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从创新角度理解教育的内涵

学无止境,但学确有境界。

昨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了爱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时的一本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的《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一书,还真是收获不小,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书中的有关论述,可以使我们明目、清神,多少改变一下目前的教育教学观念,想会大受其益吧。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理论体系是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重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近些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不少的教育教学改革,但不少改革仍然是跳不出传统教育的框架和束缚。21 世纪将是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时代,现存的传统教育,显然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因此,教育需创新、教学需创新,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创新了,才能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就是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创新就是善于吸收新的东西,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积极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能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生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仅表现为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以倡导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是一潭死水,唯有创新才是出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技能才能改变命运,而知识到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可是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上至大中专院校下至中小学校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所有学校的教师都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所有学校的学生也都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使孩子们完全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当然孩子们在走出校门后就很难在社会和工作中有大的作为。 当我们的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向后,按说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观念也应跟着转向,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过去的“精英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毕竟有限,因此国家有能力为他们安排好一切,甚至是终身的,现在不同了,“大众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每年几百万啊,国家早已无能力安排,因此只能让市场来安排,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根本不具备创新素质的人,除了在学校能学习会考试外,谁具备了创新能力?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达百分之二十多,可我们的大学生呢,创业率不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创业这么低?关键是不知道在哪一方面去创业,根本找不到新路子,因此大都选择了去打工。那么,“大众化”后我们的学生出路何在?答案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如果还抱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考大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生活,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因此才有了清华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北大毕业生去种菜,这些看起来“丢人现眼”的事,其实这正是市场所逼出来的。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和创新相结合,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向成功并能把知识转化成巨大的财富;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潜力,使学生们变成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根本不关心孩子走出校门之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根本不关心孩子所学的知识如何才能变成财富,导致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的局面,高考状元在街头流浪,硕士研究生无业等诸多现象难道还不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思考吗?因为孩子们到了社会上分数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标志,业绩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考文理科状元一共137名,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高考状元能成为社会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在考场上成绩如此辉煌,而在社会上却默默无闻呢?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中国经济风云人物马云不是高考状元,而是毕业于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可他却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身价百亿,他的淘宝网更是让众多平民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的梦想,这一切都得益于马云的创新思维,家长朋友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与财富,而这一点家长们却很少考虑,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我们不能再学书考书,决不能再培养考试机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我很担忧。这才有了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宏图,这是教育的真正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抓起,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只重视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众所周知,思维是根,知识是叶,根深方能叶茂,没有先进的思维方法,知识再多也是死知识,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谁比谁强不了多少!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和同学们一起做老师出的数学题:1+2+3+......+100=?时,他根本不动笔,只是思考就很快得出了答案,而其他的孩子还在努力计算着,在这里高斯运用的就是创新思维,其他的孩子就是在用常规思维,自然就很逊色。可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让孩子们接受思维培训,不仅会提高学习成绩,更能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中能把所学知识变成巨大的财富,从而获得更大成功!!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一直很重视课本知识的教育,使孩子拥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作基础,这是很好的,但却忽视了对孩子们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拥有同等知识的情况下,孩子的创新思维越先进,成绩就越好,在社会上的业绩就越大,就越接近成功。

国际理解教育SWOT分析

国际理解教育SWOT分析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教育国际化: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理解教育: 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培养青少年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SWOT分析 SWOT即:优势( 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机遇( Opportunities) 、威胁( Threats)。 (一)国际理解教育优势因素 1、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央政府加大对教育的开支,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国际化教育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各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地方政府也会相应加大投入,促进各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 2、发展潜力大,具有后发优势 因为,国际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有较大的改进、完善和创新的空间。 3.学生们的国际化意识不断加强 来自00后的青少年,对于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大部分学生都希望与国外优秀学校进行交流,希望学校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这是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和动力所在。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学校,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自己用双手去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还要

“解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才能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也要“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是应该的,但不能固步自封。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学习过程当中最鲜明的特色。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

什么是教育理念

一、什么是教育理念?当代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 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本质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当代教师应该树立以下教育观念: (1)、树立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2)、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 (3)、树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理念。 (4)、树立主体性、公平性、效益性相结合的教育过程观。 二、什么是教学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和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评价和反馈;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矫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三、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 力? 1、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2、全面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3、构建教师教育标准体系。 4、开展教师培训。 5、推动教室校本研修。 四、如何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1、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2、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 3、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制政策。

4、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5、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制度。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是教师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

