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改革基础

教学改革基础

教学改革基础
教学改革基础

四、教学改革基础

(一)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项目组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及取得的工作成绩

项目组每年都设计和规划教改内容,申请教改课题,并形成了系列的教改工作。“卫生化学综合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历时1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国内同行中得到充分肯定,并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和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建立卫生检验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教改工作从1996年开始,也经历了10多年,主要从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此外,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铜奖、优胜奖,省级金奖、银奖、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各种奖项20多项。

2.项目组所在部门的工作基础

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已经有五十年历史,办学成效显著,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位于全国前列。目前,公共卫生学院有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两个专业。2004年预防医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公共卫生学院实验中心取得了广东药学院示范中心建设立项,2008年,卫生化学被评为广东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预防医学专业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国家将拔付20万元的项目资助经费。卫生检验专业作为预防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学科基础,其专业结构优化的探索和规划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具备了良好

的外部推动环境和内部改革基础。

3.项目组成员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经验的积累

项目组成员主要来自教学和教学管理一线,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项目负责人是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卫生检验专业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重点学科带头人,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多项教学研究课题,主编和参编卫生检验专业规划教材4部,这些都为推进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项目研究人员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1.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广东药学院是一所教学型大学,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教职员工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学校具有很好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氛围,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有益的效果。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教改课题多项,获得多项省级教改课题。学校每年都设立教育研究项目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积极组织、鼓励教职员工申报,给予经费资助。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对教改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的成果给予奖励。

近几年,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根本的改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学校位于大学城,充分发挥广州大学城所带来的管理体制、合作共享机制等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我校学科专业、技术平台、师资图书等特色优势,在学分互修、选修课互选、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扩大我校与大学城其它高校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为更多有志于献身广东医药、公共卫生事业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也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2.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对规范教学工作,保障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尤其是经过本科教学水平评

估之后,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更加重视,学校制定了各项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如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建立质量工程激励机制、制定质量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最近根据《广东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广药〔2007〕162号)等文件精神,又启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

同时,学校对教改课题的重要性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如在晋升职称等方面,教改课题等同于科研课题,对获准立项的上级教改课题按规定给予配套经费,学校对获准立项的各级教改课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确保项目研究的顺利完成。

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成果领导小组,定期对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制定相应的政策,重点推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该项目若能立项,将会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将配合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措施,并提供实践的良好环境。

学校有严格的监审机制,保证课题的高质量完成和经费的合理使用。

学校对各类教育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文件:

广药[2005]59号《广东药学院教育科研工作量考核计算办法》

广药[2005]76号《广东药学院科技工作管理办法》(修订)

广药教[2006]33号《广东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管理规定》(试行)

(三)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1.申请者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项目负责人毋福海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化学教育学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卫生检验专业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卫生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卫生化学系主任、广东药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广东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卫生化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广东药学院卫生检验专业负责人。

(1)主持“卫生化学综合教学改革研究”,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0年,已结题。2002年获广东药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主持“新办卫生检验专业的结构、布局和培养方案探讨”,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6年,已结题。对新办卫生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起草和论证。

(3)主持“卫生化学精品课程建设”和“卫生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6年,已结题。已建成卫生化学精品课程网站,所负责的“卫生化学”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4)主持“仪器分析CAI课件的研制”,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1998年,已结题。研制了卫生化学、仪器分析、分析化学等课程的CAI课件,并在国内相关院校推广使用。

(5)主持“提高检验专业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探索”,广东药学院教改课

题,1997年,已结题。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并将改革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发表国家级教改论文1篇。

(6)主持“卫生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广东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拓新工程”,2007年。

(7)主持“室内空气污染的监测及治理研究”,省科技厅项目,2004年,已结题。

(8)参与“高氟饮用水中氟的脱除技术研究”,省科技厅项目,2007年,在研。

(9)参与“室内装修所致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治理”,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已结题。

2.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1)李东月,“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7年(参与)。

(2)李东月,“以创新教育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6年(参与)。

(3)李东月,“医药高等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研究”,广东药学院教育研究项目,2008年(负责人)。

(4)李东月,“构建与广东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广东药学院第八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07年(主要参加者)。

(5)李东月“高校多校区办学研究——多校区定位与高校整体发展关系”,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05年(负责人)。

(6)李东月“以课程管理为核心的我校教学管理新模式研究”,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06年(负责人)。

