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研究

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研究

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研究
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研究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摘要: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和私人资本,实现杠杆效应,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当中。但是PPP项目也存在着许多与传统项目所不同的风险,本文就以PPP项目为背景,研究其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担机制以及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PPP、风险分担、风险管理

Abstract: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s an important public infrastructure project financing model which can take advantage of government funds and private capital to achieve leverage. 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various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But there are many PPP project risks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ones,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PPP project researches risk factors, sharing mechanism, and response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Key words:PPP、Risk-sharing、Risk management

1、国外研究现状

自1992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PPP概念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对PPP这种融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伴随着PPP模式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里十多年的应用,由于PPP项目融资模式具有投资大且融资杠杆比例高、参与者众多、建投资期长、涉及层面广以及风险因素复杂多变等特征,使得PPP项目风险管理问题成为定项目成功的关键。

为此,国外学术界对PPP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积极广泛地探讨,就笔者目前搜集的文献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采取实证分析的形式,集中围绕在PPP项目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担等方面。

在风险评估方面,不少国外学者运用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NPV-at-risk (基于VaR法原理,即在险价值法)等方法,通过计算这些风险因素对项目评价指标(如NPV、IRR等)的影响程度,积极探讨了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结果。

Darrin Grimsey与Mervyn 在将PPP项目风险因素分为九类(包括融风险等)的基础上,以苏格兰废水处理厂项目为例,从项目主要参与者——项目发起人、政府部门以及贷款银行的角度运用敏感性分析以及蒙特卡洛模拟法对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1]。

Ye S R L K.在其文献中将VaR法(Value-at-risk,在险价值法)借鉴用到PPP 项目评价指标NPV中,得到了求取基于一定置信水平下NPV值以评价项目风险的方法——NPV-at-risk法,即如果给定置信水平下的项目NPV计算大于0,则项目可行[2]。

在此基础上,KE Yongjian,WANG Shouqing等将NPV-at- risk法拓展运用到其他

风险评价指标如IRR、累计债务覆盖率SLR等,完善了项目风现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3]。

风险的合理分担与否,是决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外学者从风险分担概念、原则、风险分配框架以及风险分担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Martinus在其文献中提出了风险分担的概念,同时为最佳风险分担时间的确定提供了多种分担方案。其中总结了项目参与者确立风险分担的条件:风险应该由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来承担;所有参与者须正确识别、评估各项风险;参与者须有技术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参与者须有经济能力承受风险带来的后果或阻止风险的发生;参与者须愿意承担风险[4]。

Loosemore M在其文献中基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PPP项目风险分担原则和依据,并重点阐述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5]。

Li Bing,等在将PPP项目风险分为宏观风险、中观风险以及微观风险的基础上,即宏观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重大有影响力的经济事件、融资市场不健全等)、法律、社会以及自然风险,中观风险包括项目选址、融资、设计、建设、运营风险,微观风险则包括关系风险第三方相关者风险等,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英国PPP项目风险分担偏好进行实证分析,按照不同参与者愿意承担风险的问卷统计结果比例(基于50%的概率原则)得出了哪些风险应由私人部门承担、哪些应由政府承担、哪些应由双方共同承担以及由项目特定环境决定的风险如何承担

[6]。

[7]。

和(1982)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美国7座代表城市中政府吸引私营部门的参与以更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做法,指出应该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特点,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公私协作模式[8]。

HarveyBrooks、LanCeLiebman,eorinSChelling等(1984)则主要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公私协作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恰当评估私营部门的合适参与程度以兼顾公平,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还对跨国公司以公私协作方式参与不发达国家公共基础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9]。

鉴于传统模式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存在的弊端,1992年,为了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解决公共服务的资金匮乏和公共部门缺乏有效性和资金效率低等问题,英国当时的大臣肯尼斯·克拉克首次提出PPP的概念,并于1993年11月出版了手册《新突破》,其副标题是“面向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从此废除了最初严格限制私营资本进入公共领域融资的规定,为私营部门参与政府融资消除了政策和法律的限制[10]。

伴随着PPP模式在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术界关于PPP融资模式的研究也进一步扩展到PPP模式风险问题的研究。PeterMoles与GeoffreyWi11iams对英国的SkyeBridge项目采用私人部门融资方式时项目相关方的风险进行了研究,他们认

为,银行的主要风险是当项目面临困境时会影响到银行的名声,私人投资者的风险是项目完工后是否能达到预期的业务量、政府能否实现回报率的承诺,他们的研究仅停留在风险识别阶段[11]。

Jonathan 与Ravi Ramamurti认为同样是公用事业项目进行民营化改革,有的可以取得成功而有的却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是政府没有正确地进行定位。他们认为,在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是政府既要充当发起人,又要充当一个消费者,同时还必须充当一个规则制定者,他们主要是从政府角色的角度识别PPP模式下公用事业项目的风险[12]。

Patrick T I Lam分析了在公用事业领域采用BOT方式的时候存在风险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他认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将风险分担给项目相关方,成功地对风险进行管理是公用事业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13]。

