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系:电子系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易经与人生智慧

学生姓名:黄佩珊

学号: 2010051846

指导教师:闫华

2012年12月17日

二十八星宿及其在中国历法的作用

摘要:在古时,以天为尊,观象授时的理念下,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中国历法的息息相关。四象二十八星宿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形象代表,更是直接影响到古历法的创建,对中国历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此文,我们能初步得了解一下二十八星宿和古历法的创建,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二十八星宿周易中国历法

一、二十八星宿的由来:

古人在观察天象时,认为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是最重要的恒星,称之为七曜。经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七星相对于周围的恒星组,是有一定的相对位置的。经过长期观察,古人把黄道附件的恒星(或星座)划分为二十八组,将其作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参考坐标,并称之为二十八星宿(因为它们环列七星的四方,就像是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

古人还把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各宫分别将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的形象,认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亦称为四象,分别称作为: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玄武七宿:斗午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1]

四象二十八星宿区域图

据考究,二十八星宿,萌芽于夏商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有观天象用以占卜吉凶祸福,希望根据天象来得到预兆,经常将星星的位置作为观察占卜的对象,

自然而让地会观察星星的位置变化,将星星划分不同的区域,便于观察研究,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雏形。之后,它大概在春秋末期初步成熟(已创建完整的四象二十八星宿体系)。而后,在战国、秦汉时期更一步发展成熟。到之后各个朝代都互有补充。

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说,最早的是《尚书》、《周礼》、《礼记》、《吴子》和《吕氏春秋》等先秦经典均有记载二十八星宿相关的文字。[2]

战国曾侯乙漆箱二十八星宿图

二十八星宿与中国历法:

(一)中国历法: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为农作的需要而产生的。

目前,世界各地在使用的历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阳历,阴历,阴阳合历。阳历是根据太阳运动周期来制定,为目前国际通用历法;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现在较少使用。阴阳合历是将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的历法,我国常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

注意,平时习惯上称农历为阴历,实际上,它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称呼并不准确,可称为黄历,旧历等。

我国农历的特点在于闰月的设置,和二十四节气,为我国独有,是我国古代人们甚至现在仍然常用的历法,是我国各地安排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中国古代历法多数为阴阳合历,在协调阴阳合历时,经常使用气、朔来计算。气为二十四节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因为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要得到真实的气朔的变化,各个朝代都会计算气朔,推算历谱。故在我国古代有众多的历法。

(二)二十八星宿在历法中的作用

上述,我们知道,制定一个历法需要计算日月行星的位置等等,而该如何测量确定这些位置数据,这就不得不提到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系将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而来,其作用就是测量天上主要七星的位置在北斗历法和四分历中,据考察,已知的二十八星宿用于测量天体位置,制定历法中的用途有:

一是“月站”,即月亮每天从一宿移动到下一宿。二是“镇星年站”,即镇星(土星)每年从一宿移动到下一宿,这是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力主的。三是“日站”,即太阳每年沿着二十八星宿转一周。四是“斗柄星座”,用二十八宿表示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五是“以齐七政”,《尚书?舜典》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意思是用北斗七星调和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

由此可以看见,二十八星宿体系的建立在观象授时的时代,对于天文的测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天文数据测量的一个重要工具途径。而历法直接与天文挂钩。

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实际上即是二十八星宿,一般认为是把四宫各分为三部分),称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春秋战国时代的《左传》、《国语》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 结合十天干十二地支,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位置。

《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十二次起迄度数,它们是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

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有按照周历十二月、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测定的各项详细的天文数据,如下表。它们都是在春秋末期创建四分历时代测定的天文数据。

《汉书-律历志》中的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星表

周正月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

周二月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

周三月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

周四月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中娄四度,春分;

周五月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中昴八度,清明;

周六月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

周七月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

周八月鹑火:初柳九度,小暑;中张三度,大暑;

周九月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

周十月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

周十一月大火:初氐五度,寒露;中房五度,霜降;

周十二月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

综述:

二十八星宿,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而选择将天空中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部分,作为观测时的标志。可以说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辉煌的成就。

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二十八星宿保障了天文的测量,从而保障了历法的制定的精确性。可以说,我国古代人们智慧凝结出的二十八星宿,确保了我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人们依据历法进行的日事农桑渔牧,又浇铸了华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

二十八星宿与周易:

