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企业管理》复习重点

《工业企业管理》复习重点

《工业企业管理》复习重点
《工业企业管理》复习重点

《工业企业管理》复习重点

1.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答:科学管理的局限性表现在过分强调管理活动的科学性,而对人的个性未予以足够重视。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答:在一定规模的企业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

3.法人财产。

答: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人一旦把资本金注入企业,即与出资人的其他财产区分开来,成了企业的法人财产。

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组成人数。

答: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名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5.企业形象设计(CIS)的基石。

答:企业形象设计(CIS)的基石是企业理念识别。

6.企业的职业特征

企业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商品性,是为交换而生产并以盈利为目的,这体现了企业的职业特征。

7.实现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重要基础。

答:实现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重要基础是法人企业。

8.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答:计划。

9.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

答: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维护生产关系

具体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创新、决策等。

10.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形式。

答: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11.企业视觉识别基本设计系统的要素。

答: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和商标等。

12.管理组织设计的概念。

答:是在企业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将实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并根据管理幅度原理,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将控制各类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层次、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以及规定这些层次和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关系。

13.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答:是指以完善的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基本特征,以专家管理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保证,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企业制度。

14.企业管理的性质。

答: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1.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企业管理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属性,为了合理组织生产力,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2.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与生产社会关系想联系的属性,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由于生产关系有着质的区别,管理的社会属性之间存在根本区别。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

15.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答:(一)战略分析阶段

企业制定战略的前提是正确地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确定企业经营宗旨。企业经营宗旨的确定与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密切相关。2.评价企业内部条件,特别是对企业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3.分析评价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评级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二)战略选择阶段

战略制定是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经营宗旨,拟定可供选择的几种发展战略方案;2.对上述各项战略方案进行分析评价;3.最终选择一套企业满意的战略方案;4.为战略的实施制定政策和计划。

(三)战略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分配资源;2.设计与战略相一致的组织结构,这个组织结构应能保证战略任务、责任和决策权限在企业中的合理分配;3.保证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匹配;4.发挥领导作用;5.处理各项矛盾和冲突。

(四)战略控制阶段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制定效益标准;2.衡量实际效益;3.评价实际效益;4.制定纠正措施和权变计划。

16.实行多元同心化战略的基础与核心。

答:技术专长。

17.决策树法决策的依据。

答:期望损益值。

18.盈亏平衡点。

答:产品生产总成本和销售收入相等时对应的点被称为盈亏平衡点。

19.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环境。

答:行业环境。

20.通用矩阵图。

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要求能够看懂,明确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及行业吸引力,并清楚处于矩阵图不同位置的企业应采取的经营战略。

21.期望损益值的计算。

答:第二章第四节,记住计算公式,理解教材中的例题。

22.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答: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稳定性、风险性、社会性。

23.从战略构成要素来看,业务战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答:资源配置、竞争优势。

24.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基本类型。

答:1成长战略:包括单一产品增长战略、同心多元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多角化战略;2.稳定战略;3.紧缩战略。

25.属于变动成本的费用。

答:原材料费、燃料费、计件工资。

26.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答:企业战略管理是针对关系企业全局性的发展方向作出的决策和行动,如确定企业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决定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范围和

经营规模,选定投资方向,确定经营目标、方针、路线,涉及企业制定和实现预期总体经营目标的全过程。。

27.同心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答:是指利用现有技术与优势,增加与现有产品相类似的新产品的一种战略,该战略适用于拥有技术专长和经营优势的企业,是一种低风险的发展战略。

28.企业经营决策的程序与原则。

答:程序:1.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确定经营决策目标;2.拟定各种可行方案;3.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4.方案的实施及信息反馈。

原则:1.系统性原则;2.经济原则;3.科学性原则;4.民主化原则;5.创新原则。

29.加权平均法的关键。

答:加权平均法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权数。

30.产品组合。

答:产品组合是指一个企业提供给市场的所有产品线和产品项目的组合和搭配。

31.企业最基本、最普遍使用的定价方法。

答:成本导向定价法。

32.利用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

答:第三章第二节市场预测方法,掌握计算公式。

33.可以降低生产销售费用,提高市场占有率、创名牌产品的目标市场策略。答: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

34.产品组合的广度。

答: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不同产品线的数目被称为产品组合的广度。

35.市场的功能。

答:市场交换、市场调节、信息反馈。

36.整体产品概念中形式产品的内容。

答:包装、商标、质量、式样、特色。

37.企业定价目标的类别。

答:以利润为定价目标(包括以预期收益、最大利润、合理利润为目标等)、以销售数量为定价目标、以应付与防止竞争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定价目标。38.市场细分的概念。

答:是按照顾客和用户的不同特点而产生的不同需要,把顾客和用户划分为不同顾客群或市场面的过程,不同的顾客群就是不同的细分市场,通过市场细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发现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特点和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39.市场定位的概念。

答:就是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不同产品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使其在顾客心目中有一个独特位置的行为。

40.产品组合策略的种类。

答:1.多系列全面型,企业尽可能多的增加产品组合的广度、长度和深度,不受产品关联性约束。2.市场专业型,企业面向特定市场提供产品,尽可能多的增加产品组合的广度、长度和深度,但产品线之间的关联性较大。3.产品线专业型,企业专门生产或经营某一大类产品,产品线单一。4.有限产品专业型,企业生产或经营有限的甚至是单一的产品。5.特殊产品专业型,企业仅为某些特殊对象生产某些特殊产品。.

