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

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

1)防止头晕,注意安全。?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为主。?

以保持营养。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5、情志护理?

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

1)高热者,头部疗.?6、临证(症)施护?

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救治.?

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辨证施护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

清而病重.(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可见气粗,鼻鼾,痰鸣。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感谢聆听

1 中经格

(1)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得以乘虚而入,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至经络闭阻,气血流行不畅。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者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则:祛风通络,调和营卫。

(2)肾阴亏损,风火上亢。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突发性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舌苔红或黄,脉弦洪大.

治则: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护理:①中经络者,神志尚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轻度昏迷,但患者仍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故应劝慰患者安心治疗,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的刺激。②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③注意勿使风直吹患者,可用屏风遮挡④口眼歪斜时,针刺的穴位有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阳白、鱼腰等。⑤如患者口角流涎不严重,可给予一般饮食,但应忌食公鸡肉。因鸡属风禽,尤其是公鸡,有动风之虑,故慎用。⑥指导患者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以使其精神愉快,尽早康复.......感谢聆听

2 中脏腑

中脏腑分闭证,脱证。闭证宜开,脱证宜固,也是中医治疗常规。中脏腑多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

2.1 闭证分“阳闭”、“阴闭”.“阳闭”由肝阳暴涨,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症见突然昏仆,牙关紧闭,面赤气粗,两手握固,舌苔黄腻,脉弦大而数。“阴闭”由风痰偏盛,上壅清窍,神志闭塞,其证静而不烦,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舌苔白滑腻,脉沉迟。......感谢聆听

治则:宜先开窍醒脑,再以平肝潜阳、熄风豁痰等法。

2。2脱证元气衰微,阴阳离决,症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虚欲绝。

治则:益气回阳,或滋阴养血、引火归元等宜固元气。

护理:①因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多种因素均可

引起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其变化趋势,掌握病情变化的关键,为医疗提

供可靠的依据,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和治疗. ②中脏腑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昏迷的深度及持续单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一般持续昏迷者,多预后不良.还应注意患者瞳孔的改变和其它精神症状,如果患侧瞳孔由大变小,或两侧瞳不等大,或患者出现项背强直、抽搐、面赤、鼻鼾、烦躁不安等症状,说明病情加重;如果患者表现为静卧不语、昏迷加深、手足逆冷,应警惕由闭证转为脱症。③观察呼吸情况,患者常因痰涎壅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出现呼吸不畅,呼吸时有间歇,喉中痰鸣辘辘等症状,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防止发生意外,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④中脏腑而致昏迷者,

伴有喷射状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中有无紫黑色血块或呈大口吐血,若有上述情况,并出现呃逆、抽搐、高热等,是为凶兆,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前准备工作.⑤按病情和证型分配床位,急重患者住单间病房,室内应务有吸痰器、血压计,心电图机等抢救物品,必要时设特护。阳闭患者的居室需要安静、凉爽、光线偏暗、温度不宜过高,注意避免对流风;脱证患者的病室应温暖、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注意定时做好病室消毒,必要时控制探视。⑥中风初起不宜过多、过猛地搬动患者,使其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并做好防护工作,如加置床栏、设脚踏、备拐杖等. ⑦阳闭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冰袋冷敷;脱证患者四肢逆冷时设法保暖,可给患者人参汤频服。⑧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⑨饮食以清淡,少油腻、低糖、易消化的新鲜米面、蔬菜水果为主.中风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法给