周易成书于商末,为西伯侯姬昌所著,用于窥测天机,从而实现天地与人事之间的沟通,是我国文学史,哲学史上的瑰宝,中华文化的经典

《周易》中提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可见,它与古天文学一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人认为周易的基础正是来源于古天文的研究。[3]《周易》

从字面上看,周易中并没有二十八星宿的内容,但是,作为一本囊括天文地理各方面的著作,其包含了当时古人对天象考察的基本思想,,它与当时的其他天文文献,以及天文家观察天象的经验,成为中国古天文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想。之后的四象二十八星宿的建立,正是基于古天文家长期观察的实践和一些基本思想而发展来的。

在古天文学中,四象的意义比较明确,是指黄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也称为四陆、四灵、四兽或四宫。而在《周易》中,四象一词的内涵则比较丰富,其涉及范围从各种自然现象,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诸多领域,甚至更多地读把四象等古天文学中的科学概念总结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去解读。

此处,摘录《周易》中与二十八星宿,历法等相关的描述:

《易传系辞上》第九章有一段关于筮法的论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解读:

筮法中去一不用,即所谓“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象征北辰居中不动,作为天地之中。四十九根蓍草“分而为二”,象征万物分为阴阳,宇宙分为天地,日月星辰分为经星和纬星(古称恒星为经星,日月和五大行星为纬星),这是古

人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认识。“挂一以象三”,象征天地之间有日月星三辰,其中“日月”者,日月五星也,“星”者,二十八宿也,古代通过观测日月相对于四宫二十八宿体系的运行来制定历法,标示着古代天文观测体系和观测方法的建立。“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通过天文观测确定四时、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也。“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者,通过天文观测确定日月运行周期,以定闰法也。

由此可见,古人对宇宙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天文观测体系和历法创建过程,体现了周易筮法的每一个程序都与古天文历法息息相关。

《周易》中有着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反映了古人的自然哲学观——天地之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

参考资料:

《周易》

《中国二十八星宿的起源》转自网络

《中国传统历法概述》转自网络

百度百科词条:周易二十八星宿四象历法

农历历算和编历规则2014版

农历历算和编历规则(2014版) 农历又被称为夏历、阴历、旧历、中历、华历,我国已经用了几千年,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 农历还使用干支纪年,因此就每60年重复六十甲子。如公元1991年称为辛未年,公元2051年也为辛未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干支同时使用,以避免重复。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农历还使用干支纪日。古代史书上不记月之几日,而记月之干支日,读古代史书就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再按干支纪日法顺推是月之第几日。 中国历朝颁布的历书,历理均大同小异。编历规则不变、改革的是推算方法。史上推算农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还好各时期的史书都有收录中国历朝颁行历书的推算方法;史书有收录我在编写《电脑医生万年历》和《福星万年历》(简称程序、下同)时才能还原史实农历。程序在网上发布后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同时也有网友来信或来电询问古今农历推算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专门把这些常见问题知识写出来。以飨网友。 程序选用还原的颁行历及使用年限 一、农历(又称:夏历、旧历、中历、华历) 1、农历历算和编历常用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座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座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15.22天。 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 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所说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11月];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12月]、鲁历同殷历;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亥[子月为2月]‖。 置闰:农历1个月就是1个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一年12个月≈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一年比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 2.71771年就比回归年少1个月,如不调整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一个闰月。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2、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用平气计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后用定气计算。 月策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唐朝(公元619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篇一: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编辑制作:温柔细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

“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 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

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 ,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它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春秋到汉朝逐步演变而完整形成,与近代天文学的历法计算一致,阴阳历都可以推算,在阳历的推算中规律性更强,能记忆。在节气的顺序中,年月的双日为节气,单日为中气,合称为节气。在农村大多以阴历来推算,城镇都以阳历推算。在阳历中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上半年的“节”在每月的6日左右,“气”在21日左右,下半年的“节”在每月的8日左右,“气”在23日左右。每年的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各节相距15天左右。为了便于记忆,先祖们把二十四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诀。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集中反映出了黄河流域的自然季节特征,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立春至谷雨 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惊蛰: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清明:4月5日左右。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谷雨:4月20日左右。雨量显著增加,适宜谷物生长。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立夏至大暑 立夏:5月6日左右。夏季的开始,气温有显著增高,小满:5月21日左右。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成熟。生产上指导农户收割小春农作物,大面积播种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水稻大田移栽,进入农忙时节。芒种:6月6日左右,是夏熟夏播作物忙收忙种的季节。夏至:6月21日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之历法

