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了解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地壳的形成和物质成分与结构的变化规律;

(2)、研究地质作用的原因和条件,以及作用过程和结果;

(3)、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4)、研究地壳运动、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

2、地质地貌学的特点

(1)、时间的悠久性

(2)、地区的差异性

(3)、变化的复杂性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赤道半径6378km,两极半径6357km。赤道周长40075km,即两极稍稍压扁的球体,旋转椭球体。长短半径差为21km。

实际上北凸(10Km)南凹(30Km),略呈一梨形。

2、大陆表面形态的划分(七个单元)

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表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裂谷系统。

3、莫霍面、古滕堡界面、康拉德面三个不连续界面划分地球圈层

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称为不连续面。莫霍面、古滕堡面,据此划分地壳、地慢、地核。

(上部地壳)硅铝层(花岗质层) 大陆地壳才有硅铝层

---------------- 康拉德界面

(下部地壳)硅镁层(玄武质层)

4、地壳的元素丰度(克拉克值)

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地壳元素丰度)。

5、地壳中分布最广泛的10种元素

O,Si,Al,Fe,Ca, Na, Mg, K, Ti,H 等10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99.96%,其中O,Si,Al,Fe占88.31%.

6、地质作用概念

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7、地质作用的能源

(1)、地内热能 (2)、重力能 (3)、地球旋转能

(4)、太阳辐射能 (5)、潮汐能 (6)、生物能

8、地质作用的分类

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10、晶体与非晶质体

(1)、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团)在三维空间有规律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2)、非晶质体,通常是指内部质点既不呈规则排列(无格子状构造),也无几何多面体外形

的固体。

11、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T,P)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12、矿物的单体及集合体形态

矿物的形态即矿物的单体及集合体的形状。

(1)、矿物的单体形态

①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一个方向延伸,有柱状、针状、毛发状。

②二向延展型

晶体沿两个方向生长,有板状、片状等

③三向等长型

晶体在三度空间上大体等长,有等轴粒状和不规则粒状。

自形晶:晶面发育完善,具规则的几何外形

半自形晶:部分晶面发育完善,具一定的规则外形:

它形晶:无完善的晶面,无规则的外形。

(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①粒状集合体,由等轴粒状单体集合而成。

②放射状集合体,由针状、毛发状单体呈放射状排列。

③晶簇状集合体,具有共同底面的一组晶体

束状集合体:由针状、毛发状单体呈束状排列。

纤维状集合体,由针状、毛发状单体呈平行排列。片状集合体,由片状单体呈平行叠置。鳞片状集合体,由细小片状单体集合而成。

树枝状集合体:矿物单体集合成树枝状。

13、矿物结晶习性

在相同条件下生长的同种晶粒,总是趋向于形成某种特定的晶形和形态特征,这就是矿物晶体的结晶习性。

14、分泌体

分泌体:在形状不规则或球状空洞中,胶体或晶质矿物由洞壁向中心逐层沉淀填充而成。

15、双晶

矿物集合体的形态还有规则集合体,例如有规律连生成双晶:二个或多个同种晶体连生,具对称轴或对称面。

16、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与条痕)

(1)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2)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强弱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山顶被剥泽。

(3)颜色与条痕: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决定的,固定不变的,是重要鉴定标志。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对于基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17、锖色和晕色的区别

①锖色:某些不透明矿物的表面氧化薄膜引起反射光的干涉作用而使矿物表面呈现斑驳陆

离的彩色。

②晕色:某些透明矿物内部一系列平行密集的解理面或裂隙面对光连续反射,引起光的干

涉,从而使矿物表面常出现如同水面上的油膜所形成的彩虹般的色带。

18、摩氏硬度十种代表矿物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相对高低,不是绝对数值):

1 滑石

2 石膏

3 方解石

4 萤石

5 磷灰石

6 正长石

7 石英

8 黄玉

9 刚玉 10 金刚石

19、解理及分类、断口及分类

(1)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裂开面称解理面。云母一个方向,方解石三个方向.

极完全解理:云母;

完全解理:方解石、方铅矿

中等解理:长石;

不完全解理:磷灰石

(2)断口: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解理不完全,则断口愈显著.

