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知觉

感知觉

感知觉
感知觉

1、感知觉的规律及应用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在各种感觉中,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但是人的感觉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能随时感觉到,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所以有这样一个概念,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这里不难看出,阈限是一个范围,用来测量感受性的范围。(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刺激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被人觉察到,像空气中的尘埃等过弱的刺激落在人的皮肤上,人是觉察不到的。我们把那种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感觉阈限是很低的。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况和动机水平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生理的刺激阈限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因为一个人说出“我感受到它”之前,早有一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相应的人能够觉察到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是成反比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如果感知材料过于细小,声音过于微弱,就不容易引起有效的感知,教学中要求讲述的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等等,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学生看得清,听得见,比如:有的板书字迹太轻、太细,坐在后面的学生无法感知,弄得课堂上乱哄哄的,效果很不好。

虽然我们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发展却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感觉的基本规律包括后像、适应及其相互作用。(1)后像: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显著,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而后像又分为——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2)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相互作用(sensory interacti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这是由于人接受环境的信息常常是多通道同时进行,因此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时常发生。例如,微光刺激可提高听觉的感受性,而强光刺激则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其中联觉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其中以颜色感觉的联觉最为突出。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如红、橙、黄等有温暖感(称暖色),而蓝、青、紫则会有寒冷感(称冷色)。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如室内家具如果使用浅色系的颜色就会给人轻巧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一个方面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清晰的显现出来,对对象的感知就越清晰。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蓝墨水写,老师批改作业时就用红墨水写;在阅读时,我们把重要的地方划上各种标志等都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在教师讲述上,运用声调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诵,使重要的内容从其他内容中突现出来,成为鲜明的感知对象;在直观教具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运动或静止等方面的差别,突出重点和关键,容易被学生感知到重点和难点。

2、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哪些类型的动机冲突,具体冲突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结合自身实际。

首先,动机冲突按照性质和内容分为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而在生活或学习中我最多遇到的是非原则性冲突;这种类型的冲突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而按照表现形式又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动机冲突。在我的学习生活中,三种表现形式的动机冲突都是常出现的。

双趋动机冲突中,经常会在周六周日是在学习和玩耍之间的冲突,既想学习也想玩游戏,这时就必须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学生,我们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所以这时候应该抛弃游戏选择学习。但是由于自身自制力的不足,常常会不分轻重缓急的玩起了游戏,这点需要自己进行自我反省。

双避动机冲突中,我经常会出现害怕打扫卫生累但是寝室太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选择打扫卫生。

趋避动机冲突中,我现在就面临着既想当好学生干部但是又怕耽误学习时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通过调整自己来平衡双方。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出现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听觉的发生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 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_________的反映。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______反映。 2.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______,分______和______两种。 3.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___________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___________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___________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5.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_________、_________。 6.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______的协调。 7.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 8.______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9. ______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10.教师在音乐、体育等活动中,要用_________的示范动作。 11._____________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12.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_________现象。 13.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_____________。 14.幼儿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视敏度和_________的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早在_________已经具备人类基本的感觉和知觉。A.新生儿期B.婴儿晚期C.幼儿初期D.先学前期 2.“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情绪、意志受_________影响。 A.表象B.记忆C.感知觉D.注意 3、当人从亮处走入黑暗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_________。A.适应 B.对比 C.明适应 D.暗适应 4、当人从暗处到明处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_________。A.适应 B.对比 C.明适应 D.暗适应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_________。 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6.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_________。 A.方位知觉B.形状知觉C.距离知觉D.颜色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复习

心理学: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 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 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 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对) 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对) 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对) 4、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错)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觉在人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感知觉在人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康复系092班张彩彩 04090258 摘要 通过对儿童不同阶段感知觉发展的分析,使大家了解感知觉是人认知的基础,是信息获取的途径,感知觉的发展同人得神经系统是同步发展的且有其自身规律。知道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感觉知觉神经系统 一、感知觉统合 感知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简称SI理论,源于美国,是1972年加利福尼亚的艾尔斯博士首先系统提出。SI理论是指人体器官各部分将感觉信息输入汇合起来,经大脑整合,完成对周边环境和事物的认识和判断。通俗的说,就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实践证明,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感知觉通合过程,促使大脑得分功愈来愈精细,功能愈来愈发达,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愈来愈强。 二、感知觉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认知的基础① 首先感知觉是认知的基础认知亦称认识,这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涉及知识的获得、加工和应用的复杂心理活动。从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理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回忆。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人的感觉系统的物质基础,感觉又是知觉发展的基础,而知觉是人的认知的组成部分,因此,感知觉的发展,对于人的认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讲人的健康发展,绝不是只讲身体健康,而指的是人的身心健康,而作为人的身心健康的基础性工程之一的人的感知觉的均衡发展,必定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婴儿期