教育理论全理解

学习的分类 1、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 (1)学习水平的划分 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高级规则) (2)学习结果的划分 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学习、高级规则)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泛化: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刺激分化:如果只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刺激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得不到强化, 刺激恢复:未经强化条件反射自动重现。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链接 学习的过程——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遵循三个重要的原则 准备率:联结加强与削弱取决于学习者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练习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由于重复练习而加强,反之减弱效过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反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1)应答性行为: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反应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随意反应,(人) (2)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增加反应频率。 负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增加反应频率 惩罚:呈现不愉快刺激,降低反应频率。 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了,逃避 回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即将出现, (3)程序教学:小的步子及时反馈积极反应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直接强化:个体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对表现出的符合和超出标准而进行的自我奖励。 二、认知派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型—顿悟学 (1)学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型 (2)学习的过程——顿悟的过程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日常工作,每天都在做,因此很容易让人形成思维定势。但墨守成规的管理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创新才有突破、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引领,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力争高效率,实现高质量。采取静态的制度管理和动态的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出“动”与“静”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创新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成为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1.全员参与教学研究与管理,营造支持教学工作的氛围 教学不单是教研部门的事,而是各部门的工作均要服从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党政领导都要重视教学工作、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领导承包教研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教研组,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管理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治理网络(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导处要加大平时教学工作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教学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对教

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工作。 3.创新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 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章可循、有矩可守。学校要破旧立新,进一步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从而优化教学秩序,创建统一、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静态管理方面,就是用“不说话”的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一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课表:在安排课表时,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各种课程及课节量,要求老师不准占课、不准送课,一些易被挤占的科目(如信息、体育、音美等),还要求班干部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登记,定期汇总,对挤占的课节要求补上。这样大大改变了过去只重主科不重副科的偏斜认识;二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对教师执行的各项内容都重新进行详细的规定。例如备课(改变书写备课簿的传统模式,实行“活页备课”即批注+卡片式备课),上课(践行新课改精神,构建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最新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作业批改(拓新作业形式、如教师作业本、学生错题集、自选作业本,倡导新的批改评价方法)、辅导(延伸辅导内容、改革特殊学生辅导方式)等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制定下达“不说话”的质量目标。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制定各年级各科质量目标及奖惩制度,对各级各科优秀率、及格率、提高率都做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毕业班专门制定《毕业班管理办法》、《毕业班质量奖励办法》,落实了教学质量分析

创新教育思想

专题六创新教育思想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创新教育思想的演进及事件 三、关于创新教育的含义 四、关于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 五、创新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六、国外创新教育面面观 七、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Economy Based-Knowledge)。 2.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 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将知识的诸多形态归纳为四种类型:“Know 4W”。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记载事实和数据;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记载自然与社会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知识;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记载工作的技巧和经验; ●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信息。 3.未来教育的新使命 ●知识经济的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 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也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实现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 (二)国内背景 (1)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2)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二、创新教育思想的演进及事件 (一)创新概念的提出与经济学家的观点 1.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胤淑仪》中就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 2. 经济学上的创新: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s,是由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提出的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技术创新的代表人物爱德温.曼斯非尔德、莫尔顿.卡曼等人把技术创新分为三类:一 是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二是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的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的代表人物兰斯.道维斯和道格拉斯.诺尔斯认为,所谓的制度创新,就是指 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 (二)20世纪心理学对创造力的研究 ●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分析了儿童、成人和一 些名人的创造性思维后,创造力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30年代,人格心理兴起,特别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和奥尔波特把“自我”概念引入 心理学后,有关人性中创造力的研究就更加引人注意了。 ●50年代开始,创造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60年代,芝加哥大学才对创造力做了系统的对比研究。 ●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研究创造力的专家学者,又提出了一些关于创造力的新 认识、新理论。 ●创造心理学中关于创造力的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 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而有价值的产物;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 (三)我国创新教育思潮的兴起 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 三、关于创新教育的含义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 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 ●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和教育。 四、关于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 ●一是目的不同。创造教育主要指培养有专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明创造出具体的东西; 而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创新意识。 ●二是内容不同。创造教育着力于创造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创新教育是着力于提高 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加强创新人格的教育。 ●三是任务不同。创造教育是立足培养少数尖子学生和有专特长学生,使这部分学生 有创造能力、创造成果;而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精选范文: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共2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学校,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的那样: 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自己用双手去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还要“解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才能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也要“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是应该的,但不能固步自封。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中。他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他知道,干扰与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他将发挥他的创新思维科学地处理教材、艺术地切入突破口、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共2页,当前第1页12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共2篇)]篇一: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五月的无锡,百花吐艳,清香四溢,林木葱茏。在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座闹中取静的校园,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