流食,如混合奶、米汤、果汁、豆浆、菜汤、藕粉等。⑩骤然中风昏迷时针刺人中、十宣、合谷、涌泉、丰隆、通里;脱证加艾灸气海、关元、膻中

等穴。失语者针刺谦泉、哑门、绝骨、承浆、大椎. ......感谢聆听

...文档交流...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最新版本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气滞血瘀证:腹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重者痛势较剧,痛处不移,得嗳气或矢气后 痛减,脉弦涩,舌质暗,苔薄。 2、湿热蕴结证: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脘腹胀满,拒按,壮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 苔黄燥,脉洪数。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若疼痛剧烈、可能有穿孔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典型腹痛发作始于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2.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4.遵医嘱中药外敷,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皮肤上进行治疗。用芒硝500g装入布袋后外敷,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1-2次。 5.遵医嘱针灸治疗: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 6.遵医嘱使用中药热奄包治疗。 (二)恶心、呕吐,便秘、腹泻 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率、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2.观察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和气味。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注意饮食卫生,能进食者以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质为主,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 4.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针灸治疗,取双侧内关、中脘、阑尾等穴。 (三)、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天枢、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7.遵医嘱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四)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4.遵医嘱针灸治疗,取曲池、大椎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骨折病人中医护理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二)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三)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四)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患肢肿痛 1.评估疼痛性质,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及桡动脉搏动情况。 2.局部制动,防止腕关节旋后或旋前。 3.遵医嘱局部冷敷,耳穴埋籽,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 (二)患肢活动受限 1.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时的注意事项。 3.鼓励患者开始积极进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关节的各向活动。解除固定后,作腕关节屈伸,旋转及前臂旋转活动。 4.遵医嘱予以物理治疗如微波、中药贴敷等治疗。 三、中药特色治疗护理 (一)传统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护理 1.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观察血供和肿胀情况:特别是在固定后1~4d。应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肿胀程度、皮肤温度、色泽及感觉活动等情况,并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正确观察骨折远端血液循环的方法。若指端苍白或呈青紫色,说明静脉回流障碍;若温度偏低,说明动脉供血不足。 3.患肢置于功能位置:病人站位时将肘关节屈曲90°,并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前臂保持中立位或稍旋后位。卧位时自然伸肘并将前臂垫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血液回流及患肢肿胀消退。 4.夹板松紧度调整:一般在复位后3~4d,由于复位继发损伤,部分浅静脉回流受阻,以及局部存在损伤性反应,夹板内压消长变化大,所以应及时给予调整。包扎固定松紧度以上下移动1cm为宜,以使夹板固定有效,防止因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失去固定作用而使骨折再移位。 (二)微波治疗护理 1.一般照射距离为10cm,骨科照射强度为45~50W,照射时间为20min,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度调整。 2.治疗时严格控制微波的温度、距离,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烧灼伤,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3.注意安全,嘱家属不要擅自调整微波治疗仪。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配合。(2)对于吸烟者劝其戒烟,预防感冒。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的方法。 (3)常规进行手术区备皮,药物过敏试验。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腹胀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指下肢及下肢骨连带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一、临床表现 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骨骼、涉及肾。 二、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很生化检查结果。 6、辩证: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肢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四、并发症护理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足背 动脉搏动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五、给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敷贴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时及时揭去,并 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3、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反应。 六、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2、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宜进食清肺润肠通便之品如:菜干蜜枣 汤、大蕉、雪梨等。 3、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宜进食健脾益胃化瘀食物如:淮山、黑 木耳、玉竹煲田鸡等。 七、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八、临证(症)施护 1、下肢骨折一般应使髋关节屈曲15°、外展20°膝关节屈曲 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2、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防止外旋、内收。 3、适当抬高患肢,可放在软枕或布朗市架上。 4、遵医嘱患部外涂云南白药气雾剂等祛瘀消肿药时,需坚持涂 擦,切忌按摩。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股骨干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股骨干骨折护理常规 股骨干骨折是指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丧失,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为主要表现的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部位的骨折。 一、护理评估 (一)受伤史、暴力性质。 (二)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三)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四)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肢体功能位或所需的治疗性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3)患肢皮色、皮温、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足趾时的反应等。 (二)用药护理遵医嘱局部给予贴敷、熏洗,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三)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四)情志护理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五)临症护理 1.患肢功能位保持:髋关节屈曲15°、外展0°、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2.肿胀甚者,遵医嘱行中药外敷。

