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教育改造顽危犯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浅论教育改造顽危犯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浅论教育改造顽危犯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浅论教育改造顽危犯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浅议教育改造顽危犯的思考与对策

(内容提要)

顽危犯,作为特殊的犯罪群体,散布于整体押犯之中,他们不仅自己抗拒改造,而且危及其他服刑人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煽动性,因此,教育改造转化这类罪犯是监狱管理机关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笔者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三年的函授学习,就教育改造顽危犯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顽危犯的特征与分类

1、思想特征的“四无”。

2、行为特征的“五性”。

3、顽危犯的主要类型。

二、顽危犯的成因

1、主观方面的原因:

2、客观方面的原因:

三、对顽危犯的教育、改造对策

1、“强化式”管理。

2、集中式管理,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罪犯行为矫治进一步细化奖惩制度。

3、包夹式管理。

4、加强监管控制,健全监管制度。

5、加强监管教育工作的向外延伸,充分利用社会帮教,促进顽危犯的改造。

6、体现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解决一些能解决的实际困难。

浅论教育改造顽危犯几个问题的

思考与对策

何谓顽危犯?简而言之,即反抗改造的顽固犯与危险犯;具体讲,一是顽固犯,主要是在思想上顽固坚持反动观念和犯罪立场的罪犯,包括:犯罪恶习深,固执地坚持原有犯罪立场和观点,抗拒改造的;或者反社会意识和抗改造情绪持续时间长、反复性大的。二是危险犯,主要是行动上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罪犯,如:企图自杀、行凶、策划或煽动斗殴、哄监、暴狱、纠集抗改造集团、脱逃或组织逃跑的罪犯。顽固犯和危险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罪犯可能两种情况兼有,我们简称为顽危犯。根据全国监狱机关2001年大量调查统计数字显示,顽危犯占在押犯总数的 2.5—5%,这些罪犯作为特殊的犯罪群体,散存于整体押犯之中,他们不仅自己抗拒改造,而且危及其他服刑人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一定的煽动性。因此,教育、改造、转化这类罪犯,是监狱管理机关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笔者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三年的函授学习,就教育改造顽危犯的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顽危犯的特征与分类:

顽危犯的特征表现为:“四无”和“五性”。思想特征

上的“四无”,即:无羞耻感,不以犯罪为耻,反以为荣,认为犯罪是“英雄”、“有能耐”;无罪责感,没有感到自己犯罪带来的危害,悔罪、赎罪意识淡漠;无犯罪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罪犯角色意识淡化,不把自己当罪犯来看待;无改造感,不服管教,我行我素。行为特征上的“五性”:一是抗改造性。不服从监规纪律,不接受严格管理和规范化约束,无事生非;二是反动性。对原判不服,进而发展到仇视社会,并伺机报复;三是险恶性。因刑期过长,成天焦虑不安,感到无出路,伺机脱逃自杀,在与干部或他犯发生矛盾时易发生行凶报复等危险;四是投机性。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企图骗取干部信任,一旦达不到目的,便耍无赖,威胁干部或自伤自残,挑起事端;五是懒散性。极端地享乐主义,生活上高消费,劳动上泡病号,行为上自由化。

以上特征决定了顽危犯的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把他们改造成为守法的新人绝非轻而易举,对其改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监管秩序的稳定。

追根溯源,顽危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促使其形成的,在近几年的监管教育改造实践中,我们逐步归纳总结出顽危犯的主要类型及其心理、行为特

征。(1)“熬改造”型,:因刑期过长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缺乏明确的改造意识、改造信心严重不足,思想郁闷,情绪低落,行为上消极被动,得过且过,平常与干部接触少、交流少,遇事就往坏处想,破罐子破摔。(2)“混改造”型:恋旧心理较强,罪责感和改造意识差,情绪时好时坏,有一定的表现欲望,“要么混大哥,要么当混子”;行为懒散,自控能力差,恶习较深,容易结成帮派团伙,扰乱改造秩序。(3)“闹改造”型: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改造心理畸形,企图通过偏激地对抗行为引起干部重视,提高在罪犯中的身份地位,实质上心灵极度空虚脆弱,行为夸张,喜欢自吹自擂,炫耀自己,实质上虚张声势,较易与干部发生正面矛盾冲突。(4)“抗改造”型,悔罪意识极差,对个人前途不抱希望,对抗心理严重,头脑简单,爱钻牛角尖,认死理,情绪急燥,好激动,容易被他犯挑唆利用。行为放纵,无视监规纪律。公然威胁干部。(5)“伪改造”型:心理变态,头脑敏锐反应快,心理活动频繁,思想主动性极高;适应环境较快,喜欢走捷径,行为欺骗性强,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企图,伺机拉笼、利用干部满足自己的私欲,一旦达不到目的,就铤而走险,暴露出抗改造的真面目。这类顽危犯的转化工作难度相当大。