贝壳状断口---石英; 参差状断口---黄铁矿; 平坦状断口---块状高岭土.

20、矿物中的水的类型

(一)、水的存在形式

H2O、(OH)-、H+和(H3O)+

(二)、“水”的类型

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晶体结构中的作用,主要分为吸附水、结晶水和结构水三种基本类型,以及层间水和沸石水两种过渡类型。

21、矿物的分类(五大类)

(1)、自然元素矿物(2)、硫化物(3)、卤化物。

(4)、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 (5)、含氧盐矿物。

22、掌握常见实验矿物的鉴定

(以教材介绍的各种矿物为主)

23、掌握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

依据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如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等)等最直观的特征,或再辅以很简单的化学试验,从而利用矿物鉴定表,并参考矿物的成因产状,以鉴别矿物。

24、岩石的概念及分类

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岩石的化学、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产状都与地质作用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按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5、岩浆的特性

岩浆是地下深处形成的高温高压熔融体,其成分主要硅酸盐,富含挥发份.岩浆温度:700—1300℃。

岩浆呈粘稠状,SiO2含量越高,粘度越大(酸性岩);挥发性小,温度低,粘度大。

26、岩浆固体喷出物种类

(1)火山灰(2)火山砾(3)火山渣

(4)火山弹(5)火山块

27、了解喷出岩和侵入岩的产状

喷出岩的产状:A、熔岩被 B、熔岩流 C、熔岩锥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A岩墙 B岩床 C岩盆 D岩盆 E岩基

28、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硅铝矿物、铁镁矿物;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29、掌握岩浆岩按SiO2含量分类

SiO2 % -----45---------52-----------------65----------

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颜色(色率)-深--(70)---深中--(40)--浅中---(15)--- -浅---

主要橄榄石斜长石斜长石石英,斜长石

矿物辉石辉石角闪石正长石,云母

喷出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深成岩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

30、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及分类

结构:

按矿物颗粒大小划分:(1)显晶质结构(2)隐晶质结构

按结晶程度划分:(1)全晶质结构(2)半晶质结构

(3)玻璃质结构

按矿物颗粒大小划分:(1)等粒结构(2)斑状结构

(3)文象结构

按矿物晶形划分:(1)自形晶:(2)半自形晶:

(3)它形晶。

岩浆岩的构造:

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

(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

(4)斑杂构造(5)枕状构造

31、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的区别

岩石中比较粗大的矿物晶体散布在较细小的物质之中的结构。大的晶体称为斑晶,细小的物质称为基质。如基质为显晶质者称为似斑状结构。

32、认识常见岩浆岩的鉴定

花岗岩辉长岩橄榄岩流纹岩安山岩

玄武岩伟晶岩花岗斑岩闪长岩辉绿岩

斜长岩

33、什么叫伟晶岩

伟晶岩:带状构造,是粗粒或巨粒矿物组成的淡色结晶岩。伟晶岩种类很多,有花岗伟晶岩、正长伟晶岩、霞石正长伟晶岩等。形态有层状、板状、块状、管状、透镜状及各动脉状,常呈脉群出现。它可为工业和陶瓷玻璃工业提供原料。

34、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

(1)大气(2)水(3)生物(4)外动力

35、风化作用的概念

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氧气)、水溶液以及生物的作用,使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36、风化作用的类型

(1)机械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37、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区别

机械风化作用是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化学风化作用是因为化学反应改变了岩石的成分;

生物风化作用是因为生命活动对岩石成分的影响和破裂。

39、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气候条件(2)地形条件(3)岩石性质

40、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如河岸岩石被流水冲刷,导致河岸后退;蚀而变矮。

41、搬运作用及类型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1)机械搬运 (2)化学搬运 (3)生物搬运。

42、沉积作用及类型

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如流水搬运物在河流转弯处、湖口或河口因流速减慢而沉积;风的搬运物因风力减弱或受阻拦而堆积。

(1)机械沉积 (2)化学沉积 (3)生物沉积

(4)生物化学沉积作用

43、固结成岩作用及类型

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称固结成岩作用。

(1)压实作用 (2)胶结作用 (3)重结晶作用(4)新矿物的生长

44、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松散沉积物,经固结而成的岩石。

具成层构造;含有古生物化石;矿物成分较简单,暗色矿物少;化学成分H2O,CO2多,Fe2O3多于FeO。

45、常见沉积岩的鉴定

(1)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火成岩与沉积岩共有的矿物。

(2)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沉积岩中相当普遍,但火成岩中难以出现,.地表条件下形成的特征性矿物。

