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塾师老汪

塾师老汪

塾师老汪
塾师老汪

塾师老汪

(1)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2)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3)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4)人:“有,咋说不出来呢?”(5)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6)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7)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8)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

懂。(9)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10)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11)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12)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13)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14)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

他。”(15)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16)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17)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18)老汪摇头:“缘渓行,忘路之远近。”(19)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20)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和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21)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

有?”(22)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23)老范:“为啥?”(24)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25)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26)老季:“不为老

汪。”(27)老范:“为啥?”(28)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29)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30)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31)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段落情节内容人物性格

一、(1-6)

开端

塾师老汪讲不清楚道理,还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老汪:书呆子气,自我辩解,自我宽慰;落魄。

二、(7-9)

发展

老汪来到老范家任塾师。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源于自身的孤独心境。

老范: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

三、(10-19)

发展

老汪乱走的癖好以及老范对老汪的开导。

老汪:有自己难于喻人的孤独原曲。老范: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

四、(20-31)

高潮、结局

介绍老汪的老婆银瓶的性格爱好,侧面揭示老汪孤独的缘由。

老汪:内心的难以消解的孤独;发现老范正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老范: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文中所要表现的老汪不是一个迂腐无能的人,而是一个缺少知音的孤独的人。是他将所讲的内容用错了对象。) B. 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有所显露,但并未大白真相。) C.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D. 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塑造了人物群像”以及“展

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均不恰当。)(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1)试题分析:A项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也不能说明老汪迂腐无能,且迂腐无能是别人对老汪的看法,也是别人嘲笑老王的理由,所以而非本文塑造的老汪形象。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B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答出一点给2分,6分止。)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引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有朋自远方来”这

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老汪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这样的理解,正是他自身际遇的反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为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就是他的朋友,真正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答: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困惑主要来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消解的孤独。(每

点1分)(简评:选材较好。小说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主题的理解,而第4小题与孔乙己的形象比较则更加增大了难度。)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整体上来看,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又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不同的地方,老汪,表述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而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按照题干提示,找出“性情气质”方面相同的地方,再找出“精神困境”不同的地方,然后逐条归纳即可总结出答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参考答案】D、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本文的语言接近口语,也有意使用类似讲故事的语气来叙述,因此读懂并不难,难在理解的深入。第一题所要考查的主要就是理解层次的深浅。

A项着眼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问题。应该说,通过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展现老汪性格,确是本文常用手法,除了“四海困穷”这一句,还有“吉人之辞寡”“有朋自远方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等,这些文句的选择也确有匠心,能够与老汪的形象构成一种呼应关系。《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大意是说,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那么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一个潦倒的乡村塾师讲解这一文句,本身就具有一种张力感,何况他还“翻来覆去讲不清楚”。这里从表面看,老汪是“迂腐无能”的;但只要稍加思索,从老汪的生存处境来考虑,就会发现所谓“迂腐无能”的论调是周围的人对老汪的看法,也是他们嘲弄老汪的理由,而非本文要塑造的老汪形象。所以A项是错误的。B项的判断是个浅表性判断。老汪“乱走”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总想一个人”,所以心里“憋得慌”,要通过“乱走”来舒解。这是对的,但只是答案的第一步,第二步的问题就是:这个人是谁呢?文中一直未有答案,离“真相大白”尚远。所以如果选这一项,只能酌情给一点点分。——事实上,如果阅读小说第三章全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也是老汪人生的“说不清楚”之一,小说到底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谜底”;也正因如此,老汪的精神困境乃是一种内在孤独。当然,在这里B项仅凭本文就可以判断了。C项是正确的,考查的是对作品情节、结构方式的概括,难度稍大,所以答对的话给分可以多一点。老汪对学生往往“讲不清楚”,但对银瓶的“胡言乱语”则有“何劝之有”决断,显示出一种大智若愚般的达观;对老范的感觉,有从“说不清”到“有朋自远方来”的变化过程,更可见其性格中的敏感。综合起来,老汪的形象才是丰满的。这一项对A项也有所呼应。D

