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史教学大纲

化学史教学大纲

化学史教学大纲
化学史教学大纲

《化学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化学发展过程中的兴盛与衰落、成功与失败,并引以为鉴,温故知新,克服民族沙文主义和虚无主义,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觉弘扬我国优秀的科学技术传统,树立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的远大志向,加深了解化学与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性。

2.教学要求:

①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产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

②学会从历史的观点理解化学的现状和发展远景。

③熟悉化学发展各个时期的重大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④学习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并在探论化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交流革新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⑤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自然科学问题。

3.教学内容:

(1)课堂讲授内容:

第一章古代实用化学(2学时)

§1.火的认识和利用

§2.古代制陶中的化学成就

§3.古代金属冶炼中的化学成就

§4.古代酿酒工艺

第二章古代的自然观(2学时)

§1.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2.古希腊的自然观

第三章古代炼金术(2学时)

§1.中国的炼丹术

§2.西方炼金术

§3.炼金术在化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4.中国炼丹术没有衍变为近代化学的原因

第四章医药化学的发展(2学时)

§1.炼金术向医药化学的过渡

§2.医药化学的代表人物

§3.实用化学的发展

§4.医药派化学家的特点

第五章近代化学和孕育

§1.波义耳首次指明了化学发展的方向。

§2.燃素说时期

§3.气体化学成就

第六章化学革命与近代化学的确立(2学时)§1.化学革命的背景

§2.化学革命及其伟大意义

§3.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4.对拉瓦锡的评价

第七章近代科学原子论及原子—分子论的创立(2学时)§1.近代科学原子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道尔顿与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及道尔顿的科学研究方法§3.分子假说的提出

§4.早期原子量的测定

§5.原子—分子论的确立

第八章有机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学时)

§1.有机化学的诞生

§2.早期有机化学理论的发展

§3.有机经典理论的建立

§4.立体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九章元素周期律的确立(2学时)

§1.化学元素的早期分类和系统化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3.元素周期律的确立

§4.门捷列夫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5.门捷列夫晚年年工作评析

第十章物理化学的形成(2学时)

§1.气体分子运动论

§2.热化学和化学热力学

§3.溶液理论和电化学

§4.化学动力学的形成

第十一章近代化学工业(2学时)

§1.无机化学工业

§2.有机化学工业

§3.世界近代化学中心三次转移的透视

第十二章原子结构模型及现代化学理论的建立

§1.十九世纪物理学的三项重大发现

§2. 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

§3. 近代元素周期律

§4. 量子化学的建立

第十三章核化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1.天然放射性元素及同位素的发现

§2.核反应与核裂变

§3.原子能的利用

§4.核化学的发展

第十四章现代无机、有机、分析化学发展概况(2学时)§1.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

§2.代有机化学的发展

§3.代分析化学的发展

第十五章现代结构化学(2学时)

§1. 晶体规律性的早期认识

§2. 晶体结构衍射分析的建立

§3. 现代结构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

§4. 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法的建立

第十六章中国近现代化学的发展(2学时)

§1. 中国古代化学成就

§2. 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入

§3. 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探析

§4. 中国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①古代的自然观

②化学革命与近代化学的确立

③近代科学原子论及原子—分子论的创立

④元素周期律的确立

⑤原子结构模型及现代化学理论的建立

⑥中国近现代化学的发展

(3)训练设计方案

①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化学基本理论产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

②通过举例使学生发解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通过大量数据列表说明及分析使学生熟悉化学发展各个时期的重大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4)自学指导方案:

①指出参考书目,布置自学内容。

②提出自学要求。

③检查自学效果。

④通过考试与小论文或读书心得等形式检查自学效果。(5)实验设计:

利用图、表、影像等条件实施实验。

4、教学进度与学时安排:

本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课程学时:30学时。

具体学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古代实用化学:2学时

第二章古代的自然观:2学时

第三章古代炼金术:2学时

第四章医药化学的发展:2学时

第五章近代化学和孕育:2学时

第六章化学革命与近代化学的确立:2学时

第七章近代科学原子论及原子—分子论的创立:2学时第八章有机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学时

