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化部属的追随力

活化部属的追随力

活化部属的追随力
活化部属的追随力

What Every Leader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刘钦瑶 葛列众 刘少英 【摘 要】 本文对教师胜任力的定义、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教师胜任力测评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针对现状提出对未来的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瞻望。 【关键词】 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评价 【收稿日期】 2006年2月 【作者简介】 刘钦瑶,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葛列众,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少英,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讲师。 所谓胜任力,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活动中,绩优者所具备的有利于有效工作的个体特征和可预测的、指向工作绩效的行为特征。有关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纵观国内外,针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有其特殊性,通过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校进行教师招聘、选拔和培训工作,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师胜任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教师胜任力统一的标准定义。下面是3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Dineke E.H.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ing com petencies)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 2.2003年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 petency)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 3.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的(技能)、信仰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但它并不指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 国内外学者均认同的一点是,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胜任力其他特征上则存在争议: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现胜任力;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现胜任力。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 1.教师胜任力模型。 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多以构建模型为主。主要目的是构建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为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斯考夫(Bissch off)和格罗伯勒(G robler)等人运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包括学习环境、教师专业承诺、纪律、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 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 ollab orative com petence);丹尼尔森(Daniels on)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有4个维度,即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独立学校协会(AIS V)的一项调查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应该包括:高学历(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业务全面(既会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和发展能力(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对依恋的概念、发展阶段、已有研究理论到已有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综述,然后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阐述以及展望。 【关键词】依恋依恋理论依恋的评估方法现状 依恋(attachment) 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依恋的形成及其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些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依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依恋概念的提出和依恋发展的阶段 1.依恋概念的界定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1]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 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近年来, 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 可以是儿童, 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2.依恋发展的阶段 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许多研究者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谢弗和爱默逊(Schaffer & Emorson)提出的阶段模型及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 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 非社会性阶段(0~6周)。该阶段儿童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 2) 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该阶段儿童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 3) 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该阶段儿童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 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4〕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 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3个月)。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2) 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反应。(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 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 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4) [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 ol.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

企业组织决胜未来的5大关键领导能力

企业组织决胜未来的5大关键领导能力 作者:DDI产品经理,吉姆?考夫曼 最近我与企业领导者的交谈中,听到很多人表示:“曾经帮助我取得成功的方法现在已经不再有效。曾经有效的方法都无法解决目前的问题了,我需要新技能。” 到底有什么新的领导力技能,能够帮助领导者在当下以及未来取得成功呢?我们的《全球领导力展望》向全球近2000位HR专业工作者及一万两千位以上的领导者进行了调查,并有如下发现:

由上图你可以发现,我们找出来了企业的领导者在未来所需要得最重要的技能如下: 1. 推动与管理变革 2. 识别和发展未来人才 3.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 4. 辅导和发展他人

5. 执行组织战略 正如您所看到的,在未来三年,“推动和管理变革”仍将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公司,正在改变他们的业务模式和服务,走向全球,或寻求更具竞争力的方法。 “辅导”对领导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关 键的能力,因为需要依靠员工特别是 优秀人才完成工作。很难想象“执行 组织策略”不再重要的时代,显然这 个能力对企业组织的成功仍然关键。 但过去三年重要性急速飙升的技能就是“识别和发展人才”。未来的领导者需要成为发掘人才的伯乐,持续寻找

优秀的内部和外部人才。而且一旦找到优秀人才,这些人将会获得来自组织体制系统化的栽培,加上其上级领导者的加速发展与辅导。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是另一个新上榜的重要领导力技能。将创新视为关键技能的领导者数量的增长超过任何其他技能。创新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座右铭,因为全球企业积极努力地要从经济大环境的衰退、削减成本的心态中,转变为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 总而言之,领导能力上的优势是公司执行商业战略成败的首要决定因素。如果公司想获得成功,他们必须衡量领导者对这些关键技能的成熟度,而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培养他们以满足业务需求。