3.协助患者坐起,深呼吸并拍打背部,预防肺部感染。 (六)并发症护理 1.出血 (1)观察体温、神志、尿量、创面出血情况。 (2)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或手术,需要时补充血容量。 2.神经损伤 (1)观察患肢的感觉,足、足趾的活动情况。 (2)避免石膏支具卡压神经,避免肢体过度牵引。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感染 (1)观察创面、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针孔有无红、肿、热、痛,渗液,体温,血象变化。 (2)及时换药,每日2次给予75%酒精消毒针孔,抗炎治疗。 4.肺栓塞 (1)观察神志、生命体征、氧饱和度、胸闷胸痛、皮肤情况。典型表现为发热、体温突然升高、脉快、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周身乏力,可出现抽搐、皮肤有出血斑肺部X线可见全肺暴风雪状阴影。 (2)骨折部位给予外固定、制动,操作手法轻柔,小心搬运,患肢抬高位放置,预防感染和预防休克,纠正酸中毒,给氧。 (3)如有严重骨折创伤要注意观察有无低氧血症表现。 (4)治疗以症状治疗为主。可给予呼吸支持疗法;头部降温;脱水疗法;镇静剂;溶栓疗法、溦素、抑肽酶、利尿剂,严格控制晶体液量,加强抗感染等。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注意观察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征象,如发现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预防: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理疗、预防性抗凝溶栓治疗。 (3)教会陪护人员按摩患肢并指压有关穴位,如涌泉、足三里以活血通络、止痛。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指下肢及下肢骨连带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一、临床表现 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骨骼、涉及肾。 二、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很生化检查结果。 6、辩证: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肢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四、并发症护理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病情变 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五、给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敷贴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时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3、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反应。 六、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2、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宜进食清肺润肠通便之品如:菜干蜜枣汤、大蕉、雪梨等。 3、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宜进食健脾益胃化瘀食物如:淮山、黑木耳、玉竹煲田鸡 等。 七、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八、临证(症)施护

肠痈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院手术室李学华 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情志不调、六淫入侵以致肠道传化失司,气血瘀滞、糟粕积滞化热生脓而发病。病位在肠。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粘连 二、临证护理 (一)生活起居护理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禁食者予以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部肌肉紧张度的变化及 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 3、手术治疗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二)辨证施护 1、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右下腹压痛,拒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滑。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局限炎症。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不要进食产气食品,可进食清热活血作用药膳汤、粥类。如:田七煲瘦肉汤等。 (3)、遵医嘱予以耳穴治疗或艾灸双足三里穴等。 2、邪热内蕴证:表现为腹痛持续,身热显著,痛而拒按,身热弛张,口渴不欲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1)、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双柏散外敷右下腹。 (2)、发热时可遵医嘱行物理降温。热退汗出后及时抹汗更衣,慎防风寒。(3)、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可饮用清凉饮料,如茅根水,菊花茶、红萝卜、马蹄竹蔗水等。 (4)、中药内服宜微凉服。 3、热毒炽盛证:表现腹痛剧烈而拒按,压痛遍及全腹,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1)、调情志,安慰患者勿紧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 (3)、中药宜凉服。 三、饮食护理 1、如呕吐频繁或有腹膜炎者及手术前禁食、禁水。 2、饮食的原则是逐步过渡,以清淡易消化为宜。肛门排气后酌情给予清

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创伤中的一种常见损伤,在创伤骨折中约占3-5%,且常合并脊髓损伤及其它系统的并发症,对于该类损伤的护理,尤其需要周密的护理计划,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胸腰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以患者为主的自我心理调节与功能锻炼,对恢复患者信心、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表现 1、有明确外伤史。 2、局部肿痛,压痛,畸形,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合并脊髓损伤。 3、X线正、侧、斜位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 2. 临症施护 1.生命体征的观察椎体骨质疏松,血运丰富,骨折后易致出血,病情易发生变化,故在入院初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一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做好详细记录,以防止气血虚脱的发生。 2.体位护理胸腰椎骨折患者仍潜在继续损伤的危险,做好体位护理非常重要。患者平卧硬板床,骨突部位垫海绵垫,在骨折部位垫一薄枕,使脊柱背伸,腰下垫一薄枕,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可使患者更为舒适及用便盆时减轻疼痛。为防止患者因卧床时间过长而发生压疮和褥疮,需定时为患者翻身,并按摩骶尾部或用红花酒精擦拭,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翻身时嘱患者挺直腰,绷紧背部肌肉以形成自然内固定,护士或亲属夹托患者肩部,骶部及双下肢同时翻动,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旋转扭曲,以免加重损伤。 3.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能起到舒筋活络、强壮筋骨、加速骨连接的作用。采用脊柱骨折的四步练功法(即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恢复腰背肌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因此要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年迈体弱的患者,开始时需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使臀、背部离开床,每日做3一4次,每次100下。臀、背部抬得越高,速度越快越好,动作要协调,循序渐进,由少到多,逐渐加大。60岁以下的青壮年患者,一般能较好地完成弓桥支撑或三点支撑法,要求每次完成200下以上。护理人员每日观察患者练功,并做好记录。嘱患者勿过早下床活动,锻炼时勿急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有利于早日康复。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并宜在餐前或餐后30M-1h服用 (2)疼痛剧烈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3)中药熏洗时水温宜,观察用药前后肢体变化,做好记录。 (4)局部贴敷药物时,观察局部有无过敏,出现红疹或糜烂,应停止用药,通知医生,敷药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每日更换一次,观察疗效, 4. 饮食护理 1、早期饮食护理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出现腹胀、便秘,此时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的饮食或半流质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易胀气的豆类食物,忌饮牛奶。必要时以大承气汤水煎服或灌肠。

