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_吴承学
- 格式:pdf
- 大小:5.80 MB
- 文档页数:8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X吴承学摘 要:宋代文章总集具体而准确地反映出宋人的文体观念以及相关的文学观念。
从新、旧文体的衍生、变迁来看,唐宋新文体的出现、定名、传播和接受,正是通过宋代文章总集的编录得以集中体现。
一些文体的边缘化、演变、增殖以及文体内涵的变化,也在文章总集的编纂中反映出来。
从/古文0观念来看,宋代文章总集编纂体现了宋人以散体文为主,但不特别排斥骈体文与辞赋的/古文0观念。
面对秦汉古文与唐宋古文两种传统,宋人特别推崇唐宋尤其是宋代古文,这反映出他们对当代文学强烈的自信心以及对文章实用性的追求。
而将子部和史部加以分体并纳入文章总集的做法,既具有对文章文体重新分类的意义,同时也扩展了文体学与文学经典的范围。
从编纂体例来看,宋人文章总集大致有以体叙次、以人叙次、以类叙次和以技叙次几种类型,以体叙次采用5文选6模式而有所突破,以类叙次采用功能归类法,皆体现出宋人实用的文体观念。
关键词:宋代 总集 文体观念 文学观念作者吴承学,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 510275)。
X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06年/长江学者0特聘教授资助项目。
¹ 参见祝尚书:5宋人总集叙录6,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宋代文章总集非常繁荣,远超前代。
5宋史#艺文志6载总集435部,10657卷,其中主要是宋代的文章总集。
宋明目录所载的宋人总集,有三百多种,还有大量的总集虽然未著录于目录,但仍有序跋流传。
¹宋代是中国文学与文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文章总集具体而准确地反映出宋人的文体观念以及相关的文学观念,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特别的研究视角。
当然宋人别集同样具有文体学研究价值,但由于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才性与习惯,一般来说,别集所包含的文体类别远不如总集全面。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这个时期综合各体的文章总集为对象,讨论其文体观念兼及相关的文学观念。
一、唐宋新文体的确认与传播文体是人们感受世界、阐释世界的工具。
明代文学批评第一节概述一、明代的文化背景1、明代前期:程朱理学2、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二、明代文学批评的成就1、小说评论《水浒传》评点、《金瓶梅》评点、《三言》评点等(1)突破传统观念,提升小说的地位;(2)重视小说的批判功能;(3)对小说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2、戏曲理论沈璟和吴江派、汤显祖和临川派、王骥德《曲律》等(1)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2)对戏曲创作的通俗化要求;(3)对戏曲艺术特征的探讨:创作、表演等方面;3、诗文理论(1)前期:倡导复古模拟以前后七子为代表(2)后期:提倡抒写性灵以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第二节明代诗文理论批评一、前后七子“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诸人。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五人。
“格调”说“格调”是明代诗学批评的一个基本范畴。
明代的格调说源于高棅,成于李东阳,而盛于明代前后七子。
七子以“格调”作为诗学正宗,称“格”者有标格、气格、骨格、品格、意格、体格、句格、格力、格式等,称“调”者有气调、意调、风调、律调、音调、句调、情调等。
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体格、句格、律调、音调等,主要指诗文的体裁、句法、音韵、声律之类外在的形式,也就是李梦阳和何景明所争论的“法式” ;二是骨格、意格、气调、风韵等,主要是形容诗文内在的气度、意蕴等。
在“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口号下,七子所说的“格调”更多的注重诗歌之“法” ,在批评中强调诗歌的体式特征,关注诗歌的形式问题。
二、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1、识时通变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师心”以对抗拟古,鼓励个性与独创;二是强调“任真” 以表现人性的真情实感。
3以趣论文第三节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一、历史小说之争1、强调历史演义小说的历史真实,主要有“羽翼信史”、“正史之补”和“一据实录”等几种观点。
明代类书与文体学
何诗海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9)001
【摘 要】明代类书编纂高度繁荣,形成庞大的知识和思想文库.从文体学角度看,明
编类书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文体学史料,更构建了明人心目中的文体谱系,体现了明人
对文体范围、分类、序次及各种文体在这一谱系中的价值、地位、特征等的认识和
理解.这种理解,既有沿袭传统的一面,又有发展、创新,如辨体意识的增强,文体分类
的细密,文体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对戏曲、通俗小说等新生文体的接受、认可等,都体
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背景、文学思潮和文体观念.
【总页数】8页(P68-75)
【作 者】何诗海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复古思潮与文体意识--唐代古文运动与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文体学省察2.
