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科学上册11.3听觉11.3.2耳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学案无答案牛津上海版.doc

七年级科学上册11.3听觉11.3.2耳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学案无答案牛津上海版.doc

七年级科学上册11.3听觉11.3.2耳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学案无答案牛津上海版.doc

耳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学习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出声波是听觉感受器感受的刺激

【学习重难点】

耳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过程】

一、老师刚刚弹奏了电子琴,电子琴发出的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讲授新课

1、了解耳的结构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必须了解耳朵的结构,我们先来认识耳朵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进入耳朵,体验一次“耳朵之旅”吧。

(2)、首先我们来到“第一站”——外耳。最先看到的是耳廓,它像一个轮子,通过耳廓我们进入外耳道。它像一根管子。沿着这根管道继续前行来到“第二站”——中耳。来到这里有一道屏障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道屏障叫鼓膜,鼓膜的后面有三根非常小的骨头,叫听小骨。离开听小骨我们来到“第三站”——内耳。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似的。

(3)、耳朵的结构,它是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2、探究外耳,了解外耳的作用。

(1)、外耳有什么作用呢?

3、认识耳的功能

(1)、外耳道。

(2)、鼓膜。

(3)、听小骨。

(4)、耳蜗。

科学:1.3《耳和听觉》教案(3)(浙教版七年级下)

1.3耳和听觉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 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 噪声污染的网络调查,从产生的三个条件进行防止。 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课件,模型】 【读图P1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填空中耳,外耳,内耳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按课件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1、患极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浅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 二、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概念: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乐音。 1、音调 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一般用音阶表示: 【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 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 【实验】阅读表格:利用音频发生器测人耳收到声音频率范围。 由f=10h开始,慢慢增大频率,开始听到声音,记录f低,继续增大至开始听不到声音,记录f高 (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2、响度:

耳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课题: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倾倒液体时漏斗的作用,解释人耳耳廓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耳廓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电子琴弹奏一段音乐。同学们,好听吗?老师刚刚弹奏了电子琴,电子琴发出的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讲授新课 1、了解耳的结构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必须了解耳朵的结构,我们先来认识耳朵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进入耳朵,体验一次“耳朵之旅”吧。 (2)、首先我们来到“第一站”——外耳。最先看到的是耳廓,它像一个轮子,通过耳廓我们进入外耳道。它像一根管子。沿着这根管道继续前行来到“第二站”——中耳。来到这里有一道屏障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道屏障叫鼓膜,鼓膜的后面有三根非常小的骨头,叫听小骨。离开听小骨我们来到“第三站”——内耳。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似的。 (3)、耳朵的结构,它是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2、探究外耳,了解外耳的作用。 (1)、外耳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原来他

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外形结构一样。漏斗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研究一下。 实验小结:漏斗在本实验中有汇聚更多的水的作用,避免液体泼洒出瓶外。我们的外耳就像一个漏斗一样把更多的声波汇集起来,传递到中耳。耳廓越大收集的声波就越多,听到的声音就更清楚。 3、认识耳的功能 (1)、外耳道就是声波传到鼓膜的通道。 (2)、鼓膜通过振动把声波传到听小骨。 (3)、听小骨通过振动把声波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 (4)、耳蜗中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就产生了信号,于是就听到了声音。 4、小结耳的功能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敲击音叉后产生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扩散。声波由耳廓收集后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就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嗯,不错,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多呀!知道了耳朵的结构和耳朵的功能。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动物的耳廓特别大,想一想耳廓大对这些动物有什么好处。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四、板书设计 外耳(耳廓、外耳道) 耳中耳(鼓膜、听小骨) 内耳() 2015年12月

七年级上册科学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科学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 (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50分) 1.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A.长度单位 B. 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温度单位 2.某校第一节课是7点40分到8点25分,中间经历的45分钟是() A.时间间隔 B.时刻 C.既指时间间隔又指时 D.上述答案全正确 3.下列说确的是() A.将一铜块熔化成铜水,它的质量减少 B.将一铜块拉成丝,它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C.将一铜块从赤道拿到月球,它的质量变小 D.将一粗糙的铜块磨成光滑的正方体,它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4.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 1.8米=1.8×1000=1800毫米 B. 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 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5.剖开西瓜时,通常会流出一些汁液,这些汁液来自于() A.细胞质 B.细胞膜 C.食物泡 D.液泡 6.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会()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难确定 7.下列哪个物体的质量接近100克() A.一只大公鸡 B.某个初中学生 C.两只鸡蛋 D.一桌子 8.一本书的厚度为13毫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纸的厚度是() A. 0.05毫米 B. 0.005厘米 C. 0.1厘米 D. 0.1 毫米 9.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后,所观察

