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关于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该内容既是第一章中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和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因而,教材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适应性和多样性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深化.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在生活中的观察建立了生物个体的组成与群体组成的层次性概念,同时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初一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学习的要

求,设定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

4,练习使用温度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STSE:感受生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探究教学法:

3,观察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件演示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

2,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相同呢 "

【以此激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二,新课教学: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出示课前实验结果:一盆菊花向一边弯曲生长

(2),课件演示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或图片

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学生总结:植物的向光生长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从生活实例着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分析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并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探究问题(蝎子为什么在沙里藏身的

理由)—>学生探究(复习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为突破重难点内容采取变抽象为具体,使复杂变简单的方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4),动物的"伪装"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讨论,了解保护色(青蛙,变色龙)和拟态(竹节虫)

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本上列举的青蛙,变色龙,竹节虫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保护色"和"拟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依据事实归纳物体规律的能力.】

(5),教师小结:生物生存总是要适应环境,只是方法不一样,它的意义在

于避开不利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6),合作学习(学生4一5人为一合作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查找资料或

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交流讨论,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说说你所知道的

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合作学习,拓展知识】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学生观看视频――生物的种类及种类数量变化的原因

(2),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完成三个问题:

A,你知道生物有多少种

B,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C,影响生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抽1-2组让学生汇报发言,老师点评,肯定

【提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适合他们的认知

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

扎实的基础.】

转入:因此,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请学生拿出搜集的动,植物的资料,汇报自主学习的收获:

你知道那些珍稀动物,植物它们现在怎样生活

【学生们从中了解许多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体会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学生合作小组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植物资源的破环和保护的状况如何我们已经采取了哪些措

(5),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保护动植物资源做些什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学生小结:

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形成了地球上丰富

多彩,多种多样的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让学生来总结,避免复习时炒冷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增强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课后练习

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你最喜欢的珍稀动(植)物的分类地位,分布,数量,

保护和人类对其利用的情况及你的设想,建议编制一份小报,出一期专栏刊出.

【课后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再次突破重难点又培养他们动手操

作的能力还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提纲略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基因多样性。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基因多样性。●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学生:“多”字。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画面中出

