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致贫

读书致贫

读书致贫
读书致贫

读书致贫

——我们该有的思考

高等工程师学院

冶金E111班

杨泽荣41102010

近日,我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为什么贫穷》中的第八集《中国教育热潮》,我看的这集是日本NHK电视台版本的,这是一部谈论世界性贫穷问题的纪录片。看过之后,片中展现的社会现状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使我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也使我对中国绝大部分贫穷人口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个思考。{近日,我观看了日本NHK电视台创制的《为什么贫穷》,这是一部谈论世界性贫穷问题的系列纪录片。其中,《中国教育热潮》尤其使我感到震撼,使我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对中国绝大部分贫穷人口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个思考}市。第一条故事线的主人公是王振祥,他是弘博软件培训学校的招生老师,他主要到各地农村去宣传,去招生,利用农村的消息的相对闭塞,骗取家长的信任。这所培训学校类似于国外的野鸡大学,即是为了敛财,兜售文凭的培训学校。王振祥作为一名这类学校的老师,【王振祥虽然最为该校的一名教师】但在片中却毫不保留的揭露所在学校的黑暗。这所学校仅仅有10%左右的老师有教师从业资格证,而且在这所培训学校的成立仪式的合照上,仅仅【仅仅去掉】寥寥无几的合照人员,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后勤工作人员,但是他们都被学校冠上了“著名学者”的帽子,宣称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它宣称保证就业率,而且收取高额学费,【来骗取高额学费】但是进入这所学校却没有换来良好的学习环境,相反的,得到的却是没有一点能力的“老师”的教授,得到的是空口无凭的承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换下工作时穿的衬衣领带的时候,说了一句“终于变回人类了”,

可见他对这个行业的厌恶,对自己为了生存昧着良心做事的不满【在生存与良心之间所做的挣扎】。王振祥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也最有发言权,最能道出真实的中国教育,他真实而毫不避讳地讲出了教育培训行业的阴暗,而且通过他,也映射【反映或折射更好一些吧】了中国一些高等院校敛财的本质,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独立院校和大专学校。

第二条故事线的主人公是王盼,她是一名普通的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但但什么呀,去掉吧】她的经历折射出了当今中国绝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命运。农村的教育条件本来就差,没有像大城市的厚实【雄厚】的师资力量,也没有先进的教育设施,她毫无疑问成了农村教育的牺牲品,殉葬者,而她,也仅仅是千千万万农村学生中的一员,没能摆脱不能进入正规高等院校的命运。但她又是幸运的,父母的支持,能东拼西凑为她借钱上学。尤其看到她母亲去王盼的奶奶家为了凑钱的尴尬场面,【尤其看到她母亲为了凑钱去王盼奶奶家所造成的尴尬场面】我不禁为之一动,本来老人七老八十,【太口语化,当然了,你这样表达说明你是受感动的但是,口语化】是享清福,受儿女照顾,颐养天年的时候,【颐养天年就行了】却还在为子孙操心,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为数不多的养老钱还得拿出来】但王盼还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相对的,大多数类似于她这样情况的农村学生必然面临着辍学。

第三条故事线讲述的是万超,他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通过上网查看资料,我发现这类学校就是一些著名高校的衍生品,附庸(我知道的还有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这类学校无非【去掉无非】就是挂着著名学校的牌子,招收一些学习中等,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中等生,说白了还是为了敛财,收取高额的学费,却提供不了相符的教

育服务和就业保障。万超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在得到一份试用期工资1500的工作时欣喜若狂,但是由于工作技能的欠缺,不久就被解雇了。让我感触深的有两点,其一,月薪1500的工作在北京必然连生存都成问题,但应届毕业生的他却能欣喜若狂,让我反思到也许只有自己在为生存而努力的时候,才知道生活的不易。其二,本想通过高昂的学费,进入一所听起来不错的大学,来换来一纸有用的本科文凭,当毕业后才发现,这一纸文凭一文不值,毕业后一月不到两千的收入与一年将近两万的在校支出严重不成比例,这是个人的失败,还是教育体制的悲哀?

这集纪录片的结尾以三个结局来结束,王盼是一个幸运儿,她在交学费之前遇见了那所培训学校倒闭,只损失了一百元的注册费,最后上了一所大专,但空旷的教室里只坐了她一人,而且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王盼也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换来了什么?学校倒闭后王振祥改行,但结尾的重点不是他,而是那所学校。那所学校倒闭后,其负责人又开了一家更赚钱的学校,难道就没有任何制度的监管,任由这些学校肆意妄为,通过合法的途径做着损害学生利益的勾当?第三条主线的主人公万超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成为了千千万万“蚁族”中的一员。

本片通过讲述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王盼、高等教育结束后的万超和教育行业从业者的王振祥这三个人的故事,来阐述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也许把这三个人在纪录片中的片段映射【或者用浓缩?】的一个人身上,就是一个人从朝气蓬勃,充满理想,走向被现实摧残,进而奋力反抗的一段历程。本片还反映出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但结果却往往不能让人满意。父母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用高昂的学费将子女送入大学,希望子女能通过

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才发现子女的悲惨命运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因学致贫,使全家的命运一起变的更加悲惨。如此种种,是个人的悲哀还是社会的现实?我想,这是中国特色的现实。【本片通过讲述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王盼,高等教育结束后的万超和教育行业从业者王振祥这三个人的故事来揭示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学费高昂将孩子送入大学希望子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常常是命运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将全家人都拖入贫穷。这是为什么?是个人的失败还是现实的无奈?我们的大学究竟以什么样的目标办学?而学校激增是教育真实的需求还是仅仅作为安置的工具?我们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又该何去何从?我想,大学,是一个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它是我们社会建设高等力量聚集地。应该始终作为一个严谨求实的治学之地而保护。但是,目前各类学校花样百出,大学城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蜂拥而起,大学也在逐年扩招。诚然,我们是给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但是,当它的质量下降时,这样的机会还有何意义?四年时光换来的除去一纸文凭没有任何实在本领值吗?科教兴国一直是我们的战略国策,但是,如果连我们的大学,连我们科学文化的精粹之地都被污染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兴国?要知道,高考,即我们的国考时分,放弃清华北大而选择出国或者去香港读大学的优秀学子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留美留英的精英也越来越多。这是人才的流失,是智慧的流失。

我们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变化的,体制也是要经过发展创新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实践,遵循客观规律。一旦脱离规律,不仅得不到发展还会适得其反。就像片中的三人,他们,不正是千千万万人的代表吗?

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

——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

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到了我们该深思的时候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