第九章元素周期律的确立:2学时

第十章物理化学的形成:2学时

第十一章近代化学工业:2学时

第十二章原子结构模型及现代化学理论的建立:2学时

第十三章核化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第十四章现代无机、有机、分析化学发展概况:2学时

第十五章现代结构化学:2学时

第十六章中国近现代化学的发展(2学时)

5.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何法信主编《化学史纲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8

参考书目:

①周嘉华等编《世界化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②山冈望(日)编《化学史传》商务印书馆1995

③化学思想史编写组编《化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6、考试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成绩包括:主卷成绩、副卷成绩和平时成绩。

7、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条件配置条件:

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配合挂图模型、幻灯、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实现使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学习化学史的目的。教学质量评价按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有关规定,对学生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主卷),能力培养情况(副)及日常考核(平时)。

8.实践环节及其安排:

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实验课、教学实习及参观活动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1.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能自觉抵制伪科学。 2.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化学变化的内因,能运用化学符号说明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学业要求】1.能列举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2.说明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 3.能说出其中的创新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 20082401163李露 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爱国热忱人格科学思维 丁绪贤的学术生涯 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此外,他认为要发展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的科学组织,因此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及化学的发展和传播事业,热心化学学术团体的工作。1932年8月4日,在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上,丁绪贤和陈裕光、

化学史“原子”、金属化学性质案例

案例一:“原子的构成”的教学目标及达成路径 【案例1】“原子构成”的教学目标及达成路径 1.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知) (2)了解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智)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情)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情) 2.达成路径 (1)呈现化学史实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质量和性质都相同。 1897年,英国化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 1906年,英国化学家做了著名的(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即让一束平行的α射线穿过极薄的金箔。按卢瑟福的预料,由于α粒子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7000多部,它在轰击金原子时应该一冲而过。但实验结果却发现,大部分α粒子能够沿着原来的方向穿过金箔,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直线射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转,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大约10000个中有1个),好像遇到某种坚实的不能穿透的东西而被弹回(多媒体模拟展示)。 (2)分析化学史实。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位科学家的观点或实验事实,

得出系列结论: 分析内容与结论 (3)总结认识结果。在归纳表格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原子核型的表象: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得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电子在原子核外较大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4)构建知识网络。介绍原子核的构成,建立原子构成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依据网络描述氢、碳、氧等原子的构成情况。 (5)交流学习感受。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学习过程中的所感所悟。

案例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带着学生乘坐“时光机”回到晋朝,开启旅行。 情景1:“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湿法是我国古代人民实践的结果,但当在当时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让我们沿着史实去追寻金属化学性质的奥秘。 旅程1:认识金属与氧气反应。 情景2:火药源于中国唐代。在之后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在药剂中增加金属粉后燃烧时可产生亮光,可制成烟花。 问题1:镁粉的燃烧原理是什么?(个性) 问题2:我们还学过其他金属和氧气的反应吗?说明金属有什么性质?(共性) 问题3:怎样理解“真金不怕火炼”这句俗语?(差异性) 旅程2: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 情景3:1625年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意外发现将金属放入酸中会“消失”,这次意外让格劳贝尔有了很多想法。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实验:让学生选用锌和稀盐酸进行实验,重视历史画面。并针对锌和稀盐酸反应关系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观察、猜想、验证。 问题4:锌与稀盐酸反应有无新物质生成?(观察) 问题5:这是什么物质?(猜想) 问题6:如何进行气体检验?(验证)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的组成