(3)赤铁矿,褐铁矿,玉髓,蛋白石胶结物等。

(4)火成岩中常见的橄榄石,辉石,黑云母,角闪石,中性及基性斜长石在沉积岩中很少出现。

46、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指地下深处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47、变质作用的方式

(1)重结晶作用(2)变质结晶作用(3)变质交代作用

48、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2)压力:1.静压力 2.应力

(3)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49、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1).结构

变余结构--变质较轻时,残留下来的原岩结构。

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矿物重新结晶所形成的结构。

碎裂结构(碎裂岩、糜棱岩)。

( 2)构造:矿物定向排列,形成各种构造。

板状构造(板岩)--矿物颗粒很细小,常出现较为平整的破裂面.

千枚状构造(千枚岩)--矿物颗粒很细小,可劈开成薄片状,断口呈参差不齐之皱纹状。

片状构造(片岩)--细粒到粗粒片状或柱状矿物定向排列,可劈开成薄片状。

片麻状构造(片麻岩)--矿物较粗,浅色粒状矿物(长石、石英)和深色片状,柱状矿物(黑云母、角闪石)大致相向成带状,平行排列,不易劈开。

眼球状构造(眼球状片麻岩)--片麻状构造中,钾长石呈眼球状定向分布。

条带状构造(条带状大理岩)

块状构造(石英岩、大理岩)--结晶矿物无定向排列,无定向裂开性质。

50、常见变质岩的鉴定

板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片麻岩角闪岩

蛇纹岩云英岩

第三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1、地壳运动和基本形式

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是地球内部热量引起的机械运动。

(1)地壳的水平运动(2)地壳的垂直运动

2、地壳运动(构造运动)按发生的时间分类

古构造运动喜玛拉雅运动新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

3、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系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括二层含义(二种计时方法):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相对先后关系)

2.绝对年龄---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确切年龄)

4、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

(相对)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

宙 -------------------- 宇

代 ---------------- 界

纪 ---------- 系

世 ------- 统

5、熟悉地质年代表

6、岩层产状(包括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叫做岩层产状,有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1)、水平岩层:沉积岩一层一层沉积,先沉积者在下面,后沉积岩层在上面。一般情况下岩层面为水平,这种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2)倾斜岩层:由于构造运动,岩层产状发生变动成倾斜。最常见。单斜、褶皱。

(3)直立岩层---岩层直立,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直交或近于直交,交角为850-900;

(4)倒转岩层---岩层翻转,老岩层在上而新岩层在下,主要是在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岩层褶皱倒转形成的。

7、岩层产状三要素

1)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走向线两端的指向即为走向。用方位角表示,走向有两个方向,相差180。

2)倾向:在岩层层面上,垂直于岩层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

指的方向即岩层倾向。倾向表示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与走向交角成正

90。

3)倾角:岩层层面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倾向表示岩层层面的倾斜程度。

表示方法: 720∠180 720--倾向; 180--倾角

8、了解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

(1)沉积岩相分析方法

沉积岩相可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

(2)厚度分析方法

进行沉积岩相厚度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可获得地壳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3)岩层接触关系分析方法

地壳下沉引起沉积、上升导致剥蚀所遗留在岩层中的各种接触关系,是分析和阐明地壳运动的证据

9、根据岩层接触关系岩层的分类

(1)整合接触:

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上新下老,这种接触关系叫整合。特点是岩层互相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2)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两套岩层中间的不连续面为不整合面.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0、火山机构分类

(1)火山通道:火山喷发时,与下面的岩浆相通的通道。火山喷发后,火山通道充填有熔岩和火山角砾岩,形成火山颈。

(2)火山锥:火山喷发物堆积在火山通道的周围形成锥状地形,成群出现,则构成火山锥群。。

(3)火山口:火山通道的出口,在火山锥的顶部或侧方较低洼,边缘很陡,火山物由此喷出。

火山口积水成湖---火山湖;火山口直径一般<1km,由于塌陷或爆炸产生的锅状火山口,称破火山口,直径8---12km。

11、了解火山喷出方式

火山喷出方式 (按火山通道形状分类)