感知觉试题

第二章感知觉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的感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外部感觉有、、、、等五种, 2.人的外部感觉主要有三种,即、、。 3.知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即和。 4.感知觉由低到高可分为三种水平,即、、。 5.月亮走,我也走”是一种知觉。 6.觉K值为0.05,假如原皮肤压力为30g,那么增加克重量才能感觉到压力的改变? 7.人们常认为“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这是一种错觉。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现象。 9.“无中生有”是一种,它主要出现在不正常的人群中,而“杯弓蛇影”是一种 ,正常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10.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1.人们看到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看到黄色产生甜的感觉,这种现象称。 12.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如果没有,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 13.知觉有许多品质,主要有、、和清晰度。 14.吃了苹果再去吃糖,会觉得糖很酸,这是感觉的对比现象。 15.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绝对感受性强的人,他的不一定强,也不一定弱。 二、名词解释 1.感觉适应 2.知觉选择性 3.知觉理解性 4.知觉恒常性 5.知觉整体性 6.绝对感受性 7.差别感受性 8.绝对感觉阈限 9.差别感觉阈限 三、单选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 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舌 3.感觉的能力称为() A、感受性 B、感受器 C、感受强度 D、感受阈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A、形状恒常 B、亮度恒常 C、颜色恒常 D、大小恒常 6.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 A、不相关 B、相关 C、成反比 D、成正比 7.()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A、错觉 B、幻觉 C、似动知觉 D、感觉 8.电影中的许多特技镜头是根据()原理来拍摄的 A、知觉 B、感觉 C、真动知觉 D、诱动知觉 9.运动员在跳高时,同样高度的横杆,在室内比赛会觉得比室外高度要高些,这是一种()。 A、对比错觉 B、视错觉 C、运动错觉 D、幻觉 10.在生活中,我们对某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难以忘怀,这是属于知觉的()特征。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训练感知觉器官的游戏