论明代复古主义的诗歌文体学3.《文通》与明代文体学4.《四库全书》子部类书
的文体学价值5.论明代小说选本对传奇小说的改编及其文体学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意义与研究范式摘要:文体学是当今古代文学学科中最为蓬勃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兼跨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两大学科,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学科内涵。
文体学的学科建设学理意蕴丰富,但宗经观念与“文体备于战国”作为文体学最重要的经纬二线,具有基石意义。
吴承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首次以外缘与内缘结合的方式,建构了具有当代形态的文体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未来的文体学研究应加强“选文以定篇”的工作及文体起源的类型学研究,同时在制度与文体学的关系上有所突破,并重视在中西文论的贯穿中合理评判和建构文体学的价值体系。
关键词:古代文体学;宗经;吴承学;文体学研究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学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地位和意义,已经得到当代学界的充分认知。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体学研究渐趋兴盛,迄今更蔚成显学,在古代文体根本内涵、古代文体分类、古代文体形态、文体史和古代文体学学科建设与设想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而现代文体学学术史也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重视文体、研究文体之风已然形成,诸种文学史如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等即是以文体为梳理文学开展的根本维度。
20世纪30—40年代的数种批评史如陈钟凡、方孝岳、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诸家之作也大致是以文体批评或批评文体为根本线索的。
文学史和批评史的研究范式和著述模式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转变,在强化意识形态和朝代分期的同时,文体的观念客观上有所弱化,但这种弱化绝非消隐,而是被分割在不同朝代的文学历史中。
事实上,这种淡化文体、强化意识形态的弊端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当代学人的警觉,“重写文学史”就是在这种警觉之后的一种自觉导向。
当然,重写的方向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也许难以精准地答复,一味回到20世纪初的文体研究和书写语境,似乎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借用现代的文体概念来重理文学史,可能不可防止地带来与古代文体语境的巨大隔膜。
明代古诗选本与评点批评摘要: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古诗评点批评形式,发展到了明代蔚为大观。
评点批评不仅在诗歌领域,而且在小说、戏曲、散文等方面也形成风气。
明代古诗选本中,选评者借助于评点批评的各种形式元素,表达自己流派的批评观念,成为明代诗歌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的来看,明代古诗选本评点批评一般局限于对于一首诗歌的批评,缺乏理论上的概括力。
但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评点有着独特的批评优势。
评点的各形式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全景式的批评,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特色的、独特的古典诗歌批评模式。
关键词:评点;古诗选本;诗歌批评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233―03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评点批评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与传统的诗话、词话、曲话相比,同样非常发达,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批评形式,但是在已经出版的几部文学理论批评史著作中,对评点批评的介绍很少,或者干脆不做介绍。
研究明代古诗选本中的评点批评的文章或论著,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探讨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以期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宗刘》中说:评点之书,其源亦始钟氏《诗品》、刘氏《文心》。
然彼则有评无点,且自出心裁,发挥道妙,又且离诗与文,而别自为书。
信哉,其能成一家言矣。
自学者因陋就简,即古人之诗文,而漫为点识批评,庶几便于揣摩诵习。
而后人嗣起,囿于见闻,不能自具心裁,深窥古人全体、作者精微,以致相习成风,几忘其为尚有本书者,末流之弊,至此极矣。