(7)李东月,“我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05年(负责人)。

(8)白研,“分析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的研制,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4年(负责人)。

(9)白研,“仪器分析网络课程”,广东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拓新工程”项目,2007年(负责人)。

(10)白研,“水质检验”优质课程,广东药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07年(课程负责人)

(11)杨冰仪,“《空气检验》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6年(负责人)。

(12)杨冰仪,“空气理化检验”优质课程,广东药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08年(课程负责人)

(13)黄丽玫,“卫生化学试题库的建立”,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6年(负责人)。

(14)黄丽玫,“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理念的方法研究”,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3年(负责人)。

(15)黄丽玫,“卫检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初探”,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1999年(负责人)。

(16)陈红红,“仪器分析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的研制”,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5年(负责人)。

(17)苏政权,“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6年(负责人)。

(18)苏政权,“《大气检验》实验课程改革初探——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2001年(负责人)。

(19)苏政权,“《水质检验》综合性实验教学”,广东药学院教改课题,1997年(负责人)。

(20)苏政权,“环保型低成本聚氨酯铺装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的研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6年(负责人)。

(21)苏政权,“新型聚氨酯运动场地铺面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7年(负责人)。

(22)黄丽玫,“高氟饮用水中氟的脱除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7年(负责人)。

(23)黄丽玫,“1,2-二氯乙烷职业中毒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检测方法研究”,广东省医学科学项目,2007年(负责人)。

(24)黄丽玫,“生活饮用水管道分质直饮水卫生研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4年(主要参加者)。

(25)杨冰仪,“多通道-多检测技术联用的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仪的研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4年(负责人)。

(26)陈红红,“复方降脂灵胶囊”,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5年(第三)。

(27)陈红红,“广州河涌底泥复合修复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8年(负责人)。

“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法初探

“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法初探 摘要:指出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案例式教学的内涵和实施步骤,探讨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案例式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最后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深层次剖析,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军队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70-02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中应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加强基础和提高适应能力。按照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的培养思想,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控制工程基础”设为全院所有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全面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应用,理论严谨,系统性强,且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该课程不仅可以为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是控制工程基础理论性强,公式多,抽象难懂,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看到的是

抽象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久而久之,学生会对高深的理论失去信心。二是教师往往严格按知识点的顺序进行讲授式教学,虽然逻辑严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见全貌,并且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三是笔者所在工程院校,“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同于控制专业的学生,通信、电气等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与本专业没什么关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各环节进行改革。其中,案例式教学就是一种运用日益广泛且相当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中合理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加深学员对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其定义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一套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1]学员在案例处理中,运用课程所学的“源知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智慧解决问题,在参与中理解、探索出“衍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控制工程基础,Fundamentals of Control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2.5 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8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进行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的基础,目前自动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和宇航等各个领域。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动态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并学会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对已知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并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线性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含义,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与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反馈及反馈控制。 2.理解数学模型、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相似性原理的概念;掌握线性元件和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和非线性运动方程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一阶、二阶及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和性能指标计算;理解控制系统的误差与稳态误差的概念,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的充要条件及时域稳定判据。 4.掌握判断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奈魁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和相对稳定裕量的概念及计算。 5.理解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和校正方法。 6.掌握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方法和校正装置的设计;掌握控制系统的并联校正的作用及校正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

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要

控制工程教学方式与手段

控制工程教学方式与手段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控制理论为基础,研究在工程实践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的共性问题,不仅为后续机电类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为学生运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解决机电工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奠定了基础,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因为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数学、力学、电学、MATLAB软件应用以及机械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信息量大、概念比较抽象。传统教学过程中缺少分析与应用的工程实际对象与载体,缺乏学习支点,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也少有机会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致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很大的弊端。为了提升《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作者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效果有了持续的改善。本文就取得的教学经验做一简要的归纳与总结。 一、探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该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大多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积极采用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讲到控制系统与非控制系统的概念时,启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自己所熟悉系统(如电扇、空调、饮水机、洗衣机、搅拌机、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等)的类型,并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讲述各种系统的工作目的与实现的方式,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归纳。这样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相关知识点与实践应用很好的结合。再例如在讲到反馈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时,首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感性思维分析日常生活中抽水马桶的工作过程与原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上提到的液面自动调节器的反馈控制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并

