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许洁明

谈到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几个概念是必须先弄清楚的。关于政党,在西方大多将其功能归结为:组织群众选举,统一和调动公民群众,聚合各种社会阶层为本党谋利;为国家政治机构补充公职领袖,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是组织“自由民主的政府” 。他们虽然也承认政党的阶级属性,但更强调政党的选举、执政、立法和监督等职能。他们还认为,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是政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笔者认为,这是考察英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关于政党政治则是指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政党构成了国家政权的核心,政党的活动和政党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集团和阶级利益是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政党政治是对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而言的,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纽带和君臣依附关系控制国家政权,政党政治则淡化了这种血缘纽带和君臣关系,以利益和思想的趋同性为基础的政治集团控制着国家的权力机构。严格地说,政党政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所谓政党制度是指在现代国家中,政党有组织地参加国家管理的制度,它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体系。从社会学角度说,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非预向性的历史过程。然而,作为一种运作机制,政党制度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它构成了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及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人际关系体系。在政党制度这个相对恒定的架构中,政党和政党?

134? 梅尔?皮特:《西欧政治制度》第1卷,I.M air P eter,T he W est Europ ean Par ty Sy ste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导言。

政治则具有更大的可变性。政党、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产生的时序一般为:先有政党和政党政治,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不可分割的,尔后才是政党制度的确立。

在英国,王权的衰落过程缓慢而隐晦。民众选举权的扩大集中体现在1832年和1867年的两次议会改革中,有着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可寻,而政党政治的发展却是个时明时暗、时断时续且难以把握的历史过程。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英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是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到第一次议会改革时,英国的两大政党、政党政治和两党制度都已经形成了。此后,经过1832至1867年间的发展和巩固,两党制度便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权力交替制度,迄今一直为英国各阶级与政治势力参与国家政治所遵循。

据史书记载,1783年英王乔治三世尚能按个人意愿,顺利地解散了他所憎恶的福克斯—诺斯联合内阁,任命没有获得议会多数的小威廉?皮特为首相 。但在85年后,保守党领袖迪斯累里在1868年大选中被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击败,未等召开议会即挂冠而去,结果,维多利亚女皇(1837—1901)被迫接受了她所厌恶的格拉斯顿为首相 。从小威廉?皮特受君命上台到迪斯累里因竞选失败而下台,从小皮特回避重用党人之嫌而自诩为“国王的首相”到迪斯累里和格拉斯顿必须冠以政党领袖的头衔才能参加首相的角逐,说明经过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演变,英国的土地贵族和中产阶级已经以两党制的形式构建起新的国家权力结构。而在此以前,尽管已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或“宫廷党”和“乡村党”等政治组织,但从政治学的观点看,这些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辉格党”和“托利党”的称谓,最早是在1679年英格兰下院讨论《排斥法案》时正式出现的。当时,围绕着信奉天主教的约克公爵是否有王位继承权的问题,形成了以萨夫茨伯里勋爵为首的一派,该派坚决主张取消约克公爵的王位继承权,而以丹比伯爵为首的另一派则持反对意见。“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词即是双方在攻讦对方时使用的贬称。“辉格”原意是“苏格兰盗马贼”,“托利”则指“爱尔兰歹徒”。1680年后,这两个称谓经常在英格兰议会的辩论中使用。当然,若按严格的政党定义,此时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还只是议会中持不同政见的派别组织。两派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该不该限制王权,以及如何处理天主教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问题上。但是,从两派在对待国家重大政治问题上所持的立场,以及活动范围和组织规模看,已显露出现代政党的诸多特征。以当时两派中组织水平较高的“辉格党”为例:一是它已有了?

135?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参见埃里克?伊文思《1783—1867年的英国政党》Evans E.J,Political Parties in Britain

1783—1867,伦敦1985年版,第51页。

埃里克?伊文思:《现代国家的形成:1783—1870年初期工业时代的英国》Er ic J .Ev ans ,

T he For ging of the M oder n State ,Early I ndustrial Br itain 1783—1870,伦敦1983年版,第19—21页。

一个若隐若现的共同政治观点,即要求废除天主教徒的王位继承权和限制王权;二是有了一个活动中心,即伦敦“绿带俱乐部”;三是有了一位在“党”的内部穿针引线的联系人——萨夫茨伯里勋爵;四是有了一个与己对立的政治派别——“托利党”。由此可见,这个时期较之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现代政党兴起过程中的几大因素——“党魁”、“党总部”、“反对党”、“党的政治目标”,都已可见其雏形了。

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后,议会的权力在缓慢地上升,这为从政治派别到政党的过渡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在威廉三世(1689—1702)与安妮女王(1702—1714)时代,君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居于支配地位,使得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政治派别都没有较大的发展。辉格党和托利党只是围绕着诸如宗教宽容政策和1702—1710年对法战争政策等问题展开争论,在议会中继续发展各自的阵容。众所周知,“光荣革命”是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派别捐弃前嫌、联合发动的。威廉三世上台伊始也尽力维持这个以君主为核心的两派联合政府。然而不久,在对待1689—1697年的“奥格斯堡战争”和1702—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态度上,辉格党和托利党发生了分歧。战争使参与军火生产和金融业的辉格党议员得利,而多为土地贵族的托利党议员则要承担军费,交纳多种捐税。托利党因而不愿支持耗费巨大的对外战争,主战的威廉三世只好于1694年改变态度,任用辉格党“简图”小集团组成“一党”政府。安妮女王在位前期受重用的大臣多为党派观念淡薄者,此后英国军队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胜利也使两派之间消除了一些芥蒂。1710年,由于战争的旷日持久,终使安妮女王和托利党都无法忍受,安妮女王不得不授权厌战的托利党内阁,签订了结束这场战争的《乌特勒支和约》。此例说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党派斗争既不阵线分明,也不具有连续性,托利党和辉格党经常交叉联合,所以有些历史学家便将得以进入君主政府的党派联合体称为“宫廷党”,而把未能进入政府的另一方称为“乡村党”。宫廷党和乡村党的成分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将其与辉格党和托利党划等号。在这个时期,政治派别或集团往往是议会中一些通过宫廷的笼络、收买、家族邻里、师生关系而连结起来的宗派团体,虽然这些团体已有了朦胧的政党意识,但仍然较容易地为国王操纵和控制。

汉诺威王朝(1714—1901)建立时,汉诺威选帝侯乔治?刘易斯54岁才到英国继位,他不懂英语,靠亲信和心腹管理政务。继位前,他靠汉诺威驻英使节鲍斯默选定的最高法院的18名大法官中,就有14名是辉格党人,甚至内阁名单也是由他的私人秘书罗伯森与辉格党要人磋商后起草的,以至乔治一世(1714—1727)在继位时组织了清一色的辉格党政府 。1716年后英国议会将下院每3年选举一次改为每7年选举?

