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后公布)

第1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2013年9月,市政府发布实施《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2012-2030)》。在此背景下,宁波市规划局委托编制了《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作为规划纲要的深化,主要落实纲要的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

为综合协调象山港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足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合理安排陆地、海岸线和海域的保护与利用时序;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适度有序利用的原则,为区域的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第3条规划期限

规划近期:2020年,规划远期:2030年。

第4条规划范围

依据《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按照汇水区域依山脊线及行政界线划定,涉及鄞州、北仑、奉化、宁海、象山五县(市)区23个乡镇。陆域面积1776平方公里,区域总面积为2868平方公里。

规划区域包括北仑梅山街道、白峰镇、春晓街道,鄞州瞻岐镇、咸祥镇、塘溪镇,奉化莼湖镇、裘村镇、松岙镇,宁海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跃龙街道、桃源街道、强蛟镇、西店镇、深甽镇、大佳何镇,象山西周镇、墙头镇、大徐镇、黄避岙乡、贤庠镇、涂茨镇共23个乡镇(街道)。

第2章目标定位与规模

第5条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依托都市区功能,立足海洋生态文明,将象山港区域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港湾,浙江的“维多利亚港”,提出“国家生态海湾、国家级海湾公园、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特区”的总体发展目标。

第6条功能定位

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港湾,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宁波现代化都市的重要功能区。

第7条城市用地规模

到2020年,象山港区域规划城乡总体建设用地186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48平方公里,农村建设用地为38平方公里。

到2030年,象山港区域规划城乡总体建设用地23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212平方公里,农村建设用地为18平方公里。

第8条城市人口规模

到2020年,象山港区域规划总人口为110万左右,城镇人口为70万人,农村人口为40万人,城镇化率为65%。

到2030年,象山港区域规划总人口为150万左右,城镇人口为132万人,农村人口为18万人,城镇化率为88%。

第9条空间保护战略

区域空间的保护战略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准入、开发总量控制、集约利用土地四个方面。

(1)生态环境保护

以合理的环境容量为门槛,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加强对陆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对重点区域进行空间开发管制,严格控制排污;加强湿地保护,除已批准的围垦计划外,原则上不得进行新的围垦,严格控制养殖数量;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加强对海洋开发的依法管理及组织协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产业准入

以生态型、清洁型产业为主导,允许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

染小的产业,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

(3)开发总量控制

确定适度的用地容量规模,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土地利用综合协调发展。

根据象山港区域的功能定位,适度发展旅游休闲、清洁工业和港口物流等产业,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4)集约利用土地

象山港区域必须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控制开发项目用地指标,加强对项目的用地管理,加强对区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

第10条空间利用战略

象山港区域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利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本区域的空间利用战略从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区域空间管制、区域产业导向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1)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从城镇现状、发展潜力和未来机遇出发,着力构建“三级四类”的环象山港城镇带。

“三级”包括城市功能区、中心镇和一般乡镇。城市功能区是象山港主体功能的重要载体,并承担区域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是区域重要的人口、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宁海县城、宁波中心城滨海组团。中心镇是区域重要的产业及人口集聚节点,主要包括西店、西周、松岙等。一般乡镇包括贤庠、大佳何、裘村、黄避岙等。

象山港区域城镇形成“四类”:加强城镇特色功能培育,积极承接中心城区旅游休闲、商贸物流、工业创意、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综合型、工业型、旅游型、港口型的城镇。

(2)区域空间管制

为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制定“空间准入”的规则,实施“空间管制”。不同的管制分区将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承载不同的区域功能。每一类分区划定具体的空间界线,制定规划建设控制导则。

(3)区域产业导向

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港航服务与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适度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休闲地产业,努力形成“3+2+2”现代产业体系。

第3章用地布局规划

第11条空间管制

规划将本区域划分为三类管制分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

适建区:包括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电厂发展用地、滨海工业、码头、物流园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266.4 平方公里,占总用地15%。

限建区:包括旅游度假区、发展备用地和围垦用地,面积426.2平方公里,占总用地24%。

禁建区:主要指特定环境保护用地和山体、耕地、湿地、海岛

五大类。环境保护用地包括水源保护区、国家文物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耕地包括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及撤并自然村退宅还耕用地等,共计108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

