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环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资环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植物营养机理与调控、果树根系与营养、新型肥料研制与应用

研究方向:土壤化学过程与养分高效利用、土壤资源与信息技术、土壤生态与环境保护

研究方向:污染修复工程、非点源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

研究方向: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化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土地遥感与信息、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开发与保护、土地制度与政策

研究方向:土壤生态环境、土壤化学、土壤资源利用、土壤保持与植被恢复

研究方向:植物营养机理与调控、植物营养与农产品安全、元素循环与环境、新型肥料研制与应用

一、博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海南大学

作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5101) 一、学科简介 作物专业是海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也是统一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最早的学科,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从1958年建校时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我国唯一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面向包括海南在内的中国热区进行科研、服务和人才的重要学科点。作物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优质协调机理与栽培调控机制、环境友好与作物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等。学科注重“作物、环境、技术的系统结合”,利用作物基础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形成高效生态安全配套的现代高新技术,促进常规栽培与育种技术的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海南热区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热带作物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现拥有农业部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海南省作物栽培学重点学科。学科师资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现有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其中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近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并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农业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省部级等相关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 二、培养目标 培养在作物种植、生产与管理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作物种植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品学兼优的作物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农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及重要知识;能透彻理解与运用作物科学的相关知识,并创造性地开展作物生产和科研及管理实践工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作物种植方向的研究及相关成果;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以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在以下3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博士课程设置汇总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节选 一、课程设置 博士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具体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专业补修课程等。博士生必须至少修满18学分(1学分相当于18学时)学位课考试成绩75分及以上为合格。 1、总学分不低于18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1学分,非学位课不低于5 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门数不限,一外为非英语的必修。 2、补修课程为同等学历或硕士阶段为非本专业的博士生需修的课程。对有 特殊情况的博士生(如跨学科、同等学力考取者),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需要和学生状况,由导师指定两门博士阶段课程作为补修课(跟同专业的硕士生上课)。需补修的博士生必须参加考试,并记入个人培养计划,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 3、学术报告:2学分,其中作学术报告1学分,参加学术报告1学分。每位博士生至少要参加8次以上学术报告会方可获得1学分,并至少要作2次学术报告方可获得另1学分。 4、开题报告要有详尽的文献综述,文字不少于5000字,阅读和引用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至少10篇为外文文献。 、其它要求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上以安徽理工大学名义第一作者身份(若以第二作者,则导师须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3篇)与科研课题有关的(或阶段性的)学术论文,其中 2 篇应为核心期刊或1篇被El、SCI或ISTP收录(含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要求: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在100篇以上,其中近5年的参考文献不少于80%,外文文献原则上不少于四分之一