肋骨骨折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肋骨骨折病人中医护理 常规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肋骨骨折 一、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肿胀、有血肿或瘀斑,打喷嚏、深呼吸和转身时疼痛加剧。 2、多根多处骨折时可出现反常呼吸,吸气时骨折处胸壁塌陷,呼气时反而隆 起,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产生呼吸困难、发绀,甚至休克等严重症状。 3、合并严重气胸、血胸者,可出现胸闷、气促、面色苍白、紫绀、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二、病情观察 1、观察神志、瞳孔、胸部和腹部体征以及肢体活动情况等,警惕复合伤。 2、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弯化及有无皮下气肿、胸闷、气促、吸吸困难、发绀 等症状。 3、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者,需严密观察有无反常呼吸。 4、合并大量气胸、血胸者,需严密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情况。 三、一般护理 1、病室空气流通。 2、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休克者给予休克体位。 3、职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给予吸 氧。 4、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病人极易引起严重呼吸循环衰竭,应及时配合医生紧急行 胸腔加压包扎固定,矫正胸壁凹陷,以恢复胸壁支架作用,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5、合并大量血、气胸者,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

6、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行有效咳嗽和排痰。痰不易咯出时,嘱病人多饮 水,给予氧气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 7、肋骨固定带固定松紧要适宜。 8、病人疼痛减轻时练习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以及行患侧肩关节及手臂的 抬举运动和早期下床活动。 9、饮食易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逐渐增加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多饮水,多食 粗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禁烟酒。 四、辩证施护 1、气滞血瘀 (1)卧床休息,减少肋骨的活动,行外固定3-4W。 (2)气促时给予低流量吸氧,取半坐卧位。 (3)痰稠难咯时嘱其多饮水,给予氧气雾化吸入。 (4)饮食宜清淡、活血化瘀之品如田七田鸡汤、金针云耳蒸瘦肉,蔬菜,鱼片汤等。 (5)给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温服。 2、郁瘀化热: (1)烦躁不安者加强巡视,做好保护。 (2)发热者降温,多饮水,更换汗湿衣服。 (3)大便不通者,多食蔬菜、大蕉、蜂蜜等以润肠通便,或用番泻叶冲水饮。(4)饮食以祛瘀清热为主如茅根竹蔗水,生地、玄参煲瘦肉汤,冬瓜水,绿豆汤、西瓜汁等。 (5)给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中药,宜凉服。

