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

《诗经》

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楚辞》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与北朝民歌(北方民歌)两大部分。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宋代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兴盛时期。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于中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宋代民间音乐中的说唱与戏曲逐浙形成。有关唐代的民歌,我们从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啭》。宋代的“曲词”很盛行,当时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型演唱形式。

元代以“小令”闻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种,现今西北地区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传后世的很少,元代统治者对民间带有不满与讽刺时事为内容的民歌,视如洪水猛兽,严禁传唱。

明、清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中、小城镇市民阶层兴起,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民歌特别兴盛。这时已有半职业艺人演唱民歌小曲。清末随着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封建,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成了近代民歌的时代特点。

20世纪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映人民革命和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繁荣。此外,如争取婚姻自由、勇女平等、反对烟毒的民歌也为数不少。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后在延安兴起的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运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揭开了现代音乐史新的一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多样,而旦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

民歌鉴赏

浅谈西北民歌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内容摘要】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里,民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要深入了解各地方人民的生活,就要从当地民歌谈起。文中以《高亢的西北腔》为例,通过感受、体验西北三首不同地方的民歌音乐情绪,对民歌,西北民歌的体裁以及三首民歌旋律曲调的分析,浅谈西北民歌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民歌;西北民歌;音乐文化; 正文: 民歌时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时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作为一名西部的回族回族音乐教育与工作者,我当然要谈谈我们西北民歌了——我们民族的花儿了!。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

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花儿”的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信天游”的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西北民歌的骨干音是1 2 5 6,多为上行跳进,下行级进。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儿”也称“漫少年”。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花儿的演唱不论是那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花儿的唱词格式多样,衬语十分丰富,曲体结构也有较多样式。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届时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气氛颇为热烈。 花儿分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河湟花儿曲调丰富多彩,

中国民歌《茉莉花》简谱

中国民歌《茉莉花》简谱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创作背景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作词编曲经过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4]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

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9] ,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歌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民歌教案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教学设计王邦宇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有兴趣欣赏并了解我国民歌。 2.对比欣赏民歌作品,了解西北民歌和南方民歌的风格差异。 3.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 教学难点:有兴趣欣赏民歌并学习民歌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方言 2.音乐的起源——语言说 先有语言后有音乐。最早的音乐(歌声)就是以语言为基础而发展的。 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冼星海 二、新课 (一)西北民歌 1.常见的民歌体裁: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观看劳动号子视频)2.聆听《刨洋芋》, ①找一找:有哪些字的发音具有地方特色?生回答。 ②歌曲表现内容 ③旋律有什么特点?一、二、三句开头相同,第四句与说话语气相近。 3.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说一说:音乐给你什么感觉?速度、旋律、演唱方法 4.西北民歌小结 ①区域: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②类型:花儿、信天游。 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二)南方民歌 1.聆听《弥渡山歌》P34 ①说说这首歌与西北民歌有什么不同?语言、速度、节奏 ②歌曲内容、风格 ③找出重复最多的节奏型,学生打节奏,师表演云南花灯。 2.南方民歌小结 歌词含蓄、内在,旋律流畅、抒情 (三)民歌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判断。 2.什么是民歌?群众在口耳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三、拓展

1.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歌? 2.欣赏《月光光》、《月光光照羊城》 四、总结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差异在各方面都很大,而这也导致民歌在音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势峥嵘,蓝天下是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有着严峻和深沉。南方地区降雨丰沛,植物茂盛,依山傍水,民歌也较为婉转、细腻。

(初中音乐教案)《茉莉花》

《茉莉花》 初中音乐教案 课例《茉莉花》 教学内容: 1、民歌及分类。 2、中国民歌《茉莉花》。 3、东北民歌《茉莉花》。 4、江苏民歌《茉莉花》。 5、萨克斯独奏曲《茉莉花》。 6、交响曲《1997天地人》选段。 教学目的: 1、通过总结民歌与生活的关系知道民歌的的种类和特点。感受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因素的关系。 2、能用歌声唱出民歌的基本风格和感情。

3、喜欢民歌《茉莉花》,对我国拥有优秀的民歌遗产感到自豪,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能用比较的方法对民歌作初步的评价,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能用歌声唱出民歌的基本风格和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民歌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民歌及种类 1、小调 师:同学们:听过叫卖声吗?请你模仿两句。 生:(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曲《卖汤圆》,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两者的关系?