研究方向: 01 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09 3S技术集成与应用 02 煤层气与瓦斯地质10 GNSS集成导航定位技术 03 能源地质11 矿井水文地质 04 煤矿开采地质条件评价12 矿井工程地质 05 煤矿工程地质13 矿区环境地质 06 矿井水害防治14 矿山水文与工程地质 07 开采地质条件评价15 水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403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实干创新、热爱劳动、勇于实践,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溉,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3、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4、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三、学制: 基本学制4年,学习期限3-8年。 四、主干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五、主要课程: 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地质学基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概论、农业气象学等。 六、教学计划安排: 1、各学年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见附表一) 2、课程设置和安排:(见附表二)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三) 七、创新实践学分要求: 创新实践最低要求学分为8学分,其中社会实践3学分。创新实践学分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等方式获得。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精)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4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于创造性思维的高层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才。 1、热爱祖国、品学兼优、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方面应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知识广博,全面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有独力进行较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设计、现场调查与资料分析能力,能够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应用该门外国语阅读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及语言交流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营养与疾病:研究营养素及其摄入水平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预防的关系。 2、功能食品:研究食物中非营养素功能成分的存在形式、水平、提取方法、理化性质及功能作用。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要求第一学期修满学分,后五个学期完成博士论文的选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满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专业课3学分。 前沿讲座5学分。 ⑴前沿讲座的目的、范围和形式:主要探讨本学科或各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及前沿性问题,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发展动态,并积极参与本专业重要学术问题及前沿问题的研究。以小型讲座或小组讨论为主,由导师、有关教师或外请专家主讲,也可由博士生主讲,然后进行专题讨论。 ⑵前沿讲座方式及次数:专家与学生讲授交叉进行。学生主讲时要求学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报告,并接受提问。要求学生参加讲座次数不少于10次、主讲不少于5次。 ⑶考核方式:要求参与讲座的教授不少于3位。教授根据学生在前沿讲座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算成绩。 2.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 3.同等学历或跨专业博士生需根据研究方向补修2门硕士或本科课程,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但不计学分。 六、中期考核 第三学期初结合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对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博士课程学习情况、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科研能力及健康状况等。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博士学位论文阶段。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要求博士生完成博士论文的时间至少为两年(含开题时间)。 选题工作在第二学期进行。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掌握其主攻方向最新动态的基础上与导师共同商定论文题目。博士生应勇于探索学术前沿问题,其研究成果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或经济)价值。未通过开题报告者,于三个月内进行修改,再度进行开题报告。 课题在研期间,博士生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获得详实的研究数据,应用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数据并做出科学论断。在此期间,定期向导师报告研究进展。 要求博士论文格式规范、思路清晰、逻辑合理、行文流畅、立论依据充分。 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 八、实践环节 承担一定量的公共课或专业课的讲授任务。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代码:470103 ) 一、培养目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诚实守信,身心健康。热爱农业,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二、学制: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土壤学 2、植物营养学 3、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 4、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5、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四、课程学习要求 1、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要求在报到后的第一周完成。个人学习计划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结合研究生个人特点,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允许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进行修改,但必须按学校有关规定(浙江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办理并及时上报学院研究生科。 2、课程学习。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选修课7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公共学位课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硕士生英语一外。专业学位课包括农业推广公共基础课、农业资源领域专业基础课和案例分析课。选修课指能使研究生拓宽知识面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包括本专业硕士选修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跨专业硕士选修课三大类。同等学历或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专业实践要求: 专业实践6学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教学的综合表现需经实践单位考核,考核通过者获专业实践6学分。 2、读书报告要求: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一、专业简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前身是1952 年沈阳农学院农化系设置的土壤农化专业。土壤农化系是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安排时,由当时的复旦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和东北农学院土壤肥料系合并而成的。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 统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为土壤学国家一级学科和植物营养学辽宁省重点学科。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下设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与生态、水资源与农业节水5 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的进一步升学深造提供充足空间。 近60 年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方式,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4000 余人,硕士研究生700 余人,博士研究生100 余人。 二、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农学、地学、化学、生物学及管理学基础和良好创新意识,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农业资源利用、土壤肥料、农业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科学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改良与培肥、植物营养与肥料、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污染与防治等专业技术,具有从事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技术服务、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调查、土壤污染与防治、生态农业建设、土壤改良和肥料生产工艺、植物营养研究等方面技能; (3)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生态科学的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 (4)具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生态学博士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海南大学的生态学为理学类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位点之一,具有多年培养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的经验,为我国热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学科的发展,它紧紧围绕我校“热带、海洋、特区”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定位,全面系统地开展热带森林生态学、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与区域特色,我校生态学学科点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平台:本学科相关的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其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拥有的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生物资源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学科拥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领域方面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具体要求: 1、在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2、在业务上,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组织、承担并完成本学科及有关学科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能胜任生态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能熟练地使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撰写科学论文全文,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应具有显著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背景介绍 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旨在研究影响环境变化的各种 因素以及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环境 问题日益突出,为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宽广的学科视野和创新精神 的环境科学博士研究生,我们制定了以下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包括: 1.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方法和 技术。 2.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并在 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3.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4.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 研究并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三、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每名研究生配备一位导师,由 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四、培养课程 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以下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化学、环境 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等。 2.专业选修课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流体力学、环境地球化学、生态毒理学、气候变化与环境等。 3.通识选修课程:科学研究方法、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等。 五、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包括: 1.参加学术会议: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提交 研究报告或发表论文。 2.学术报告和研讨:定期组织学术报告和研讨会,邀请知名学者和专 家进行讲座和交流。 3.学术期刊发表:鼓励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六、科研实践 博士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实践,包括: 1.科研项目参与:根据导师和课题组的科研项目需求,积极参与各类 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2.实验室实践:研究生需要进行实验室实践,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和数 据分析方法。 3.实际环境调研:研究生需要进行实际环境调研,了解环境问题的实 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博士研究生(含硕博 连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2.业务水平要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某一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或技术研究中能够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具有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4.身心素质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科方向 本培养方案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本一级学科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2个全国统一设置的二级学科和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与农业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5个自设二级学科。 1. 土壤学设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改良利用、土壤发生分类5个研究方向。 2. 植物营养学设新型肥料与现代施肥技术、土壤肥力与肥料效应、植物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5个研究方向。 3. 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设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土地修复与整治、土地规划与景观设计、土地经济与信息管理4个研究方向。 4. 农业环境保护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土壤和水体污染理论与防治技术、土壤和水体污染生物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绿色生产环境控制、农村和城市环境治理6个研究方向。 5. 水资源与农业节水设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农田土壤水分管理理论与技术、旱田与水田节水栽培、节水灌溉4个研究方向。 6.资源环境微生物学设环境微生物与分子生态、废弃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和土壤系统生物学与资源挖掘3个研究方向。 7.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设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控、森林土壤生态、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3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选择其中之一研究方向进行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总学分 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可延长至6年(3年后需办理学籍延长手续)。总学分不少于2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16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一般课程学习1年(课程学习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0901Z2园艺植物资源与利用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0901Z2园艺植物资源与利用专业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本学科前沿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用外语撰写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4年,最长不超过6年。 三、研究方向 1、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 2、园艺植物栽培与生理 3、园艺植物生物技术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学术活动,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其中 1、学位课:1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 2、非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五、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和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联合和渗透,努力保证选题的前沿性,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研究与撰写、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并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1、文献综述是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规定的理论学习完成后,在导师指导下,广