第12条空间结构

形成“一带、一轴、两区”空间结构,构建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

“一带”为沿象山港海岸生态带,是象山港区域及城市的生态腹地,构筑象山港的蓝色梦想。以象山港海湾公路为依托,形成特色鲜明、等级分明、功能清晰、宜业宜居环象山港功能组团,努力打造以生态旅游、港口物流、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先进制造等为主导的环象山港高端产业带。

“一轴”为沿象山港大桥构建象山港大桥发展轴,融入整个宁波市域发展体系,强化产业的发展引导。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为依托,努力打造以生态旅游及配套服务、都市农业、休闲渔业、物流等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发展轴。

“两区”为以象山港大桥为界,东侧为海洋产业区,重点打造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西侧为生态引导区,重点打造国家海湾公园。第13条用地布局

象山港区域规划总面积为286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2030年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211.5平方公里,占陆域总面积的11.9%。农村建设用地为18平方公里。

其中,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60.49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60%;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8.61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07%;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22.0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43%;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58.1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7.47%;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5.8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74%;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18.19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60%;规划绿地面积为35.3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70%;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2.9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9%。

第14条重点区块布局

以象山港大桥为界,东侧为海洋产业区,重点打造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西侧为生态引导区,重点打造国家海湾公园。

(4)海洋产业区

海洋产业区整合原梅山岛、北仑滨海新城、鄞州大嵩新区、象山临港装备工业园,重点打造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引导开发海洋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开发新型城镇区。

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定位为“国际知名的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核心区、浙江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承载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和现代海洋生态休闲宜居新城区。”

(5)生态引导区

生态引导区整合奉化沿港休闲度假区、宁海强蛟-大佳何旅游文化商业区、象山西周-黄避岙-西沪港休闲区等重要功能区块,建设

象山港海湾公路并重点打造国家海湾公园。生态引导区内加强生态保护,调整开发方向与强度,停止扩建燃煤热电,适时搬迁与区域功能定位不符的污染型产业,禁止温排水排放入海。

1)象山港海湾公路

为打造好国家生态海湾、海洋文明特区,规划沿海岸线新建一条接山连海的休闲景观道路——象山港海湾公路,将成为中国最美丽的海湾公路之一。

2)国家海湾公园

象山港国家海湾公园范围包括沿象山港海湾公路以内的全部海域、滩涂和陆地,部分地区包括公路外围景观较好的森林公园和湿地。总面积686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24%。主要目的是保护珍贵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进行适当旅游、游憩、科研、教育等合理的资源利用。海湾公园分成“核心区--建设引导区--生态恢复区”三个功能区。

海湾公园核心区286平方公里,包括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经济生物物种及栖息地,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的区域,以及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遗迹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区域。规划核心区内工业零增长,不围垦、不占岸线,保障海洋生态底限。

海湾公园建设引导区35平方公里,包括阳光海湾度假区、强蛟文创商业区、西周新镇休闲基地、松岙生态经济服务区、狮子口养生休闲区、船厂改造区等区域。规划建设引导区内污染零增长,不扩

张、不增排,引导建设发展转型。

海湾公园生态恢复区365平方公里,包括生境比较脆弱、生态与其他海洋资源遭受破坏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得以恢复、修复的区域。生态恢复区破坏零增长,不采石、不砍伐,修复海陆生态环境。

3)国家海湾公园重要功能区块

①奉化沿港休闲度假区(莼湖-滨海新区-阳光海湾)

发展目标为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态旅游风貌区。阳光海湾南侧以“荡、滩、堤、圩、岛”进行地形处理,维持丰富景观多样性。奉化滨海新区南侧结合海洋保护区打造为湿地公园。

②宁海强蛟-大佳何旅游文化商业区

开展海上休闲娱乐、展览等,打造休闲旅游区。禁止新(扩)建煤电、造船、水泥等产业项目。对明显影响象山港生态环境的电厂等企业加强温排水管理。

③象山西周-黄避岙-西沪港休闲区

西周依托市域轨道站点打造生态新市镇,西沪港推进大米草治理工作,作为港内湿地、鸟类观景点,体现生态原真性。

4)宁海县城及西店卫星城(不在海湾公园范围内)