中国传统历法——农历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藏历、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我们目前在广大农村仍在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阴阳历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再加上这种历法包含了节气要素,特别适合指导农事。 1.公历 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因此这种历法在全世界普遍使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以太阳回归年为基础的阳历。 2.阴历 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伊斯兰教历(也就是我国的回历)就是这种阴历。 3.农历 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以太阳历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只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 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 开始了。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3]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 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 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 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 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 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 温度。 春分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 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 (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 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 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清明节气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中国又将迎 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谷雨节气 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 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 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 按照二十四节气,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 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 活动并不消停。 立夏节气 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 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 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小满节气 小满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 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节气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六月六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 谷可播种也。”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太 阳到达黄经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 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篇一:二十四节气阳历农历时间 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315°2月3——5日阴历腊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330°2月18——20日阴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45°3月5——7日阴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阴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15°4月4——6日阴历二月十六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30°4月19——21日阴历三月一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45°5月5——7日阴历三月十六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60°5月20——22日阴历四月一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75°6月5——7日阴历四月十六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90°6月21——22日阴历五月一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105°7月6——8日阴历五月十六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120°7月22——24日阴历六月一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135°8月7——9日阴历六月十六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和历法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和历法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成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以下是地支十二月的详情: 一月始于立春,经过雨水,于惊蛰前终结。 二月始于惊蛰,经过春分,于清明前终结。 三月始于清明,经过谷雨,于立夏前终结。

四月始于立夏,经过小满,于芒种前终结。 五月始于芒种,经过夏至,于小暑前终结。 六月始于小暑,经过大暑,于立秋前终结。 七月始于立秋,经过处暑,于白露前终结。 八月始于白露,经过秋分,于寒露前终结。 九月始于寒露,经过霜降,于立冬前终结。 十月始于立冬,经过小雪,于大雪前终结。 十一月始于大雪,经过冬至,于小寒钱终结。 十二月始于小寒,经过大寒,于立春前结束。 为了方便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学冬至迎新年。 风水中年份和月份的确定不是以公历来确定的,也不是以农历来确定的,而是根据节气来确定的。 比如,公历2009年3月14日16时(即农历二零零九年二月十八日十六时),我们查万年历,可知:3月14日处在惊蛰(3月5日)到清明(4月4日)之间,而惊蛰到清明为二月,因此2009年3月14日仍处在二月中。

我国农历24节气有那些

我国农历24节气有那些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农历24节气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逢年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时也差一两天。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白(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1-6月份,节气一般是每个月的6号和21号。7-12月份,节气一般是8号和23号。 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时也差一两天 立春2月6号左右 雨水2月23号左右 惊蜇3月6号左右 春分3月23号 清明4月5号

谷雨4月22号立夏5月7号小满5月22号芒种6月7号夏至6月22号小暑7月8号大暑7月22号立秋8月7号处暑8月23号露水9月7号秋分9月22号寒露10月7号霜降10月23号立冬11月7号

小雪11月23号 大雪12月8号 冬至12月22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太阳移至黄经330度。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篇一: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20XX.6.16端午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二十四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 个问题。 先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

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 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篇一: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

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篇一: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20XX.6.16端午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二十四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 个问题。 先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

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 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

从农历出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从农历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从农历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初一日生 初一出生之人,虽然福气和官禄的运势无法两者兼美,不过财运倒是相当不错,经常受到贵人引荐,而使事业能有顺利发展的机会。初一出生的女性大多具有兴旺夫家的命格,婚后多能有效提升家庭的经济状况。整体大运方面:年少时期的运势比较平常,中年以后运势逐渐好转,而能取得财富与名声,但若是过于志得意满,汲汲于浮名富贵的追求,将会使好运由盛转衰,应多加留心注意;晚年之时生活丰足无忧,而能享有福运绵长的退休时光。 初二日生 初二出生的男女,心地端正纯洁,与人相处也都亲爱和善,少有争执。虽然身体方面健康无忧,但家族缘份通常较为淡薄,稍有离乡背井赴远地成家立业的趋势。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运势辛苦,难以从兄弟家庭获得协助与庇佑,而必须仰赖自己独立建设;中年以后运势逐渐开展,无论财富或事业都有开通发展的机会。这一天出生之人,男子多半相貌清秀,女子则具有聪明发达的命格。 初三日生 初三出生之人,若是已经结婚者,应注意夫妻间虽然相处和睦,却有无法共同生活到老的问题;子女运薄弱的初