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刘华杰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 把科学本身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形成了“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主要包括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文化批判等研究。本文考察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SSK)的历史演化和若干方法论问题。 一、突破禁区 20 世纪70 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科学元勘小组”(Science Studies Unit),成员主要包括巴恩斯(Barry Barnes)、布鲁尔(David Bloor)、沙宾(Steven Shapin)和皮克林(AndrewPickering)等。理论家主要是巴恩斯和布鲁尔,他们提出了系统的关于科学的研究纲领;其他人则在此纲领下做大量具体的案例研究,产生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既引起学界的不断赞赏,也引起学界的愤怒声讨。他们的研究总体上属于科学之社会(学)研究,他们自称其学科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区别于早期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建立的“知识社会学”,以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外界称其为“爱丁堡学派”。这一学派区别于传统科学元勘的特点有二:一是主张科学知识本身必须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来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直到其内核在利益上和建制上都是社会化的;二是采用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其思想渊源可直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迪尔凯姆、舍勒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等。代表著作主要有《科学知识与社会理论》、《知识与社会意象》、《维特根斯坦:知识的社会理论》、《建构夸克》、《利维坦与气泵》等,重要论文有《科学史及其社会学重构》、《理性主义、超自然主义与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理性主义与知识社会学》等。 最能代表爱丁堡学派SSK 观点的著作是布鲁尔的《知识与社会意象》。作者首先对当时社会学家不敢碰科学知识本身的谨慎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知识社会学能够研究和解释科学知识特有的内容和本性吗?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能。”(David Bloor, Knowledge and SocialImage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p.3.)当时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环境和研究科学知识的内容本身是两回事,后者超出了探索范围,社会学家不能碰这个禁区。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特殊的事业,完全不同于文学、哲学与宗教等一般文化现象,科学更具有自然本性而不是社会本性。如果社会学家无视科学的特殊性,就会面临各种矛盾和谬误。如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时至今日只讨论科学的社会规范、社会分层、社会影响、奖励体系、科学计量学等,而不进入认识论领域去探讨科学知识本身。当时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和波普尔等人也正希望社会学家保持这种克制。布鲁尔坚决反对这种克制,他指出这种心甘情愿限制自己研究范围的做法有违科学本性,是不彻底的社会学研究;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他还专门提到深入禁区已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做好了准备,特别赞赏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研究工作,认为迪氏对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的经典研究为SSK提供了启示和灵感。 爱丁堡学派在实际中的确突破了禁区,开始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社会学分析,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实实在在地创立了SSK,在世界范围内引来一大批追随者。近30年来SSK日益壮大,大有盖过默顿派正统科学社会学之势。爱丁堡的SSK 早已跨过大洋在美洲扎根,牢牢把握了学术阵地,如今SSK反而变成了正统,近乎成了新的“学术

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

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 填表说明:本量表包括58个条目。请认真阅读每一个条目,并决定该陈述对您适用的程度或发生的频率。按照下面的频率分数在相应条目后面的空格内画“√”(0=没有能力;1=有一点能力;2=有一些能力;3=有足够的能力;4=很有能力)。您可能觉得更愿意在一个比较隐私的地方填写此表,答案没有“对”或“错”,因此请您务必尽可能真实回答每一个项目。 3 4 项目0 1 2 1 在紧急情况下,能分析和确定出首要危机。 2 促进同事间的合作与信任并坦率交换个人思想。 3 全面评估护理服务对象的身、心、社会及精神方面的健康状态。 4 需要时,表现出乐意分担他人工作负担的愿望。 5 确定患者最迫切的需求并将其纳入护理计划中 6 了解有关医疗卫生系统的新动态和信息。 7 综合分析不同来源的资料。 8 对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咨询。 9 合理利用先进的设施改进护理服务。 10 尊重患者或委托人的隐私权。 11 依照护理实践法律条文履行护理职责。 12 按照护理计划实施精确、安全、全面和有效的护理。 13 为满足患者的需要与健康队伍中的其他人员进行协调和合作。 14 以积极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 15 试图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16 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服务。 17 用实践经验及自己的知识评判他人所提出的理论。 18 指导和帮助新入职护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19 清楚滴口头表达事实、思想观点和看法。 20 确定他人的学习需求(包括患者、家属和新入职护士) 21 根据第一和第二手资料制定护理计划。 22 做出有根据和经过良好判断的临床决定。 23 书面表达条理清楚,文字恰当。 24 认可个人或群体信仰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25 用多种方法查找相关研究资料。 26 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制定和执行护理计划。 27 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人。 28 仔细检测和记录患者的病情进展。 29 对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30 认同他人的付出和所取得的成绩。 31 展现出个人发展方向。 32 根据他人行动适当调整个人行动。 33 在护理实践中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