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教案

耳和听觉 -----第十三号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耳的结构挂图、黑布、棉球 教学方法: 探究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一块布、两个棉球。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任务学生任务 导入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 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 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 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 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 感受听觉的重要 性 新 课 学 习 1.耳的基 本结 构和 功能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展示四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认识到 听觉的重要性。 互动二: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 些结构吗? 2.展示标有数字的耳的结构图; 3.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耳的基本结构和功 能图。 完成P93讨 论1、2。 现在请大家 认真观察P93图 Ⅳ-51,认识耳的 基本结构和功 能。 采用小组竞 赛的形式让学生 指出图中标有数 字的各部分名 称,并描述其功 能,回答其结构 中哪些属于外 耳?哪些属于中 耳?哪些属于内 耳?

2. 听觉的形成 3. 保护耳和听觉 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4第一段; 2.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听觉的形成过程图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同学们已经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请你当 医生 病人1:昨天,我被同学打了一耳光,当时 左耳内流血,随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病人2:我前几天突然耳鸣,非常厉害,随 后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了,在此之前我的耳朵从 未有过外部伤害 从以上两个病例可知:(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出) 听觉的形成的基本条件:(三个条件同时具 备、缺一不可) 互动四:保护耳和听觉 既然听觉对我们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如 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耳朵和听力 呢?请看下面的讨论: ?1、噪声对听觉有什么影响? ?2、怎样保护外耳道? ?3、怎样预防中耳炎? ?4、怎样保护鼓膜 小组讨论、 分析并总结出听 觉的形成过程; 医生:可能…… 医生:可能…… 1. 耳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完 好; 2.听觉神经 正常; 3.听觉中枢 (大脑)正常。 请同学们阅读 P94第二、三段, 思考并回答问 题;

七年级(上)科学期末测试卷

七年级(上)科学测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我国的古典诗词,不仅隽永典雅,而且寓意深远,常包含一定的生物科学道理。分析下列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使春天江水变 “绿”主要指哪类植物(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2.某科学学习小组在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出现了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需要从外界环境获取食物 B .能快速运动 C .由结构相同的细胞构成 D .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3.关于经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B .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C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 D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0° 4.某校科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习园地种植了经航天飞船搭载的太空番茄种子,在收获的番茄中有的味道较甜,有的味道较酸。控制番茄具有酸或甜等不同味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 ) A .大液泡 B .细胞核 C .叶绿体 D .细胞膜 5.如图,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6、小明同学从《植物志》检索到白菜、萝卜在生物分类上属于被子植物的十字花科。你认为它们属于被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 A .能进行光合作用 B .种子外面有果皮 C .营养方式为自养 D .有根、茎、叶的分化 7、体温计水银面指在37.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出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第二次为38.5℃,第三次为38.5℃则( ) A 、只有第一、二次正确 B 、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一定错误 C 、只有第一、三次正确 D 、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8. 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 、河水的流动 B 、阳光下空气中的尘埃运动 C 、盐在水中溶解 D 、气体比固体容易压缩 9.下列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组合中,在目镜中观察到视野最亮的是( ) A 物镜4×、 目镜5× B 物镜10×、目镜5× C 物镜10×、目镜10× D 物镜40×、目镜10× 10.下列关于生物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其结构是相同的 B. 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构成 C. 人体内功能相近的器官构成系统,再由系统来完成某项生理功能 D. 动物都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八大系统构成 测量水的温度 倾倒液体