136?历 史 研 究1997年第4期 

巴希尔?威廉斯:《1714—1760年的辉格党霸权》Basil Williams,T he W hig S up r emacy

1714—1760,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155页。

一次 。接着,把持政府的辉格党权贵又利用少数托利党人参加反对新王朝的叛乱,大肆诋毁托利党人。这样,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1727—1760)时期便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辉格党寡头政治”(T he w hig Oligarchy 1714—1760年)。

汉诺威王朝建立之初,乔治一世宠信的辉格党演变成了“宫廷党”,失势的托利党成了“乡村党”。18世纪20年代后,一方面是托利党的消沉,另一方面是辉格党分裂为宫廷辉格党和宦途失意的辉格党。乔治二世继位后,如同其父仍然兼任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他常返故土,疏理政务,而把英国的朝政交予宫廷辉格党人掌管。这些人为维护既得利益,其思想日益走向保守。他们极力主张加强王权,限制下院权力,既压制和阻挠托利党人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又千方百计地将宦途失意的辉格党人排挤出宫廷之外。因此,在辉格党寡头政治时期,英国虽然已出现了用“反对党”这一政治术语来界定一切反政府的政治派别,但有关政党组织及其理论并无多大发展。而且,这个时期的“一党专政”与19世纪两党制下的“一党执政”有质的区别。“一党执政”是现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分权形式,其前提是议会中存在着一个合法的、起监督作用并准备随时上台的在野党。1714—1760年的“辉格党一党专政”则是一种集权形式,其前提是君主默认辉格党排斥其它政治势力而单独辅佐王权,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讳的君主政治。在这个时期,托利党已衰弱到不能作为一种政治反对派而存在,议会中的权力之争和政见分野大多是在辉格党人之间进行,且受到国王亲信们的操纵。因此,这个时期尽管是英国历史上政局较稳定的时代,却又是一个最保守、最少建树的时期。议会除通过了压制不同政见者和反对酒后暴力行为这两项立法以外,“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时期,在英国的法令全书上没有增补过任何新的法案” 。这种政局稳定是一种停滞的、没有内在活力的稳定。

不过,这个时期也有两点在客观上促进了后来政党政治的兴起:一是“一党专政”下政局稳定的历史经验,成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党组阁的参照;二是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均长期地依赖较稳定的政治集团和心腹重臣包揽政务,客观上促进了政治权力的重心向第一财政大臣倾斜,使内阁制在沃波尔首相任内(1721—1742)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18世纪60年代以前,“在国家政务中国王和他的心腹仆人仍执掌着中央政府权力,大臣们不过是君主的代办人和顾问” 。加之议会内的政治派别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因而使英国的政党和政党政治很难得到新的发展。?

137?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伊安?R ?克里斯蒂:《战争与革命:1760—1815年的英国》Ian R.Christ ie,W ar and Revolu -

tion :Br itain 1760—1815,伦敦1985年版,第25页。

巴希尔?威廉斯:《1714—1760年的辉格党霸权》,第8页。

G .S .霍姆斯:《政党第一阶段的选举》G .S .Ho lm es ,T he E lection in Firs t Per iod of P ar ty ,

伦敦1976年版,第2页。

1760年,乔治三世继位(1760—1820),他出生在英国并谙熟英国文化,主观上想重振君威,扩大王权,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英国两大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兴起和发展。

乔治三世上台伊始,决心摆脱其先辈对辉格党的依傍,公开表示对党人的憎恶,并从各政治派别中遴选“能人”,组成了“国王之友”内阁。然而,此举所起的作用却相反:“国王之友”内阁的成立,不仅结束了托利党人进入内阁的机会,使之不再作为一种隐蔽而衰弱的政治力量存在,而且面临着辉格党人与王权分离的局面,面临着从“一党专政”向政府反对派地位的转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新的辉格党人——罗金汉辉格党人聚合了起来,成为英国议会史上第一代有组织的反对党。

罗金汉辉格党与18世纪40至60年代活跃在政坛上的宫廷贵族纽卡斯尔辉格党不同。纽卡斯尔辉格党内部缺乏严密的组织系统,仍以家族社会关系作为联系的纽带 。罗金汉党人则是从地方贵族中兴起的,它以一种“乡村”的观念改造了具有宫廷贵族传统特色的旧辉格党,开始打破亲朋故旧的社会关系网,由一些思想激进的年轻议员组成。它否定旧辉格党为君主服务的传统做法,公开抨击君主政体,而不仅仅是批判君主个人及其心腹重臣。它对英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注重从理论上为政党的合法存在寻找理论根据。1769年,罗金汉的密友柏克发表了《对当前不满原因的感想》一文,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政党和政党政治的问题。柏克论证了政党存在的必要性,指出政党是以一致同意的特定原则来推进国家利益的个人联合体,政党集体行为的价值高于以个体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价值,声称辉格党人反对宫廷是出于反对违法建立的政府。他呼吁辉格党人应通过法律手段去追求权力,并以共同行动来反对政府的违法行为,直到本党能够单独组织政府。他特别强调,国家的最高公职必须由党人担任,这样才能使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在议会通过,且得到公众的认可。柏克的理论对于维护政党的合法性起了重要作用。之后,罗金汉党人在反对诺斯内阁在北美殖民地推行的战争政策,在倡导改革以削减国王年金等问题的同时,继续为增强反对党的凝聚力,提高反对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而斗争。

18世纪90年代和19世纪初,是英国政党史上“第二代有组织的反对党”——福克斯辉格党聚合与分裂时期。1782年,诺斯内阁倒台,同年7月,罗金汉辉格党首领罗金汉去世,福克斯遂成为辉格党领袖。辉格党在他的领导下,采取了几次重大的旨在提高党在民众中的声誉,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措施:一是以党的名义进行了几次公开的募捐活动,设立了稳定的政党基金,以资助本党议员参加竞选;二是以威?

138?历 史 研 究

参见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27页。

廉?亚当为首建立了供本党议员与会、交流信息、经管党的活动资金的基地;三是推举了负责分发出席议会的通知和监督本党议员投票行为的政党督导员;四是加强对党报的管理和经营,注重党在民众中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正当辉格党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这场革命既把英国的民主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又加速了英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工人阶级的激进组织“伦敦通讯委员会”于1791年成立,并先后在谢菲尔德、考文垂、利兹、伯明翰、格拉斯哥、布里斯托尔、诺丁汉、爱丁堡等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该委员会以法国《人权宣言》为纲领,组织工人罢工,要求人权,进而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英国“寡头政府”的主张。法国大革命及工人运动的高涨,使英国统治阶层受到了极大震动,反响最强烈的是辉格党人。以福克斯为首的辉格党称法国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是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继续。以伯克为首的辉格党右翼则急剧转向保守,他于1790年发表了《对法国革命的反响》一文,视法国革命为洪水猛兽,把法国革命的领导者污蔑为“乱党贼首”。由于对法国革命的态度不同,一年后,以伯克为首的辉格党右翼放弃了“政府反对派”立场,而倒向了宫廷一边。1792年,格雷、谢里顿等20多名年轻议员又脱离了该党,成立了“人民之友社”,倡导更激进的议会改革。此后,以波兰德为首的辉格党保守派因为支持英国对法战争,又于1794年割断了与福克斯的联系而加入了与法国敌对的皮特内阁。