企业成本费用粘性_文献回顾与展望

企业成本费用粘性: 文献回顾与展望* 江伟胡玉明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510632) 【摘要】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而且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起了一座桥梁。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产生的成因及其经济后果、以及对其存在性质疑的相关研究,然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最后在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成本粘性成本管理经济后果 一、引言 作为成本与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内容,成本习性(Cost Behavior)是指企业成本总额的变动与其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成本习性的传统模型中,成本被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变动成本随着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的变化,而与企业过去或者未来业务量的变化无关,而且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即对称的(Noreen,1991)。成本习性的这一传统模型意味着企业成本只是机械地随着当期业务量例如销售量的变化而同时发生变化,管理者的决策在其中不发挥明显的作用,管理者也不会对成本进行积极的管理。 然而Cooper和Kaplan(1998)以及Noreen和Soderstrom(1997)对这一传统模型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一传统模型与现实中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的实践不相符合,而且由于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会使得成本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业务量变化的幅度,而且取决于业务量变化的方向,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即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动幅度是不对称的。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 (2003)(以下简称为ABJ)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概念(Hamermesh和Pfann,1996),将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这一现象称为成本(费用)粘性(cost stickiness)。在此基础上,ABJ(2003)以美国公众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SG&A)为研究对象,以销售额近似代替销售量,首次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验证实了美国公众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问题,并且从未来不确定性和调整成本两方面对成本粘性进行了经济学解释,他们发现,当销售额增长1%时,SG&A平均上升0.55%,而当销售额下降1%时,SG&A只减少0.35%。 由于成本与管理会计研究在数据获取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方面要难于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研究(Zimmerman,2001),因此,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关经验研究要远远少于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的相关研究,而ABJ(2003)的研究为学者们进行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关经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 47*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2006)和面上项目(7107212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C630076)、暨南大 学创新基金项目(11JYB2002)以及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11工程”育题基金项目的资助。

护士核心能力考核

心血管内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原则 培训目标 通过心内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规范化培训,使每位从事心内专业的护士能按照各级别 护士核心能力要求,循序渐进地系统掌握心内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各级临床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掌握介入治疗术前、术后护理内容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具备完成心内科基础工作、危重病人抢救能力和协调能力、健康 教育能力,能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全面的、连续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培训、考核对象 1.新毕业经过1年转科学习后进入心内各病区的注册护士。 2.新调入心内病区的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 3目前从事心内专业护理工作的所有护士。 培训方法 1培训师资由心内专业小组、病区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组成心内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 考评小组,负责制定、审核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计划的组织落实。 2培训方法各阶段护士核心能力内容的训练,采用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完成。集体授课由各病区护士长或中级以上职称、具备本科学历的高级责任护士轮流以 护理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层级培训期间应参加≥30学时的培训;操作培训采用病区 内结合具体病人现场演示的方法进行;临床实践的培训采用一对一“导师”制,按照 各层级的训练模块完成培训目标,并及时对培训指标及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及指导。 心内科各级护士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 1培训前评价 ①新入心内科的护士必须接受1年轮训,具有各科通用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由高 级责任护士带教,通过初级责任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方可独立承担初级责任护士的工作。 ②在进行心内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前,由医院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和心内科专业 小组对现已从事心内科专业的护士,根据其自评后所报的级别进行核心能力评价考核。核心能力的评估不拘泥于护士现有的职称、工作年限及学历。

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城市群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上。文中对国内和国外关于城市群研究的成果和观点进综合评述,总结了我国对城市群发展研究的关注点,并且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 A THEORY AND PROSPECT ON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FAN Beibei 20101513117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the ma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also a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t’s now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nd experts focu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In this paper, both retrospected and discussed the foreign research and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 summarized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 These may help to further the stud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Key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s ; Theory ; Review 在现代化的交通域通讯支撑下,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空间密切相互作用的城市逐渐形成城市群,进而扩大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现今,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使得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中外城市群理论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望能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力作用。 1.国外城市群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纵观国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发展史,按照时间先后和学者们对城市群的理解与研究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和丰富深化阶段(1945-现今)。 1.1启蒙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最初是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他的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证实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20世纪初,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变的形态:城市地区、组合城市和世界城市,其中组合城市是众多城镇结合成的一个巨大的城市集聚区。1922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提出卫星城市理论,并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在1918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同期机遇城市群体的规划研究,在一些大城市发展中都有体现,也表明了城市群体