化学史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本案例以水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在追寻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对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水的组成元素的确定 疑问与反思:通过哪些实验能够确定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实验,以及电解水的实验都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历史回眸: 1784年英国化学家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在阴阳两级分别得到了氢气和氧气。 建立元素概念的艰难历程: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例如:我国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有“四元素说”(水土气火)。英国的物理学家一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最先认识到这种物质观是错误的。早在1661年波义耳就指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应该是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这样一种实物。但是这种观点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100多年以后,1784年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1800年尼科尔森电解水实验的成功,人们才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逐步接受波义耳的元素观念。 历史的启示: 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一种常识性的知识,其发展历程却如此漫长而艰辛? 学生:启示1:要打破人们固有的认识是很困难的。启示2: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2水分子的确定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人们试图弄清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由此化学计算被引入化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化学基本定律。这些定律的发现,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组成有着怎样的帮助呢? 2.1化学计算的启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 疑问与反思:分析下面的计算,猜想科学家会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科学家会从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硫和氮的氧化物化学史教学设计讲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化学史教学设计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硫和氮的氧化物》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内容,本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时,以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关注环境问题。 2.教学内容: 本节包括三大内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漂白性,可逆反应,及酸雨形成与防治。在本节之前学生已学过氧化还原反应,为这节课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其次本节向学生引入新慨念-可逆反应,为后面化学平衡做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对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能很好的应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物质(二氧化硫)联系起来。 2. 从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的,但是比较,分类,归纳,慨括等方法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加强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探究学习方法为基本方法,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用实验的手段探究物质的性质。并且利用好思考与讨论,资 料卡片,科学探究等栏目。 (2)过程:图片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总体升华—总结要点,巩固—思考与交流,练习 (3)方法:学习时采用观察法,分组实验,对比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推测,探索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并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SO2的漂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探究,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以及二氧化硫的功与过,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社会中的应用,知道化学对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利与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 (2)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方法,和养成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育

精心整理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育 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李建强 科学史是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思想宝库中十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重视科学史教育,把科学的思想观、典型事例、演变发展过程融入科学课程和科学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化学史作为科学史的一个分支,与科学史一样,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促进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等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1.识”、周 2.1803行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更能让学生突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从科学家的身上学到那种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家们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发散的感觉,启发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3.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化学史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的养成,化学史的教育有效融合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有关的多学科的知识,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王水”的性质时,可讲述玻尔保护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再如学到碳酸钠时,

可了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3年的努力,发明了“候氏联合制碱法”,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这些化学史的介绍可使学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雄心壮志,教师应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情感向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靠拢。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化学家不畏困难、前赴后继、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能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化学家在发明创造的同时,也创造着美。如凯库勒关于苯分子结构的美妙构思;电镀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制造出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管是在视觉上还是在美学上都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这与化学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1. 2. 境, 3. 4. 可使学生领略到化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加深和拓展化学学科知识,从中吸取自然科学方法的营养,悟出世界观与科学成就的紧密关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影响化学史教育教学的因素分析 1、化学史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 化学史研究中反映科学研究过程的成果较少,主要原因是我国化学史理论研究的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理论深度不够,现阶段我国化学史研究范式基本上属于让学生了解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化学理论的发现年代及化学家的生平简介,它所蕴涵的丰富而极具教育价值的资源没有被挖掘。正是因为我国化学史理论研究滞后,化学史料中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研方法和创新精神等化学史重大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因此,必须在加大理论研究的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为我所用,提升我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第二课时)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 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同时对本节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要有初步掌握。本节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心理的期待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学习逆合成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史论文