七年级科学上测试题含答案

2012年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测试答案卷班级学号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分)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1.A.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设计实验→作出假设→验证实验 B.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C.进行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D.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2.有关实验室仪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测量物体长度时,选择最小刻度越小越好 B.量筒、刻度尺都无零刻度 C.刻度尺、量筒、量杯、温度计刻度均匀 D.温度计零刻度以下也有刻度,其值为负数 3.下列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最接近一秒的是() A.人的眼迅速眨一下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下 D.人正常步行10米 4.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较好的方法是() A.用直尺直接取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刻度尺去测量 C.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棉线的长度 D.不能测量 5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 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 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 ) 温度单位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A. 长度单位 B. ℃,若没有甩过,消毒后又用这支体温计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丙37.36.用体温计测得甲 的体温为()36.8实际体温为℃和38.1℃)那么两次读数将是………… 37.3℃都为℃和37.3℃D. CA. 36.8℃和38.1℃B. 37.3℃和38.1℃ . 36.8 ) 7.课桌离地面的高度约为( 分米毫米厘米 B.1.5米 C.80 D.0.5A.80 )8.一个物体的 体积大小决定于( .物体所占空间的多少; A.物体外部形状; B .物体所处的位置; C D.物体的 状态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9.利用三角板测量金属圆柱体直径的几种测法中(如图), 正确的是 ( 在运动会上的铁饼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的太紧, 则测量10. )值将会( .都有可能.不变 D BA.偏大.偏小 C )关于体温计,下列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也能飞行,这个事实能说明 A.蝙蝠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的 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 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处的 D.蝙蝠的耳朵特别发达 2 .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3 .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要研究的是()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4 . 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 C.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D.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 5 . 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事实证据D.检验评价 6 . 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罩内,我们会发现() 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 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看见图像但听不见声音 D.可以听见声音但看不见图像 7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简介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简介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下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人的耳朵具有产生听觉和平衡觉的功能。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动氢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 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当声音到达外耳后,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厚度和纸一样薄,但却非常强韧。当声波撞击鼓膜时,即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后面的中耳腔内,紧接着3块相互连接的听小骨。每一粒听小骨都只有米粒大小,是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它们的名字由其形状而来。紧挨着鼓膜的是槌骨(像铁槌),之后是砧骨(像铁砧),最后是镫骨(像马镫)。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小骨也跟着振动起来。3块听小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杠杆系统,把声音放大并传递入内耳。3块听小骨中最后的镫骨连接在一个极小的薄膜上,这层膜称作卵圆窗。卵圆窗是内耳的门户,而内耳中有专司听觉的器官——耳蜗。当镫骨振动时,卵圆窗也跟着振动起来。卵圆窗的另一边是充满了液体的耳蜗管道。当卵圆窗受到振动时,液体也开始流动。耳蜗里有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它们的顶部长有很细小的纤毛。在液体流动时,这些细胞的纤毛受到冲击,经过一系列生物电变化,毛细胞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把送达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产生了听觉。 声波经外耳、中耳传入内耳后,经听神经纤维传入脑干及更高的听中枢,在听觉传导径路上任一环节出现病变都会引起不同性质的耳聋。 此外,内耳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半规管。半规管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小环所组成,专司头部三维空间的平衡觉。当半规管有毛病时,可能产生眩

七年级上科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2008学年(上)七年级学生学习能习考试 科学 试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66分) 1、下列国家保护的珍惜动物中,属于哺乳类的是() A.丹顶鹤 B.白鳍豚 C.扬子鳄 D.大鲵 2、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这是细胞() A.分裂的结果 B.生长的结果 C.分化的结果 D.以上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3、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跟踪车辆行驶情况时,发现在电脑显示屏上 有如右下图所示一辆车正在甲处位置。则甲处的经纬度为 () A.西经20°,北纬20°B.东经20°,北纬20° C.西经20°,南纬20°D.东经20°,南纬20° 4、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使人类在探索太空中的视野越来越广。在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含地球的是() A.地月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5、“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逢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在无风的情况下也 会掀起几米高的浪滔。它的形成与月球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月球的形状有关 B.与月球上无空气有关 C.与月球上无水有关 D.与月球的吸引力有关 、 6、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适应一种什么环境() A.风力传粉环境 B.昆虫传粉环境 C.水流传粉环境 D.自身传粉环境 7、我们平时上一节课是45分钟,这“45分钟”指的是() A.时刻 B. 时间的间隔 C. 时间差 D. 上述三项都是 8、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有天然卫星月球 B、地球的大小合适 C、地球上有空气和液态的水 D、地球是固体星球 9、一只密闭针筒内装有空气,压缩活塞,体积减小,这是由于( ) : A.分子的体积变小了 B.分子通过针筒扩散到空气里去了 C.分子间发生了化学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缩小了 10、神舟七号的成功返航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是一个强国!本次我国自行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飞天”,质量120千克,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可靠系数,可以支持宇航员4小时的舱外活动。那么“飞天”航天服在太空中的质量为 () A. 大于120千克 B. 等于120千克 C. 小于120千克 D. 以上都有可能 11、神舟七号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时,由于跟空气摩擦发热,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宇航员安全回家,返回舱外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汽化,