新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表

新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表 姓名:入职时间:入科时间:总体评价: 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胜任力评价 评价 日期 住院 天数 观察或评估1.规范的入院护理服务流程 2.细化的入院宣教 3.正确的护理评估 4.高危患者准确、动态评估,并评价(安全、巴塞尔、危重监控) 5.晨间护理:病室安静、物品放置整齐 6.基础护理:三短六洁、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擦浴、梳头等(指导或协助) 7.卧位舒适、安全(根据病情取合适卧位) 8.各种治疗、护理及时、有效,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输液、用药),做好用药宣教、观察用药后反应 9.各种操作规范、无菌 10.主动巡视病房,解决患者问题,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做好心理护理 11.预见性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能有效汇报及处理、护理 12.根据病情及知识背景等不同,应用沟通技巧,实施针对性、细化的健康教育并评价(疾病、饮食、检查、用药、术前后等宣教)13.护理文书书写客观、真实(入院、病情变化、出院),录夜测的体温 14.收费、合理处置用过的物品,完成所在组别的任务(处置室、治疗室等) 1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病情变化,特殊治疗、处理、用药、检验、可能存在问题、病情观察要点) 16.根据出院护理服务流程,做好出院宣教、康复指导及延续服务 病情提问1.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医生 2.目前主要医疗诊断、既往史 3.住院原因、饮食、睡眠、二便、心理等

4.用药、检查、检验(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值) 5.主要的护理问题、病情观察的要点、护理措施及心理护理、康复指导 专科提问1.掌握分管病人疾病相关知识 2.分管病人药品(特殊)作用、副作用) 临床观察仪表仪容、人文关怀、沟通、制度落实及院感 自定 1. 2. 考核者:考核日期: 备注: 1.眉栏填写及要求: (1)总体评价填写应为优、良、中、一般、差,【护理二级病人时,要求“优”等级,护理一级病人时,要求“良“等级以上】 (2)入职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科时间—到相关科室时间 2.评价表填写要求: (1)评价方法:带教老师自定评价时间(具体哪一天),根据新护士自身情况,提前指定2-3个病人(床位),评价时间为患者住院整个过程(包括出院)或隐蔽式观察,从而评价新护士胜任力, (2)评价内容:由应用能力、病情、专科知识、其他、自定等五个因子组成,有待改进部分,主要填写观察或评估中的不足,自定部分填写除上述外其他不足或建议、意见等 (3)评价时间选择、方法:根据新护士培训计划,从第三月起,根据临床一般情况(患者的诊断尽可能与新护士已掌握专科知识相符), (4)住院天数:指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若评价时,患者已经入院3天,那就填写入院第3天 3.评价要求: (1)入科第三个月评价表【根据新护士学习需要及知识掌握程度对某个病人进行评价】,一般为二级护理的患者2-3个,分管病人数与评价表数量一致,如分管2个病人,评价表2份 (2)入科第四个月评价表【根据新护士学习需要及知识掌握程度对某个病人进行评价】,一般为一级护理的患者2-3个,分管病人数与评价表数量一致,如分管2个病人,评价表2份 (3)分管病人的选择:病人的诊断尽可能与新护士已掌握专科知识(根据培训计划)相符 病种选择已掌握 2017年8月制订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 第一节婴儿期的依恋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是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 一、母亲──婴幼儿的“第一重要他人” 当一个小生命诞生以后,成人便开始扮演起特定的角色,人们情感生活的价值亦由此得到了提升。这个小生命不久就会变成一个合作者,他既是属于家庭的,又是属于我们的祖先的,更是人类的一分子。 婴儿诞生后,母亲给了孩子无数个“第一次”。她们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被人关爱的快感;她们第一次逗孩子,与孩子嬉戏,使孩子体验到了与人同乐的愉悦;她们第一次倾听孩子、解读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这无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且连绵不断。