化学史论文 摘要:玛利亚·居里是第一位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科学史上不朽的丰碑,更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对科学的追求、对名利的淡薄和对生活的态度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标杆。 关键字:科学追求放射学自由淡泊 一、艰辛求学路 1867年11月7日,玛丽亚·斯科沃多夫斯卡出生在波兰一个普通教师家庭,5个兄弟姐妹里,玛利亚最小也最聪明。时局动荡,姊妹又多,家庭经济困难,再加上当时的俄国沙皇统治下,女子不得入读大学。1876年,玛利亚只身来到华沙西北的农村当家庭教师。在此期间,玛利亚坚持自学,参加波兰爱国青年的“流动大学”。七年过后,她与姐姐们互相资助着终于去到巴黎,踏上求学之旅。 记得读小学时在思想品德课本上读到过有关玛利亚的事迹,那正是她在巴黎求学期间的故事。1891年,玛利亚来到梦寐以求的巴黎,8年来没能被现实磨灭的梦想终于实现,她非常勤奋用功学习,每次都早早来到教室坐在离讲台最近的位置。生活依然很艰苦,为了省下马车钱,玛利亚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顶阁,没火没灯没水的居住环境使她已很满足。阁楼上冬冷夏热,在没有钱买厚棉被的岩洞里,睡觉的时候,玛利亚将屋里的凳子压在被子上取暖。这样清贫艰苦的生活不但没有使她却步,反而令她更加努力地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时间里,玛利亚分别以第一第二的成绩毕业于物理系和数学系,并加入李普曼教授实验室,开始科研活动。1894年,在玛利亚研究各种钢铁与磁性科研项目期间结识了志趣相投的青年科学家——皮埃尔,并结为伉俪,此后我们将玛利亚尊称为居里夫人。此后的第二年,她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大学毕业生任职考试,然后又决定考博士,就连长女的出生也不能阻挡她对学习和科研的追求,从1899年到1904年间,夫妻俩发表了32篇学术论文。她是欧洲第一位女博士,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 二、放射学的开创者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关于铀的工作报告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铀及其化合物能不断的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哪里?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定揭开它的秘密,于是开始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在这片当时鲜有人研究的处女地里,居里夫人最终在1896年相继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居里夫人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放射学之母。一战期间居里夫人还致力于研究将放射器械运用于医疗方面,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居里夫人将一生奉献给放射学。早期,艰苦的研究环境、繁重而艰巨的实验普查让这位对科学态度严谨的女科学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晚年却因受到过度射线照射死于恶性白血病,甚至她的大女儿也同样因为受过度放射线的照射死于白血病。当年居里夫人的研究手稿至今还有很强的放射性,但在她看来,科学研究比她本身的健康要重要得多。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就没有当今任何有关癌症的放射性疗法的存在。是她,用生命换来了全世界癌症病人生存的希望。 三、唯一没被盛名宠坏的人 除了对科学的卓越贡献,居里夫人所表现出的面对生活不幸的坚强、对荣誉的淡薄、对祖国的热爱、对弱势力的同情、、追寻公正、平等、自由和与歧视斗争到底的意志,无一不是她留给世界的能与前者相提并论的珍贵遗产。

基于化学史的问题链教学设计共4页

基于化学史问题链教学设计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2.01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科学、合理、逻辑性较强问题链,帮助学生不断解决问题、促进认知,培养积极思维习惯。结合化学史,从中提取问题,真实地展现科学家当年所面临问题,不仅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真实问题解决情境,更能帮助学到还原当时科学家研究问题时思路与方法,真实地感受到问题解决思维历程。 一、教材剖析 《化学1》专题2中所涉及元素与物质均较为典型,注重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试图通过海水资源来使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化学学科发展新知识、新发现、新方法相结合,并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关注。 专题2第一单元总共包括4课时内容:氯气生产原理、氯气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及溴、碘提取,其中“氯气生产原理”为第一课。教材内容以新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为前提,紧扣海水资源这一线索,注重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采用图片、实验等形式引出工业制备氯气方法及原理;穿插介绍化学史内容,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本课内容中关于工业制氯气学习有助于后续溴、碘提取方法理解与掌握,氯气实验室制取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实验室制气体开端。因而本课内容教学旨在完成培养学生实验素养、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任务。 二、学情剖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化学1》专题1学习,已初步掌握研究化学物质基本思路与方法,初步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思维习惯,这些为本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与实验研究技能同时,形成利用自然资源需要化学科学发展认识,也为后续学习提供帮助。 由此,确定本课时教学重难点为:从海水中获取氯气原理与方法、实验室制取氯气原理与方法、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与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氯原理与方法,正确书写对应化学方程式; (2)了解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原理与方法,正确书写对应化学方程式; (3)能根据电解饱与食盐水实验现象,判断阴、阳两极产物; (4)能用恰当化学语言表达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剖析实验过程,形成化学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实验室用固体、液体物质制取气体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装置,了解各装置连接顺序及作用; (3)通过阅读相关化学史内容,自主获悉相关化学知识,提高剖析、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生活,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资源,培养热爱与保护大自然情感; (2)借助化学史,感悟科学家严谨治学态度,体会实验法在研究化学物质中重要性。 四、问题链设计 五、教学过程 1. 以海洋为家乡元素――氯 [图文]宁海,是一方安乐、祥与、美丽土地,是我们家乡。在宁海东面是美丽海洋,浩瀚大海蕴含无数宝藏,有80多种元素以海洋为家乡。其中氯元素含量不可小觑。可以看出,在茫茫

