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

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

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
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

外交学院

2010— 2011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

课程名称主要国家与地区经济

课程号及课序号12301039

学号 200915026

姓名王宇曦

班级 2009512

提交时间 9月4日

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探析摘要:马来西亚在独立之前,完全是单一的殖民地经济,靠原始农业为经济支柱。1971年起马来西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虽然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各民族间经济资源,然而为达到政策本身的高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刺激及产业结构转型措施也确实使马来西亚的经济得到增长。但是由于过于追求民族间的经济配置问题,新经济政策也对国家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本文就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功过得失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马来西亚经济转型新经济政策马哈蒂尔工业化

一、引言:马来西亚经济概况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有着复杂的人口构成,其中马来人占61.5%,华人占23.6%,印度人占7.1%。多样的人口构成导致了国家内多样的宗教信仰。除了作为国教的伊斯兰教,其他宗教还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马来西亚独立前受英国殖民统治,经济畸形发展,经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工业极其落后。独立后,其自1966 年以来实行了7个五年发展计划,改造旧的经济结构。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产锡大国,但近年来产量逐年减少。至2005年1月1日,马来西亚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为194.9亿桶,可供分别开采19年和33年。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盛产热带硬木。

马来西亚政府鼓励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重点发展电子、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和纺织品等。2006年制造业销售收入5113亿林吉特,增长11.2%。马来西亚矿业以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主,2006年每日平均产石油70万桶,全年共产液化天然气2300万吨。马来西亚耕地面积约414万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30.6%。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70年代以来,马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之一。2006年服务业增长7.2%,是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由于70年代之后的国家发展计划,马来西亚成功的由以原始农业、初级原料出口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加工及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国家。其转型的成功经验,以及其中的不足,都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及研究。

二、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与新经济政策

马来西亚拥有许多种族,具有各种族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尊重、谅解和团结一致的传统。但是,1969年5月13日在首都吉隆坡发生的种族暴乱事件——“513事件”,其中很

大原因是因为马来西亚各民族间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不均等,尤其是华人,在马华人所创造的GDP比其他种族,尤其是马来人,高很多。下表为1970年各民族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额比较表1:

从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华人企业在各行业中所拥有的资本额都比马来人和印度人高许多。因此在“513”暴乱之后,当时的国父、第一任首相敦姑·阿都拉曼决议调整经济政策。1971—1991年,马来西亚政府计划消除各民族之间的贫富差异和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制度遗留的民族经济问题(马来人多为渔夫、农夫;华人多位商人;印度人多为英殖民地书记、割胶员),开始实行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Malaysian New Economic Policy)。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提高马来西亚原土族(Bumiputera,马来任何少数原民族)与国内其他种族的经济竞争力,全力扶植马来人向工商领域发展,壮大原土族的资本,使原土族最终不仅在政治统治上占有优势的地位,而且能在经济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说,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1)不分种族,为穷人获得土地、资金和其他社会福利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就业和提高收入,并规定贫困家户在全国总数所占的比重必须有49.3%下降到16.7%;(2)利用行政手段,对各种族在国家经济的资本占有率进行重新组合:马来西亚原土族有2.4%提高到30%,实行“各种族经济分配均衡”。同时,他也规定在就业人口比率方面必须反映出种族人口的比率:马来西亚原土族占53%,华人占35%,印度人占10%,以改变原来不平衡的就业状态。就各行业而言,新经济政策也给出了明确目标:

第一产业争取将土著的职业和股权结构从67.6%降到61.4%;第二产业从38%上升到51。9%;第三产业从37.9%上升到48.4%。2其他民族职业构成相应调整。