(1)熔透式喷发(推测的,因喷出岩与深成岩直接过渡) 岩浆以其热力熔透顶部岩石而大面积溢出地表。

(2)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岩石圈的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熔岩比较宁静沿长数十公里的裂缝溢出基性熔岩,呈熔岩被产出。现代洋脊、大陆裂谷

(3)中心式喷发:岩浆从近于圆筒形的火山通道喷出地表。有的宁静,有的发出猛烈爆炸,碎屑物在全部喷发物中比例大,则喷发强烈。中心式喷发按其猛烈程度可以进一步分成宁静式、猛烈式、中间式三种喷发方式。(A)宁静式<夏威夷式>--熔岩宁静溢出形成盾形火山锥;(B)猛烈式<培雷式>--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岩熔锥;(C)中间式--形成层状火山锥。

12、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分类

(一)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1.陷落地震---由地面塌陷和崩裂引起的地震3%

2.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7%

3.构造地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90%

13、地震要素地震要素:

1.震源:岩石圈内发生振动的地方,地震波从震源出发,向周围传播。

2.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它可以看作是地面上的震动中心,破坏性强烈。

3.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一般为几km--300km,最大700公里,按震源深度将地震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0--70km,大多数地震,占75%

中源地震---…………70—300k

深源地震---…………>300km

4.震域:地面上地震波能传到的区域,地震边界难以确定,只能说成是人们能感觉到的震动区域,一般震源越深,震域越大。

14、褶皱的几何要素

褶皱的几何要素

1、核部:指褶曲的中心部位,核部又称轴部。

2、翼部:位于核部的两侧,一个褶曲有两个翼部,两翼岩层与水平的夹角叫翼角。

3、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设对称面。轴面的产状有直立的、倾斜的与水平的。其形态可表现为直立的、水平的或弯曲的。可以分为直立轴面、水平轴面及倾斜轴面等。

4、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连线。枢纽可呈水平、倾斜或起伏(倾伏)状,表示褶曲有倾向延伸的变化。

5、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6、转折端:褶曲两翼汇合的部分,即从褶皱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可以为一点也可以为一段曲线。

15、褶曲基本类型

1.背斜:岩层时代中央老,两侧新,通常表现为往上拱起的弯曲,但在变质岩区有例外。在平面图(地质图上),也表现为中间岩层老两侧新。

2.向斜:一般表现为向下弯。岩层时代中央新,两侧老。在平面图上也表现为中间新两侧老。

16、断裂构造的概念

岩石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破坏岩石的连续完整性而发生破裂,形成断裂构造。

17、节理(裂隙)与断层的区别

岩石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称为节理或裂隙。

.岩石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明显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18、断层的主要类型

1.正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2、逆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3、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

4、枢纽断层:那些具有旋转性质的断层运动,断层上盘似乎绕一个轴旋转。

19、地堑与地垒的区别

地堑---两条大致平行的相向正断层,中间部分岩块下降,即有共同下降盘。

地垒---两条大致平行的正断层相背倾斜,中央部分岩块上升,即有共同的上升盘

20、了解断层识别和地质图的判读

怎样识别断层

(一)断层存在的标志

1,在断层面上的标志

①断层擦痕,②阶步(阶步陡坎方向指向对盘移动方向)——根据阶步陡坎方向指向判断断层的类型(正、逆断层);这类断层的力学性质大多为压性或压扭性。

2,在断层带上物质的标志

①若沿断层带分布有岩脉或矿脉或构造角砾岩(张性)②若分布有糜棱岩(压性或压扭性)3,在剖面上的标志

①构造透镜体②伴生拖拉小褶皱(弧顶指向本盘移动方向)③伴生节理(节理与断面相交的锐角指向对盘移动方向)

4,在平面上的标志

①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确定断层是走向断层、倾向、斜交断层。

②对于走向断层两侧岩层常出现重复或缺失。

地质图是反映各种地质现象的图件。它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将各种地质资料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故是一种平面图。地质图可以表示出一个地区的岩性、地层、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地质内容

