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延巳《鹊桥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全词翻译及赏析

冯延巳《鹊桥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全词翻译及赏析

冯延巳《鹊桥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全词翻译及赏析
冯延巳《鹊桥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全词翻译及赏析

冯延巳《鹊桥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

处。”全词翻译及赏析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译文] 我心中缭乱的愁絮就如同空中迷蒙纷飞的柳絮。在迷蒙的梦中你的踪影也无处寻觅。

[出自] 五代冯延巳《鹊桥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注释:

此词一作欧阳修词。

行云: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本以朝云、行雨指女性,此处指人行踪不定如流云飘浮。

不道:不觉。

百草千花:词意双关,即指寒食时节的实景,也暗喻花街柳巷的妓女,白居易《赠长安妓女阿软》:”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香车: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泛指华丽的马车。

陌上:本指田间的小路,这里泛指应指马路。

撩乱春愁如柳絮:烦乱的春愁就如同满天纷飞的柳絮。

悠悠:一作“依依”。

译文1:

你就像天上飘浮不定的云,不知去了哪里?只知游玩却忘记了回来,也不管春天就要过去,在花团锦簇的寒食节气,你的车马不知停在处。

我含着眼泪独自倚靠在楼台上自顾自语,问那双双归来的燕子,来时可曾与你在路上相遇?我心中缭乱的愁絮就如同空中迷蒙纷飞的柳絮。在迷蒙的梦中你的踪影也无处寻觅。译文2:遥想着那位出门冶游、乐不思归的男子,她泪眼倚楼,喃喃自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多日不见影踪,你究竟飘荡到了何处?春色将暮,你难道还不想归家?在这百草千花斗艳的游春路上,你的香车又系在了谁家的树上?

含泪转问穿帘的双燕:你们飞来飞去,路上有否见到过他?双燕不理,翩然远飞,只剩下一片蒙蒙飞舞的柳絮。乱纷纷的柳絮撩动她的春愁,并把她带入悠悠荡荡的梦中,让她在飘忽的春梦中继续追寻他的行踪。

译文2:

薄情的郎君如同飘忽的云,不知飞到什么去处。连连数日,忘了返回,全不顾春天已将逝去。正当这寒食清明的时节,百草争绿,千花竞开,而他那辆香车,如今不知拴系在谁家的树木?

倚楼张望,满眼珠泪,正逢一双燕子飞回窠居。我对着燕子痴情地问:归来的路上可曾与我的郎君相遇?纷乱的春愁如飘飞的柳絮,纵然我情怀一片,怕是连梦里也寻他不住。

译文3

你就像天上飘浮不定的云,不知去了哪里?只知游玩却忘记了回来,也不管春天就要过去,在花团锦簇的寒食节气,你的车马不知停在处。

我含着眼泪独自倚靠在楼台上自顾自语,问那双双归来的燕子,来时可曾与你在路上相遇?我心中缭乱的愁絮就如同空中迷蒙纷飞的柳絮,在迷蒙的梦中你的踪影也无处寻觅。

赏析

遥想着那位出门冶游、乐不思归的男子,她泪眼倚楼,喃喃自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多日不见影踪,你究竟飘荡到了何处?春色将暮,你难道还不想归家?在这百草千花斗艳的游春路上,你的香车又系在了谁家的树上……当然,薄情郎是不会回答的。因此她只能转问穿帘的双燕:你们飞来飞去,路上有否见到过他?双燕不理,翩然远飞,只剩下一片蒙蒙飞舞的柳絮。乱纷纷的柳絮撩动她的春愁,并把她带入悠悠荡荡的梦中,让她在飘忽的春梦中继续追寻他的行踪。

