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1007-1369(2003)01-0035-04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李新安 熊士江

[内容提要] 中国对外开放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 O)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产生影响将不可避免。在分析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现状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既适应金融全球化要求又可确保中国金融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 金融安全 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己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之中。自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以来,中国经济在金融层面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也逐步密切,初步突破了传统计划金融的体制模式。同时,加入WT O后,由于国内潜在的金融风险与日益增大的国际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极大地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因此,探讨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及我们要采取的监管对策,以防范金融危机就很有必要。

一、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1金融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资本全球化流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与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加快了国际资本的跨国界流动速度。这种高速流动,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金融技术可以在几秒内把上亿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调来调去,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在追逐高额回报率时可以迅速地流向一国或同样迅速地撤离该国。

21金融市场全球化。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打破了金融交易中地域和时间上的界限,使国际金融市场真正融为一体。近十年间国际金融市场日均交易量持续上升,外汇交易到1998年4月日成交量已达到115万亿美元。各种外汇衍生工具的交易发展迅速,1988—1994年,外汇互换交易增长了515倍,达到1万亿美元,而外汇远期、期货及期权交易则达到10万亿美元。①

收稿日期:2002109109

作者简介:李新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河海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10098;熊士江,中国矿业大学E M BA98级学员,221008。

31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自由化的发展,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同于以往的仅局限于本地区、本国家内的跨国界金融业并购,美国与欧洲之间、欧洲内部、亚洲内部并购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通过并购,产生了一批可同时提供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巨型跨国全能金融机构。跨国金融机构以整个世界为市场,利用全球金融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金,开展各项金融业务。

41区域通用货币全球化。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欧元、日元的多储备货币体系,但从实际情况看,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作为计价单位,美元是衡量各国经济实力,比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共同尺度,也是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之一。目前,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交易、国际债券净额、国际银行存款、发展中国家债务和官方外汇储备中,分别占48%、42%、40%、46%、50.2%和65%②。

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跨国界的自由流动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带有投机性的短期资本移动迅速,手段、形式复杂,在世界各地游荡,随时冲击着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市场,从而不断诱发金融动荡和危机。国际金融的动荡,还将因资本流动的变动不定而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金融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金融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

②戴相龙1关于金融全球化问题[J]1金融研究,1999(1)

黄亚钧等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金融经济时代的挑战[J]1学术研究,2001(8):23~26

重要组成部分。二、构成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严重因素

金融安全是指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健康有序的运作,即把那些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陷入支付危机、货币贬值危机以及内外投资者信心危机的可能性尽可能地减少,把金融风险控制在可能引致危机的临界点以下。从发生过金融危机国家的教训来看,通常是在危机发生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可以使外部金融冲击因素发挥作用的内部缺陷。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金融高度开放后结构性问题的发展趋势,实际上就是我们判断中国加入WT O 并实现金融高度开放后金融安全问题的基本标准。由此而论,构成威胁我国金融风险的严重因素是:

11国际金融体系蕴含的系统性风险将可能导致我国金融风险逐渐增大

由于金融市场的内生波动性和全球金融经济时代资本大量供给局面的形成,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成为一种常态,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更为频繁。美国NAS DAQ 指数在2000年3月至2001年4月一年时间内从最高点5048点跌到1620点,跌幅高达68%以上,其中2000年6月份的一周之内曾暴跌1100点,跌幅达25%;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更是巨大,过去10年间,美元兑日元汇率有3个年份超过20%,1998年变动高达30%①。这种巨大的波动可以按市场规则合法地把财富从一个机构或投资者手中瞬间转移到对方手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增加,国际资本融资量占全部金融总量的比重日益上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加入WT O 后金融开放将标志着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融入金融全球化中,国际金融风险将逐渐增大。

(1)在外债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外债负担率(外债余额/G DP )基本上稳定在15%上下,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重也大体控制在15%以内。从表面来看,外债尚未构成我国的对外金融风险。但我国的外债运行中实际上潜伏着风险:①目前外债余额中国有商业银行借款比重较高,约50%左右②。国际商业银行借款通常利率高(多采用浮动利率)、期限短,偿还风险相对较大。②国内金融机构作为国际商业银行借款的中介和桥梁,可能会使国内企业的外债风险转嫁为国内金融机构的债务风险,从而诱发金融风险。(2)在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方面,目前我国的资

