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中西部乡村春节习俗嬗变的文化心理透视

关中西部乡村春节习俗嬗变的文化心理透视

关中西部乡村春节习俗嬗变的文化心理透视
关中西部乡村春节习俗嬗变的文化心理透视

第28卷 总第121期科学 经济 社会

Vo.l 28,Su m No .121

2010年 第4期

SCI ENCE ECONOMY SOCI ETY

No .4,2010

收稿日期:2010-08-21

基金项目:陕西省艺术学计划项目(2008024);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计划项目(09J K021)。作者简介:仵军智(1976 ),男,陕西宝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间文艺与文化传播。

关中西部乡村春节习俗嬗变的文化心理透视

仵军智,赵德利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 721013)

要:春节是中国民族节日的标志,春节习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追寻的文化心理。在关中西部,传

统春节具有信仰性仪式化的特点,随着中国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关中西部的乡村民众悄然从信仰性日常生活渐变到生活世俗化模态。生活饮食由节俭寄托转向市场消费,游艺娱乐从个性体验转向社会表演,礼俗传承由仪式转向形式,心意信仰由祈望转向实用。面对年俗的转化,我们要正视市场消费心理与现代传播方式的影响,复兴传统民间文化精神,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持存人文心态,守护节日民俗。关键词:春节;信仰性日常生活;关中西部;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F 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4-0020-04

Pers pectives on Cult uralM e ntality about Rustic Spri ng

Festival s Evolution inW ester n Guanzhong Area

WU Jun-zh,i ZHAO D e-li

(The D e p ar t m 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Baoji Universit y of A 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China)Abstrac t :The Spring F estiva l is the symbo l o fCh i nese nationa l https://www.doczj.com/doc/c13189100.html,m on custo m s about th i s festiva l foucusly de m on strate the Ch i nese people s 'cu ltura lm enta lity of pursui ng good life .In western Guanzhong area ,trad itona l spr i ng festival has the charac ters of fa it h-re l a ti ng and ce re m onia lly.W ith the transfor m ati on of Ch i nese so ciety c i v ilizati on from ag ricu lt u ra l to i ndustria,l w estern Guanzhong area rustic life has graduall y s w itched fro m faith-re l a ting sty l e to co mm on cust om s-co ducti ng one .M eanwh ile ,t here are m any changes com e up ,such as ,t he ir diet hab it ,from econom i ca ll y -rely i ng to m arket consu m i ng ;enterta i n m en t ,from i nd i v iduall y experience t o pub lic perfor m ance ;manners traditions 'tans m itti ng ,

fro m cere

m oia lly to for m a lis m ;be lief i n w ish pray i ng ,from for w e lfare to for practical effects ,and so on .Be i ng faced w ith these evo l u tions on festival custo m s ,we shou l d th i nk h i gh l y of t he i nfl uences o fm arket consu m i ng phy co logy ly and modern comm un i ca tion w ay s ,reconstruct trad itiona l fo l k cu lt u ra lm enta li ty ,rene w rustic publi c culture space,preserve hu m anis m m enta lit y and pro tect our festi va l fo l klore .

K ey word s :t he Spr i ng F esti v a;l fa it h-re l a ti ng life ;w estern Guanz hong a rea ;cu lt ura lm entalit y 关中是一个内涵丰厚的历史地理名词。它一方面指代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耕种灌溉条件都很好的 八百里秦川 ,另一方面又指代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见证华夏文明沧桑延绵历程的地域。关中西部,俗称西府,与以渭南为代表的东府相对,现属宝鸡市所辖区域,是周秦文化的发祥

地。狭长而肥沃的地形特点和辉煌沧桑的文化积淀,使关中西部成为极具鲜明特色的文化符码。在当下的社会转型中,关中西部民众对传统的依恋与对现代的向往相交织,形成二元对立的文化心理倾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它凝结着华夏子

孙千百年来美好的祈愿,已经成为寄托亲情、承载友情、缅怀先祖、祈望未来的民族民间文化符号,成为传承年节习俗的重要纽带。随着民众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倾向,春节中的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在关中西部这样一个相对保守的文化区域,民众心理与行为也滋生出新的动向,形成新的特点。

一、节俗嬗变:信仰性生活的传承与变异

过春节俗称 过年 ,是指以除夕为中心的前后近一个月的民众的节庆行为过程。这段经历是辛苦劳作一年的民众所期待的欢娱与休养时段,充分展现自我情感与渴盼,具有信仰性生活仪式的特点。近些年来,关中西部民众的春节心理与行为方式发生很大转变。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精神娱乐方式的不断涌现,民众逐渐淡化形式繁缛的年节生活礼仪。