鉴赏

这是以女子口气写的一首闺怨词,写一位痴情女子对冶游不归的男子既怀怨望又难割舍的缠绵感情,游子就如流云一样游荡忘了归来,在百草千花的寒食节气,处处情人成双成对,就连燕子也知道双双归来,而游子却不知何处。望着满天纷飞的柳絮,不禁愁情交织,乃至梦中也梦不到游子。全词语言清丽婉约,悱恻感人,塑造了一个情怨交织内心的闺中思妇形象,也似乎概况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冯延巳《鹊踏枝》全词翻译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译文] 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 [出自] 冯延巳《鹊踏枝》 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注释: 楼上春山:指登楼了望四面春山。 暮景烟深浅:日暮之景色,烟雾因远近有浓淡之不同。 一晌:此处应指“多时”。 人不见:根据叶嘉莹先生释义,不是确指具体人,“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 鲛绡:用以掩泪的绡巾。 译文1: 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昨夜里的笙歌筵席,也像落花那样容易分散,酒醒之后顿感心中增添的哀愁无限。 登上高楼了望春山——四面峭壁耸立透袭春寒,一直望着远飞的

鸿雁过尽,日暮景色远近烟雾有浓有淡。久久地独自凭栏眺远,内心怀思之人总也不见,手持绡巾掩泪,把多少往事和哀伤思量遍。 译文2: 千万片落梅多情缱绻,凋落之际,还学白雪随风飘转。昨夜笙歌多么易散,我酒醒之际更把哀愁添。 高楼凝望,春山四面多凄寒,大雁从我的眼帘中过尽,深深浅浅的暮烟给人以冥漠之感。久倚栏杆不见所欢,相思的泪水把珍美的巾帕湿遍。 译文3: 站在高楼上,看那千万片梅花从树枝上落下,梅花啊,你本无情之物,为什么还仍然是那么独自多情,仿佛雪花一样随着轻风在空中飞舞。想起昨天晚上,宴席中歌舞飞扬,美好情景眨眼就烟消云散了,今天人散酒醒,更增加了无穷的愁绪。 向远方望去,群山环绕,早春季节,四面吹来的清凉的寒风,大雁飞过,傍晚时光,远方泛起了或浓或淡的雾霭。从早到晚,我呆呆地站在这儿,依着栏杆,眺望那心中思念的人,然而始终看不见,心中愁肠百结,不禁潸然泪下,只能拿出手绢轻轻地擦拭。 赏析: 词的开端“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三句,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着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间千古共同的悲哀。接着“昨夜笙歌”二句,转写现实之人事,在前三句所

梦溪笔谈原著及翻译

免费梦溪笔谈的译文 类型:译文言文加入时间:2007年2月24日10:11 梦溪笔谈 卷一故事一 学士院轶事 原文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 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胡服 原文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 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窄衣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服、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胡人喜欢茂盛的青草,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过这种情形,即使是王宫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的衣裤一点都不湿。皮腰带上挂着的蹀躞,大概是用来佩带弓、剑、手巾、算袋、磨刀石一类物品的。以后虽然去掉了蹀躞,但还保存着它的环,环与蹀躞连接如同系在牛马股后的革带,也就是如今皮带上的

未若柳絮因风起【高三作文】

未若柳絮因风起【高三作文】 南方的雪不似北方的那般凶猛,恍若喝醉了的大汉,一股脑儿滚到地上瘫坐着;南方的雪总是带着几分轻盈,几分顽皮,在空中打着转转儿,宛如贪玩儿的少女,一会儿扑蝶,一会儿相互追逐,玩性未尽心有不甘的飘到了地面,于是嘟起小嘴半躺着。积雪总是不深,只能于房顶上、树枝上、电线上寻找下雪的点点痕迹。而望向那远方的山,山顶早已穿上了白纱,有雾的时候像极了衣带飘舞的白衣女子。许是见惯了雪,北方的雪总是勾不起人的兴趣,甚至还会抱怨一句“这鬼天气,又下雪了”。南方人见了雪,却是欣喜异常,三五成群的踏上那来自上天的礼物,打着雪仗,堆着雪人,倒减退了些冬日的严寒。雪在激起我的玩性的同时,又总让一个影子映入我的脑海。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让我记住了谢道韫这位奇女子。 白雪纷纷,兄长以“撒盐”做比,雪之颜色,纷纷之态可谓形象,很符合男子粗犷的气派,却唯独少了韵味。道韫的“柳絮”则不仅细致的点出了雪之形状,还烘托出了雪的轻盈;“因风起”虽只道明了引起雪纷飞的原因,却极为自然地将纷纷之态的景象送至人的脑中。“咏絮才”之名从此流传开来。 仅凭才气,是不能称为“奇”的。道韫如南方的雪般柔美的外表下