本项目及资本市场尚未对外开放,资本的流出、流入有严格的管制。但实际上,我国资本外逃的现象非常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项目除了1992年和1998年为逆差外,其他年份均为顺差。这

意味着,一方面国内储蓄过剩,另一方面还要高成本

地引进外资。③这不仅表明了外资替代内资或排挤

内资的问题,也显示出资本外逃的问题。据国内学者分析,国内闲置的储蓄一是形成了国内的游资;二是沉淀在国内的金融机构中;三是资本外逃。这些情况说明,我国资本项目虽有严格的管制,但仍存在着失控的现象,存在着诱发金融动荡的隐患。

(3)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加大了国际金融风险可能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这两方面。197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外贸进出口额占G DP 的比重)只有918%,2000年已达35.7%。外资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存

量与G DF 的比重)1985年为1155%,2000年已达2818%。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度也不断提

高,截至1999年年末,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性金融机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18亿美元,约占

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④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和

金融对外开放度的增加,国际金融风险与日俱增。

21国内金融体系本身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潜伏

着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1)在国内金融体系结构上,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数目大、比例高,隐藏着金融风险的巨大可能性。中国的银行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四部分组成。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按对外公

6

3—①②③④王国刚1进入21世纪的中国金融[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李新安1通货紧缩与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效应分析[J ]1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1):73~75

张志杰1加入WT O 与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探讨[J ]1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29~32

黄亚钧等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金融经济时代的挑战[J ]1学

术研究,2001(8):23~26

布的数字,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为25%,商业银行系统真正形成坏账的部分占银行总资产比率为6%~7%①。而更为严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和资产流动性也呈下降趋势。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一直在扶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发挥着“第二财政”的作用,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承担解决就业和大量社会功能的国有企业向地方政府施压→地方政府向银行施压→银行被迫发放贷款→最后各商业银行总行向中央银行施压,即政府、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资金供给制。这种制度带来的效率低、风险大,其结果是国有企业占用了全社会近3/4的信贷资金。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因高负债且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而积累了庞大的不良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加入WT O的外部竞争冲击,金融风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2)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主要依靠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中小企业来实现②,而中小企业缺乏金融支持,使其结构调整的作用削弱。由于目前国内仍然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支持系统,大量的货币资源仍然流向大型国有企业,而大型国有企业在债务包袱和社会包袱沉重的情况下,搞研究开发的资金有限,即使有些大型企业能拿出较多的资金来搞研究开发,也常常是为开发配套产品服务。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和金融支持系统得到的直接受益甚少,起不到结构调整的作用。

(3)“入世”后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将对中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入世”后,金融业激烈竞争将导致金融市场的确定性增加,这将放大国内原有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大量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出入将加剧国内经济、金融的波动,增加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这些因素都使中国的金融安全性受到极大的挑战。首先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在加入WT O后将全面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使货币当局在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方面面临着许多难题:一方面,如继续实行管理利率和盯住汇率制度,货币资金将因缺少弹性价格而导致迂回投资、短期套利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中国A股的上市筛选和监管方面的缺陷,目前不少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严重的经营问题,一旦外国的短期资本进入中国A股市场后,如何保持股市的稳定以及如何运用退出机制营造一个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将是监管方面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其次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实行A、B股市场的内外分割,加入WT O并实现金融高度开放后,外商直接投资将下降,证券投资将上升。大量的外来投资流入证券市场将在事实上消除A、B股之间的差别。