在通常情况下,母亲是婴儿的主要抚养者。科捷尔丘克(Kotelchuck,1976)基于对6~12个月婴儿父母的采访,报告母亲每天平均花费9小时与婴儿接触,而父亲平均每天花3.2小时与婴儿接触。研究也发现,父亲主要是通过游戏对儿童发生影响。 母亲不仅与婴儿的相处时间最长,并且与婴儿的接触空间最广,这种时空关系决定了母亲必然承担着“第一重要他人”的角色。首先,母亲是婴儿最重要的刺激源,母亲提供视觉的、听觉的、动作的、身体的等大量刺激,极大地满足了婴儿生长的需要,为婴儿早期认知结构的发展建构起了基本的图式。其次,母亲是婴儿最丰富的影响源,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比如有关母子正常交往和母亲缺失对婴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及对婴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的比较研 究表明,母亲对婴儿语言发展影响极大,母子正常交往有助于婴儿语言正常、顺利地发展,而母亲缺失,即使父亲健在,也会使婴儿的语言发展受损。最后,母亲是婴儿最重要的情感源,母亲给予婴儿的日常照料和抚育,成为最有效的情感刺激,提供了最丰富的社会性情感反应。因此,母亲在婴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中起着发动和保障的作用,同时,母亲又是婴儿社会性行为和社会交往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百年基业gdaltm行动学习七步法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 ——百年基业GDAL TM 行动学习七步法 全球着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DDI 历时两年,对来自76个国家的1494名HR 人士和12208名领导者进行专业调查后发布了“2008-2009全球领导力展望” (Global Leadership Forecast 2008|2009)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中,领导者的信心在不断下降,同时大多数领导者对其企业的培养计划不满意。为什么企业对于领导人才的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还会出现这些情形呢? 一、 当前领导力培养工作中存在五大缺陷: 从全球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来看,上述情形的出现主要是源于以下五大缺陷。 1、领导者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 《全球领导力展望》显示,仅有41%的领导者对其企业提供的领导力发展计划 感到满意,比两年前发布的上一期《全球领导力展望》下降了12 个百分点。全球所有主要地区均呈同样的下降趋势,这表明领导力培养对象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加剧。 让领导者感到不满的还有培养方法。单一的常规的的培训方式很难帮助领导者 很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计划实施不力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百年基业GDALTM 行动学习七步法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企业不愿意在领导力发展计划中耗时费力。高级管理人员甚至不愿意在培养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据HR 人士统计,仅有35%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着成功实施领导力发展计划的责任。 3、继任规划不完善 被调查企业中,有半数已经制定了遴选高潜质领导者的程序;但只有不足五分之二的企业拥有高潜质人才的加速培养计划。尽管成为储备人才可以加速有潜力者在公司内的升迁,但如果没有具体的培养计划,他们仍然可能会受挫或失败。 4、跨国领导者被忽视 跨国领导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在复杂、微妙的环境中做出决策,了解文化间的细微差别,并采用相应的领导风格。大多数(61%)跨国领导者认为其上任准备一般或不足,缺乏面向跨国领导者的培养计划可能是原因之一。 5、“HR 与高管来自不同的星球” 多年来,企业一直要求HR 总监们成为高级管理层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业务决策。目前,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全球领导力展望》调查中有47%的HR 人士表示,首席执行官经常把他们当作战略合作伙伴,而在DDI 的另一项调查中(DDI-经济学人智库 2008),却发现只有30%的首席执行官是这样认为的。 上述情形在我们服务客户中,也是常常遇到。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领导力发展模式的弊端: 1、要么是企业仅仅关注个体领导力的发展,忽略了领导者成长的全方位需求; 2、要么采用了一些授课等常规的领导力发展方式,忽略了学习与实践的互动;