1.生活饮食:由节俭寄托转向市场消费

春节可以说是从饮食发端的,各色各样的 美食 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传统春节最让人们期盼的生活内容。但是, 手工 制作节俭朴实的春节饮食,随着民众经济收入的提高,逐渐向着 机制 的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渐失传统节俗浓重的信仰性生活文化内涵。

腊月二十三 祭灶 要为灶王爷烙 干粮 (圆形有花纹,附茴香、芝麻等,类似烧饼),祈求灶王爷 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祈拜完毕后,全家分享,内中寄托着美好的生活期盼。而现有很多人家嫌麻烦,去商店购买 干粮 ,另辅以水果、点心,供献出来既体面又简便,这种消费方式与传统方式的心理寄托明显相别。正是在腊月里办年货做年饭的心理企盼中,民众逐渐唤起了对传承久远的年节文化的心理承续,在正月里正式拉开祭祖、拜年、游艺娱乐,家族村落民众团聚融通,在心理构建古今一体、邻里一家的民族亲情。

进入21世纪,传统年节习俗渐受工业文明理念的影响,发生很大的变化。春节饮食用品已经很少手工制作,而以在商店购买为主。招待客人时,七大碟八大碗,展示富裕以示尊敬客人。自家不蒸馍而购买机制罐罐馍成为新时尚,认为买的馍面白好看,有面子。袋装食品、火腿肠、非常可乐等更是在便宜中显示 富裕 。关中西部有一风俗,客人拜年来时带点心之类礼品,回家时主人回送自家蒸的馍,一般是双数,以表谢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时尚与面子相对看重,年节习俗逐渐嬗变。有的家庭,招待客人甚至年夜饭也不在家里吃,而到饭店去,以示对老人的孝敬和对客人的尊重。

毫无疑问,富裕程度并不能代表快乐程度,过春节本应该是一个主体体验快乐的过程,是一个民众交流沟通,聚会倾诉感情的空间。打工在外的人千里迢迢赶赴家中,为的是相聚时的快乐体验,是感受邻里亲情构建的信仰性生活文化空间!而当下的春节饮食嬗变却内涵着市民社会消费的世俗化倾向,缺少了沟通理解互助的传统品德。正是因此,很多人感叹: 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 缺失了心灵寄托和快乐体验的春节让人揪心!

2.游艺娱乐:从个性体验转向社会表演

游艺活动是春节中必不可少的快乐元素。在关中西部,民间游艺活动依然声势浩大,热闹非凡,但其文化功能性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悄悄发生变化。在诸多游艺活动中,社火可谓一枝独秀,无以匹敌。传统社火有步行表演和马上表演,虽然行走距离不远,但是四下乡邻聚拢一处,既观赏表演,又交流感情,欢快热烈。传统社火表演的内容勾连其人们的历史文化记忆,无异于又一次信仰性生活文化体验。

步入工业文明时代,社火被被现代交通工具替代,虽然社火队伍可以游走得更远,参与的人数更多,阵势更大了,但是社火所带给人们的快乐体验和文化记忆却越来越少,偏于形式宣传的功利表演已经激不起民众的信仰性心理期待。且不说城市中的大型社火游演,县城的社火表演亦能反映这种转变。

刚过初五,组织者就进行宣传,民众异常期盼。巡演这天,男女老少早早地穿戴整齐,等待在社火必经之道两侧,反映了在现代娱乐元素充斥的今天,民众仍然对传统游娱民俗热衷与期待。社火一般以村为单位,依次相接,绵延数里。但各村的形式区别不大。先是形象车开道,上面是村办企业的广告宣传,紧接着是锣鼓队,都在车上装上大鼓,一圈人围着打,不像从前每人扛一面鼓。再后面是彩旗队,五颜六色,煞是漂亮。紧接其后是秧歌队,以妇女为主,衣着鲜艳但动作单一,比划一下,点到为止,最后是社火,也是装在车上,装扮出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色彩绚丽但表情木讷,没有什么动作。基本上村村如此,看得多了,游客审美疲劳,兴趣衰减。直到难得一见的高跷队、滑旱船等传统游艺表演时,观众中才响起热烈的鼓掌声和叫好声。

当代民众对传统游艺的欣赏能力和心理期待还是很高的,社火阵容庞大而看点降低的原因在于民众对社火中技艺的价值判断发生转移。车社火、马社火、高跷、狮子喷火等祈福纳祥与技能展示的功能在降低,而装饰性与形象宣传性在增强。另外,社火技艺带给艺人的自豪感在衰降,因为当下判断 能人 的标准趋于经济地位的高低而非个人技艺与才干。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人人传承的觉悟还有待提高。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性文化心理是持存发展传统年节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

二、礼俗形式:虔诚与功利的心理杂糅

关中道是一条东西长南北窄的渭河冲积平原,南倚巍峨秦岭,北接 北山 ,土地肥沃,是陕西重要的产粮区和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尤其是关中西部,地处渭河中上游,比渭南地区(东府)更具渭河冲积地理特点。先古与周秦文化的深厚积淀,这里的民众方音浓重,性情耿直,民风保守而淳朴,古老传统习俗种类繁多而传承较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俗事象正在发生着嬗变,在春节习俗中表现也很明显。