(4)金融市场基础薄弱,维持金融秩序的法规有待健全。一方面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企业推向市场,原本是降低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造成金融风险的有力措施,但由于大量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许多公司包装上市只是为了从股市圈钱,既没有提高企业的资本形成率和技术转化率,也没有在公司营运机制方面获得实质的改善,股票市场被当作国有企业解困的工具,从而大大增加了股市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在1998年出台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取缔办法》,但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开展金融业务以及企业逃废债务等行为仍时有发生。一些合法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财务公司违法经营未被批准的金融业务,保险公司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违规经营、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诱发了信用危机,加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三、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探讨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实质是调整和改造现有的金融体系,以金融开放为条件,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尽量降低金融体系中已存在的各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11遵循渐进式开放原则,把握好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次序、重点与时机。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宜先一般业务后银行、保险以及其他金融全部业务,最后是证券和短期资本市场;金融制度开放的次序,宜实行沿海+内地,遵循先汇率制度调整→货币兑换→资本项目下货币兑换的渐进的次序选择。在这样一个渐进开放过程中,要对中西部地区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优惠政策,引导外资银行向中西部进军。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货币或区域货币以前,金融开放的重点是短期资本以外的内容,主要仍然是银行和保险,非银行金融还不宜过多开放;如

②李新安1促进我国中小孵化器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对生[J]1经济经纬,2002(3):47~50

王维安1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安全[M]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果能够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有选择和有限制地进行部分资本市场开放。

2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抵御和消化风险的能力。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通过建立市场金融制度,打破现行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的计划金融制度。其一,以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为金融业改革的重点,力争在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约束与激励机制及服务效率等方面逐步达到发达国家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标准。只有占全社会金融资源分配绝大部分比重的国有金融机构从根本上改变面貌,我国的金融体系才有可能适应开放条件下的金融业竞争。其二,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开发金融新品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善服务质量,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金融业的盈利水平。其三,按《拉塞尔协议》以及《银行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充实国内银行的资本,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3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对金融企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当前我们首先需要重点建设的是资本市场。由于在现有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框架下,无论靠财政政策还是信贷政策都难以解决中国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问题。要解决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结构性矛盾就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使营利性投资尽量民营化,民营投资的金融支持尽量采用直接融资的形式,以弥补目前金融市场结构方面的缺陷,改革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拓宽企业融资的渠道,促进资本社会化。

41逐步由分业管理走向混业经营,提高金融机

构力。①

我国目前处于法定分业的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的分业经营受国家法律强制力的约束。加入WT O 和开放金融市场后,金融混业将从外部波及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混业经营模式,而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亦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②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使国有商业银行效益进一步恶化。

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以牺牲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内金融业的稳定

的。在内外部推动力的作用下,金融监管当局应顺

应金融自由化的潮流,放松金融管制,由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向混业经营、双层监管的模式过渡,增强金融系统的“内在稳定”,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和金融运行质量,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51提高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监管能力,保障金融稳健有序地运行。越是开放的市场,金融风险就越大,宏观金融调控监管就越显得重要与艰巨。因此,在具体措施上可以考虑:①宏观金融调控体系以现行的人民银行体系为主体,其机构由一个总行和九大区分行组成。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央行对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独立性,把调控重点与步骤放在完善与健全金融调控工具→调控变量→调控中间目标→调控最终目标这样一个宏观金融的调控机制中运行。②实施合并监管,完善层次监控方法。宏观金融监管体系可以考虑由银行监管局、证券会、保监会、存款保险委员会四元监管机构组成。在日常监管方法上既要重视凭借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控制职能和内部控制管埋系统,也要对票、账表进行稽核,提高风险监测的效率。

61完善政府金融法律、法规,建立既适应金融

全球化要求又可确保中国金融安全的金融监管规则。其一,要建立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同时,大力控制、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体系。其二,要建立依靠法规管理,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在金融业开放的同时,也要建立一套对外资银行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和防止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进和流出的措施。尽快建立起早期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和控制系统。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加入WT O 后的竞争行为,减少政府对银行的经营干预,减少国内银行政策性负担,统一内、外资银行的赋税水平,使国内银行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资银行竞争。

(责任编辑:刘 忠)

