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_0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5
初中语文-文言文《正午牡丹》翻译原文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其精粗[1]。
丞相正肃吴公[2],与欧阳公姻家[3],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4]明之?其花披哆[5]而色燥[6],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7]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8]。
猫眼早暮则晴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9]耳。
此[10]亦善求[11]古人笔意也。
译文收藏书画的,大都喜欢捏造虚的名头,说偶然得到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的手笔,见到的人争相购买,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只凭耳闻,不重亲见的耳鉴。
又有看画而用手抚摸画的,据说凭手指就能摸出颜色并辨别是不是好画,这种方法又在耳鉴之下了,称它叫揣骨听声。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
丞相吴育之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
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萎靡无力,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的瞳孔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瞳孔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啊!注解本文选自《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尝:曾经。
2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牡丹丛。
3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4正肃吴公:即吴育,他谥号为正肃。
5姻家:亲家6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7明之:辨别它。
8披哆:萎靡无力9燥:干燥。
10黑睛:瞳孔。
11求:探求12如线:像一条线。
13房: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14敛:聚拢。
15泽:光泽16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类型:初三试题加入时间:2008年1月2日9:1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诗 (16)22.太宗罢朝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6.与长子受之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64.文征明临写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2.将奚为北面3.吾马良4.此数者愈善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2.而捐五百金3.于是不能期年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而吾以捕蛇独存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不然3.苟无岁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 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2.各死其处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4.谢将休士也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诗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64.文征明临写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篇三:“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原文】日中牡丹,色泽艳丽,香气浓郁,独步花坛,独领风骚。
【翻译】At noon, the peony blooms, its colors resplendent, its fragrance rich,it stands alone in the flower bed, leading the way in elegance.【赏析】《正午牡丹》一文,以简洁之笔,描绘了正午时分牡丹盛开之景,赞誉其色泽艳丽,香气浓郁,独步花坛,独领风骚。
牡丹,自古以来被誉为“花中之王”,其花大而美,色彩丰富,姿态万千,自古以来便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本文以正午牡丹为题材,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牡丹之盛与正午之热相对照,使得牡丹之美更加凸显。
“日中牡丹”,首先点明了牡丹盛开的时间。
正午时分,阳光炽烈,万物生机勃勃,牡丹在这样的环境中盛开,无疑更加彰显其生机与活力。
牡丹色泽艳丽,如火焰般热烈,如朝霞般绚烂,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这里的“色泽艳丽”,用“艳丽”二字,既描绘了牡丹色彩之鲜艳,又传达了作者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香气浓郁”,进一步描绘了牡丹的香气。
牡丹香气浓郁,令人陶醉,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这里的“浓郁”,既描绘了香气的浓度,又暗示了牡丹的芳香能够弥漫四周,令人陶醉。
“独步花坛,独领风骚”,是对牡丹品格的高度赞美。
牡丹虽美,却并不与群芳争艳,而是独自盛开,独领风骚。
这里的“独步”,既表达了牡丹的孤傲,又彰显了其独特的气质。
牡丹之美,不在于与群芳争艳,而在于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为之倾倒。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对牡丹的描绘,展现了牡丹的美丽与高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在欣赏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们不禁为牡丹之美所折服,也为作者的高雅情操所感动。
《正午牡丹》一文,虽篇幅不长,却意境深远,堪称一篇佳作。
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于牡丹之美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类型:初三试题加入时间:2008年1月2日9:1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1013.教子……………………………………………………………………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216.长安何如日远…………………………………………………………1317.床头捉刀人……………………………………………………………1318.雪夜访戴………………………………………………………………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1521.七步诗…………………………………………………………………1622.太宗罢朝………………………………………………………………1623.永某氏之鼠……………………………………………………………1724.临江之麋………………………………………………………………1825.荔枝图序………………………………………………………………1926.三上……………………………………………………………………1927.名二子说………………………………………………………………2028.读孟尝君传……………………………………………………………2129.伤仲永…………………………………………………………………2230.盲人识日………………………………………………………………2331.