①章学诚认为评点批评的起源始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这种说法尽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他这里指出评点批评这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批评形式,与以《文心雕龙》和《诗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之不同,至少可以给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讨论文学创作与风格理论的体大思精的鸿篇巨制,属于思辨式,以钟嵘《诗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批评形式或品评诗篇或品评诗人风格,属于典型的感悟式,二者均属于“有评无点”模式;二是传统文学批评形式游离于文本之上,以阐述一家之说为目的,“离诗与文,而别自为书”,完全属于形而上的批评。
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内江六中2024—2025学年(上)高2025届第二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既有“诗能穷人"之说,又有“诗能达人”之说;既有“穷而后工"之说,也有“达而后工”之说。
但是前者成为流行的说法,而后者则少为人所接受。
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我把它称之为“诗人薄命化"倾向。
重视诗赋等文学创作是中国古代的社会风尚,“雅好文章”和提拔文章之士是君主的雅趣。
《汉书》中记载西汉枚乘、司马相如都因善赋而见用,《后汉书》也记载东汉班固因《两都赋》名闻天下。
隋代李谔上书隋高祖明确指出,诗歌已经成为“朝廷据兹擢士"的“禄利之路”。
自从唐代实施科举制度,诗歌便成为下层士子改变命运的途径,真正成为对所有读书人开放的“禄利之路"。
在中国古代,诗歌是当时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能诗是一种荣誉,文章之士通过考试能获得担任官员的资格。
故“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
古代诗人遭受厄运的毕竟是少数,而纯粹由于写诗的原因而遭受厄运的诗人,更是少之又少。
诗人薄命并不是普遍的事实,“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同时构成事实的整体。
如果我们超越表面现象,便可看出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人薄命"之说其实是一种有选择性的集体认同:在“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选择了“诗能穷人”;在“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中,选择了“穷而后工"。
虽然“诗能达人”也具有某种真实性与合理性,但这种理论大多仅是对世俗社会现象的总结,没有更深邃、更崇高的传统诗学理想与价值观来支撑,有时还流露出某种世俗功利色彩。
而“诗能穷人"或“穷而后工”反映的是一种超越世俗、追慕崇高的诗学理想。
明代诗话的分期与特点再认识 侯荣川 【摘 要】明代诗话演变发展的进程感,不仅在诗歌理论方面得到呈现,亦在叙述策略、结撰形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形态与格局.综合明诗话内容、形式等要素对其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将之分为承续、前变、变革、创获、分化五个时期,分别梳理辨析其特点和价值,可以获得不同于诗学史、批评史分期的别样视角,并达到对明代诗话面貌特点切实而独特的把握.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7页(P128-134) 【关键词】明诗话;分期;特点;诗学发展 【作 者】侯荣川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10023 【正文语种】中 文 目前关于明代诗话分期及特点的研究,既有专门的研探,如吴文治《明诗话全编·前言》、周维德《全明诗话·前言》、连文萍《明代诗话考述》等;亦有在整体诗话史视野下的审视,如蔡镇楚《中国诗话史》及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关于明诗话的分期叙述的部分章节。这些研究,主要是以明代诗学发展的脉络,尤其是诗学流派的变化为依据来考察明代诗话的发展。如吴文治将明代诗话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洪武至成化),论诗多沿袭元人宗唐抑宋观点;中期(弘治至隆庆),特点是前后七子复古思想占据主流;后期(万历至崇祯),呈现出狂飙突起的变革特点,“公安”、“竟陵”成为诗学思想的代表①吴文治:《明诗话全编·前言》,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年。。周维德认为初期诗话以讲诗法为主,中期诗话主要是宣扬复古主义,后期诗话的中心议题是彻底批判复古思潮,宣扬个性解放②周维德:《全明诗话·前言》,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刘德重、张寅彭将明诗话分为初期(明初至宣德间)、中期(弘治至万历)、明末(天启、崇祯)三个时期③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2页。。蔡镇楚《中国诗话史》设立“诗话之复兴”、“拟古主义诗话”、“反拟古主义诗话”的章节来叙述明代诗话的发展。此外,船津富彦将明代诗话分为台阁派诗人的诗话、古文辞派诗人的诗话、公安竟陵派诗人的诗话、其他等四类,分别介绍了《麓堂诗话》《谈艺录》等25种诗话,也具有历时性考察的价值④[日]船津富彦:《明清文学论》,东京:日本汲古书院,1993年,第8—20页。。