8

3—①②陈岗1论中国进入混业经营的时间安排与模式选择[J ]1经济评论,2000(6):81~83

李新安,施国庆1构建我国银企关系良性发展的金融交易

制度[J ]1学术论坛,2002(4):66~69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更担心全球化将有可能破坏经济稳定,摧毁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环境的恶化,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使得冲突增多,疾病、犯罪蔓延。实际上,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机会,普遍的贫穷,体制的弊病丛生,制度以及技术革新扩散的极限等因素,均制约了它们的发展机遇。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政府正致力于加强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题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二)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其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三)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 (四)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速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当代大学生面对经济全球化应当怎么做 当代大学生既要放眼天下,又要开拓创新。必须树立全球观念,以全球为背景,以崭新的视角与思维来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正当地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1.改变就业观念理性的自我评价。通过反复准确的比较,对自身的潜在能力作出正确判断, 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 2.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目录 编辑本段金融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成为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 然而,金融全球化也有其另一面。从发达国家来看,1992年的西欧金融风暴迫使英国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从发展中国家来看,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对当地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和深层次的,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编辑本段影响 这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不断反思,金融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场全球化的较量中,孰喜?孰忧? 金融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资金的跨国流动也会带来风险,如上述的西欧金融风暴,还有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但这些金融动荡的不利后果大多局限在某个金融领域。即便是1987年10月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一”,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因此受到严重挫伤。近年来西方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特别是纽约股市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摘要】:技术的进步、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形成了金融全球化的趋势。金融的全球化,带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全球化步伐是当务之急。本文在论述金融全球化的涵义与特点、分析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全球化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控制金融风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并根据这些归纳结果和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并简要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全球化;中国金融发展;正面效应;负面效应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并没有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这就使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显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全球金融一体化使金融监管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资产和收益,以及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方面。但对金融全球化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不统一。其定义主要是从核心论、趋势论、过程论、一体化论等几种理论来表述。其实质反映了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和过程、是世界各国或地区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它具有广泛的内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具体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 (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是金融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和主要获益者 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和主要获益者。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1)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形成引人注目的经济景观和潮流。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金融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此时,我们该如何进行金融体制的塑造,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并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分析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术的

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通道。当代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全球性金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普及,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将突破国界在全球铺开,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金融市场的同质性进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同时亦为规避限制性法规和风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率先出现金融创新活动。这既包括制度的创新,又包括工具的创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创新、股权衍生工具的创新等等。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一方面融资证券化趋势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不确定性。第四,金融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短期游资与长期资本并存。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参与全球化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全球金融资本不断扩大。在这其中,既有长期投资的资本,也有短期投机的资本。目前,在全球市场中出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大约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GDP总和的20%。应该说,长期资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短期游资的逐利和投机,则易引发一国的金融动荡。 (二)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二元效应。 金融全球化在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中,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出于研究的需要,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体现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发展比较落后,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矛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拓展,

金融机构有些我国的金融机构大全

金融机构有些我国的金融机构大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 注册发布 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服务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与此相应,金融中介机构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一起来看看金融机构有哪些吧!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1984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身兼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的职能。1983年9月, * 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来办理其原来商业银行的业务。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 * 中国人民银行法》确立了其作为中央银行的法律依据。 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xx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由政策银行转型而来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能够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是其最显蓍的特征。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其银行资产、负债进行综合、全面管理,通过谋求合理的资产与负债结构,使银行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目的。我国现有 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及恒丰),110家城市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保险,运用互助共济的原理,将个体面临的风险由群体来分担。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业务险种达400余种,大致可分为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人身保险四大类及保险机构之间的再保险。1995年10月1日,第一部保险法《 * 保险法》开始施行。 我国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地方性的保险公司有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天安保险公司,大众保险公司,永安财产保险公司和华安财产保险公司等;外资、合资保险公司有香港民安保险深圳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美国美亚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东京海上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589135.html,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作者:王喆王立志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结果。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作用下,资金的逐利性使国际资本疯狂涌入。正如国际上历次金融危机一样,这些流动性极强、以套利投机为目的的短期资金的涌入,不仅引发国内流动性泛滥,而且加大了我国金融安全的压力,国际游资纷纷进入了中国境内,获得较高资本收益,一旦资金流动的方向发生改变,极有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甚至危机。因此,研究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以及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对于正确甄别有益的和有害的资本流动,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防止形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甚至实质损害,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高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安全、影响、对策 一、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大趋势,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放松资本管制的措施,在2004年年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43项资本项目中,我国有11项实现部分可兑换,11项较少限制,15项较多限制,严格管制的仅有6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也有所变化。目前,我国国际资本流入越来越强,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14336.11亿美元,外债规模 迅速上升,达到3278.02亿美元,资本流出也不断增加。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国际资本流入以FDI为主,呈现多渠道流入 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放松,以及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我国资本流入渠道呈现以FDI 为主,QFII、外债等为辅的多元化趋势。截止2007年10月中国实际吸引FDI额度达7579.29亿美元,达625271个项目(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整理);从2003年我国引入QFII制度至2007年11月,已批准49家QFII投资额度,总计99。95亿美元(资料来源: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278.02亿美元(资料来源: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随着2007年3月两税合并议案的通过,对于FDI的各种优惠政策减少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加上2006年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商已更加倾向于采用非直接投资方式,这将是中国必须面对的国际资本流人的新挑战。 (二)“热钱”流入规则不断扩大,流动性增强。