组织情景下魅力型领导研究的文献综述

组织情景下魅力型领导研究的文献综述 2008-10-21 18:06:1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目前关于魅力型领导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领域,依次为:魅力型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魅力型领导风格的作用机制、魅力型领导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魅力型领导风格 关于魅力型领导风格的研究是从“魅力”的内涵、“魅力”的行为特征、“魅力”的来源的角度展开。魅力(charisma)一词在希腊文中的源意是“神赋的礼物”。与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同,组织理论家对于魅力型领导的中心问题并不存在太多的分歧,他们都认为魅力不能单独存在于领导者身上或其个人品格上,而只能存在于领导者的性格与追随者的需要、信仰、价值观等的相互作用之中。魅力是一种归因现象,其产生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同时也与追随者的个性特征有关,当追随者了解并认同该领导者时,领导魅力就会在自愿的基础上发挥作用(Bass,1985)。 魅力型领导风格(charismatic leadership)能够对下属产生下列影响:充分相信领导者信仰的正确性并接受它,无条件地热爱并服从领导者,认同并模仿领导者行为,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House,1977)。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下属往往对魅力型领导者非常尊敬,这种尊敬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对领导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而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的激励作用,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对群体和组织绩效的有力推动。魅力型领导行为风格特征: 二、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 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根据其作用范围的不同,目前学者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个体层面的有效性,能够对下属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Kirkpatrick & Locke, 1996; DeGroot et al. 2000; Lowe et al. 1996; Conger, 2000)。 群体层面的有效性,魅力型领导风格能够有效地提升群体绩效(Bass,1994; Atwater&Bass,1994; Barling,1996)、群体凝聚力(Wang,2005; Dionne, 2004; Shamir, 1993;)群体效能感(Shamir,1990;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研究-教育文档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研究 1973年,McClelland发表了《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1]。胜任力是一组个体的相关行为,是一种明显的、能使个体胜任某项工作的行为[2]。根据这个定义的推导,教师胜任力则可定义为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行为,它包含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打破了传统教师垄断信息来源的权威,传统的教师胜任力内涵被解构,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必须重构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胜任力模型。 一、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 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化教育环境由教师、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学生四个基本要素组成[3],如图1所示。由各要素之间可组成多种关系,包括两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四者之间的关系,共11种。 1.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每两者之间的关系有6种,即:“教师—媒体”关系、“教师—学生”关系、“教师—信息”关系、“媒体—信息”关系、“学生—媒体”关系以及

“学生—信息”关系。 2.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每三者之间的关系有4种,即:“教师—媒体—学生”关系、“教师—媒体—信息”关系、“学生—媒体—信息”关系以及“教师—信息—学生”关系。 3.四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媒体—信息—学生”关系。 各要素之间的组成关系及其内涵如表1所示。 二、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 胜任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一级指标的确定 笔者研究的是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因此,在考察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主要关注的是有“教师”和“媒体”两个要素同时出现的关系,即表1中序号1、7、8和11的关系,并由此解析出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胜任力的4个考察维度,即4个一级指标,它们分别是:媒介素养、组织素养、学习素养和媒传素养,如表2所示。其中组织素养和学习素养指的是有媒体参与下的组织与学习。 (二)二、三级指标的确定 1.初步调查获得指标

个案分析:依恋理论(一)

; 理论简介 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幼猴对母猴的依恋 对幼猴的一系列实验(Harlow & Harlow, 1969)表明,依恋并不是对内部驱力如饥饿的简单反应。在这些实验中,幼猴在出生后不久即被与母猴分离。然后,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两个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实验的目标是要观察:什么因素决定着幼猴会依附哪个玩具母猴——毛巾布的柔软触感、或食物的获取。实验结果表明,幼猴会依附于软布做的玩具母猴,而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并且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幼猴有更多的探索活动。显然,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不过,毫无生机的玩具不足以替代真实的母猴。在成长过程中隔绝于其它猴子的幼猴在社会情境中会表现出反常行为。当遇到其它猴子时,它们或者非常恐惧于其它猴子、或者无缘无故地攻击其它猴子。在隔离状态中长大的母猴经常会忽视或虐待自己的幼猴。这种反常行为被认为显示出:进一步的社会性成长依赖于与母亲的纽带。 儿童对照看者的依恋 依恋理论使人们不仅越来越关注做为心理过程的依恋,它还引发对儿童成长的全新理解。弗洛伊德理论认为随着力比多驱力固定在不同客体上,旧有的依恋会被打破;旧有依恋如果未能被有效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导致心理疾患。而依恋理论则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打破旧有的依恋,而是(1)学会在已经建立的依恋中变得更主动(或自主),(2)增加新的依恋,而这并不一定要求与旧有依恋决裂,新依恋也不一定要替代旧依恋。陌生情境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过程,以观察人类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进行20分钟的游戏,并使照看者及陌生人进出房间,从而再现出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熟人、陌生人情境变换。情境中的心理压力发生变换,对儿童的反应加以观察。儿童体验到如下情境: 1.与母亲一起留在游戏室中。 2.陌生人进来,加入他们。 3.母亲离开,留下孩子与陌生人留在房间中。 4.陌生人离开,留下孩子单独呆在房间中。 5.陌生人返回房间,与孩子一起留在房间中。 6.母亲返回,与儿童重聚。 观察儿童行为的两个方面: 7.儿童从事的探索行为(即,玩新玩具)的总量。 8.儿童对母亲行为的反应。 依恋风格 基于其行为表现,可把儿童分为三类。每一类反映一种不同的与母亲的依恋关系。