值得注意的是朱易安《明代的诗学文献》,已较多地以诗话体制作为分期的参考依据,将明代诗话分为四个时期:明初到成化年间,主要是记事诗话和诗格诗法著作;弘治间至嘉靖中,评论类的诗话著作开始增多;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各种诗话著作和诗法诗格著作明显增多;万历中后期至明末,诗学著作与诗歌大型选本的结合,成为新的特色⑤朱易安:《明代的诗学文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诗话作为重要的诗学理论与诗歌批评的载体,以上几种分期将诗话内容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应该是合理的,在具体操作与现实接受上也有其简便的优势。但也应看到,诗话文体的发展,虽与时代文学思潮的变化相关联,然其变化的脉络性并非完全同步,而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另一方面,明代作为文体与文体学成熟兴盛的时代,诗学文献的形式,就专著而言,除诗话外,还有总集、评点等,要揭示明代诗话文体的特质及其演变阶段并解释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不着重于文体形式要素的考察,仅以诗学的分期标准及分期操作为主要参照的分期方法,事实上是无法胜任的。我们认为,诗话作为一种传统的诗学论著形式,其分期有别于文学史分期,也不同于诗学史、批评史的分期,应以诗话观念及诗话体制形式的演变作为主要考察依据,诗话文本所包含的诗学史、批评史内容,则是分期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诗话分期界限的年代标示上,研究者多以朝代为分界,在大致的时间范围上考察诗话的发展。这样操作的长处是强调了诗话发展的延续性,不足则是对各时期诗话特点认识的模糊和不确定,反映出实际上对分期标准的把握不清晰。但是精确的文体分期,并非人为地将历史的发展截断,而是要寻求并指示文体形式因素的复杂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所能够显示出的变革性特征。因此,我们采取以某一具有变革意义的作品出现的具体时间作为分期起讫点,两个时期之间的年代标示取前一时期的结束时间与后一时期开始时间相重叠的方式,以显示诗话发展的连续性。 关于诗话的时间归属,主要以诗话基本成书的时间为参考,如许学夷《诗源辩体》的写作与修订历时四十余年,此处以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六卷本的初刊作为其分期的时间归属。其次是作者在世时的刊行或抄录传播的时间,如李东阳《麓堂诗话》初次刊行在正德二年前,然林俊《答西涯翁》云:“得报知又乞休,又未蒙允。元枢大老,宗社生灵,士夫一大命脉也,容舍哉?……诗话捧读数遍,愈愧某体裁痴重。”①林俊:《见素集》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东阳第二次乞休在弘治十四年(1501)四月②钱振民:《李东阳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可知《麓堂诗话》此时已开始流传,故以此年为诗话归属时间。此外,诗话中能够表明作者活动的时间、作者的仕履时间及生卒年,在以上信息均不足时,亦酌情作为分期的参考依据。依据以上标准,我们将明代诗话分为五个时期:一、承续期,洪武元年(1368)至正统十一年(1446);二、前变期,正统十一年(1446)至弘治十一年(1498)。三、变革期,弘治十一年(1498)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创获期,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分化期,万历四十八年(1620)至崇祯十七年(1644)。兹分述之。 明初,朱元璋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权统治与文化政策,对文人思想与文学创作形成前所未有的禁约与束缚,在此官方强势话语的引导之下,文人开始探求塑造新朝自身的文学品格,然就诗歌而言,无论是实际的创作,还是理论的建构,仍以沿袭元代为主,显示出承续的特点。此时期的诗话主要有两类,一是延续宋人诗话的特点,以纪事为主,兼及评品,如瞿佑《归田诗话》《妙集吟堂诗话》等。又如叶子奇《草木子·谈薮》、刘绩《霏雪录》,一般归入子部,而实际以谈诗纪事为主。其中所记诗人逸事尤其元代及明初故事,多有助于史实的判断。尤值得注意的是二人有关唐宋诗之辨,如《草木子》云“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者独北乐府耳”③叶子奇:《草木子》卷四,明正德刻本。,《霏雪录》云“唐人诗一家自有一家声调,高下疾徐皆合律吕,吟而绎之,令人有闻《韶》忘味之意。宋人诗譬则村鼔岛笛,杂乱无伦”④刘绩:《霏雪录》卷下,明弘治刻本。,为明代崇唐抑宋诗学观之先导。二是以元人诗法著作为基础进行纂辑的作品,这是明初诗话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也最为复杂的一类,如傅若川《傅与砺诗法》等。比较这几种诗法汇编,主要是《诗法源流》、《诗法家数》(题杨仲弘先生述)、严羽《沧浪诗话》等几种宋元诗学作品的汇辑或摘录,元时所传刻诗法著作多已佚亡,其保存实有赖于此类诗法汇编。且此类作品为明初学诗之人视同珍秘,对明代诗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林右《许廷慎诗集后序》后有《诗话》一篇,记许廷慎论诗之言,不足400字,题为《诗话》,可见出明初诗话文体之观念。 朱奠培《松石轩诗评》与周叙《诗学梯航》,在诗话观念与诗话结构形式上都具有创新性的特点,显示出明代诗话变革的迹象。只是一方面两者都未提出系统成熟的诗学理论,另一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较小,此时期更多的诗话还是处于酝酿变革的状态,故称为“前变期”。