第四章地壳运动学说

1、地槽的概念

地槽——是地壳中强烈活动的地带,多呈狭长带状。在这里,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很大,因而在地槽凹陷里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激烈频繁,变质作用显著,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构造单元。

2、地台的概念

地台——是地槽经回返上升后转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地区,或者说是褶皱带经准平原化以后转变而成。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活动性比较轻微,只以大面积的缓慢的升降运动为主,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比较微弱,形状多成较平坦的巨大地块

3、了解中国的纬向构造体系和经向构造体系

(1) 纬向构造体系

我国巨型的东西复杂构造带主要有三条,自北而南是:

1)阴山一天山构造带 2)秦岭一昆仑构造带 3)南岭构造带

(2)经向构造体系(表)

我国出露的南北构造带主要是压性的,最显著的是川滇南北构造带——横断山脉地区。

此外,欧亚太陆交界的乌拉尔山,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系等都是规模巨大的经向压性构造带。

(3)扭动构造体系

由于地壳组成的不均匀性,使沿着纬向或经向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地区的地壳发生扭动,形成各种各样的扭动构造体系,它反映了区域地壳运动的特点。

4、了解大陆漂移说

基本观点: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后来由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

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浮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就像冰山漂浮在水面上一样〕,直至形成现代的海陆分布轮廓。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5、了解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综合上述考察的新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赫斯和迪次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该学说认为:

洋底一方面在不断生长扩张,另方面却不断在消亡。洋底生长的地方在洋脊,洋脊中间的裂谷是海洋地壳的分裂带,地幔物质呈熔浆沿裂谷向上涌出,然后冷凝成新洋壳,并把原来的洋底向两侧对称推移。由于熔浆不断地涌出和冷却,结果使洋壳不断地沿洋中脊生长,并向两侧不断推移扩张(据计算,其扩张速率大约每年数厘米),因而造成了洋中脊的岩石年龄最新,向两侧越来越老,以及地磁异常条带沿洋脊两侧对称相间排列的现象(图3.76)。当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遇时,由于海洋地壳密度大,就俯冲到大陆壳之下,进入地幔逐渐熔化消失,并在海洋壳体俯冲之处形成了深海沟。因而洋底是从洋中脊不断生长扩张,又在海沟处不断俯冲消亡,大约2亿年左右,洋底就可更新一次。故洋底没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岩石,不管是新生的大洋还是古老的大洋(如太平洋),它们的洋壳是相当年育的.沉积层也很薄(图3.77)。

6、什么叫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地球的岩石圆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驮在地幔软流圈上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图3.78)。

(2)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型式。

7、世界分为哪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c316298682.html,)/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

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貌学 复习纲要1

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 地貌学 简答 1.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考 1. 研究地貌学的意义有哪些? 第二章全球地表系统特征 名词解释 1. 构造地貌; 2. 大地构造地貌; 3. 地质构造地貌; 4.大洋中脊 简答 1. 构造地貌可以分为哪几个等级?(规模等级) 2.大陆边缘巨地貌的类型? 2. 单斜构造地貌有哪些? 3. 褶曲构造地貌主要类型有哪些? 论述 1. 海陆分异的原因? 第三章流水地貌 名词解释 1. 艾里定律; 2. 河流的自我调节作用 3. 侵蚀基准面; 4. 溯源侵蚀; 5. 逆行沙波; 6. 裁弯取直 7. 河床 8. 河漫滩; 9. 泥石流; 10. 洪积扇;