新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其实是相当的高,没有国家干预仅靠市场调节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为此马来西亚政府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速目标的完成。除去政治上强化威权主义政治来保持政局稳定外,经济上马来西亚政府大力吸引外资,进入70年代时,政府制定种种政策,吸收外部资金和技术。此外,还对至少一部分雇佣工人的收入税予以豁免以鼓励企业多雇人员、对资本设备及出口导向型产品的原材料进口关税予以豁免、投资税抵免等。同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弊端日益显露,国内市场渐趋饱和。而此时,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成本低廉的拉美和东亚。马来西亚政府适时地将工业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并扩大制成品出口,与此同时对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

1表中全体总计数目(5,288,978)是包括联合邦州政府及立案法人,其他大马居民的资本额。本表各种族拥有资本额中,没有包括前两项政府资本额,政府资本额约为7.34亿,占总资本额13.8%。

2.本表以马币4元为单位,马币3元约等于美元1元。

2刘小平《论马来西亚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经济与社会发展杂志2005年11月第三卷。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马来西亚农业生产长期集中于热带经济作物。在很长时期内,马来西亚的农业以橡胶为主导,粮食不能自给。为了改变这种殖民地型的单一农业结构,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提出农业多样化的方针,其主要内容是发展油棕、椰子、可可、胡椒等经济作物和稻米的生产3。1992年,马来西亚耕地买地约541万公顷,其中橡胶生产占33%,油棕榈占41%,水稻占12%,可可占7%,椰子占6%。其他主要产品有胡椒、烟叶、菠萝和茶叶等。

1.橡胶。马来西亚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过与出口国。由于经济对橡胶的出口依赖

过大,加上国际市场上人造橡胶迅速增加而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减弱,政府扶持其他产品生产,国内橡胶生产逐年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农产品出口中,木材和棕油的出口额先后超过橡胶。90年代以来,橡胶的生产和出口继续下降。在橡胶生产中,种植园面积占17%,小胶农所占面积为83%,产量分别占28%和72%。

2.油棕。马来西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棕榈。60年代中期,政府规定60%

的新耕地必须终止油棕,并鼓励私人将老橡胶园、老椰子园改种油棕。70年代马来西亚一跃而成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和出口国。80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扩大,并超过了橡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从1994年至今,棕油产量约占世界的一半,高居于世界第一。在种植面积中,种植园占91%,其中私人种植园与政府机构管理的种植园各占一半。

3.木材。马来西亚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森林面积2006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0.8%,

其中马来马岛森林面积占52%,沙捞越与沙巴高达76%—82%。木材采伐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1992年的原木产量为4351万立方米,为世界最高水品,曾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沙巴州市原木生产最多地区。热带硬木生产与出口对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马来西亚另一木材资源是橡胶树,全国有170万公顷橡胶种植园。不过,根据森林保护政策,为解决伐木和种植不平衡问题,保护森林词源,马来西亚采取许可证制度,限制产量,并严格控制盗伐,从而原木产量有所下降。不过,木材仍是马来西亚重要住口的初级产品。

4.稻谷。到股市马来西亚主要的粮食作物,目前稻谷产量能满足国内需要的80%,其余部

分需要进口。马来西亚稻谷以水稻为主,约占90%左右,旱稻约占10%,现今全国稻田的56%具有灌溉设施。

5.可可。20世纪7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开始发展可可生产,可可产量在80年代后期

急速增长,从1986年的13万吨增长到1989年的25万吨。进入90年代以来,可可产量逐年下降,种植面积减少。

目前,马来西亚有五大作物,按其经济重要性与种植面积排列为油棕、稻谷、橡胶、可可和椰子。这五大作物占已耕地面积的95%以上,其中橡胶与油棕就占耕地72.4%。由于棕油国际市场需要量大、价格稳定(近年来由于美国与中国需求大增,其价格偏高),故今后仍作为扩大油脂市场的主要产品来发展。为此马来西亚在加强科研发展,包括棕油的产后加工、油脂制品(如人造黄油)综合利用等。