1.礼俗传承:由仪式转向形式

人类先祖创造仪式的意义,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努力形成并巩固占优势地位的社会意义,它也是巩固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或者说, 仪式是为了给浮动的意义设定疆域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仪式,就等于这个社会没有共通的集体记忆。仪式可以采用物质载体来表达,其作用也更为有效。 如果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礼品只是仪式的附属品,仪式的主要作用在于给予变动的,还未成形的事件赋予某种意义。 [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礼品的功能是调和社会生活,充当某种社会意义的符码。至于准确地赋予形式和意义,则又是文化与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或者说由社会意识决定。

拜年礼俗最为典型。拜年分为亲戚拜年和家族拜年。亲戚关系是由女性联络的关系,比如舅爷、舅、姨、姑等。家族关系是由男性联络的关系。比如伯父、叔父,堂兄、堂弟等。关中西部所说的拜年一般指给舅爷、舅、岳父等以女性为支脉的亲戚拜年。正月初二拜舅家,正月初三拜泰山。这种古俗其实是表达对自己生命和家族未来生命孕育的感激之情。所以外甥给舅舅拜年称为 磕头 ,舅舅发给外甥压岁钱。这是一个仪式活动,也是一种快乐体验。而今这种仪式性活动正在被形式化替代。由城市人传发的短信拜年、电话拜年之风越演越烈。复制转发的话语虽然文雅而客套,却缺少了传统拜年的亲密接触、心理交流和快乐体验。形式正在逐渐取代礼俗仪式,传统节俗的感情联系、族群意识和快乐体验正在消解。亲族拜年也一样,由过去给族中长辈的 磕头 变为见面打招呼,有的甚至连长辈身份也不称呼,渐失以往之亲密家族关系。

祭祖也是礼俗的传统标志。对祖先的崇敬是周秦以来的文化传统。它主要表现为上坟和正月初一的祠堂拜祖。在关中西部一般是年前几天上坟,整修坟墓,清理杂草,除夕之夜点亮红色灯笼,以示共同过年。而现在多为烧纸钱,冥币印刷越来越精美,面额越来越大,甚至有美元模样的。除此之外,还烧用纸制作的电视机、电冰箱、棉衣以及房屋。这种对先人的缅怀,显示出对亡故人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关照,表现出极强的俗民时尚心理和功利色彩。上祠堂拜祖因为多无祠堂,已经改在家中祭拜。人们普遍祈求身体安康,收入高涨,所供物品也越来越时尚和现代。传统的礼俗正在淡化。

转牲口 传统礼仪基本消解。关中西部地区有一个古老习俗,就是正月初一下午 转牲口 ,也可说是给牲口过年。在农耕社会中,牛、马、骡子等牲口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人辛苦一年要过年来休养,牲口也理应休养,因此就用转牲口这种形式来表达对牲口的怜惜敬重之情。这天,家家户户都将牲口牵出去,披红挂花,燃放鞭炮,沿着村边小路走一圈,三五成群,颇为亮丽,可谓正月初一一道风景。而现在,随着现代农用机械的大量使用,牲口越来越少。转牲口人家几乎不见。 转牲口 传统礼仪的消解不仅仅是少了一道过年的程式,千百年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互爱怜的生态关系,和民众祈求换春气的美好愿望也随之消失。

2.心意信仰:由祈望转向实用

人类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历史文化化的过程。原始时代,洪荒蛮野,猛兽成群,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面对高大威猛的另类,思维与认知能力低下的人类祖先对客观对象的无知与不解,便用一定形式去表示这种由恐惧而生的崇拜,去讨好想象中的自然神力和其他自然物,祈望能把 异己 力量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转化成 顺己 、 助己 的力量。因而在经验中产生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的信仰态度,并逐渐形成原始形态的崇拜类型:由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崇拜,渐进为与人密切相关的图腾崇拜,并最终演化为对人类祖先的崇拜及其一系列的神灵崇拜。保护家庭平安的门神、土地神、灶王神,保护家庭富足的仓神、财神,保护六畜兴旺的弼马温神,保护饮水的井神以及崇敬天地的天地神等就这样缘于生存需要被创造出来。