朱奠培《诗评后叙》云:“诗之有评也,钟嵘三品之前,盖未之闻焉。后之评诗,可嗣其美者,张芸叟而已。”①周维德:《全明诗话》,第1册第473页。将诗评的典范上溯至钟嵘《诗品》。是书自汉魏至元代,以时代为序,用象喻的方式评述历代诗人诗作,亦是对钟嵘《诗品》的模仿,令明初以来承袭北宋诗话“集以资闲谈”的格局开始发生改变。周叙《诗学梯航序》谓得其父所校录祖叔子霖、东吴王汝器二家所作《诗法》,重加编订,间以己意补之,题名《诗学梯航》。就其诗学观来看,其以初、盛、中、晚的四唐分期叙唐诗发展,显然源自高棅《唐诗品汇》;论五言古诗认为“必以汉魏为法”,律诗“必截然祖于唐人”,开后来复古派先声。就叙述结构而言,是书包括叙诗、辨格等六部分,涉及诗歌源流史、诗体论、作家作品论、创作论等各方面,受到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虽然仍是以引述前人观点为主,但与明初以摘录、汇编宋元诗法为主的风气相比,总体上显示出融汇众论、自成一说的趋势。《琼台诗话》是蒋冕裒輯其师丘濬生平吟咏,录其本事,略同吴沆后人辑《环溪诗话》之例。其中所记丘濬诗歌创作的过程,如关于多次和杨维祯《花游曲》等的记录,对于了解丘濬及当时诗坛风气的真实状貌都是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徐伯龄《蟫精隽》多有他书所不载之遗闻旧事,而记前人作品亦多录全篇,颇赖以传。此外张弼《玉枕山诗话》《六同诗话》《续梦诗话》,杨循吉《七人联句诗记》等均为记录诗人唱和、谈诗的单篇小文,亦题作“诗话”,于了解明人诗话观念上的更新颇有价值。 诗法汇编是这一时期诗话重要的形式。天顺间,史潜将其所得前人诗法抄本,加以编辑校订,刊为《新编名贤诗法》三卷;成化元年、二年,怀悦编刊《诗法源流》与《诗家一指》;成化十六年,扬州知府杨成刊《诗法》,这三部诗法汇编基本涵括了宋元诗法的重要叙述,在明代屡有重刊,流传最广。杨成在扬州时还编刊有《诗话》十卷,列宋人刘攽、欧阳修、司马光等十家,人各一卷,是现在所知最早集独立成书之诗话著作以存原貌的“诗话丛书”形式。此外还有分类纂辑之书,如单宇《菊坡丛话》体例大致仿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集古今人之话,言有及于论诗者”②黎扩:《菊坡丛话序》,《菊坡丛话》卷首,周维德《全明诗话》本,第161页。,分天文、地理、时令、花木等二十六类,所辑宋元人论诗之言,多注出处,其中有原书已佚者,赖此以存。黄溥《诗学权舆》刊于成化五年(1469),旨在为学诗者指点门径,“定为名格、名义、韵谱、句法、格调等目”,然其“采摭虽广,考证多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一)。 徐祯卿《谈艺录》和李东阳《麓堂诗话》的出现标志着明代诗话变革时期的开始。这一变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对前代诗学资源的批判为开端,对诗话的性质功用进行反思,显示出文体自觉的特点;二是多数诗话都是在一定诗学观念尤其是复古诗学思想的指导下,所论诗学问题由前代的重视技法转向诗歌的美学风格,理论化色彩浓;三是在诗话的文本结构上显示出诗学史的特征。 徐祯卿《谈艺录》作于弱冠(弘治十一年)时,李东阳《麓堂诗话》刊行于正德初,其传播的时间今最早可追溯至弘治十四年(1501)。《谈艺录》在明清两代所获得的认可远较《麓堂诗话》为高,如李梦阳称“《谈艺》之文,超驾六朝”(黄省曾《续吴中往哲记》),王士祯云:“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渔洋诗话》卷上)《谈艺录》如此为人所称许,其原因大致在于对形上理论的追求、诗学理论的体系性和语言的华美三个方面。如所周知,诗话从欧阳修起,以散文笔记的形式与诗人逸事的叙述为核心,形成了不同于刘勰《文心雕龙》这样严谨周慎的理论表达形式,语言上也以平实为主。其后诗话的重心向评诗与讲论诗法转移,其所预期的目标对象,亦由同志者转向更为广大的基层学诗者,服务于“观诗法”、“知诗病”及诸多作法之“用”,更无法形成缜密的体系架构,语言尤质俗不文。《谈艺录》以《文心雕龙》为典范,集中探讨诗歌本质、诗歌美学等宏观理论问题,基本不涉及个体批评和具体的创作技巧。在文体形式上,《谈艺录》虽亦由若干条目构成,但条目本身及条目间具有逻辑关
杂记类文体作者:吴承学刘湘兰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02期杂记类文体之曰“杂”,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文体形态之杂,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云:“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
”他将一些当时无法归类的文体,如谱、籍、刺、解、牒、辞、谚等,统归入“书记”体中加以论述。
随着后世文体分类越来越趋于详细,“书记”中很多文体被归入其他类别,最后只有一些以“记”名篇的文章,或与“记”性质相近的文体仍属于杂记类。
二是内容之杂,此类文体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十分驳杂广泛,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序例》曰:“杂记类:所以记杂事者。
”“后世古文家修造宫室有记,游览山水有记,以及记器物、记琐事皆是。
”又如吴曾祺所言:“杂记者,所以叙见闻所及,或谓之杂志,或谓之杂识,其义一也。
”“凡遗闻轶事,下至一名一物之细,靡所不有。
”除了以“记”名篇的文章外,还有一些以“志”、“序”名篇的作品,如柳宗元的《永州铁炉步志》、《序棋》等,从其文体性质而言,都是“记”体。
“记”的内容驳杂,运用场合又相当广泛。
古代一些为宫室庙宇、亭台楼阁,或修河浚渠等事而作的杂记,往往要刻石立碑,以垂后世。
因此,姚鼐《古文辞类纂》谓杂记文为“碑文之属”。
杂记文与用于墓葬的碑志文也有区别,姚氏认为“碑主于称颂功德,记则所记大小事殊,取义各异,故有作序与铭诗全用碑文体者,又有为纪事而不以刻石者”。