11. 河流阶地; 12. 河口区; 13. 河口三角洲; 14. 分水岭; 15. 河流袭夺;(能绘图描述河流袭夺地貌特征) 16.夷平面 简答 1. 坡面水流的侵蚀有哪两种作用?每种作用有什么特点?影响因素有哪些? 2. 河流的搬运作用有哪些类型? 3. 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有什么区别? 4. 河漫滩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5.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防治措施有哪些? 6.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以分为哪几个相带? 7. 河流阶地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能绘图说明) 8. 河口区地貌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9. 形成三角洲的条件有哪些? 10. 三角洲的类型有哪些? 11.河流袭夺发生的原因? 论述 1. 河流的侵蚀、堆积、搬运作用的含义、类型特点? 2. 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 3. 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与局限; 思考 1. 河流横向环流与螺旋流产生的原因; 2. 为什么平原河流只能推移细粒泥沙,而山区河流往往可以推移巨砾? 3. 为什么在曲流河段内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 牛扼湖是怎么形成的? 5. 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属于哪一种三角洲类型?为什么? 80. 为什么多数情况下分水岭是不对称的? 第四章岩溶地貌 名词解释 1. 岩溶作用;(并要记住其化学方程式) 2. 岩溶地貌; 简答 1.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 为什么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碳酸钙;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沉淀碳酸钙?论述 1. 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岩溶发育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地质地貌学作业整理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作业 1、名词: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地球的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过程都称为地质作用过程,简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三重概念:能、营力、作用方式) 2、简答题: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构造特征分别是什么? 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具有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电离层),外层(逃逸层) ②水圈—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 ③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阳光、空气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地区生物多,反之则少。 内部圈层(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②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 )以上的中间部分。上地幔出现地震波低速带;下地幔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 ③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过渡层(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 地壳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查课本) 地质作用类型的划分?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 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第四 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 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 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 生物地层层序。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 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 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 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 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

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 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 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 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 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 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 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 ⑤.含氧盐: 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155-75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 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 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 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 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 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 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 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 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 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 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

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1月16日至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三水木棉围岗美东岗村三榕峡公路旁 二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一、矿物(一) 理解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 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理解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理解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 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理解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 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 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理解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 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理解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 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理解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 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理解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 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理解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理解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理解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 内教学之后,将实行为期三周的野外理解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水平 以及实际观察水平和动手水平,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水平。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 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理解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 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 相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理解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地幔: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称地幔。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指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性的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岩浆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 岩石变质作用:固态岩石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使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层:就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落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年代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群落。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势能和地球旋转能等内力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旁曲。 分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壳:被分化的岩石圈表层被称为分化壳。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斜坡重力作用,由于移动物质多系块体,也称块体运动。 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流水地貌:有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 河流阶地:有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形成河流阶地。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大量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泥石流:有大量的砂石、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喀斯特作用: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性对可溶性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风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扬和研磨作用。 风积作用:风沙流动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与障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沙粒从气流中下落堆积作用。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 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 1.地球的圈层结构按其物质成分及性质不同,由外到内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以地表为界,前三圈叫外圈,后三圈叫内圈。 2.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矿物可分为含氧盐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硫化物大类、自然元素大类五大类。 4.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续以及连续的方式不同将硅酸盐分为岛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孤立环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链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层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架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五种构造亚类。 5.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6.火山构造包括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等。 7.浅成侵入作用昰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和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等。 8.玄武岩属火成岩,页岩属沉积岩,板岩属变质岩。 9.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准的地层划分,地层单位由小到大划分阶、统、系、界、宇五个级别,与其相对应的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阶段性作业12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作业1(共3次 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1-2章 任课教师:林晓 一、概念题 1、第四纪地质学 2、地貌学 二、简答题 1、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第四纪科学家是谁?请简述他的生平。 2、什么是地貌的发展,如何定义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3、简述W.M.Davis侵蚀旋回学说 4、准平原、剥蚀面和侵蚀面如何定义并区分? 三、思考题 1、本课程所涉及的地貌、第四纪和新构造内容的学科发展概况,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三峡库区为例,分析“构造—地貌—地质灾害发育”的耦合关系。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 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简答题 1、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第四纪科学家是谁?请简述他的生平。 答:刘东生院士:1917年生,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在中国黄土第四纪的研究中进行了开创性工作。1991年当选INQUA第十四届大会主席。2002年4月获得“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泰勒奖。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获奖金500万。颁奖机构评价他“在认识和应用陆地沉积物来理解全球环境变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什么是地貌的发展,如何定义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答:地貌的发展反映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是在研究地貌静态的特征基础上,阐明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现在地貌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小地貌形态的发展速度较快,对工程和环境研究有重要价值;大型地貌发展时间较长,以地质时间尺度来计。 对于大型地貌地貌发展,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本身的特征,而后一阶段又包含前一阶段的若干特征。如:坳谷包含冲沟。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

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1﹚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2﹚莲花洞

工程地质期末复习简答题(归纳)