项考查对作品的语言风格的领会。这种能力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更为看重的,当然难度也更大。本文在口语中掺入文言、方言,读起来味道比较独特,这种阅读感受应该是考生能够体会到的,所以要点在于如何分析这种感受。其中“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容易理解,“暗合”的部分则需要细究老汪身上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到底是怎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老汪怎样就跟镇上其他的人区别开来了呢?外貌描写着墨不多,心理活动也很少直接涉及,那就主要是通过对话了。老汪说话,引经据典,文绉绉的,不仅是塾师身份使然,更重要的是话语背后的思维方式,使他与别人“说不清楚”,也就是处境的尴尬。此项与C项比起来,难度更大,所以选对的话给分更多。E项粗粗一读似乎是对的,因为我们经常遇到这样貌似正确的总结性评论套话,其实似是而非,没有经过仔细地推敲。一涉及乡土文学、传统手法,就往往想到“白描”,一说“白描”,就觉得“简约”,最后总结,也总是“风俗画卷”等等。可是本文恰恰不是这样的。其语言风格有意啰嗦,甚至饶舌、放肆,语感上追求对称或均衡,因此往往使用正反句,或者一个意思表述两次,比如开头的“像个读书人”“并不适合教书”,银瓶“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之类,比比皆是,何谈“简约沉稳”?说到“塑造了人物群像”,在本文中并不确切,银瓶、老范,甚至老季、老宋,虽然都寥寥几笔而跃然纸上,但仍然是以老汪为中心的。至于“风俗画卷”,在全书中因涉及多种手工业,确有背景之意,但在本文中并未呈现,更谈不上“展开”了。因此,本项是错误的。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否由表及里,从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推导人物性格特征乃至精神风貌。本文以刻画塾师老汪为中心,东家老范是个辅助性人物,他在本文中的每一次出现都与老汪相关。考生只要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次挑选出关于老范的部分,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因此难度不大。参考答案列出的四点中,第三点“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稍稍需要一点细心,注意本文中“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也就可以回答出来。细心之外,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句子,领会一下语句背后可能隐含的内容,那么对老范的理解还会更深一步。

当然,目前给出的四项答案要点,都指向老范的正面形象,使得他像是一个没有缺点的扁平人物,这似乎是个缺憾。这个问题,首先与文本的删节有关。在原文中,老范聘请老汪、允许别家孩子随听,也有自己的原因:他的儿子脑子有点慢,也不愿意独自读书。当然,这种迁就儿子的小算盘并不影响他的“大方”“友善”“有分寸”“识大体”等特点。其次,老范这一形象在本文中是老汪形象的辅助,也就是说,他的性格特征是从老汪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的,这才能够将老汪体会到的“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落实到位。

此外,在考生看来,老范也许有其“负面”一面,比如他不追究银瓶的偷盗行为,不在意老汪的教书效果,都说明他是不负责任、稀里糊涂的,甚至是愚蠢的。如果这样回答本题,恐怕是不切题的。一则,我们不主张以现实考量来取代文学文本的解读;二则,还是涉及理解层面的深浅问题,即对文中“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这看似简单的一句,理解不够深入,没能体会到句子所隐含的老范的“城府”。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并综合起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本大题中应是难度最高的一题。通读《塾师老汪》,就阅读感受而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两点:一是老汪的“乱走”,二是老汪如何讲“有朋自远方来”。尤其是后者,因作为结尾再次出现,颇有画龙点睛之感,无疑是理解本文的核心。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文本前半部分老汪对这一句尤其是“不亦乐乎”的感受与理解,来对照文本结尾部分老汪“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的感叹,就会发现老汪的逻辑前后并不一致。前面老汪对这句经典的解释绕来绕去,甚至绕到“圣人”“拐着弯骂人”,明显是对经典的曲

