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干预的临床观察_刘志华

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干预的临床观察_刘志华

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干预的临床观察_刘志华
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干预的临床观察_刘志华

一般资料:临床观察58例UC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13例,脾胃虚寒型19例,湿热蕴结型17例,脾肾阳虚型8例,出血型5例。

5治疗结果

58例UC患者中痊愈25例,占43.10%;显效28例,占48.28%;好转5例,占8.62%;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6讨论

灌肠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参:清热燥湿止痢。五倍子:涩肠止泻、解毒止血。

收稿日期:2010-09-16

作者简介:刘志华(1966-),男,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蒲公英:清热解毒、疗肠痈。白芷:散湿止痛、消肿排脓。乌梅:涩肠、疗久泻、久痢。白及:消肿生肌、止血敛疮。败酱草:清热解毒、散瘀排脓。黄芪:补中益气、利水托疮、生肌。锡类散:清热解毒。三七粉、云南白药止血生肌。诸药合用共凑祛湿排脓、止血生肌、收敛止泻之效。

综上所述,内服中药和外用中药灌肠是提高治疗UC疗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国民.健脾清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6(1):32-34.

[2]肖坚.溃结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4):49-50.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干预的临床观察

刘志华1,王松龄1,王改凤1,刘志勇2

(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2.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干预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风防治灵方方药。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评定,血脂、血凝四项、血液流变等指标变化。疗程结束6个月时,调查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①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③血脂四项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④血凝四项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⑤血流变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数值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意义(P<0.05)。⑥疗程结束后追访至6个月时,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1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方干预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中风防治灵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6-1143-03

缺血性中风复发率高,复发性卒中比首次更容易引起严重的残疾,而且预后更差。瑞士洛桑卒中登记处对2,738例病人调查发现,首次缺血中风的早期(最初30天)复发率是4.4%,对1,273例缺血卒中患者平均随访1.1年,发现1年的复发率9.3%,2年为14.1%,且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栓形成的中风几乎都处于复发高危状态。我国由于对卒中的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有差距,导致复发率极高。据国内多家单位统计,缺血性卒中两年内复发率高达15% 30%,5年内复发率高达20% 47.7%,居世界主要国家之首,因此提高我国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水平是临床脑血管病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笔者自2007年10月—2010年3月,采用王松龄教授自拟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进行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采用临床随机、平行对照,开放性试验方法,并以奇偶法分配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0 75岁,平均年龄(60?10.7)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 74岁,平均年龄(58?1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伴随症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在40 75岁;(2)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1];(3)符合中医辨证分型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痰瘀阻证者[2];(4)首次发病后14天 6个月内的脑梗死患者;(5)至少有一项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6)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无症状和局灶体征的静止性脑梗死;(2)有过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形成术者;(3)洼田饮水实验≥4级;(4)mRs分级为5级;(5)除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如:心源性脑栓塞、脑动脉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症、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颅内血管畸形等;(6)发病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等预计不能完成随访1年的病例;(7)精神病患者;(8)其他原因不能按时服药者;(9)妊

娠和哺乳期妇女;(10)正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11)研究人员认为其他原因不适合临床试验者。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干预方案主要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版》及其他中国专家共识,严格控制各种卒中危险因素,具体如下:(1)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首选阿司匹林75 150mg/d;对阿司匹林过敏或医生认为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者,使用氯吡格雷75mg/ d。(2)血压控制:根据病因及分层选择用药,血压控制水平由研究者掌握。(3)血脂控制: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他汀类降脂专家共识》。(4)血糖控制:参考《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5)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治疗:心绞痛治疗除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外,药物治疗选用硝酸脂类、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等,由研究者掌握。(6)行为干预:实施“卒中预防宣教计划”:针对研究者、受试者实行医患面对面的卒中健康教育,进行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控制体重、适量饮酒。(7)积极干预其他卒中的危险因素。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中风防治灵方(太子参30g,制首乌10g,大黄6g,决明子8g,胆南星6g,水蛭8g,天麻15g,全蝎8g),由深圳市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九单味中药配方颗粒配制,每日1剂,开水冲化为300mL,分2次口服。

治疗6个月,对两组进行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临床疗效评定,血脂、血凝四项、血液流变等指标进行评定。疗程结束后,随访至6个月时,统计两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1.3疗效评定

1.3.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评定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方法:疗效百分数(%)=(治疗前计分-治疗后计分)/治疗前计分?100%。

1.3.2西医疗效评定参考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程度)及治疗后的生活能力状况(评定时的病残程度)评定。