辉格党人的几次分裂,使该党在下院的议员人数从100多人减少到50人左右。为了继续扮演反对党角色,实现党的政治目标,以福克斯为首的辉格党人在继承罗金汉辉格党的传统政治观点的基础上,不得不对该党的政策和主张进行了重新调整,进而提出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并且把“推护社会公平”作为党赢得民众支持的斗争手段。通过这种调整,不仅使福克斯辉格党复兴起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该党在民众中的声誉,使之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人们再也不把它看做“危害国家安宁的小集团”,而是将其视为“制约专制统治,防止暴政的一支不可缺的政治力量”。1802年7月13日的《纪事晨报》就载文指出:“一个积极的、可敬的、符合宪法的反对党,应当拥有权力去防止我们绝大部分人民的自由被剥夺。” 反对党的作用终于得到了民众的肯定。

1806年福克斯逝世后,辉格党人开始与王储威尔士亲王疏远,彻底摆脱了对王室成员的依赖,成为完全独立的现代政党。1809—1812年间,辉格党的领袖竟4次拒绝了以个人名义入阁的邀请:1809年,首相波特兰、外交大臣坎宁和陆军大臣卡斯卡罗相继辞职,乔治三世召请辉格党人参加组织内阁,格雷与格伦威尔都不肯在内阁中充?

139?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弗兰克?奥戈尔曼:《英国两党制的兴起》Fr ank O ’G or man,T he Emergence of the Br itish

T wo -Party Sy stem 1760—1832,伦敦1982年版,序言。

当“二流角色”,一致谢绝了国王的提议;1812年初,威尔士亲王乔治四世摄政(1820—1830年在位),主动邀请辉格党人入阁,又被婉言拒之;1812年5月,托利党人波希瓦尔遇刺身亡,乔治亲王说服托利党,从12个内阁职位中让出4个给辉格党,但该党首领格雷等人认为,两党共事弊多利少,再次予以拒绝。辉格党领袖的举动得到了该党议员的一致拥护,凡该党成员均认为,一个“稳定的政党内阁应该是排外的,如果

不是由辉格党一党主宰内阁” ,那就作为“在野党”继续斗争下去,这种内阁组成非

党莫属的观念,体现了辉格党独立意识的成熟。这种独立意识终于使辉格党在1830年,由于倡导议会改革在大选中获胜而堂而皇之地单独执政。

对托利党发展线索的清理要比对辉格党发展过程的追溯困难得多。在斯图亚特王朝晚期,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的托利党开始与宫廷相融,呈现消失状态。然而,在汉诺威王朝建立时,托利党人被逐出权力范围这一事件又使该派别强烈感到,必须团结一致,继续斗争下去,故而在辉格党寡头政治时期,“托利主义”及地方托利党人仍在苟延。1760年后,当乔治三世将这个政治派别当做制衡辉格党的力量而重新起用时,反而彻底瓦解了托利党。至此,斯图亚特晚期和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时期的托利党,或称第一托利党,已不复存在。新的托利党,有的史书也称“第二托利党”则是在小皮特时代(1783—1801、1804—1806年任首相)隐隐出现,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聚合、发展,到利物浦时代(1812—1827)才形成了较明晰的阵营。因此,新旧托利党之间不仅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相反,新托利党的产生与辉格党有一定的组织联系,其创始人皮特首相就曾一度以“辉格党人”自居。而且,在新托利党产生之初,由于处于执政地位,其政治家往往不像在野的政治家那样,强烈地需要运用政党组织手段。因此,在小皮特时代,他们往往更多地自称为皮特党人,而不称托利党人。

1783年,小皮特出任首相,他认为自己是由乔治三世任命的,应该尽力摆脱政党的束缚。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小皮特并不积极地培植自己的势力,而是以一种“国王首相”的身份来组织政府,故而在18世纪80年代皮特党人一直未能形成较稳定的队伍。从法国革命开始到利物浦首相执政初期,是现代托利党政党意识形成和组织迅速发展的时期。1790—1792年,柏克发表了《对法国革命的反响》与《新辉格党人对旧辉格党人的呼吁》,表达了一种后人称之为“保守主义”,或称“新托利主义”的价值观,构成了托利党的理论基础。柏克反对法国革命期间流行的思潮: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功利主义,尤其反对“天赋人权”等学说。他认为,人的政治权力和义务是不可选择的,是由社会和历史决定的。他强调,现存的制度有一种根据传统而获得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已从制度的根深蒂固和它适应变化的能力中得到了验证。柏克虽然不反对社会变革,但认为变革必须以保证现行制度的安全为目标;这种变革不是通?

140?历 史 研 究

参见弗兰克?奥戈尔曼《英国两党制的兴起》第42页。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向理想未来的途径,而是沿着历史发展方向的一种变化。新托利党正是根据柏克的这种理论应运而生的。

1801年,小皮特因在天主教问题上与乔治三世相左而辞职,皮特党人不得不作为政府反对派而存在。这种从“在朝”转变为“在野”的经历,使他们开始联合为一个政治集团来反对阿丁顿内阁(1801—1804)。1806年小皮特逝世后,皮特党人公开地打出政党的旗号,进行有组织的政治活动。1812年利物浦上台后,皮特党人又成了政府的核心,尽管这时他们又不再称为党人,也不把利物浦内阁称为政党内阁,但实际上利物浦内阁仍完全执行了托利党人的政策。从1783年到1812年,这个原来以皮特党人为基础的政治集团,在经过了几度“在朝”和“在野”的转变后,终于形成了现代政党——托利党。

随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形成,英国两党制度的三个要素亦已具备:一是有一个稳定的、站在政府对立面的反对党,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宪法、民众和政府的承认;二是以一党组阁执政的观念牢固地树立起来,并在实践中为党人所遵循;三是政府只能由政党组织,而不是由君主及作为陪臣的党派要人混合组织。总之,在19世纪20年代末期一个稳定的政党制度已建立,即政府既由政党组成,也因党争而垮台。政治家们认识到,要获取或维持最高权力,必须参加某个政党,并依靠政党寻求议会和公众的支持,而不是靠国王的恩宠和庇护。随后,议会两院中的独立派议员不断减少,公众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两党制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日益取得了支配地位。这就是: 1.议会成员几乎非党莫属,18世纪中叶,议员中只有不到1/4是党人,1801年下院中有1/2的议员分别是执政党或反对党人,1832年几乎全体议员分属两大政党;

2.某个政党能否单独组阁,关键在于能否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因此议会的作用不断上升,关心议会议程和出席议会的人数也稳中有增,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初,下院中常有200—250名议员不出席中期会议,到利物浦时代已降到不足100人;

3.确立了政党管理议会的原则,到利物浦时代,议会已从过去由国王及其心腹重臣转为执政党和反对党共同管理,而且议员开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争论各政党的提案;

4.绝大多数公民已认同于政党的存在和竞争方式,认为政党的存在和竞争至少是确保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的载体和途径。

近代英国的国家权力,经历了一个由宫廷到内阁、由内阁到议会、由议会到政党的“下放”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几次转变:斯图亚特王朝晚期流行的“国王在议会”被“议会至上”取代了;皮特时代的“内阁对国王负责”被“内阁对议会负责”取代了;18世纪末的“能人内阁”被“政党内阁”取代了。人们几

?