DarrinGrimsey与在他们的文献中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PPP模式的风险分为九类,分别是:技术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回收风险、金融风险、可抗力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缺省风险。并从不同项目相关方的角度对风险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他们认为,对于项目采购者来说,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投标者的资质和利率风险,评价风险的指标是NPV值,可以采用期望成本敏感性分析法对风险大小进行评估;对于项目发起人来说,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股权回收等,主要的风险评价指标是股权IRR值,可以采用MonaCarlO模拟法对风险进行评;对于投资者和贷款人来说,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需求因素、管理成本和资金开支风险、运营成本与运营绩效、建设成本等,评价风险的指标是回收率与还本付息周期,可采用现金流的敏感性分析法对风险进行评价[14]。

等认为PPP被设定为一种可以融合专家意见规避风险并且政府能够顺利实现公众利益的模式,PPP可以根据各参与方分担风险的不同而区分为各种不同形式[15]。

念,重点考虑了在基础设施项目中遇到的各种典型风险,并阐明了其与传统项目

执行安排的区别[16]。

而Arndt RH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出PPP风险应该在政府主办者、私人特许权获得者和政府部门代表其利益的项目的最终使用者3者之间进行分配[17]。

LiB等根据PPP项目的风险的不同程度提出了元化分类方法,即宏观程度风险、中观程度风险以及微观程度风险。宏观程度风险主要是由于外在原因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国家或者行业层面的风险;中观程度风险是指项目内在风险,即风险实践及其影响发生在项目系统之内;微观风险是指那些在合同管理中由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存在的固有的不同而产生的风险[18]。这种融资风险分类方法能够使融资风险更好的分担。

Li Bing,等提出PPP模式下的工程项目按照不同参与者的愿意承担风险的比例分为由政府承担的风险、由私人部门承担的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以及由项目的特

定环境决定的风险。公共部门应承担政策风险等宏观风险,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最好建立有效的风险策略以及合适的风险分担框架,以达到有效实施合同的目的[19]。

在此基础上,Li-yinshen研究认为土地获得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应该由公共部门承担要比私人部门承担更有效;设计风险、建筑风险、运营风险应由私人部门承担;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不可抗力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20]。

Martinus提出风险分担的涵义,风险分担不仅指决定哪一方来承担此风险,合理的风险分担还应该能够确定风险分担的最佳时间,并提供多种风险分担方案。他总结多参与方风险分担的条件,主要有:风险应该由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来承担;

所有参与方必须正确识别、评价各种风险;参与方必须有技术和管理风险的能力,

参与方必须有经济能力承受风险带来的后果或阻止风险的发生;参与方必须愿意

承担风险[21]。

Loosemore M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原则和依据,

他重点阐述了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22]。

在学术界对风险分担的原则逐渐达成基本共识的同时,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风险分担模型,如Grimsey和Lewis的风险分担模型[23]。从这些模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模型均属于静态的模型,针对性欠缺。由于PPP项目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具体风险,因此这些模型很难满足项目实践的需要。

香港学者Zhang X Q[24-25]基于中国香港海底隧道项目的案例来分析风险的分担情况,指出项目公司应该承担建设风险、成本超支风险以及通货膨胀风险。Frederick[26]认为非商业风险由政府来承担,商业风险由私人经营者承担。Lemoseta通过对斯本的桥梁项目的深入研究,认为法律风险、交通风险和利率风险完全由私人部门承担[27]。

[28]。

联合国培训研究院(Un1ted NationsInstitute for Trainingand Research)给的定义是:PPP涵盖了不同社会系统倡导者之间的所有制度化合作方式,目的是解决当地或区域内的某些复杂问题。PPP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为满足公共产品需要而建立的公共和私人倡导者之问的各种合作关系;其二是为满足公共产品需要,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进行的大型公共项目的实施[29]。

欧翠委员会于2004年4月发布了《公私伙伴关系与共同体公共合同与特

许法律绿皮书》(Green Paper o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Community Law on public Contracts and Concessions),在该文件中,公私伙伴关系被定义为公共机构与商业社会之间为了确保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革新、管理与维护或服务的提供而进行合作的形式[30]。

英国财政部于2000年出版了《公私伙伴关系一一政府的举措》,该文件认为在国有行业中应当引入私人部门所有制,公共部门可以通过合同长期购买商品或服务,利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优势,开发政府资产的商业潜能。同时受益于私人的财力支持以

扩大公共项目的融资渠道[31]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PPP项目风险问题的探讨起步较晚,大概始于本世纪初,现有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PPP项目融资风险因素的识别及分类、风险评估、风险分担原则及分担模型等方面的探讨。在风险评估方面,国内学术界积极探讨了项目评价方法中蒙特卡罗模拟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在PPP项目中的应用。如孙建平,李胜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通过建立以工程投资、收入及利率为输入模拟变量的项目IRR及NPV评价模型,对上海某车站BT项目风险评估进行了实证分析[32]。