人文化学论文1

是什么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发展西方学科思想 摘要:通过简述化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并就此探讨不同时期推动化学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就自己的观点来间接地说明为什么最早的化学萌芽产生于中国,却在西方成长为一门真正的学科。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活动中就存在化学的身影。例如火的利用,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化学变化的开端;再者,陶瓷、冶金和炼丹术的发展,无不蕴含着化学变化的知识。化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不同时期的化学,其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我们知道,化学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远古和中古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学也逐渐的从起初的萌芽状态走向成熟,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延伸到其他科学领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化学分枝学科。 在远古及中古时期,化学在世界各地并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当然也没有现代化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当时的人们只是通过社会实践,在同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偶然接触到各种化学变化,逐渐的了解它,利用它,并在利用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它的理解,又进一步地扩大对它的利用,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化学就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常识来创造物质力量的一种活动,以提高生产技能,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正因为如此,古代化学往往又被称为古代工艺化学或古代实用化学;也正是由于人类为了提高自己的生产技能,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古代化学一步步的向前推进,让这种需求成为古代化学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这时的化学发展不能和以后几个阶段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媲美,但是它仍然是化学发展的源头。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在古代化学领域有过广泛的开拓,奉献出了才智,做出了不少意义重大的创造发明。从陶瓷、冶金、酿造到发明火药和造纸术,中国在当时是引领世界的,中华民族在古代化学领域的非凡成就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可以说,化学的萌芽是产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单从陶瓷一方面来说,中国的瓷器很早以前就是闻名于世界的,并且成为古代世界贸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给西方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在化学领域的影响慢慢的削弱了。从十七世纪中期,化学的发展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此时化学发展的中心已转移到西方欧洲,而不是东方亚洲。这时在化学领域是通过实验有许多化学上的新的发现,在以往积累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化学成为科学,逐步发展出一系列的概念、定律和理论。到了十九世纪,化学进入了繁荣时期,与此同时,西方在化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和贡献更加的显现出来。 为什么近代化学能够在西方欧洲迅速发展,走向繁荣,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而相反曾经被视为化学萌芽的发祥地的中国却在这个领域逐渐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我想,这其中有着许多主要因素推动着化学朝这个趋势前进与发展。首先,是由于十六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后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取得胜利,生产力得到发展,手工操作被机器生产所代替。采矿、冶金、地质、机械、造船、纺织和制药等各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化学学科的成熟。社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既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

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我接下来又问:有没有既不消耗电能也不需要加热,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简单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呢?学生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然后我适时的介绍并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方法。就这样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让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已有知识和互联网等媒体,主动探究学习所需知识。同时再把对知识的考核评价生活化,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取材,构建生活化的考核题。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

氯的教育教学设计化学史

氯的教学设计化学史

————————————————————————————————作者: ————————————————————————————————日期:

化学Ⅰ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 一、教材分析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我们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属于新课,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认识氯元素及其有关性质。主要学习内容有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重点是化学性质的探究与学习,包括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等的反应、氯气及其化合物的实际用途。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二是氯气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 1、氯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盐酸、食盐等含氯化合物大家都比较熟悉,与日常生活比较贴近,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 2、学生可以依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知氯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是-1价,同时学生可以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对相关化学反应做出预测和解释,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知识,较难理解氯水中既有单质氯,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等成分。因此,氯水成分的确认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的复杂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水溶性、毒性。 (2)掌握氯气能与水、氢氧化钙、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反应等化学性质。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Cl2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叙述、讨论及本质的分析,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小组探究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重温科学家的氯气发现之旅,体验成功的喜悦; (2)认识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Cl2与水的反应、氯水成分的分析以及氯水漂白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 六、教学设计:

化学史融入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化学史融入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摘要:化学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 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情况,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史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 神和审美意识等。但如何将化学史真正融入化学课堂教学是研究的重点。通过科学足迹模式教 学案例进行研究,全面的了解科学足迹模式,包括其含义、适用范围和教学目的,通过研究案 例,体现出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学的作用和效果。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常规的途径外, 还可以运用非课堂教学体系进行化学史教育:课外活动形式、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和校园文化形 式。最后做了总结。 关键词:化学史;课堂教学;科学足迹 History of chemistry into the case studies in chemistry teaching Abstract: Chemistry teaching is not only impart knowledge but to impart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develop their passion for learning into thehistory of chemistry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instruction based onthis cas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chemical history of education to train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of 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uch a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attitude and scientific spirit and aesthetic sense.But how to really integrate into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to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Scientific footprint mode teaching case studi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footprint model, including its meaning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teaching purposes, through a case study, reflecting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into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In addition to classroom teaching conventional way, you can also use the system of non-classroom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education: the form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dy of the learning mode and form of campus culture. Finally do a summary. Keyword:History of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Scientific footprint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主族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对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这一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化学课,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抢答对身边元素有所了解和重视,分组画曲线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氯的教学设计化学史

化学Ⅰ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 一、教材分析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我们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属于新课,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认识氯元素及其有关性质。主要学习内容有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重点是化学性质的探究与学习,包括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等的反应、氯气及其化合物的实际用途。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二是氯气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 1、氯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盐酸、食盐等含氯化合物大家都比较熟悉,与日常生活比较贴近,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 2、学生可以依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知氯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是-1价,同时学生可以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对相关化学反应做出预测和解释,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知识,较难理解氯水中既有单质氯,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等成分。因此,氯水成分的确认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的复杂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水溶性、毒性。 (2)掌握氯气能与水、氢氧化钙、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反应等化学性质。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Cl2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叙述、讨论及本质的分析,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小组探究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重温科学家的氯气发现之旅,体验成功的喜悦; (2)认识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Cl2与水的反应、氯水成分的分析以及氯水漂白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 六、教学设计:

武汉大学 人文化学 选修课论文

谁是最伟大的化学家 科学的星空璀璨辉煌,化学的密林曲径通幽。人类一直在发展与进化,化学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自然本来没有,也不可能,将化学的种种奥秘娓娓道来,人类所做的肯定也不只是一个倾听者,而更是一个探索者。那些流芳千古的化学家,波义耳,拉瓦锡,凯库勒,费舍尔……,曾经有多少个日日夜夜默默工作在实验台前,当他们从密密麻麻透着明亮的试管丛中抬起头时,眼睛里闪烁的是整个人类的希望…… 他们,都是伟人,在化学各个领域独领风骚,本没有可比性。要评出一个最伟大,相信答案也会各有千秋。仅仅从我个人的角度,搜寻脑海中化学家的身影,最后,跟很多人一样,聚光灯打在了居里夫人身上。她可以说是我这一生中最先认识的,印象也最深的化学家,从小学的课文一直到现在的专业课,我一直看得到她的贡献和品质,冠以她“最伟大”,在我这里没有理由反驳。 提起居里夫人,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大多会是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一种铀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种性质不明的射线。这一发现引起居里夫妇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极好的研究领域。在一间原来用作贮藏室的闭塞潮湿的房子里、居里夫人利用极其简单的装置,开始向这个新领域进军。仅仅几个星期,她便取得可喜的成果。她证明铀盐的这种惊人的放射强度与化合物中所含的铀量成正比,而不受化合物状况或外界环境(光线、温度)的影响。她还认为,这种不可知的放射性是一种元素的特征。难道只有

