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背诵

发展心理学背诵

发展心理学整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发展的内涵:
1、心理的种系发展(即动物种系演进中的心理发展)
2、心理的种族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从出生到死)
三、心理发展的性质
1、整体性:心理发展在各种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中进行
2、社会性: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制约
3、活动性:“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
*(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内化过程的表现: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
超越化:超出外部活动的界限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4、规律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 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 顺序性:遵循特定的顺序
第三,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推进
? 一般趋势
? 第一加速期:出生到幼儿
? 缓慢发展期:童年
? 第二加速期:青春发育
? 平稳变化期:成人
? 下降:老年
四、心理发展的动因
1、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 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过程只是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环境(包括教育)只是引发作用,至多是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然显现
代表人物 高尔顿(是优生学创始人,他提出遗传学定律:人的遗传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 来自曾祖父母)
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由环境因素决定;强调环境因素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的作用
? 代表人物 华生(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
3、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 二因素论
? 主要观点
? 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
? 二者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中同等重要、孤立存在
? 试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新行为主义)
? 主要观点
? 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替代性强化:他人行为被肯定而倾向于模仿该行为;他人行为被否定而倾向于不模仿该行为
5、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文化——历史理论)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
主要观点: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他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低级心理机能,人与动物共有,其发展受个体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人类所特有,其发展

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
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
(2)他的核心观点是: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他认为,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先是外部活动,然后转化为内在心理活动,儿童与教养着、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源泉。而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最近发展区
? 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问题解决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 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带来的发展,是潜力的开发
? 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 学习的最佳期限
? 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影响的时期
?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教育必须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 最佳期限就是在心理机能开始但尚未形成的时候,进行相关教学
6、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代表人物 皮亚杰
主要观点 (1)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慧就是适应”。他用四个概念阐述,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就是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图式量变过程,顺应就是图式质变过程。同化与顺应,结果如果是适应,就达到了平衡。所以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物理经验:关于客体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化
五、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1、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 皮亚杰
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年龄 0~2岁 ;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依靠动作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 2~6、7岁;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借助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缺乏层级类概念——整体局部关系乱;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
(3) 具体运算阶段 6、7~11、12岁 认知结构是运算图式;思维特点是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但需要具体内容支持的逻辑性运算
(4) 形式运算

阶段是 11、12 —14、15岁 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特点: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限制;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青年期就进入后形式运算阶段。
2、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
(1) 婴儿前期:年龄:0~2岁 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良好品质: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 年龄:2~4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良好品质:意志品质
(3) 幼儿期 年龄:4~7岁 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良好品质:目标品质*
(4) 童年期 年龄:7~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良好品质: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 年龄:12~18岁 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 混乱 良好品质: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年龄:18~25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良好品质:爱的品质
(7) 成年中期 年龄:25~50岁 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顿感 良好品质:关心品质*
(8) 成年后期 年龄:50岁以后 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 良好品质:智慧、贤明品质
六、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窄窗口
? 儿童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技能
? 儿童某个时期最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
? 过了这个时期,相关的发展出现障碍
? 障碍难以弥补
敏感期——宽窗口
? 某个时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
? 某个时期儿童某些方面发展迅速
? 过了这个时期,学习困难,发展缓慢
七、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第一部科学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的动作发展
1、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发展促进了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婴儿的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到婴儿末期,手指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里程碑。
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和顺序: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远近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活动机会、成人激发、抚养方式等。
二、婴儿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
模仿学习;条件反射学习方式;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方式。
三、婴儿感知觉发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在婴儿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提供安全、丰富的刺激。
四、婴儿的语言发展
3岁左右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3岁儿童的词汇量达到1000个左右。
句子发展:1岁~1岁半,单词句、双词句、多词句;1岁半~2岁,句法结构基本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基本掌握完整句。
3岁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系统。
五、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包括人格形成和社会化发展两个方面。
1、婴儿的气质
? 气质类型
按活动特性分(巴斯等)——情绪性 活动性 冲动性 社交性
按三种类型分(托马斯和切斯)——容易抚养、抚养困难、发展迟缓
2、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阶段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对熟悉者报以更多的笑)4个月后。
社会性哭泣:自发性哭(与生俱来)、应答性哭(不适;发信号)、主动操作性哭(以哭来控制成人)
分离焦虑 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情况下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过重或时间过长会影响智力、人格和社会性适应的发展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 是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 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 具有社会性参照功能:7~8个月开始出现,随着年龄而不断发展
3、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 依恋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 阶段 鲍比尔的划分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种类 艾斯沃斯的划分
安全型,积极依恋;回避型,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反抗型,缺乏安全感,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3、婴儿的自我发展
(1)主体我的发展 8个月前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初步的主体我,9~12个月,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主体我明确发展,12~15个月,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我的发展 两岁左右,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能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用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6、7岁
一、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的意义:
? 主导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 各种学习过程多是通过游戏进行的
?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游戏的发展阶段:机能游戏(是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内