二、顽危犯的成因分析:

1、主观方面的原因。

首先,不认罪服法,逆反心理强烈。许多顽危犯是由品行不端、道德败坏、犯罪恶习较深、积习成性、不思悔改,尤其是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犯罪经历的罪犯,他们有较长的犯罪历史和多次作案得逞的成功体验,造成犯罪意识强化。他们虽然已判刑投入服刑,但不认罪服法,成癖上瘾的罪恶念头仍顽固地表现出来,他们还会因为自己的自由被限制、行为被束傅,对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劳动改造难以忍受,因而产生了抵触和抗改心理,进而暴露出各种抗改行为。

其次,缺乏法制和组织纪律观念,敢于以身试法。顽危犯的法制观念极差,不少罪犯拒不认罪,目无法纪,诽谤攻击办案人员,时常以申诉为名,进行无理缠诉,他们有的对法律一知半解,把自己的犯罪行为排除在法律之外,有的无视法律,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却敢于以身试法。在服刑期间,始终不认罪、不服判、不遵守监规纪律,耍无赖、哄监闹事,严重扰乱狱内秩序。

再次,怕苦、怕累,厌恶劳动,留恋进狱前花天酒地的生活。企图逃避惩罚、改造而抗改造。顽危犯畸型的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使其十分向往和过于追求腐化糜烂的生活。他们对受限制的现实极为不满,无时不在留恋过去无所欲为、放荡不羁的犯罪生活,并沉醉于对过去犯罪生活的回味之中。在长期犯罪生活中已丧失劳动意识,厌恶劳动,有的虽不公开抗拒劳动,但出工不出力,粗制滥造;有的伪造病情,自伤自残,拒不劳动,甚至有意识制造生产事故,进行破坏活动。

2、客观方面的原因

首先,改造环境中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个投入改造的罪犯,在监管改造环境中,总会有各种不利于改造的因素存在,如:受其他罪犯的影响、欺负,及管教干部方法不当等。很有可能导致其消极改造,抗拒改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犯人的改造心理和改造动机是环境因素等外部刺激在犯人头脑中的主观印象。有的犯人,由于不认罪或恶习深,因而对改造环境不能适应,对改造环境中积极的方面不能接受,却极易受改造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种犯人如果在一个不利的改造环境中,他们不仅形成不了正确的改造心理和改造动机,反而会产生抗改心理和抗改行为。

其次,不少人受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形成顽

危犯的重要原因。一是在服刑期间家中发生重大变故,如天灾人祸、父母死亡、配偶离婚、对象告吹等,使其失去改造信心,甚至怨恨政府判刑,逐步形成抗改造的心理;二是家属亲友嫌弃不理,长期不探监,或在信中说一些强烈刺激的话,使其产生绝望的心理;三是家属亲友对其犯罪不是痛恨,而是持同情态度,就产生一种抗拒改造心理;四是家属亲友与监狱管理机关缺乏配合,对帮教产生不利。

再次,管教干部工作中的偏差,也是导致顽危犯形成的一个原因。狱内改造环境的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干部的工作作风等因素决定的。调查表明,有些罪犯之所以走上反改造的道路,与我们的干部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干部的业务素质不高,在处理犯人的问题时有时不公正。犯人违纪时,不是按考核制度赏罚分明,而是凭自己对某犯的印象好坏,做出从重或从轻的处理。(2)主观武断,单凭汇报,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或者在没有调查结果的时候,凭着自己的直觉下结论。(3)凭印象出发,把顽危犯“看死”,认为“出窑的砖——已定型”,“不可救药”,致使他们看不到前途,破罐子破摔。