生:(答) ● 师总结并演示幻灯片(一)中的第①②步骤 ①② 小调:民歌体裁之一,又称小曲。产生于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中。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整匀称,内容多以历史传说的咏唱,自然风光的描写,离情别愁的抒发为主。 2、号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歌曲《打麦号子》,并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人们在唱这首歌曲时在做什么? 生:(答) ● 师总结并演示幻灯片(一)中的第③④步骤 ③④ 号子:号子是一种产生于体力劳动,伴随劳动并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的民歌。他的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质朴粗狂,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山歌

师:在歌曲中还有一种与劳动分不开的歌曲叫“山歌”。 ● 师讲述并演示幻灯片(一)中的第⑤⑥步骤 ⑤⑥ 山歌: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的抒情民歌。一般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高亢、嘹亮,内容多以劳动、爱情生活为主。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与和腔等。 4、民歌 ●师总结并演示幻灯片(一)的第⑦⑧步骤 ⑦⑧ 民歌:即民间歌曲。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一般为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到加工,因而具有与人民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音乐语言简明洗练、结构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生动等特点 ①② ③④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一、使用教材: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 西北腔 二、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刨洋芋》是一首山西民歌,表现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演唱两首歌曲,让学生选择哪首是民歌。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演唱两首歌曲,听完之后,请同学们选择哪首歌曲是民歌。 教师演唱:A、江苏民歌《茉莉花》 B、美声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师:请大家回答一下哪首歌是民歌呢? 生:茉莉花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独特的民歌。老师刚刚演唱的是浙江的民歌《茉莉花》,那同学们听了之后想不想学习一下其他地方的民歌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西北,去看一下那里的民歌是什么样子。 (二)新课教学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勾画出西北的区域。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哪几个省被划分为西北地区,那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铅笔画出将西北地区的各行政区勾画出来,并且说一下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 教师出示幻灯片,提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

西北民谣

《西北民谣》收录了1997以来的十首西部民歌,在2005年由广州新京文唱片公司发行了。 01、新栽的桃树新开的花:这是一首青海撒拉族的花儿,我给小小改动了一下。 02、尕老汉:流传在青海甘肃一带的老民歌、花儿,很多人都会唱吧?有一年儿子幼儿园表演节目,我去看了,当时他们跳舞的伴奏竟然是俺的这个版本,呵呵,当时好激动哦! 03、高山吉祥鸟:这是一首藏族民歌弹唱作品,我根据大意改了歌词。 04、小放牛:也是一首很老的兰州民歌,里边有阿干镇、破砂锅神马的,俺按照兰州方言唱的,没有分前后鼻音哦。 05、青春舞曲:新疆短小精悍的歌曲,太熟悉了不用说。 06、四季歌:河湟花儿,也是广为传唱的歌曲。 07、兰花花:我非常喜欢的一首陕北传统民歌。 08、两只山羊:这歌随着当年《兰州方言猫和老鼠》的段子红火了一阵子呢。 09、冻冰歌: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河湟花儿,这首歌旋律很好,但是流传不广泛。 10、康定情歌:一首很好的歌儿,俺改得有些厉害了。

歌词: 【新栽的桃树新开的花】 (引子:花儿会唱罢就早回家呀,不要把尕妹哈闪下)新栽的桃树新开的花 桃树下站的是尕姑娅 尕姑娅把阿哥的尕手儿拉呀 亲亲啊吧热热地坐下 哎哟 尕姑娅把阿哥的尕手儿拉呀 亲亲啊吧热热地坐下 (间奏) 抓住尕手问实话 尕阿哥悄悄地记呀下 花儿会唱罢就早回家呀 不要把尕妹哈闪下 哎哟 花儿会唱罢就早回家呀 不要把尕妹哈闪下 花儿会唱罢就早回家呀 不要把尕妹哈闪下 【尕老汉】 一个嘛就尕老汉哟哟