他认为墓碑文与杂记文的不同,在于“取义各异”,也就是说作文的出发点不同。
用于墓葬的碑文,其主要功能在于称颂他人功德。
而记体文则是对描述主体进行客观记载,所记之事不拘大小美恶。
另外,碑志文是必定要刻石的,而一些纪事文则可以不刻石。
本文所称的“杂记”已把碑记与墓记之类剔除在外。
中国古代文体有相对的分工与不同的审美功能,有所谓诗以言志,赋以体物,文以载道之类的说法,而“杂记”文体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叙事”。
杂记的叙事虽然不及史传之正规,其文学性则往往过之。
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发展轨迹前期传统继承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前朝,如宋元时期的《唐太宗春秋》和《乾坤纪义》,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后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
官方主导与民间传统并存明朝时期,国家推崇经世致用为官方宗旨,因此官方对于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参与和支持。
同时,由于社会变革和民间传统依然存在,在城市、乡村和商业群体中兴起了一些非官方的文学评论者。
这种两者并存的格局促成了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多样性的特点。
学术繁荣与纷争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术界的繁荣与纷争。
明初的文学界有成书的《东坡乘稿》和吴山堂刻本,盛极一时。
到了中期,随着朱子学等理论的崛起,文人开始更加注重经义、格物致知,文学批评逐渐受到压缩。
但是到了晚明,文坛又充满异彩。
主要理论观点诗歌批评理论在明代文学批评中,诗歌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
代表性之一是陈维崧的《词话》,其主张以天真自然为美,在形式上强调韵律和押韵。
此外还有杨慎所主张推行自由即景名言,《筑字赞序》强调以景观时感,在明清有余沧海《七绝宫词神宏传》语言造功立宇宙象书法塔署龙脉通途大皆入修如克己贿贼生遣故园》,对五律进行惊世之旨定义等等。
小说批评理论在小说方面,明代文学批评界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主流之一是刘行节的《李渔校正西游记》,他认为小说应当忠实于现实,注重真实性与可信度;而李贽则强调小说应当寓言化,通过虚构来传递深层意涵。
此外,还有杨慎提出了六种领导干部风格分类与个别审美口味结疏,寄托归法最为强力。
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明代文学批评不仅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诗歌方面,明代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很多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产生过知道类作用。
明代诗话的分期与特点再认识
侯荣川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明代诗话演变发展的进程感,不仅在诗歌理论方面得到呈现,亦在叙述策略、结撰形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形态与格局.综合明诗话内容、形式
等要素对其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将之分为承续、前变、变革、创获、分化五个时期,
分别梳理辨析其特点和价值,可以获得不同于诗学史、批评史分期的别样视角,并达
到对明代诗话面貌特点切实而独特的把握.
【总页数】7页(P128-134)
【作者】侯荣川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张广文谈明代玉器(连载之一) 明代玉器的分期特点(上) 明早期玉器——以考古
发现及故宫藏传世玉器为例 [J], 张广文;
2.明代玉器的分期特点(下)——明中晚期玉器:重要考古发现与作品风格 [J], 张
广文;
3.从文化史角度看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从明代书法分期特点分析书法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J], 林凤璇
4.明代诗话的文体观念 [J], 党圣元
5.明代诗话的文体观念 [J], 党圣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吴承学何诗海(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明代是六朝之后又一个文体学极盛的时代,而就研究规模之大、研究范围之广、史料来源之丰富而言,明代文体学都远在六朝之上。
但学术界对明代文体学及文体史料学研究尚缺乏应有的重视。
本文以学界较少注意的六部明代诗话为例,从一个侧面揭示系统挖掘、整理明代文体学史料对于推进明代文体学和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明代诗话文体史料文体批评在明代文学批评中,文体学占据重要地位,对诗文体制规范及其源流正变的探讨成了明代文学批评的中心议题。
当时许多文学流派之争在本质上都与/辨体0相关。
/辨体0之风,虽承宋元而来,而盛极于明代。
可以说,/辨体0是明代文学批评的一个/关键词0,/文章以体制为先0差不多成为这一时代的共识。
明代许多著作都是标榜/辨体0的,著名的如5文章辨体6、5文体明辨6、5绝句辨体6、5诗源辨体6等。