训练感知觉器官的游戏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早期对孩子的感知觉器官进行刺激和训练,可以更好地开发和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下面几种游戏,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在快快乐乐、蹦蹦跳跳中得到开发。认知训练 "最后两分钟" 语言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是掌握知识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孩子的语言能力正在发展,尚不能很好地叙述和表达,那就用游戏作为媒介进行人际联系吧。 训练效果:训练孩子对语言良好的叙述和表达能力。 活动目的:充分开发孩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活动开始:一个妈妈为孩子开始讲童话故事。要求妈妈的语言声情并茂,还要有配合故事内容的肢体动作,这样才能生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讲到故事结尾,妈妈故意停顿下来,提高语气对孩子说:"现在是故事的最后两分钟,请大家来想一想,后来怎么样呢?"要求孩子续编故事结尾。其他妈妈可在一旁提问题,依次启发和鼓励宝宝发挥想象,力求语言完整、连贯。 捞球 通过水的温度、水中的渗透物质以及人体在水中感到的流体压力,可以刺激孩子休眠的神经细胞,完善其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由于人体内部所有器官都与皮肤上的反射区域保持互动关联,所以玩水中产生的安抚效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 训练效果: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意志力。 活动目的:刺激孩子全身的神经细胞,完善其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活动准备:大一些的塑料盆,乒乓球(或五颜六色的泡沫小玩具)。 活动开始:让乒乓球(或五颜六色的泡沫小玩具)在水中漂浮着,让孩子们分别围在大塑料盆边,轮流用手把乒乓球(或五颜六色泡沫小玩具)抓住。因为天冷,妈妈要注意给孩子保暖。还有,别忘了在一边为孩子叫好。 感觉训练 驮物爬行 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关键,在游戏中,在爬行中,让宝宝快乐地感受吧。 训练效果:加强孩子肌肤全方位的接触。 活动目的:刺激儿童的触觉系统,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稍厚的精装书一本或大而平的绒布玩具一个,足够大的地毯一块。 活动开始:把地毯平铺在地板上,让孩子双腿半跪在地毯上,两手撑地,眼睛看前方,把精装书或绒布玩具放在孩子的后背上,要求保持平稳。发口令后,孩子从地毯一头爬到另一头,书或玩具中途不得掉下来,几位妈妈在一旁为孩子加油鼓气。活动可轮流进行几次。 滚"保龄球 " 愉快的游戏活动能给孩子带来自我创造的机会,孩子会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成功的群体游戏,还需要孩子运用他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这些都为孩子将来从非现实过渡到现实生活起到桥梁作用。 训练效果: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或群体游戏。 活动目的: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积木、皮球几只。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个体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肤觉(包括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味觉和嗅觉。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 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感受性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即精确地辨别细微的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颜色视觉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认方式不同而互有差异。儿童能否正确辨认颜色,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名称。对于间色(如“淡棕”“橘黄”)或深浅不同的颜色(如“深黄”和“柠檬黄”,“粉红”和“深红”),只要给予明确的名称,学前儿童同样可以掌握。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学龄初期儿童的颜色视觉(主要是差别感受性),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获得显著发展,女孩比男孩一般又要好一些。 听觉关于新生儿最初听见声音的时间,历来存在分歧意见。有些研究认为在出生后5天到24 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有听觉。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要到几个月以后。现在一般认为,新生儿已能对某些声音发生反应,但明显的听觉集中在3个月时才清楚地看出来,即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把头转向声源。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音乐表现出愉快,对强烈的声音表示不安,还能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声音发生分化。60年代以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了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各种反应,如肌肉变化、呼吸紊乱、眨眼以及心律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认为处于35~75分贝范围之内的会话,可以对很小的婴儿起刺激作用。还发现低音比高音更使新生儿感到舒服。大些的婴儿已能较好地辨别词音。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但其听觉感受性一般仍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6至14、15岁期间的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和。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

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

心理学-第三章 感知觉

第三章感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 2.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不变性 3.下列哪项不属于知觉的恒常性表现()。 A.大小的恒常性 B.重量的恒常性 C.形状的恒常性 D.颜色的恒常性 4.“吃过苦的中药后再吃糖,感觉糖特别甜,吃过糖后再吃中药,感觉特别苦”这是()现象。 A.感觉后象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5.晚上当我们从比较暗的室外来到明亮的室内时,视觉的感觉阈限会()。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不一定 6.注视打开的电灯几分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产生一片黑背景,黑背景中间还有一电灯形状的光亮形状,这是()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象 D.感觉的相互作用 7.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8.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9.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 A.观察 B.想象 C.意志控制 D.记忆 10.在对事物的知觉中有以往经验,只是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说明,这一特性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1.一个人从我们的面前越走越远时,我们并没有觉得他越来越小,这是()。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整体性 D.知觉恒常性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相对感觉阈限 13.()的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 A.小学生 B.中学生 C.大学生 D.成人 14.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16.“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味觉刺激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感觉适应 17.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现象是()。 A.联觉 B.幻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18.“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错觉 19.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正后像 B.负后像 C.视觉适应 D.感觉对比 20.看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 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21.电视、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运用的知觉现象是()。

感知觉的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实习班级13学前1班2班 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星期五第3、4节课 教学课题第二篇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教学目标1掌握感知觉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感知觉的作用 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知觉的概念、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环节与内容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上课前同学们先来看看几张图片。(出示图片:水果、建筑物、生活用品等) 问:请问图片中的是什么?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配合老师完成一个小测试(自愿或随机点名一位同学闭上眼睛,让他摸一部手机并猜测) 问:请问你能猜的出这是什么吗? 师:很好,刚刚同学们不仅答出了图片上的所有名称,也正确猜出了