【免费】初一科学下册第3节-耳和听觉第1课时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综合测验.浙教版

第3节耳和听觉第1课时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 1.(2017浙江台州书生中学下学期期中)周一早上我们都会进行升旗仪式,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听小骨B.半规管C.耳蜗D.鼓膜 2.(2017浙江海宁新仓中学第一次月考)我国听力语言残疾人达2057万,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国家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B.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神经→大脑→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3.下列有关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耳中的鼓膜具有产生振动、放大声音的功能 B.耳蜗中的液体是产生听觉的地方 C.听小骨在耳蜗中,它的作用是将信息传入大脑 D.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4.(2017浙江桐乡现代片期中)夏季,浙江又到了雷雨季节,在户外,如果突遇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人们会迅速寻找安全地点躲避,其中人体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 ) A.视网膜、耳蜗B.晶状体、半规管 C.虹膜、鼓膜D.瞳孔、听小骨 5.(2018浙江温州永嘉岩头镇中学检测)人坐着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 ) A.耳蜗、前庭 1.前庭、半规管 C.半规管、耳蜗 D.耳蜗、前庭、半规管 6.(2018浙江临海回浦实验中学统练)请根据耳的结构图回答问题: (1)外界声波经外耳道引起[2]_____振动,经听小骨传递给[9]_____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通过[8]_____传递到大脑的产生听觉。 (2)[7]_________和[6]_____中的位觉感受器可感受位置变动。 7.(2017浙江杭州萧山党山中学期中)在人觉得非常安静的时候,狗却突然竖起耳朵,并且狂叫起来,这是因为( ) A.狗没事闹着玩 B.狗听见了人听不到的声音 C.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小,狗紧张过度 D.狗的听觉器官与人不同,时常出毛病 8.(2018天津中考)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 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①观察刻度尺:⑴零刻度线⑵最小刻度值⑶量程⑷单位 ②选正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尺。 ③放正确: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 ④看正确: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⑤读记正确: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中③ 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被测温度不得大于温度计的量程。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方法与刻度尺近似(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温度计可以拿出来读数的原因)。③外形是三棱形。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能说出各结构的功能; 2.结合图片,能描述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3.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4.知道频率的概念,了解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 5.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过程与方法: 1.结合耳的模型与图片,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 2.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音调的高低和影响因素; 3.通过视频,聆听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4.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难点: 知道频率的概念,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教学准备:PPT、耳的模型、梳子、钢尺、音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聆听】《苔》 【引入】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声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1耳的结构 (一)耳的结构 【提问】耳是人的听觉器官,你都知道它有哪些结构吗? 【读图】图2-19《耳的结构》,从这张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答: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2.为了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①实验室里,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广口瓶里,而液体药品通常放在细口瓶里; ②应该用酒精灯的焰心给物质加热 ③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应对着自己 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⑤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⑥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A.①②④⑤B.③⑤C.①④⑥D.①④⑤⑥ 4.有两支温度计,它们下端玻璃泡的容积相同,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当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时() A.内径粗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较大 B.内径细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较大 C.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D.内径细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相同 5.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是() A.漫天沙尘B.花香四溢C.落叶纷飞D.细雨绵绵 6.某学生在野外采集了四株植物P、Q、R和S,并设计以下的二歧式检索表来分辨这些植物: 1a有叶 2