我们七呀十七来者哟哟 再添上个四岁者叶子们那青呀么八呀十一来者哟哟 怀抱上个琵琶者哟哟 我们口啊吹笛儿来者哟哟 这么样的弹来着叶子们那青呀么这么样的吹来着哟哟 (间奏) 八仙的个桌子嘛哟哟 我们吃一杯酒来者哟哟 怎么样的唱来者叶子们那青呀么怎么样的喝来者哟哟 (反复) 【高山吉祥鸟】 雄伟的山巅飞来了 藏族人心中的三色鸟 第一只孔雀展开那漂亮的羽毛带来吉祥 路过那草地的高僧记在心上 漂亮的羽毛带来吉祥 广阔的天空飞来了 藏族人心中的三色鸟

谈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

谈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民歌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标志。民歌伴随着人的一生,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它是人民生活的镜子。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歌发展的追述及民歌分类的介绍,以传统民歌《茉莉花》为例,对其创作的不同风格和在《图兰朵》中的运用及在世界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字:中国民歌;茉莉花;图兰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对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阐述,引出中国民歌的历史渊源 《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3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XX年8月3日,20XX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奏响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的《茉莉花》,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并象征着古老的中国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有不同种风格,中国民歌按民族和区域的不同,风格色彩也各不相同 (一)《茉莉花》的版本很多,但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中国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 1.中国民歌《茉莉花》。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歌中,《茉莉花》是传唱甚广的著名同宗民歌之一。然而《茉莉花》又有不同种风格,例如:有江苏茉莉花、河北茉莉花、辽宁茉莉花、东北茉莉花、黑龙江茉莉花、山东茉莉花、青海茉莉花、甘肃茉莉花、河南茉莉花、山西茉莉花等。但是它不是原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每个地方的语言习惯和地理环境都不一样,他们把原来的《茉莉花》与自己当地的民歌结合,这就形成了每个地方自己的“茉莉花”特色。但是,最地道

中国民歌-西北民歌

浅谈中国民歌之西北风情 中国的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民族艺术遗产的瑰宝。几千年来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忧愁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虽然我做不到大师们那种研究的境界,但是,我能喜欢民歌,愿意用我最大的能力去了解民歌的沧海一栗。 中国民歌内容上一般分为六类:像A.劳动歌B.仪礼歌C.时政歌D.生活歌E.情歌F.儿歌。在体裁也有多种分类:像号子:各种劳动号子。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赶马调。小调:又称小曲,内容涉及各个方面。而不同地区的民歌各有区别。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民歌,它是黄河流域的文化积淀,是西北人世世代代苦难凝聚成的歌。生活在那块先辈们特别不容易,灾祸特别多。所以他们需要用凄凉婉转或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西北民歌就是他们发自心灵的呼喊。特别能够让人觉得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的灵魂。 所以我觉得中国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喷涨、内心共鸣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而在西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陜北的信天游、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这两种风格的音乐中总是突出那种让人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心来感受音乐的苍茫。 陕北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独特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它的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像那首我们小时候常听到程琳唱的那首《信天游》句式结构非常明显,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的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歌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艺术手法上多用诗歌中的“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又如曾被刘炽等改编作为《陕北牧歌》插曲的那首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这种动人音调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蜚声艺苑的佳作,被誉为艺术的母亲,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就是用信天游格式创作的。还有信天游的名段山西民歌:《泪蛋蛋》中唱的“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那个容易拉话话难”、还有常听到的这几首歌:《赶牲灵》《兰花花》《走西口》《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些音乐都是脍炙人口,传唱了一代又一代。所以说信天游就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是对爱情的颂歌,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

演唱茉莉花(江苏民歌)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1]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2]。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3]。 创作背景 灵感来源 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4] 作词编曲经过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 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 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 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 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 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