北航《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北航《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人为地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地数学模型逼近的方法又称为()。 A. 最优控制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自适应控制 -----------------选择:B 2.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G(s)=5/(s2+2s+5),则该系统是()。 A. 临界阻尼系统 B. 欠阻尼系统 C. 过阻尼系统 D. 零阻尼系统 -----------------选择:B 3.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s)=(s+1)/(10s+1),则它是()装置。 A. 反馈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 D. 相位滞后校正 -----------------选择:D 4. 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φ(s)=1000/(s2+34.5s+1000),则峰值时间为()。 A. 0.2 B. 0.25 C. 0.12 D. 0.5 -----------------选择:C 5. 就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分析工具而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均以拉氏变换为分析工具 B. 连续系统以拉氏变换为分析工具,离散系统以z变换为分析工具 C. 连续系统以z变换为分析工具,离散系统以拉氏变换为分析工具 D. 二者均以z变换为分析工具 -----------------选择:B 6. 由系统结构、输入外作用形式和类型所产生的稳态误差称为()。 A. 结构性稳态误差 B. 附加稳态误差 C. 原理性稳态误差 D. 以上均不正确 -----------------选择:C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0.1、教学研究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研究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要建设好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数控实训中心,以高规格装配好数控实验实训室;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评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及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起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五大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体系又由若干模块组成。基本素质平台由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和信息工具模块组成;公共技术平台由机械基础模块和相关知识模块组成;专业方向平台由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模块;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业拓宽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技能平台由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涵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机加工操作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场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人文、社科等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

(完整word版)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及总结

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及总结 一、根据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确定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案 1.重视基本知识和素质的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知识要求,设置《车工工艺》、《车工技能训练》和《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三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根据课程的需要构建了“普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理论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工艺施工的能力,设置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床控制技术等专业理论课程;时设置了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以保证前有基础后有延续,使学生真正全面了解本专业。 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现”能力即把设计方案和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也就是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占整个教学计划任务的47%。 1)结合一线岗位要求,分析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在主干课程后开设实训专用周。针对岗位技能,我们分为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三部分来实现。其中,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包括与专业基础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基本工种实训,共开设有焊接、电工、机械制图、数控车工、计算机绘图等五项实训内容,通过基本技能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类基本加工方法,机械制图与机械零件设计等基础知识。专业技能部分包括与专业主干课、专业模块课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

节,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与毕业综合实习。由于我们的理论课程是按照现场岗位要求来设置的,因此在主干课程后安排的实训即可以满足现场技能要求,也使学生经过实训后,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重要技能分层次进行,遵循“初步实践---理论学习---深层实践”的顺序进行组织。 如车工技能,要求学生具有熟练使用车床、进行工艺编制和工艺实施的能力,此能力要靠车工实训和“机械制造”课程来实现。过去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安排五周机加工实训来完成,学生在机加工实训时,还没有任何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五周实训仅仅是培养了其对机加工的感性认识和对机床的初步应用能力,后面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时没有实训,学生学完课程后,虽有了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再进行实践验证和实践加深,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时,将原来五周的机加工实训调整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三周,在第一或第二学期进行,培养机床的初步应用能力和对机加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两周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后进行,让学生在自己编制完加工工艺后自己上机床进行加工验证,并根据加工结果调整工艺方案或参数。经过这种“初步实践---理论学习---深层实践”的训练,学生的机加工技能和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设置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机械加工设备的教学中,针对多种加工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安装调整,如果仅仅在课内的理论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每种加工设备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课内实践,学生理解好掌握容易。 4)实施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抓好过程和结果控

《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52 总学时:48学时(讲课40学时,实验8学时) 总学分:3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工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一)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 (二) 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综合电气自动化、仪表自动化及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中自控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应用基本原理对典型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室等。 四、课程习题要求 习题的基本要求是: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提高计算技能和作图能力。运用所学得的知识分析和计算典型及实际的控制系统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习题可包括思考题和计算题,课外习题和课内习题 五、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学校机电工程专业,因本课程涉及《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工原理》、《电子技术》、《电机学》、《半导体变流技术》等多门基础课的知识,故适宜在二年级下开设,在讲授时,要注意联系和复习。讲授內容可按学时作适当增删。 大纲正文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基本要求、基本类型 本章讲授重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要求 本章讲授难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1.1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工作总结【可编辑版】