1.3.3终点事件评定(1)主要终点事件:疗程结束随访至6个月时再次发生致死性、非致死性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的情况。(2)次要终点事件:疗程结束随访至6个月时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的发生情况;外周动脉疾病事件:随访期间调查下肢动脉疾病、肾动脉疾病、肠系膜动脉疾病等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a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珋

x)?标准差(s)表示。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恶化有效率(%)治疗组30313932093.33▲

对照组30184116080.0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两组治疗后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后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变化死亡有效率(%)治疗组302131023090.00▲

对照组30193107076.67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TC、TG、LDL-C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H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比较(mmol/L,珋x?s)

项目

治疗组(n=60)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n=60)

治疗前治疗后TC 5.90?1.20 4.22?1.10▲★ 5.80?1.44 5.64?1.09▲

TG 1.75?0.71 1.71?0.77▲★ 1.81?0.67 1.80?0.47▲HDL-C 1.38?0.46 1.14?0.46▲ 1.36?0.47 1.40?0.43▲

LDL-C 3.70?0.76 3.04?0.66▲★ 3.65?0.63 3.66?0.75▲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血凝四项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APTT、FIB 均较治疗前改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PT、T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APTT、FI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T、T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血凝四项比较(珋x?s)

项目

治疗组(n=60)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n=60)

治疗前治疗后APTT(秒)29.07?2.7732.97?2.90▲★29.11?3.5330.73?3.63▲PT(秒)11.71?1.7911.46?1.8211.22?1.8010.74?1.77

TT(秒)10.97?2.1510.74?1.9211.10?1.9110.90?1.90

FIB(g/L) 4.36?0.72 3.57?0.69▲★ 4.52?0.57 3.94?0.57▲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ηp、HCT、AI均较治疗前改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组间比较,ηp、HCT、AI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表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珋x?s)

项目

治疗组(n=60)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n=60)

治疗前治疗后ηp(mPa.S) 2.90?0.67 1.93?0.42▲★ 2.76?0.71 2.24?0.60▲HCT(L/L) 1.30?0.400.76?0.33▲★ 1.42?0.420.93?0.27▲AI 6.17?0.87 4.86?0.82▲★ 6.00?0.82 5.32?0.84▲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6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治疗组临床观察结束6个月时,追踪随访,未发生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对照组临床观察结束6个月时,追踪随访,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例,腔隙性脑梗死4例,占1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7药物毒副反应及不良事件观察

两组患者在临床试验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和治疗后一般情况,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与药物治疗相关的异常改变。

3讨论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的治疗,始终遵循“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发”的原则,它在缺血性中风的预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现代药理研究看,中药成分复杂,对缺血中风的预防是通过多靶点、多环节而发挥作用的,甚至某种单药所含的组份可能同时具有降血压、调节脂代谢、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自由基损伤、降低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减轻脑水肿、阻断脑缺血后炎性细胞表达等多种作用。因此,与单一化学药物比较,中药具有更大的潜力。

在多年临床实践和对历代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体会到,缺血中风发病2周后,除痰瘀阻脉外,正虚之象渐渐显露,且气虚阴伤之象多已呈现,而风痰火热之象渐退,此时多呈现气阴不足,痰瘀留滞,内风收敛,而未熄灭,仍有复发之势。此时应用具有益气逐瘀,化痰熄风的中风防治灵方,既能治疗

收稿日期:2010-09-16

作者简介:吴毓敏(1962-),女,河北保定人,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郭选贤(1956-),男,河南洛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痰瘀阻型为主缺血性中风,又通过它的干预达到预防中风病复发之目的。方中太子参、制首乌为君,太子参具有益气养阴之功效,是一味平补之药,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二者合用气阴双补,可顾护人过四十,体内气虚、阴精之不足;水蛭性缓深入血脉《本草经百种录》称其“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急坚易破,借其力以攻击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用其破血逐瘀,可达祛瘀不伤正之功;天麻化痰通络,平肝熄风;胆南星清热化痰;全蝎平肝熄风,止痉通络,佐以大黄、决明子以清热、泻浊、逐瘀,使热毒浊邪排泄自有去路,且大黄能佐水蛭以通利血脉,决明子佐全蝎以平肝熄风,诸药相伍共奏益气养阴、熄风化痰,活血通脉等功效,用于风痰瘀阻、阴虚风动、气阴血瘀引起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和中风后遗症等,可增强心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环,缩小梗塞面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活性,预防血栓形成,并可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它是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和二级预防的有效中药方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7.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糖脂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甘油三酯血症