?

141

乎找不到上述观念转换的临界点,也很难确定两大政党产生和两党制度形成的确切时间。但是根据资料分析,可以肯定地说,到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之前,英国的两党制已经形成,其巩固和发展则是在第一次议会改革到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之间。在英国两大政党和两党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体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两大政党的内生性。所谓内生性是指政党萌生于议会,并在其中成长壮大。它不同于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政党产生于议会之外。英国的两大政党与议会政治有血肉相连的关系,议会是两大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产生的温床和发展的场所,议员分属两大政党的骨干和代言人。两大政党都是先有了相当牢固的院内组织,即议会内组织,才开始发展院外的群众组织。院外组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民主选举权的扩大。1832年议会改革后,一些新的选区在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地区建立起来,由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降低,选民人数从42万增加到65万 。这时,两大政党都强烈地感到有迎合公众支持的必要,于是地方性的或以选区划分的院外政党组织应运而生。新选举法刚刚颁布,沃威克郡的辉格党人就率先创立了选民协会。接着,辉格党伦敦总部又派人动员各地区的辉格党人在本地成立同类的选民协会。在此情况下,托利党人也步其后尘,照此效仿。1833年,朗登德里勋爵在德拉姆郡创建了第一个地方性的托利党协会,至1837年托利党(此时已改名保守党)建立的这类组织已达数百,遍及全国。两党加紧建立地方组织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更多的本党支持者登入选民册,以便督促选民按时参加投票,使本党候选人顺利当选。可见,内生性政党的地方组织的产生,显然是身居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或担任国家高层公职的党人们行为的结果。所以,尽管从表面看近代英国两大政党在组织纪律方面都较松散,党员的党性观念也很淡漠,但是居于议会内的党的高层领袖则掌握了相当大的决策权。而地方党组织基本上只是按其高层领导人的旨意,组织选民参加投票,很少有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保守党的这类组织既未打算,也没有这样做过;自由党的这类组织确实做了大胆尝试,但是没有什么结果 。

至于政党与民众运动关系,政党不是落在它的后面,而通常是站在它的前头,采取利诱和疏导的方式,将其纳入政党间在议会内争权夺利的轨道。这种现象在19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到第一次议会改革时更明显。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有30万军人返回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空前高涨,生活用品价格上涨,由科贝特和亨特领导的激进运动,终于酿成了1819年彼得卢惨案。这时,托利党利物浦政府立即颁布《防止治安集会法》和《六月法令》,以镇压群众运动。在野的辉格党则采取一种介于政府和激进派之间的中间路线,既有效地迎合了群众舆论,又迅速地壮大了辉格党的声望,进一?

142?历 史 研 究

参见王觉非《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页。

转引自《蒋孟引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步复兴了在法国革命后一度衰落的辉格党。1832年议会改革基本上是议会内的辉格党改革派与议会外的群众运动相结合,使英国以改革方式避免了社会革命。比如,1830年前后爆发的肯特郡的农业工人起义,“伯明翰政治同盟”、“全国政治同盟”、“工人阶级全国联合会”等组织举行的抗议集会,就迫使托利党人的威灵顿内阁倒台,从而为辉格党改革派领袖格雷在1830年底出任首相提供了机会。1831年秋,格雷内阁提出政府改革方案遭上院否决,格雷便利用群众运动提出内阁总辞职而迫使上院做出让步。因此,在两党制度形成后,群众运动及群众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已变成了政党攫取政府权力的工具。

英国两党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二元性与可变性。这种二元政治使两大政党经常处于被淘汰的危机中。为了争夺地方和中央权力,两大政党始终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中。两党制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结构,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幻,迫使政党随时重组。当然,这种重组是在两党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的。经过重组,使两党制度巩固和延续下去。

1830年,威灵顿内阁垮台后,托利党处于在野党的地位。为防止党的分裂和瓦解,30年代中期在皮尔的领导下,托利党改弦更张,及时地摈弃了反对改革的旧保守主义,而代之以新保守主义,并将党更名为“保守党”。对此,皮尔于1835年在向塔姆沃斯选民演说中声称:“这个现在称之为保守党的政党,已准备进行稳健的改革” 。1837年前后,皮尔又在伦敦、格拉斯哥等重要工商业城市中巡回演说,反复强调“保守党决不会因本党任何狭隘利益而与中产阶级保持距离” 。这样,保守党在中产阶级中的基础扩大了,从而为复兴该党起了重要作用。19世纪30年代,保守党的前身——托利党在议会两院中的议员只有150人左右,1841年就增至373席,并以议会中的多数派获得了执政党地位。至此,守旧的威灵顿公爵就成为近代英国的最后一位托利党首相,而赞成改革的罗伯特?皮尔则成了保守党历史上的第一位首相。

1832年之后,尽管辉格党顺应形势,坚持改革,并赞成给予非国教徒参政的自由,但是在中产阶级和手工业者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仍坚持在代表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人员中开展党的工作的政策已不合时宜了。于是,辉格党人便从西班牙的政治词汇中借用了“自由党”一词,将辉格党改名为自由党,以便赢得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和新兴集团的支持。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分化、聚合、重组、更名,英国现代意义上的两大政党已定型?

143?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阿德尔曼?保罗:《皮尔与保守党》A delman Paul,Peel and the Conser vtiw e P ar ty 1830—

1850,朗曼1990年伦敦版,第11页。

斯尔?莱威里恩?伍德沃德:《改革的时代》Sir U ew ellyn W oodw ard,T he A g e of Ref or m

1815—1870,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历 史 研 究

了,它们轮流执政,既把持着议会,控制着下层民众,又左右着全国的政局。在此过程中两大政党的性质也发生着变化,其社会基础也随之扩大。原来代表土地贵族和英国国教利益的、狭隘的托利党,逐渐转变为代表土地贵族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并开始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保守党。1867年进行议会选举改革后,保守党又将工人阶级的上层拉入了自己的圈子,这样,它的社会基础就更广泛了。而原来由一个代表土地贵族和金融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则转变为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各阶层利益,并竭力将工人阶级拉入其中的自由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英国两党制度的运作过程中,是土地贵族拉拢和隔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继而又腐蚀和瓦解了工人阶级,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