三人,略有缺乏子女的现象,因此平日最好涵养德性,修身修德,以累积自身的福份,改善自我的子女运势。整体大运方面;早年多所磨练,二十岁以后受到先人的余泽,而有获得提拔、得好运道的机会;四十岁后运势达到高点,不但事业发展顺利,家庭生活也丰足无虑,而呈现荣华兴盛的景象。 初四日生 初四出生之人,无论男女,大多好学且才智出众。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较不和顺,行事略有拖磨波折的感觉;中年以后运势逐渐提升,而能顺利发展事业,广进财源。唯独必须留心家庭生活的相处,多有是非纷争,若是远行外出发展,则容易获得贵人相助。已经结婚之人,夫妻感情和顺融洽,家庭圆满无忧。及至晚年,运势已趋平顺,财务状况丰足良好,生活方面也吉利安泰,少有烦恼,可以说是快乐富足的命格。 初五日生 初五出生之人,多半天生聪明伶俐,且自身福禄深厚。虽然家庭关系融洽紧密,兄弟姊妹之间的相处也十分和乐,可惜并无任何亲属能够使你获得依靠仰赖,而使你在很年少的时候便已经步入社会。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较为辛劳,所幸自身才艺丰足,而使学业及事业发展顺利;中年以后运势开始亨通发达,财务收入也日趋稳定;晚年时

中国农历24个节气说明

小寒十二月十三日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的位置是为小寒。冬至过后,天气日越寒冷,小寒时节虽冷但还算不了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 大寒十二月二十八 日 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 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蒸气称为“大寒”。 立春正月十三日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春季开始,是为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揭开了奏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家人开始播种。 雨水正月二十八日立春之后,太阳过黄经三百三十度的位置,是为雨水。雨水本来是指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惊蛰二月十三日雨水之后,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为惊蛰;约在公历每年的三月五日前后,惊蛰指春雷初乡,惊醒蛰伏中昆虫,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的,黄莺鸣叫,鸟儿高飞,春雷是这节令常见的自然现象。 春分二月二十八日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间,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书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书夜平分”的谚语。 清明三月十四日太阳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含有天气明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对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鸟语花香,适宜效游。 谷雨三月三十日太阳过黄经三十度位置,农民布谷后雨是谷雨。经为公历每年四月二十前后。是春节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为自新种,最需要充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四月十五日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位置,夏季开始是为立夏,古谚有支:“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是多雨的时节,传说是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小满四月三十日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位置是为小满。约为公历每年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小满”正常是农历四月中下旬,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穗看来家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庄家人眼见辛勤努力,即将有了农业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成为小满。 芒种闰四月十六日太阳过黄经七十五度位置是芒种,约为公历每年的六月五日前后,这一时期,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有农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芒种接近端午节。 夏至五月初三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位置,是为夏至。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属锡曾把这种天气称为“东遇日出本遮雨,道是天晴谷有晴”。