及对高密度脂蛋白、血糖的影响

吴毓敏1,张华锴2,郭选贤2

(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450052;2.河南中医学院热病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目的:观察糖脂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高密度脂蛋白、血糖的影响。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自拟糖脂汤。1个月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显效19例,有效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治疗后甘油三酯明显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升高,血糖也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糖脂汤对2型糖尿病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有一定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及辅助降血糖的作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中西医结合疗法;糖脂汤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6-1145-02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是导致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因素,资料显示:近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近80%的糖尿病患者伴血脂异常,因此国内外有些学者将糖尿病称为“糖脂病”[1]。对糖尿病病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对脂质代谢紊乱进行治疗,可以阻止或延缓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防止或延缓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的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突出特征为血浆中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下降,近年来,我们根据临床经验,采用自拟糖脂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甘油三酯血症56例,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6例病例为本科门诊及住院病例,其

AHA ASA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文版)

2 AHA/ASA Guideline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o avoid any actual or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at may arise as a result of an outside relationship or a personal, pro -fessional, or business interest of a member of the writing panel. Specifically, all members of the writing group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nd submit a Disclosure Questionnaire showing all such relationships that might be perceived as real or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is guideline was approv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ce Advisory and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July 13, 2010. A copy of the guideline is available at https://www.doczj.com/doc/c73292157.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3003999 by selecting either the “topic list” link or the “chronological list” link (No. KB-0102). To purchase additional reprints, call 843-216-2533 or e-mail kelle.ramsay@https://www.doczj.com/doc/c73292157.html,.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quests that this document be cited as follows: Furie KL, Kasner SE, Adams RJ, Albers GW, Bush RL, Fagan SC, Halperin JL, Johnston SC, Katzan I, Kernan WN, Mitchell PH, Ovbiagele B, Palesch YY , Sacco RL, Schwamm LH, Wassertheil-Smoller S, Turan TN, Wentworth D;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 -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1;42:227–276. Expert peer review of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s is conducted at the AHA National Center. For more on AHA statements and guidelines development, visit http://www.ameri https://www.doczj.com/doc/c73292157.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3023366. Permissions: Multiple copies, modification, alteration, enhancement, and/or distribution of this document are not permitted without the express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structions for obtaining permission are located at https://www.doczj.com/doc/c73292157.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4431. A link to the “Permission Request Form” ap -pear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page. ?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c. 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卒中预防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制定的指南 美国神经病学会认证本指南为神经科医生的教育工具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神经外科医师大会评阅本指南并认证其教育内容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Karen L. Furie, MD, MPH, FAHA, Chair; Scott E. Kasner, MD, MSCE, FAHA, Vice Chair; Robert J. Adams, MD, MS, FAHA; Gregory W. Albers, MD; Ruth L. Bush, MD, MPH; Susan C. Fagan, PharmD, FAHA; Jonathan L. Halperin, MD, FAHA; S. Claiborne Johnston, MD, PhD; Irene Katzan, MD, MS, FAHA; Walter N. Kernan, MD; Pamela H. Mitchell, PhD, CNRN, RN, FAAN, FAHA; Bruce Ovbiagele, MD, MS, FAHA; Yuko Y . Palesch, PhD; Ralph L. Sacco, MD, MS, FAHA, FAAN; Lee H. Schwamm, MD, FAHA; Sylvia Wassertheil-Smoller, MD, PhD, FAHA; Tanya N. Turan, MD, FAHA; Deidre Wentworth, MSN, RN;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摘要:这一更新的指南用于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幸存者,为他们提供有关预防缺血性卒中全面和及时的循证医学建议。循证医学建议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对心源性栓塞的抗血栓治疗、对非心源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进一步预防卒中复发的建议在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列出,包括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尤其是与妊娠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相关的卒中)、脑出血后抗凝血剂的应用以及在其他高危人群中指南执行的特殊措施等。 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卒中预防 (Stroke. 2011;42:227-276. 杜万良 栾煜 王春育 陈盼 李姝雅 译 刘丽萍 高山 校)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征 B .Essen 量表 口 C .SPI-II 量表 ° D.以上都是 2.(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 >4%() 目A . > 3分 B . > 4 分 D . > 6 分

3.(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 用阿司匹林() A .24 ?48 h 工 B .48?72 h 翅 C .72 ?96 h D .96 ?120 h 4.(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W 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 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21d () A.阿司匹林工 B.氯吡格雷 C.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厂D.以上都不是 5.(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刖A.阿司匹林耳B.氯吡格雷 C.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J D.以上都不是 6.(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 TIA患者, 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韵 A .12h 工 B .24h 翅 C.36h D .48h 7.(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乜 A .ppi 工B .H2受体拮抗剂 C.黏膜保护剂 厂D.以上都是 8.(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 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 A.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 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春季更应预防脑中风