英国两党制度的第三个特点是,两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利益和政策的趋同性,且伴随着两党高层人物相互流动的现象。在英国的两党制度下,除了执政党和在野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为赢得选民支持所制定的具体政策的差异外,两大政党所致力的社会目标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为了尽量保持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和联盟关系。尤其是在维护社会等级制、保护私有财产等方面,两大政党更是配合默契。正如英国著名的评论家威廉?里斯利特指出的,它们犹如两辆赛跑的公共马车,“互相不停地给对方溅上污泥,但走着同一条路,朝着同一个方向”。这种既有竞争又并非利益对抗的关系,造成了在某个时期内两党政策的趋同性。最明显的是,1832年后,迫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两党竞相改革、求生存的局面。1833—1834年,辉格党格雷内阁颁布了废奴法、工厂法、新济贫法;1835年,自由党墨尔本内阁颁布了市镇自治法。这些法律、法令的颁布,将英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托利党即保守党也不甘落后。自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工业化的高涨,废除保护土地贵族利益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旧谷物法,一直是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皮尔在第二次担任首相(1841—1846)后,曾于1842年两度削减了小麦进口税,但仍未能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1845年后,马铃薯枯病袭击爱尔兰,数百万英国人面临饥荒,唯有大量进口粮食才能防止饥民暴动。为此,皮尔再次提出了废除谷物法的动议,然而在下议院的辩论中,这一动议竟遭到了2/3保守党议员的反对。1846年3月15日,下院就皮尔的提案表决,结果保守党议员中只有112人投了赞成票,而投反对票的则高达241人。如果不是自由党人中坚持反谷物法的议员的全力支持,皮尔的废除谷物法的动议即会告吹。此例可以说明,保守党皮尔政府实质上是执行了自由党一贯坚持的“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两党利益和政策的趋同性,还表现在高层人事上的交错流动。帕麦斯顿在19世纪30年代尚属于托利党中的坎宁—赫斯金森“自由派”,1852年仍在保守党德比内阁中担任要职,可是到了1855年,他便摇身一变,作为自由党首相组阁了。格拉斯顿?

?

144

在19世纪40年代初还是个年轻有为的保守党和皮尔“最伟大的同事”,到了1859年当他看到自由党最高职位即将空缺时,便毫不犹豫地倒向了自由党,参加了帕麦斯顿政府,1866年后又接替拉塞尔正式成为自由党的魁首。

英国两大政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三大特征,使其能够按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断地改头换面,始终控制着英国民众和左右着英国的政局,从而成了“现代国

家中最具效能的政治实体” 。

〔作者许洁明,女,1950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云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段启增)

更 正

1997年第2期《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一文中,第125页第4行“朱昌

峻”应为“朱昌”;第123页第18行“到会学者10余人”句应为100余人;

第127页第15行“皆是天下法”的“是”应为“足”。?145?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参见王觉非《英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第497—499页。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5期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程汉大 内容提要 由于对政党、政党政治、政党结构等基本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在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问题上长期存在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结构论之争。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因为,第一,当时英国确实存在辉格、托利两党,而且在纷然杂陈的众多派别中,唯有二者堪称之为政党;第二,18世纪初两党政治虽已崭露头角,但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形成较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因此,确切说来,18世纪是英国两党结构的“十月怀胎”时期。 18世纪的英国政党结构问题是过去半个多世纪西方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美两国的有关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混杂结构论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评述这场争论,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沿袭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认为自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围绕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对立与斗争轴线运转,就是说自1688年后,英国便形成了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晚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托利党史》和《安娜女王时期的英国》依然坚持此说。后一部著作的作者屈维廉甚至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两党制度。然而,就在此时英国传统自由派史学遇到了新兴修正派史学的有力挑战。多年潜心研究18世纪英国政治史的刘易斯?纳米尔于1929—1930年间接连发表《乔治三世即位时的英国政治结构》和《美国革命时的英国》等著作,否定了被长期视为定论的传统观点。他运用集体传记和结构分析方法,对18世纪中叶英国议员的职业、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政治态度和行为逐一考察后指出,尽管在18世纪中叶两大政党名称依然广为流行,“但由于缺乏明晰、确定的纲领,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讲,越来越难以判定谁是辉格党、谁是托利党”。他声称,那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并不存在两党的对立,辉 格党和托利党仅仅“存在于潜在的气质与世界观、社会类型和旧的联系与习惯之中,二者之间找不到明确的政治分界线”①。特别是托利党,那时没有任何全国规模的组织,“在议会中也没有任何公认的领导人”②。纳米尔断言:“无须使用政党名称,也能对该时期的政治生活作出完整的描述。”③于是,纳米尔选择了“类型”(type)这一含义模糊的概念来取代“政党”(party)概念,他说:“事实上,18世纪的下院可以区分为3个不以政党而以类型为基础的广泛联合:一边是宫廷和政府的追随者,即官吏;与它对立的另一边是独立的郡区乡绅;在二者之间站立着争权夺利的各种政治派别,它们占据了竞技场的中心,公众和历史学家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它们身上。”④四五十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沃尔考特把纳米尔的方法运用于18世纪初期英国政治结构的研究,他一方面对1701年—1714年保留下来的12份议会分组投票名单进行了综合分析,另一方面选择1701年—1702年和1707年—1708两届议会作为典型个案重点考察,得出几乎与纳米尔完全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在辉格党和托利党看法不同的任何问题上,每一个议员都应始终一贯地在两党之间选择其一。不幸的是,分组投票名单并非如此。在每一次投票中,托利党一边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在别的时候投辉格党票的人,反过来,辉格党那边也是这样。”⑤由此沃尔考特得出结论:“对威廉和安娜时期的政党结构越是研究,它与屈维廉描述的两党制度的相似之处就越少,而与纳米尔为我们阐

