了解 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公司掌握员工整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辅导,更好的关爱员工心理健康,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一、测试题 以下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来自己的

二、量表解析、计分方法及测评结果对照 量表解析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1)躯体化:包括1,4,12,27,40,42,48,49,52,53,56和58,共12项。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 (2)强迫症状:3,9,10,28,38,45,46,51,55和65,共10项,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 (3)人际关系敏感:包括6,21,34,36,37,41,61,69和73,共9项。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 (4)抑郁:包括5,14,15,20,22,26,29,30,31,32,54,71和79,共13项。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 (5)焦虑:包括2,17,23,33,39,57,72,78,80和86,共10个项目。指在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群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 (6)敌对:包括11,24,63,67,74和81,共6项。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 (7)恐怖:包括13,25,47,50,70,75和82,共7项。它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 (8)偏执:包括8,18,43,68,76和83,共6项。主要是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 (9)精神病性:包括7,16,35,62,77,84,85,87,88和90,共10项。其中幻听,思维播散,被洞悉感等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 19,44,59,60,64,66及89共7个项目,未能归入上述因子,它们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我们在有些资料分析中,将之归为因子10“其它”。 计分方法: 以上各项评估结果中“没有”记1分,“较轻”记2分,“中等”记3分,“较重”记4分,“严重”记5分。请将各题得分按照以下分类进行分别的累计统计,并将累计得分填入各项对应空格中。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2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 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 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 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 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 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 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 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