三、对顽危犯的教育改造对策

顽危犯虽然具有上述难改造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所有的顽危犯是不可教育的。应该看到,除少数德行完全泯灭、无法挽救的罪犯外,大多数顽危犯还是可以教育、改造和感化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大量细致的教育工作,顽危犯是有望能改造好的。为此笔者认为对顽危犯的教育改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式管理。将所有顽危犯按照刑期、案情、危险程度分别编队,实行强化教育。首先要加强对行动的约束,如不允许出入监号做事务性劳动,保证精力集中,搞好学习。其二严格考核学习制度,根据每人的改造表现,必须搞好日记、周查、月评,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矫正其行为。其三在教育上主要侧重深挖犯罪根源,总结犯罪教训,从而促使他们清算罪恶,隔断同犯罪的联系。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加强对罪犯进行认罪服法教育,帮助罪犯对定罪量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法制观念,教育他们只有靠拢政府,走积极改造之路才能获得宽大,处理想逃避惩罚是徒劳的,只能自食苦果。

2、实行“集中式”管理。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罪犯行为矫治,进一步细化奖惩制度。在第一种管理的基础上,对经过一段时间强化教育学习后的顽危犯,视其思

想悔悟程度,分别调往其他监区(狱)或留监转入正常的改造生活,留监改造的顽危犯集中于教育改造工作较好的(先进)分监区,在分监区将这部分罪犯单独编组,集中管理。继续强化监管纪律教育,并根据顽危犯的行为表现采取集中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造前途教育,在生产劳动中实行双人行动和行为挂牌制度。同时,干部要建立《顽危犯社会关系登记表》掌握其社会关系,以便实行确实有效的教育改造,从而加强对顽危犯政治思想教育,使其转变思想,矫正恶习,让他们通过劳动学习、集体生活、卫生管理、休息娱乐活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养成新的道德情操,改变原有的犯罪思想和恶习。

3、实行“包夹式”管理,摸清情况对症下药。切实掌握顽危犯的思想动态,强化个别教育,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将在第二种管理中表现有所转变的顽危犯分别编入分监区中的先进班组,把他们臵于一个较好的客观改造环境中,这种分而治之的方法使他们在干警教育和群体带动下感到再不注重思想行为改造就会陷于孤立,督促他们不断矫正恶习。另外,针对顽危犯反复性大,难改造的特点,我们的思想工作还必须在深、细、实上下功夫,要做到耐心、细心、诚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

态,因人施教。对性格外向,易冲动的罪犯,要坚持“冷处理”;对悲观失望的罪犯要坚持多鼓励;对有一技之长的罪犯,注意发挥其专长。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个别教育,把个别教育作为转化顽危犯思想的主要手段,做到击中要害,打开他们的心扉,触动他们的灵魂,对他们微小的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通过扶正揭邪,帮助他们重新做人。

4、加强监管控制,健全监管制度。对顽危犯的胆大妄为、目无法纪、我行我素的放荡性,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严格监管制度,加强监管控制,约束限制他们的行动,由强制性逐步向比较驯服性和自觉性的过渡,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要采取“三人联防”小组,进行包夹控制,不准随意脱离固定的生活、生产区域。其次,加强“耳目”设臵,使顽危犯的一言一行均在监视之下,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及思想情况,方法上要慎重从事,做到及时发现,查明情况,迅速处理,有力防止狱内犯罪活动。

5、加强监管教育工作的向外延伸,充分利用社会帮教,促进顽危犯的改造。部分顽危犯正是在家庭失和、配偶离异等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要采取多渠道的措施,帮助他们疏通与家庭的情感渠道,取得家庭、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第一,利用服刑人员亲属的接见或不定期召开服刑人员亲属座谈会进行规劝,促使犯人亲属对亲人关心鼓励,调动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加快改造步伐。第二,有目的地邀请有代表性的服刑人员亲属和顽危犯转化典型。刑满后在社会上做出贡献的新人作报告,以坚定顽危犯改造的决心。第三,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或犯人单位的领导干部做前途报告,启迪罪犯的心灵,提高改造质量。

6、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改造好罪犯要有一个良好的改造环境和物质条件,以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及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是教育改造顽危犯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向。首先,要搞好生活卫生管理,改善生活卫生条件,为顽危犯提供一个生活学习劳动改造的环境,培养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其次,要施以“感化”,即从关心爱护入手,疏导感情,减少对立。第三、要抓好顽危犯的思想教育,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思想上疏导他们,努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顽危犯能自觉接受改造。

总之,顽危犯的改造,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有关教育改造罪犯的方针、政策,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改造工作,做