教师胜任力

教师作为高校的最重要资源,对高校教师进行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领域,又可以在实践中对高校教师招聘、教师培训、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于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胜任力、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及特征 1、胜任力的内涵及特征 胜任力是从西方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即Competence。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兰德(David )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对以往通过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来选聘和甄选人员进行了批评。他指出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能力测验和学校成绩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同时对某些特定群体存在不公平,应该用胜任特征测试来代替智力测验和能力测验。他认为:“胜任力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知识是指员工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东西,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等,它包括员工通过学习、以往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和对事物的看法。能力是指员工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而需要的能力,如手工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社交能力。能力是可以通过重复性的培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建立的。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员工个人素养方面的要求。职业素养是可以被教授、被学习或被加强的。”胜任力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不同,这个“能力”更多的指知识和技能,按照通常理解,“积极进取”不应该属于“能力”的范畴,但可能是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在对胜任力内涵的理解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胜任力就是将成功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等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这些行为应是可指导的、可观察的、可衡量的,而且是对个人发展和组织成功极其重要的。 (2)影响一个人的工作业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一个人的态度、思维模式等层面的因素,而且态度往往是影响业绩的更深层、更核心的因素,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知识和技能,但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一定能够习得,只是不同的人因为资质不同从而习得的速度可能有快有慢。 (3)胜任力与岗位职责具有密切关系,岗位职责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胜任力则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岗位职责的不同决定了应具备的胜任力的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能力结构上的不同,也可能是同一能力所要求的程度不同。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在胜任力的要求上是不同的。 (4)胜任力具有阶段性,在组织的特定时期,某项胜任能力,甚至某个胜任力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在另一个时期,当组织目标或是组织策略发生变化时,胜任力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2、教师胜任力含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认识基本一致。如唐纳·麦德雷(Donald M. Medley)认为,教师胜任力包括三个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其中专业技能又可分为三类: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广州大学邢强等学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教师胜任力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分歧的焦点在于在态度或价值观究竟包含什么内容,一些学者认为人格特质应该属于胜任力特征,一些学者认为个人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表现胜任力。根据戴维·麦克兰德的研究,可以将教师胜任力的结构分为两大内容: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外显部分;鉴别性胜任力包括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是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平平者的关键因素,是内隐部分。 二、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师胜任力评价是指教师教育机构对在职教师或拟进教师胜任教学实践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的评估或测评,以判断其是否有资格和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专业知识的评价 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的好坏。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评价,是教师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是专业知识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资料是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的收集的、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文字资料或操作观察记录。这种基础资料可由评价对象提供,也可以由评价主体主动收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个人档案、个人简历是教师基础资料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能较有效的反映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学历水平、科研水平、教学经历等,能较准确的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的测试是评价专业知识水平的一个常见手段,可采用笔试或面试来进行,主要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学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可靠性较高且易于操作,但容易导致教师的反感,广泛推行有一定难度。教师胜任力最终要体现于教学实践中,近来,研究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了新的专业知识测评方法。首先利用幻灯片呈现一个教学情境,同时伴有录音对画面的解释,并针对画面提出问题。呈现完毕后,录音放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其中有一个与已学的专业知识相符,被试的任务是选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