论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各自的渊源流变及其相互关系

论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各自的渊源流变及其相互关系 摘要: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重要法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因不同的原因形成、发展。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区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关键字: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一、大陆法系的渊源流变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民法法系或罗马—日耳曼法系(因为它的历史渊源是罗马法和日耳曼法,此外还有教会法、商法和城市法)。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法系。它以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法律成分,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法律体系。在大陆法系内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情况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个分支——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拉丁分支和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日耳曼分支。 (一)大陆法系的形成以罗马法为基础 1、在罗马全盛时期,罗马统治者以武力扩大其版图,强行适用罗马法,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也因罗马法的发达和完备而自愿采用罗马法,使罗马法成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2、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后,日耳曼法采取属人主义原则,使罗马法得以保存。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编纂的法典受罗马法影响。公元9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法律的属人主义不再适用,罗马法与日耳曼法融合。 3、12世纪后,罗马法复兴运动兴起,罗马法研究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成为西欧大陆国家具有权威的补充法律。经过改造和发展的罗马法成了欧洲的普通法,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法律传统,从而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西欧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巩固以后,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这些国家的法律制度相互间的联系和共同特征获得进一步发展。首先在法国,以资产阶级革命为动力,在古典自然法学和理性主义思潮的指导下,在罗马法的直接影响下,开创了制定有完整体系的成文法的模式。法国法典成为欧洲大陆各国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标志着近代意义上大陆法系的模式的确立。随后在德国,在继承罗马法、研究和吸收法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德国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经济到垄断经济发展的时代的典型代表。 5、由于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适应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并且由于它采用了严格的成文法形式易于传播,所以19世纪、20世纪后,大陆法系越过欧洲,传遍世界。 二、英美法系的渊源流变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或海洋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以它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体系。普通法是与衡平法、教会法、习惯法和制定法相对应的概念,由于其中的普通法对整个法律制度的影响最大,所以,英美法系又称为普通法系。美国的法律源于英国传统,但从19世纪后期开始独立发展,已经对世界的法律产生很大的影响。英美法系的分布范围主要包括英国(苏格兰除外)、美国(路易丝安那州除外)、加拿大(魁北克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南非等国和中国的香港。英国法传统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殖民扩展实现的。 说到英美法系的沿革要从英国和美国两方面分别来说: (一)英国法的历史沿革 1、普通法的形成 (1)盎格鲁-撒克逊法:英国从公元5世纪到1066年由盎格鲁-撒克逊人控制,当时实行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它的基本点是经过几年一度的竞选,由某个或某些资产阶级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其代表人物担任政府首脑,或者参加内阁,在议会中占取多数或一定席位。执政党按照竞选纲领治理国家与社会,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野的资产阶级政党与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对立,力图取而代之,但是它们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社会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所以在换届改选、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中,双方又会在激烈的争吵中出现有限的抵制、微妙的配合和改头换面的取代。在资产阶级政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体制中,只有处于非法、在野或参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为捍卫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坚持斗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几种具体类型:①传统的分类是根据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两党制是由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体制,最先形成于英国,以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和美国都实行两党制。但各国又有其不同模式。多党制是由两个以上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体制。在法、意、德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林立,各党势均力敌,很难有某一党在议会竞选中独占绝对多数,这样就只能以一党为主,多党联合执政。一党制是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体制。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法西斯政党一党掌权,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历史上的意、德、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曾经出现过的一党专政;另一种是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本国历史上政党不发达,长期由一党掌权,或者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非洲的加蓬、扎伊尔等国;还有一种是名义上存在多党平等竞争,实为最强大的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长期独掌政权,如日本自由民主党从1956年以来一直在历届议会选举中独占多数,连续执政。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党制度在更多国家的建立,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传统的三分法已无法全面概括当今世界的政党制度。A.S.班克斯和R.B.泰克斯特提出五分法,即一党制、主从党制、一个半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意大利的G.萨尔多里主张七分法,即一党制、霸党制、第一大党制、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微型多党制。 ③萨尔多里等人还摆脱按政党数量的分类法把政党制度分为“无竞争性”和“竞争性”两类。他们把一党极权制、一党权威制和一党多元制的各种一党制列入无竞争性政党制度;而把两党制和多党制列入竞争性政党制度。 ④意大利的J.拉帕隆巴拉等人根据政党执政方式和政党特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执政方式分为独霸型和轮流型,把政党特性分为意识形态型和实用型,两者结合交叉,又分为独霸-意识形态型(如德国纳粹党)、独霸-实用型(如日本自民党)、轮流-意识形态型(如英国工党和保守党)、轮流-实用型(如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 ⑤按各国政党力量对比,英国的史密斯把政党制度分为平衡、分散和不平衡三种形态。平衡形态即两个大党或两个政党集团能获得90%以上选票,而且彼此相差不多,因此谁都无法长期执政,总是轮流执政,如奥地利和联邦德国。分散形态即主要政党数目多,票数分散,因此需要联合执政,如荷兰有7个主要政党,其中两大党分别只拥有1/3选票。不平衡型即某一大党长期独占多数,其他各党都竞争不过,如日本自民党。S.亨利格按政党不同政治倾向,把政党分为右翼、中右、中左、左翼,再依各党所得不同票数的百分比,把政党制度分为北欧型(指中右和中左政党占优势)、南欧型(指中右和左翼政党占优势)和日本型(中右政党占优势,中间派次之,左翼最小)。西方学者对政党制度的上述5种分类法,以第一种最为流行,为大多数人所采用。

普通法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从《大宪章》的角度考察【摘要】对英国法进行研究,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对“英国较早形成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构成现代英国法治社会坚实的制度基础”的普通法的发展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推动英国普通法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大宪章》为角度,对普通法的逐步成长过程及其《大宪章》在普通法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予以阐释和探讨。 【关键词】普通法形成大宪章作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交往的加深及文化交流的活跃,我国法学界逐渐兴起了一股研究西方法的潮流,而这其中对英国普通法的研究又逐渐成为一个理论热点。这是因为:首先英国是当代世界三大法系中普通法系的发源地,其法律制度中许多原理、原则、规则甚至概念、术语等都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普通法系的国家和地区所借鉴、吸收和引用。就英国法自身来说,普通法1不仅仅是其法制领域的一个独特内容,而且也是“英国较早形成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构成现代英国法治社会坚实的制度基础”。2所以对英国法的研究是重要的,而对普通法的研究则更是具有一种基础研究的价 1本文所指的普通法是指始于11世纪的英国中央普通法院创立、适用并加以发展的、通行于全英国的、具有普遍实效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 2张彩凤:《英国法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值。其次,正如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一书中所指出的:“在西方法律传统中,法律被设想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融为一体的系统,一个‘实体’,这个‘实体’被设想为在时间是经过了数代和数个世纪的发展”。1它说明,西方法律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历史延续性,这一论断尤其适用英国的普通法的发展,因为“有些法系比其他法系更有意识强调同过去的联系,更多的依赖传统的法律思想方式而不管社会和经济如何变化,这方面应英国为最。事实上,没有别的国家像英国那样数个世纪以来一直固守自己的法律风格,而免于其法律生活发生重大骚动”。2 所以,对英国法进行研究,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对“英国较早形成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构成现代英国法治社会坚实的制度基础”的普通法的发展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推动英国普通法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大宪章》为角度,3对普通法的逐步成长过程及其《大宪章》在普通法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予以阐释和探讨。 一《大宪章》产生前的普通法 普通法,同地方习惯相反,是整个英国普遍适用的法,这种法在1066年是不存在的。 1【美】哈德罗·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2【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3笔者赞同英国学者约翰?哈德森的观点,主张普通法是在1215年《大宪章》时代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详见【英】约翰·哈德森:《英国普通法的形成》,刘四新译,2006年版。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 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 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 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 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 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 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英国政党英文大纲总结

Political parties in Britain Before the mid-19th century politics in the United Kingdom was dominated by the Whigs and the Tories. These were not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modern sense but somewhat loose alliances of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s. The Whigs included many of the leading aristocratic dynasties committed to the Protestant succession, and later drew support from elements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interests and wealthy merchants, while the Tor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ed gentry,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the Church of Scotland. By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Tories had evolved into the Conservative Party, and the Whigs had evolved into the Liberal Par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Liberal Party began to pursue more left wing policies, and many of the heirs of the Whig tradition became Liberal Unionists and moved closer to the Conservatives on many of the key issues of the time. Conservative Party (in 1833) Labor Party (in 1900) Social and Liberal Democrats (since 1988) Conservative Party The Conservative Party, officially the 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 is