41.价值工程中的价值。

答: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可用功能与成本的比较价值。

42.价值工程活动的核心。

答:功能分析。

43.投资少、见效快、能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新产品开发方式。

答:研制与引进相结合

44.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中回答“是干什么用的”这一问题的步骤。

答:功能整理。

45.成本系数。

答:单个零部件的实际成本/全部零部件的实际成本的比值被称为成本系数。46.工艺方案的内容。

答:劳动总工时工艺装备系装配要求、产品的投入方式等。

47.功能分析的内容。

答: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整理、功能评价。

48.功能整理的概念。

答: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产品各个功能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与排列,明确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找出和消除不必要功能、过剩功能,补充不足功能,并进一步明确和修正功能定义。

49.从基本原理角度理解价值工程。

答:价值工程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力图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必要功能的有组织的活动。

这一定义涉及到三个概念:1.价值: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可用功能与成本的比较价值。2.功能:是产品表现出的一系列具体性能,即产品的用途和作用。3.成本:指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即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报废的全过程所发生的所有费用的总和。

由于实现同一功能可以选择不同资源,而获得同一资源又有各种不同的费用,这就形成了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多变性关系,从而使以最低成本实现必要功能成为现实。

从功能和成本角度理解,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包括降低成本和改善功能两个方面。科学地确定产品功能,就是通过改进设计来提高产品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操作性,剔除不必要的功能,在不增加或少增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必要功能。

价值工程既不是单纯追求成本降低,也不是片面追求提高功能,而是要求它们之间的比值最大,从而使产品的价值最大,让用户满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50.衡量企业生产管理的三要素。

答: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交货期。

51.关键线路。

答:网络图中可能有很多条线路,其中时间最长的那条线路。

52.自由时差。

答:网络图时间计算中紧后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与该项活动的最早结束时间之差。

53.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

答:经营决策。

54.准时制生产的基本目标。

答:降低成本。

55.代表着现代生产管理模式最新发展的管理方式。

答:敏捷制造。

56.影响企业生产过程构成的要素。

答: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企业人员素质等。

57.MRP的关键要素。

答: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独立需求计划、库存资料、物料主文件及其他。58.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

答: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消除浪费消除无效劳动、把多种现代管理手段应用与生产、采用小组工作法等。

59.生产过程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过程是指从生产技术准备开始,直到把产品制造出来,检验合格入库为止的全部过程,狭义的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检验合格入库为止的全部过程。

60.柔性制造系统的概念。

答:是指由计算机控制的以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为基础,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制造系统。

61.企业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方式及特点。

答:1顺序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在前一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整批转移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的移动方式,其特点是一道工序在工作,其他工序都在等待;

2.平行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连续加工,集中运输,有利于减少设备调整时间,便于组织和控制,其特点是零件等待加工和等待运输的时间长,生长周期长,流动资金周转慢;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这一方式是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其特点是既保持一批零件顺序加工,又尽可能使相邻工序加工时间平行进行。

62.组织流水线生产的条件。

答:1.产品的产量足够大;2.产品结构和工艺要求相对稳定;3.工艺过程应能划分为简单的工序,且各工序的工时不能相差太大;4.厂房建筑和生产面积容许安装流水线的设备和运输装置;5.原材料、协作件必须是标准的、规格化的并能按

质按时供应。

63.单向公差。

答:质量特性的技术要求以不大于或不小于某一基准值时的质量标准被称为单向公差。

64.精度等级选择的原则。

答:在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较低的精度等级。

65.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出发点。

答:质量方针。

66.通常多用于工作现场质量管理活动的控制图。

答:中位数-极差控制图。

67.单向公差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答:第六章第四节,掌握计算公式,熟悉教材中的例题。

68.影响质量的因素。

答:即5M1E,包括人员、机械设备、原辅材料、方法、环境、测量。

69.使用调查表时的注意事项。

答:标明目的、注意合理的分类及分层、包含质量的各种特性等。

70.提高工序能力的方法。

答:减小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的偏移量、增加分布离散程度、调整公差等级等。

71.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答:是指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和各个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实行控制,力求经济地开发、研制和生产、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72.企业质量管理的概念。企业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

答:企业质量管理是组织为了使企业产品能够满足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达到顾客满意而开展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改进等有关的全部管理活动。其工作包括: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2.质量策划。3.质量控制。4.质量保证。

73.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答:第一阶段为P,即计划阶段,指要适应用户的要求,并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

标,通过调查、设计、试验、制定技术经济标准、质量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第二阶段为D,即执行阶段,指要按照所指定的计划、目标和措施去实施。第三阶段为C,即检查阶段,就是对照计划,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总结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第四阶段为A,即处理阶段,就是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措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以便开展下一次循环。

74.保险储备定额的决定因素。

答: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天数。

75.允许缺货的经济批量。

答:是指订购费用、保管费用、缺货损失费用三者之和最小的批量。

76.配送中心的最基本的职能。

答:集货职能。

77.直接计算法。

答:确定物料需用量时,凡是能够直接制定物料供应定额时应采用的计算物料需用量的方法。

78.适用于生产稳定和供应条件较好的库存控制方法。

答:定量库存控制法

79.配送中心的职能中提供增值服务的职能

答:包装职能。

80.物流理念最本质的核心内容。

答:资源整合、功能整合、过程整合。

81.主要原料消耗定额的类别。

答:②工艺性消耗定额、材料供应定额。

82.销售物流的基本环节。

答:产品储存、运输包装、产品发送、信息处理。

83.期初库存量的概念。

答:一般是根据库存的实际盘点数,并考虑编制计划时到计划期初的到货量和耗用量来计算,计划期初库存量=编制计划时实际库存量+计划期初前到货量-计划期初前耗用量。

84.企业配送的概念。

答:就是将产品的包装、搬运、装卸、仓储、运输等相互独立运行又相互制约的销售物流环节组织在同一个物流运作系统中,通过这个系统合理安排一系列的销售物流作业活动,从而达到将产品送达消费目的地的过程中实现物流运作的效率化。

85.企业物流管理的概念及基本任务。

答: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对所需原材料、燃料、设备工具等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采购、供应、保管、合理使用等各项工作的总称。其任务是:自觉运用商品价值规律和遵循有关物料运动的客观规律,根据生产要求全面地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物料,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监督和促进生产过程中合理、节约地使用物料,以达到确保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86.定期库存控制法和定量库存控制法的概念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答:定期库存控制法是以固定时间盘点和订购周期为基础的一种库存量控制方法,订购日期一定,每次订购量不一定,即定期不定量。其优点是可以按规定核查各种物料的库存量,然后把各种物料汇集起来统一地组织采购订货,有利于降低采购费用,减少采购工作量,缺点是储备量或保险储备量相对要增加一些。定量库存控制法是以固定订货点和订购批量为基础的一种库存控制方法,订购时间不固定,每次订购的数量固定不变。其优点是有明确的订购批量和订货点,便于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缺点是每种物料严格按订货点采购,不利于各种物料合并组织采购,会提高采购费用并增加采购工作量。