中国金融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中国金融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报告目录请查看:《中国金融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资金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流通和社会信用总和为内容的金融在社会资金的筹措和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金融作为一国社会资金流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中国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打破大一统金融体制,转型为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金融业的历史。正是得益于三十余年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在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业不但全身而退,更反超了西方的金融巨头。与GDP 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相一致,中国金融业成长为国际金融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中国金融市场平稳较快发展。2012 年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分指数分别收于2269 点和9116 点,比2011 年末分别上升70 点和198 点;我国沪市筹资额居亚洲第一。2012 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7.97 万亿元,增长24.3%。截至2012 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达26.0 万亿元。2012 年,外汇市场交易平稳,掉期交易保持快速增长。2013 年,债券市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9.0 万亿元,同比增加12.5%。截至2013 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29.6 万亿元,同比增加13.0%。截至2013 年12 月底,商业银行柜台开户数量达到1357 万户,较2012 年增加197 万户,增长17.0%。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总体目标。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时期,中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经济全球化我国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少、规模小。这是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许多企业就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对产品进行更新,对设备改进,更没有多余的资金对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 二、资信较差,融资渠道少。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许多不良债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一些企业缺乏商业信用造成的。鉴于此原因,现在许多民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由于得不到贷款,一些企业就没法进行融资。这就引出了企业的又一问题--缺乏诚信。 三、轻人才、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事业成败的关键归根结底是“人”。因人而兴,因人而衰,[人才]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十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则提出了“先造就人,后造就产品”的经营理念。可见人才在一个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四企业家整体素质低,部分国企领导严重腐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确有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以忘我无私精神长期效力于国有企业,并以其聪明才智为不断发展壮大国企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无愧为我们这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模范、杰出人物。但总体来看,我国至今并未真正形成起一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就国有企业而言,长期以来不仅是由上级党政领导部门为之配备领导,而且还将企业经营领导者与行政系列相比较,这就使国企领导多具“官本位”意识,而作为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企业家素质则颇为欠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监督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致使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严重腐败,在使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和生机的同时,给党的事业和国家、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五、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中,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本是企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意识是不可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当然也是不可缺的。 六、缺乏管理,生产效率低下。在我国许多企业内部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就出现了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结构复杂、人员过多,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员工凝聚力不强……最终使这些企业出现了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 七、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及其员工所具有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企业文化是一中无形的管理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该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建立的思想意识,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在潜意识中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内聚功能是企业文化中最显著的一种功能,他通过把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并为目标而协同动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的管理机制、经营素质和企业的风貌,从而塑造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并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各企业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一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变化无不与科技水平相关。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科技投入,尤其是美国把科技看作支持它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命根子。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要执行国际性的信息技术协定即技术产品零关税的协定,这将加剧中国高科技市场的竞争。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摘要]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并 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如下威胁:(1)削弱一国经济主权,冲击国家金融监管的调控权力;(2)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支付能力下降,引发债务危机;(3)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而开放,金融投机便捷而频繁。针对以上威胁,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的措施建议如下:(1)迅速增强风险意识;(2)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3)理顺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4)加强对外债的统一管理;(5)加强金融立法;(6)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效益和素质。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1992年意大 利里拉和英国英镑受到冲击,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投机失手造成银行倒闭,以及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后发生的。这充分说明,在以金融资本国际化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加大加重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着金融风险,只不过是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更为