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工作总结 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工作总结 项目名称: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jx06--40 项目负责人:李建恒教授 所在单位:河北大学药学院 本课题组自201X年起,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在药学教育中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问题,完成了预期计划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一、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 (一)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药学本科实验经费不足这一普遍现象,已经影响了教学质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下降,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 足。本课题组系统研究了在药学教育中如何将高校现有的科研资源转 化为本科教学资源,通过综合科研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往的实验教学,大多数是本科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我们在此基础上将科研实验室全面向本科学生开放: 全部的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仪器均向学生开放;全部学生都要参加 这一教学项目;全部教师都要参与学生的指导。这种将科研资源转化 为本科教学资源的方法更能体现出高校以学生为本,服务教学的精 神。 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1药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 1.1药学本科专业实验课设置根据教育部要求和药学专业培养目

标,药学本科教学中设置的实验课多达十几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基础课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生理解剖学实 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三是专业课 实验,包括:药理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剂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生药学实验、生物制药实验等。 1.2药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特点药学本科专业实验课具有以下特 点:一是实验课时多。同一门课的理论课与配套的实验课课时比例达1:0.5 ~1: 1,在大 三、大四学年,实验课占总教学课时的30%以上。二是教学目标要求高。由于药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因此每一堂实验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培养学生某种操作技能或掌握某类实验方法。这就需要准备足够数量、适宜规格的仪器设备、实验动物,使学生能够充分动手练习。三是涉及学科多。药学本科实验涉及化学、药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都逐步运用到药学实验中,有些甚至成为常规技术。四是所需经费多。药学相关实验专业性强,首先,对实验室基础建设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平稳的实验台,足够负荷的供电,方便的上下水,专门的通风管道、排污管道,并有室温、湿度、无菌级别的要求;其次,仪器设备昂贵,所需仪器少则几百元多则十几万元,几百元、几千元的常规仪器购买多台也是不小的数字。高效液相色谱、酶标仪等高档的仪器设备已经普及,成为本科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建立药学本科实验 室至少需要几百万。再次,耗材费用高。常用的耗材包括:化学试

基础工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探讨

2011.No7 摘 要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建筑、交通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基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工程的教学也应该进行改革。基础工程教学应选择好的、适合的和更新速度快的优秀教材。在基础工程教学时应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力推进基础工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课程设计环节和在课程结束时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最后,通过以上手段和平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基础工程 教学方法 改革 存在的问题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学校教给学生的东西往往都落后社会需求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教育有时候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而起着阻碍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教育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建筑、交通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1-5]。它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实践性也很强,因此,基础工程应随着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施工工艺等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革,只有这样基础工程的教学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基础工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选择不合理 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基础工程教材种类很多,但这些教材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精品,有部分教材可能是作者为了完成任务或者指标而编写的,在书编完后根本没有仔细地校核就出版了,教材里面的错误很多。有的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在没有仔细阅读或者为了销售自己或者本校老师编写的教材就定选用了这类粗制滥造的教材。这类教材的使用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权益和学生的学习还会严重地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给学生带来误导。除此之外,劣质教材的使用也会使教学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1.2 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缺乏 目前基础工程的教学主要是集中在其理论教学的部分,而由于教学条件或课时的限制往往在实践部分涉及得很少。因此,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遇到实际的工程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了。1.3 教材更新速度慢 基础工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探讨 王林峰 (重庆交通大学岩土与地质工程实验室 重庆 400074) 教材上的东西往往都是很成熟和落后的。近年来,新的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结构型式、计算理论和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地涌现,而这些新的东西并未有在教材中出现,导致教学内容的更新落后于基础工程的发展。例如:现在已经很成熟的后压浆技术已经在规范上出现了,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本教材在讲桩基础设计时补充了这部分内容。1.4 教师自身水平的欠缺 基础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需要老师除了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但是有部分老师由于条件的限制,实践的机会少,对一些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弄得并不是很明白,这样的老师去给学生上课自然是不可能给学生讲明白的。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改革教材选择模式 目前,教材的选择主要是由任课老师或者教材科定,缺乏监督机制。为了解决教材选择不合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材的选择,因为学生才是教材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教材评估系统,在该系统中学生可以对用过的教材进行评价,也可以推荐好的教材。这个系统一定要公开,公正,在教材的选取时应以学生的意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 教材选择的主要依据有: (1)教材的学时数与教学大纲的学时数相对较为接近;(2)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一定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理论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3)教材内容丰富,新颖,与现行的新规范和标准一致;(4)教材的每章节后应附有复习思考题和答案,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和扩充知识面;(5)所选教材要和学生层次相一致,专科生就选择专科的教材,本科生就选择本科用的教材;(6)教材中不能出现错误。2.2 教学手段多样化 (1)在教学中多使用模型。课前多制作一些基础工程的模型,在讲解基础的结构、构造和类型等内容的时候引入这些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些基础和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 (2)在教学中多讲解实例。如果课堂缺乏实例,学生就会觉得知识的学习很抽象、很乏味,学习的效果就不佳,引入大量的实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前面的理论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将原来零乱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此外,当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可以很顺利地将其解决。在实例的讲解过程中多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减少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大大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6]。 (3)开展专题讲座。根据基础工程的教学内容开展专题 作者简介: 王林峰(1983.12.30-),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生,从事岩土与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与研究。