1b没有叶P 2a有球果Q 2b没有球果 3 3a有花粉R 3b没有花粉S 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马铃薯。它是哪一株() A.P B.Q C.R D.S 7.与水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讲,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有() ①体表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②有辅助呼吸的气囊 ③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④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⑤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⑥有防寒皮毛 A.②③④⑥B.①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①②④⑤ 8.下图为植物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的示意图,其中①和②分别表示细胞的() A.生长和分化B.分裂和分化C.分化和生长D.分裂和生长 9.下列关于下图中A、B两点所在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点所在经线始终平行B.A、B两点所在纬线长度相等 C.A点所在纬线比B点所在纬线短D.A点所在经线比B点所在经线长10.科学是一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科。下列叙述中,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魏格纳认为,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海底的地幔物质上涌 B.奠定科学生物分类学基础,对生物分类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达尔文

初中七年级生物:花的结构和花序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花的结构和花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Flower structure and inflorescenc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花的结构和花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花的模式结构;会解剖观察和描述花的各个部分,说明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的理由; 2、了解花的种类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种类。 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不同种植物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及“花的种类”等知识,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前面几章的教学讲的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进行繁殖。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开花后才能结果,种子怎样才能形成。 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讲桃花的结构时,新鲜的桃花已经过季,这就需要教师在春天的时候,准备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们浸泡在福尔马林或酒精溶液里备用。也可以事先培养白菜花或油菜花进行教学。 解剖花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对于学生来说,操作起来都显得小了。学生进行解剖时,往往显得“笨手笨脚”,容易弄丢一个部分或弄断一个结构,所以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谨慎地从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摘取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2、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结构。花若无花蕊就不能称其为花。因此,根据花中花蕊的种类而定名的单性花和两性花是最基本的两类花。只有理解了这两类花的区别,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单生花和单性花弄混,所以在讲解时要注意强调。 花序的概念是对单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状花序、头状花序等各种植物的花序。要让学生明白头状花序不是一朵花。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 测试卷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测试卷含答案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有甲、乙两支温度计,它们下端的玻璃泡的容积相同,内装液体都是煤油,甲玻璃管内径大,乙玻璃管内径小。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两支温度计一起插入烧杯的水中,当水温在上升的过程中,观察两支温度计的液体柱() A.甲上升较快B.乙上升较快C.甲、乙一样快D.无法确定 2 . 在校运动会上的铁饼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拉的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A.偏小B.偏大C.不变D.都有可能 3 . 下列危险警告标志正确的是() A.易爆 B.有辐射 C.易燃 D.有腐蚀性 4 . 体温计的准确程度比一般温度计高,这是因为 A.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玻璃管。 B.体温计的里装的是水银。 C.体温计的玻璃泡容积大而玻璃管又很细。 D.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小。 5 . 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 A.用水冲灭B.用泡沫灭火器扑灭C.用嘴吹灭D.用湿布扑灭 6 . 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和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42cm B.初中科学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C.一支普通铅笔的质量约为500g D.一支完整的粉笔长度为8mm

7 . 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数是指人的脚跟到趾尖的距离的cm数,一位同学想请人在外地给他买一双合适的球鞋,他利用手头仅有的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出自己的脚长是23 cm,则他应该买下面列出的那个号的鞋最合适() A.22号半B.23号C.23号半D.22号 8 . 下列四个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个苹果的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 B.科学教科书长为3分米 C.洗澡用水温度接近70℃ D.教室里的课桌高度约为1.5米 9 . 某学生欲从盛有液体的量筒中倒出部分液体。量筒放平后,仰视液面读数为2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为l3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A.12毫升B.大于12毫升C.小于12毫升D.无法判断 10 . 关于0 ℃的水和0 ℃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 ℃的冰比0 ℃的水温度低 B.0 ℃的冰比0 ℃的水温度高 C.0 ℃的冰与0 ℃的水温度一样高 D.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11 . 2012年10月13日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烟花节隆重开幕,众多游人观赏了斑斓绚丽的烟花。现在正是深秋,气温比较低,因此风景区每个直饮点旁增加一套热水器来供应热水。已知热水温度比人体正常体温略高,适宜入口,它的温度大概在() A.5℃B.10℃C.40℃D.100℃ 12 . 对一些生活常识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下列对一些科学量的估测中,比较贴近事实的是()A.一位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50牛B.食用油的密度约0.9千克/米3 C.一间教室的体积约200米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0米/秒 13 .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百元的人民币的长度是30cm B.人的正常体温约是39℃ C.七年级科学课本质量是1.5千克 D.七年级男生跑100米用时14秒 14 . 在一次用量筒做实验时,某同学进行如下操作: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读数时为3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为20mL,这个同学取出的液体的体积是()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判断 15 . 实验室有一只读数不准确但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5℃;在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95℃。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A.41℃、60℃B.35℃、55℃ C.40℃、59℃D.35℃、40℃ 16 . 四次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分别为:2.12cm、2.14cm、2.14cm、2.25cm。则测量结果应取()