严重一点罢了。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能够免受波及,并不 表明我国金融行业就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叶稳如泰山的安全 之舟。据有关人士分析,我国之所以能避开金融危机的灾难,其 中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一是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开放,保护了不 甚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银行拥有大量储蓄资金,抵销了银 行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在经济 全球化浪潮中会不断走向开放,金融体系迟早会完全开放,这也 会导致居民投资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投资选择自由度逐步加 大,因而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运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 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建立和健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机制,不 断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 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亟须研究和解决的 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19世纪中晚期就已出现,当时经 济、贸易、投资甚至人员的跨国、跨地区活动就相当频繁。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尔后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刚 刚兴起的经济全球化被迫中断。二战后,经济全球化重新发展, 特别是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新 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全球化已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张庆松 最近据报道,欧盟官员曾宣布,中国将会在今年夏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随着加入WTO 的时间接近,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已经成为定论。因此,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也将由中国是否和何时加入WTO,转向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弊端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12500字。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倒退。 自从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以后,这种忧虑已经烟消云散。中国政府加入WTO的努力表明了,改革开放将不会再倒退。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人),反而开始担心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否已经走得太快了。过去一两年里,有一些文章指出WTO将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暂缓加入。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加入,而且要快加入。就在这两派激烈争论的时候,中国的WTO谈判仍在继续而且即将成功,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落后于决策的局面,也就是说,海外的一些评论家们的眼光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表现看,中国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大形势的分析观察能力和把握控制能力是可以令人信任的。所以,应该相信,中国加入WTO的决策是经过分析并判定WTO是利大于弊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讨论WTO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就已经落后于形势,是浪费时间。 反对WTO论者的缺点就是光看到WTO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却没有看到WTO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是改革开放政策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而且从长远来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WTO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经济必须的道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备受各界人士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世界各国利弊兼而有之,机遇与风险相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深入认识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形式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来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也是整个世界日益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究竟什么是金融全球化?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论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认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规律和丰富内容。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于并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与实质经济无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2] 2.趋势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金或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紧密相关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从不同侧面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金融国际化包括各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境外金融中心与外币拆放市场、资本项目的放开等等,反映其程度的关键是资本项目是否放开;金融一体化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并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

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概览

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概览 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0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66家信托公司,12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8家金融租赁公司,4家货币经纪公司,14家汽车金融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635家村镇银行,10家贷款公司以及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从业人员319.8万人。 1、政策性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 国开行,全称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于1994年3月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十年来,开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发挥长期融资领域主力银行作用。 (2)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 1994 年,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银行,其国际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

中国进出口银行总部设在北京。截至2011年末,在国内设有21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在境外设有东南非代表处、巴黎代表处和圣彼得堡代表处;与1250多家银行的总分支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提供金融服务。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1994年11月挂牌成立。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全系统共有30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800多个营业机构,服务网络遍布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中国大陆地区。 2、国有商业银行 指工、农、中、建、交5大行,即: 1)中国工商银行 2)中国农业银行 3)中国银行 4)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竞争力普遍不足 经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单从数字上看,我国银行业前10家银行的效益指标与世界前十大银行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仍然相对封闭、市场远未达到充分竞争、存贷利差很大的条件下取得的。同时对于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在股改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注资、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大银行行列。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较大缺陷。第二,缺乏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偏低。第四,创新能力不足。 2、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 这种结构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业规模明显偏小。2007 年12月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股本8522亿元,总资产1.72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总值821亿元,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除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资产总规模仍然过小。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极为分散。2007年,在106家证券公司中,最大一家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4%,前三家合计不到11%,市场份额在1%以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多达86家。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大型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第二,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被大大削弱。由于市场准入被严格控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被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农信社自身在运作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由于缺少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迟迟不能缓解,特别在实施紧缩货币、信贷时期,中小企业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的弃儿。 二、金融机构改革未来趋势展望 2002年以后,中国金融业进入了改革的新时期。未来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推进:逐步推进国内金融的自由化,降低金融管制程度,这种自由化至少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其一,进一步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增加市场主体。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准入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没有障碍,但是要新设立一个金融机构仍然难度极大。这种