①宁海县城

发展目标为国家级生态县,长江三角洲南翼山海旅游度假基地,宁波南部中心城市。把城市中心区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服务宁海人民的城市公园和展示宁海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城市客厅。

②西店卫星城

发展目标为宁海北部综合型滨海小城市,宁波市重要的卫星城市和区域、城乡统筹先行示范区。

第15条产业布局

(1)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导向,强化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发展水平,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港航服务与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适度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休闲地产业,努力形成“3+2+2”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港航服务与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适度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休闲地产业。

(2)产业布局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目录,新(扩)建工业企业单位用地投资强度及产出强度不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平均水平的2倍或达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平均水平。重点发展区新(扩)建企业的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禁止新(扩)建煤电、造船、水泥等产业项目。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据象山港区域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从现有产业基础出发,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强规划引导,集中配置要素,谋划生成项目,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块。

与此同时,推进产业转型和集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逐步关闭污染高、能耗大、布局不合理的电镀、造纸、纺织印染、拆船等企业。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制定实施退出机制。对明显影响象山港生态环境的电厂等企业加强温排水管理,象山大唐乌沙山电厂和宁海国华电厂要适时进行技术改造。

第16条旅游布局

象山港区域按照“点面结合、陆海统筹”的原则,实施“以轴串点、点轴联动”的开发模式,构建“三廊(带)、六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三廊(带)”即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条件,按照自海及陆的扩展顺序,依次形成海上休闲活动带、浪漫海岸风情带以及山地休闲游憩廊。

“六区”即根据行政区域的不同主体,按照由北向南、环港一周的排列顺序,依次构建梅山湾度假区、鄞州大嵩新区、奉化滨海新区—阳光海湾、宁海湾度假区、宁海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西沪港生态旅游区六个功能区块,同时利用不同区块的优势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第4章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第17条海域保护

海陆统筹,以海洋生态保护为立足点,优化海洋功能,保护潮

间带,控制纳污总量。

在象山港口部,自穿山南至象山港大桥和象山涂茨钱仓,重点区划港口和航道,保证梅山岛开发,兼顾渔港建设,保障渔业资源洄流繁育。

在象山港中底部,自象山港大桥至象山港底,重点区划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兼顾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和现有港口,保障军事用海和电厂用海。

除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少量填海和象山港口部经科学论证允许少量围海以外,禁止围垦海涂和填海。

第18条岸线保护

以岸线控制为抓手,严格控制象山港大桥以西区域的围垦,优化生活岸线,增加生态岸线比重,岸线总长约360公里。

(1)生活休闲岸线:合理利用,开发绿色空间,规划约100公里。

(2)工业岸线:工业用地与岸线之间增设绿化带或滨海公园(国华电厂、大唐电厂、浙江船厂以外),规划约75公里。(3)生态岸线:严格保护,适当设置步道系统或观景平台,规划约95公里。

(4)港口岸线: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在满足港口工功能的同时进行景观绿化,规划约25公里。

(5)渔业岸线:适当集中整理,规划约45公里。

(6)特殊岸线:严格保护,规划约20公里。

第19条陆域保护

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维持生物活动的连贯性。陆地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1383.6平方公里,占陆域1775.8平方公里的总面积78%。建立11条主要山水通廊和12条次要通廊,保持植被的生态涵养、主要水系和湿地水体主要聚集通廊。

第20条海岛保护

综合开发利用岛:主要有梅山岛,重点培育高端产业、滨海新城、保税物流、旅游开发等综合功能。

旅游岛:悬山岛、凤凰山岛、横山岛和道人山岛、东屿、西屿等作为旅游岛屿,依托旅游岛屿的总体定位,结合度假项目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以及景观改造,开发海岛度假旅游;。

生态保护岛:主要包括缸爿山岛、南沙山岛和其它面积较小、环境脆弱、植被覆盖良好、具有较好自然景观的岛屿。缸爿山岛开发为野生海滨木槿保护区,南沙山岛开发为植被鸟类保护区,严禁任何形式大规模开发,加强特殊濒危物种保护,防止生态退化。。