87.按层次划分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

答:总体规划和业务规划。

88.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和实施培训项目的基础。

答:培训需求分析。

89.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

答: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

90.简单排序法。

答:首先确定最好的和最差的,再确定次优的和次劣的,以此类推直到把所有员工评价完毕的绩效评价方法。

91.定额时间的组成。

答:准备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的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

92.职务薪酬。

答:依据工作任务对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和工作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及工作环境等因素来确定的薪酬标准。

9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答:保证企业目标实现、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控制人工成本等。

94.员工培训的原则。

答: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激励原则等。

95.企业薪酬管理的原则。

答:公平原则、竞争原则、激励原则、经济原则等。

96.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答:是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的变化、需求、供给等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证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平衡,满足员工和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

97.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答:从微观上讲,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吸引、保留、激励与开发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从宏观上讲,其目的是为企业生存、发展和长期繁荣而谋划。从企业与员工关系上讲,其目标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和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员工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和人力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促进员工与企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98.劳动定额管理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答:劳动定额管理是指建立劳动定额管理的体制,制定和修改劳动定额,统计、考核和分析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整理积累有关劳动定额方面的各种资料的一系列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组织实施劳动定额;2.做好劳动定额的修改工作,力求使劳动定额水平先进合理;3.做好定额完成情况的统计、检查和分析工作。

99.净现金流量。

答: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差称为净现金流量。

100.折现。

答:把将来某一时间点上的资金金额,换算为现在的等值净额,这一过程叫折现。101.净现值。

答:按一定的折现率将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基准年的现值累加值是净现值。

102.利润率。

答:一定时间的利润或净收益占原投入资金的比率被称为利润率。

103.终值。

答:货币到未来某一特定时刻的资金价值是终值。

104.企业技术经济分析的可比条件。

答:满足需要的可比性、消耗费用的可比性、价格指标的可比性、时间的可比性。105.企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组成。

答:销售收入、产品品种数、废品率、管理费用、劳动生产率等。

106.影响资金时间价值的因素。

答:投资收益率、通过膨胀因素、风险因素等。

107.技术的经济效益的概念。

答: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经营成果与投入的资源消耗的比较,简言之就是技术方案的产出与投入的比较。

108.技术经济分析的原则。

答:1.技术、经济和政策相结合;2.直接经济效果与间接经济效果相结合;3.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相结合;4.当前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相结合;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09.对满足需要的可比的理解。

答:满足需要的可比有两层含义,一是相比较的多个技术方案的产出都能满足同样的社会需要;二是这些技术方案能够互相替代。通常满足需要的可比具体表现在技术方案的产量、质量和品种的可比性。当相比较的技术方案在在产量、质量和品种上因不同而不可比时需要进行可比性处理。若产量不同一般用各方案的单位产品消耗指标进行比较,当质量和品种不同时,通常进行等同化处理再进行比较。

110.产品成本中工资费用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平均工资增长。

111.对各个成本费用项目都适用的控制手段。

答:主要有制度控制和内部货币控制两种。

112.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答:企业价值最大化。

113.环比动态比率。

答: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

114.杜邦指标分析体系的核心。

答: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115.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环节。

答:财务计划、财务预测、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

116.与资金有关的赢利能力指标。

答:投资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117.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费用要素。

答:折旧费、工资、职工福利费、利息支出、税金。

118.成本控制的概念。

答: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构成产品成本费用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使产品实际成本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

119.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答:企业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耗费管理、资金收入和分配管理,此外还包括其他特种业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它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0.企业资金运动规律。

答: 1.各种资金形态具有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2.资金的收支要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协调平衡;3.不同性质的支出各具特点,并应与相应的收入

分配来源相匹配;4.资金运动与物质运动存在着既相一致又相背离的辩证关系;

5.企业资金运动同社会总资金运动存在着依存关系。

121.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答:1.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资金合理配置就是通过资金运动的组织和调节来保证各项物质资源具有最优化的结构比例关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把企业资金合理地配置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上,并保证资金的顺畅运行。

2.收支积极平衡原则

资金收支不仅要在一定期间总量上求得平衡,而且要在各个时点上协调平衡。3.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所费与所得进行分析比较,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衡量,使成本与收益得到最优的结合,以求获得最多的赢利。只有实行这一原则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投资者权益最大化。

4.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是指对每项财务活动要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使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与可能获得收益相适应,据以作出决策。

5.分级分权原则

总的要求是,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企业各级各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财务主管部门要协助企业领导,适应企业组织结构,规定财务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核定经济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6.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就是要利用经济手段协调财务活动涉及的各方的经济利益,维护其各自的合法权益。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本课程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方式的描述,是以文本、数值、多媒体等形式存在的数据、事实或见解。 2. 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表示数据的属性通常包括:数据的名称、数据的类型、数据的长度。 数据并不等于数字(数值),是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象和声音等的统称。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是数据的解释。 3.信息的特征(论述题或简答题,需要稍微解释一下) (1)普遍性(2)表征性(3)动态性(4)相对性 (5)依存性(6)可传递性(7)可干扰性(8)可加工性(9)可共享性(10)时效性(11)时滞性(12)层次性(13)中介性(连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就是信息世界) 4.信息三要素 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 5.信息的类型(填空或选择) ●按照信息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分类分: 物理信息:无生命世界的信息生物信息:生命世界的信息 社会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 ●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 消息资料知识 ●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分: 语法信息:感知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语义信息:理解逻辑含义 语用信息:主体能判断其效用 ●按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度划分: 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零次信息未加工,不算) 6.信息的功能(论述/简答) (1)信息是认识客体的中介(2)信息是人类思维的材料 (3)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4)信息是有效控制的灵魂 (5)信息是系统秩序的保证(6)信息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7)信息是人类交流的工具(8)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 7.信息管理的定义 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8. 信息管理的社会功能: (1)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 (2)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满足社会信息需要。 (3)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9.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的集合。 10.信息管理的发展