献曲求诗………………………………………………………………2332.唐太宗论弓矢…………………………………………………………2433.王猛为京兆尹…………………………………………………………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2635.三镜……………………………………………………………………2736.毛遂自荐………………………………………………………………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3040.请君入瓮………………………………………………………………3141.虹………………………………………………………………………3142.陨石……………………………………………………………………3243.正午牡丹………………………………………………………………3344.江淮之蜂蟹……………………………………………………………3345.猫犬…………………………………………………………………3446.与长子受之……………………………………………………………3447.说虎…………………………………………………………………3548.楚人养狙………………………………………………………………3649.象虎…………………………………………………………………3750.李氏之鸠………………………………………………………………3851.傅显迂缓………………………………………………………………3852.祈梦决狱………………………………………………………………3953.曹司农竹虚言…………………………………………………………4054.题画二则………………………………………………………………4055.牧竖……………………………………………………………………4156.狼………………………………………………………………………4257.与四弟书………………………………………………………………4358王冕……………………………………………………………………4359.多多益善………………………………………………………………4460.师旷论学………………………………………………………………4561.叔敖杀蛇………………………………………………………………4562.三峡…………………………………………………………………4663 .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765.薛谭学讴………………………………………………………………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③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 ,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 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 ,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1013.教子……………………………………………………………………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216.长安何如日远…………………………………………………………1317.床头捉刀人……………………………………………………………1318.雪夜访戴………………………………………………………………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1521.七步诗…………………………………………………………………1623.永某氏之鼠……………………………………………………………1724.临江之麋………………………………………………………………1825.荔枝图序………………………………………………………………1926.三上……………………………………………………………………1927.名二子说………………………………………………………………2028.读孟尝君传……………………………………………………………2129.伤仲永…………………………………………………………………2230.盲人识日………………………………………………………………2331.献曲求诗………………………………………………………………2332.唐太宗论弓矢…………………………………………………………2433.王猛为京兆尹…………………………………………………………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2635.三镜……………………………………………………………………2736.毛遂自荐………………………………………………………………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3040.请君入瓮………………………………………………………………3141.虹………………………………………………………………………3142.陨石……………………………………………………………………3243.正午牡丹………………………………………………………………3344.江淮之蜂蟹……………………………………………………………3345.猫犬…………………………………………………………………3447.说虎…………………………………………………………………3548.楚人养狙………………………………………………………………3649.象虎…………………………………………………………………3750.李氏之鸠………………………………………………………………3851.傅显迂缓………………………………………………………………3852.祈梦决狱………………………………………………………………3953.曹司农竹虚言…………………………………………………………4054.题画二则………………………………………………………………4055.牧竖……………………………………………………………………4156.狼………………………………………………………………………4257.与四弟书………………………………………………………………。
《正午牡丹》予尝见洛阳人家,于园中种牡丹,至正午,则开数百朵,花大如盘,色泽艳丽,香气袭人。
其花虽盛,然日光暴炽,露珠尽敛,花瓣微颤,似不胜暑热。
时人谓之“正午牡丹”,以为奇观。
译文:我曾见到洛阳人家在园中种植牡丹,到了正午时分,盛开的花朵有数百朵,花朵之大如同盘子,色彩鲜艳美丽,香气扑鼻。
尽管花朵繁盛,然而正午的阳光炽热无比,露水全部蒸发,花瓣微微颤动,仿佛承受不住炎热的气候。
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正午牡丹”,认为这是一种奇特的景观。
沈括《正午牡丹》原文:牡丹之盛,莫盛于洛阳。
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有红、黄、白、紫,及兼有数色者。
其中尤以正午牡丹为奇,花大如盘,色泽艳丽,香气袭人。
然夏日正午,阳光暴烈,露珠尽敛,花瓣微颤,似不胜暑热。
观者无不称奇,以为花中瑰宝。
译文:牡丹的繁盛,没有比洛阳更盛的。
洛阳的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有红色、黄色、白色、紫色,还有兼有数色的。
其中尤其以正午牡丹为奇特,花朵之大如同盘子,色彩鲜艳美丽,香气扑鼻。
然而在夏日正午,阳光猛烈,露水全部蒸发,花瓣微微颤动,似乎无法承受炎热的气候。
观看的人无不感到惊奇,认为它是花中的瑰宝。
沈括《正午牡丹》原文:牡丹虽美,然夏日正午盛开,实为奇观。
盖因牡丹性喜阴凉,不耐炎热,故于正午之时,花瓣微颤,似求清凉。
然洛阳之人,不畏暑热,竟以此景为乐,乃取牡丹之盛,以为赏心乐事。
译文:牡丹虽然美丽,但在夏日正午盛开,实际上是一种奇特的景观。
这是因为牡丹喜阴凉,不耐炎热,所以在正午时分,花瓣微微颤动,似乎在寻求清凉。
然而洛阳的人们并不惧怕暑热,竟然将此景视为乐事,以牡丹之盛为赏心乐事。
沈括《正午牡丹》原文:牡丹之盛,非一日之功,乃园艺家精心培育,岁月积累而成。
洛阳牡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为天下人所共知。
正午牡丹,尤为难得,非寻常之景。
是以世人皆以牡丹为贵,视正午牡丹为奇珍。
译文:牡丹的繁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园艺家经过精心培育,岁月积累而成的。
书黄筌画雀苏轼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
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1)翻译下列句子。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2)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细。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改动)【注释】①其:它,指古画。
②披哆:张开,下垂。
③房敛:花房紧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②其下有一猫③何以明之④日渐中狭长(2)翻译下列句子。