这是一部手机,那么请问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这些信息的呢?生:视觉和触觉 师:没错,视觉和触觉都是感知觉的一部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板书标题),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感觉(板书:一、关于感觉的认识)。二、教学新课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划线P32 板书:定义) 2.感觉的生理机制 师:那么,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 (1)感觉系统的构成:由感受器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组成的 (2)感觉产生的过程:三个主要环节: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大脑)(划线P32 板书: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 问:是否所有的事物我们都能感觉到呢?生:不是 师:没错,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超声波,红外线、某些动物的叫声等。那么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有感觉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绝对感觉阈限:某种刺激若要引起一个人的感觉,是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只有当物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听到、闻到。 绝对感觉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划线

盲童感知觉的早期训练

盲童感知觉的早期训练 视觉支配着几乎所有的早期学习阶段,并为许多更高的心智过程打基础。盲童视觉的丧失,视觉所特有的优越性,如:感知的范围大、距离远、转移灵活,知觉的速度快、印象深刻等也就失去了。我们凭视觉可以立即认识到轮船外观之庞大,盲童凭听觉、凭手的触摸很难对船体之大有完整的概念;又如我们看到闪电,立即意识到随后有雷声,盲童只有在听到雷声时才能感知到…… 由于盲童视觉方面的障碍,就使得听觉和触觉、味觉、嗅觉等其他感知觉成为了盲童认知和获取周围环境信息的重要途径,形成了盲童与明眼孩子不同的感知特点。 盲童视觉方面的感知障碍只有靠良好的教育训练才能得到补偿,使他们与明眼孩子同样感知和享受到身边美好的事物,促进盲童心理正常发展,这样早期训练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一)视觉的训练 如果您的孩子有剩余视力,他可以通过训练有效地运用它。尽管训练并不以任何方式增加孩子的视力,却可以使他有效地了解他所看见的东西,即视觉有效性。如:辨认光源以确定窗户和门的位置,从而使他的活动更方便。 根据色彩或形状差别进行辨认的能力也同样是十分有效的。如:将深色液体倒入白色的杯子。您可用颜色鲜艳的胶带标示出楼梯的边缘。 同样地,如果您将孩子白色的餐盘放在深色的餐垫上,他可能就会觉得大有帮助。 另外,您还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视觉追踪训练:将手电筒打开,放在他的肩膀上,当他的视线随着移动时,将光线射在黑暗的墙上、地面和天花板上。 让孩子的视线追随着跳动的球、移动的玩具或动物也会增强他的追踪技能。 鼓励他用眼定位和看到物体。例如,如果您的孩子喜欢一种颜色,在他卧室使用这种颜色的灯罩,这样,他能学会一进入房间,就很容易找到灯。 尽可能将您的家布置成视觉上感到温馨的地方,并鼓励您的孩子将他的视觉运用到最佳程度。 当您尝试着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使孩子剩余的视觉能力最大化时,您的收获将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与日俱增。实际上,即使是最微弱的视力,也能帮助孩子独立地熟悉环境,与人交往或处理日常生活事务。 (二)听觉的训练 听觉对盲童十分重要。首先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器官,是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通道。盲

第46题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第46题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就是感知觉。【正确答案】:对 答:正确。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就是感知觉。其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幼儿的思维也常常受感知左右。 第47题相同要素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正确答案】:错解析:答:错误。概括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第48题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正确答案】:对 解析:答:正确。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因而,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第49题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过分的过度学习能极大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 【正确答案】:错 解析:答:错误。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过分的过度学习甚至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个体疲劳、没有兴趣、使错误动作定型化等。 第50题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错解析:答:错误。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第51题简述培养幼儿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答:(1)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分)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2分)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 第52题游戏有哪些种类? 答:(1)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2分)(2)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以游戏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功能来分,可以把游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功能游戏、建筑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游戏。(2分) (3)美国心理学家帕滕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将幼儿的游戏分为以下六种:无所用心游戏、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第53题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幼儿更多地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作出道德判断。(2分) (2)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1分) (3)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