自考薪酬管理重点复习资料

【6091】薪酬管理复习题 一、简答题 1、薪酬含义 答:指员工因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各种具体服务和福利。 2、工资决定理论的派别 答:工资决定理论流派主要有:(1)边际生产力理论(2)集体交涉薪酬理论(3)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4)人力资本理论(5)效率薪酬理论。 3、影响薪酬水平的三大因素 答:1.企业内部的因素, 2.企业外部的社会因素,3.企业员工个人因素 外部因素对薪酬的影响:1.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和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水平 3、地区及行业因素4、地区生活指数5、社会经济环境6、现行工资率7、与薪酬相关的法律法规 企业内部因素对薪酬的影响:1、组织战略2、企业的规模3、企业经营状况4、企业远景5、薪酬政策6、企业文化7、人才价值观 个人因素对薪酬的影响:1、工作表现2、资历水平3、工作技能4.工作年限5、工作量6、岗位及职务差别 4、薪酬浮动幅度的步骤 答:(1)划分薪酬等级(2)确定薪酬变动范围(3)确定薪酬区间的叠幅。 ●5、薪酬预算的目标 答:①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②有效影响员工行为,鼓舞员工士气,增强员工绩效表现,减小员工流失率;③推动企业绩效水平提高;④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薪酬预算最根本的目标是:提高薪酬成本的可控程度,有效地控制薪酬成本支出,从而达到合理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1、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2、有效影响员工的行为①员工的流动率受到雇佣关系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薪酬水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②员工的绩效表现对于企业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6、薪酬诊断的项目及内容 答:薪酬诊断的项目和内容,可以具体为:1、薪酬政策诊断:检查当前企业所实施的薪酬政策是否符合以下原则:①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方向和未来目标是否相一致。②与企

宪法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国家性质:是指通过特定的宪法规范和宪法制度所反映的一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 面的基本特征,它反映着该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 2.国家形式:是一国统治阶级实现国家权利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3.单一制:是指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特别行政区等组成,各组成单位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家结构形式。 4.联邦制: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联邦组成单位(如邦、州、共和国等)组成联盟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5.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 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能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依法保持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 6.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7.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 8.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它它是指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兼顾地理条 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因素,把国家领土分成层次不同、大小不等的若干区域的制度。 9.责任制原则:国家机关和它的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履行职权均应对其后果负责。责任制原则是我国国家机关活动的普遍原则,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要向权力机关负责,而后者要向人民负责;责任制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10.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等。 11.宪法判例:指宪法条文无明文规定,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经国家 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例如,美国司法审查制的确立,就是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的判决形成的。 12.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是现实宪法的重要形式,是构成宪法秩序的要素,是对成文宪法的重要补充,是宪法实现的环节和因素。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第四部分机械制造工艺 知识容(摘自考核说明) 涵盖第十章夹具、第十一章机械加工质量和第十二章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容 重点:机床夹具的分类、组成及作用、定位原理和定位类型、工件的夹紧机械加工精度、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因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掌握:六点定位原则及夹紧机构的概念和功能。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 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 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在生产中影响机械加工的精度的主要因素。 复习知识要点 机床夹具:在机械加工中,为了保证工件加工精度,使之占有确定位置以接受加工或检测的工艺装备统称。 六点定位原理(原则):用合理分布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沿 x、 、轴的转动自由度)的方法,使工件 y y z x、 、轴线方向的移动自由度;称为绕z 在夹具中的位置完全确定。应理解教材中图10-2 工件的六点定位的解释。 夹具设计的核心元件:用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的元件定位元件。 工件定位中的几种情况: ?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的定位,称为完全定位。当工件在x、 、三个坐标方向上均有尺寸要求或位置精度要求时采用这种定位方式。如图y z 10-3所示。 ?不完全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对某些并不需要限制工件的自由度进行定位。在保证加工要求情况下的不完全定位是合理的定位方式。 ?欠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被限制的定位。欠定位是不允许的。 ?过定位同一个自由度被几个支承点重复限制的定位(也称重复定位、超定

位)。当以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很低的面作为工件定位基准时,不允许出现过定位;对精度较高的面作为定位基准时,为提高工件定位的刚度和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允许采用过定位。 夹紧的基本要求: 必须的要求:夹紧既不应破坏工件的定位,又要有足够的夹紧力,同时又不应产生过大的夹紧变形,不允许产生振动和损伤工件表面。对于手动夹紧机构要有可靠的自锁性;机动夹紧装置要统筹考虑其自锁性和稳定的原动力。 还要尽量满足1.夹紧动作迅速,操作方便、安全省力。2.结构应尽量简单紧凑,工艺性要好。 夹紧力的确定:夹紧力包括方向、作用点、大小三个要素。 ?夹紧力的方向:夹紧力的方向应朝向主要限位面,以保证工件的定位精度。夹紧力的方向应有利于减小夹紧力。夹紧力的方向应使工件变形尽可能小。 ?夹紧力的作用点:夹紧力作用点应正对定位元件或落在定位元件的承围,以保证工件的定位不变。夹紧力的作用点应处在工件刚性较好部位,以减小夹紧变形。夹紧力应尽可能靠近加工表面。 ?夹紧力的大小的略计算:以主切削力为依据与夹紧力建立静平衡方程式,解此方程来求夹紧力大小。 基准:零件上用以确定其它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为基准。在图纸上分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设计基准: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它点、线、面位置的基准,称设计基准。。 ?工艺基准:零件在加工、测量、装配等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统称为工艺基准。工艺基准可分为: 1 装配基准在零件或部件装配时用以确定它在部件或机器中相对位置的基准。 2 测量基准用以测量工件已加工表面所依据的基准。 3 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中用以确定被加工表面位置所依据的基准。所标注的加工面的位置尺寸称工序尺寸。 4 定位基准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所依据的基准。 在生产中,通常是以工件上的几个表面同时作为定位基准,采取组合定位方式。最常用的就是以“一面两孔”作为定位基准,相应的定位元件是支承板和两定位销(或其中一个为削边销),俗称“一面两销”定位,。 定位误差:包括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 ?基准不重合误差: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而造成的加工误差。 ?基准位移误差:由于定位元件的制造公差和最小间隙的影响,定位基准与限位基准不能重合,导致的误差。 机械加工质量:包括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机械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

自考06091薪酬管理-重点复习资料

江苏省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复习资料 薪 酬 管 理 (任正臣主编) 课程代码:06091 [20XX年版]