到思想上耐心、细心、诚心,行为上严格监管,生活上给予适应的关心照顾,严明奖惩,建立监狱、家庭、单位、社会教育网络,就一定能使他们转变思想,矫正恶习,遵纪守法,重做新人。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这一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方案就是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否则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否则就是无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掌握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下面我谈谈我的体会:从形式上来看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导向性指标之一。实际上深入课堂看一看就不难发现真正落实的却很少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很多课都是少数优生在表演在唱主角变成了老师和优生的交流。具体表象有:答问时以个别优生的回答当作全体的回答练习时以优生的速度决定教学的进程等。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学看是不是真正的面向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建立民

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民主我们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究其因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做怪。老师难以拉下面子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自然教学氛围也难以和谐。不民主不和谐的教学氛围导致的是学生的思维的压抑唯老师是从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越少教学活动难为开展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合作者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对学生不正确的地方不要简单否认要善于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上海实行的小班化教育他的课堂就好象是一个圆桌会议在学生中间永远有一个座位是为老师留着的。此外象举手发言这应该倡导但对同学不同意见群起攻之各抒己见也可对老师的说法有疑义拥上讲台和老师辩论也可张扬这就是一种气氛如果此时刻意要求学生先举手后回答举手时还不能叫喊等到你喊他讲的时候也许他的思想火花早已不见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学不民主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难以有突破。从内涵上来说课堂教学应有以下指标: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学民主的思想但又不是他的全部内涵。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确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上以前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主体大都是教师部分地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空而不实的倾向。如:《小足球赛》的教学目标:A 指导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B指导

从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引发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思考.doc

从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引发对当今教 育改革的思考-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辛亥革命中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主张有效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我国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从历史出发,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背景及措施,批判性地探讨南京临时政府的某些教育改革措施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尤其是对于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机制的思考。 一、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主要有四个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批判了封建教育把人驯服成了奴隶、改良主义的教育观念,建立了中国教育会,兴办了革命学校。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1月9日成立临时政府教育部,之后开始对清末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进行改革。 二、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内容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在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和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同年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施行。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同时,公布了《壬子学制》,将教育阶段分为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阶段。 三、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当时的临时政府已经认识到学者,国之本也,振兴学校培养人才,而培国脉是时势不得不然。这样不仅更改了传统的忠君、尊孔的办学方针,而且还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指了方向。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振兴教育。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的素质,达到人尽其才。 进行教育改革,正是确立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之所在。教育改革,首先要普及教育,使学校确立了学制,确保了基本的初、中、高等教育阶段和时间、年龄安排。这是进行教育的充分必要条件。五育并举,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伦理教育的特点。这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而且也是为教育事业、国民自身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支持,最重要的是对当时的青年的思想启蒙作用。 四、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教育改革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在当代教育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民发展这个战略目标,在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也都得到体现,特别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等。 1.道德教育为重的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教育方针里,把道德教育放在重心,这完全否定了清末的封建教育宗旨,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教育关于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注重伦理教育,学习儒家名作的精华也应该是我们的应有之意。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摘要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的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的发展。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国际教育与人才竞争中存在着巨大危机:发达国家已经迈入知识型经济社会,而我国人处于工业化中期,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面临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也就建设不成强大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教育进行较大的改革,对未来的教育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相匹配。否则,教育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关键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体会 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的制定共分四个阶段:调研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审议完善阶段。《纲要》的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伟大实践。《纲要》的制定充分做到了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凝聚共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全民参与。尤其在《纲要》文本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界人士踊跃参加。上至94岁的耄耋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小学生,甚至包括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纷纷以热烈的主人翁意识提出意见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对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纷纷进行报道,参与热情前所未有。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条条充满热切期盼、一句句发自肺腑之言、一篇篇凝聚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如股股清泉、似烈烈热火,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广集众智,注入生机活力。 《纲要》分为四个部分: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其中发展任务部分主要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体制改革部分确定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的总体改革目标。保障措施部分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我认为《纲要》主要有以下亮点。 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以上各条例的颁布,表明学前教育将作

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和意见大塘镇里中小学刘廷美 2014年5月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六、给予住宿生补助。七、开展农村学生营养午餐等等。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当前基础教育为我们提出了四个信号:一、国家将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二、基础教育必须是政府全面承担的教育;三、基础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四、学校的职能就是抓管理抓教学教育。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一般来说,多数老教师们往往是不认同的,因为长久的思维定势和教学经验影响着他们,改革意味着要抛弃很多过去他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东西,这在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是很希望改革的。加上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是可以用他们来影响老教师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等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实施