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 江南小调《紫竹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湖南民歌《采槟榔》 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 湖南民歌《浏阳河》 陕北民歌《赶牲灵》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内蒙古民歌《送亲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是中国人 我的中国心 七子之歌 难忘今宵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 歌唱祖国 东方红 春天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山西河曲民间小调《走西口》 山西民歌《走西口》 山西民间小调《走绛州》 江苏民间小调《紫竹调》 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辽宁沈阳民间小调《正对花》 苏南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洲》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江苏江都“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 浙江海宁山歌《夜夜盼》 江苏扬州民间小调《杨柳青》 江南民间小调《杨柳青》 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陕北民歌《绣金匾》 江苏无锡民歌《绣荷包》 牡丹江民间小调《绣荷包》 江西兴国山歌 辽宁海城民间小调《新上茨山》 东北民间小调《新东北风》 吉林民间小调《小看戏》

云南汉族山歌《小河淌水》 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 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 辽宁营口民间小调《小拜年》 河北民间小调《小白菜》 河北民歌《小白菜》 内蒙古西部汉族爬山调《想亲亲》 甘肃民歌《下四川》 黎族民歌《五指山歌》 台湾汉族童谣《天乌乌》 浙江嘉善山歌《五姑娘》 辽宁民间小调《五朵花儿开》 江苏民间小调《无锡景》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浙江嘉善田歌《踏车山歌》 广东梅县客家山歌《送人离别水东西》青海情歌《四季歌》(《花儿与少年》)台湾民歌《思念家乡》 浙江衢州民间歌舞曲《顺采茶》 吉林民间小调《生产忙》 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黑龙江绥化民间小调《上茨山》 浙江临安山歌《啥人长,啥人短》 浙江泰顺民间曲调《纱窗外》 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 河北张家口民间小调《散花》 陕西绥德民歌《三十里铺》 山西河曲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山西河曲山歌《人家都在你不在》 黄河大合唱 浙江平湖民间小调《七朵花》 辽宁民歌《瞧情郎》 辽宁盖县民间小调《瞧亲家》 浙江舟山普陀渔民号子《起锚》 河北南皮民间小调《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河北晋县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关键词】《茉莉花》产生和发展传播 一、《茉莉花》介绍 《茉莉花》的作者是何仿。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原籍安徽天长,现定居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顾问。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淮南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然而,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小曲流传最广的优秀曲目之一。它借茉莉花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江南水乡人细腻的性格。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则匀称。 这首民歌的曲调节奏平缓,旋律流畅,一唱三叹,此起彼伏,表现出一幅典型的东方淑女的温文尔雅。这种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使人置身于流水小桥人家,小农社会的和谐气氛中。“茉莉花”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流露出东方美的柔情丽质。这与西方维纳斯所代表的明朗开放的美具有不同的风格。中国音乐如中国审美的含蓄一样,藏而不露,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精深的世界主义。 《茉莉花》是明清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情歌,按照今天的说法,茉莉花是一种通俗歌曲,或曰流行歌曲。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江南第一民歌”的范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湖北、山西、河北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家族”。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 《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是有史可查。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18 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 巴罗在 1804 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其用于歌剧《图兰朵》中,这才使得世界亿万观众,对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风格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多少年来同样的一首乐曲,出现了各种题材、体裁的《茉莉花》。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民族乐器演奏、有带有爵士乐风味的萨克斯风。他们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有的感情饱满热情,有的却情深意切,有的华贵明丽,有的婉转秀丽。但他们都带有浓郁的茉莉花的品质,那就是洁白无暇、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婉转秀丽。音乐中的茉莉花是迷人的,芬芳的,令人向往的。 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结构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分节歌形式,采用五声徵调式音阶。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三、四两个乐句的歌词连在一起,旋律也很难分句断开,在旋律进行上出现1 2 3 ,3 2 1 ,3 5 3这样的走向,虽不能看作是调式的转变,但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很有特点。它以级进和三度跳进为主,节奏平稳,歌曲匀称细致,优美细腻,委婉动听,富于江南风味。旋律犹如盛开的茉莉花,芳香飘逸。