肠痈病中医护理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证 主症:上腹部和脐周疼痛,继而逐渐转移至右下腹且痛处固定,呈持续隐痛,时有轻度阵发性加剧,局部压痛拒按,一般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伴有轻度发热、恶心欲吐、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舌苔腻,脉弦滑或稍数 2、积热不散,肉腐成脓证 主症:腹痛及右下腹压痛加剧,拒按,反跳痛明显,范围稍扩大,但仍局限于右下腹部,腹肌紧张加重,右下腹可扪及肿块。伴高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而厚或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3、阳明腑实,热盛伤津证 主症:腹痛剧烈,扩展到全腹,腹肌紧张更甚,全腹压痛、反跳痛、拒按、腹胀;高热持续,时有谵语,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似痢不爽、臭秽,小便频数似淋;甚则腹部膨胀,转侧闻水声,时时汗出,身皮甲错,两目凹陷,口干而臭。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1、评估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3、禁用热敷和灌肠,禁服缓泻剂,在未确诊前忌滥用止痛药。 4、症状缓解后可下床活动,慎起居,防外感风寒。 5、遵医嘱耳穴压豆阑尾、大肠胃。 6、遵医嘱指压穴位,腹痛剧烈时可指压阑尾(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天枢(位于脐旁两寸)等穴。(二)恶心呕吐 1、遵医嘱补液抗炎等治疗。 2、急性发作时指导,卧床休息,呕吐剧烈时遵医嘱行对症处理。 3、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 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5、指压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中脘(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护理常规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临床表现 1、髋部疼痛。 2、肢体功能障碍,虽不同类型而有很大差异,但都有程度不等的功能受限。 3、肿胀在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中,差异很大。关节囊内骨折,多无明显肿胀和瘀斑,有些可在腹股沟中点出现小片瘀斑。外展嵌插型骨折也无明显肿胀,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多有明显肿胀,甚或可沿内收肌向下出现大片瘀血斑。 4、畸形在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中,差异很大。无移位骨折,外展嵌插型骨折和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均无明显畸形。而有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和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多有明显畸形。 5腹股沟中点部的压痛,大粗隆部的叩击痛,沿肢体纵轴的推、顶、叩击、扭旋等的疼痛和大腿滚动试验阳性,为股骨颈骨折所共有。 二、临证护理 1 严密观察患肢血运,趺阳脉波动、肢体温度、活动、感觉及全身情况,如患肢末梢苍白、青紫,温度较健侧低均为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行骨牵引者床尾要抬高以保持牵引力与反牵引力的平衡,牵引力方向应保持牵引绳与被牵引肢体长轴成一直线。牵引重锤要

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保持牵引的重量不能随意增减。每日用75%酒精滴针眼2次,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脱,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维持患肢体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并穿上丁字鞋,踝关节背伸90度,限制患肢外旋,注意盖被不要压在脚上,以免导致患肢外旋。发现位置有误,随时纠正调整。在骨折尚未愈合之前,为防止髋内收畸形并有利于骨折愈合,护士应嘱病人做到: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每日测量两侧肢体长度,做好记录。 4局部热敷或理疗,伤后48小时后,如果无继续出血现象,对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有皮下出血处可施以局部热敷、红外线、炎症治疗仪或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软化纤维组织,并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 三、饮食护理 1 、气滞血瘀型骨折早期,局部会出现气滞血瘀,肿胀,畸形。严重疼痛,体质消耗大、虚弱,胃肠功能紊乱,轻者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涩。此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多食蔬菜,少量多餐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不宜食辛辣肥甘之品,以免助湿生热、肿胀加剧。 2、气血不足型骨折中期骨折局部症状消退,骨折断端基本平稳,但气血消耗过多,患者面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数。此期补骨生新,接骨续筋,饮食调护很重要,应给予营

外二科三种常见疾病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阑尾炎) 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忧思抑郁、暴急奔走或跌扑损伤等因素致温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积于阑尾所致,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阑尾炎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休息指导: 病室安静,注意休息,严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或患侧卧位,防止炎症扩散。 三、饮食指导: 1、热毒型及呕吐频繁者暂禁饮食; 2、淤滞型和湿热型可进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稀饭等; 3、恢复期进高蛋白,蔬菜,水果等,忌食生冷之品。 四、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肌紧张度、腹部包块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若腹肌紧张逐渐加重,腹肌紧张度增高,伴高热或腹痛突然减轻,而全身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3、腹痛加剧时可针刺阑尾等穴,伴发热配曲池,伴恶心呕吐配内关、合谷。 五、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六、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诊断明确方可予以镇痛。若需手术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七、临证(症)施护: 1、腹痛较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应鼓励早期翻身及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 八、出院宣教: 1、慎起居,防风寒入侵引起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3、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