谈谈你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

谈谈你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 模拟题 把孩子从“教育GDP枷锁”下解放出来,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本质,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 作的通知》提出: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画等号,将其作为干部 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上 述要求落实到教育考核上,就必须摒弃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是从,告别简单依据考试成绩 和升学率对教育干部、校长和老师进行奖惩的做法。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头一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迈出实质性步伐。但是,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记者 调查发现,一些市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大会小会仍把高考升学率“晒”一下、排排名,学校依 然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奖金与升学挂钩,老师依然把升学排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而学 生则因此被赶上“时间加汗水”的题海升学之路。地方政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 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中央提出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教育是兴国之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改善,我 们可以欣喜的看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但是在收获成果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之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 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中央早就提出了不以考试成绩 和升学率论英雄的要求,缺的是地方对违规者的监管和查处。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媒体, 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多数人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比较狭隘,基本局限于今后到底考几 门科目、考几天、成绩怎么算等问题。英语到底还重不重要,该花多少精力等等,地方政 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 我们要向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 到快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完善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必须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考 核办法,并把着力点指向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师德建设长 效机制。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一种挑战。改变传统的、低效的、灌输式的应试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对于这样一项大动作的改革,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细致的研究,精心的准备,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去总结,去升华,得出符合本校本班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所以,教师应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开始尝试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从而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理性地分析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力求扬长避短,理性地思考如何让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力求使学生的群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行理性的思考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灌输式的班级授课模式由来已久,它之所以能发展至今,难以改变,必定有其存在的优势;这种授课方式单一,教师操作简单,准备什么讲什么,或者说讲什么准备什么,很少考虑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即使是有人提出问题也是少之又少,针对班容量大的现实情况,这种授课方式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应试教育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主要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其它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育发展至今日,提出课堂改革,也就成为必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学生群体的作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2勇于放手,相信学生并充分地予以鼓励 传统的教学是一节课时间几乎完全由教师掌控,有时还要提前和错后,使一节

教育改革的看法

教育改革的看法 为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国人将“自掘坟墓“,最终葬送了我们的未来。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应全面看待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历史文化的根源和现实的社会基础因素;中国教育机构内部因素和教育系统外部政治环境因素;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问题和现行制度政策的因素等。 首先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树立传承中华文明之教育思想,吸纳西方教学经验,逐步确立新时代中国教育思想理念。读书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一方面,而思想道德却是重点。 其次对于教育机构进行深刻的改革,清正廉洁的教学机构方能教化出清正廉洁的学子。制定出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的科举教育逐步过度到全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三是改革教育制度,整顿社会教学秩序。现代社会教学秩序十分混乱,公办与私立并存,而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却差别很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原则上应该不主张民办学校,即便是民办学校,也应纳入中国教育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而在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制度缺乏灵活性和教条,行政化的管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思想的自由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教育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和变革发展。 四是重视传统文化思想,吸纳外部文化思想,展开学术争鸣和交流,从而在辩驳中找到适合或正确的思想或方法。西方对于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入侵不仅仅表现为枪炮和鸦片,再后来则表现为“大棒”和“美元”,而这些后面带给国人的却是糜烂堕落的生活方式,而当我们不小心误入陷阱时,西方人却抢走了我们的“黄金和白银”,当我们不情愿时,西方人送给我们的是血泪的屈辱。过去历史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西方人这种本质属性——这是源自于西方人的思想文化内核所决定的。 总之,社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众多的困难与不协调将相互交织,而这些问题的源头无外乎是思想文化和体制机构两个线头。我们坚信改革,坚信发展,那么改革虽然难,即便不理线头,我们可以把矛盾逐渐暴露,这样渐进方式,也是可能成功的,尽管很难。

论“从做中学”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论“从做中学”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0 引言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20世纪对东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做中学”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学习论命题,反应了杜威的生存论学习观。杜威对“从做中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00多年过去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仍然充满了生命力,然而,由于没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实践品性,许多人误认为“从做中学”只是一种带有盲目摸索性的个人活动,否定理智因素,是一种简单的躯体运动和操作。理论上的偏颇,致使其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种种误区。本文力图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做中学”的内涵及其真义,希望对当前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1 杜威“从做中学”学习理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三个核心命题,三者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原则。

