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周国平论教育》

读《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作者周国平从哲学家的角度思考了教育的本质,提出了读书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也分析了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特征并就其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全书用朴实的语言,结合实例清晰完整地表达了自己对当今关于教育几个方面的思考,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位哲学家对教育、对生活、对人生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也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思考着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人生,对于一些困惑的问题,我也能在此书中得到启示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想从教学工作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读完书后的一些感悟。一、做一个不断思考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作为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在教书育人之前,应该先思考一下“何为教育?如何教育?”,作为班主任更应该不时地深入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是否紧跟时代发展?教育方式是否还有待改善的地方?世界在变,教育在改革,现在的孩子也不像十几年前的孩子了,教育对象是每天都在成长、发展、变化的未成年人,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种程式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每天的工作,我们要保持教育的先进性。现如今的学生个性独立,有主见,会质疑,敢挑战,但是由于在家被父母宠爱着,带来了不爱劳动,懒惰,不能吃苦的问题,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给他们在学习上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有的学生没有目标、没有斗志、没有进取心,所以如何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保持这种热情,如何挖掘出他们内心的自尊心进取心才是最难的问题。而且现在的学生对老师也没有那么重的敬畏之情,有什么就直接会和老师说,所以要想给孩子灌输什么理念和价值观不那么容易,而且平时和他们的交流方式也要注意,不同性格的孩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二、做一个启发式的“导师”,培养独立思考爱学习的终生学习者

现在的学生整天都在“刷题”,整天都很忙碌,可有的孩子吃了那么多的苦,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效率不高。有的孩子成绩还不错,但是学习过程很辛劳,一点也没有尝到学习的快乐,大多数孩子呈现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看着叫人心疼。我时常会提醒学生不要光埋头苦干,要不时抬抬头看看前面的路是否偏离了自己的目的地,要学会适时地总结阶段学习的方法和问题,及时调整,提高效率。据我观察,现在很多孩子不会学习,有的只会死记硬背,有的只局限于老师讲的内容范围,欠缺独立思考和自己钻研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孩子刻苦学习的动力仅在于考上理想大学,报答父母,对于学习并不是出于喜爱,对知识也并没有一种好奇感和渴望之情,我觉得这是教育的悲哀。这些苦行僧一般的学生,最多也就只能赢得高考了,而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是一个高效的,终生的学习者。我想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应该确立更高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会学习、爱学习的学生、以培养终生学习者为目标。因此,我们要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创造一种学习氛围,让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老师给学生的不应该是局限于那么点现阶段的知识,而是更实用的学科学习方法和习惯,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裨益。对于有专长的孩子,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对于自己喜爱科目的追求,而不是扼杀那份难得的“爱学习”的热情,现实太缺少这样勇敢追求并因自己兴趣去学习的孩子了。

三、做一个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德育工作的智慧型教师

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强调学习,我们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渐渐发现,德育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言传加身教,德育决不能靠直接强硬的灌输,而要慢慢地将

道理、准则、美德通过某种途径渗透给孩子们。在德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做真正的自己,以真诚的一面面对学生,学生容易接受,受到感染。教育者如果带着面具,以一种指导伪装的面孔来生硬的搬道理,那么学生心理上并不愿意相信所说的,而且反而令他们心生厌烦,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简单地做回真实的自己,不要摆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老师模样来,那么也许当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事情,抓住一些教育契机来进行德育教育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总之,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先成人再成才!因为一个班级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最终成才,但我相信每个学生都应该能够先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而且是未成年人,因此,尊重孩子的想法,宽容他们的错误,愿意相信他们,愿意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是我们最起码要做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