胆石症中医护理常规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中的“肋痛”“腹痛”“黄疸”的范畴,是以上腹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绞痛,右肩背部牵涉疼,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持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或排出不畅而致,病位在肝.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休息指导:病室安静整洁舒适,嘱患者注意休息,湿热型、毒热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三、饮食指导: 1、饮食宜清淡多维生素,忌生冷、辛辣、酒、海腥、煎炸、油腻及浓烈调味品; 2、火毒型、湿热型及高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四、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局部压痛,腹肌紧张度,右上腹有无包块,及体温变化。一旦发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感染越重黄疸越深)应及时报告医生。 2、当发现病人躁动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无力或细微欲绝,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有芒刺等,说明病情加重已经成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应立即报告医生抢救,同时做好手术前准备。 五、给药护理: 1、中药煎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等。 2、服攻下药时,大便以3—5次/日为宜,过多时应减量或停服。 六、情志护理: 1、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考,保持情绪稳定。 2、耐心向病人解说病因、机制、治疗及预后,必要时做手术准备。 3、在交谈过程中诱导病人诉说其忧思、疑虑、恐惧的原因,使之心情舒畅。 七、临证(症)施护: 1、气滞型腹痛发作时可用针刺中脘、支沟、足三里、胆俞等穴,恶心、呕吐针刺双侧内关。 2、湿热、火毒型腹痛加剧、寒战高热不退应尽早做手术准备。 3、对于患者高热可采取药物或物理降温。对于手术病人应做好术后健康指导及管道护理。 八、出院宣教: 1、嘱患者注意休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味,即避免暴饮暴食,忌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2、积极治疗慢性胆囊感染、胆石症和蛔虫病。 3、本病与肝气郁结有关,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多愁善感、生气发怒,以免损伤肝脾而导致疾病复发。 4、纠正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观察服泻下药后的大便次数和颜色,如大便5—6次/日以上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如大便为陶土色变黄则说明病情好转。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护理方案(2019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型:伤后2周内(骨折早期),患髋疼痛肿胀,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淡,苔薄白。 (二)瘀血凝滞型:伤后2-4周(骨折中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动则有疼痛感,断骨已正,骨折未愈,功能丧失未恢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 (三)肝肾不足型: 伤后4周以上(骨折后期),疼痛已消,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淡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评估疼痛的程度、性质、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并做好疼痛评分记录。 2.遵医嘱外敷消定膏。 3.遵医嘱给予腕踝针治疗。 4.遵医嘱使用(行)耳穴埋豆,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等。 (二)肿胀 1.评估肿胀的程度、范围、伴随症状。 2.观察肢体血运及颜色。 3.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 4.早期局部给予冷敷。

(三)畸形、活动受限 1.评估患肢活动度、畸形程度、肌力、感觉。 2.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3.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在床上活动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损伤散胶囊,消肿止痛合计口服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七叶皂甙钠、低分子肝素钙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消定膏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消定膏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等穴。 3.腕踝针治疗 4.冷疗(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宜温暖、干燥,光线充足,生活起居有规律,防外感,尤其是加强骨折部位的保护。 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 3.下床活动时防跌倒。 (二)饮食指导 1.血瘀气滞证:宜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红糖、山楂、生姜等,少食甜食、土豆等胀气食物,尤其不可过早食以

上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上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上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主讲人:曾海霞地点:护士站 2017年5月17日参加人员: 上肢骨折指上肢及上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骨折有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等。 一、临床表现 以局部肿胀、瘀斑、受伤部位活动时疼痛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骨骼、涉及肾。 二、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4.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5.辩证: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患肢功能位或所需的治疗性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四、并发症护理 1、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3、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 的反应等。 五、给药护理 1、遵医嘱局部给予贴敷、熏洗,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2、中药汤剂宜温服或遵医嘱用药酒服下。服药期间忌油腻、辛辣、肥甘之品。 六、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如山斑鱼粥、田七煲鸡、新鲜蔬菜等,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如猪脊骨煲杜仲、北芪党参煲鸡、猪脚 筋煲核桃肉等。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七、情志护理 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八、临证(症)施护