却有一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豪迈气质。在贼兵杀到前,本该保家卫国的丈夫王凝之却日日跪在佛祖前祷告,寄希望于神明显灵,甚至在仓皇出逃后被敌人抓个正着,砍了脑袋。道韫身为一介女流,在数次劝谏丈夫无果后,毅然决定“但尽人事,各凭天命”,招募数百家 丁并加以训练。在贼兵破城之时,带领家丁突围,“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 之改容,乃不害涛。”怎样的一个女子啊!乱世之中能清楚的看明时局,突破传统女子唯唯诺诺,头发长见识断的形象,力谏担任一方父母官的丈夫。面对窝囊的丈夫,她挺身而出,自己亲自训练队伍。被俘后,仍能以浩然正气震慑敌人,护卫外孙。这远远超出了寻常女子所能做到的。孙恩虽毒,却也不忍再加害这位有着如此豪气的女子。可不谓之“奇”乎? 蓬松的雪在被踏过后变得紧凑,从柔软的一堆变成了坚硬的块体。望向空中那纷飞的雪,真有那幅柳絮飞舞的景象。——未若柳絮因风起。

鹊踏枝冯延巳

本学期总第课时年月日执教 鹊踏枝冯延巳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诗中的层深法。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词集名《阳春集》。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以乐景衬哀情),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二.赏析词作: 1.比较这首词和韦庄的词,说说二人的愁情有何不同。 韦庄词中的愁情是有事迹可以确指的,而冯延巳的愁情则是无端涌起的一种情思,是不可确指的。曹丕《善哉行》有云:“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而无法摆脱的。风格是恍惚幽咽的。 2.名家评道:“虽然首句仅只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出对感情方面挣扎所作的努力”,请同学们赏析作者开句是如何做到千回百转的。 所来无迹、深沉无方的闲情本已难胜其苦,其后用“抛掷”二字,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作的挣扎。而作者又在后面用了个“久”字,足见其致力于摆脱的挣扎之久。而作者却又在“闲情抛掷久”五个字的前面,先加上了“谁道”二字,言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以反问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闲情抛掷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深郁顿挫。 3.赏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二句是如何表达出情感的境界的。

《阳春集》[五代]冯延巳

《阳春集》 延巳 ============ 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时期广陵(今省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

三台令 春色,春色,依旧青门紫陌。日斜柳暗花蔫,醉卧谁家少年。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 三台令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帏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三台令 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上行杯 落梅著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玉楼春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如梦令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更漏子 金剪刀,青丝发,香墨蛮笺亲劄。和粉泪,一时封,此情千万重。 垂蓬鬓,尘青镜,已分今生薄命。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 更漏子 秋水平,黄叶晚,落日渡头云散。抬朱箔,挂金钩,暮潮人倚楼。 欢娱地,思前事,歌罢不胜沉醉。消息远,梦魂狂,酒醒空断肠。 更漏子 风带寒,秋正好,蕙兰无端先老。云杳杳,树依依,离人殊未归。 搴罗幕,凭朱阁,不独堪悲寥落。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 更漏子 夜初长,人近别,梦断一窗残月。鹦鹉睡,蟪蛄鸣,西风寒未成。 红蜡烛,半棋局,床上画屏山绿。搴绣幌,倚瑶琴,前欢泪满襟。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 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看看下面 的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吧. 【原文】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②其间,泥封炼之③,锻令相入④,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⑤耳,暂假⑥生铁以为坚,二 三炼则生铁自熟⑦,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 至磁州⑧锻坊⑨,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⑩,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 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 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 所产。 【注释】 ①柔铁:熟铁。 ②陷:这里指将生铁包嵌进去。 ③泥封炼之:用泥将它封起来冶炼。 ④入:这里是相熔合的意思。 ⑤伪钢:沈括认为这种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钢,所以称其为伪钢。 ⑥假:借。 ⑦生铁自熟:生铁自然就成了熟铁了。 ⑧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县。 ⑨锻坊:炼钢铁的作坊。 ⑩筋:这里指面筋。 濯(zhuó):洗,制面筋时需用水洗去淀粉。 柔面:这里指制面筋时用水洗去的淀粉。 莹:光洁明亮。 黯黯然:暗淡的样子。