第一章薪酬与薪酬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作出的贡献(包括员工付出的脑力、体力、时间、技术、创新以及实现的绩效),所给付的相应的报酬或答谢。 2.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3.报酬:是员工从企业那里获得的,作为个人贡献回报的货币性报酬和非货币性报酬。 4.薪金:又称薪俸、薪给、薪水,一般劳心者的收入为薪金,劳力者的收入为工资。 5.基本薪酬:是指组织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员工所具备的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向员工支付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报酬。 6.可变薪酬:是薪酬体系中与绩效直接挂钩的经济性报酬,有时也被称为浮动薪酬或奖金。 7.薪酬管理:指企业在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内外部各影响因素,确定自身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并进行薪酬调整和薪酬控制的整个过程。 二、填空 1. 三、简答 1.薪酬的形式: (1)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 (2)物质薪酬和非物质薪酬 (3)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 (4)全面薪酬 2.薪酬的结构: (1)基本薪酬 (2)可变薪酬 (3)间接薪酬或福利与服务 3.薪酬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1)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2)薪酬管理战略是企业的基本战略之一 (3)薪酬管理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

4.薪酬的影响因素: A企业外部因素 (1)国家法律法规 (2)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物价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状况 (4)其他企业的薪酬状况 B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 (2)企业的发展阶段 (3)企业的财务状况 C员工的个人因素 (1)员工所处的行业和职位 (2)员工的绩效表现 (3)员工的工作年限 5.薪酬管理的目标: (1)薪酬的外部公平性或外部竞争性 (2)薪酬的内部公平性或内部一致性 (3)绩效报酬的公平性 (4)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 6.薪酬管理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合法性原则 7.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步骤: 薪酬制度设计的要点:在于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1)职位分析和评价 (2)薪酬调查分析 (3)设计、确定薪酬结构 (4)确定薪酬水平 (5)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

最新行政法期末复习重点

行政法期末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12可能简答) 1,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对在实现公共行政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立法:广义理解是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普通性规范的行为。狭义理解是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行政奖励: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那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和起到模范作用的行政相对人以物质或精神上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5,行政合同:又称为行政契约,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6,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7,行政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活动。8,行政给付:又称行政救助,是行政主体依据法定职责,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对已经陷入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质或精神层面上的救援与帮助的具体行政行为。 9,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10,行政指导:行政主体在其管辖权限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手段,在行政相对人的同意或者协助下,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11,听证制度: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述和质证的一种程序制度。 12,行政处罚:具有法定管辖职权的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 13,监督行政:即对行政的监督,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民主党派、公民等对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的情况进行监督的活动。 14,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基于行政职权的行使而实施的,不以设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且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15,行政赔偿: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16,行政裁决: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简答

机械制造工艺学期末复习知识点.doc

机械制造工艺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 1.切削用量三要素是指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 2.铸件毛坯制造中,其制造方法有封闭性、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熔模铸造、离心铸造等。 3.精基准的选择原则中基准電合原则是指应尽可能选择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 4.某孔尺寸为该尺寸按“入体原则”标注为049.982J0-036mm。 5.工艺基准包括:定位基准、工序、测量基准、装配基准。 6.切削液的作用主要冇冷却、润滑、清洗、防锈等。 7.进行夹具的定位设计时,首先考虑保证空间位置精度,再考虑保证尺寸 精度。 8.精加工巾的切削用量选取,应采用高切削速度,较小进给量和较小竹吃刀量。 9.由机床、刀具、工件和夹具组成的系统称为工艺系统。 10.零件的生产纲领是包拈备品和废品在内的零件的年产量。 11.工件加工顺序安排的原则是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基面后其他、先面后孔。 12.表面层的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冇影响,表面层A残余压应力可提高疲劳强 度,表面M内为残余拉应力可降低疲劳强度。 13.工艺上的6 o原则是指有99. 73%的工件尺寸落在了±3o 范围内。 14.为减少误差复映,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提高毛坯制造精度,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加工 15.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冇互换法,调整法,修配法 16.防转回转钉应远离回转中心布置。 17.表而质量屮机械物理性能的变化包括加工表而的冷却硬化,金相组织变化,残余应力 18.机床主轴的冋转误差分为轴向跳动,径向跳动,角度摆动 19.机械加工中获得工件形状精度的方法冇轨迹法,成型法,展成法,仿形法 20.机床导轨在工件加工表面法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大,而在切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影响小。 21.选择精基准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分别是重合基准,统一基准,自为基准,互为基准 22.夹具对刀元件的作用是确定刀具对(工件)的正确加工位置。 23.定位是使工件在夹具中占宥准确位置的动作过程。 24.应用点阁进行误差分析时和K的波动反映的是变值性误差的变化和(随机性误

人力资源管理自考薪酬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薪酬管理导论 1.薪酬:是指员工从事组织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福利、服务 和待遇。 2 .经济性薪酬:是员工从组织获得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收入和可以间接转化为货币或可 以用货币计量的其他形式的收入。 3.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的手段衡量的由于组织的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组 织文化带给员工愉悦的心理效应。 4.薪酬的功能: A.薪酬对员工的功能:保障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 B.薪酬对组织的功能:增值功能、改善用人活动效率的功能、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和 塑造组织文化的功能、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的功能 5.薪酬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而进行的薪酬决策、薪酬服务、薪 酬沟通和薪酬调整的过程。薪酬管理管理的内同可以从薪酬工作的业务职能和薪酬 管理工作的性质层次两个方面考察O 6.薪酬管理的目标: A.含义:薪酬管理的目标是组织制定并实施薪酬管理的具体目的。薪酬管理的目标服

从并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 B. 薪酬管理的 主要内容:a.吸引符合组织需求条件的员工。 A. 补偿性原则 a.薪酬的外部公平性或是外部竞争性。 b.薪酬的内部公平性或内部一致性。 C. 绩效报酬的公平性 d.薪酬管理过程和薪酬政策的实施方式也会影响员工对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看 法。 C. 激励性原则 D. 经济性原则 E. 合法性原则 8.影响薪酬管理的主要因素: b.留住符合组织需求条件 的员工。C. 激励员工达到高工作绩效或高生产力O d.让组织能生存、能成长、能获 利。 7.薪酬管理的原则 (论述): B.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O

