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重点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指导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重点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指导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重点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指导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重点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指导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重点小

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指导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焦作市实验小学李冰洁摘要:教育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鉴于学校对学生培养的有限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探究式教学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三方面的协调,即寻求探究的内容、情境与活动同核心素养进行协调。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教学规划;科学实践

正文:面对当今千变万化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促进自身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世界各国早已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也在研制本土化的核心素养体系。2014年4月,教育部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作为课程改革深化展DNA,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的新要求

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是针对所有国民的,是每个国民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且,核心素养是立足社会的发展而考察个人的素质的结果,因此,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7年至2005年组织了为期9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的专题研究,确定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美国2l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的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中将学生的技能分为三类:学习与创新领域,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生活与职业技能领域还有诸多的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组织也都相继开展着受教育者

的素质及培养的问题研究虽然各自的表述方式和领域划分不同。但也反映出一些共性的特征:首先,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往那种单纯的追求知识、技能、态度的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分析

科学探究与教育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20世纪初的杜威。当时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将科学的迅猛发展解释为科学拥有独特的方法。在此背景下,人们期望科学方法可以移植于其他领域,以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杜威提出了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借鉴于教育教学。自此,探究式教学成为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之后,又经布鲁纳、施瓦布等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经历100多年的时间。在这100年的探索历程中,虽然人们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及任务的定位几经改观,但是,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所肩负的任务,人们对它的希望就从来不是单一的。当有人批判探究式教学会占用更多的时间而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时候,以精选的、少的内容和活动来实现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追求则是探式教学的拥趸的主要辩护。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的那样,科学探究应用于教学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其他国家对探究式教学的定位基本与此相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面临来自于人类的和非人类的各个方面的挑战。学习者需要能动地,并积极地进行应对。平等地对待各种因素,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所以,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时,学习者和他的同伴互相启发,针对自身所处的情境形成问题,构建模型,形成解释,并最终解答或解决问题。所以,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地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他们将知识与所处的环境相连。构建模型,形成针对遇到的问题的科学的解释。所以,探式教学不是教条于方法的教学。更不是局限于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教学的进程中,学习者能够能动地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和调试,改善自然和社会同时提升自己。因此,将科学探究的路引人教育领域,有对知识的建构,也有能力的提升,更有态度和观念的养成;既有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有与群体和社

会的互动和调试,这也是探究式教学对“少即意味着多”的价值诉求。以此,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则是在行动上克服了以往那种形式和目标都较为单一的理论优位和知识、能力、态度相分离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对照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探究式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要求有着众多的一致性,也意味着探究式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实现提供了可以诉诸于现实的有效手段。

三、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在此,我们说探究式教学则是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最为适切的手段,并不是说只要是进行探究式教学,则会必然地实现核心素养,实施的范围和程度,还需要教师对于具体教学过程的分析和设计。

首先,要进行教学任务的分析。也就是要将核心素养指标转化为具体学科或领域的课程目标,并进一步具体化为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将能够体现核心素养中“文化修养”“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的要素提取出来。学生是否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否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这节课是否有利于学生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可以加入提升其审美的情趣和社会责任感的元素另外,在此信息时代,是否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融人信息化的因子。因此,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的任务是全方位的、立体的。

其次,要对可以支持教学的要素进行分析。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环境互动的过程。其中,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成分,既可以是学校可以提供的教室、实验室、操场等,也可以是学校外的工厂、农田,以及各种可以进行教学的场所,具体的教学就是在这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在可以操作的条件下,应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场所进行探究。他可以与环境中的哪些元素进行互动,并生成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问题,并且这个环境是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下去的愿望,学生可以便利地得到必要的支持的。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维度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少有关注的,在新的理念下,教学中应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使他们可以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反思。

第三,是对教学活动的分析。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和态度的养成都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的。探究的根本在于学生对于他所置身的环境充满着探索的意愿,并乐意且能够付之于行动。而素养则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态度在情境下的、能动的互动上,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逻辑与生活实践逻辑相统一。所以,在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设计隐含在环境的选择和布置上。彰显在活动的发展和延续上,而学生感受到的则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协作。

体现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体现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1)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习体会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 习体会 一、学习收获 .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

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个人反思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一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时间创新。 1.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家长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真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批判;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用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一举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指定合理的解决方