1.1 提出的时代背景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提出的。美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脱离社会,一方面脱离儿童。当时正值美国工人运动迅猛发展,要求普及教育,而资产阶级也需要能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而又不惊扰他们安宁的顺服而文化高的工人。杜威的理论研究围绕两个课题开展: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二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合拍。这正符合美国社会的现实需求。 1.2 提出的现实依据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提倡学校采用被动的“静坐”“静听”的方式,,杜威则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明确提出“从做中学”的方式。杜威认为: 1.2.1 “从做中学”是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指出,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第一阶段的知识表现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而人们最初的、保持最牢固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售货、怎样待人接物等。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景开始,“从做中学”,儿童能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而开始他的自然的发展进程。杜威认为,美国许多进步学校的实验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得到了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获得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上海新天地 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占地52公顷的太平桥改造项目的第一期计划,座落在市中心淮河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三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它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而每座建筑的内部,则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订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气氛。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非常现代和时尚;每个人都能体会新天地独特的魅力:继承与开发同步,传统与现代同步。 在新天地项目开发之前,这里是一片拥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石库门里弄在最多的时候有9000多处,曾占上海市区全部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石库门建筑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更是代表了近代的上海历史文化。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有些石库门的空间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因此消失是正常的。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了大型的重建和开发。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楼,一片又一片充满怀旧风情的老房子渐渐消失,人们才意识到要去保留这些上海独有的“艺术品”。 上海新天地是由香港瑞安集团牵头开发的项目,瑞安占有新天地项目的百分之九十七权益,上海复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则占其余的百分之三。瑞安集团早在一九九七年就提出了一个石库门建筑改造的新理念: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新天地!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美元,于一九九九年初动工,第一期的新天地广场于二零零一年底建成。由于新天地概念超前,一时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开发初期遇到重重障碍,遭到很多反对声音,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但由于上海新天地的主要投资商瑞安集团的管理层对这个项目信心坚定,新天地终于顺利地在二零零一年中诞生,而且迅速成为上海的潮流热点,并吸引了国际注视。这背后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呢?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有其具代表性和反映历史文化的建筑,并已成为举世知名的旅游点。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会,而新天地正好提供了一个让上海把自己的历史、文化、旧建筑物保留下来的方案。 新天地开发借鉴了国外经验,采用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并引进新的生活内容,这一做法在上海甚至是全国尚属首创。如果把“新天地”视作一个单一的大型楼盘项目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港人的思路了,即实施保留--改造--联动--拓展四步曲,解读新天地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主要有五方面: 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新天地广场既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是一个旧建筑保护项目。地块中原有的旧式里弄建筑建造质量差,经过七八十年来的年久失修,基层下沉,地层潮湿,上下水道东修西补,所有木构均不同程度的腐朽,这就需要花比重新建筑大得多的力量和资金保留并修复这些石库门建筑的外皮。通过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使之适应办公、商业、展示、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经过修复的旧建筑重新焕发出光彩,旧建筑的历史感也大大提升了广场的品位和魅力,这种开发项目带了商机,所以说这一项目具有保护和开发双重特征。 二、经济与文化相促进。新天地广场原有旧石库门里弄由于年久老化,为了保留里弄格局和建筑外观所进行的保护性改造,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投资超过万元,所以修复后就不能再作为住宅之用。更重要的是,新天地紧临淮海中路,是上海的商业中心,将其开发后功能转向公共性的商业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地段的潜在价值,并以石库门建筑文化为淮海路锦上添花,与淮海路产生互动作用。 三、明天与昨天相辉映。按照上海1996年制定的太平桥地区规划,太平桥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商住园区,新天地是其中的历史保护区,起着延续人文历史脉络,保存历史记忆的作用。太平桥的规划一方面注重保留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强调新的太平桥地区要达到新世纪的国际水平,除了历史保护区、商务区和住宅区外,地区中心还修建了一个大型人工湖,使这块“新天地”的品质和价值大大提升,形成一个新的房地产开发热点区域,太平桥地区也成为了上海一处新景观。而新天地广场由于旧建筑外观历史感

(完整版)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 旧城改造成功案例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旧 城改造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 这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的观念,本杰明伍德