第21条特色村庄保护

对象山港区域61个特色村庄进行分类保护,与旅游休闲发展相结合,包括山水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历史名人、农林渔特色村等等。

第22条特色景观塑造

通过海湾公路串联穿东望日、梅山维港、九曲嵩江、鹭翔松岙、千岛海湾、森林黄贤、渔满桐照、雁林苍泉、强蛟探海、西周新镇以及西沪港湾、姐妹双屿等象山港最具价值的景观。

第5章综合交通规划

第23条规划目标

适应象山港地区城镇群的发展,规划加强象山港区域同宁波中心城、台州等地区的联系及奉化、宁海、象山三县之间的快速联系,重点建设区域高速公路、市域轨道、干线公路及疏港集疏运交通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主通道,以客货运场站为依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24条公路

(1)高速公路

考虑该区域对外客运交通和疏港货运交通的需要,规划形成“两横三纵”的高速公路布局方案。其中,两横分别为穿山疏港高速公路、象山港疏港高速公路;三纵分别为甬台温高速公路、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六横高速公路。

(2)一级、二级公路

一级公路:规划S218甬临线、S311沿海中线、S310、S214、S215、G527、奉莼线、宝瞻线、太河南路、穿咸线等10条。

二级公路:规划临港路、莼白线、下湖线、大海线、横溪-裘村、莼湖-松岙、三镇连接线、环港公路、贤庠-爵溪线、大徐-爵溪线等。

(3)象山港海湾公路

在整合现有规划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环象山港连续的、休闲型的景观通道,利用其沿线丰富、连续的景观系统,将其打造成以“主题绿带、连续交通、特色节点”为特色的滨海休闲景观通道。

第25条铁路

区域内规划甬台温铁路、甬金铁路2条干线铁路,穿山疏港铁路1条支线铁路。

第26条市域轨道

区域内规划云龙—象山线、奉化—宁海线等2条市域轨道。第27条客、货运枢纽

(1)客运枢纽站

客运枢纽划分为区域客运中心站和乡镇级枢纽站两个层级。

根据区域规划城镇体系、客流特征,区域内规划宁海、裘村、西周、西店4个区域客运中心站;同时各乡镇根据自身发展水平,规划完善乡镇级枢纽站,满足城乡公交一体化的需要。

(2)货运枢纽站

规划货运枢纽站7处,分别结合梅山保税物流园区、宁海物流

园区、宁海湾物流中心、象山贤庠物流中心、沿海物流中心、西店配送中心、宁海铁路配送中心设置。

第28条港区规划

(1)作业区

象山港区域规划6个作业区。北岸自西向东布置松岙、梅山、穿山南3个作业区,南岸自东向西布置贤庠、西周和强蛟3个作业区。(2)渔港

规划桐照、栖凤港、国庆港、峡山港、洪溪港、圆山港、薛岙港、宏伟港、横山港、蒲门港等10个渔港。

第6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略)

第7章防灾规划

第29条规划目标

象山港区域的综合防灾体系能够有效抵御各类灾害,防灾设施达到国家要求的设防标准,并能快速、有序地应对超标准灾害。

第30条防洪排涝

(1)防洪标准

洪水、海潮、山洪按照《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的设防标准设防,个别重要的保护对象可适当提高标准。

水库、山塘的防洪标准需根据承担的任务和下游保护对象等,依据相关规定具体确定。

(2)排涝标准

城镇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农田为20年一遇3天暴雨3天排出。

第31条消防

(1)消防站规划

依据每个标准消防站责任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消防车辆5分钟内能够到达责任区边缘的原则,区域内设置20座一级普通消防站。规划设置5座水上消防站。

(2)消防给水规划

在建成区范围内,城市消防车通道应按120米间距、150米保护半径要求布置建设市政消火栓。

第32条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新增灾害点进行整治,对地质灾害实现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控;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第33条抗震

(1)设防标准

城市各项建设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的地震动参数值进行抗震设防。区域地震动参数为0.05g,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等地震设防要求高于设防标准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场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2)抗震规划

城市建设的抗震防灾可分为新建和现有建筑两种情况进行规划。

新建的各类建筑应按国家现行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设计和施工,由地震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