皆系地之所产:都是产地不同造成的`。 【译文】 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 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 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 的还是熟铁。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 是真钢。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凡是铁 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 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 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这是最精纯的铁,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 而磨光之后又显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铁迥然不同。也有铁炼尽了而 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

百度百科对《鹊踏枝》解释有误

百度百科对《鹊踏枝》解释有误 杜思锦 《鹊踏枝》原是唐代教坊曲名。教坊是唐代掌管宫廷音乐的官署,宋、金、元等朝亦置教坊。李煜《破阵子》中也提到“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唐代教坊曲被后人用为词牌的有很多,如《摸鱼儿》、《梦江南》、《临江仙》等。《鹊踏枝》也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宋人晏殊将其改为《蝶恋花》(戏曲学大师吴梅的学生任半塘说,“此调至五代已改名《蝶恋花》”,暂且不议),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百度百科认为《鹊踏枝》始于宋朝,笔者认为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界定错误。准确地说,《鹊踏枝》应该是始于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为梁,唐朝灭亡。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黄袍加身,宋朝建立。因此,很多学者以此界定五代十国的存在时间为907年至960年。当然,也有人认为是907年至979年(979年,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后汉灭亡)。 但是,无论如何界定,都不影响一个铁定的事实:南唐文豪宰相冯延巳是五代十国人。 陆游所撰《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冯延巳于“建隆元年,五月乙丑卒,年五十八”。即冯延巳生于903年,死于960年5月,975年北宋灭南唐。冯延巳绝非宋朝人。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鉴赏辞典》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宋词》都没有收录冯延巳词。冯词被辑录在《全唐五代词》中,这更加说明,学界对冯延巳的界定很明确,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人,而非宋人。 在《全唐五代词》中,冯延巳是第一个用《鹊踏枝》词牌的人,书中收录其所作《鹊踏枝》词十四首,与其本人作品集《阳春集》一致。 冯延巳所作十四首《鹊踏枝》词,虽然具体年月不能全部明确考证。但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第五章——隋唐五代文学所记,冯延巳写其中一首《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末,惆怅还依旧。旧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其背景是“当时周师南侵,南唐国势岌岌可危,而冯延巳又处于党争漩涡之中”,清人冯煦《阳春集序》亦有印证,根据冯延巳生平可知,这首词应该写于958年左右。 另外,冯延巳所作《鹊踏枝》中,有三首是以秋天为背景的。(其一)霜落小园瑶草短,瘦叶和风,惆怅芳时换。懊恨年年秋不管,朦胧如梦空肠断。独立荒池斜日岸,墙外遥山,隐隐连天汉。忽忆当年歌舞伴,晚来双脸啼痕满。(其二)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其三)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绕砌蛬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这三首词都十分确切地交代了写作的季节——秋季。冯延巳死于宋朝成立的当年960年五月份,他没有经历宋朝纪年的秋天。可见这三首词,也是在宋朝成立之前所作。 因此,即使单从时间上论,《鹊踏枝》作为词牌,也出现在宋朝成立的时间节点以前。写作《鹊踏枝》词的人——冯延巳,也是五代十国人。因此,百度百科所说,《鹊踏枝》词牌始于宋,是错误的。《鹊踏枝》始于五代十国。在可查找的文献中,冯延巳是第一个写《鹊踏枝》词的人。 冯延巳在词坛地位尊崇,影响巨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曰: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我们更不应抹杀其对《鹊踏枝》词牌的贡献。