健康常识 春季更应预防脑中风 脑中风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急症,因为其发病迅速并且致死率高,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脑中风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脑中风在医学上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脑功能缺损综合征。专家介绍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中风即脑梗死,出血性脑中风则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其致病因素非常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脑中风的患病几率增加。近些年来,脑中风的发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脑中风危险因素中,年龄和遗传因素是不可干预的,在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等疾病都与脑中风的关系尤为密切。 脑中风早期必须及时就医 突发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涎; 突发视力模糊或失明; 突发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

突发严重的不明原因头痛、呕吐; 突发不明原因的头晕、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遗忘或记忆障碍。 专家建议,出现卒中早期症状,不论时间长短应及时就医,以缩短入院前的延误时间。 三级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虽多,但也可以加以控制和提前预防。针对卒中危险因素,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一、二、三级预防措施。通过三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首先是一级预防。在病发前要做好预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的产生。特别是针对卒中高危人群,通过早期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其次是二级防护,对于发生过1次或多次脑中风的患者,不可轻视,要积极探寻病因和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预防或降低卒中再发危险。 最后是三级预防,针对卒中患者加强治疗和康复护理,预防或减轻残疾程度,促进功能恢复。 通过三级防护,可以有效控制脑中风的发生,防止病情加重。 不要频繁更换医生 脑部疾病在求医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慎重。目前的脑中风诊断普遍存在诊疗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患者依据治疗效果,比较倾向于经常性地更换主治医生,这样会对治疗的连续性造成影响,反而有碍于病情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如何预防脑卒中完整版

如何预防脑卒中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如何预防脑卒中 卒中是一种因供应脑细胞的氧和血液的血管被突然切断而发生的脑疾病。大多数卒中是由于供血动脉被栓子或缓慢生长的血栓(块)所阻塞。一些卒中(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因为脑内或脑表面的某些血管壁的薄弱部分破裂引起出血压迫脑组织所导致。据估计我国每年有150万人患脑卒中,其中75%残废,40%重残。脑卒中一旦发生,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少病人需终生护理或继发脑血管痴呆。但许多卒中是可以避免的,即使不幸患上,如能及时发现并就医,可帮助减少脑损害以及由此产生的残废。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和颈动脉疾病;曾有过短暂性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是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控制的。你应与医生讨论,了解哪一种预防方式更适合你。>>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长时间静坐的工作、饮酒及饮食失调。你可以通过戒烟、有规律地运动、均衡饮食及限制饮 酒来控制这些因素。 卒中的预防方法1.控制血压知道你的血压,如果有高血压,务必与医生商量,使其得到控制。高血压是卒中的头号原因。至少半年或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如果你有高血压,更要经常量。如果你的血压的上值(收缩压)经常高于140毫米汞柱或下值(舒张压)经常高于90毫米汞柱,应咨询医生,如果医生确认你有高血压,会建议你有规律地运动锻 炼、用药物控制以及提出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2.治疗房颤检查你是否患有心房颤动(房颤),如果有应及早治疗。房颤可使血液聚集在心脏腔室中,因而易形成血栓,引发心源性脑栓塞。医生可通过把脉、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确定。如你有房颤,医生会开一些药给你,以减少患卒中的危险,你应坚持服用,不能因自觉无不适,就自行停药。有不少人因停药发生卒中,而抱恨终生。3.戒烟吸烟使卒中的危险增加一倍。如果你马上戒烟,卒中的危险性即开始下降。五年后你得卒中的危险性会与那些 不吸烟的人一样。 4.限酒如果你喝酒,要适可而止。大量饮酒肯定有害无益。酒也是药,它可以与服用的其它药物相互作用。5.控制胆固醇验血了解自己的胆固醇水平。高胆固醇可通过增加患心脏病,间接地升高患卒中的危险性。降低高胆固醇可以减少患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轻度胆固醇升高可通过减少饮食脂肪和运动就能控制,中、高度升高则需加用药物