泛搜集、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现有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论文选题、开题论证和论文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开题报告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论文选题进行论证,内容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主要任务和预期达到的效果、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博士学位研究生应在第一学年末写出开题报告,开题论审由博士生指导小组组织进行。 3、开题报告论审通过以后,博士学位研究生应写出较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说明各阶段的任务、措施及完成时间。论文工作计划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定;若中途有变,亦必须由指导小组提出书面意见交研究生院备案执行。 4、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博士学位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有价值的结果或创造性成果的过程。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有新的见解、新的思路,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创新,有创造性的成果,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 5、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博士生必须以长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物上至少发表3篇学术论文,或者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或EI检索收录1篇及以上,或者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英文学术论文。 六、学术活动 博士生在校期间应在本学科范围内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至少5次,每次0.1学分,并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其中至少一次使用外文),中文每次0.2学分,外文每次0.3学分;应参加本学科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至少2次,每次0.5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应提交由导师签字认可的书面材料后方可取得学分。 七、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个人特长,继续学习有关课程,在拓宽学科、专业面,扩展知识结构,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学科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2、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由导师负责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或聘请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导小组联合指导的方式,全面负责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思想教育。指导小组由导师提名,经学院博士生指导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确定。 3、导师要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博士生的基础和特长,在博士生入学三个月内制订出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博士生进行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实践环节、科学研究、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等的详细计划。培养计划由院博士生指导领导小组及主管院长审批,报研究生学院备案执行。