①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②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3)吴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是一幅描绘正午牡丹的画作的?(4)本文对你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答案见下页】【参考答案】《书黄筌画雀》1.(1)因此君子应该认真学习并且善于提问。
(2)示例:要深入观察,要勤学好问。
《正午牡丹》2.(1)①曾经。
②指牡丹丛。
③证明。
④逐渐。
(2)①猫的瞳孔早晚都是圆的,随着太阳渐渐移向正中。
猫的眼珠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②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啊。
(3)吴公是依据花瓣的形状、色泽以及猫的瞳孔的形状来判断的。
正午牡丹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正午牡丹欧阳修常在洛阳,平时于夷门①市面上,或得一异花,即厚持钱市之满花而归。
以南面盆盎种之,由盆地高二尺许,日以沉香水饮之者居多,不甚灌溉,时至必穿持其下水观,见其摧残。
或者牙折将芜,且有时移刻换,须索下视其根如何生,立验也。
一日,左街李君用有牡丹一本②,欲为诗求余作字③,而未尝请余往也。
余因分务④,径造其庐。
李君愕然日:“君不闻某有牡丹一本邪?”余乃从西廊从而登其堂,见堂上列小方花瓷⑤,径尺许。
牡丹一株,干高尺有半,一十八叶,三花鲜盛,如刻如绘。
叶嫩绿色,脉处微红,花粉红,蕊黄金色。
余乃赞叹日:“乃知佳者不在多叶不在异色不在诡香而在所有贵本也如此君培溉看护诚为甚艰今方盛妍岂天为君今日之欢乃锡以今日之瑞乎”李君乃具以实告余。
初,李君街角逢一人,手持此花示之以价,不使去。
君亦未暇议。
将市于吾侬⑥,人持去。
至则易以他花。
其索甚高。
李君日:“惜哉美恶异味不同乃如此而可成也。
”遂还之。
而后告余如此。
余乃谓之:“子戏也!天岂以不足玩之物实不足爱之物生寒陋乎?夫齐谐志怪者也⑦。
而志怪者多矣。
且彼草木何知?而近名者众皆奇之而不贵彼双蒂者何求而贵此一枝者?此必其动生于实之外者观者之过也。
”李君笑曰:“怪哉!亦如君之所说!然既以予为此言,不得不因流而寻源。
”乃取吾侬所易彼花示余。
其叶大部分已病矣⑧“此真怪事也!当时所见唯此一枝三花而已今乃大于所有并叶皆往邪?”余乃为之浩叹日:“嘻!此未为知音者固邪?予因子言而知此花之妖冶出自然若人为饰而后可以目乱而惑于目也予于是有愧色矣!(选自《欧阳修集》,有删节)【注】①夷门:洛阳城北的街区。
②一本:一株。
③作字:写诗文。
④分务:处理公务。
⑤方花瓷:方形花盆。
⑥吾侬:洛阳方言,我。
⑦《齐谐》:书名。
《志怪》:记述怪异的事物。
⑧病:此处指枯萎凋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厚持钱市之满盆而归市:买B. 日以沉香水饮之者居多沉香水:沉香树结的果实——沉香C. 径造其庐造:建造D. 余乃为之浩叹浩叹:大声叹息正确答案是:C. 径造其庐造:建造。
经典⽂⾔⽂赏析正午牡丹原⽂欧阳公①尝②得⼀古画牡丹丛,其下有⼀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③与欧公姻家④,⼀见⽈:“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⑤⽽⾊燥,此⽇中时花也;猫眼⿊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⑥⽽⾊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渐中狭长,正午则如⼀线⽿。
”此亦善求古⼈笔意也。
注释1. 欧阳公:指欧阳修。
2. 尝:曾经。
3. 正肃吴公:指吴育,谥号为“正肃”。
4. 姻家:亲家。
5. 披哆:展开,散开。
6. 敛:收拢。
译⽂欧阳修曾经得到⼀幅古画,画的是⼀丛牡丹,牡丹下蹲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
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
为什么知道呢?画中的牡丹花瓣张开,⽽且花的⾊泽显得⼲燥,这是正午时花的样⼦;猫眼睛⾥⿊⾊瞳仁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猫的眼睛。
如果是带有露⽔的花,那么花冠是收拢的⽽且有光泽。
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是圆的,时间接近中午就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条线了。
”这就是善于探究、揣摩古⼈画作的意境。
⽂⾔知识有关时间的名称在古时,通常来说⼀天的早中晚,有以下的叫法。
⽇出时称“旦、早、朝、晨”。
太阳将近⽇中时称“隅中”。
太阳正中时称“⽇中、正午、亭午”。
太阳偏西时称“昃(zè)、⽇昳(dié)”。
⽇⼊时称“⼣、暮、晚”。
古⼈⼀天两餐,早餐在⽇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时或早⾷;晚餐在⽇昃后⽇⼊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在西周时期,已经开始使⽤⼗⼆时⾠制,⼀个时⾠是今天的两个⼩时。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昳、晡时、⽇⼊、黄昏、⼈定,后来⼜⽤⼗⼆地⽀来表⽰。
⽂化常识千古伯乐欧阳修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是当时的⽂坛领袖。
他不仅学识渊博,⽽且胸怀宽⼴,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竭⼒推荐,堪称千古伯乐。
欧阳修⼀⽣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
“唐宋⼋⼤家”之中宋代五⼈均出⾃他的门下,⽽且是在默默⽆闻时被他所提携。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类型:初三试题加入时间:2008年1月2日9:1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 (16)22.太宗罢朝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6.与长子受之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狱 (39)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11。
课外文言文阅读1 顾荣贻炙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
觉行炙①人有欲炙之色,因辍②己贻焉。
同坐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
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炙,烤肉。
②辍,停下来。
这里有让出的意思。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解释加点词(1)因辍己贻焉( ) (2)顾荣异之( )2.选择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A.觉得送烤肉的人有想要烤肉的样子。
B.发现送烤肉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色。
C.看到送烤肉的人有想要烤肉的样子。
D.觉察送烤肉的人有想偷烤肉的神色。
3.“常有一人左右己”,句中的“一人”指,此人“左右”的原因是。
(3分)4.从文中看顾荣是的人。
(2分)2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
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无忧。
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注释:①尝:曾经。
②向:刚才。
③去:离开。
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2、区别加着重号的词的用法。
(1)母问其故__________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3)杀而埋之__________ (4)忧而不食__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看法。
《正午牡丹》原文及译文赏析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2.何以明之()3.日渐中狭长()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参考答案一,1.指牡丹丛2.证明3.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三,善于观察附加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 尝:曾经。