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word精品

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致残率高居第一,在疾病谱中因脑血管而死亡者,在日本占第二位,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第三位,而在我国近年来已跃居榜首。中风一旦发病,再发率很高。在美国,每年约600000 新的或复发性的中风病人中,500000 例为中风首发,有100000 例是中风复发的病人。统计结果显示,大约25%脑血管病幸存者在 2 年内再发,而 5 年内有大约40%患者 再次复发,其中65%为缺血性脑中风。原发卒中后,再次卒中的危险性与一般人群相比升高9 倍,再次中 风的患者预后更差,70%-80% 常导致严重的致残或死亡。 近三十年来,在美国,中风的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防止中风发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其发病率呈逐年降低趋势。中风的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是对已发生过中风的患者采用 各种相关措施预防其再发。再次复发往往是多因素交叉作用导致。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 ,首次发作为脑血栓形成者再次发作多仍为血栓形成,而脑栓塞约38%转变为其它类型如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超过半数再发为脑血栓形成。(一).目前针对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的医疗措施,国内外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管理血压高血压本身既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10 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 ,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分别增加47%和54%;反之,另一项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人群合 作研究显示,人群舒张压每降低 5 mmHg ,脑中风的相对危险度降低44% 。PATS (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合作组进行了中风后降压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入组病人共计5665例,平均血压为154/93mmHg,平均年龄60岁。跟踪三年的研究结果表明,indapamide (吲达帕胺)2.5mg治疗组平均降低舒缩压89宀87 mmHg和149宀144 mmHg ,使致命与非致命性脑卒中事件下降29%。近年一项来自包括亚洲、欧洲多中心(172个)PROGRESS研究显示,共6105例既往有中风和TIA患者中, 与安慰剂组比较,单用4mg/d perindopril (培哚普利)治疗组在降舒缩压5/3 mm Hg 时降低中风发生率并不明显,而perindopril+indapamide 合并用药组降低达43%。 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二级预防显得极为重要,难治性高血压一线联合用药方案推荐: 1)a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盐酸乌拉地尔、多沙唑嗪)+利尿剂+ B受体阻滞剂, 2)A CEI+利尿剂+ 3受体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 3)A CEI+ 利尿剂+钙受体阻滞剂(a 受体阻滞剂); 4)血管扩张剂(米诺地尔、肼苯达嗪)+利尿剂+3 受体阻滞剂 治疗高血压可以预防中风的再发,减少并发症,但由于个体化差异,在临床中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多数患者中风为老年人,对药物治疗较为敏感,可增加低血压的危险性,对正常血压的中风患者则更需谨慎。主要策略是长期、积极、有效地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同时注重对靶器官保护。 2. 控制血脂、血糖 业已证实,高血脂、糖尿病是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降低血脂是否对中风二级预防有益,以往一直存在争议。11 个随机双盲的基本分析表明,降低胆固醇对二级预防无明显效果,但自从他汀类降脂药问世后,上述结论面临挑战,法国一项病例数超过32000 的随机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应用statin 可以是二级缺血性中风预防行之有效的手段(I级证据),Meta-analysis显示simvastatin与pravastatin效果接近,能使中 风的危险性下降25%。但目前对出血性中风没有资料证实有益,而低脂能增加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尤其在 LDL<1.8mmol/L 时),应引起警惕和重视。 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类型和糖耐量、胰岛素抵抗等情况选择使用降糖药,使血糖长期维持在合理范围。近年认为,胰岛素抵抗是贯穿多种相关疾病的纽带,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导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土壤” 。因此,以胰岛素抵抗为靶点,通过饮食疗法、运动、减肥疗法,胰岛素增敏,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血凝、血粘等系列措施,改善胰岛素抵抗疾病基础,将使中风的二级预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 抗血小板治疗 (1) 阿司匹林( Aspirin )

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什么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梗塞、冠心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梗塞、冠心病的复发。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包括哪些内容? 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停停吃吃,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更危险。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有两个“ABCDE”,缺一不可。 *(一)ABCDE A 、阿司匹林(Aspirine)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150毫克,能够防止脑梗塞的复发。 B、血压血脂(Bloodpressurecontrol) 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梗塞或复发脑梗塞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 C 、中药防治(Chinesemedicine) 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防治脑梗塞有确切而全面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类中药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它是我国首个着眼二级预防进行二次研发的现代中药,同时具有协同降压、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作用,能够安全准确的防止脑梗塞的进展;对尚未发生脑梗塞,但已出现动脉硬化症状或脑梗塞先兆的中老年人,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从服用安全性以及治疗的针对性上都更胜一筹。 D、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 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利于脑梗塞形成。糖尿病患者宜低糖低热量饮食,适当用降糖药。 E 、康复教育(Education)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您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吗?——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六)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地位目前存在争议。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应不应该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管疾病呢?这也是不少患者经常咨询的一个问题。 首先“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所有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前均应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强调只在10年冠心病风险≥10%并且没有禁忌证的人群才考虑选用阿司匹林。具体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天作为以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1) 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或30岁以上伴有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 (2) 高血压且血压控制到150/90 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50岁;②有靶器官损害;③糖尿病。 (3)未来10年心脑血管事件危险>10%的患者。(有关风险测定在下面附表列出。) (4)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 ①血脂异常;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30岁以下人群缺乏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证据,故不推荐使用。 80岁以上老人获益增加,但胃肠道出血风险也明显增高,应仔细权衡获益一风险比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建议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或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溃疡病活动期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治愈溃疡病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应用阿司匹林。 对阿司匹林过敏且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除外胃肠道疾病),如有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指征,建议氯吡格雷75 mg/天口服替代。附件:涉及到危险度评估的因素有:年龄、血压、血脂、吸烟、糖尿病、体重指数【有关体重指数我曾在前面博文中说明过:计算公式:体重指数= 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您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将每项得分相加,总分在第三步表中查对,看看自己10年危险是多少。