英美法系的形成过程

英美法系的形成过程 第一时期:英国普通法之雏形时期(公元5世纪初—十三世纪初)1、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公元5世纪—11世纪)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欧洲北部日耳曼民族的支系。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自公元5世纪初期攻入不列颠,这次入侵才开始了真正英吉利民族的历史。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侵入不列颠后就定居下来,并逐渐形成一些小国,经过无数兼并和征讨才出现一些独立的较大的王国。在此时期,不列颠的法律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日耳曼带来的,他是根据日耳曼人的习惯形成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吉利与欧洲同一时期法律的发展处于同一水平和历史进程中。随着基督教在英吉利统治地位的确立,英吉利的法律收到教会法和罗马法的影响。在此影响下,英吉利国家开始了将早期的以口耳相传的习惯法变成成文法典的若干尝试,例如《埃塞尔伯特法典》、《真努特法典》等,但此时的法典在内容上杂乱无章,且主要是刑罚方面。在此过程中,成文法只是习惯法的一个部分。 2、诺曼时期(公元1066年起至1154年) 1066年,英王爱德华逝世,诺曼底公爵进攻英国兵占领英国。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开始几乎接管了英国的一切,包括原有的分散、落后的习惯法、教会法、罗马法等杂乱无章的法律秩序。威廉一世在日耳曼—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上,结合诺曼底公国统治的经验着手进行统一国家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创建。当地的法院在诺曼底王朝的封建制度下得以延续,由于统治者对当地的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地方的诉讼就按照以前的类似案件处理,这就是遵循判例制度的起源。同时,诺曼征服英国后,通过土地和财产为重点的一些列改革加速了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处理政治与宗教、世俗法与教会法的问题上,诺曼划定了教会司法管辖权,排除了教会对世俗法院的干涉,确立了王权优于教权的原则,同时也设置了一个权力制衡的精神力量。为了加强国家统一管理,威廉一世还建立了御前会议,他既是国王的咨议机关,同时也是国王的大法官。亨利一世继续推进中央集权制度,他将御前会议的司法职能分离出来,设专门的机构—理财法院掌管王室财政税收。同时,他派出司法长官到全国各地巡回审理投诉,派遣的地方最高法官参与所有与王室利益有关的案件处理。在王室法官巡回办案中,地方司法管辖权必然逐步转移至行使皇家司法权的王室法院,司法权由御前会议行使带动起一个统一法律运动。这些巡回法官乘此机会扩大自己的权限,将巡回审判的管辖权扩张至所有归王室法院管辖的案件,从而为普通法院的诞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3、安其文王室时期(1054年起至1272年) 在此时期,对英国普通法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当属亨利二世改革。亨利二世从1154年执政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有突破性的司法改革,被誉为“英格兰习惯法之父”。他在位时期是普通法和司法制度获得重大发展并得以形成的时期。首先,亨利二世进一步完善了法院组织体系。他在财务法院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御前会议分设出专门处理民刑事案件的普通诉讼法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它的基本点是经过几年一度的竞选,由某个或某些资产阶级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其代表人物担任政府首脑,或者参加内阁,在议会中占取多数或一定席位。执政党按照竞选纲领治理国家与社会,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野的资产阶级政党与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对立,力图取而代之,但是它们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社会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所以在换届改选、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中,双方又会在激烈的争吵中出现有限的抵制、微妙的配合和改头换面的取代。在资产阶级政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体制中,只有处于非法、在野或参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为捍卫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坚持斗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几种具体类型:①传统的分类是根据 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两党制是由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体制,最先形成于英国,以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和美国都实行两党制。但各国又有其不同模式。多党制是由两个以上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体制。在法、意、德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林立,各党势均力敌,很难有某一党在议会竞选中独占绝对多数,这样就只能以一党为主,多党联合执政。一党制是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体制。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法西斯政党一党掌权,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历史上的意、德、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曾经出现过的一党专政;另一种是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本国历史上政党不发达,长期由一党掌权,或者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非洲的加蓬、扎伊尔等国;还有一种是名义上存在多党平等竞争,实为最强大的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长期独掌政权,如日本自由民主党从1956年以来一直在历届议会选举中独占多数,连续执政。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党制度在更多国家的建立,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传统的三分法 已无法全面概括当今世界的政党制度。A.S.班克斯和R.B.泰克斯特提出五分法,即一党制、 主从党制、一个半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意大利的G.萨尔多里主张七分法,即一党制、霸党制、第一大党制、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微型多党制。 ③萨尔多里等人还摆脱按政党数量的分类法把政党制度分为“无竞争性”和“竞争性”两 类。他们把一党极权制、一党权威制和一党多元制的各种一党制列入无竞争性政党制度;而把两党制和多党制列入竞争性政党制度。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 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 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 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外国法制史》真题判断题答案

适用法律规则是日耳曼法颇具特色的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法典中最为着名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代法典。 英国法在域外的传播为普通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诺曼征服对英国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权利法案》弥补了1787年联邦宪法没有规定公民权利的缺陷 惯例在宪法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X 《邦联条例》规定美利坚合众国是"邦联”,是由13个州组成的松散的同盟 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邦联制X 衡平法也是判例法,是英国法的渊源之一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习惯法是英国法的早期历史渊源 诺曼征服后,英国确立了以衡平法为核心的封建法律制度X 经典的法律权威着作对于普通法的发展至关重要 《独立宣言》是由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托马斯、杰斐逊等人起草的 英国革命的妥协性使其法律传统被废弃X 《邦联条例》规定美利坚合众国是"邦联”,是由13个州组成的松散的同盟 制定法是现代英国法最主要的法律渊源 制定法效力高于判例法,其适用并无限制X 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法在北美殖民地取得了支配地位 现代时期的美国法,判例法大量增加,法律的系统化不明显X 现代时期的美国法,行政命令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着,委托立法出现 美国也有通行全国的普通法X 令状制对普通法的形成和发展意义不大X 普通法是指英国大约于13世纪由王室法院发展起来的通行于全国的判例法 统一的司法机构是普通法形成的重要前提。

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改宪法的方式是宪法修正案 日本二战后的新宪法又称"和平宪法” 1791年宪法是法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巡回审判和陪审制的确立是普通法形成的重要条件 法国封建法是西欧封建法的典型代表 15世纪以前的德国,日耳曼法占统治地位;15世纪后全面继受罗马法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有别于宪法X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以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为蓝本制定魏玛宪法是德国第一部现代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 "戴高乐宪法”是法国的现行宪法 美国的联邦和各州都有制定法。 衡平法对于英国法的发展作用不大。X 与法国法相比,德国封建法律发展相对较快 日本明治宪法所确立的宪政体制实质上是天皇专权X 人权宣言是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文件X 1793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最激进的宪法。 二战后德国曾长期分裂,东、西德有各自的法律体系 日本封建法律体系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中国封建法的强烈影响 日本近代法典编纂最初主要以法国法为模式~后期则主要以德国法为模式近代法国法是资产阶级多次失败的产物X 日本资产阶级法典编篡的初期以德国法为模式X 二战后的日本法更多地吸收了大陆法系的内容X 以明治宪法为标志,日本法的西方化进入到德国化阶段 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法国共和制政体 日本奴隶制时期的法律是以不成文的习惯和命令为表现形式的固有氏族法