《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续笔谈十一篇 作者:沈括 鲁肃简公劲正不狥,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 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 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 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 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惋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 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復治。”是夕,肃简薨。李谘 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太祖皇帝常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 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 鸬鹚,系绳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 近侍奉使过夔、陕,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去声。言乌蛮战殇,多与人为厉, 每歳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者。 寇忠愍拜相白麻,杨大年之词,其间四句曰:“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寇得之甚喜,曰:“正得我胸中事。”例外别赠白金百两。

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若作“望南山”,则上下 句意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狄侍郎棐之子遵度,有清节美才。年二十余,忽梦为诗,其两句曰:“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虽佳句,有丘墓间意,不数月卒。高邮士人朱适,余舅氏之婿也。纳妇之夕,梦为诗两句曰:“烧残红烛客未起,歌断一声尘绕梁。”不逾月而卒。皆不祥 之梦,然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 成都府知录,虽京官,例皆庭参。苏明允常言:张忠定知成都府日,有一生,忘其姓名,为京寺丞知录事参军,有司责其庭趋,生 坚不可。忠定怒曰:“唯致仕即可免。”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 立庭中。仍献一诗辞忠定,其间两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 不如归意浓。”忠定大称赏,自降阶执生手曰:“部内有诗人如此 而不知,咏罪人也。”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 上客。 王元之知黄州日,有两虎入郡城夜斗,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时元之已病,未几移刺蕲州,到 任谢上表两联曰:“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 身后。”上闻之愕然,顾近侍曰:“禹偁安否?何以为此语?”不逾月,元之果卒,年四十八。遗表曰:“岂知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元祐六年,高丽使人入贡,上元节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时有佳句。进奉副使魏继延句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主薄朴景绰句有“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今属远方宾。” 欧阳文忠有《奉使回寄刘原甫》诗云:“老我倦鞍马,谁能事吟嘲?”王荆公《赠弟和甫》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颓惰。此文章佳语,独可心喻。

古代诗歌赏析冯延巳《鹊踏枝》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鹊踏枝 冯延巳①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②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①冯延巳(903--960),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两次被罢相。②不道:不知不觉。 9.请简要赏析“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句的表达效果。(5分) 10.有人认为这首词借思妇抒发了个人情感,旨意深远,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9. (5分)①运用比喻,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具体化,极写女子内心愁苦的纷乱(2 分);②虚写在梦中寻找不得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情意缠绵的执着和不能与思念男子相见的哀怨之情(3分)。 10.(6分)这首词表面写女子对游荡在外的男子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2 分),实际以思妇自喻表达了被罢相后仕途失意的孤独凄苦之情(2分)以及思念君王、希望重新得到重用之情(2分),写得含蓄蕴藉,旨意深远。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百里者,宿舂粮。(庄子《逍遥游》) ⑵▲,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⑶▲,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⑷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⑸▲,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⑹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⑻▲,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8分)⑴腹犹果然⑵日月忽其不淹兮⑶黄发垂髫⑷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⑸山肴 野蔌⑹佛狸祠下⑺闻义不能徙⑻寄意寒星荃不察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书画 作者:沈括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 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 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 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 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 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 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 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 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 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 想见其人。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此好奇者为之。凡 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或疑舞节及他举动拍法中,别有奇声 可验,此亦不然。《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 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故白乐天诗云:“中序擘騞初入拍。”中序即第七叠也,第三叠安得有拍?但言“第三叠第一拍,” 即知其妄也。或说:尝有人观画《弹琴图》,曰:“此弹《广陵散》也。”此或可信。《广陵散》中有数声,他曲皆无,如泼攦声之类 是也。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 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 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 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故名辈为小牛、小虎,虽画毛,但略 拂拭而已。若务详密,翻成冗长;约略拂拭,自有神观,迥然生动, 难可与俗人论也。若画马如牛、虎之大者,理当画毛,盖见小马无毛,遂亦不,此庸人袭迹,非可与论理也。又李成画山上亭馆及 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 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 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 屋角也。 画工画佛身光,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渠但见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圆也。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光,此亦谬也。佛光乃定果之光。虽劫风不可动,岂常风能摇哉!古 文“已”字从一、从亡,此乃通贯天地人,与王字义同。中则为王,或左左中则为已。僧肇曰:“会万物为一已者,其惟圣人乎!子曰: ‘下学而上达。’人不能至于此,皆自成之也。”得已之全者如此。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