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同时,马来西亚政府也推行了“马来西亚新兴工业政策”,以3—4 3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内豁免收入所得税的优惠吸引本国和外国企业发展“新兴工业”。由于较好地利用了国内外资本,工业发展得很快。马来西亚经济每年以7.8%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1年的52.8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112.5亿美元,经济结构开始从农业和矿业转向工业化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努力,马来西亚国民经济已基本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农业的地位相应下降,农业发展逐步让位于工业的发展,农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政府长期对农业保持高投入和不断支持农业的发展,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基础。马来西亚政府对农民投入的主要渠道是财政计划中的“发展支出”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投入占发展支出总额的22.4%,60年代为21.9%,70年代为21%,80年代为14.9%,而在1991—1995年“马来西亚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农业发展支出的比重只有11.6%。8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政府加快了从外向型农业国向外向型工业国转变的步伐,同时引导马来人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农业的重要性下降,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也逐步减少。

下图为2008—2011年前两季度各产业产值统计表。4

根据以上数据做柱形图可得:

4Source:https://www.doczj.com/doc/c316612415.html,.my马来西亚统计局

不难看出,目前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中心)占到了近3年GDP的55%以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GDP较08年有所下降,但是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在上升。此外第二产业也在GDP中占有接近40%的比重。

三、马哈蒂尔的经济政策

马哈蒂尔担任马来西亚总理22年,是马来西亚历史上在位最长的政府首脑。在他执政期间,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显著,贫困率大幅度降低,他执政期间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也为新经济政策添上了新的注脚。

一)私有化政策

80年代初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引起马来西亚经济的困难,国有企业的亏损已使政府无力承担巨大的财政负担。于是从1983年开始,马来西亚在马哈蒂尔的带领下着手实行一次全新的政策——私有化政策。1985年马来西亚经济计划署签发了“私有化指南”,决定推行私有化。私有化要达到如下目的:1、私有化旨在减轻政府庞大的公共服务和基础投资所带来的财政和管理负担;2、促进竞争,提高效率;3、刺激私人企业投资,加速经济发展;4、减少官僚和垄断型公共部门的规模;5、实现新经济政策的目标,进一步加强马来人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其预定目标,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来推进私有化:第一、国有股权和资产出售。第二、许可证经营。第三、合同承包。第四、租赁。第五、建设——经营——拥有,建设——经营等形式,主要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公路和供水。第六、公司化。公共服务机构先被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然后再出售。第七、废除限制竞争条款。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马来西亚私有化的概念相当广泛,它不仅仅是企业所有权的改变,如资产或股权出售,还包括租赁、合同承包、许可证经营、公司化以及规章制度和国家干预的减少。经过十多年的私有化,马来西亚的经济私营化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政府的管理费用和资金负担因私有化而减少了,公共部门的职工减少了54000人;政府不再给私有化的公司注入资金,为政府节省了资本开支728亿马元(1984——1996)。大多数私有化项目,马来人参与了其中的30%,从而进一步实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种族之间财富的重新分配目标,私有化还提高了效率,刺激了经济增长。

二)“向东看”政策

1981年马哈蒂尔执政伊始,就提出了著名的“向东看”政策。他说:“马来西亚今后将着重发展同东方国家,特别是发展同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关系,以平衡马来西亚目前同西方国家的关系。马来西亚决定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马来西亚人民具有一种不偏袒任何一方的世界观。”5这一政策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人和韩国人的团队精神、企业精神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应成为马来西亚入学习的榜样;二是经济上要发展同日、韩两国的贸易,争取他们的投资。在“向东看”政策下,只1981年这一年内马来西亚就派了约200名留学生,马来西亚政府还让日本和韩国公司参与建筑了槟榔屿桥与巫统大厦。日本和韩国的大量技术援助被马来西亚引进,日本银行成为马来西亚财政的重要来源。