大年三十的重要工作就是将各种神灵的图案符号张贴起来,然后燃放鞭炮,上香,请神,与诸神一同吃饭。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活动,人们先将旧的图案揭去,清洗干净后再毕恭毕敬地将 新神 换上。这项工作虽然麻烦但非常庄重。如今这样的形式已被简化。很多家庭在盖新房时将神灵图案造成的磁砖镶嵌在墙上,干净漂亮,一劳永逸;有的家庭干脆连供奉神像的地方也不留,省得麻烦。随着自来水进家入户,井神被搁置;机械化农具的使用,弼马瘟被抛弃;余粮变卖,仓神无用武之地。门神不用木板印制而选用机械印制的,看起来逼真、鲜艳。当然,比较而言,关中西部人们的信仰性生活依然要比关中东部的浓重,供奉土地与财神非常普遍。传统生活中的虔诚信仰渐被实用功利取代,仪式转变成形式。

三、年俗反思:持存人文心态,守护节日民俗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功能需要的产物。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自有其生成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原因。在宝鸡,人们传说我国的祖先曾受到一种叫 夕 的猛兽的威胁。它不仅侵扰村民,还把祭神的贡品毁了。于是村民们请下了灶神老爷,请他上天庭告御状。灶神老爷上天庭了以后,碰到了一个叫 年 的神。 年 用火烧竹子的方法吓跑了 夕 。因此,人们为了纪念 年 ,就把每年的这个时候称为 过年 ,把前一晚叫做 除夕 。而且每到过年的时候,还燃放 爆竹 ,用以趋邪避祸,以保岁岁平安。这个缘自生活祈福平安的美丽传说,到了20世纪末期,因受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传诵者不多,祭年祈福者亦少。传统年俗渐渐衰微。

1.正视市场消费心理与现代传播方式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特性,与人类、社会、自然保持着和谐一致,构筑了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 中庸 )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人性的善良

与淳朴,培育了中华民族从 尽人之性 扩大到 尽物之性 的良好道德风尚。然而,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过渡,从长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剧转型,许多产生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俗文化,正在变异或消亡的过程中。我们正面对空前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国家努力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信仰却受到排斥,这是一种激变中的冲突,也是一种发展中的失误。

首先,随着市场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民的主要收入以农业收入逐渐转变为非农业收入。外出打工是很多乡民除农业耕作以外的主要工作。农闲时间一般都出门在外,村落中多是年老体弱者和孩子,他们当然无力承担传统习俗的践行。春节回家过年也就成了工作休息时间,一年的忙碌与辛劳,需要这个时间来休整。探亲访友及互相攀比,检验自己一年来的市场价值被认可程度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东西。他们会将主要兴趣点放在交流打工经验和如何享受打工成果,较少关注村落文化建设和生活的人文环境。

其次,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改变了民众固有的价值判断。在物质缺乏的年代,过年是人们享受美食,穿着打扮,休闲娱乐的最佳时期,因而不论是大人小孩都有一种期待,有一种心理上的愉悦。而当下,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春节美食失去诱惑,穿戴新衣已不再是奢求,因而内心的愉悦和期待大打折扣。现在,判断一个人、家庭、村落的价值大小,已经不是平安、和谐、幸福的指数,经济指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标准。这样就使得众多乡里能人、民间权威不得不放下架子,放下手艺,卷入到赚取真金白银的阵容中去。青年后生们看到赚钱才是硬道理,也无人去学习那些不能当饭吃的民间手艺和绝技了。因此,传统习俗失去了传承的主体,失去了传统习俗魅力彰显的环境,传统习俗的衰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第三,现代传媒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和民众春节休闲方式。有学者认为,现代传媒的突飞猛进,拉近了民众的空间距离,但扯远了民众的心理距离。对于西府地区民众来说,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传统习俗中的拜年、串亲戚、送灯笼等形式被电话、短信拜年及电子贺年卡等取代。语言越来越客气,画面越来越精美,但消解了拜年过程中的愉悦和习俗活动中的精神寄托,而被表面化和形式化了。一部电话机可以给千里之外的很多人拜年,一条祝福短信可以群发给手机里的每一个号码,范围虽广但稀释了真诚的成分,图片精美但成了冰冷的虚拟空间。

同时,看电视成了民众春节中的主要休闲方式。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使人人足不出户,尽览世界风光。因此,人们宁愿坐在电视机前,在虚拟画面里度过时光,也不愿走出家门与人交流,致使民众对传统世象不再感兴趣。现在人们甚至认为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年不如一年,更不要说乡民组织的游艺活动了。长此以往,一方面身陷虚拟事物,人也变得迟钝和缺乏生气;另一方面使人对新事物过分推崇,出现了对流行、时尚的信仰性心理。有些人宁愿去追奉 各领风骚三五年 的明星,也不愿去信奉经过千百年陶冶的传统文化,应该说现代传媒的影像传播影起了很大作用。