世说新语二则

8《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 2.抓住人物的语言,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用运用对话、对比刻画人物,以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描写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学习文章摹景状物的方法和运用对话、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主要作品有与自己门下文人共同撰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及志怪小说《幽明录》。 2.知识链接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

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它的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讲论. (lùn) 雪骤.(zhòu) 差.可拟.(chā nǐ) 柳絮. (xù) 无奕.(yì) (2)古今异义 儿女????? 古义:子女,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例:与儿女..讲论文义。今义:儿子和女儿。 因????? 古义:趁、乘。例:未若柳絮因.风起。今义:因为。 (3)词类活用 谢太傅寒雪日内. 集(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三、朗读指导 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讲解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 艺文一 作者:沈括 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 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 “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 “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盖欲相错 成文,则语势矫健耳。杜子美诗:“红飰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 凰枝。”此亦语反而意全。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 马度桥。”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 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 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诗人以诗主人物,矿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 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在。”至今传 此两本,唯《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书之阙误,有可见于他书者。如《诗》:“天夭是椓。”《后汉蔡邕传》作“夭夭是加”,与“速速方穀”为对。又“彼岨矣岐, 有夷之行。”《朱浮传》作“彼扰者岐,有夷之行。。”《坊记》:

“君子之道,譬则坊焉。”《大戴礼》:“君子之道,譬扰坊焉。”《夬卦》:“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王辅嗣曰:“居德而 明禁。”乃以“则”字为“明”字也。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观古人谐声,有不可解者。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协用;庆字、正字多与 章字、平字协用。如《诗》“或群或友,以燕天子”;“彼留之子, 贻我佩玖”;“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终三十里,十千维耦”;“自今而后,歳其有,君子有穀,贻孙子”;“陟降左右,令 闻不已”;“膳夫左右,无不能止”;“鱼丽于罶,鲤,君子有酒,旨且有。”如此极多。又如:“孝孙有庆,万寿无疆;”;“黍稷稻梁,农夫之庆”;“唯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则笃其庆,载锡 之光”;“我田既藏,农夫之庆”;“万舞洋洋,孝孙有庆”;《易》 云“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积善之家,必 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班固《东都赋》“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如此亦多。今《广韵》中庆一音卿。然如《诗》之“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得君子,庶几式臧”;“谁秉国成,卒劳百姓;我王不宁,覆怨其正”;亦是怲、正与宁、平协用, 不止庆而已。恐别有理也。 小律诗虽未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业为之,至于字字皆炼,得之甚难。但患观者灭裂,则不见其工,故 不唯为之难,知音亦鲜。设有苦心得之者,未必为人所知。若字字是,皆无瑕可指。语意亦掞丽,但细论无功,景意纵全,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此类最易为人激赏,乃诗之《折杨》《黄华》也。譬 若三馆楷书作字,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病最 难为医也。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 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一 达官,值其方与客谈《孟子》,殊不顾圣美。圣美窃哂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本生爱之,但 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