脑卒中防治知识讲座

脑卒中防治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二、临床症状 脑卒中的先兆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大类由脑部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急性疾病,现代医学统称其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但实际上任何种族、年龄、性别的人均可发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非常重要,脑卒中的特点是发病急、起病突然。常见的症状包括: 1.头痛、头晕。脑出血时头痛加剧,还伴有呕吐;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的感觉,活动时加重,常常有呕吐和恶心症状。 2.语言障碍。不能说或不能听懂他人的语言,最常见的是语言含混不清。 3.肢体活动障碍。多为一侧肢体瘫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身不遂。有可能是完全不能活动;或者虽然可动,但却无力、不灵活,比如不能持物、走路向一侧偏斜等,也有的时候表现为整体活动障碍。 4.偏身感觉障碍。可表现为一侧躯体或肢体感觉消失,或对各种疼痛、冷热刺激不敏感,麻木感等。 5.视物成双或重影、视物模糊或一过性视物不清等。

上述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地是几种表现以不同的组合而出现。如果病后很快出现昏迷、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等,说明病情危重。 三、危险因素 预防的重要性: 控制脑中风发病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知道中风的严重性,早期预防和治疗中风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xx的危险因素有: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阳光长城计划"健心脑筑安康"2012年度专题报告于2012年10月20~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旨在抑制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对北京市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在大会上,卫生部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围绕脑血管的防治策略作了题为"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的专题报告。 脑血管病是中国的第一大死因,防控任务很艰巨 2008年中国的脑血管死亡率为每年136人/10万,首次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大死因,且越是贫穷的地区脑血管病的发病越靠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脑血管病是穷人的病。研究显示,全世界约85%的脑血管病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两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所做的研究显示,中国脑血管死亡是北美的5倍,而先进国家已经跨过了脑血管死亡的高发阶段。王拥军教授表示,从临床特点上讲,美国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比中国整整晚10年时间,也就是说脑卒中剥夺了中国十年的劳动力。且中国脑卒中的发病以男性居多。 北京市近五年脑血管病死亡率仍呈递增趋势,住院费用2010年接近20亿元对家庭负担,社会负担、病人压力,医保都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脑血管病的防控任务很艰巨。 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策略——"ASA"三大基石

脑血管病发病的6步台阶为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疾病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脑卒中复发。卒中复发的预防即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依从性佳,但压力较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目标人群是既往有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预防的目的包括:明确脑血管病患者并进行治疗、康复,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减少有创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生存率。 《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要遵循分层治疗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按照卒中复发危险度的高低将患者分层,以此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而所谓分层治疗,就是依据Essen评分表,根据患者年龄、吸烟状况,是否伴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是否有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既往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病史,进行危险分层评估,该评分表是近年来评估卒中复发风险最好的一个模型,并且在我国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的临床效度验证。按照Essen评分,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可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针对不同危险分层,医生可个体化选择患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对评分在2分以下的患者,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而对于评分在3分以上的高危患者,氯吡格雷的优势更明显,它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包括卒中在内的缺血性事件再发。 "2008年~2009年北京天坛医院有个统计,我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住院率仅有5%,这使得许多此类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王拥军教授强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或会

脑卒中防治知识

脑卒中防治知识 1.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近年发病率不断升高,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脑卒中患者500万以上,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每年死于卒中约100万人。 2、脑卒中幸存者中约3/4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3、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的最主要因素,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者占42.4%。另外,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4、脑卒中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一般起病缓慢,包括脑血栓、脑梗塞等。出血性中风称脑溢血,起病突然,头痛、恶心、呕吐为先兆症状。 5、脑卒中病情凶险变化快,往往病情突然加重。不论首发症状轻重,一定要及时住院观察治疗。争取尽早CT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6、患脑卒中后一般都有偏瘫,康复治疗是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的关键,应该根据病情尽早开始进行。 7、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干预,通过自身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卒中。预防的关键在中年,重点是避免发胖,不吸烟,不饮酒,少吃脂肪含量高的动物食品、多活动、保持情绪稳定。 8、已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有效控制病情,防止引发脑卒中。

