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心得体会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这一领域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当前,要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自觉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历史观,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其方法论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从当前实际看,应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作为实践主体,又具有特殊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实践。

与自然领域相比,社会历史领域的确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自然领域中,各种自然事物按照自然属性进行运动,客观规律就通过这些自然的过程体现出

来。而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的却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他们所进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什么客观规律,一

切事情都因主体方面的不同而不同,这便是唯心史观得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认

识论原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时候,突破了社会历史领域的这种特殊性给人们造成的认识上的障碍,揭示了隐藏在各种历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他们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要想在这一领域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对客观规律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否定主体即人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终究是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性质为主体选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就要把握好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必须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应该指出,我们

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称为“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承认客观规律,以及为其所决定

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尊重和遵循

客观规律,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当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遇到多种复杂矛盾的情况下,更应强调这一点。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进行实践。这决不是不顾客观规律的任意而为,

而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达到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并努力使行动与客观规律的要求相符合,尽可能防止偏差和失误。也只有这样,主体的能动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得到发挥。

□社会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又从根本上联结在一起。因此,应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从一开始便是以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社会及其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审视了社会结构体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构成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揭示了这一联系的内在机制,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

阐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要求人们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寻求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结构体系的有机联系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切实将社会各个领域、

各个层次的发展作为一个统一进程加以推进。这不仅是指在发展中兼顾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而且还要使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之

间达到一种有效的协调,克服各种失衡、错位和脱节的现象。要做到这一点,就

必须认识它们之间有机联系的内在机制,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同时,

还应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

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仍有许多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往往是由于它们相互牵扯、交织在一起,仅靠单个领域的改革难以奏效,而必须着眼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有机联系,促使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协调统一,在良性互动中整体推进。

□社会发展最终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而人的发展又要依赖于社会发

展。这就需要把握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时代起,就把实现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最终追求。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即现实地

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体系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要真正解决人的问题,必须通过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必然性;而所有这些研究的最后落脚点,

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解放这一目标。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握好人的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并通过社会发展促使这一目标的不断实现。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的阶段,理应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有利的条件来

促进人的发展和解放。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是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倍努力推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尽快缩小历史差距。

应该说,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领域发展中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还很不够,还需要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继续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同时更加关注各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的发展的目标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实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的历史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因此,应把握好人民群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在以往的思想史上,历史唯心主义总是把各种天才和超人看作历史的创

造者,而忽视和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历史唯物主义驳斥了这种英雄史观,

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中的基本构

成部分,是社会历史发展最主要的承担者,一切社会过程的进行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最终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那么,个人在历史上是否就不起作用呢?当然不是。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历史上的杰出个人起着先行者、组织者和引领者的重要作用,他们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注意把握好人民群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与个人的历史作用有效地

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历史的进步。在这方面,我们党总结出来的群众路线,为我

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过去是如此,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同样是如此。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解决这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彰显着唯物史观的巨大真理力量,给奋进在新征程上的中国人民带来巨大鼓舞。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讲话,我们更加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满底气,对党的十九

大确立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实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的最基本原理是历史由人民创造,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这一基本原理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全部过程,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政治依据,成为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不懈奋斗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坚定政治理念。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赋予唯物史观以新的时代内涵,他坚定宣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

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共同创造的;新时代的伟大社会变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主体创造和艰苦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与全国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有机结合,共同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社会力量。我们只有更加坚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更加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激发人民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活力,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辉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造福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开创者和建设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具有鲜明现实指向,这就是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好造福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坚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矛盾产生、解决、转化的过程,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唯物史

观认为,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从目的来说,社会发展

要造福每一个人、促进每一个人全面发展;而这样一种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奋斗与奉献,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社会发展目的与社会发展动力的有机统一,就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意义与真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既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造福全国各族人民,又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共同奋斗、辛勤劳动、勇于奉献。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人民所以能够能动地创造历史,改变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乃至改变世界,

关键在于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以人民为主体的民族精神具有厚重历史穿透力和强烈时代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并对中国人民所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进行了进

一步深刻凝练,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样一种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途上充满无比自信的强大精神底

气,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当代弘扬,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科学理论的积极引领

和先进文化的大力促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自信与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自信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牢了中国人民伟大精神之“根”。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机中诞生的,自成立

起就面临着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结合起来的历史课题。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党汲取了丰富精神营养,与人民保持着血肉难分的密切联系。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时代性升华,深深扎牢了精神自信之“根”。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斗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夯实了中国人民伟大精神之“基”。中国共产党是在血与火的锻炼中不断成长走向壮大的,理想高远、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等特有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艰

难险恶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玉汝于成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集中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规律与方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升华发挥了巨大的凝练、提升、推动作用,成为中

国人民伟大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倾力打造并长期践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了中国人民伟大精神之“魂”。中国共产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以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的先

进政党,是以先进文化为精神标识和精神追求的先进政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创新成果;既包括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又包括在全社会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文化之“魂”,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首次提出

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这一重要思想必须贯彻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的各个方面工作中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真心倾

听人民呼声,充分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

化,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紧紧把握历史机遇,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机遇从来是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人准备的。面对新时代

不可错失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真抓实干、励精图治,才能圆满回答好时代出的考卷,向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出色践

履好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化解矛盾和风险。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实践的声音,是捕捉历史机遇、把握历史机遇的第一信号,是能动地

运用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将把握历史机遇和坚持问题导向有机融汇在一起,在审视问题中把握机遇、在解决问题中创造机遇,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风格和执政方式的鲜明标志,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

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

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

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

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一以贯之的逻辑思路,

即坚持问题导向,勇敢解决问题,在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重大问题中更好地造福全国各族人民,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这正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实践唯物史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