18世纪英国现代政党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8世纪英国现代政党制度 篇一:20xx上半年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 被后人誉为“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1.0分 窗体顶端 a、 狄德罗 b、 莱布尼兹 c、 牛顿 d、 康德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2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 1.0分 窗体顶端 a、 爱人如己 b、 因信得福 c、 因信称义 d、 爱邻如己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3 涂尔干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 1.0分 窗体顶端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4 关于“百科全书派”,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窗体顶端 a、 它产生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b、 它仅仅是一个文学流派 c、 它的核心和以狄德罗为中心的唯物论者d、 它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5 《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是()。 1.0分

窗体顶端 a、 加尔文 b、 闵采尔 c、 亨利八世 d、 马丁·路德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6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1.0分窗体顶端 a、 胡塞尔 b、 黑格尔 c、 尼采 d、 叔本华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7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 1.0分 a、 孔德 b、 孔多赛 c、 达尔文 d、 培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8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出自()。1.0分 窗体顶端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孟子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9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的特点是()。 1.0分 窗体顶端 a、 自觉性 b、 统一性 c、 利他 d、 可普遍化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10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对比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对比 法系 (1)法系是指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对法所做的分类,是具有相同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总称。(2)法系划分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法的传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差异、民族习惯、文化特点、历史传统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两大法系国家在许多方面不同的思维习惯,造就了两大法系的巨大差异。 英美法系特点: (1)以英国为中心,英国普通法为基础; (2)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循先例; (3)变革相对缓慢,具有保守性,"向后看"的思维习惯; (4)在法律发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5)体系庞杂,缺乏系统性;(6)注重程序的"诉讼中心主义"。大陆法系的特点: 1明确立法与司法的分工,强调成文法典的权威性。虽然也允许法官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并承认判例和习惯在解释法律方面的作用,但一般不承认法官的造法职能,强调立法是议会的权限,法官只能适用法律,决案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 ②比较强调国家的干预和法制的统一,尤其在程序法上如此。例如,许多法律行为需要国家的鉴证、登记,检察机关垄断公诉权,庭审时采取审问制,以及法院的体系统一,等等。 ③重视法律的理论概括,强调法典总则部分的作用,这是罗马法的一种传统。英美法系至今没有如大陆法系那样严密的理论概括,法令也只着重分则。 ④注重法典的体系排列,讲求规定的逻辑性、概念的明确性和语言的精练。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定义大陆法系强调成文法作用,结构上强 调系统化、条理化、法典化和逻辑性, 并将全部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 也称普通法系,基于以往判决的判例上逐步形成 的一种在全国普遍通用的法律,分为普通法和衡 平法两部分。 形成西欧英国 主要代表法国和德国英国和美国 其他代表国家和地区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西 班牙、葡萄牙、荷兰、日本、整个拉 丁美洲、非洲近东一些国家、美国路 易斯安纳州、加拿大魁北克省。 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爱尔兰、新加坡、 巴基斯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 法律结构公法 指与国家状况有关的法律, 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 诉讼法和国际公法。 普通法 通过国王法院的判例逐步形成的一种 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 私法 指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 包括民法和商法。 平衡法 14世纪时为补充和匡正普通法的不足, 由英国枢密大臣法院发展起来,不受普 通法约束,按公平与正义原则作出判决 的判例法。 法律渊源继承了罗马法而产生的。 作为成文法国家,宪法、法典以及其 他的法律条例等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主 要渊源,判例在原则上不作为法的正 式渊源。 未继承罗马法。 判例曾是英美法的主要渊源,其基础是“先例约 束力”原则,即法院在判决中所包括的判决理由 必须得到遵循。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文法在 英美法系国家的比重和作用不断上升,成文法也 成了英美法的重要渊源。

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之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制度的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比较这两种政治制度,有助于我们在比较研究鉴别的基础上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从而显示出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有着西方政党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于我们更好的坚持和完善这一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主要是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制度性规定和运行方式,包括政党的地位、政党同政权的关系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等。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国家政党制度一般采用多党制或两党制。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有根本区别。对中西政党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借鉴西方政党制度,对我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认识这些区别对我们立足中国国情, 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多党合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差异 ( 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政党制度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基础上,由一定时期的阶级关系、阶级力量对比和阶级斗争形势等因素综合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它是一个国家国情的客观实际的产物。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的, 是西方国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资产阶级政党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代表其他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政党只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陪衬和利用对象。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形成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其他政党为辅的多党制 。如法国、意大利, 一般采用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为主联合其他政党组成联合内阁的形式共同执政; 英国和美国, 形成了两大资产阶级政党垄断政权的格局, 建立了所谓的两党制。究竟选择多党制还是两党制 是由西方国家自身的社会条件而定的。多党制和两党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体现,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充分保障了资产阶级尤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我国在辛亥革命后, 曾试图实行西方式的多党竞选和议会内阁制,结果是军阀割据,民不聊生。1927年后建立的国民党一党制,于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垮台而告失败。实践表明,西方式多党制和国民党的一党制均不符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注定是要失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1949年,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体制正式形成。我国民主党派主要产生于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各民主党派曾试图走西方式道路,但在国民党残酷迫害民主人士的严峻形势面前,各民主党派经过反复的探索与思考,逐渐抛弃了中间路线,抛弃了对国民党不切实际的幻想,走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因此,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产物,是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是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1] ( P205) (二)、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

《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案最全版

《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基本情况;15世纪末,英法相继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技能: 解析课文,区分课文中各历史事件(英法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制形成等)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英法君主专制的不同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核心观点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贞德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二、重点难点 重点:百年战争、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 难点:百年战争英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却日趋明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导致15、16世纪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百年战争的影响 插图《英法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1、原因 (1)、远因(诺曼征服) 自11世纪“诺曼征服”以后,英国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占有了大量的法国领地。12世纪下半叶,英王室在法国的领地占法国总面积的一半左右,远远超过了法国王室,这在同样梦想称霸欧洲的法国看来,简直就是耻辱,一直寻求机会收复这些领地。 (2)、近因(法国王位继承问题)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没有男嗣,法国贵族会议便推举他的侄子腓力为王,称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国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向法国发难,声称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腓力六世对爱德华三世的嚣张气焰十分气愤,暗下决心寻机报复。1337年5月24日,经过一番准备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属领地基恩,英国自然无法接受。同年10月,爱德华三世不顾法国的反对,自称身兼法王,并率部队进攻法国。于是,法国王位继承争端终于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2、进程 战争初期,法国把自己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派到了前线。当时,英军没有能与法国抗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