三)发展工业和农业

马来西亚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直到80年代。马来西亚对本国的原料,无论是橡胶、棕油、木材,石油还是锡,加工利用率都很低,平均还不到10%,大部分是作为初级产品输往国外。为提高出口值,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以及增加就业机会,马哈蒂尔政府重视对本国自然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提高对本国原料的加工利用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独立性。从1981年开始侧重发展重化工工业。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钢铁业、石油化工、水泥制造、造纸业和化肥制造业等等。为了使重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府专门成立了马来西亚重工业公司,对其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协调和监督。在政府的支持下,石油化工、钢铁和汽车制造业等项目纷纷上马。此外,政府还重视发展中小型工业以及边远地区工业的发展,并确立以民间投资为中心发展制造业。80年代中后期,又采取措施鼓励外资投向制造业部门。第五个马来西亚计划,还有第一个十年工业计划(1986——1995),将重点放在工业化上,大力发展以本国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橡胶、石油和非重金属矿业,建立和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和促进出口。由于政府的重视,到1990年时,马来西亚制造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7%。进入90年代,为了发展经济和跻身于新兴工业国,乃至先进工业国行列,马哈蒂尔政府继续把制造业发展放在首位。并集中发展8个关键性工业领域;电力、电子设备、纺织、服装、化工,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和仪器工业,交通、原材料和机械,旨在将马来西亚建成一个工业化国家。

马哈蒂尔曾说:“在我们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农业和服务业。在这些领域,我们也必须前进。”

因此农村发展一直被作为马来西亚发展计划的重点。因为马来西亚是少数几个在发展中不存在都市化倾向的第三世界国家之一。为此,政府于1984年制定了“全国农业政策”。主要就是通过改组小型农场,把个体小农组织起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商业性庄园,把乡村重组成为小型的城镇中心。为提高农业效益,政府允许“农地的利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促使更多私人部门投资于农业。”私人部门“作为政府开发新土地的合伙人将受到鼓励。”

5马哈蒂尔:《马来人的困境》

四、新经济政策的批判、评价与反思

新经济政策的采取给马来西亚带来了显著的成就。首先它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加强。第二马来西亚由于这项政策工业化程度提高很大,经济结构变化显著。由于新经济政策带来的近20年稳定的政治经济格局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大提高。

然而进入20年代80年以后,经济增长开始减速。到了1985年时,经济全面陷入困境,增长率为-1%。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长期推行被认为带有种族歧视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它所带来的弊病在80年代后逐渐显现,新经济政策大大限制非原土族私人资本的发展;而国家花费巨资兴建的一批国有企业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现在了其他种族私人企业的进入。各企业的严重亏损,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本国的资本(主要是华人资本)却流向国外,,甚至资金流出速度超过流入。1981—1985经济增长年平均5.8%,低于70年代的平均水平。私人投资平均增长率只有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每年平均增长5%,低于70年代的12.9%。除此之外,80年代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对马来西亚也有一定影响。

为了扭转此次经济困难的局面,马来西亚政府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下列几个步骤:(1)紧缩财政政策,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规定1986—199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为5%,抵御“新经济政策”所规定的指标。同时,公共发展开支计划由1981——1985年实际开支803.31亿马币减少到740亿马币。(2)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点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和重化工业,减少对西方的依赖。(3)政府计划将一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为刺激外来投资,政府还采取放宽股权限制,放慢购股和改组步伐,允许外资购买农业用地等优惠措施。(4)对外贸易向多边化发展,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缓解西方经济剧烈波动的冲击。

上述政策的实施,使经济步向复苏,1986年和1987年经济的稳步上扬,已经证明政府努力的成果。1988年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和私人消费的增长,使经济增长速度达8.0%,整个国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经济高速发展并不代表新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就能解决,国内公营企业私有化计划浮现效率不彰、亏损连连的问题,而经济发展也仍在限制性的框框下运作。以目前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其他国家会把发展的步调放慢等待另一个国家吗?答案绝对是没有,国家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你略为停顿,别人就会迎头赶上。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论述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里,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提法,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是在经济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理论上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增加,可以用社会总产出的增加来表示,也可以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人均总产出的增加来表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的增长率来计算。经济发展则是除了包括经济增长表明的经济总量增加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如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的演进,以及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如资源的节约、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则可能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因而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更要重视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丰富,本文从调整经济结构的角度,谈谈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些体会。 一、需求结构。社会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它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包括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以及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的关系,是调整需求结构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增加较快,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因而要进行调整。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我们既要重视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更要重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在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的关系上,出口需求增加较快,外贸顺差过大,尚须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我们既要重视出口的拉动作用,更应立足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把国内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上述需求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分布与相互关系。根据我国现行的产业分类,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称为第一产业;将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称为第二产业;将商业、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业和其他各种服务业等称为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第~、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演进,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的科技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因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并用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等等,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要素投入结构。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决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