宪法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宪法:宪法(constitution)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简答题 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的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政作为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它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都必须服务于使纸上的宪法成为现实的宪法目的。但是,宪政实践在宪法目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对于不具有正当性、确定性、功能性和调控性的宪法,宪政的实践活动又可以通过反作用的机制来使得纸上的宪法符合宪政实践的要求。所以,仅仅有宪法,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基于纸上的宪法规定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宪政实践,宪

法必须适应宪政实践的要求残年不断地为宪政实践提供正确的规范依据。当然,作为宪政实践的基础,没有宪法的存在是谈不上宪政的,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不存在一个被称为宪法的根本法,或者是宪法存在的权威被人们严重忽视,宪政是无从谈起的。因此,要实现宪政,就必须要强化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宪法是法,不是简单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政策。宪政实践要求一个国家必须保持法制的统一与协调,其中,宪法应当居于法律制度的核心,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 论述 宪法的特征? 主要特征就是内容最重要;法律效力最高;修改最严格。下面是详细的叙述: 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有两种意义的宪法规范:一是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规范,即一切调整宪法关系的规范;二是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规范,即仅指宪法确定的调整宪法关系的规范。作为法律规范的一种,宪法规范也同样具有法律规范的三要素,即假定条件要素、行为模式要素和处理后果要素。 受宪法规范的地位及内容所决定,宪法规范又具有一般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重点(推荐文档)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资源 1.1信息与社会信息 1、社会三大支柱:信息和信息资源、能源和材料。(选择) 2、信息作为信息管理的元概念,也是信息管理的逻辑起点。(选择)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选择) 数据是指未经过加工的事实或对特定想象的描述;信息是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更具有实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因此,数据是“原料”,信息是“产品”。 4、信息与知识(选择或简答) 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基础,知识是信息中最具有革命性和活动力的部分,知识是信息的高级形式,是信息加工的结果,是信息化和序化了的信息,同时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5、信息的类型(选择) 信息按内容分为:社会信息与自然信息 以加工方式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感知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思维信息 按获取方式分: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 按传播范围区分:白色信息即是公开的信息,灰色信息即是内部信息,黑色信息即是秘密信息(秘密、机密和绝密信息)和几乎不传递信息。 6、信息的特征(简答) 1)主要特征 广泛性和普遍性,可识别性和计量性,可存储性和转换性,传递性和相对中立性,可处理性和再生性,共享性和可开发性,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时效性和滞后性,有机性和差异性。 7、普赖斯指数=现时性文献/(现时性文献+档案性文献) 现时性文献:出版时间不超过5年的文献;档案性文献:出版时间超过5年的文献 8、信息计量的三大经典定律: 洛特卡定律:著作与文献数量的关系齐夫定律:文献中词汇的分布规律 布拉德福定律:科学文献数量与科学期刊数量的关系 1.2信息资源 1、信息资源的类型,按照可再生性区分 不可再生资源:地热、风能、太阳能、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动植物资源和二次能源等 2、信息资源(名词解释) 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 3、信息资源的构成(选择) 信息资源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生产者是元资源,信息是本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是表资源。 4、信息资源的三角结构,信息资源由信息源、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三大类构成,简称“3S” 图1-8 信息资源三角形。(选择) 见P 25 5、信息资源特性(简答) (1)一般经济学特征: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2)信息资源的特殊性:相对共享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驾驭性。 6、信息资源的一般功能(论述题) 个体、团体和社会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复习题_2708145930156736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 的括号内。 1、以下哪种加工,前角应选大些。() A.加工脆性材料B. 工件材料硬度高;C. 加工塑性材料 ; D. 脆性或塑性材料。 2、以下哪种磨削,选用软的砂轮。() A. 磨削硬材料;B.磨削软材料; C . 磨削断续表面; D.精磨。 3、粗加工选择切削用量的基本原则是()。 A.选取大的切削深度;B.在单位时间内切除尽量少的加工余量; C.选取小的切削深度;D.选取大的切削速度。 4、精加工时,应选用哪种切削液。() A . 水溶液;B.乳化液; C . 切削油 ; D.温度较高的水溶液。 5、车床刀架的横向运动方向与车床回转轴线不垂直,车出的工件将呈现出()。 A.端面中凸形;B.腰鼓形; C.锥度;D.腰鼓形和锥度。 6、钻孔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钻头不转,工件转,这种加工方式容易产生 ()误差。 A . 轴线歪斜;B.锥度; C . 轴线歪斜和锥度;D轴线歪斜和腰鼓形。 7、加工一个窄长平面如图 1 所示,精度为IT9,Ra≤6 . 3 um,应选用()。

A.铣削;B.磨削;C . 刨 削; D. 车削。 图1 8 、主要用于连接的螺纹是() A. 三角螺纹;B.梯形螺纹; C. 方牙螺纹;D. 三角螺纹和梯形螺纹; 9 、在安排零件的切削加工工序时,常遵循的原则是()。 A.先加工基准面,后加工其它表面;B.先加工加工其它表面,后加工基准面; C.先精加工,后粗加工;D.先安排次要表面的加工,穿插加工主要表面。 10 、孔的作用尺寸是在配合面的全长上()。 A、与实际轴外接的最小理想孔的尺寸;B、 孔的最大实体尺寸; C、与实际孔内接的最大理想轴的尺寸; D、孔的最小实体尺寸。 11 、当两要素在 0 ~ 90 之间的某一角度时,用()公差控制被测要素对基准的方向误差。。 A . 倾斜度;B . 垂直度; C . 平行度;D位置度。 12、轴承的配合的基本尺寸是()。 A .轴承的内径和宽度;B . 轴承的外径和宽度; C .轴承的内径和外径; D.轴承的宽度; 13、机床主轴齿轮,()要求高些。 A . 传递运动的准确性;B . 传动的平稳性;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资料2