世说新语两则

谢道韫 来自于唐释法琳《辨证论》卷七注引《晋录》云:“琅琊王凝之夫人,陈郡谢氏,名韬元,奕女也,清心玄旨,姿才秀远。丧二男,痛甚,六年不开帏幕。[2]《晋书》说谢道韫字道韫,《晋录》说她名韬元,《谢珫墓志》又说她字令姜。[3]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谢安颇为谢道韫的婚事操心。魏晋时代,谢氏与王氏是两大望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物色侄女婿。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但谢安听说此人不拘小节,遂改变了初衷,将谢道韫许配给王凝之。[5] 才情 谢道韫的才智不仅表现在诗文方面,也反映在她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魏晋时代,“人士竞谈玄理”(时人称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为“三玄”),清谈成为一种风气。有的人甚至通过谈玄,“累居显职”。谢道韫虽然不想当官,对玄理却有很深的造诣,并善于言谈。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记载,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辩不过对方,此时身在自己房间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很为小叔子着急,想帮他一下,遂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要为他解围。然而,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随便抛头露面。谢道韫就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后就王献之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论辩有力,最终客人理屈词穷。[6] 婚后生活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善草书、隶书,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却信五斗米道,平时踏星步斗,拜神起乩。道韫嫁王凝之为妻,婚姻并不幸福。《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婚后不久,谢道韫回到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安感到奇怪,就问道:“王郎,是逸少(王羲之)之子,不是庸才,你为什么不开心?”谢道韫回答:“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封是指谢韶,胡是谢朗,羯是谢玄,末是谢川,都是谢家兄弟的小字。言下之意是,这个丈夫让她失望。谢道韫抱怨说谢家兄弟都这么有名气,为什么单单出了王凝之这个蠢才呢! 晚景凄凉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几次,王凝之一概不理,谢道韫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孙恩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孙恩之乱平定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谢道韫究竟跟他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事后,刘柳逢人就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汇编成集,流传后世。[3][6] 2文学成就 谢道韫长于诗文,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她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9]。《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10],《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3家庭成员 谢道韫出生于陈郡谢氏家族,其家在谢玄时代已经成为江左高门,号称“诗酒风流”。谢道韫生父为安西将军谢奕,母亲阮容,乃阮籍、阮咸族人。有弟弟谢寄奴、谢探远、谢渊、谢攸、谢靖、谢豁、谢康、

冯延巳的词作特点与意境

冯延巳是南唐宰相。南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五代的乱世中,南唐偏安一隅,君臣中没什么政治军事人才,多次坐失良机,最后被宋太祖所灭。但应该说南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气息最浓的朝代。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都是词中大家。冯延巳有一首著名的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主与他开玩笑,说:“风吹皱一池春水,干卿甚事。”冯延巳答:“未若陛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也。”这是词史上的经典故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若论词的意境,唯有冯延巳的词最当得起“深美闳约”四字;还认为《鹊踏枝》和《菩萨蛮》十数阙是《阳春集》中“最煊赫”之作。按《阳春集》中共收《鹊踏枝》十四首,这里要分析的这一首是最有代表性的,很能见出冯延巳词在意境风格方面的特色。冯延巳是一位善于写情的抒情词人。他并不隐讳自己的感情,在词中还表达得相当直白;但虽直白却不浅不露,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感情深挚、缠绵、执著,因而有“旨隐”、“词隐”之誉(冯煦《阳春集序》)。这首词在第一句就直接地道出“闲情”二字,作为全词抒写的中心,笼罩着全篇。但正是 第一句就写得极其曲折婉转,写出词人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抛掷久”三个字,是说这闲情在心间已是纠缠很久了,它令人痛苦、难过,曾下决心要忘掉它,摆脱它。“抛掷”,就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意向和努力。然而,在前面加上“谁道”二字,就以一种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否定了这种意向和努力。词人是确实曾经想要抛掷掉它的,然而经过努力竟终未能抛掷掉;而最终又发现,并且还不能不承认,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实在是不愿意抛掉它的。这“闲情”是如此的缠绵、深沉,简直是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的一缕悠长不绝的情思。可是,这“闲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包含着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词中始终没有明白地揭示出来,因而费人猜测,又耐人寻味。从全词隐约透露出的一点意绪看,词人抒写的很可能是一段逝去已久却难以忘却的恋情。这恋情带给他深沉的忧伤和痛苦,折磨得他难以忍受,所以想要抛掷、忘掉;但在忧愁与痛苦中,却又不免时时泛起一种虽早已逝去却仍然历久不忘、不灭也不淡的甜蜜与幸福。因此,词人无法抛掉它,实在也不想真的抛掉它。 次句中的“每”字和“还依旧”三字,是同首句中的“久”字相呼应的。这“闲愁”郁积在怀,永注心间,年复一年。每到春来,一种莫名的惆怅之情便涌上心头,其沉重、缠绵不减当年。春日本是万物萌生、催人奋发的,为什么词人反而格外伤情呢?一则固然可能因为春意勃发,容易引起人感情的苏醒;再则更大的可能,是那段难以忘怀的恋情是发生在春天,因而触景生情,更能唤起那原本就没有失去的记忆。 三、四两句更进一层,在极痛苦中写出一种虽死而不悔的执著。词人确实承受不起这份沉重的忧愁和伤感,却又抛掷不下或不愿抛掷,便只好每日在花前饮酒自醉,借以消愁解恨。揽镜自照,猛见朱颜消瘦,不免心惊;但深情难忘也难解,为此而病酒伤身,憔悴消瘦也是应该的,值得的。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现的正是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深情与执著。 下阙开头换一个角度,承上阙“春来”二字写春景,通过景色进一步抒情。写春景不写盛开的鲜花,因为那太绚丽也太热烈了,与词人的心境意绪不合;他写河畔漫无边际的青草,写堤上细丝飘动的柳条,那碧绿、那绵远、那柔细,在人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清寂悠远的境界和深长缠绵的情思。七个字,字字景语,字字亦是情语。接下来,又承上阙“惆怅还依旧”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是向青芜问,向堤柳问,也是向自己问。惆怅之情,年年依旧,又年年新生,更显得深沉、永固,绵长不绝。这一问,所传达的仍是那种难于承受、无可奈何、欲抛掷而难于抛掷、实际是不想抛掷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词人虽提问,春色却无法回答,自己也无意于让它回答。因而末二句撇开提问,转而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他独立于小楼之上,寒风满袖,那样孤寂,那样清冷,那样落寞,时间在静默沉想中悄然流逝,不觉已到了月上树梢、路无行人的黄昏时候了。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人在景中,而景又充满了人的感受、感情。因而,词意的发展似转而未转,似断而未断,由环境、景物、感受融合而创造出的词人孤寂忧伤的自我形象,已然婉曲含蓄地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正因为他心中年