2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代词,代指牡丹丛。
3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4 正肃吴公:即吴育,北宋丞相,字春卿,浦城人。
生于1004年,死于1058年。
他谥号为“正肃”。
5姻家:亲家。
6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7 明之:辨别它。
明,辨别。
8 披哆(chǐ ):下垂散开,此处指花朵蔫的样子。
9 燥:干燥。
10 黑睛:瞳孔。
11求:探求。
12 如线:像一条线。
13 房: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14 敛:聚拢,收。
15 泽:滋润。
16 此:指吴育说的话。
17 善求:善于探求。
求:探求。
18笔意:这里是指画作的意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下)原文 .苟变①吃人两个鸡蛋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卫侯:指卫慎公.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 ):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⑤杞梓( ):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其才可将五百乘( ) .故弗用也( ).然变也尝为吏( ) .良工不弃( )二,翻译.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现在"爪牙"一般比喻.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你如何理解原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朕:皇帝的自称.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③夫(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有功者害之( ) .给饷馈( ).群臣说服( ) .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二,翻译.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原文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现《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①,亦知是尧,舜而非②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③,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④,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⑤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导读:人常说:前事不远,后事之师.以古鉴今,善于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走今后的路,是明智之举.注释:①奥博:含义深广.②是:称赞,认为……好.非:批评,认为……不好.③圣哲:道德高尚,天资聪明.④俊才:出众的才智.⑤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竟然".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朕观《隋炀帝集》( ) .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 ) .骄矜自用( )二,翻译.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三,本文谈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唐太宗还曾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原文 .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 ):大坛子.②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取大瓮( ) .因起谓兴曰( )二翻译.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原文 .虹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④.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⑤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导读:本篇先写与同事观察虹出现时的情景,后借孙彦先之语,点出虹形成的真正原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深入浅出,生动传神.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 )年号,公元—年.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③黑水: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卓帐:竖立帐篷.卓,直立.④绡縠( );绡,薄纱.縠,绉纱.都是丝织品⑤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隔虹对立,相去数丈( ) .久之,稍稍正东( ).扣涧观之( )( ) .都无所睹( ).逾山而去( ) .则为日所铄( )二,翻译.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三,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四,《虹》涉及的是方面的知识,选自的《梦溪笔谈》.五,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用文中原话回答)原文 .陨石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导读: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陨石"的种种特征作了描绘.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震:指雷响.③著( ):附着,着落.④宜兴县:在江苏省.⑤王无咎:人名.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见于东南( ) .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 .是时火息( ).极深( ) .尚热不可近( )二,翻译.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三,文中描写陨石,多使用了修辞手法,主要写了陨石的哪几个方面原文 .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其下有一猫( ) .何以明之( ) .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的结果.原文 .江淮之蜂蟹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螫堪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①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③.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导读:人们利用能杀人的淮北之蜂与能敌虎的江南之蟹"趋炎"的弱点,捕杀它们毫不费力.本文以此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是得不到好下场的.注释:①踪迹:跟踪寻找,动词.②连房刳取:把蜂巢整个割下来.刳( ),剖开刮取.③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悉,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蜂窟于土或木石( ) .则夜持烈炬临之( ).蜂空群赴焰,尽殪( )( ) .