容是基本生活的反应,主要是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以儿童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又称假装游戏);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游戏角色内隐)
三、幼儿记忆的特点
(1)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
(2)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四、幼儿思维发展
1、幼儿思维特点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2、幼儿认识发展的趋向性
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入深。
3、自我中心现象 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
4、逻辑思维有了初步发展,表现在:
(1)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 2-3岁,提问“是什么”;4-5岁,提问“为什么”
(2)概括能力发展,实物概念的发展;类概念的发展。
(3)推理能力初步发展。
五、幼儿言语的发展
1、词汇量 幼儿期是词汇增长的快速期,3~4岁发展最快
词汇量平均值,3岁1000、6岁3000、7岁4000
幼儿掌握词的顺序: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幼儿期掌握不了副词。
2、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主要趋势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独白语和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六、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个性初步形成
2、自我情绪体验发展,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幼儿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幼儿自尊感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因素(朋友亲密度;被集体接纳的程度)
3、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叫认同
产生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自己与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认同的对象:具有较高地位、权威、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 ;父母、教师;自己喜欢的成人;与自己年龄差异较大的哥哥、姐姐
认同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强大感”
4、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年龄3-4岁。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阶 6、7岁——12、13岁
这是小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
一、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是主导活动;教与学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最基本任务是“学会学习”;学习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二、小

学儿童主要记忆策略
(1)复诵策略(2)组织策略(记忆策略,四五岁,提示无效,叫中介缺失;10岁后无须提示;6-8岁进行记忆策略提示最好)(3)系统化策略(4)巧妙加工策略
三、童年期思维发展
基本特点: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是9-10岁。
四、新的思维结构形成的标志
(1)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 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守恒
6~8岁,数、长度
7~9岁,液体、物质
8~10岁,面积、重量
11~12岁,容积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 恒等性
? 可逆推理
? 两维互补推理
(3)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这一段是容易培养体察他人的情感)
五、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发展。
延迟满足:抑制欲望的即时时满足,学会等待。童年期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有显著提高
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认知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
2、道德发展
道德内涵——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种类 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
发展 婴儿期:出现移情、共鸣
幼儿期:出现内疚和羞愧感
童年期:日益丰富
道德认知——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
? 前道德阶段: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 他律道德阶段:受外部价值标准支配
? 自律道德阶段: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
道德行为——以习得的道德准则为指导的行为
? 亲社会行为
? 攻击行为
3、同伴交往
同龄伙伴的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意义:是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受欢迎儿童
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
4、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发生变化:一少一转(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教养关注的重点转移)

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11、12岁——15、16岁

这一阶段生理发育加速,容易出现身心危机(心理生物性紊乱、心理和行为偏差)
一、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
? 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
? 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
? 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
? 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 半成熟状


? 心理发展处于童年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认知水平、思维发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二、少年期认知发展
1、记忆发展 记忆广度一生顶峰,超出大学阶段水平;对各种材料的记忆成绩达到高值
2、思维发展 (1)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2)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发展
趋势 初一:具备了各种推理能力;初三:推理能力明显发展;高二以后:推理能力基本达到成熟,较完善
三、少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动态发展趋势
? 早期积极情绪少,稳定性差
? 后期稳定性增加,起伏变化趋缓
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3、自我中心性
? 自我中心是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指以自我的感受、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的现象,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 少年期自我中心性,可用“独特自我”“假想观众”来表征。
4、第二逆反期
表现
? 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 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足而抗争
? 观念上的碰撞
对象主要是父母,具有迁移性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7-35岁

一、青年期思维发展达到最高峰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初一:开始掌握;初三:迅速发展;高中:占优势
二、青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概念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包括三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2、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 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即(自我同一性)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 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和客体我(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
通过自我接纳(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和自我排斥(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延缓偿付期:心理延缓偿付期——青年有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
社会延缓偿付期——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
? 作用
? 青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
? 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未来的职业
? 最

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四、柯尔伯格道德推理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每种水平各二阶段,共六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后果为取向)
2、功利取向(对自己哪个更重要)
3、好孩子取向(从现有社会规范考虑)
4、好公民取向(从维护社会规范考虑)
5、社会契约取向(如成立基金会)
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即凭良心干活)

第七、八节 中(35-60)老年(60后)期心理发展变化

一、莱文森把中年期定为40-60岁,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达到中年高峰期(55-60)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要求最多最大的时期。中年期面临家庭、工作、社会的压力,在多种角色和责任压力之下,中年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身心疲惫、主观感觉痛苦)。
三、中年期自我发展经历四个阶段:遵奉者水平(按规则行事,少数人处于这个水平);
公平水平(规则内化于己,形成自我评价标准);
自主水平(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出高度容忍性);
整合水平(不仅正视矛盾,而且积极解决,并切合实际制定目标。这是最高水平)
四、中年期人格特征:人格结构稳定性;人格成熟性;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被称为完美人格)
五、老年期就是衰退。人格特征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