一如何理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范文

一如何理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应认识到,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 了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并进而成为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 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 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 面的和谐发展。 ●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 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 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 ●教学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4、学生是独立社会地位和权利的主体。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学校具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利有所制约 三、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1、生理发展的特点 ●身高体重稳步增长 ●骨骼进一步发育,但很是坚固 ●肌肉力量增强,但缺乏耐力 ●新陈代谢加快,但容易产生心脏疲劳●大脑发育渐趋成熟,但不易过分兴奋 和抑制 2、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认知能力获得 刻,情感表达形式逐渐内化;意志品 质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个 性品质逐渐形成;社会认知能力发展, 集体意识和友谊不断加深。 ●小学生心理发展总的特点:心理发展 很迅速;心理协调;心理开放;心理 可塑 四、学生主要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学习策略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增强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所需要的;学习策略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到什么程度;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 ●学生主要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五、影响学生学会学习的要素有哪些? 1、影响学生学会学习的认知要素 一般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与策略;认知准备与认知结构;元认知能力。 2、影响学生学会学习的意向要素 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学习意志学习意识。 3、影响学生学会学习的个性心理:学习兴趣;能力倾向;认知风格;人格特征。 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4页 1、改变不利于创造性培养的教育观念 过分追求成功;盲目攀比他人;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 2、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3、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4、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的思维策略 5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七、如何转化学业不良学生?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一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一

地方教材《认识世界》 第二课国际交往礼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礼仪。 2、在阅读与交流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3、通过讨论与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 4、帮助学生开阔国际交往视野,尊重、包容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礼 仪习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基本国际礼仪。 三、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四、设计思路: 1、以“故事”和“常识”构建课堂,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讨论”、“阅读”和“交流”为主要形式,深化课堂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弟子规》中的一段话。边读边想,这几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2、多媒体出示《弟子规》选段,学生跟教师诵读。 (1)多媒体出示《弟子规》 (2)师生一起诵读《弟子规》。 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3、简单感悟《弟子规》: (1)教师问:“长”是什么意思?这几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 ①“长”就是长辈的意思。 ②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 4、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小结: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各民族之间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国际交往礼仪已越来越重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际之间交往的基本礼 仪。 (2)板书课题:《国际交往礼仪》 (3)齐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二)初步了解各国不同的见面礼仪 1、点拨:初识礼仪 (1)教师: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礼仪?(板书:礼仪) (2)学生:礼仪,就是礼节与仪式。 (3)教师:我们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素质的体现。简单说,礼仪就是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正确的礼仪,在国际交往 中尤为重要。 2、教师过渡:礼仪表现的方式有很多,赠送合适的礼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小东和玲玲要参加“国际儿童联欢会”,他们想为外国小朋友准备一些小礼物。在准备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大家自自由阅读教材第一和第二页 的内容。 3、学生自由阅读教材。 (1)自由阅读教材第一和第二页的内容。 (2)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回答:小朋友初次拜访,送礼物时应注意些什么? (1)避免中国人送礼时的口头禅; (2)给英国人不要送百合花; (3)给美国人要送单数,讲究包装; (4)给日本人送礼,要用双手; 5、出示课件,教师过渡:除了准备合适的礼物,打招呼也是人际交往中基本的礼仪形式。生活中,遇到自己熟悉的人,你们都是怎样打招呼的?哪个同学愿意先和我打个招呼呢?注意,我现在可以是你生活中任何一个熟悉的人。 (1)学生同老师打招呼。 ①学生同老师打招呼:同学们,先和我打个招呼吧? ②教师:你这样和我打招呼,是把我当成什么人? A:把自己当成老师同龄人;B:当成长辈;C:当成朋友;

创新教学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创新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学习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对于上好创新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教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实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现代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份。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真正在教学中建立“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箴言“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应该象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不但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真诚恳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心感心,以情得情,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只用在这样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兴趣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才敢于提出自己所思之问题来,促进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转变教学态度,不能总是抱着老一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正确处理教学中教的主体和学的主