明代是六朝之后又一个文体学极盛的时代,而就研究规模之大、研究范围之广、史料来源之丰富而言,明代文体学都远在此前任何一个朝代之上。
这可以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学史料及其所蕴含的文体学思想为例证。
诗话自宋代兴起后,就成为传统诗文评的主要体式,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宋诗话中,已产生明确的辨体意识,如张戒5岁寒堂诗话6云:/论诗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
0倪思5经堂杂志6曰:/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
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
0¹5后山诗话6曰:/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
诗文各有体。
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0都可以看出对文体的重视。
然而,类似的文体学内容在宋诗话中并不丰富,且多呈零散、随意而发的形态,缺少对各种具体文体系统、细致的辨析。
到了明代,文体学已成为诗话的重要内容,讨论的问题也更为广泛、丰富、具体,不再是一些笼统的观念。
如李东阳5麓堂诗话6辨古诗与律诗曰:/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
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
0辨诗、词、文之异曰:/诗太拙则近于文,太巧则近于词。
宋之拙者,皆文也。
元之巧者,皆词也。
0王世懋5艺圃撷余6论作古诗曰:/作古诗先须辨体,无论两汉难至,苦心模仿,时隔一尘。
即为建安,不可堕落六朝一语。
为三谢,纵极排丽,不可杂入唐音。
小诗欲作王、韦,长篇欲作老杜,便应全用其体。
第不可羊质虎皮,虎头蛇尾。
词曲家非当家本色,虽丽语博学无用,况此道乎?0王世贞5艺苑卮言6论史传文体曰:/5六经6,史之言理者也。
曰编年,曰本纪,曰志,曰表,曰书,曰世家,曰列传,史之正文也。
曰叙,曰记,曰碑,曰碣,曰铭,曰述,史之变文也。
曰训,曰诰,曰命,曰册,曰诏,曰令,曰教,曰札,曰上书,曰封事,曰疏,曰表,曰启,曰笺,曰弹事,曰奏记,曰檄,曰露布,曰移,曰驳,曰喻,曰尺牍,史之用也。
曰论,曰辨,曰说,曰解,曰难,曰议,史之实也。
曰赞,曰颂,曰箴,曰哀,曰诔,曰悲,史之华也。
虽然,颂即四诗之一,赞、箴、铭、哀、诔,皆其余音也。
0胡应麟5诗薮#内编6辨析律诗与绝句曰:/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
然杜以律为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本文为吴承学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中国古代文体的基本理念6(04BZW032)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吴承学(1956-),男,广东潮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何诗海(1971-),男,浙江开化人,文学博士、博士后,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
等句,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
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妙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
0胡震亨5唐音癸签6详论诗自5诗经6四言至骚体、五言、歌行杂体、唐律的发展演变过程。
对这些论题进行系统细致的探讨,昭示了明代辨体批评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诗话中出现了一批辨体批评专著。
如周叙5诗学梯航6上、中篇总论诸诗体,下篇专论唐律。
杨良弼5作诗体要6集八十种诗体,每体后附以诗例,各加评析。
杨慎5千里面谭6专论七言律诗和七言排律。
影响最大的是许学夷5诗源辨体6。
此书乃作者历四十年心血,十二易稿而成,其主旨在于辨析各体诗歌的源流正变。
所涉诗体有五言古、五言律、五言绝、七言古、七言律、七言绝、乐府等,分别从体制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一一辨析其发展演变历程,上起先秦,下迄有明,合而观之,可谓一部诗歌形态发展史。
而理论的自觉,体系的严密,论题的集中,都是宋代诗话所无法比拟的。
这些辨体专著,是明代文体学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明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成果。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明代诗话中文体学史料异常丰富,文体学研究也空前繁荣。
实际上,在明代,不仅这些辨体专著或著名诗话,即使在一般的,甚至很少为人注意的诗话中,也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文体学内容。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明代文体学的关注远远不及六朝,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很少,文体学史料的搜集、整理更无从谈起。
本文试以六部学界较少注意的诗话为例,从一个侧面探讨明代文体史料学与文体学思想及其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明代文体学研究的重视。
