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口与资源、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42
世界人口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世界人口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人口的概念和定义。
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强调世界人口问题的意义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的概念和重要性。
使用图表和数据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世界人口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第二章: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和特点。
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和特点,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
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现状,如地区差异、人口红利等。
探讨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如人口老龄化、人口爆炸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和数据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和特点。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现状和趋势。
第三章:世界人口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问题的种类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世界人口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人口问题的种类,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过慢增长、人口老龄化等。
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影响,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社会压力等。
探讨解决世界人口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政策调控、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和数据展示世界人口问题的种类和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对解决世界人口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第四章:世界人口政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政策的种类和目标。
培养学生对世界人口政策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人口政策的种类,如计划生育、鼓励生育、移民政策等。
分析世界人口政策的目标和效果,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
探讨世界人口政策的利弊和评价,如人权争议、资源分配等。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知识点1黑种人的故乡1.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
(3)纬度位置:赤道穿过其中部,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其南部和北部,绝大部分地处热带。
2.范围:绝大部分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
3.居民和文化(1)居民与民居: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
茅草屋是非洲典型的民居,分布广泛。
(2)文化:黑种人大都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的天赋。
知识点2快速发展的经济4.资源概况:是矿产资源的宝库,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生物资源丰富,是咖啡和油棕的原产地。
5.经济发展(1)特点及形成原因: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形成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经济特点。
(2)快速发展的经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很多国家,努力改变经济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生产的情况,使经济稳步增长。
进入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商业的发展,消费的增长,成为推动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知识点3人口、粮食与环境6.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1)人口问题: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
(2)粮食问题:长期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普遍遇到的问题。
这里的许多居民,特别是常受旱灾威胁的热带草原地区的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
(3)环境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放牧更多的牲畜。
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和草原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名师点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关系问题的解决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摘要: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
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
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危机,我国的能源状况尤为严峻。
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
人口资源与环境
一、现状:
1、人口:数量多、素质低、老龄化严重
2、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
3、环境: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与环境污染(三废)
二、措施
1、人口:计划生育。
单独二胎: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缓解老龄化趋势。
2、资源:开源节流、科教兴国、跨区调配、依法保护。
3、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三、政府、企业、公民的责任
1、政府: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管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加强管理。
3、公民:提高认识、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遵纪守法、监督违法,积极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四、套话
1、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到适度开发,注意保护资源、环境,把劣势转变为优势。
2、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处理好环境问题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3、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环境决策、监督违法行为,并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