将上海石库门用原来的材 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 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 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思考 新课改在我乡推行已有几年,我校领导、教师从外出学习、培训到模仿学习、研究探索,一路走来,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现我就本校实施课改工作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2012年,新课改的强劲东风席卷了黑田铺乡教育,全乡中小学组织部分领导、教师到岳阳许市中学考察学习,我校派了肖志丽(语文)老师,佘国美(数学教研组长),校长、教导等部分领导参加。考察后,各校积极响应中心校号召,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一个学年结束了,新课改的进程怎样,效果如何?作为校长,我目睹和经历我校及本乡部分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感觉到新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一、新课改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大部分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次新课程改革,学校在师资安排,设施配备,都向课改实施班级进行了倾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课改在我校仍步履艰难。把新课改挂在嘴边老师多而有实际行动的少;注重课改形式的教师多而注重课改效果的教师少;照搬模式一味模仿的教师多而认真研究善于创新的教师少。 具体表现在: 1、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均衡。 我校12个教学班级,876名学生,25名教师。在这25名教师中,中老龄教师多,年青教师工作有热情,学历高,开展课程改革难度不大,但是中老年教师在新课改中就有些难度了。首先,是思想认识跟

不上时代的节拍。有些老年教师一直在说:“快退休了却说要搞课改,这不是班门弄斧嘛!”其次,是知识结构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学习同一节课,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的课堂组织是截然不同的,多数老教师依然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而不关注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部分领导的管理观念陈旧。 在新课程改革上,多数人抱着“正常运转”的态度,只注重了教学常规管理,而忽视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管理与促进。部分学校领导对课改的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着为难和观望现象。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不能较好的将培训所学的课程标准的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 3、多数教师没有深入挖掘课改内涵。 茶余饭后,一说起课改,几乎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走了极端。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面对这样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意图。 4、课堂教学改革注重了“形”,而忽视了“神”。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新课程改革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一初级中学 ****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十八大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如此注重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看法

谈谈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看法 一、纵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力图通过改革,使全社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许多改革是成功的。例如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义务教育实现了对学生免费等了不起的成就。为了快速脱贫治愚,中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最有效的。但实际上,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仍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在经济偏远落后地区,许多家庭负担不起这部分费用,或由于观念的落后不愿承担这部分费用,导致农村儿童的失学率很高。高中阶段属于非义务教育,高额的学习费用是大多数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失学率的增加。我国教育因经济水平的制约已导致内部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现在,我国的高中毕业生升学率是75%,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教育结构成倒金字塔型。基础教育的普及任重而道远。然而,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教育的正常发展。 二、问题 我国现下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则被置于从属地位。“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与熟练程度。教师不得不采用机械重复,强化训练的呆板模式,忙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强化训练,无暇顾及教育的艺术性。导致教育目标单一,学习局限于课本的范围内,教学方法单调,沉重的学习负担造成部分学生厌学和心理逆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 图:高考后学生们扔课本、撕校服、大声抗议

高中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在高中阶段得到极致的表现。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付出的脑力和体力是巨大的,而所学知识却极为有限。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现下学生知识面狭窄,出现高分低能的局面;由于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在升学率、平均分两种压力下,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锻炼时间流失,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等;更甚者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是为了评分排列,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 综合以上诸多应试教育的弊端与不合理之处,可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势在必行。所谓素质教育,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现有国情下,“应试教育”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有人认为我国教育弊端的根源在于“考试”,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教育都需要考试和测评。作为筛选、淘汰、择优的手段,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考试”也是存在的。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要责任在政府,在教育部门的最高层。因为改革是一个从上到下、循序渐进的过程,上层的行政措施不够强劲,下层的局面必然也无法根本扭转。 三、建议 我们认为教育改革要有根本变化,不仅仅是教育界的大事,更是全社会的头等大事。因此无论我们的教育体制如何走,都不要让短期效应去替代长期效应,不要过于追求快速脱贫治愚,而放手新一代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该提供各式各样的人才,但决不是考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冠军。因此,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应该切实对教师和学生减负,真正把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加以教育。鼓励青年教师敢于创新、勇于改革,真正探索出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特色发展之路。不要单纯的拿一时的得失作为评聘教师的最直接因素。即教育改革不要太过于功利化,放开长远的目标。 从课程选择和设定上来说,就必须权力下放,应当以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为核心,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教育格局。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胸怀大志,敢于改革,教会学生如何成人,而不单纯的以学习优劣论英雄。其实,我们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国家建设提供各式各样的有用之人,其中自然包括各行各业的人。 而作为大学教育,要从包办教育面向市场转变。目前大学出来的学生社会不接收,而社会又迫切需要人才。大学教育最大问题就是实行一种包办教育,包上学、包就业,这种包办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国家难负之重、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是