有效防治脑血管病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趋势,北京地区,因脑卒中所致的死亡已跃居为死亡原因中的第一位。中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死亡率位占死因顺位第二位;每年约有150万新发脑血管病病人,而在现存的脑卒中患者中,约75%不同程度的丧失了劳动能力,40%重度致残。 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可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症、缺乏体育活动及饮食营养不合理等危险因素造成。由于本病涉及的危险因素较多,病因复杂,难以控制,一旦发病累及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患者终生残疾,故本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脑血管病患者为什么呈上升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健康宣传力度仍然不够;第二、健康教育宣传的针对性不强;第三、虚假宣传、商业炒作鱼目混珠;第四、预防方式不正确,如很多市民知道运动是预防脑血管病简单有效的措施,但是不少人做的是室内无氧运动,反而增加了脑耗氧量,导致脑血管病发作。有的市民运动量过大,不知道运动时应该实时监测心率,一般运动时心率为170减年龄,比如4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即脉搏每分钟不超过130次。运动时的呼吸可以加快,但以能正常说话交流为宜。第五、地理环境如酷暑的炎热、严冬的寒冷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可以导致或诱发脑血管病的发生。酷暑时节,由于气温较高,可致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脑血管病发作。隆冬时节,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管腔狭窄,血液外周阻力增加,也容易导致脑血管病。另外饮食习惯喜欢吃比较咸的菜,食盐射入量过大,导致钠水储留,人体内循环血容量增加,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诱发脑血管病。一般正常人每日每天应射入食盐为6克,即冰激凌勺的两勺为宜。 脑血管病需要长期有效的预防 脑血管病的预防首先要从排除危险因素开始。预防脑血管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能搞突击;另外,脑血管病的预防最好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防治,做到有的放矢。切忌用一些商业厂家推销的药品和保健品,以及仪器用品。百姓患者应该掌握健康的四大基石,即 合理膳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立足国情,合理膳食可以总结为两句话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一”:指每日一袋牛奶;“二”:指每日250克左右碳水化合物;“三”:指每日3至4份高蛋白食品;“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指每日五百克蔬菜及水果。每天要适量喝红葡萄酒、绿茶,必须吃些黄色蔬菜、绿色蔬菜、燕麦粉或燕麦片以及黑木耳。 适量运动快速走步是很好的保健方法。每天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40分钟的快走运动。按照没有其他合并症糖尿病人降血糖锻炼的要求,建议走路时,以每分钟走120步快步走为宜。 戒烟限酒吸烟百害无一利,应该广泛宣传戒烟,禁止酗酒。 心理平衡做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做到顺境时要助人为乐、逆境中要自得其乐、平日里要知足常乐

如何预防脑卒中

如何预防脑卒中 卒中是一种因供应脑细胞的氧和血液的血管被突然切断而发生的脑疾病。大多数卒中是由于供血动脉被栓子或缓慢生长的血栓(块)所阻塞。一些卒中(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因为脑内或脑表面的某些血管壁的薄弱部分破裂引起出血压迫脑组织所导致。据估计我国每年有150万人患脑卒中,其中75%残废,40%重残。脑卒中一旦发生,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少病人需终生护理或继发脑血管痴呆。但许多卒中是可以避免的,即使不幸患上,如能及时发现并就医,可帮助减少脑损害以及由此产生的残废。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疾病危险因素包括: >>高血压、心脏病和颈动脉疾病;曾有过短暂性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是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控制的。你应与医生讨论,了解哪一种预防方式更适合你。 >>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长时间静坐的工作、饮酒及饮食失调。你可以通过戒烟、有规律地运动、均衡 饮食及限制饮酒来控制这些因素。 卒中的预防方法 1.控制血压知道你的血压,如果有高血压,务必与医生商量,使其得到控制。高血压是卒中的头号原因。至少半年或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如果你有高血压,更要经常量。如果你的血压的上值(收缩压)经常高于140毫米汞柱或下值(舒张压)经常高于90毫米汞柱,应咨询医生,如果医生确认你有高血压,会建议你有规律地运动锻炼、用药物