2.复兴传统民间文化精神,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在传统的中国权力结构中,有着两个不同的层次:顶端是中央政府;底部是地方自治单位,其领袖是绅士阶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自然村落和行政村落的秩序进行维持和影响的不是帝王和官僚,而是乡绅阶层。虽然在法律上只有一条从上而下的贯彻皇帝命令的轨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中间有政府的皂隶和地方上选择的 乡约 或者相同类型功能的人物,通过这种中介,不合理的命令可以打回去。但是,中央和地方当局之间有必要保持一些交流,这就意味着地方绅士总是在地方组织中占有战略性和主导的地位。[2]中国的乡绅有一个共同经历,就是饱读诗书,受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熏陶。对传统习俗有骨子里的认同,自身也是传统习俗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对民众生活秩序、和谐共处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习俗的内容和内涵,这一点应予以客观的肯定。

建国以来,我们的政治管理体系实现了民主和上下统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作重心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客观上促进了民众生活改善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建设的效益。短短几十年,我们的乡村面貌有极大改观。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乡村中精神文明建设还不尽如人意。中央强调的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政策,基层管理者并没有完全领会,误以为精神文明只是科学文明,既没有搭建传统习俗传承的平台,也忽视了传统习俗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因为缺乏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致使乡村文化空间遭受挤压而不断萎缩。对一些祈福、祭祖、公共娱乐等文化行为基层政权大都采取不反对、不支持态度。

其实,传统习俗的传承属于公共事务,理应纳入公共领域范畴来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新构筑新的公共空间,允许民间权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中来,使经过数千年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序基层与村落稳定和谐的重要步骤,是丰富民众生活,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多元化的必由之路。[3]不仅关中西部地区需要如此,其他地域也应予以重视。

许多村落政权对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及其管理权限不甚理解。一些村干部误以为作为科层组织可以替代以族长、会首为代表的宗族、会社职能,使传统的家族结构、会社结构解体,使传统乡村文化空间被消解,行政领导替代族权、会社领导。 儒表法里 的传统管理模式解体, 儒表 荡然无存,传统伦理失去了对民众的规束作用,传统民间权威被消解,行政领导的知识结构与古代乡绅的儒家根基大相径庭,无力承担对民众传统伦理的引导和践行,同时他们也不认为传统习

(下转第27页)

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对传统的资源型重工业进行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在促进西部地区传统的资源优势型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带动本区域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三是加快金融保险、电子信息、旅游、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具有巨大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整体产业环境。[4]

(2)完善投资环境

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更多项目和资金的基础和前提,东西部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部地区落后的投资环境。因此,作为西部地区来说,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和完善交通、电信、城建、供水、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东部地区的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软环境,即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帮助解决经营中所遇困难的同时,还应依法加强监督管理,维护东部投资商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促进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3)优化人力资本

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优化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西部地区应在继续争取国家财政拨款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提升西部地区民众的整体教育水平;二是注意避免西部教育发展的 一刀切 做法,西部各区域应根据各自现有基础和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类型及各种层次的教育;三是在各种现有人才优惠政策的基础之上,创新制度和机制,增强西部地区对优秀人才吸引力,并且能够让这些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四、结语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明显相悖,国家亟需从各个层次和角度寻求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对策;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许多外向型经济成分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亟待进行产业转移,变原来的外需为主为内需为主。在此大背景之下,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东西两区域在有效克服前述体制和制度障碍、发展差异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和利用当前形势,因势利导,必将能开创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迎来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 杨先明,梁双陆,李娅.基于能力结构的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

思路[J].经济界,2005,(12).

[2] 梁双陆,李娅.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特

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6).

[3] 向晨序.论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D].湖南:

中南大学.2006.

[4]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研究 课题组.西部地区产

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研究[J].中国统计,2004,(6).

(曹陇华 编发)

(上接第23页)

俗在当下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公共文化设施被废弃,公共活动平台无存,用于游艺活动等的道具多被损毁。因此,传承传统年俗,重构乡村文化空间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必须得到基层政权的大力支持。要让每一个村落领导都知道自己的文化职责和精神文明的义务,在村政权和民间权威、乡里能人们的携手下,复兴传统民间文化精神,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春节是中国民族节日的标志,春节习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追寻的文化心理。尽管社会转型冲击着传统生活方式,有一些信仰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这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追求的必然选择。但是,人类自古以来创造的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生活方式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要我们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旗帜,正确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消费方式,传统民族节日不仅不会在社会转型中消失,反而可能在民众消费能力提高之后,得到复古式承扬。

持存人文心态,守护节日民俗。

参考文献:

[1] 苏特杰 哈利.广告符码 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

物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 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