浅析“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 1本文作者: 【摘要】“互联网+”将通过效率优化、服务提高和市场导向,推动中国经 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可以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 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服务化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方向;“联网+服务”将支撑服务业以激活增值服务; “互联网+金融”打通了货币 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隔阂;“互联网+农业”将充分释放服务化潜力,以服务化带 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服务化,实现融合发展,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新水平。“互联网+”,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新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 。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结构转型 引言 现今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早在19世纪末,互联网就以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等形式在孕育发展。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占据新兴业态竞争高地,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新高度。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在一产、二产和三产中全面推进“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什么呢?它是新一代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新一代新型服务创新的集聚融合,是立足互联网技术实现跨界集成创新的重要入口。随着宽带网络加速光纤化、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将通信物理系统的低能耗与计算技术的高效率紧密融合起来,快速度地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向综合、智能、融合、渗透方向发展,大范围地集成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新型人机交互、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综合应用,大跨度地实现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O2O)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再造商业模式的经济共享。可以说,“互联网+”正是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新的业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同时也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 1徐启泉12级财管5班1203020510005

2018年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分作业

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满分作业 1.佛山陶瓷业已经成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最完善的产业集群地。 2.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互联网的三要素。 3.旧动能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需求侧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旧动能在传统经 学特别是凯恩斯经济学里面有系统的阐述,大家也都很熟悉。过去多年来,中 经济主要依靠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拉动增长,尤其是投资。现在这“三驾马车 都遇到了新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大规模的要素的粗放投入,这包括 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资源能源投入以及环境方面的投人。这种粗放投入现在看 来也是比较旧的动能 第三个方面是GDP导向的考核制度。包括我们长期以来以CDP、工业增 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为主的一套干部考核体

系。通过这样一套考 核体系来引导GDP或者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也是旧动能 所以,我们把旧动能概括为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大规模的要素投入、CDP 导向的考核制度等三方面。 4.从发展阶段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推动经济平 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或者以电气化、石油、汽车为标志。 6.在电磁理论出现之前,技术的发展大致是遵循技术—理论—技术的循环路径。 7.当前,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未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定发展阶段。驱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只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 8.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 error)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 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发生的, 9.新技术革命给生产带来的变化 第一是生产方式变革。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特色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 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 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 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 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导学2、根据上题分析的结论概括:(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有哪些? 答: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导学3、(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物美价廉的洋货涌入、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发展。 导学4、(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发生在哪一地区?为什么是该地区? 答: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列强侵略早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 摘要:产业结构转型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用工成本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冲击、环境污染的严重,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经济转型势在必然。产业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它的好坏关系着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着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死和老百姓的就业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和趋势在文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业、市场、创新