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5, 3(4), 143-147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312321739.html,/journal/ces https://www.doczj.com/doc/c312321739.html,/10.12677/ces.2015.3402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ies Hou Zhang, Zhiqin Ju, Gang Liu, Xiaokuan Zhang, Hui Zhao, Jiangang Liang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Nov. 3rd, 2015; accepted: Nov. 17th, 2015; published: Nov. 2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c31232173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 is presented firstly. Then, it is emphasized with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is illustrated,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other kinds of courses. Keywords Teaching Model Reform, Exploration, Practice 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张厚,鞠智芹,刘刚,张小宽,赵辉,梁建刚 空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0日 摘要 论文给出了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重点阐述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最后给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董玉红徐莉萍主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主要阐述有关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 目的:使学生基本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要求: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模方法,包括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函数方块图,零极点分布图;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时域和频率域分析方法,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及快速性的概念、指标、分析计算及校正的方法。学会分析控制系统,并能初步设计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机械工程控制论基础 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组成 第三节控制系统的分类与基本要求 1、4学时 2、重点:控制系统的分类与基本要求。难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3、了解《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初步建立控制系统概念。 4、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5、掌握相关基本要求。 第二章函数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系统的微分方程 第二节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 第三节传递函数 第四节系统框图简化 第五节信号流图籍梅逊公式 1、12学时 2、重点: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传递函数的分析和建立;系统的框图表

示办法。难点:利用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来简化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物理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 3、了解复变量、复变函数、留数定理、拉氏变换等基础知识,了解简单机电微分方程方法。 4、理解模型函数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5、掌握传递函数的推导、简化,理解传递函数的数学、物理意义。 第三章时域分析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第三节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第四节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第五节稳态误差分析与计算 1、10学时。 2、重点:一阶、二阶和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误差分析及计算。难点:时间响应的分析、计算方法及稳态误差的分析、判断和计算的基本方法。 3、了解低阶系统的特性及其计算方法。 4、理解二阶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瞬时响应特性及性能指标,及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性能指标的计算; 5、掌握稳定性判断、误差及稳态误差的概念和计算误差的方法。 第四章频域分析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第三节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第四节闭环频率特性 第五节闭环系统性能分析 1、12学时。 2、重点:系统开环、闭环的频率特性的分析、计算和物理意义。难点:时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第4次作业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第4次作业 第6章 一、判断 1.PI 校正为相位滞后校正。 2.系统如图所示,)(s G c 为一个并联校正装置,实现起来比较简单。 3.系统校正的方法,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和连接形式区分,有串联校正、并联(反馈)校正和前馈(前置)校正三种。 4.按校正装置G c (s)的物理性质区分,又有相位超前(微分)校正,相位滞后(积分)校正,和相位滞后—超前(积分-微分)校正。 5.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Ts aTs s G c ++= 11)(,系数a 大于1。 6.假设下图中输入信号源的输出阻抗为零,输出端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则此网络一定是一个无源滞后校正网络。 7.下图中网络是一个无源滞后校正网络。 8.下图所示为一个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该系统是稳定的。