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劲 草 编发

)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春节就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就是指除夕夜与正月初一。春节呢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作为小朋友的我最期盼的节日当属春节了。 在我们家乡这里,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要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传说这一天就是灶王爷回天庭的日子,人们要打扫家里的角角落落,干干净净的送走灶王爷,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就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与"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就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与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与"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就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与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 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就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就是张贴春联与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当然,我最期待的就就是守岁了。除夕夜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吃着年夜饭,电视机里放映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想,这大概就就是 家的含义吧。零点的钟声将要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出门放鞭炮,来驱赶扰人的年兽,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了,我身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将来,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可贵的传统,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春节,中国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到来之时,深受传统影响而又接受着新观念的中国人在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间面临着抉择。自从2500多年前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中国人就把精神超越的对象人格化的最高神转化为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其中重视家庭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核心,梁漱溟先生就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家庭伦理本位”的文化,毋庸置疑,充满浓浓情味的春节正是中国“家庭伦理本位”文化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过年讲究四个方面--团圆,欢庆,祥和,平安。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享受着除夕过年欢庆、祥和的节日,向上苍感恩祈福,并提前预祝明年平平安安。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人们平常的生活愿望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理想在过年时集中体现出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传统的过年形式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这些都有着深层的蕴义,例如,饺子(饺与交谐音),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交”就意味着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之交,而包饺子这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则是吃住福运,由此民间流传着“钱饺”;而扫尘(尘与陈谐音),则隐含着除陈、除旧的意愿;还有如倒贴“福”字,表达福到的含义;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桌上要摆放苹果取得是"平安"的谐音;大家见面要笑呵呵的,过年不能哭的,也不能打架,要放鞭炮和礼花来表达喜悦……记得描述春节人们如何准备的忙碌的场景,都有着非常有趣味的口令,如幼时听我母亲诉说,家乡农村中就留传着有趣的过年俗语,“如二十一打算盘,二十二上大街,二十三拜灶神,二十四扫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坐到吃。”当然不同地域也许有着不同的口令,故而更准确地表述可以引用民间年节歌中写到的,“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包饺子。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一祭祖初二拜年,初三老鼠娶亲初四迎神接,初五破五初六送神,初七人日初八顺星,初九玉帝诞辰,十三到十五闹元宵,初七初八干活儿。”这些都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春节这一既隆重又热闹的节日中忙碌的场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地逝去,又部分地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 当然有些人仍会认为,"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还是按照老法过才有年味,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春节习俗太麻烦,而且与时代脱节,像正月不能理发这类要求多不合情理。"总之,不外乎两种意见,一方面认为繁琐的春节习俗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一方面却还希望保持中国传统特色,保留传统的习俗。 而据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上海、广东六百多名居民进行的"春节习俗"话题调查显示,有81.2%的被访者认为春节习俗"太繁琐,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有些也已经"落伍".但仍有高达71%的市民认为过春节还是要加入一些传统习俗,甚至有近半数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愿意完全按照春节习俗过春节。 这些表现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理想的年俗很多被继承了下来。在调查中,近80%的人表示会祭灶或扫尘;80%的人表示会贴春联、年画或者福字;同时,高达87%的人选择在家里迎春,50%以上的人表示要看灯会、逛庙会。有意思的是,一些传统的被视为过时的风俗却还保留下来,例如62%的女性会带着丈夫与儿女回娘家,53%的人表示遵守正月里不理发的

传统文化知识(含答案)

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阅读大会 中华传统知识大赛“民俗篇” 1.刺绣是指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 案的一种工艺。中国四大名绣是指()、蜀绣、粤绣、苏绣。 A.顾绣 B. 闽绣 D. 鲁绣 D. 湘绣 2.南翔小笼馒头,传至今日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它由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 贤始创,素有()、馅多、卤重、味鲜之美誉。 A.皮薄 B. 皮厚 C. 重油 D. 咸鲜 3.1912年开设的()是上海第一家游乐场,位于浙江路新新舞台屋顶。它与随 后涌现的其他游乐场一起,奠定了游乐场在市民日常娱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A.新世界游乐场 B. 大世界游乐场 C. 楼外楼游乐场 D.小世界游乐场 4.重建于宋代的龙华塔,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每层飞檐高翘,角挂风铃,姿态雄 奇,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相传是三国时期()为孝敬父母而始建,故又名报恩塔。 A.曹操 B. 刘备 C.孙权 D. 诸葛亮 5.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在上海地 区得到较大发展,常演不衰的经典称为“八大曲”。以下不属于八大曲的是()。 A.《行街》 B.《云庆》 C.《四合如意》 D.《瀛洲古调》 6.年轻人谈恋爱,在各地方言中各有不同的有趣说法。上世纪下半叶,上海人习惯 把年轻人谈恋爱叫做()。 A. 做朋友 B. 认得朋友 C. 扛朋友 D. 轧朋友 7. 早年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的是豆浆、油条、大饼和()。 A..粢饭 B..馄饨 C.泡饭 D.八宝饭 8. 今上海地区大部原属古代松江府。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华亭人,对客自 称“云间陆士龙”,后人因此称松江为“云间”。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春节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知道与春节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简介 春节就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得传统节日,也就是最热闹得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与初一,就是一年得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得春节就是指从腊月初八得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得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与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得汉族与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得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得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得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就是汉族最重要得节日,但就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得习俗,只就是过节得形式更有自己得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由来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得《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得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年”得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得“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得“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得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就是谷物得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得好坏,主要由“禾”得生长与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得甲骨文中得“禾”字,几乎都就是瞧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得大丰收。“年”字下面得“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瞧,“年”字好象就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春节文化习俗