一 1.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要点: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总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 2.简叙各褶曲要素。 要点:核:组成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翼:中心岩层动外的岩层。转折端:从翼向另一翼过 渡的弯曲部分。枢纽:组成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轴面:由各岩层枢纽所连成的面。 3.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及柱状图各自反映了哪些内容? 答: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 是最基本的图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面图更清晰、更直观。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地质年代的 地层特征、厚度和接触关系的图件。 4.何谓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要点: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5.保障围岩稳定性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要点: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保护围岩原有稳定性,使之不至于降低;二是提高岩体整体强度,使其稳定性有所提高。前者主要是采用合理的施工和支护衬砌方案, 后者主要是加固围。 论述题(10分) 分析褶皱区如何布置工程建筑。(工程地质评价) (1)褶皱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 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厂房、路桥、坝址、隧道等,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 (2)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与岩 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 (3)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的工程,一般应布置在褶皱翼部。因为隧道通过均一岩层有利稳定, 而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可能塌落,向斜核部则是储水较丰富的地段。 二 1.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 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称为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 手段及方法,调查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地貌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发展变 化规律,分析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及防治措施。为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2.野外鉴别矿物的步骤? (1)找到矿物的新鲜面,矿物的新鲜面能真实地反映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2)观察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3)根据观察到的矿物的物理性质,结合常见造岩矿物特征,对矿物进行命名。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 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 学也叫地表形态学。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3.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 的因素。 4.地貌形成内外动力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内外力作用的复杂性,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 5.地质地貌学与水保的关系 6.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7.1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7.2同质异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 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8.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断口:矿物在外 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断裂,同行是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9.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 10. 胶结作用: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空隙,由胶结物质充真到空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 一起变硬。胶结物坚硬程度:硅质>钙质>铁质>泥质(黏土质)。 11. 三大作用的关系: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 12. 地层接触:整合接触是指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 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2角度不整合。 13.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 14. 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15.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 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16. 断裂构造: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断裂。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断层是当岩 层受力后,两侧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和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 17.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 氧、二氧化碳等) 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 2地貌学的学科分支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 3、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4、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5、地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调查研究-野外调查、观测和收集资料 2)、室内实验和模拟--1)某些情况下,可直接观察地质地貌事件,更多的情况下,是依据实验室分析判结果论证、判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2)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3)、运用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法研究问题,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如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逻辑推理法主要是对比事物的已知规律去推断未知。 (1)“将今论古”--现实主义的原则。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指出:“现代是古代的一把钥匙”——即根据现代地质地貌作用得出的规律,恢复和认识古代的地貌事件。 “将今论古”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说。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动力来解释,研究“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科学实践与发展已对均变论作出必要的修正 (2)、“灾变论与激变论”--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认为地质时期发生多次短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著名华裔学者许靖华等又发现,地球发展过程中曾发生多次灾变事件,如恐龙的灭绝。在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这就是地质学的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3)、“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的辩证关系-- 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钥匙;将古论今: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以致未来的钥匙(关键)。在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中,必须正确地理解“古”与“今”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研究现在、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坡地地貌的形成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6、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7、风化壳:风化产物经风化与剥蚀仍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8、倒石堆的结构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排列层序。从垂直剖面看,一般较大岩块堆积到倒石堆边缘,较小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顶部,即自下而上,碎屑逐渐变细。 9、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10、滑坡作用的力矩方程:Pa-Qb-FR=0 即主动部分作用力增大,或被动部分作用力减小,将使滑坡体失去平衡而滑动,反之,滑坡体稳定性增强,不易发生滑坡。 1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地下水--使岩土体发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而失稳滑动;2)、地表水--河岸坡脚掏蚀,降雨融雪渗透土壤而滑动;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1)滑坡沿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2)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多在在松散沉积与基岩面之间滑动;基岩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片岩斜坡上;4)、地震地震对滑坡具有触动作用;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开挖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滑动。(1)在斜坡下部或古滑坡体下方开挖土体,降低支持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坡; (2)在斜坡上部堆积、建房等加载活动引发滑坡;(3)灌溉、人工爆破等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引发滑坡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地貌学复习材料 (1)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 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 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 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 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 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 第二章构造地貌 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 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 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 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 (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 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 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 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