铀元素才有这种特性?遵循这一思路,她决定检查所有已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繁重而又艰巨的普查,她发现了另一种元素钍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地发出与铀射线相似的射线,由此她深信具有放射现象决不只是铀的特性,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对此她提议把这种现象叫作放射性,把铀、钍等具有这种特性的物质叫作放射性物质。 随后,居里夫人凭借着自己对大量材料的研究,推断了未知放射性元素的存在。面对其他化学家的质疑,居里夫人和丈夫开始了艰苦的工作。要从铀矿中提炼出纯镭或钋,并把它们的原子量测出来,这对于当时既无完好和足够的实验设备,又无购买矿石资金和足够的实验费用的居里夫妇,显然比从铀矿中发现钋,镭要难得多。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们四处奔波,争取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援。在他们的努力下,奥地利惠赠1吨铀矿残渣。他们又在理化学校借到一个连搁死尸都不合用的破漏棚屋,开始了更为艰辛的工作。这个棚屋,夏天燥热得象一间烤炉,冬天却冻得可以结冰,不通风的环境还迫使他们把许多炼制操作放在院子里露天下进行。没有一个工人愿意在这种条件下工作,居里夫妇却在这一环境中奋斗了4年,终于实现了突破,打破了怀疑,正式发现了钋和镭。 也许居里夫人最让人敬佩的,是她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淡泊名利。也许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出巨大成就,可淡泊名利更加难以做到。于是就更加彰显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接触化学家的伟大。 有这样一个几乎众人皆知的场景:居里夫人一生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但她却毫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

化学史概述

大气层化学的新纪元 ——199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之我见 【摘要】 1995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保罗。克鲁岑(荷兰人)、马里奥.莫利纳(墨西哥人)和舍伍德.罗兰(美国人),表彰他们在平流层臭氧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地球上空起保护作用的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开启了大气层化学的新纪元。 【关键词】化学史;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1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简介 1.1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1927---2012) 1.1.1人物简介: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1927 年6月28日-2012年3月10日)是美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原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化学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大气化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1】 1.1.2传记: 罗兰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城——特拉华市。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一年来到该城的俄亥俄卫斯理大学担任教授和数学系系主任。他们全家也因此迁入该城。他16岁(1943年)就考入俄亥俄卫斯理大学。当他快要完成学业时,因为太平洋战争于1945年加入美国海军。他于1946年退役并重返校园,于1948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然后,他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于1951获得硕士学位,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罗兰在芝加哥大学的导师是以放射性碳定年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威拉得·利比教授。他先后工作于普林斯顿大学(1952~1956)和堪萨斯大学(1956~1964)。他于1964年来到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创建了化学系,并担任该系教授和系主任。罗兰于197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于1993年担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主席。 罗兰的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发现了氯氟碳化合物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他的

论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最新教育资料

论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化学史教育价值的策略,以期对初中化学教师实施化学史教育有所帮助。 化学史;教育价值;实现策略 化学史是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探索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历史,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是科学精神最集中的载体。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实向学生进行的教育。法国著名的科学家郎之万说过:“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然而,多数教师对化学史的教学并不重视,实际教学中往往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上述情况的出现表明教师对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笔者结合一些教学案例略谈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化学史上一些发现、发明和科学家的主要事迹、奇闻轶事,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介绍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的实验:“当我获得这种气体后,我发现蜡烛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时竟然发出一种非常亮的火焰,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我用玻璃管将这种气体吸进肺中,感到胸部很轻松,很舒服,谁知道这种气体将

来会不会是一种时髦的奢侈品呢?但现在只有两只老鼠和我才 有享受这种气体的权利啊!”(普利斯特里先用小老鼠做了实验)通过上述叙述,学生在科学家诙谐幽默的话语中体会到氧气的性质,也感到化学科学的学习其实是件轻松快乐而又让人兴致盎然的事。 此外,教师可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实验的教学中,进行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故事的讲解;在燃烧与灭火中的教学中,介绍德国商人布兰德想从尿里制得黄金,却意外地分离出像蜡那样的色白质软的物质――白磷;讲解二氧化碳性质的时候介绍普利斯特里发明“汽水”的故事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顽强探索的科学品质 化学史上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无不凝聚着化学家辛勤的劳动和忘我的追求,而这一过程更能体现化学家孜孜以求、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初中阶段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元素性质的认识较少,难于体会元素周期表对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但教师可对门捷列夫勤奋的一生做适当介绍:在门捷列夫的时代,科学家们只发现了63种元素,但是元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门捷列夫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据此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为20世纪的科学发展指明道路。门捷列夫一生勤奋,涉猎广泛,被称为俄国的达芬奇,在他所写的几千卷著作中,仅有10%是有关化学和物理的,其它的是关于经济、技术、地质等方面著作。“什么是天才?终身努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