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学生:近十种。(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学生:分析图表。[概述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独特性]教师: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从种类上看,多在什么地方?学生: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 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教师:通过分析图表,你 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学生1:表中第一竖行表示生物类群, 共8种。第二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第三行表示世界已知种数,第四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学生2: 我国的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的百分比较高是26.7%。所以,我 国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相对的,爬行类占百分比是 5.97%,相对较少。我国总种数占世界平均百分比 是……14.96%。教师:好,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相当准确。刚才同学说表中有8种生物类群,除了这8种,还有哪些类群?学生抢答: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微生物。教师:从表中分析我国生物种类现状如何?学生:我国总数占世界已知总数的百分比是14.96%。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 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18875003.html,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作者:马绘谦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23期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物质当中,海洋生物资源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对这些资 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海洋生物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对人类的生存有着较大的影响。故此,需要加强对海洋生物的保护,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海洋生物进行保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是加强国际合作等具体对策。本文对我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指出了威胁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此外,本文还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说明。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现实价值以及潜在价值。首先,在人类的生物来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蛋白,并且,有许多的海洋生物都具有较大的价值,例如存在一定的工业价值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在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 1 主要现状 1.1 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从类型上划分,我国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 珊瑚礁生态系统,(3)上升流生态系统,(4)深海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盐沼生态系、第二是河口生态系、第三是红树林生态系。海岸盐沼处于大海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生态环境相对复杂,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该地带也是进行海水养殖的重要区域。盐沼生态系为候鸟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食物以及栖息地,是由芦苇等多种盐生草本植物和许多的潮间带底栖生物所组成。 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南海地带,以造礁石珊瑚为主,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由以下几种动物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第一是海绵动物、第二是腔肠动物、第三是甲壳动物等。 在我国的东南海域,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就存在于其中。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组成[2],(1)因为受到地形的因素所影响,(2)受到风漂流的影响,(3)因为水团边界的影响。因为底层营养物质的上升,使得其初级生产力逐渐提升,往往会形成渔场区,与邻近海域相比而言,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要更高。 深海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东海以及南海的海域之中,通常是有一些构造较为特别,比较适应于在深水生活的动物所组成,其生物多样性非常贫乏。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点评稿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评课稿 东湖镇中陈志海 李燕老师上的这节课符合新课改理念。整个课堂上,李燕老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主要亮点如下: 1.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李老师以“数青蛙”来导入新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 2.互动性。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 3.过程性。科学探究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追求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和谐统一。注重在学习过程潜在的教育因素,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式、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隐含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前人的智慧能力和科学方法。它强调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超越性。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能够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超越现实,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大胆地猜疑,进行假设猜测;大胆地质疑尝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超越课本,不被教材内容要求所禁锢,汲取教材以外的知识信息。能够敢于超越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学习,不被教师的教学要求框架禁锢。能够敢于超越自我,以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己。 5、合理性。李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来突破本节中的重难点。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得很好。整节课让人听得舒服,体现了民主、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仪态教学确实很稳重。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人文素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讲解技能过硬。虽然现在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是最基本的讲解还是必要的,缺乏不了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在关于“蝎子白天为什么要躲到数厘米深的沙子里面”的实验设计方面,李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充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言机会。在进行开展练习使用温度计实验操作方面,能力目标中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体现不足。本节课中演示实验属于较简单的实验,可提前布置学生在家先做一做,再让学生到课堂上来展开讨论,让他们谈谈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完成教学中的能力目标;而且能有效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说课稿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要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现在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 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 1、讲解探究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 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2、播放实验视频:(主要是6个步骤)要重点观看和讲解。 3、分析试验结果: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019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说课稿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出对教材的理解、处理、组织等。)理解: 1、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及其教学法意义。 组织:3、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大纲和学生)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 4、说明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和时间安排。 处理:5、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 1 6、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或探讨的问题。(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

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清楚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 2 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

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 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了解 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 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因此而行的具体体现。 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这 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 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3 二、教法、学法 教法: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

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

高二生物教案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9.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章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一章。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消除环境污染,增强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知识,这无疑对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首先讲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况”。接着又介绍了“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特点和野生生物资源面临的威胁及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最后讲述了“生 (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讲解,并且让学生知道遗传多样性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相互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注意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集中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最后得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结论。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要注意结合实例进行讲述。 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应注意配合有关的录像或图片资料进行讲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 (1)我国生物多样性存在哪些特点; (2)哪些事实可以说明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3)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分为三个题目讲解: (1)就地保护的必要性; (2)迁地保护的必要性; (3)加强教育与法制管理的必要性。 本节还安排了“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的研究性课题,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状况及其对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