0.010.10.510 20 -60 -0 L () L ωd B ?020 γ=-90 -180 -ω ω 6040 20 1 20 -40 -1 .2) (ω? 9.利用相位超前校正,可以增加系统的频宽,提高系统的快速性,但使稳定裕量变小。 10.滞后-超前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1)(1() 1)(1()(2121s T s T s aT s bT s G c ++++=,式 中a >1,b <1且b T 1>a T 2。 二、已知某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2(10 )(0+= s s s G ,校正环节为 ) 12.0)(1100() 12)(110()(++++= s s s s s G c 绘制其校正前和校正后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以及校正环节图 形与校正后的相角裕量?)(=c ωγ 三、什么是PI 校正?其结构和传递函数是怎样的? 四、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要求校正后系统在r(t)=t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e ss ≤0.01,相位裕量γ≥45о ,试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8-10-10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yb06128) 作者简介:章剑林(1966-),男,浙江嵊州人,副教授,硕士,E -mail :zhangjohn @vip 1sina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2008年12月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C ommunications V ol 19N o 14,Dec 12008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与实践 章剑林1,江锦祥2,刘青云1,邹玉金1 (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杭州 310018; 2.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其不足,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将它应用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 71210;G 71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4X (2008)04-0057-04 0 前 言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经历了追求发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经过多年努力,高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以往开展的这些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涉及到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项目相对较少,这对于如何贯彻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思想,实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何做好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特别是如何在“工学 结合”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改 革和探索,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1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就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业内人士似乎都已经看到了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情况下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纷纷撰文或著书抨击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与此同时,各种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111 公共基础课存在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脱节的 现象 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职业性不强,工学结合特征不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教学很多公共基础课源于本科教学,高职教学公共基础课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如何在当前倡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深思。高职公共课课程建设主导地位往往为非高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4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 = 形成性考核×50% + 终结性考试×50% 形考任务1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道2分) 题目1 自动控制就是在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生产过程的输出量按照给定的规律运行或变化。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2 反馈控制系统通常是指正反馈。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3 所谓反馈控制系统就是的系统的输出必须全部返回到输入端。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4 给定量的变化规律是事先不能确定的,而输出量能够准确、迅速的复现给定量,这样的系统称之为随动系统。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5 自动控制技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6

对于一般的控制系统,当给定量或扰动量突然增加时,输出量的暂态过程一定是衰减振荡。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7 对于一般的控制系统,当给定量或扰动量突然增加某一给定值时,输出量的暂态过程可能出现单调过程。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8 被控制对象是指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9 任何物理系统的特性,精确地说都是非线性的,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将非线性特性线性化。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10 自动控制中的基本的控制方式有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复合控制。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11 一个动态环节的传递函数为1/s,则该环节为一个微分环节。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1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不仅和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有关,还和外输入有关。 选择一项: 对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 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除包含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如毛泽东 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包括大学体育、 军事理论、数学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匠精神的提出,大家更多将目光转向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越来越被轻视,越来越边缘化。除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和思想政治类课程,其他语言文 化素质类课程也是越砍越少,甚至有个别院校语言文化类课程已形同虚设或已取消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有个别高职类或者本科院校将语言文化类的公共课程看成是一个负累。大班教学、学生上课没兴趣、玩手机,任课老师照本宣科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随 着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比例冲突,公共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作为普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底子差,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学校又 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入学率、竞争力、就业率等,所以教师更应主动地 进行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公共课程在教学及改革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不被重视。 各民办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上都存在一个问题,即不被重视。若非有关学校荣誉,可能学校对公共基础类课程的 教学工作大都是忽视的。如果没有全国数学建模比赛,那么数 学课程的存在几乎就是占用教学资源;若非体育比赛类项目更易获奖、更易攻克,那么体育教学也似乎没什么需要突破改革的,而其中人文

素质类的课程像写作、大学语文类课程既不能获得荣誉,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无直接性体现,简直可有可无。因此,学校领导层面大都认为公共基础类课程占用了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潜意识都觉得公共课都应该为专业课程让步,尽量压缩,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忽视。二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学习态度明显区别于专业 课程。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因受限于大班教学,所以教学难 度更大。有时候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各 类教学方法搬进课堂,因大班上课人数众多,学生只能分组教学,教 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写作类课程,教师一一点评批改的难度较大,只能个别讲解,整个学习氛围势必降低。同时大多数同学因专业教学老师的影响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比公共课程重要,所以投入的热情、精力与积极性均比公共课更多。三任课教师思维受限,欠缺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公共基础课程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年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近似或雷同,因此任课老师在教学上难免会存在懈怠情绪,部分内容重复讲,慢慢的也就失去新意。且任课教师经常同处于一个圈子,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也多为闭门造车,欠缺教学改革新意。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方面都有所欠缺。根据以上公共基础类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首先,公共基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人的 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综合素养能力都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学习获得 的。而且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中,公共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