感知觉

一.什么是感知觉 1. 感觉 * 定义:人脑对当前起作用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在人脑中产生的,感觉器官只是起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 ◇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反映,是当前的刺激 ◇反映的是个别属性(颜色气味温度) ◇感觉是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认识过程 ◇没有感觉提供信息,人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还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紊乱,甚至导致心里疾病。“感觉剥夺实验” ◇各种感觉通道获得信息不是截然分开的“瞎子的听觉特别的灵敏” * 分类 ◇外部感觉 (1)视觉眼睛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感受器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大脑中皮层的枕叶产生。光波是视觉刺激,但人所能看到的光波为380纳米到780纳米,视觉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提问:当你看完电影,刚从电影院出来时,眼睛会有什么反应?――明适应 所谓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的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所需的时间很短,只要1秒钟,我们就能逐渐看清事物,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能全部完成。 提问:当我们从阳光灿烂的室外突然走进阴森黑暗的小房间,你的眼睛会有什么反应―――暗适应 所谓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所需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整个暗适应的大概要30-40分钟左右。 (2)听觉耳是听觉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是毛细胞,在大脑皮层的聂叶产生。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所能听到的光波为20―――20000赫兹,声音一定要借助于某种介质才能为人所觉察。如,空气,水等,在真空中人是无法听到声音的。 人所获得的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得到的。 (3)嗅觉鼻子是嗅觉的感受器官,其感受器是嗅细胞,在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产生,能感受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4)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在中央后回最下部产生,能感受到溶解于水、唾液和脂类的化学物质。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但我们平时所尝到的味道往往不是简单的一种,而是多种味觉的混合。舌尖对甜最敏感,舌中对咸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最敏感,舌后对苦最敏感。 (5)皮肤觉其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人大部分的外部感觉都有适应的过程。“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痛觉不能适应,这是为了保护身体免受伤害。 ◇内部感觉 (1)运动觉也叫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2)平衡觉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物体似乎出现移动,人的消化器官也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如晕船、晕车等。 https://www.doczj.com/doc/c29487459.html, https://www.doczj.com/doc/c29487459.html, https://www.doczj.com/doc/c29487459.html, https://www.doczj.com/doc/c29487459.html,

感知觉资料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虽然我们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发展却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刺激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被人觉察到,象空气中的尘埃等过弱的刺激落在人的皮肤上,人是觉察不到的。我们把那种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不是一个单一的强度值,而是个统计学上的概念。按照惯例,心理学家把有50 %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感觉阈限是很低的。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况和动机水平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生理的刺激阈限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因为一个人说出“我感受到它”之前,早有一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 (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相应的人能够觉察到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是成反比关系。 (二)感觉的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感觉的适应是很普通的,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 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这在视觉的适应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一个人由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之后,才能逐渐分辨身边的物体,这是对暗的适应过程,称作暗适应。相反的过程是对光的适应,称作明适应。 此外,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感觉的对比 这是2 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2 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2 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某种特定的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样的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2 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凝视红色物体后,再看白色物体就显得带有青绿色。 (四)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叫联觉。例如,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使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咬紧牙关或握紧拳头,会使人感到身体某一部位的痛苦似乎减轻了些。可见,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取决于同时受刺激的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这种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较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较强刺激则使这种感受性降低。 (五)感受性和练习 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受性通过练习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盲人、聋人或聋盲人由于丧失了人的重要感觉,生活实践使得他们主要地运用其它感觉器官,于是这些感觉就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从而弥补了视、听觉的缺陷。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感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起来了。例如,印染工人能分辨40 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面粉工人凭触觉可以正确地评定面粉的品质;机械师能够听出发动机的转速和异常声;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高度完善的味觉和嗅觉等等。 感受性因练习而提高的事实说明,只要感官健全,人的各种感觉发展都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音乐、绘画、雕刻、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的感受性从各方面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三、知觉及其规律 (一)知觉的基本特性 1 .知觉的对象性 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光、色、声、嗅、味和触,让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一棵树是一个统一体,尽管它具有各种属性和部分。产生统一体的知觉,首先是要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存于下列2个条件:一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二是注意的选择作用。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知觉对象便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条规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当我们从注意教师的板书转移到挂图时,挂图成为清晰的对象,而黑板上的文字则成了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受背景的制约,背景也影响着知觉对象。例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和白色的墙壁上画同样的一个圆,它的物理特性并没有变化,但我们看到黑板上的圆更清楚分明,而墙壁上的圆模糊不清。傍晚赏月,月亮实际上是相对静止的,但我们有时把月亮看成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