控制以及提出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2.治疗房颤检查你是否患有心房颤动(房颤),如果有应及早治疗。房颤可使血液聚集在心脏腔室中,因而易形成血栓,引发心源性脑栓塞。医生可通过把脉、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确定。如你有房颤,医生会开一些药给你,以减少患卒中的危险,你应坚持服用,不能因自觉无不适,就自行停药。有不少人因停药发生卒中,而抱恨终生。 3.戒烟吸烟使卒中的危险增加一倍。如果你马上戒烟,卒中的危险性即开始下降。五年后你得卒中的危险性会 与那些不吸烟的人一样。 4.限酒如果你喝酒,要适可而止。大量饮酒肯定有害无益。酒也是药,它可以与服用的其它药物相互作用。 5.控制胆固醇验血了解自己的胆固醇水平。高胆固醇可通过增加患心脏病,间接地升高患卒中的危险性。降低高胆固醇可以减少患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轻度胆固醇升高可通过减少饮食脂肪和运动就能控制,中、高度升高则需加用药物治疗。胆固醇水平正常或偏低的人,不要低脂饮食和服降脂药。低脂和营养不良者,要增加饮食中蛋白、脂肪和维 生素,可减少脑出血的危险。 6.控制血糖验血了解血糖水平。糖尿病可使你有更高的卒中危险。多数糖尿病可以通过认真注意饮食得到控制。 7.运动养成每日运动的习惯。轻快的散步、慢跑、骑车、游泳或其它活动,每日至少30分钟,可以在多方面改 善你的健康,同时减少你患卒中的危险性。 8.限盐有高血压者要低盐(钠)饮食,少吃油腻。减少饮食中的钠,可以降低你的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你 患卒中的危险性。

对黑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

750 C 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1,2 Blacks suffer from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rates of CV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1,3 Substanti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psychosocial stress contributes to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CVD.4–8 The attributable risk associated with psychosocial stress factors across diverse populations is similar to traditional CVD risk factors.8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actors, including depression, anger, hostility, and anxiety, predict CVD clinical events.9–11 The disparity in CVD in blacks may be related to disproportionate levels o f p sychosocial a nd e nvironmental s tress.12–16 R 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stress reduction using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M) program have reported decreases in CVD risk factors, surrogate end points, and mortality in black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17–24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is trial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ractice of the TM program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VD in blacks. Methods Study Design The trial was conducted between March 1998 and July 2007 in 2 phases. The first phase was from March 1998 to April 2003. After a hiatus in Background —Blacks have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sychosocial stress may contribute to this disparity. Previous trials on stress reduction with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M) program have reported improveme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surrogate end points, and mortality in blacks and other populations.Methods and Results —This w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201 black men and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were randomized to the TM program or health education. The primary end point was the composite of all-cause mortality,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stroke. Secondary end points included the composite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revascularizations, and cardiovascular hospitalizations; blood pressure; psychosocial stress factors; and lifestyle behaviors. During an average follow-up of 5.4 years, there was a 48% risk reduction in the primary end point in the TM group (hazard ratio, 0.5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29–0.92; P =0.025). The TM group also showed a 24% risk reduction in the secondary end point (hazard ratio, 0.7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51–0.1.13; P =0.17). There were reductions of 4.9 mm Hg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8.3 to –1.5 mm Hg; P =0.01) and anger expression (P <0.05 for all scales). Adher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Conclusions —A selected mind–body intervention, the TM program, significantly reduced risk for mortality,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These changes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blood pressure and psychosocial stress factors. Therefore, this practice may be clinically useful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linical Trial Regist rat ion —URL: https://www.doczj.com/doc/c73292157.html, Unique identifier: NCT01299935.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 2012;5:750-758.)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integrative medicine ? health status disparities ?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 meditation ? mind–body therapies ? stress ? 2012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c.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is available at https://www.doczj.com/doc/c73292157.html, DOI: 10.1161/CIRCOUTCOMES.112.967406 Received July 16, 2012; accepted September 14, 2012. From the Institute for Natural Medicine and Prevention, Maharishi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Fairfield, IA (R.H.S., M.V .R., S.I.N., C.G-K., J.W.S., C.N.A.); Center for Natural Medicine and Prevention, Maharishi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 Maharishi Vedic City, IA (R.H.S., M.V .R., S.I.N., C.G-K., J.W.S.); an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 Milwaukee, WI (C.E.G., T.K., J.M.K.).?Deceased. Correspondence to Robert H. Schneider, MD, FACC, Institute for Natural Medicine and Prevention, Maharishi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Fairfield, IA 52556. E-mail RSchneider@https://www.doczj.com/doc/c73292157.html, Stress Reduction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Blacks Robert H. Schneider, MD, FACC; Clarence E. Grim, MD; Maxwell V . Rainforth, PhD; Theodore Kotchen, MD; Sanford I. Nidich, EdD; Carolyn Gaylord-King, PhD; John W. Salerno, PhD; Jane Morley Kotchen, MD, MPH; Charles N. Alexander, PhD ? N o v e m b e r 20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