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

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 中国从古到今的应试教育理论浓缩成一句话:填鸭式重复撑倒灌。穆勒曾言,如果"一个国家把国民变成侏儒,以便使他们成为更加驯服的工具,就算是为了有益的目的,但这样做只会发现,与侏儒在一起是没法成大事的。"所以教育改革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自中国的教育全面苏醒以来,高科技革命已经使我国进入了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社会,服务业社会化大分工和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社会完全进入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要通过终生学习才能拥有或维持生存能力的教育至上的时代。这一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让孩子人人成才。2010年出台并已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确定的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纲要。主要通过以下四点措施来对中国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期教育都停留在比较低端的位置。看过一个报道,德国的学期教育是从三岁到六岁的三年时间里,教会小朋友们基本的生活常识,带他们到医院、警察局、消防队等机构进行参观,模拟上班,同时,教他们认识和使用家中的用品。这样一来,等他们完成了学期教育,他们也具备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而我们国家呢?我的表妹刚刚升入小学,在过去学期教育的三年里她学会的只是绘画、诗歌等在过年过节可以在家中长辈面前表演的“节目”,而对这个社会构成的基本认识、基本的生活技能却相当缺乏。所以适度发展学

期教育是相当必要的。虽然我们没有条件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但根据我们的实际作出改革还是很必要的。 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都潜意识里分为了两个档次,一个是“城市”,一个是“农村”。两个档次的教育经费、教育条件都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也是我们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强力支持下,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新体制逐步形成,免费义务教育从全国农村推广到城市,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几千年前孔子“有教无类”的民族之梦已经成为现实。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大学就是培养人才,教书育人,高考制度也应该适度的改革。不应该设立全国统一考试,单招、独招,把自主权让给学校,形成独特的教育体制。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发挥各个学校的特色教育,专业够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形成一种专业知识地位高于一切的意识。这也是解

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附2: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一)波士顿昆西市场 1.概况 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位于波士顿市中心市政厅后侧,紧邻波士顿港、金融区和市级百货商场,以波士顿第2任市长Josiah Quincy的名字命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得益于19世纪波士顿港的繁荣、1822年波士顿由两殖民区正式合并成为一座大城市,以及市中心法尼尔厅(Faneuil Hall)附近贸易增长的需要,昆西市场应运而生。1824年,昆西市场在旧有的Faneuil Hall Markets 广场之基础上扩建而成,1826年开始运营,3栋2层高的建筑初期均用于农产品储藏和肉制品交易。 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地区过于拥挤、建筑过于陈旧,其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丧失。1961年,为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昆西市场列入了城市的改造计划,实行建筑更新。经过改造的昆西市场,成功转型为新型商业中心和旅游购物景点,更汇聚寰宇美食,西式正餐、快餐小吃、法国菜、土耳其菜、亚洲菜系等,都有其一席之地。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昆西市场(红色标记处)地处波士顿市中心 2.地方特色 2.1优越的区位 位于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士顿的市中心,邻近港口滨水区域、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大量消费群体作为商业区的依托,如上班族、旅游者,以及日常消闲购物的市民。

2.2悠久的历史 作为波士顿早期的商贸旺地,拥有接近200年的历史沉淀,商业富集度极高;其古朴的建筑外观弥补了当代购物中心或美食广场“历史感”不足的缺憾,更迎合了当下市民游客的怀旧心理,旅游价值大大提升。 2.3典雅的建筑 昆西市场楼高2层,长163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从建筑上看,昆西市场由巨大的传统新英格兰花岗岩和红色围墙建成,四周呈长方形,中轴线处有一长廊,设有大量座椅和出入口(侧门)。 昆西市场主楼的正面与侧面 3.改造亮点 3.1市场调研先行 改造前,波士顿再开发局先行对昆西市场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昆西市场正处于市民最喜欢的市中心滨海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环境及成熟的海滨氛围。在市场周围的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生活着超过20000名居民,足以支撑未来市场的消费需求。 3.2直面公众质询 改造初期,当地居民组织和不少建筑师对改造提出异议,认为此举会破坏原有的市场文化。但波士顿再开发局承诺,昆西市场不会被简单地当作历史遗迹来处理,规划将会对旧有的建筑进行修护,逐步添入新鲜的元素,令改造后的市场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收入的来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