谢天瑞辑5诗法6十卷,又名5诗法大成6。
天瑞,武林人,另著有5增补鹤林玉露6二十四卷。
5诗法6今有5续修四库全书6第1695册收录,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复古斋刻本影印。
此书书首有成化十六年(1480)杨成的5重刻诗法序6,故其初刻应在此前。
此书自序曰:/诗法为作者之标准。
近世著诗法者,自唐宋而下,名目不一,编辑不同。
非涉于浩繁,则病于简略。
学诗者如探海寻珠,穷年莫竟。
予苦心岁月,集诸家之大成,广为十卷,而家法、句法、章法,醇疵美恶,毕具斯编。
0可见此书宗旨在谈论诗法,并以集诗法大成自居。
由于谈诗法不可避免要涉及诗歌体制形式等问题,书中又辑录不少前人著作,因此, 5诗法6在文体学史料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卷一至卷五辑录前代著作,主要有严羽5沧浪诗话6、范德机5木天禁语6、杨仲宏5古今诗法6以及5金针集6、5沙中金6等。
卷一隐括5木天禁语6的内容,其中论五言长古篇法,有分段、过脉、回照、赞叹四要:/先分为几段几节,每节句数多少要略均齐。
首段是序子,序了一篇之意,皆含在中。
结段要照起段0,/次要过句。
过句名为血脉,引过次段。
过处用两句,一结上,一生下,为最难,非老手未易了也0,/回照谓要照题目,五步一消息,要闲语0,/赞叹方不甚迫促。
长篇怕乱杂,一意为一段0。
又论五言短古篇法,要/辞简意味长,言语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0。
又概括诗歌八种气象,即翰苑、辇毂、山林、出世、偈颂、神仙、儒先、江湖、闾阎、末学,并加以申说:/已上气象,各随人之资禀高下而发。
学者以变化气质,须仗师友所习所读,以开导佐助,然后能脱去俗近,以游高明,谨之慎之。
又诗之气象犹字画然,长短肥瘦,清浊雅俗,皆在人性中流出,得八法便成妙染而洗吾旧态也。
此赵松雪翁与中峰和尚侍者道良之语也,谩录于此耳。
储泳曰:-性情褊隘者其词躁,宽裕者其词平,端靖者其词雅,疏旷者其词逸,雄伟者其词壮,蕴藉者其词婉。
涵养性情,发于心,形于言,此诗之本原也。
.0这里显然继承并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风格与作者才性气质关系的讨论。
尽管5木天禁语6被断为伪书,但此书在明代屡被征引,足见其影响º。
5诗法6是较早征引此书的,其文献考据价值不言而喻。
又5诗法6卷二辑录5诗家一指6,其中关于诗歌体貌的/二十四品0,即署名司空图5诗品6的内容。
尽管这并非/二十四品0的最早收录,但也为其作者非司空图论者提供了佐证»。
5诗法6从第六卷开始,为谢天瑞自撰,其目的在于补前人/体式未备者0(5诗法大成序6),其中涉及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排律、绝句、乐府、杂体诗等的体制特征、写作方法和要求等,更能表现作者本人的诗学思想。
如卷八论五言律诗:/律体之兴,虽自唐始,盖由梁陈以来,俪句之渐也。
梁元帝五言八句已近律体,庾肩吾5除夕6律诗体工密。
徐陵、庾信对律精切,律调尤近。
唐初工之者众。
至王杨卢骆以俪句相尚,美丽相矜,终未脱陈隋之气习。
神龙以后,此体始盛。
五言律诗贵沉静、贵深远、贵细嫩,要声稳语重。
0论七言律诗:/七言律诗又五言八句之变也。
唐以前七言俪句,如沈君攸已近则该书汇集了极为详尽的材料,包括一般文学批评著作所不提的少见文体,差不多是一部古代诗歌文体词典。
以上简要介绍了六部明代诗话在文体学及文体史料学上的价值。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保存文献上,更因其反映了明代诗学思想和创作倾向,丰富、深化了古代诗歌文体研究,值得引起明代文学研究者注意。
然而,这六部诗话在文学史上影响甚微,长期以来不为学术界关注。
清何文焕5历代诗话6、近代丁福保5历代诗话续编6都不予收录。
近年齐鲁书社出版周维德集校5全明诗话6,收录明诗话91种,最称完备,但上文介绍的5诗法6、5诗学体要类编6、5过庭诗话6、5诗话类编6仍未收录。
一般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也很少提及这些作品。
至于诗文评之外的笔记、类书等,其文体学史料及文体批评价值,就更为学术界所忽视了。
这种现状表明,系统发掘、整理明代文体学史料,已成为明代文体学和文学批评研究的当务之急,对于拓宽明代文体学研究史料来源、探讨明人文体观念和文体学思想,乃至推进整个明代文学批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¹5说郛6卷七十五上,中国书店1986年版。
º详参张伯伟5元代诗学伪书考6,5文学遗产61997年第3期。
»关于司空图5二十四诗品6真伪的争议,可参考陈尚君、汪涌豪5司空图3二十四诗品4辩伪6,5中国古籍研究6第1辑;汪涌豪5论3二十四诗品4与司空图诗论异趣6,5复旦学报61996年第2期;张健53诗家一指4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兼论3二十四诗品4的作者问题6,5北京大学学报61995年第5期;王运熙53二十四诗品4真伪问题我见6,5新民晚报61995年10月30日;祖保泉、陶礼天53诗家一指4与3二十四诗品4作者问题6,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1996年第1期;张少康5司空图3二十四诗品4真伪问题之我见6,5中国诗学6第5辑;祖保泉5再论3二十四诗品4的作者问题6,5江淮论坛61997年第1期。
¼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6该书作者误署为/王昌曾0。
½胡适5费经虞与费密6一文称/费氏父子一面提倡实事实功,开颜李学派的先声;一面尊崇汉儒,提倡古注疏的研究,开清朝二百余年-汉学.的风气:他们真不愧为时代精神的先驱者。
0(5胡适文存6二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