春节文化习俗简介 传说在很早以前的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名字叫"年",它生性非常的凶残,平时都在深山密林中活动,因为它还喜欢吃人,所以人们对它非常的害怕;不过幸好"年"一般只是每次的岁末三十的那天晚上才会出来,伤人性命,破坏田园,所以人们一般都会在那天天还没黑的时候就关上了自己家的门,一直不睡觉到天亮,到第二天开门邻里就相互庆贺相安无事。在后来有一次偶然的事件中,人们发现了原来"年"对爆竹和红色的东西非常的畏惧,于是从此每到除夕那时人们就会穿红挂红以示喜庆,并除旧迎新之时大放爆竹,后来"年"就再也不敢来了。这就是除夕的传说。在三十过后的那天就当作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也称为"过年"。 而过年呢南北方习俗会稍微有一些差异的,因为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人这些习俗都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过年的习俗,南方和北方有很大不同。比如,吃新年饺子。这对于北方人来讲,非常重要。不吃新年饺子,那就算不上过年。而南方人则更看重年夜饭,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围住在一起吃完一顿年夜饭,则就算过年了,有没有饺子则就无所谓了。 但南方人过年,除了年夜饭之外,大年初一的早餐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是不允许睡懒觉的。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多都得起床,七点多一家子要坐在一起吃新年早餐。 就在这顿早餐里,蕴含着一个南方人过年的特殊习俗。什么习俗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这顿早餐必须由家庭的男主人来烧。主要是考虑家庭妇女给家人烧饭烧了一年了,一直不得歇。大年初一由男主人烧饭让女主人休息一天,这也体现了夫妻互相体贴尊重的文化传统。现在形势可能变了,会做饭、管做饭的男人多了,女人倒成了厨房里的弱势群体。以前说女人得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现在的女人一般只上商场,不下厨房。但不管女人怎么变,男人起早做大年初一早餐的习俗仍没有变。 而北方人呢还是保留着三十晚上必须吃饺子的习俗,而初一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而且一般也都是由女主人来烧饭,这一点来看北方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还是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吃梨,可以让病痛远离身体。对于农人来说,也有让虫害远离庄稼的含义。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紧随寒食,由于日子接近,清明祭祖踏青,寒食禁火扫墓,渐渐合二为一。 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 雨生百谷,谓之谷雨,这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是谷类作物生长的旺季。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又名吃春,寓意接新春到来。 7.立夏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系部名称: 专业: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

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资料

[标签:标题]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 天) ?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 清明节( 节气清明) ? 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 五) ?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 五) ?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 八) ?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五) ?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 ? 冬至( 节气冬至) ? 除夕( 农历十二月卅? 尾牙( 农历腊月十六) ? 祭灶( 农历腊月廿四) 日) 中国传统节日有: 各种中国结: 方胜结——一路平安2。双蝶结——比翼双飞3。如意结——吉祥如意4。团锦结——前程似锦5。祥云结——祥云绵绵 6.双喜结——双喜临门7. 桂花结——富贵无疆8.团圆结——团圆美满9.双全结——儿女双全10.双钱结——财源亨通11.双鱼结——吉庆有余12.盘长结——长寿百岁13.平安结——如意平安14.同心结——永结同心15.双联结——双双成对16.鲤鱼结——吉庆有余17繁翼磐结——磐石如山 中国国学是什么: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传统的中华科学、文化与学术。 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就是今天的自 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从明代起,国学详细分为质测、通几、宰理三学,质是区分,测是测量,质测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通是通 达,几是根本,通几就是哲学和人文科学;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会科学。明代 国学划分,视野开阔,质测、通几、宰理三学相当于现代学术的自然技术科学、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了人类学术的全部,体现了中华学术自古就有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展示出国学的真正气魄。 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 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 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一作灵)籁, 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 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

春节文化及潮州春节习俗

目 | 录
◎什么是“春节” ◎春节的历史 / 1 / / 2 2 / 4 / 1
◎春节由来的传说 ◎潮州人怎样过春节
◎有趣的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什么是“元宵节” ◎元宵(汤圆)大汇总 ◎潮州元宵节习俗 /
/ /
8 11
12
◎迎春
/
封面 / / 封二 封三
◎民俗小知识--杨柳青年画 ◎民俗小知识--“时年八节” ◎吉祥如意(篆刻) / 封底