现有的房屋建筑由于数量较大,应分批分期地由房屋产权部门组织抗震鉴定,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抗震设计,根据各部门财力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抗震加固,使其达到应有的抗震能力。

加强避震疏散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

区域的防灾、避难场地应结合绿地以及广场建设,并保证通道畅通。

第8章环境保护与整治

第34条规划目标

改善象山港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

第35条环境质量目标

(1)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为二类,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执行。

(2)地表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地表水水质达到各功能区要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3)环境噪声质量目标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执行,规划区城市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各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按要求达标。

(4)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海洋功能区划按《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执行,海水水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执行。

(5)污染物排放

遵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

排放标准》(GB16297-1996)及其它有关标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第36条水环境保护措施

科学合理控制水产养殖密度和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流域、区域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象山港两岸低山丘陵区停止采石,在坡度较陡、土壤瘠薄、岩石裸露较多、易引起滑坡、塌方的地段增建水土保持林。

制定加强对滩涂湿地保护的政策法规。

建立发电厂的温排水热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跟踪、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相应的生态损害补偿和恢复机制。

第37条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环境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制定防治措施。第38条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加快城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

043.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次区域空间管控体系初探

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次区域空间管控体系初探 陈露,余炜楷 摘要:空间规划是政府调控和引导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空间规划为代表的空间政策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现行空间规划体系不全、内容传导不足的情况,笔者在梳理相关技术规定、借鉴国内空间规划管控体系构建案例(北京、上海、广州等)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次区域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细化空间管控的内容,确定城市次区域层面的空间管控内涵、类型和要素。划分底线空间、结构空间和发展空间三类空间,通过“刚弹结合”的管控方式,构建包含14大类、28中类和50小类要素的城市次区域空间管控体系,以落实上层次总体规划战略要求并指引下层次详细规划编制,实现空间规划体系与内容自上而下的有效传导与管控。 关键词:空间规划,次区域,管控体系 1引言 空间规划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有效调控社会、经济、环境要素而采取的空间政策工具,是对空间用途的管制和安排。空间规划是现代国家政府进行空间治理的核心手段,是政府调控和引导空间资源配置的基础[1]。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势在必行,它是实现依法治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多规合一”为代表的空间规划实践逐步开始大范围探索。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及自然资源部的成立,空间规划实践逐步深入。目前,空间规划的实践多以省域、县(市)域为空间单元开展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个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各省也纷纷开展县(市)级的空间规划试点工作。 空间规划的主体内容(三区三线等)更侧重自上而下的刚性保护要求,强调生态文明导向下的资源保护,而对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发展空间则未提出太多具体指引。县(市)以上尺度的空间规划如何有效传导到城市次区域,确保地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耦合政府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关系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要议题。 2空间规划的传导与管控 目前,在空间规划的传导与管控方面,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特大城市也开始了探索与实践。 2.1广州实践 广州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市域-片区-规划管理单元”的三级空间传导体系,通过建立“功能分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的传导机制,探索刚弹结合、逐层细化的空间布局传导可行性,同时运用“结构管控-边界管控-指标管控”三种方式,实现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简介 一、项目背景 当前,南宁市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现状关于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规划保护体系不够完善,使申报工作面临困难。因此,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全面调查南宁市市区历史建筑现状,梳理南宁市历史建筑遗产及资源,构建完善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框架体系,从而协调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南宁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势在必行。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其合理利用,为后人保存珍贵历史遗产和文化资产;促进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市风貌和环境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人文品位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建设。 (二)规划原则 1、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2、科学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 3、整体保护、动态保护的原则。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区,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6个城区;重点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三、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评估,遴选南宁市历史建筑和提出保护名录,明确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原则及方案,为南宁市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为南宁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一)历史建筑认定 历史建筑是指1980年前建成的,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能够反映南宁市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且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群)。对1980年后建成,具有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或对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和重要意义,并且受到拆迁或毁坏危险的建(构)筑物(群),也可确定为历史建筑。 本次规划共评选出南宁历史建筑64处,历史建筑类型涵盖传统民居、坛庙祠堂、现代住宅、近现代公建、工农业建筑、景观建筑或构筑物六种建筑类型。