《信息管理导论》思考题 CH1 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 1、什么叫信息?信息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什么? 答:信息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方式、运动的状态及运动的有序性。其基本含义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物质运动的真实反映(一般泛指包含于信息、情报、指令、数据、图像、信号等形式之中的新的知识和内容) 特征: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产生的无限性和获取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对利用者的共享性,产生和利用的实效性,对物质载体的依附性和独立性,可加工性和开发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功能:信息是认识物质的中介,人类思维的材料,科学决策的基础,有效控制的灵魂,系统秩序的保证,社会发展的资源。 2、简述信息生命周期的几个阶段。 答: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信息从产生到消亡的全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使用。 3、解释信息管理及主要工作。 答:信息管理是国家、组织和个人为达到预定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从过程、系统和环境的不同角度实施有效的、全面的管理。 主要工作:(1)信息资源开发、调配与组织管理;(2)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3)信息研究、咨询与决策;(4)信息技术管理;(5)信息系统管理;(6)信息服务和用户管理。 4、什么是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系统?说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 答:信息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或部件,其收集(输入)、操作和存储(处理)以及散布(输出)数据和信息,并且具有反馈机制,其中,反馈对系统的成功运行时关键的因素。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系统、设备和技术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性能。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软件、数据、通信网络、人、程序规则。 5、给出MIS、DSS、IDSS、GDSS、ES、GIS、C/S模式和B/S模式的定义。 答: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C/S模式:客服/服务器模式;B/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6、简述企业信息管理师和CIO的基本素质。 7、说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给出你的目标和计划。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信息系统开发或信息系统管理、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单位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开发或信息系统管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偏重计算机、涉及管理课程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两学科综合课程有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独立设计、实现小型信息系统或大型信息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最后一个学期还应安排相应的管理软件上机实习。 目标和计划:1. 掌握现代信息科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先进工具;2.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 掌握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4. 具有IT项目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能力; 5. 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或信息系统管理能力; 6. 具有一定的经济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建模与计算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沟通能力;8.了解本专业

《薪酬管理》期末复习资料(1)

《薪酬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薪酬与薪酬管理 一、工资: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二、薪酬:1、概念:指雇员作为雇佣关系的一方所得的货币收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之和。(薪酬:支付的前提是雇佣关系、支付的主体是雇主、支付的客体是雇员、支付的内容是薪酬) 2、随着薪酬管理的发展和对人员刮泥的日益重视,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3、薪酬可分为固定薪酬和浮动(可变)薪酬,其中固定薪酬根据不同情况又可包括基薪、津贴、福利等;浮动(可变)薪酬可包括奖金、佣金等短期激励和长期服务年金、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 4、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股权等。 5、成就工资与激励工资的区别:成就工资是员工工资的长期性增加,是对过去较长时间内所取得的成就的追认;而激励工资是对员工现在的表现和成就的一次性的奖励。 6、津贴:指对工资或薪金等难以完全、准确反映的情况的一种补偿。这些情况有:员工的工作环境对身体健康有害;员工的工作对其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较大;员工从事的是社会上有些人看来不太体面的工作等。 三、薪酬对企业的功能 1、控制经营成本 2、有效配置人力资源 3、改善经营绩效 4、支持企业变革 5、塑造和强 化组织文化(“大虫”罗德曼f薪酬的激励作用;修女的答案f通过薪酬引导、加强企业文化) 四、薪酬对员工的功能 1、经济保障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心理激励功能(激励员工安心工作) 3、信号传递功能(满足精神和个人社会地位的需求) 五、薪酬对社会的功能:P5 六、薪酬管理 1、概念:指一个企业针对所有劳动者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 2、目标:①吸引和留住员工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③控制成本 ④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协调⑤塑造企业形象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3、主要内容:①薪酬水平②薪酬构成③薪酬体系④薪酬关系⑤薪酬形式⑥薪酬政策 4、原则:(1)传统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竞争性原则③激励性原则④经济性原则 ⑤合法性原则(薪酬高低、发放形式) (2)现代原则:①团队分享原则②精神报酬原则③双赢目标原则④参与原则 ⑤战略导向原则 5、发展趋势:①企业人力成本将逐渐上升②薪酬制定的依据将更多地反映市场而不是工作本身的价值③薪酬设计将更富弹性并走向多轨化④薪酬分配形式由货币主导型向资本主导型过度⑤薪酬支付方式呈现多样化 七、薪酬管理的宏观环境(企业以外的环境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2、政府的宏观调控 3、经济发展状况与劳动生产率 4、当地的物价变动 5、经济系统的开放性 6、地区差异 7、行业差异 八、薪酬管理的微观环境(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的经营性质 6、企业的管理水平九、薪酬管理理论 1、早期的工资理论: 2、企业战略 3、薪酬政策 4、企业文化 5、企业的负担能力7、企业的生命周期8、企业的人才价值观 (1)最低工资理论。由英国的威廉?配第最先提出,