欣赏 河北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教案 课型:综合课 教学内容: 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 听赏萨克斯独奏《茉莉花》; 教学用具: 钢琴、听觉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歌曲《茉莉花》的演唱,培养学生音乐感觉,增强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且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2、通过欣赏萨克斯独奏《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欣赏,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加深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歌曲的自主演唱,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2、通过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启发、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感受与体验,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其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和形象,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培养自主学习歌唱的能力。 2、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 对民族音乐作品作出恰当评价。通过听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评价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聆听、感受想像、参与体验教学法、比较欣赏法、探究式学习。 学法引导 1、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感受,关注学生对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歌曲的学唱,采用自主参与演唱及跟唱法和模唱等方式来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教室。

高亢的西北民歌

一、课题:《高亢的西北民歌》 二、进度:第2周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 三、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四、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五、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1、《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

独特的西北民歌__赵伟

【教学背景】: 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教学课题】:独特的西北民歌 【课程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内容,并结合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必修模块《音乐鉴赏》中第二单元内容所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的课程。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脚夫调》《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均具有浓郁的西北音乐风格特点:纯朴、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体现出西北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文化背景,又使它们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音乐特点。教师诱导学生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最后,总结出西北民歌特点。 【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西北民歌虽有接触,但对于西北民歌的“土”唱法缺少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在西北民歌形成的背景及审美的标准上多做引导。 【课时】:1课时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脚夫调》《赶牲灵》(陕西民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 《刨洋芋》(山西民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西北民歌《脚夫调》《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 .探究西北民歌音乐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对三首歌曲的结构有初步的探究和认识。【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民歌茉莉花的起源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采集民歌,所收录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仪征、江都、兴化三种“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90年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的扬州民歌达230余首,“茉莉花”(即“鲜花调”以7种词曲形式列入该书,第一种即为何仿这一首,在其曲最后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

西北民歌的特征

西北民歌的特征 民歌时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时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花儿 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儿”也称“漫少年”。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花儿的演唱不论是那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花儿的唱词格式多样,衬语十分丰富,曲体结构也有较多样式。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届时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气氛颇为热烈。 花儿分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河湟花儿曲调丰富多彩,“令”多达一百余种,歌者多是自编自唱。有时也有对唱,但人数不是很多,三五一群,一人唱完一首,大家随之呼应“欧——欧”之类的尾音,以烘托气氛,激发情绪。而洮岷花儿曲调则比较朴实单纯,只有少数的几个“令”,多集中在花儿会上演唱,相互答问对唱。 花儿的曲调极为丰富,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令”来表示,每个“令”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信天游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便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

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对比

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对比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对比摘要 伴随着世界文化的大幅度发展,人类社会走向了新的境地。任何物质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发展。自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出现了一体化的新趋势,经济走向了一体化和多元化,多年来世界一体化开始出现,更加加强了人类文化和艺术的交融。民歌艺术是世界发展客观形成下,最具有魅力和传达性的形式,同样也能够成为荷尔拜因所提出的人类精神文明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价值观点。中国幅员辽阔沃野千里,南北差异大因而滋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南方艺术北方艺术。可以说民歌艺术是任何时期人类社会和精神内涵所一定要研究的形态和文化发展的交集,同样民歌艺术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也同样在任何时期都具有主观的想象力和思维扩散能力,南北方民歌艺术的发展,让任何的爱好者和受众都体验到了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是世界文明发展到今天的集大成者。民歌艺术也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感和形式感,让任何时期的人都能感觉到社会的价值和魅力,在市场高度发达和传播性极强的现今时代,他同样拥有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力。本课题通过对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对比的研究,我们能够对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对比的发展和传统,已经他的形式和特点魅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民歌艺术形式对比茉莉花演唱 绪论 伴随着时间空间的交错前进,世界经济在以一种不可估计的空前绝后的速度发展进行。世界进入了一个在物质方面高度发达的时期,人们对于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匮乏是人类越来越向往优质的精神食粮,中国南北《茉莉花》的对比欣赏真是应了人们那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要,它是在时代变革和人类精神文明日益壮大下而产生的一项人类视觉听觉盛宴。它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价值都达到了不可估量的新境界。人们在感慨世界变化的同时又有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中国民歌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实验性的新格调和如同婴儿般圣洁的崭新追求。意大利的着名学者曾在1903年时说过这样的话:“每一个成功的演唱形式背后都承载着它最引以为傲的事实根据,世界上绝没有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合理性只是人们看到的演唱中展现出的冰山一角而已,他真正的价值和他所固有的根基往往不被人们所知,以至于人们不断被奇迹所震撼,试论其根本还是自身的知识储备体系见识程度而至的。”所谓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宽度问题,而见识程度则是深度问题,只有从一个空间化所展示的体系中才有可能见识到事实的真相,这就是存在就是真理这种理论的根本依据和说明方法。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是一种历史与现代交错力