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99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鉴于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高黎贡山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200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怒江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由于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1992)119号《关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1994—200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0)34号批示,将原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 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 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文)。 ●《关于下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 [200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01—2005,GE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1996—2010)。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怒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 (1999)。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 (1996—2010)。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咨询继续考试2020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列哪项可不作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A.功能区划 B.确定保护对象 C.基础设施建设 D.管理政策设计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列情形可以不区划缓冲区: A.与另一个保护区相连 B.主要保护对象单一 C.外围与另一个保护区核心区相连 D.外围是森林公园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局址建设内容不应包括: A.场院工程 B.业务用房 C.辅助用房 D.住宅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4.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不应包括:

A.环境容量测算 B.旅游资源评价 C.旅游区划 D.经济效益分析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我国主要依据下列哪个因素进行自然保护区分类的? A.管理目标 B.主要保护对象 C.主管部门 D.政府层级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确定自然保护区边界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A.主要保护对象习性 B.自然分界 C.经济发展条件 D.社会发展水平 E.以上都不是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2.自然保护区监测一般包括几下几方面: A.生物多样性监测

B.关键物种监测 C.环境监测 D.自然资源监测 E.社区监测 F.旅游监测 用户答案:[ABCD]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主要作用为: A.缓解保护利用矛盾 B.社区发展 C.提高保护效率 D.增强保护区功能 E.兼顾开发活动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4.总体规划最主要的三个特性是什么? A.自然性 B.协调性 C.综合性 D.长期性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5.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一般划为: A.核心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的要求。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规划上报 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上报的材料包括: (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

梳理空间规划关系 合理开展国土规划

梳理空间规划关系合理开展国土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土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发展、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是侧重于空间资源要素配置的“保障型”规划,主要是提高对区域空间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规划的综合性和战略性有待加强。 国土规划内容和指标要具有一定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突出规划的“实用主义”。 □郝庆 时隔20年后,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群雄并立”的背景下,国家重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如何处理国土规划与相关空间规划的关系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 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梳理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2007年5月规划编制工作启动。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土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发展、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目标。主体功能区规划侧重宏观划分,以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充分考虑国土空间开发的自然

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落实中央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为各地的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国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要作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借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成果,在区域上规范、落实国土空间开发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国土整治工程,研究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政策,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般认为区域规划就是区域性的国土规划。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编制国土规划的职责划归新成立的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保留了区域规划的职能。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由一家独揽变成了两家分管。“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积极开展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十多个区域性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继续推进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区域规划的覆盖面将不断扩大,与区域层级的国土规划在空间上出现重叠。 区域规划与区域性国土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内容上有高度的重叠性和交叉性。今后,区域性国土规划应侧重区域性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综合配置、重视综合性国土整治,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国土资源和国土环境支撑,并从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资源保障程度、空间环境容量等角度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布局进行指导和约束。同时,区域性国土规划要配合发展改革部门的区域规划,通过实施国土空间准入、重要国土资源配额等措施,与发展改革部门区域规划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等一起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之间的关系。在国土规划长期缺位的情况下,城乡建设部门根据自身需要,从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分析城市在不同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来指导城市规划,从而出现了城镇体系规划。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赋予城镇体系规划法律地位,并指出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为政府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协调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目前,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尚未通过国务院审批;部分区域级和省级城镇体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开始实施。 对于城镇体系规划来说,它是由中国学者,在区域性国土规划缺失状况下开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城镇体系规划只是国土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背景分析、城市的区域地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城市规模估算以及因城市发展需要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城镇体系规划只是我国空间规划中的权宜之计,最终应当被国土规划所取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建设对土地资源需求逐步加大。为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国家于1986年成立国家土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xx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内容涵盖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涉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领域,是建立初始水权制度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落实《水法》、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治水新思路的体现。 为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陇东煤电化基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为政府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根据华亭县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结合《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阶段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XXXX年X月受华亭县水务局的委托,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承担了《甘肃省华亭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基础资料收集,于XXXX年X月初完成了初稿,交华亭县水务局征求意见,X月初完成送审稿。 编制本规划报告的技术路线、调查评价方法、技术标准主要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标准,甘肃省的有关文件及技术报告为依据,以收集现有的气象、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水质、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为基础,以XXXX年为基准年,调查收集了华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利工程现状、经济社会各部门需水量等基本数据,整理统计水文站实测的径流资料,计算了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及纳污能力。评价成果涵盖了水资源数量及多年变化趋势、水资源质量、水污染现状,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