◎什么是“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 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 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 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 春节期间, 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 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 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 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 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历史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 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 2000 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 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 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 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 历。公元前 104 年(元封六年) ,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公元前 104 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 ,将原来以十 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 用的阴历(即农历) ,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 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 2080 年。春节不同时代 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 、 、 、 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 、 、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 “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 、 、 、 、 “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 、 。 1912 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 阳历(即公历) ,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 1912 年 1 月 1 日为民国元年 1 月 1 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 仍在当年 2 月 18 日(壬子年正月初一) 过传统新年, 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1913 年(民国二年)7 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 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

中考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一、二十四节气歌 1、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4、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排行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 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

(精)2020年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

2020年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2020年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 发布时间:2020-03-27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传统文化风俗是中国民间风俗中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xx年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希望可以帮到大家20xx年春节习俗有哪些<一>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

春节民俗文化

春节民俗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春节习俗中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 作者: 学号: 学院: 引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超越其它众多民俗节日号称“百节之首",恰恰说明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而且极具特色,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贴对联、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本文旨在讨论一些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 关键词:春节,习俗,传统文化 第一章春节简介 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人们借春节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而元日过

后会有许多娱乐活动:耍狮子,扭秧歌,舞龙灯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史 据记载,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起源有许多说法,而最为普遍接受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过春节的时间不一样,知道汉武帝命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此后一直采用夏历纪年,长达2080年,知道清朝末年。名称也多种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元辰”,唐宋元明称“元旦”、“新正”,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我们现在的春节是在1949年9月27号,第一届在政协会议上,将阴历与阳历分开,阴历正月初一正式改为“春节”。 第二章春节习俗 守岁、吃团圆饭 守岁是在九年的最后一天,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关于守岁的来源也有很多的传说。在这天家人要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一堂,准备各种美食,而且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全家人吃过年夜饭,一起娱乐,共同等待零点的到来,为家人祈福。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祭灶、放鞭炮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传说春节的由来是为了驱赶一个怪兽,人们张灯结彩,放鞭炮。这个怪兽是?()A、麒麟B、蒲牢C、年D、龙 2、“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说的是春节哪项习俗?() A、守岁 B、拜年 C、馈岁 D、别岁 3、新年伊始人们都喜欢张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如意。以下哪项不属于“福”字的传统含义?() A、“寿”,即xx,长命百岁 B、“富贵”,即财多物丰 C、“靓”,即xx俊俏 D、“xx”,即健康无疾患 4、按古人说法,大年初三这一天又被称为什么?() A、大年朝 B、小年朝 C、顺星节 D、破五 5、以下哪项不是古代春节的习俗?() A、洒扫除尘 B、贴门神 C、守岁 D、吃巧果 6、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以下哪项不是“破五”的习俗?() A、吃饺子 B、迎财神 C、赏花灯 D、送穷土 7、今年是农历什么年?() A、乙亥年 B、丁亥年 C、己亥年 D、辛亥年 8、在我国传统习俗中,以下关于春联的正确说法是?() A、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下联,平声(一、二声)为上联

B、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上联,平声(一、二声)为下联 C、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上联,平声(一、二声)为下联 D、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下联,平声(一、二声)为上联 9、“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怎么样?()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C、双手交叉D、双手相握 10、下列诗句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B、xxxx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D、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1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什么?() A、《金陵记》 B、《石头记》 C、《西厢记》 D、《紫钗记》 13、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A、xx B、xx C、xx D、xx 14、“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 A、xx B、xx C、xx D、李煜 15、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谁?()

春节传统文化作文5篇

春节传统文化作文5篇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下面是春节传统文化作文5篇,请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欢的节日。 每年春节,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里面是人山人海,在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妈妈在准备丰盛的食物,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爸爸还会带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烟花炮竹的城市,但是偶尔也会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表演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节,让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为我又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兴奋中等待爸爸妈妈

带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去外婆家拜年了,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自由的走动,还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里的过年气氛浓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热闹,到处都能听到阵阵的鞭炮声,还有五光十色的烟花在空中飞舞,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离外婆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还搭有戏台,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戏,听说是做给某位神仙看的,我们天天在戏台前后跑来钻去的,玩的真是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戏台的周围还有很多小卖部,有卖各种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烟花炮竹的……我们那时可神气了,拿着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尽情的享受了一把购物的乐趣。 我喜欢春节,更喜欢外婆家的春节,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期待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春节。春节是怎么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 (2017年天津卷)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2016年天津卷)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2013年湖北卷)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 ...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2012年北京卷)5.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同,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挂灯笼,做美食,各种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为什么过年会这么喜庆,会有这么多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当然,我最期待的就是守岁了。除夕夜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吃着年夜饭,电视机里放映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想,这大概就是家的含义吧。零点的钟声将要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出门放鞭炮,来驱赶扰人的年兽,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现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了,我身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将来,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可贵的传统,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