公立农历

今天农历是几号,相信很多人不查日历是不知道的。时至今日,对于远离农耕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农历的意义可能更多的在于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的假期是什么时候。而对于农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历法,为什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哪个月大哪个月小,为什么有闰月,为什么说“十年碰不上个闰腊月”,农历如何置闰,二十四节气又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说“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了”等等,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是全部很清楚。 一、公历是什么 说农历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公历,说到公历其实是有一堆规则要介绍的,但因为这些规则大家都太熟悉了,没必要再废话,所以这里就大概说一下公历的起源吧。现行的公历又称《格里高历》,是意大利一个名叫利里乌斯(Lilius)的哲学家在原历法上进行改良,经由罗马教皇格里高(Gregorius)在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正式颁行的一套历法。而其在国内正式开始使用,则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但辛亥革命后纪年仍采用民国纪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元纪年,全面与世界接轨。 说起《格里高历》这套历法,则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儒略历》。《儒略历》是由一位名索西琴尼的古希腊天文学家经过计算得出,并由古罗马皇帝(实为独裁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即著名的凯撒大帝,《旧约》中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即指这位凯撒大帝。)自公元前46年(西汉初元三年,汉元帝刘奭在位,即让昭君出塞的那位亲。)起颁行的一套历法。这套历法最初是规定一年共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逢4年一闰。因为凯撒同学是7月生的,所以7月就以凯撒为名(拉丁文Julius,即现在英文的July)。凯撒死后,他的继承人盖乌斯·屋大维统一了罗马帝国,受封“奥古斯都(Augustus)”,并自称“第一公民”(实际上这些后来都成为皇帝的头衔)。而“奥古斯都”死后,罗马元老院为纪念其功绩,将其列入“神”的行列,并将其逝世的8月改为“奥古斯都”(拉丁文Augustus,即现在英文的August)月。为了使其与凯撒等同,又在2月里抽了1天,将8月改成大月。后又为避免连续出现3个大月,便将大月往后各推一个月,这就形成了现在“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大小月份的规定。 如果大家熟知现在的公历,就知道每逢百年如果年数可被400整除是不置闰的。但《儒略历》没有这个规定,因此到1582年(《儒略历》已实行1600余年)的时候,两至两分就已经和正确日期相差了10天出来,历法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消除这个误差,《格里高历》将《儒略历》四年一闰的制度,修正成现在的逢百年可被400整除则不置闰。并在实行后,由教皇下令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定义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中间有10天被强行抹除,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上消失的十天”。修正后的《格里高历》平均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地球公转一回归年365.2422天已相差无几,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历。 二、农历是什么 农历是我国自殷商时代起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数千年中一直延用的一套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月相盈缺来确定一“月”的终始,并通过设置“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周期接近地球公转的一个回归年。农历的一个平年是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是13个月,383天或384天。比如2012年的农历是闰四月所以就有384天。 目前已知有记载的最早的农历是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古六历”(即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共六种历法,这几种历法的区别主要是岁首和四季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下文统称古六历)。由于其定义一回归年为365年又1/4年,因此又称四分历,是四分历的一种。其精度大约等同于西方的《儒略历》,但就算以最晚的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来计算,也要比《儒略历》早上百余年,而在这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历》就已经实行了数百年。 简单介绍一下“古六历”。“古六历”的特点是以366年为一岁,在有闰月的时候通过“正闰余”来调整周期,另外闰月也同时用来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这里所谓“正闰余”是指:一年有366天,比起一回归年的365又1/4天多出来约3/4天,把这3/4天称之为“岁之余”,而在闰月的时候,要把这多出来的“岁之余”给抹掉,即有“闰余成岁”(《千字文》: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这里“闰”的最早意思其实是“减掉”,而非现在的“额外、加多”。对于置闰的时间则几朝各有不同(这也是古六历的主要区别),以商为例是以十二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十一月之后,而以秦为例则是以十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但闰月之后都是新一年的开始,即所1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唐朝(公元618—907年) 高祖(李渊)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33癸巳贞观七年618戊寅武德元年634甲午贞观八年619已卯武德二年635乙未贞观九年620庚辰武德三年636丙申贞观十年621辛巳武德四年637丁酉贞观十一年622壬午武德五年638戊戌贞观十二年623癸未武德六年639已亥贞观十三年624甲申武德七年640庚子贞观十四年625乙酉武德八年641辛丑贞观十五年626丙戌武德九年642壬寅贞观十六年太宗(李世民)643癸卯贞观十七年公元农历年号644甲辰贞观十八年627丁亥贞观元年645乙巳贞观十九年628戊子贞观二年646丙午贞观二十年629已丑贞观三年647丁未贞观二十一年630庚寅贞观四年648戊申贞观二十二年631辛卯贞观五年649已酉贞观二十三年632壬辰贞观六年

高宗(李治)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70庚午咸亨元年650庚戌永徽元年671辛未咸亨二年651辛亥永徽二年672壬申咸亨三年652壬子永徽三年673癸酉咸亨四年653癸丑永徽四年674甲戌上元元年654甲寅永徽五年675乙亥上元二年655乙卯永徽六年676丙子仪凤元年656丙辰显庆元年677丁丑仪凤二年657丁巳显庆二年678戊寅仪凤三年658戊午显庆三年679已卯调露元年659已未显庆四年680庚辰永隆元年660庚申显庆五年681辛巳开耀元年661辛酉龙朔元年682壬午永淳元年662壬戌龙朔二年683癸未弘道元年663癸亥龙朔三年684甲申嗣圣元年664甲子麟德元年文明元年665乙丑麟德二年光宅元年666丙寅乾封元年685乙酉垂拱元年667丁卯乾封二年686丙戌垂拱二年668戊辰总章元年687丁亥垂拱三年669已巳总章二年688戊子垂拱四年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过年了,让我们过个传统的中国年吧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 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二十四节气物候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