体的问题,要改变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要因材施教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每个教师都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保持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与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调节心态,完善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所以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十首要条件。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时空 在学习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之类的问题。 设计练习题时要设计出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例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再编儿歌,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哪怕只编一句,老师要给予肯定。短短几分钟,就编出了“日字进门惜时间”、“口字进门问问题”、“马字进门别乱闯”、“耳字进门听新闻”等儿歌,学生兴趣很浓,鼓励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巧识生字种记忆生字的学习生中

创新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力量源泉

创新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力量源泉 创新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力量源泉 创新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力量源泉。运用“一引二导三思”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提高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九年级思想品德创新“一引二导三思”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力量源泉。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九年级思想品德更是学生了解国情国策、放眼世界、立足未来、做出合理选择的指导性科学。 2010年下半年,我校全面推开了“一引二导三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旨在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本人就九年级思想品德课运用“一引二导三思”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的做法浅谈如下:

一、做好学案的引领、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运用精彩诱人的学案,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思品课的关键。“一引”,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认为有两个方面: 1.设计一个新颖、叩住学生注意力、适合本课内容的导入。比如:教学《五千年文明》和《百年沧桑》,先用多媒体展示五千年华夏人民用智慧创造的文明成果,使学生既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产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展示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遭受的长达百年战争之苦的场景,使学生产生既痛恨又屈辱的情感,激发起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教学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时,只要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学生看得既清楚又明白,减少了教师大量讲解的麻烦。教学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现代多媒体手段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2.精心设计学案上的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譬如: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学案的设计要深刻领会教材的主旨——从五千年文明到百年屈辱(抗争),由自豪骄傲到屈辱懦弱,引入新一代树立忧患意识,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根据此主旨和线索提出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解答,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加强课堂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一引二导三思”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少讲(10到15分钟),讲的过程就是启发引导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之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主导的内容,以突破重点和难点为主,其它的内容要敢于放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解决问题。如:九年级第十四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打破教材,大胆地先引入事实热点——民生问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生问题吗?在我们国家目前存在哪些民生问题啊?这些问题是不是我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体现啊?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回答,学生终于明白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这就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学生豁然开朗。现在的九年级思品课,很多知识都是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不引导联系实际,政治的概念和理论学起来

国际理解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312298604.html, 国际理解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作者:卢睛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第02期 【摘要】 国际理解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旨在增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是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养成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幼儿教育在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对于小朋友今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我们将就国际理解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介绍,帮助完善现有幼儿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 国际理解幼儿教育意义与策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走出去”和“引进来”程度都越来越深,为了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和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培训,让中国人更深入的了解世界各国、各文化之间的异同,为合理处理国际关系打下优良的基础。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初级阶段,是个人性格、价值形成的起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作用,由浅入深的将国际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 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就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议领导下,以“国际理解”作为教育的理念和主题,而对应开展的相应教育活动。国际理解教育是全球化大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地域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等环境下的人们之间的互相宽容和理解,促进世界的团结发展,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人类的和睦相处。 二、国际理解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从小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国际理解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就是全球化,我国各个领域都急需专业化的国际性人才,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能够从

浅析高校教育理念创新

浅析高校教育理念创新 论文摘要: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过渡,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在未来的新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教育须具有全新的价值理念、发展理念、时空理念、人才理念和办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向新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这些理念已显得滞后并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高校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 首先,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那种仅仅将高等教育视为消费业、纯社会公益业、政治工具的理念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变革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无益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的发展决定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点上来说,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力优势,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接受高校教育者还是社会都是受益者,都能从高校教育中获得一定甚至可观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对个人而言,其收益率不仅大于社会收益率,而且大于其他各类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这样,当高校教育尚属于稀缺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经济手段向接受高校教育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来补充或增加高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也是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因此,坚持传统的高校教育价值理念,不仅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相违背,而且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并不是说高校教育与其他社会产业一样,它是一种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这是由高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高校教育具有产业性和生产性,高校教育能够直接和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和新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高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是应当承认的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是,这些尚不足以使我们确立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理念,因为要说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它必须符合产业的一般特性。它必须能够不仅间接地而且主要是直接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即符合投入与产出的原则,不仅使受教育者和广大社会受益,而且也能使高校教育的举办者获得一定的利润。不过,高等学校不是也不能够成为企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按经济或企业的模式运作,而应主要遵循培养人的教育规律。所以,高校教育的产业性或生产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一般地认为高校教育是产业或简单地说高校教育产业化,而应当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的观点。 二、高校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