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与保障、规划工程总体布局、效益评价等相关内容,并对远期(XXXX年)经济社会各部门需水量做出了趋势分析和预测。 规划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对华亭县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调查评价,对全县各类现状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规模等指标进行复核,具体分析了各规划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变化规律,通过节水潜力分析,确定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和节约用水计划;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提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目标与具体措施和计划;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及其方案技术经济性比较,提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案;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区域内水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协调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提出区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本次规划在进一步查清全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需水总量、节水、水污染防治为控制目标,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需求对全县水资源进行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为全县未来产业布局、能源发展规模和布局提供了以水定发展的决策依据。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华亭县水务局和统计局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短、工作任务大及基础资料的局限性,报告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谨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二X一二年九月十日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计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办): 我部组织编制的《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业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要求,针对近年来草原建设和保护的薄弱环节,为实现我国草原资源合理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而编制的,是指导今后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请按照《规划》要求,结合你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制定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报我部备案。 附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四日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四)南方草地区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大约是耕地面积的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mm,多年平均径流深###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km#;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水资源保护现状

(#)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m 时,湖泊总面积为##.#km#,湖泊容积为#.##亿m#。上世纪##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m时,仅有湖泊面积##.#km#,湖泊容积为#.##亿m#。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km#,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围养水面占##.#%、精养鱼池占#%、其他占##%。 (#)水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年#月##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mg/l,超出V类水标准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5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12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4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732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水资源保护现状 (1)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时,湖泊总面积

为,湖泊容积为亿m。上世纪70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3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80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20m时,仅有湖泊面积,湖泊容积为亿m。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3. 为,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围养水面占%、精养鱼。、其他占26%池占7% )水环境质量现状(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类。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莲花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月23日,年20134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根据),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实际达到mg/l石灰赛湖总磷达到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mg/l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类标V,超出类水标准倍,实际达到劣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l准。Ⅴ总体上看,网湖湖区总体水质为总磷超标,其中莲花湖的水质为劣类水标准倍)。莲花湖紧邻阳新类标准,主要是总磷量超标严重(超出V县城,现状情况下居民生活污水、部分城市服务业生产用水及工业用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莲花湖;同时,莲花湖和大泉湖曾大面积的养殖珍珠,大量的投肥沉积湖底,持续污染水体,导致水体水质不断恶化;另外,由于围垦及渠道淤塞,莲花湖与周边水体流通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

水资源保护措施

水资源保护措施 1、工程措施 (1)完善规划项目节水工程 城市规划项目应采用先进的节约用水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主要用水、排水系统应安装水量和水质监测装置,以便对全厂用水系统的节约用水管理进行全面监控,随时掌握系统各环节的水质水量,根据节水要求进行有效控制,减少管网损失。 (2)开展清洁生产 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各工艺系统对水量及水质的要求,结合水源条件,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确保城市长期安全运行的目标出发,要求各建设项目认真落实节水减污措施,根据本行业工艺技术发展状况,适时对企业生产工艺改造升级,实施先进的节水减污技术。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废污水处理回用力度,不断研究开发新的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新鲜水取水量,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排放量,降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要提高城市内部及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增强水源的涵养能力,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平衡。同时,各建设单位应一起做好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水生态及水资源保护配套工程建设,将工业园区内项目对工业园及其周边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加强水质(再生水)监测工作 规划城市生产、生活废水经污水管道排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后的污水,用于灌溉市区东侧的农田及草场。应保证污水处理厂下游最近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二类水质标准,相关部门应加强此方面的监测、监督工作。 2、非工程措施 (1)加强水务管理及水资源保护 建议在当地水利局的领导下,成立工业园区水务管理部门,培养一批熟悉业务工作的水务管理人员。及时对工业园相关节水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草原保护总体规划

草原保护总体规划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2)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1)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4)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4)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目标与任务 (10)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12)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12)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14)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16) (四)南方草地区 (17)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18) 六、保障措施 (23)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