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 )( )二,翻译.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三,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原文 .猫犬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导读:苏东坡的意思是: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而"我"更深入地认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注释:①主:主人.②非捕鸡乎: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蓄犬以防奸( ) .余谓不捕犹可也( ).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 ).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 )二,翻译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原文 .与长子受之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导读: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 ):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 ):不要辱没.忝,辱.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汝既不能如此( ).然今遣汝者( ).汝若到彼( ).则吾犹可望( ) .不然,则徒劳费( )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所以,因此 .故意 .老朋友.旧有的,原来的.力改故习( ) .故令汝一行( ).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 .故弄玄虚( )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原文 .说虎虎之力于人不啻( )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导读: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一则有发达的大脑,因而有高于万物的智慧;一则有发达的双手,因而能制造并使用工具.有这两点,因而能无敌于天下.但有的人,有大脑而不会用智,有双手而不会使物,以至于只能"自用而不用人",那么其结果必将是"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实在太可悲了.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 ) .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则人之食于虎也( )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二,翻译.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原文 .楚人养狙楚有养狙以为生①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 )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⑦,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导读: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一旦大众觉醒,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注释:①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 ),猴类.②旦日:(每天)早晨.③部分:安排.④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⑤相与:一起.⑥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 ),关兽的木笼.⑦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 ) .山之果,公所树与( ).狙公卒馁而死( ) .众狙皆寤( ) .一旦有开之( )二,翻译.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原文 .象虎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或②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⑤.他日,豕曝( )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导读: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注释: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③牖( )下:窗户之下.④焉:它.代象虎.⑤啼而踣( ):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⑥驳( ):马名.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乃使作象虎( ) .狐入遇焉,啼而踣( )( ).豕曝于其田( )( ) .被象虎以趋之( ).颅磔而死( )二,翻译.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原文 .李氏之鸠 (陈子龙①)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鸩乃食.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前的柱子.③贾( ):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 ):欺哄.精练: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慧( ) 市( ) 且( ) 去( )竟( ) 怜( ) 捐( ) 乃( )二翻译.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试概括本文的主旨.原文 .傅显迂缓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导读:本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一个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注释:①雅:美好不粗俗.②比:等到.③适:刚才.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亦稍知医药( ) .或指所在( ).比相见,喘息良久( ) .似乎可虑( )二,翻译.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三,请找出文中关于傅显迂腐,恪守礼教的描写.四,你认为傅显不直接叫醒兰嫂,而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的原因是什么原文 .祈梦决狱曩有县令,遇杀人狱不能决,蔓延①日众,乃祈梦于城隍祠.梦神引一鬼,首戴瓷盎②,盎中种竹十余竿,青翠可爱.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穷治③无迹.又检案中有名节者,私念曰:"竹有节,必是也."穷治亦无迹.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计无复之,乃以疑狱上,请别缉杀人者,卒亦不得.导读:"祈梦决狱",牵强附会,涂毒生灵.县令的糊涂表现令人不可思议,既可笑又可叹.当时清代官场的风气可见一斑,作者可谓用心良苦矣.注释:①蔓延:指案件牵连的人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②盎( ):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③穷治:穷追不舍地审理.穷,尽,到底.治,审理.根据下文的"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可知,此处"穷治"实指严刑审讯.精练:一,解释加点的字.曩有县令( ) .乃祈梦于城隍祠( ) .盎中种竹十余竿( ).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 ) .