张星等针对PPP项目中存在众多难以量化的风险因素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将

模糊数学理论与AHP方法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对项目整体风险大小进行了综合评价[33]。

关于风险分担方面的研究是目前国内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热点,研究内

容主要集中于风险分担原则的确立、风险分担比例的探讨和分担机制的构建方面。

至于风险分担原则,目前国内学术界基本达成以下共识,即PPP项目风险分配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由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相应的风险;承担的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刘新平,王守清依据PPP融资风险分担基本原则设计了风险分担框架,并将其分配过划分为风险初步分配、风险全面分配以及风险跟踪和再分配三个阶段[34]。

刘子卫等认为项目风险是有限的项目资源与相对过高的项目目标之间矛盾的体现,是一个可以体现项目总体执行情况的综合性指标。他分析了项目风险的特

性,风险分担的作用和原则以及风险分担机制的制定原则和方法[35]。

宋志东认为风险的合理分配和严格管理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项目各

参与方谈判的核心问题。双方在谈判时,应从风险分担及管理的角度注意研究确

定关键风险因素、各方的风险承担能力、风险在谁的控制范围内以及处理风险成

本最低。然后通过各种合同、协议等文件来明确项目各参与方的责任和权利[36]。

李秀辉、张世英在《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中对该模式的产生背景、概念特征、优势和应用实例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并就其在中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37]。

王丽娅的《PPP在国外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应用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围绕即P模式的内涵、特点、形式、作用及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意义进行探讨[38]。

王周喜、张勇在《PPP融资模式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中探讨了PPP模式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39]。

李秀辉、张世英在《PPP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讨论了即P模式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模型[40]。

杨斌武、杨基成、蒋文举在《试论通过PPP模式处理我国城市垃圾》中,提出了

通过PPP模式处理我国城市垃圾的新思路,对PPP模式的经济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强调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利用是P即模式的根本特点[41]。

李晓宇、张文桂的《借鉴PPP模式对高校教学公共设施建设及管理的探索》从高等学校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需要与资金紧缺的矛盾入手,分析了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高校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效益不佳的原因,在分析市场供需前景的前提下,提出了借鉴PPP模式[42]。

刘志强、郭彩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入PPP融资方式探讨》中,简述PPP融资方式的内涵、结构与优势,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最后提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PPP融资方式的建议[43]。

王颧在《加快引进PPP模式推动城市轨道发展》一文中对PPP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有益探讨,并结合中国实际和行业特点,探索研究了两种切合中国轨道交通项目的PPP模式—前补偿模式和后补偿模式。他还以我国第一例采用即尸方式的融资方案的北京地铁四号线为研究实例,针对政府管制中最为关键的地铁票价政策,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票价问题在PPP运作中的作用,尝试确定我国地铁票价管制模式取向,为建立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化地铁票价政策提出了新思路[44]。

刘雷在《PPP(公私协作)在北京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中的应用研究》中以北京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中应用P即模式的尝试为例,构建了两个模型—利用CAPM模型对项目风险进行定价,利用现金流量模型对项目经济强度进行财务敏感性测试,又分析了地铁四号线项目中如何构造各种协议进行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为各方的决策提供了参考[45]。

宋志东认为风险的合理分配和严格管理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项目各

参与方谈判的核心问题。双方在谈判时,应从风险分担及管理的角度注意研究确

定关键风险因素、各方的风险承担能力、风险在谁的控制范围内以及处理风险成

本最低。然后通过各种合同、协议等文件来明确项目各参与方的责任和权利[46]。

彭桃花,赖国锦在他们的论文中阐述了PPP模式运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及合

理分配,并结合风险分析建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模型[47]。

陈赟等认为PPP项目中的风险与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线性函数关系。他们运用博弈理论,对工程项目融资风险分配进行了博弈分析[48]。

程述,谢丽芳(2006)在传统评价模型及简单博弈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并改进奖励合同的风险分担模型,使分担的结果更有效合理[49]。

刘江华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风险分担的线性规划模型。他认为风

险应该让最适合承担、最愿意承担某种风险的那一方承担该风险,即任何一种风

险都完全由对该风险偏好系数最大的项目参与方承担,使项目参与方的整体满意

度最大[50]。

刘新平、王守清根据PPP融资风险分配原则设计了风险分配框架,他们把融资风险分配过程分为风险初步分配、风险全面分配以及风险跟踪和再分配三个阶段[51]。

刘子卫等认为项目风险是有限的项目资源与相对过高的项目目标之间矛盾的体现,是一个可以体现项目总体执行情况的综合性指标。他分析了项目风险的特性,风险分担的作用和原则以及风险分担机制的制定原则和方法[52]。

涂铭等认为合理的风险承担机制需要具备两个功能,即:承担的结果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造成的损失以及风险管理成本,使项目对各方都具有吸引力;承担的结果可以培养各方的理性和谨慎的行为,各方要有能力控制承担给自己的风险,并为项目的成功而有效工作。研究认为,合理的风险承担机制应该包括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协商机制[5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