解,读起来还让人感觉到其中还掺杂着老汪有点气急败坏的样子;而后面,老汪因老范的仗义之举则说出“这就叫朋友自远方来”,又让人觉得老汪“回到”了对经典的“正常化理解”。但一细究,还是有问题:老范并不是“远来”的朋友啊!那么,对老汪的这种前后矛盾、逻辑混乱,我们该怎么理解呢?最浅层的理解是:老汪果然是个“说不清楚”的糊涂塾师。按此理解,本文的主旨也就是描写了一个三家村冬烘先生如何可笑。但倘若如此,这样的阅读就是一次失败的阅读。所以,我们必须再次细考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两度解读。两度解读的具体语境是不同的,第一度解读是说老汪教书很认真但徒儿们无心向学,师徒间彼此缺乏理解,老汪的教书生活很郁闷,“我讲你们也不懂”,所以他有很多“烦恼”;而结尾处的解读,则是听了老宋的转述,感动于老范的知己之言,“潸然泪下”,由衷地感受到朋友的温暖。这里,我们会发现,前后的不同与其说是逻辑发生变化,不如说是重心产生了偏移。前面重心在“不亦乐乎”的“乐”字,而后面重心在“自远方来”的“远”字。前面无论是老汪还是徒儿,对“有朋自远方来”并无歧见,歧见在于“乐”:徒儿们认为“圣人”很高兴,而老汪的惊人之论在于解读出“圣人”不“乐”。但后面的解读省略了“不亦乐乎”这半句,恰恰在于老汪以老范为“朋友”,他感到了“乐”,所以对“不亦乐乎”半句不再有歧见,从而将重心偏移至前半句“有朋自远方来”的体会上。他忽然“发现”原来身边就有一个朋友,这种惊喜感与好朋友忽然从远方来是一样的。所以就老汪与经典的关系而言,他并不是一个死板记诵经典的人,相反他理解的经典可供安身立命,是有生命力的,可以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生命感受息息相通。对老汪的这一理解,就会引导我们思考本文的主旨,乃是对内心孤独的深刻体验,对“有朋”人生的眷念不已。

当然,对考生而言,这种分析的难度过大,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进行了调整,将基本结论放在题干中,明确告诉考生“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给考生指明了思考方向,考生只要能体会出老汪的心境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大致可以回答出来。同时,这个题干设计也希望能够提示考生阅读本文的重要方法,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本文,在回答本大题其他题目时也能有一定的启发。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参考答案】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重在获取知识信息,与此不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本题从这一点出发,考查考生的文学感受和联想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表述的能力。

读完《塾师老汪》,不难联想到鲁迅的《孔乙己》,这一阅读感受是普遍性的,即使考生一时联想不到,经过提示也不难马上将二者关联起来。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不少,题干又将其限定在“性情气质”方面,避免了考生的联想过于广泛。所以回答出几处相似点,难度不大,倒是有些难在快速回顾《孔乙己》并将孔乙己形象“召唤”、表述出来。但好在有老汪作为对照、提示,总体上仍是不难的。参考答案给出的三点相似之处,第①②两点,考生可从两篇作品中举出不少例证,比如老汪的教书认真、不善与人争辩,孔乙己教导小伙计“茴”字的写法、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哀求别人“不要取笑”等,从“温和善良”与“懦弱”两个不同的方面做出概括也较为容易。第③点难度稍大,但“书呆子气”还是很容易想到的,而且课文《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的注释,即为“说明孔乙己的书呆子气”。再加上第(1)题A项和第(3)题题干的提示,在例证方面,考生也应该可以想到老汪以“君子辞寡”、孔乙己以“君子固穷”等经典文句来回应、对抗别人的嘲笑,正是“书呆子气”的表现。

本题的探究意义,除了勾连教材内外这一点,还在于对“精神困境的不同根源”的思考。这一点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意蕴、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领悟能力。老汪和孔乙己很相似,但到底是两个不同的形象。他们所处的时代、周遭环境、个人际遇、职业身份等都是不同的,最根本的不同,是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追问指向不同,也就是说,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不同的。关于《孔乙己》,当下鲁迅研究学术界的阐释当然会有一定的歧见,但是中学教材中的阐释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共识的基础上的,即认为作品表现的是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旧式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所以人的悲剧是在历史文化情势之下的悲剧。孔乙己的精神困境的根源是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的压制,比如等级观念、科举意识残留、国民性等,而显在表现就是这些

制度或思想压制下孔乙己的贫贱生活。老汪则不然,他有职业、有家庭,周围的人虽然不都理解他,也会嘲笑他,但外部世界对他的压制并不明显,何况还遇到老范这样的“朋友”,所以他在镇上的处境,与孔乙己在鲁镇的遭遇,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孔乙己的精神困境表现为他的“颓唐”,老汪的精神困境则表现为他的“憋得慌”,这是发自内心的苦闷。结合老汪在文中的种种表现,尤其是他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独特解释,我们可以把这种苦闷指认为“孤独”。