相关资料的方法,并提高语言文字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的联系: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与第七章第一节中有关基因库的知识有关。在讲述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时,需要第八章第三节中有关生态系统的类型、成分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B:识记)。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B:识记)。 (3)如何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B:识记)。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实施方案 (1)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来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通过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措施。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2.突破策略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从三个水平上来研究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点,通过讲述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人们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盲区,可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六、学法指导 1.本节深奥难懂的知识并不多,对于学生来说,许多内容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对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 力。 2.应当积极使用图片、录像片等资料,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该内容既是第一章中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和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因而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从周围的生物,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前面几节的学习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在生活中的观察建立了生物个体的组成与群体组成的层次性概念同时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材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适应性和多样性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深化.(3),本节课注重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可得性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等能力,并培养了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因而,本节教材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 1,练习使用温度计 情感目标 1,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科学特点,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因而在本节课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教材中,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是动物典型的形态适应性特征,学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又很抽象.我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看不见为看见,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我配合有关录像片和图片资料讲授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以及造成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深刻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去. 2,探究教学法: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探究问题,产生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科学思维方法及观察思考,实验动手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3,观察讨论法: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谈话中交流看法,在讨论中形成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提议学生进行植物向光性实验,鼓励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数据,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说教材 教材特点: 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1.认知目标: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有关生物圈的资料,提高阅读能力,增加课外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说学法 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它生态系统。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提供一些关于生物圈的资料,课前让学生阅读并了解有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知识。 说程序 一、课前给同学们发一些关于生物圈的资料,让同学们阅读。 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三、讲授新课 1.生物圈的范围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存在呢?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这一薄层的区域内,却生活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说课稿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说课稿 说课人:赵华渠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本节课通过设置自然情景,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今天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讨论总结,在设置情境中,实现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渗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的最后一节课。课标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生物进化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感知。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整合、汇总资料,做到概述生物进化历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最终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观念。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概述生物进化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难点在于生物进化历程和对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种形成的原因和资料分析、整合与总结的方法,对于学习本节课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铺垫和能力基础,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和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导入、观察分析、交流讨论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每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渐递进。 第一部分共同进化的导入运用的是达尔文发现的特殊兰花的例子。首先通过视频让大家了解吸食兰花花蜜常见的方式,随后利用当时拍到的视频,让同学知道彗星兰和天蛾之间的特别之处,在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印象。通过两个视频资料分析总结出兰花花矩的长度与其传粉者是相互适应的。随后拿出两张图片,并提出个问题,结合课本把“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介绍给大家,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将两个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论。同时,抛出“生物只会和生物有相互影响吗?”从而引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综合全部实例,明确共同进化的含义。 第二部分在介绍生物多样性之前先复习生物多样性包括的三个层次。随后对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几个关键节点的介绍,突出显示生物多样性表现的三个层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产生更为直观地认识,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部分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对中性突变以及新物种形成时间等问题的说明,使学生明确生物进化的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前进的。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反思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拿不同化石让学生比较一下,加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同样,在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模型,或者亲手建立模型。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浅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_

浅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1) 摘要本文简要说明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的海洋生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现状,指出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高,是东亚地区海洋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 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相关的环境保护研究、政策法规的制订相对滞后,加之国民的环保意识有待 加强,政府对海洋环保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使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生物多样性正 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研究,尽快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做 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多设立保护区,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环保意 识和文化水平,才能真正保护好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才能使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 利用,才会有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 1 前言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对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21世纪使社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富饶的海洋资源为支持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开发前景。在海洋资源中,除海水动力、金属与非金属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外,海洋生物将是现今和将来人类所依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资源。海洋生物食品提供了人类的大部分蛋白质需求,海洋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新药源泉,海洋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观赏种类和景观,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和固定二氧化碳,缓和了全球变暖过程。 随着技术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影响已经涉及远洋。即使在南极洲,那儿的企鹅远离任何农业却带有DDT,海岸线还被溢油污染,蓝鲸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然而,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害最重的则还在最靠近人类的海域。而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远不如陆地生多样性丧失那样引人注目,海洋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危机。 与陆地相比,海洋生物的研究起步晚,被描述的海洋物种较少,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生物比陆地更加丰富多彩。海洋中生活着世界上现存的32个动物门中的31门,其中14门完全是海洋生的。珊瑚礁,就象热带雨林一样,以高物种多样性而著称。海洋中生命财富远不止是物种数量,地球上测得的最大生产力在北太平洋的海藻床。最近的证据表明,在深海也有可能有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在海底热泉口群落被发现的大约20年中,鉴定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报告第4203号。本文受国家“十五”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1999043709)资助

7.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7 生物的多样性 姓名:日期: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水分、温度、光照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如沙漠地区的植物根深而叶小或变成刺,以适应干旱环境;热带地区的植物,阔叶常绿、板状根适应多雨高温坏境。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一致,有利于隐藏自己,便于捕食或逃避敌害。如变色龙、青蛙的体色。 (2)拟态:动物身体的形状与周围物体的形状极为相似。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细竹枝就是典型的拟态。 (3)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另外,动物在防御方面还有静止不动(假死)、转移攻击部位、释放化学物质等适应性行为。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之间互相对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如桃树为蜜蜂提供密源食物,蜜蜂为桃树传粉以便繁殖。 2.食物链关系:一种生物的生存为另一种生物提供食物,协同进化,如,草→羊→狼,任何一方数量的增减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物种的诞生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给人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4.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大熊猫、扬子鳄等。 植物资源:珙桐、银杏、银杉、水杉、桫椤等。 注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的灭绝,也就意味着一个基因库的丢失,这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善待生物,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作业部分】 1.青蛙背部皮肤是色,腹部是色,这种颜色与其生活环境的颜色大致相同,称为,有利于青蛙捕捉昆虫和逃避敌害,这是一种对的适应。你还知道其他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吗?举两个例子:。