茉莉花教学案例

茉莉花教学案例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法:多媒体教学,示范、教唱、讨论。三、教学目标: 1.分析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听辩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所存在的差异,表述自己对不同风格的感受。 2.了解分析歌剧《图兰多》主题曲。 3.了解各种体裁和形式的《茉莉花》。 4.了解各种重大场合中演奏的不同形式的《茉莉花》,并能对此现象作出 评价。 开始新课: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3分钟) 1.上课仪式: 2.欣赏视频片段: 3.导入:在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人为什么用《茉莉花》来邀请世界友人2008年在北京相会呢?那么这首民歌是以怎样的魅力征服中国人的呢? 它又是以什么体裁和形式在国内、国际上得到广泛传 播与交融的呢?下面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课题——《茉莉花的芬芳》。 第二部分:新课开始(30分钟): 一、欣赏、了解《茉莉花》: 1、介绍茉莉花: 2、茉莉花的起源,合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3、分析《茉莉花》: 二、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河北、东北地区的听辨与结论。三、江苏 《茉莉花》的发展与融合:(一)《茉莉花》与《图兰多》:

1、180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约翰.贝罗《中国游记》刊载了《茉莉花》的曲谱。 1926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多》中把《茉 莉花》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从此,《茉莉花》随着《图兰多》这部经典 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 2、《图兰多》剧本来自波斯童话\一千零一夜\,讲述了一个中国公主设计 仇杀外国王子,但最终被爱情感动的故事。 3、欣赏《图兰多》片段:感受茉莉花的旋律。 (二)了解《图兰多》在中国的传播: 1、因为《图》的发生地点是在中国紫禁城,1998年,印度指挥大师祖宾 梅塔和张艺谋把《图》搬到了太庙来演,从舞台表现、舞台效果上注入了强烈 的中国文化理念,通过实景运用的写实手法,让《图》真正的归宗返本。 2、2009年10月6日,张艺谋鸟巢版《图》在鸟巢演出,大量运用了高科 技影响技术,打造了如梦如幻的《图》世界。 (三)《茉莉花》的衍变: 祖祖辈辈不知流传了几辈人,至今他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其实这首曲 子还被改编成了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合唱、舞蹈、管弦乐等。 1、萨克斯《茉莉花》:这是一首东西方音乐文化相融合的经典之作,是美国萨克斯演奏家凯丽金(肯尼基)kenny G用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的乐曲。西方人凭着对东方音乐的理解保持了中国乐曲婉转优美的特点,又融入了西方 的一些音乐元素(调式),为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深受大家欢迎。 2.李丹阳《亲亲的茉莉花》:这是一首展现东方女性纯洁无暇、动人美德 的歌曲具有一定生命力和影响力。以流行音乐形式表达、融入扬 州小调《茉莉花》音调元素。与这首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就是军旅歌 唱家:李丹阳

高亢的西北腔_民歌

第二周〈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使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民族因素与流行因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a、播放《超级女声民歌联唱》的视频 b、学生欣赏超级女声演唱的几首民歌后, 提问:你知道超级女声演唱的都是哪个地域风格的民歌吗?(湖南—龙船调;四川—康定情歌;台湾—阿里山的姑娘;安徽—凤阳花鼓) c、引出课题:高亢的西北腔 二、教学新课 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今天,我们就欣赏西北地域的民歌:花儿、信天游 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a、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简要介绍: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歌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b、播放歌曲,学生欣赏。 2、欣赏《刨洋芋》 a、学生浏览课件,了解歌曲介绍: 《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b、回答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心情如何? (轻快活泼,风趣幽默;喜悦,乐观) 3、欣赏《脚夫调》 a、阅读歌曲简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