正文: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我国产业结构应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起点,这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之后,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调整。特别是,这个“调速”为调整产业结构、争取长期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个需要通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的优劣。当然,就竞争环境来说,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有何不同?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是让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位置。但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同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对主导产业进行持续更新,最终要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试析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GDP达39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各方面的约束,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下降,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又还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离不开国际分工角色的转变。国际分工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国际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产品及服务的消费中心;二是人口众多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三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矿产资源。而中国基本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上游,靠资源耗费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到国际生产中。这样的一种生产模式如今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约束:一方面,低端工业巨大的资源需求和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全线逼近18 亿亩的红线;仅正常年份中国的缺水量就已经达到400 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4.8%,铁、铜、铝等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无疑加速了资源约束的到来,中国万元产值能耗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甚至数倍于巴西、墨西哥这类新型发展中国家,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仅为日本的1 /20,美国的1 /10,德国的1 /6。 其次,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大幅减缓,2004-2011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2015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主要靠流入的农村劳动力支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是“未富先老”的状况。刘易斯拐点临近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逐渐下降,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劳动力工资、用工企业成本上涨,以低廉劳动力为立身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无法与越南、印度等新兴世界工厂竞争。 最后,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5年7月21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而2014年1月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90。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我国出口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出口商品属于加工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完全依靠低廉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将要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不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甚至是难以维系。唯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带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产业升级在于国际分工层次的升级——沿着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部门升级(Inter- sector Upgrading)的路径进行(Hum- phrey,Schmitz,

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解决总需求结构失衡的关键所在。从长期来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着手,一方面提高大多数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第一,逐步形成居民、企业、政府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的机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我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但分配越来越不均衡。长期以来,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为了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在保持“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使其在各市场主体、各阶层成员之间切分得更加公平。 第二,逐步形成劳动报酬与资本回报合理分配企业收益的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要引导企业通过节约资源、技术进步、改进管理而不是通过压缩劳动报酬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应审视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所进行的减税竞争,避免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成本而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和优化配置。未来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应从单方面对资本的优惠逐步转到同时对劳动的优惠上来,逐步转向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以劳动力价格的低下来吸引外资,应以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应调整税收结构,引导地方政府从关注gdp增长转向民生领域;通过完善并严格执行劳动保护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等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三,促进有助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机制的形成。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分配也不平衡。当前,应重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让更多农民群众获得集体土地的增值收益;要加强和完善资本市场立法,创新金融及其管理制度,为居民获得和拥有更多的财富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应避免物价,尤其是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房地产价格的猛涨、股市的大起大落,中低收入者受到的损失相对更大。 第四,逐步形成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经济机制,在二次分配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再分配机制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应逐步加强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通过财税金融杠杆和国有资源,弥补初次分配中过大的差距。通过减免和调整税费让利于民,形成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税收激励机制;调整税制结构,避免通过税负转嫁,把企业的税负转给消费者,把发达地区的税负转给落后地区、把城市的税负转给乡村地区;推进和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征管制度,使个税真正成为抑制高收入过快增长、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和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杠杆。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制度建设未来将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基本方针,加快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立新法、修旧法、强执法,最终形成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真正实现以法治保。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的力度,拓展其他筹资渠道。我国仍处于社会保障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缺口巨大,仅靠财政支撑社会保障是不够的,政府可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国有股转持、福利彩票发行、开征社会保障税等措施,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社会保障体系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发展覆盖面广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三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标准。四是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关注弱势群体。 (三)以政府职能转型为先导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除了采取宏观调控,以财税和金融杠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外,还要加快自身转型,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第一,逐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把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以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大小作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应适当减少政府层级,加快大部门制改革,把相关的公共服务职能统一到一个部门中,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第二,弱化政府对效率的片面强调、强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发挥政府的调控与服务职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才能真正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政府的

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 “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 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 经济形式: 生产方式: 对外关系: 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5年8010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_洪银兴

经济学报 二○一四年 第一期 转型与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 洪银兴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是进入新的起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内,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产业结构定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创新和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杠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洪银兴,男,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057-06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 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 整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创新将成为现阶段产业 结构转型升级的两大杠杆。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在当前阶段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明确 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GDP的总量达到世界 第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经济总 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在这个新起 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 从现在起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多年 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 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 因,但更应看作是主动调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 给长期的稳增长提供的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需要通 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 实践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 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 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这 种环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一个企业 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 佳定位。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 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 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 兴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更新,形成具有自主 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1] 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我国产业结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