乎亦不得( )二,翻译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三,对于文中县令断案的做法,最恰当的评价是( ).胸无点墨 .牵强附会 .东拉西扯 .人云亦云四,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有名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与清代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文言小说集的并称.五,与本文县令儿戏办案不同,《曹刿论战》中提出了慎重办案的重要性,当鲁庄公说自己""时,曹刿赞许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原文 .曹司农竹虚言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③.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④.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 "竟不入.导读:俗话说"邪不胜正",鬼的伎俩在堂堂正正的人面前就无计可施了.鬼是不存在的,但社会上的邪气却是有的.只有发扬正气,邪气才无市场.注释:①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官职名.②歙( ):县名,在安徽省.③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④倏( )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延坐书屋,甚轩爽( ) .是有魅,夜不可居( ).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 .鬼技穷,倏然( )二,翻译.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 "三,请简析此文.原文 .题画二则(一)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注释:①新篁( )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荫".③窗棂( ):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二)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④哉!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注释:①勃勃:旺盛貌.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 ):忽然,迅速地.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④云乎:语末助词.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置一榻其中( ) .无所师承(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趣在法外者( )二,翻译.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之间的关系.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原文 .牧竖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 .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 .既而奄奄僵卧( )二,翻译。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类型:初三试题加入时间:xx年1月2日9:1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 (16)22.太宗罢朝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6.与长子受之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狱 (39)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 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诗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狱 (39)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正午牡丹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
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
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
②房敛:花房紧收。
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参考译文和答案】
103.正午牡丹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3.逐渐
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丞相吴公能一眼看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正午牡丹》阅读答案附翻译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
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
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
②房敛:花房紧收。
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正午牡丹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
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
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
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篇二:初三年级阅读题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苟变①吃人两个鸡蛋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卫侯:指卫慎公.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shè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⑤杞梓(qǐ zì ):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才可将五百乘( )2.故弗用也( )3.然变也尝为吏( )4.良工不弃( )二,翻译1.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__________,现在"爪牙"一般比喻__________.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_________,你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猫犬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导读:苏东坡的意思是: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而"我"更深入地认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注释:①主:主人.②非捕鸡乎: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蓄犬以防奸( )2.余谓不捕犹可也( )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 )4.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 ) 二,翻译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 ) 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3.取大瓮( )4.因起谓兴曰( )二翻译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