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作为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伴随20多年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而渐成潮流,伴随l0多年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利益大调整而越加变化多端。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形象地说:“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已经开动,不管你是否坐在车上”。 一、谁坐上了经济全球化列车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美国通过制定规则受益。迄今美国在推动世贸组织、经合组织框架下投资自由化谈判的同时,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超过40项双边或区域投资协议,广泛制定与投资相关的国际制度、法律、规则等,以求在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维护和扩大其利益。2004年,美国GDP占全球的34%。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字,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口占其经济增长的25%,支持了1200万人就业,20%的工厂就业直接依赖于贸易。农民1/3土地上的作物用于出口,占总销售额的25%。美国每年还大量出口技术、专利、商标和标准.获取的特许和许可费逐年增加.仅通过版权贸易每年就赚取5000多亿美元.占GDP的5%。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2005年美国海外投资收入增至4656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大量开发性投资,控制和利用海外自然资源.保障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促进其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 我国也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超过1.4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16.8%。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连续14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加入世贸组织4年吸收外资2200多亿美元,占1978年以来外资总量的l/3强。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1500 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400亿美元,已有49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我国进出口税收占全部税收的18%,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20%。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融入经济全球化不仅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目前,我国95%左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大国共同利益不断提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水平迅速提高.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广泛参与了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亚欧会议、“10+3”等多边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我国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对外贸易的25%。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瓶颈,明显提高了国际地位。 印度和墨西哥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分别推行了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化改革,走上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印度积极发挥本国在语言和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借助政府大力扶持,积极承揽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成为世界主要软件出口国之一。墨西哥则于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与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使经济发展获得了稳定的国际市场和资本、技术来源,由于国内政局动荡、资本市场开放过度等原因,墨西哥曾在1994年底出现过金融危机,但经过短暂调整,经济重新恢复平稳增长。 国际社会上的一些国家,尽管希望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其经济结构以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现代制造业,也缺乏有效的促进投资和积累的机制,而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也有少数国家对经济全球化仍持否定态度,主张回避经济全球化,甚至对抗经济全球化。 二、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改造战略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提高航空航天、生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摘要]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如下威胁:(1)削弱一国经济主权,冲击国家金融监管的调控权力;(2)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支付能力下降,引发债务危机;(3)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而开放,金融投机便捷而频繁。针对以上威胁,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的措施建议如下:(1)迅速增强风险意识;(2)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3)理顺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4)加强对外债的统一管理;(5)加强金融立法;(6)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效益和素质。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1992年意大利里拉和英国英镑受到冲击,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投机失手造成银行倒闭,以及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后发生的。这充分说明,在以金融资本国际化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加大加重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着金融风险,只不过是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更为严重一点罢了。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能够免受波及,并不表明我国金融行业就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叶稳如泰山的安全之舟。据有关人士分析,我国之所以能避开金融危机的灾难,其中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一是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开放,保护了不甚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银行拥有

大量储蓄资金,抵销了银行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会不断走向开放,金融体系迟早会完全开放,这也会导致居民投资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投资选择自由度逐步加大,因而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运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建立和健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机制,不断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19世纪中晚期就已出现,当时经济、贸易、投资甚至人员的跨国、跨地区活动就相当频繁。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尔后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刚刚兴起的经济全球化被迫中断。二战后,经济全球化重新发展,特别是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新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全球化已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世界贸易重新展现自由化的新趋势。如果说过去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交易国双边协定来实现的话,那么,今天贸易自由化则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来进行的。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促使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逐步形成,世界各国的国内市场被逐步联结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加上被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国际性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