梦溪笔谈 翻译

梦溪笔谈 我在编校昭文馆书籍时,曾参与详细审定浑天仪的工作。 When I edited and proofread the books in the institute for the glorification of Literature, I took part in scrutinizing the armillary sphere. 官长问我:“二十八宿之间的距离,多的有三十三度,少的只有一度。如此不均匀,为什么呢?” The ruler asked me, “why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28 stellar lodges are so uneven, as large as thirty-three degrees and as small as only one degree?” 我回答说:天体运行本无所谓“度”,是推算历法者无从运用他们的推算数据,才按太阳每年所行经的轨道,划分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多一点。 I answered, “There is no degree for the celestial movements. But people who calculate the callendar have no way to apply their calculated data, so the sidereal r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a little more than 365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orbits the sun travels every year. (太阳运行平均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周期,所以周天也以太阳每天所行的距离为一度。) The average cycle of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is a little more than 365 days, so in term of the sidereal revolution, the distance the sun moves every day is one degree. 既要划分周天,必然要有参照物作标记,然后才可以测量和运算,于是便以正好在黄道附近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星体为标志。 For the division of the sidereal revolution,there must be reference object to mark,and then it can b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So the star near the ecliptic,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point,becomes the mark. 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周,可以当做分度界点的星体也不过二十八宿的代表星官而已, The sun orbits the ecliptic,and the star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point is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asterism of the 28 stellar lodges. (分度的界线就像撑伞的弓形架条,“当度”指正好处在伞弓上。所以车盖有二十八条弓架,用以象征二十八宿。这也就是我在《浑仪奏议》中所说的“度是不可见的,可见的是星”。日、月、五星所经之处都有许多可见的星,而正好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大概有二十八宿的星官,且称之为“舍”,“舍”就是用来提领分度和产生度数的。)现在所称的距度星就是这种代表星。并非是天文学家不想均匀划分,而是在太阳所行经的黄道上,可以作为分度标志的星体只有这些罢了。 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官长问余:“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对曰:“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馀而一期天,故以一日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