环境科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3001) 一、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是: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应具有环境科学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全面了解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动向,有适应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毕业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备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环境化学 主要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运动过程及污染物的化学机理,典型污染物在各环境圈层中的迁移和环境化学物质的生态效应。 2、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 主要研究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技术、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新方法以及环境污染物来源解析和转化规律;侧重于微量及痕量环境污染物采集、来源解析、数值预报和分离技术以及监测、分析原理和方法的研究; 3、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主要研究清洁生产过程中的系统理论和技术;侧重于研究主要工业门类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过程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系统研究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式与方法。 4、环境生物 主要生态环境污染控制及修复理论方法;生态毒理学与风险评价;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化学;环境遗传毒理学;环境微生物学;生物修复。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以化学、生物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的应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学科着眼于疾病分子营养学、食品安全学及临床营养学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重点开展营养素、非营养性生物活性物质对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痕量、超痕量检测及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临床营养支持和治疗等领域的研究。 三、研究方向 1. 营养与疾病: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营养素及非营养素功能成分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预防的关系。 2. 食品安全:研究食品中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建立和开发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高效的检测分析技术。 3. 临床营养:重点开展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临床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 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7.0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 5.0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学时 2.0学分 外语(英语) 72学时 3.0学分

2、必选课至少2门至少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疾病的分子营养学 18学时 1.0学分 现代食品卫生学进展(拟开设) 18学时 1.0学分分子流行病学 18学时 1.0学分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介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作物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热带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 一、培养目标 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品行优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献身农业,求实创新,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有素的实验技能,包括具备扎实的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现代化田间、实验室及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能独立和创造性地开展本专业的研究、教学和推广工作,能主持较大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项目、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 3、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英语,具有较高阅读和理解外文资料的能力,能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1、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主要研究群体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对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以逆境生理等研究,揭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热带北缘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模式。 3、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研究热带土壤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热带地区土壤培肥的机理和措施,栽培植物的营养规律与需肥特性,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硕博连读生在硕士和博士期间正常学习年限最长为5年。如有特殊原因需延长学习年限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培养单位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概、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土壤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调查与制图、环境学、农业气象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化学分析。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地质与地貌、测量与制图、气象观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见习、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土壤学实验、植物营养学实验、农业化学分析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 七、学制:四年。 八、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83200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专业简介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食品学科之一。是全国24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年成为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学科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食品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具有同等学力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于2005年开始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3 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4 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单位。 食品学科是大连工业大学的特色学科,龙头学科,是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在同类学科中优势特色明显。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围绕农产品、水产品、加工与贮运过程中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形成了多个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种科技奖励20多项,其中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0年、2015年获国家科技二等奖2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超200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亿元。现拥有2支辽宁省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五十多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食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大连市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先后聘请日本、加拿大、泰国、美国、韩国、西班牙等23位国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增强学科的研究实力。 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淀,现已形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海洋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蛋白质资源利用、植物资源化学与利用、食品加工装备。食品学科在海洋水产食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建有科技部“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海洋活性多糖开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海洋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海珍品精深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地”、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大连)”等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23个。 二、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风严谨。 2.要求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了解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32 )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食品科学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博士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人才。 1. 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2. 业务水平要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食品科学工程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中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3. 学术素养及能力具备丰富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生物化学和管理学知识,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是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对研究所涉及的食品科学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和解决;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食品科学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能力;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4. 身心素质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科方向 1. 食品科学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加工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学科。重点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和感官品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人、环境和食物相互作用关系。具体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与功能性食品、食品保藏、果蔬加工及综合利用、畜产品加工等。 2. 粮油工程研究粮食、油脂和植物蛋白的贮藏、营养、功能等相关理论、方法、加工技术与工程的学科。具体研究方向为:粮油深加工理论与技术、植物蛋白质化学与工 程、淀粉加工理论与技术、粮油贮藏原理与技术。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3001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30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2、要求掌握环境科学专业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组织和从事本学科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管理的能力,能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 4、身心健康,能够胜任艰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污染物环境行为与评价 2、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3、环境分析化学 4、绿色化学 5、环境材料学 三、培养年限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续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和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不能按期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答辩的申请,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 四、培养方式和方法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为有利于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