塾师老汪阅读练习及答案

塾师老汪阅读练习及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1分) 塾师老汪 ①老汪颀秀,留个分头,身着长衫,很有气派。老汪在开封府上学多年,也算是有学问 了。但老汪口讷,紧张了还有些结巴。老汪在私塾教书,每一家干的时间都不长。 ②浮沉七八年后,老汪终于在范家镇落下了脚。镇上大户范子敬建书塾给小儿开蒙,慕汪先生之名,请他主持,学堂就设在大院西屋。 ③老汪引笔奋力,书“洪桃书屋”四个大字作匾,魏碑凝重,笔力沉着,东家赞赏不已。 ④东家心善,欢迎邻里孩子随读,不()报答,这样便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莘莘学子。老汪严谨治学,认真传(),诲人不倦,但“之乎者也”毕竟不易,常常有学生死活搞不清。朽木不可雕也,圣人的训戒几次都到了嘴边,他还是忍住了。小孩儿家,伤不得。天长日久,欲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宏图大愿便打折扣了。更有甚者,是顽童与他倒着使劲。戒尺教训,他不忍,罚跪思过,他更不忍,故常自叹连当个平庸俗师都不成。如此进退失据,给他平添了无奈之苦恼。 ⑤有天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都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应该高兴。而老汪发挥道:这个远方不仅是路途之远近,更应是心口之距离。近在比邻却相隔天涯,高兴个啥呀。就如你们,学而不勤,尽管都近在我眼皮底下,朋侣乎说得学生都低头不语。老汪戚然含泪。 ⑥每逢十五,老汪都放假半日。中午时分,他迈开大步,一往直前,时而顺着大路,时而行于阡陌,时而爬坡上山,夏天一身水,冬天一头汗,精疲力尽才回。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有狂走怪僻,但经年累月地锲而不舍,也就另作猜测了。 ⑦谷雨前几天,老范从前村收租子回来,老汪披着褂子正要出门。老范想起今天是月半,便趋步相问:“先生,这年复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⑧老汪道:“东家,一言难尽啊。”说完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⑨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先生吃饭,借酒酣微醺,又说到这事。此时老汪已半醉,趴在桌上哀哀而哭:“天地君亲师,我敬天重地,忠君尊师,都有交待了。只是父母养育无以为报,没法疏解啊。” ⑩老范一向尊重塾师。老汪这么一开腔,知道他定有难言之苦,便有意疏导他,说:“先生,愿闻其详。” “我娘生我难产就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但我们娘俩都苦命啊。父亲育我终生未续,他病重时我从开封往家赶,途中遇到曾大帅与太平军打仗误了时辰,没赶上给他送终,我苦啊!那天也是花开月圆的十五。所以每逢这天我心结难解,走走散散,就好许多。” 老范听着老汪倒苦水,心里一阵悲凉,对老师益发敬重,便劝了句:“正午时分,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鬼怪。”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我也不怕。他要找我,我就跟他到爹娘那边去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花,不识字,跟着老汪张罗学堂杂事。她收作业发本子,送茶扫地擦黑板,手脚勤快。 老汪嘴笨,银花却嘴快。但她开口尽是街谈巷语,嘴像刮风似的。人劝老汪:“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话语正经,偶尔有个偏差,值得我劝。倘若语不入道,何劝之有” 银花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占便宜,老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得饶一头蒜;买人二尺布,缠着要一绺线。夏秋两季,总到地里捡荒,碰到谁家迟收的庄稼,也顺手捋上一把。从学堂出门离东家的地亩近,所以他家的损失也多。 一次东家来到后院看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我们另请良师吧。” “为啥”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不懂。”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现代文阅读《塾师老汪》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塾师老汪》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1分) 塾师老汪 ①老汪颀秀,留个分头,身着长衫,很有气派。老汪在开封府上学多年,也算是有学问 了。但老汪口讷,紧张了还有些结巴。老汪在私塾教书,每一家干的时间都不长。 ②浮沉七八年后,老汪终于在范家镇落下了脚。镇上大户范子敬建书塾给小儿开蒙,慕汪先生之名,请他主持,学堂就设在大院西屋。 ③老汪引笔奋力,书“洪桃书屋”四个大字作匾,魏碑凝重,笔力沉着,东家赞赏不已。 ④东家心善,欢迎邻里孩子随读,不()报答,这样便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莘莘学子。老汪严谨治学,认真传(),诲人不倦,但“之乎者也”毕竟不易,常常有学生死活搞不清。朽木不可雕也,圣人的训戒几次都到了嘴边,他还是忍住了。小孩儿家,伤不得。天长日久,欲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宏图大愿便打折扣了。更有甚者,是顽童与他倒着使劲。戒尺教训,他不忍,罚跪思过,他更不忍,故常自叹连当个平庸俗师都不成。如此进退失据,给他平添了无奈之苦恼。 ⑤有天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都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应该高兴。而老汪发挥道:这个远方不仅是路途之远近,更应是心口之距离。近在比邻却相隔天涯,高兴个啥呀。就如你们,学而不勤,尽管都近在我眼皮底下,朋侣乎?说得学生都低头不语。老汪戚然含泪。 ⑥每逢十五,老汪都放假半日。中午时分,他迈开大步,一往直前,时而顺着大路,时而行于阡陌,时而爬坡上山,夏天一身水,冬天一头汗,精疲力尽才回。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有狂走怪僻,但经年累月地锲而不舍,也就另作猜测了。 ⑦谷雨前几天,老范从前村收租子回来,老汪披着褂子正要出门。老范想起今天是月半,便趋步相问:“先生,这年复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⑧老汪道:“东家,一言难尽啊。”说完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⑨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先生吃饭,借酒酣微醺,又说到这事。此时老汪已半醉,趴在桌上哀哀而哭:“天地君亲师,我敬天重地,忠君尊师,都有交待了。只是父母养育无以为报,没法疏解啊。” ⑩老范一向尊重塾师。老汪这么一开腔,知道他定有难言之苦,便有意疏导他,说:“先生,愿闻其详。” ?“我娘生我难产就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但我们娘俩都苦命啊。父亲育我终生未续,他病重时我从开封往家赶,途中遇到曾大帅与太平军打仗误了时辰,没赶上给他送终,我苦啊!那天也是花开月圆的十五。所以每逢这天我心结难解,走走散散,就好许多。” ?老范听着老汪倒苦水,心里一阵悲凉,对老师益发敬重,便劝了句:“正午时分,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鬼怪。”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我也不怕。他要找我,我就跟他到爹娘那边去了。” ?老汪的老婆叫銀花,不识字,跟着老汪张罗学堂杂事。她收作业发本子,送茶扫地擦黑板,手脚勤快。 ?老汪嘴笨,銀花却嘴快。但她开口尽是街谈巷语,嘴像刮风似的。人劝老汪:“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话语正经,偶尔有个偏差,值得我劝。倘若语不入道,何劝之有?” ?銀花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占便宜,老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得饶一头蒜;买人二尺布,缠着要一绺线。夏秋两季,总到地里捡荒,碰到谁家迟收的庄稼,也顺手捋上一把。从学堂出门离东家的地亩近,所以他家的损失也多。 ?一次东家来到后院看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我们另请良师吧。” ?“为啥?”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不懂。”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其实,这也不是为了老汪。” ?“那又为啥?” ?“为他婆娘,爱顺庄稼。” ?“娘们儿家。”老范挥挥手,“顺就顺呗,我范家五十顷地,这点算个啥?”顿了顿又说,“先生德才兼备,是个贤者。老季啊,我们要敬着他!”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学生家长——传给了先生。老汪一听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东家就是……世间真情啊!” 20.第④段前后两个括号内应该填入的词是__(2分) A 授、受 B 受、授 21.第④段说老汪“进退失据”。(共4分) ⑴这“进”是指___⑵这“退”是指___ 22.老汪悲欣多感,文章有三处加以表现。(共6分)

塾师老汪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

塾师老汪

塾师老汪 (1)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2)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3)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4)人:“有,咋说不出来呢?”(5)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6)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7)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8)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 懂。(9)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10)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11)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12)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13)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14)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 他。”(15)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16)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17)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18)老汪摇头:“缘渓行,忘路之远近。”(19)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20)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和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21)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 有?”(22)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23)老范:“为啥?”(24)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25)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26)老季:“不为老

2015年全国卷《塾师老汪》阅读分析

【2015年全国卷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