七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下册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说教材: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知识整合;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总目标 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生物课程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几点: 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课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3、通过本册书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科的内在动力。 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 第二、知识目标: 1、获得有关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简单的了解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获得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4、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能力目标: 1、正确使用实验工具和仪器。 2、收集利用资料信息。 3、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标准 本书共有一单元,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1、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1)人的由来 (2)人体的营养 (3)人体的呼吸 (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6)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7)人体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珊瑚虫太阳水树人动物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 2、选择材料用具。 3、方法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3、探究实验的步骤: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施计划 e、得出结论 f、表达和交流 4、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2.、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四、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学习难点 1.理解基因多样性。 2.学习分析资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 一、引言 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让我们来再次感受他吧!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出现了多少种生物以及他们的

生活环境,及时记录。 录像:播放生物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 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刚才大家被影片所吸引,丰富多彩的生物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板书: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 学生:近十种。 (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 二、合作探究 (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自然界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请大家预测一下。 学生:随意的预测。 教师:其实不仅我们不知道,科学家也众说纷纭,有的说500万种,有的说1000万种,更有的说有一亿种之多。总之,自然界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生物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果说世界上的生物是一桶水,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滴水,所以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奥秘是留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去探索的,同学们要努力哦! 教师:下面给大家10分钟时间,大家通览全文后完成导学案。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二)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物种类的

高中生物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素材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绿化木本植物丰富多彩 由于国土辽阔,中国的城市分布于从寒温带经暖温带、亚热带到热带的几个热量带,因而具备多样的温度条件。同时,中国的城市又主要集中于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31个特大城市中,只有2个(兰州和乌鲁木齐)位于大兴安岭一吕梁山一六盘山一青藏高原东缘连线以西,其余29个分布在此线以东。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城市具有较好的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多种对温度有不同要求的植物分布提供了可能。不仅多种多样的乡土植物能够生长,也能引种品类繁多的外来植物。因之中国城市的绿化木本植物十分丰富多彩,据37个城市调查,应用于我国城市园林的木本植物达5000多种(表1)。自哈尔滨往南经呼和浩特、北京、郑州到长沙(广州缺分类统计数字),无论常绿植物、落叶植物种数都急剧增加;东西之间,差不多位于同一纬度的西部四川省的成都,比东部滨海的浙江省的杭州各类种数虽略有减少,但相差不大。 (2)城市中古树名木繁多 中国的许多文化古城,城市内园林、寺庙、古建筑以至居民庭院内都保存不少古树名木。例如,根据1988年普查,北京市城近郊区有300年以上的古树3804株,百年以上的古树19723株,若将远郊古树包括在内,百年以上古树达5万株左有。济南市百年以上的古树数达1万以上。 (3)中国城市中的动、植物园为中国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动、植物园不仅是给人们提供参观游览,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教育人们爱大自然,关心其他生物,以及进行有关研究的手段,它们还是对濒危物种进行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40多年来动物园在抢救濒危野生动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1955年起开始饲养和人工繁殖大熊猫取得成功。动物园还饲养了许多其他珍稀濒危动物,饲养的650种动物几乎全部得到繁育。对少数动物还进行了放归大自然试验。植物方面,100多个植物园分布于各大中城市近郊,它们成为珍稀濒危植物引种驯化的中心或基地。近10多年来,全国许多植物园都成功地引种繁育了相当数量的珍稀濒危植物,使第一批公布的“全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绝大部分种类都已得到迁地保护。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