《宪法学》期末考试复习.doc

宪法学重要名词解释 01、宪法制度,它是宪法的制定、宣传、解释、补充、修改、监督、实施,以及违宪审查处理一系列规定和原则的总和。 02、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03、宪法修改,指国家的宪法在实施后,因为政治经济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或自身条款的某种缺陷,致使继续执行遇到困难时,由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其内容与条款作出的书面变更和修正。 04、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屮,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05、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屮的政权组织形式。 06、议会制,即议会共和制,由在议会屮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政府,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07、总统制,由选举产生的总统直接组织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而对产生它的人民或组织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0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和活动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这权力的基本政治制度。 09、选举制度,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有关制度的总称,它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权利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选民和代表之间的关系。 10、等额选举,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代表名额相等的选举。 11、差额选举,是指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选举,我国从1979年选举法开始变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 12、复合制,由两个以上国家组成国家联盟的国家形式。 13、邦联,指两个以上的独立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组成的国家联合。 14、单一制J,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国家形式。 15、中央集权制与中央近水楼台相结合制,是指屮央政府在拥有绝对国家权力的前提下, 根据统治需要将国家的权力从中央分授给地方部分权力,或从地方收归中央的授给的部分权力的制度或方式。 16、地方自治希IJ,是指国家所确认的由特定区域的公民所组成的自治单位,在国家授权下,口主管理所辖区域事务的制度。 17、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按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将其领土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分别管理,以实现国家职能的法律制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复习资料-精-(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机械0821)※内部使用※ 第一章 工艺过程的组成:工序,安装,工位,工步 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零件年生产纲领N=Qn (1+a%)(1+b%) 基准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工艺基准: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 工件的定位:空间有6个自由度,沿三轴移动或转动。不允许出现欠定位的情况。 过定位:几个定位元件重复限制某一自由度的现象。 定位基准: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所依据的基准。 第二章金属切削过程 切削三要素:1,切削速度2,进给量3,背吃刀量 切削层参数:1,切削层公称厚度2,切削层公称宽度3,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 刀具标注角度:1,前角2,后角3,主偏角4,副偏角5,刃倾角6,副后角 剪切角Φ:平均摩擦因数: 常用道具材料:高速钢、硬质合金、工具钢、陶瓷、立方氮化硼和金刚石(硬度越大,韧度越差) 积屑瘤:中速产生--避免积屑瘤产生的常用的方法有: ?(1) 选择低速或高速加工,避开容易产生积屑瘤的切削速度区间。例如,高速钢刀具采用低速宽刀加工,硬质合金刀具采用高速精加工; ?(2) 采用冷却性和润滑性好的切削液,减小刀具前刀面的粗糙度等; ?(3) 增大刀具前角,减小前刀面上的正压力; ?(4) 采用预先热处理,适当提高工件材料硬度、降低塑性,减小工件材料的加工硬化倾向。 积屑瘤对切屑过程的影响:使刀具前角变大、使切屑厚度变化、使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大、对刀具寿命影响。控制措施:正确选用切削速度、使用润滑性能好的切削液、增大刀具前角、适当提高工件材料硬度,减小加工硬化方向。 影响切削变形的因素:1,工件材料2,刀具前角3,切削速度4,切削层公称厚度 切屑的类型:1,带状切屑2,节状切屑3,粒状切屑4,崩碎切屑 切削力:Fp平行于基面,并与进给方向相垂直,称为背向力。 Ff平行于基面,并与进给方向平行,称为进给力。 影响切削力的因素:1,工件材料的影响2,切削用量的影响3,刀具几何参数的影响4,刀具磨损5,切削液6,刀具材料 外圆车刀参考系图解 影响切削温度的注意因素:1,切削用量对切削温度的影2,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温度的影响3,工件 材料对切削温度的影响4,刀具磨损对切削温度的影响5,切削液对切削温 度的影响 刀具磨损的形态:前刀面磨损(月牙洼磨损)、后刀面磨损、边界磨损 刀具磨损机制:1,硬质点划痕2,冷焊粘结3,扩散磨损4,化学磨损 以1/2背吃刀量处后刀面上测量的磨损带宽度VB作为刀具的磨顿标准。 刀具的寿命:刃磨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顿标准为止所经历的总切削时间,称为刀具的寿命。 刀具的破损形式:1,脆性破损2,崩刃3,碎断4,裂纹破损 切削用量三要素的选用:1,背吃刀量2,进给量3,切削速度 磨削过程中,磨粒对工件的作用包括:1,滑擦阶段2,耕犁阶段3,形成切屑三个阶段 影响磨削温度的影响:1,砂轮速度2,工件速度3,径向进给量4,工件材料5,砂轮特性

自考06091薪酬管理系统重点复习资料

实用标准文档 江苏省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复习资料 薪 酬 管 理 (任正臣主编) 课程代码:06091 [20XX年版] 文案大全

第一章薪酬与薪酬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作出的贡献(包括员工付出的脑力、体力、时间、技术、创新以及实现的绩效),所给付的相应的报酬或答谢。 2.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3.报酬:是员工从企业那里获得的,作为个人贡献回报的货币性报酬和非货币性报酬。 4.薪金:又称薪俸、薪给、薪水,一般劳心者的收入为薪金,劳力者的收入为工资。 5.基本薪酬:是指组织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员工所具备的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向员工支付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报酬。 6.可变薪酬:是薪酬体系中与绩效直接挂钩的经济性报酬,有时也被称为浮动薪酬或奖金。 7.薪酬管理:指企业在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内外部各影响因素,确定自身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并进行薪酬调整和薪酬控制的整个过程。 二、填空 1. 三、简答 1.薪酬的形式: (1)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 (2)物质薪酬和非物质薪酬 (3)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 (4)全面薪酬 2.薪酬的结构: (1)基本薪酬 (2)可变薪酬 (3)间接薪酬或福利与服务 3.薪酬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1)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2)薪酬管理战略是企业的基本战略之一 (3)薪酬管理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

4.薪酬的影响因素: A企业外部因素 (1)国家法律法规 (2)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物价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状况 (4)其他企业的薪酬状况 B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 (2)企业的发展阶段 (3)企业的财务状况 C员工的个人因素 (1)员工所处的行业和职位 (2)员工的绩效表现 (3)员工的工作年限 5.薪酬管理的目标: (1)薪酬的外部公平性或外部竞争性 (2)薪酬的内部公平性或内部一致性 (3)绩效报酬的公平性 (4)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 6.薪酬管理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合法性原则 7.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步骤: 薪酬制度设计的要点:在于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1)职位分析和评价 (2)薪酬调查分析 (3)设计、确定薪酬结构 (4)确定薪酬水平 (5)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

宪法期末复习重点

第十一章同步练习 第十一章/同步练习/单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主集中制C.社会主义制度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社会经济基础是决定国家性质的()。 A.根本因素B.直接因素C.重要因素D.综合因素 3.下列选项中,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民主座谈会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4.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A.重要组成部分B.必要补充C.重要基础D.附属部分 5.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A.社会主义法治建设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的哪些内容不属于我国基本文化制度的范畴?() A.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B.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C.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D.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7.下列选项中,作为国家经济制度基础的是()。 A.生产资料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生产资料公有制D.工人阶级的领导 8.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A.恰当B.合理C.等价D./ 第十一章/同步练习/多项选择题 1.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包括()。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B.社会经济基础C.社会文化制度D.特定历史条件 2.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3.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不属于国家所有。 A.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B.宅基地C.自留地、自留山D.森林 4.从各国宪法的一般规定来看,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的几类不同性质的国家是()。 A.资本主义国家B.伊斯兰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D.民族民主主义国家 5.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的是()。 A.全民所有制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 第十一章/同步练习/不定项选择题 1.从国家政权的政治属性和阶级本质来说,我国是()。 A.共和制国家B.民主制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D.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下列选项中,属于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范围的是()。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D.广大海外侨胞 3.依照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可以依法属于集体所有的有()。 A.矿藏、水流B.森林、山岭C.农村和郊区的土地D.宅基地和自留山 4.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 A.引导B.鼓励C.监督D.管理 5.以下哪种类型的国家大都以规范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A.君主制国家B.民族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