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练习题 浙教版

第三节耳和听觉 [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题 ] 巩固理解 一、选择题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2.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 3、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5、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 )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 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 6、人的听觉形成于()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7、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8、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其原因是男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A、较低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9.2007年5月17日,“中华情·和谐海西”大型文艺晚会在闽江公园盛装上演。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三者皆有 10.以下减小噪音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A、建筑工地噪声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要种草植树 C、带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 二、填空题 1、声波先到达外耳,外耳像漏斗一样接受声音,并把声音聚集起来,引向,使其产生振动。鼓膜振动带动了的振动,随即传到。耳蜗充满着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了听觉。 2.声音的高低叫做,它和有关。一般说来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年人,女人的音调比男人。人的发声的频率大约是。不同的动物所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相同或不同)。接收声波频率的范围(相同或不同)。医生的“叩诊”和工人“听漏”都是通过比较声音的来判断的。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_______Hz到_________Hz,高于___________ Hz的声

(整理)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试题卷及答案

Z 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试题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小科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记录的四次测量数据中,肯定错误的是( ) A 、1.205米 B 、12.07分米 C 、120.8厘米 D 、1207.5毫米 2、小科在实验室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下列做法不必要的是 ( ) A 、拿到温度计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B 、使玻璃泡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 C 、必须让温度计处于竖直状态读数 D 、让温度计处于液体中一段时间后读数 3、下列星图中,属于小熊星座及北极星(图中的Z )标示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4、有关星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星星是没有东升西落现象的 B 、宁波和北京,同一时间里看到的星空是相同的 C 、牛郎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两侧,和地球的距离基本相同 D 、星空中肉眼可见的既有恒星,也有行星和卫星 5、银河系绝大多数恒星和星际物质 ( ) A 、集中分布在银河系边缘 B 、集中分布在银河系中心 C 、均匀分布在银河系中 D 、集中分布在银河系中心平面附近 6、从我校开始放暑假到暑假结束,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 、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B 、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 、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7、借助各类望远镜,目前我们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 ( ) A 、整个宇宙 B 、只有河外星系 C 、只有银河系 D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8、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一颗行星是 ( ) A 、水星 B 、金星 C 、木星 D 、火星 9、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由于此学说符合当时的教会统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耳和听觉

教学重点 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1.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2.组织好实验探究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归纳、讨论应用、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提前准备好棉花(或细软的纸、棉布等塞耳朵的物品)、蒙眼睛的物品。 2.教学器材 耳朵结构示意图、模型、助听器、木梳、塑料尺、鼓、鼓棰、有关挂图、课件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人为什么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而鼻子要长在一起呢?在城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二、新课教学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设问:你知道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吗?它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引导观察:挂图、模型、课件,弄清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 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听觉的形成:声波(信息)——耳朵(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刺激听觉感受器的听神经——大脑 讨论:耳朵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鼓膜损伤、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会有什么影响?耳膜破损会造成什么结果?哪些原因会造成耳膜破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你还知道有哪些造成耳聋的原因?耳朵还有那些用途?耳朵的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体验:完全失去听力的生活。先用两只空纸杯捂住耳朵,再用棉花或软布塞住耳朵,分别感受和体会失去听力后的痛苦。 讨论:平时对失去听力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设疑: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这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耳听八方? 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到交流与评价进一步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用两只耳朵? 建立假设(大胆猜想):①……;②……;③……;④……; 设计实验方案:(目的、如何做、怎么做?控制变量) 实验检验:按方案去做。引导归纳出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点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