1、上肢骨折一般应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3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巾悬吊 2、锁骨骨折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应肩胛区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 3、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在仰卧时,头部稍抬高,患肢垫高与躯干平行,以免 肩关节前屈或后伸。帮助患者坐起时,应托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患侧疼痛。 4、若医嘱开有祛瘀消肿类药粉外敷时,应用蜂蜜,热水调伴后根据患部瘀肿 情况给予湿敷或凉敷。 5、针刺止痛取穴:肩髃、曲池。 九、健康指导 1.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 指导患者将患肢处于功能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掌握有关牵引、外固定的配合方法。 4. 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部位和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5. 定期复查,逐步恢复功能活动。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身高。 2、手术当天及术后3天、体温37.5℃以上,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3、体温39℃以上时,每4小时应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7.5℃以上,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测3天平稳后改测1次。 4、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每天4次或遵医嘱执行。 5、一般病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五、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病情观察。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做好标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天更换引流袋。 3、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二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了解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5、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6、根据病情指导幷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九、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宣教。 十、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禁忌。

十一、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二、给予或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十三、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术中配合,介绍同种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病人的顾虑,安心幷积极配合手术。 3、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教会病人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戒烟;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根据疾病种类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幷告知其目的。 4、备皮 (1)备皮范围 手部手术:全手,上界肘关节,臂丛麻须包括腋毛。 前臂手术:全手,上界至肩关节,包括腋毛。 肘部手术:上界腋窝,下界全手,包括腋毛。 肩、上臂手术:上界过颈部,下界全手,前后过胸、背中线,包括腋毛。 足部手术:全脚,上界大腿上1/3。 小腿、膝部手术:上界髋关节,下界包括整个肢体。 大腿、髋部手术: 上界平弓肋沿,下界包括整个肢体,前后过躯干中线,并剃阴毛。(2)备皮:手术前一天下午或晚上备皮幷保护手术区皮肤,防止刮伤。如皮肤有水泡、过敏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5、术前一天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如发现病人发热、咳嗽,女病人阴经来潮等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6、督促检查或帮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洗头、修剪指(趾)甲、沐浴等。

(完整版)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急奔走、忧思抑郁等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引起阑尾腔梗阻并发感染。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肠痈病 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 (二)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型;积热不散、肉腐成脓型;阳明腑实、热盛伤津型。 (三)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2)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3)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4)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术后发生头痛,6小时后可改为半卧位。 (5)鼓励患者术后第1天就下床活动,以预防肠粘连,同时可增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2、病情观察: (1)观察证候特点。 (2)观察疼痛部位和特点。 3、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少量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4、饮食护理: (1)术后肠蠕动恢复后即可进食,注意循序渐进,从流质到半流质到软食

再到普食,忌暴饮暴食及食后作胀。 (2)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3)热毒炽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4)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辛辣、肥厚、烟酒、生冷等刺激性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情志畅达,配合治疗。 6、临证护理: (1)腹痛甚时可指压阑尾、天枢等穴。 (2)伴发热者配曲池。 (3)伴恶心、呕吐配内关、中脘。 (4)伴腹胀配大肠俞。 7、并发症护理: (1)腹腔脓肿的预防和护理:加强观察,术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尤其加强对非手术治疗病人的观察和随访,为治疗提供依据;术后病人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坐卧位,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受压、扭曲、堵塞等,确保有效引流,防止因引流不畅而致积液或脓肿;遵医嘱应用足量、敏感的抗菌药,以控制感染、促进脓肿局限和吸收;若术后5-7天病人体温下降后又升高,且伴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或腹部包块等,常提示腹腔感染或脓肿,应协助医师处理,必要时遵医嘱做好手术切开引流的准备。 (2)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切口部位渗液较多时,应及时更换被渗液污染的敷料,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和干燥;遵医嘱合理应用抗菌药,对化脓、坏疽或穿孔的阑尾炎病人,应根据脓液或渗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敏感抗菌药;加强观察,注意观察手术切口情况,若术后2-3天,切口部位出现红肿、压痛、波动感,且伴体温升高,应考虑切口感染;应配合医师做好穿刺抽出脓液,或拆除缝线放出脓液及放置引流条等,定期伤口换药,及时更换被渗液浸湿的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腹胀. . 加大肠腧、次髎。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小时,每个15分钟强刺激1次,每日2次。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9、中药灌肠: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10、气滞血瘀证宜进流质半流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可食具有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