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等。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是素质教学内涵的具体化。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实验和责任。 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科学态度(这里的态度指的大态度的概念) 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影响:1关注孩子的整体成长入手;2关注最基本的方面(学科核心素养);3明确本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什么); 如何落定: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如何培养技术运用的能力?今天围绕一点来说说。 如何培养理性思维 关注学生思维:两种不同标准的分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发展顺序:实物——图像——符合(文字)。

化学核心素养教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 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还要重 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 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 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 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 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 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 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 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 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 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 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 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 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 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 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 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一)立足于化学教材,高度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 第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一改传统的课堂 教学权威地位,转化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 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课堂表现时间。 第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化学教学有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 丘霆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丘霆 发表时间:2019-12-13T17:56:57.2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2期作者:丘霆[导读]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应当得以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广西桂林市荔浦市双江镇中心小学546602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应当得以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文章就此展开了讨论,从丰富教学形式、引入生活实例、以学生为本三个方面入手,详细讨论了如何创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非常大。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核心素养理念,并采用有效的改革方法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落实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 一、丰富教学形式 在新形势下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毕竟,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应用新方法、新方式,丰富计算教学形式。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计算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图文、视频等方式提出教学问题,以此激发出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在“里程表(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并询问学生:如果小明想从保定去石家庄看美丽的赵州桥,你知道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这样就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里程表案例及问题,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计算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合理提出问题,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奠定计算教学基础。比如可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教材内容想匹配,且能调动学生计算积极性的问题。最后,教师还应当灵活应用小组比赛、合作探究等方法,丰富计算课堂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数花生”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花生道具,创建同桌之间的数学生比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入生活实例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教师若是能引入生活要素,提升数学知识的生动性、趣味性,就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若是能借助生活元素激发出学生的计算兴趣,就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教学中若要充分引入生生活实例,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生活要素,毕竟,引入学生不熟悉的生活要素无法改变计算教学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实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来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非常强。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学之后,教材设计了购物课程,并选择了买文具、买衣服、小小商店三个生活案例,对学生的加、减能力进行训练。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以教材内容为素材,开展更加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也是要以学生为本,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坚持这一教学理念,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改革计算教学模式。 若要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师就应当在计算教学中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科学设计计算教学方案。例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只是掌握了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还不懂得混合运算法则,教师可以创建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一步步体验混合运算,并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能总结出混合运算法则。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吸引,无法专注与学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脱式计算。然后在加、减的脱式计算过程中,教师创建了跷跷板乐园情境,让学生计算乐园中总共有多少人;在乘、除脱式计算教学中,教师在原来的跷跷板乐园情境上又增加了以组为单位的学生参与跷跷板乐园活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加减脱式计算转变为乘除脱式计算,保证学生能逐步理解混合预算。最后,为了保证学生能充分掌握混合运算法则,教师将该节课分为了三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是帮助学生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第二个课时是帮助学生掌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第三个课时是引导联系实际正确列出混合运算的算式。显然,这种分阶段式的教学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是全面改革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创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计算课堂。同时,还应引入生活实例,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提升计算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1]苏双旺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30+33。 [2]吴淑家培养数学视觉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新视角[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7),76-79。 [3]倪军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A]. 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二)[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在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正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同等重要,那就是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师核心素养,不妨来点“五味杂陈” □柯中明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核心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成为一个符合国家和时代需要,能被家长和社会接纳且深受学生爱戴与尊敬的教师,他们必须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方面下功夫。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不妨来点“五味杂陈”,即“甜味”“酸味”“辣味”“苦味”“鲜味”。 “甜味”,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大爱之心。教育需要爱,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是根据儿童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具备一颗慈悲为怀的大爱之心。这颗大爱之心,首先是建立在尊重儿童个性的理性之爱、科学之爱基础之上;是建立在读懂儿童内心世界的智慧之爱、和善之爱的基础之上;其次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和谐、安全、愉悦的师生关系

之中;其三就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中。所谓慈悲,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给儿童带来成长、进步、学习的快乐,同时还能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和痛苦。对于儿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困惑,不是无视,更不是漠视,而是设身处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对话、交往、探索,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世界,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颐指气使。这样的大爱之心对儿童而言,这种滋味是甜的;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而言,这种滋味也是甜的。 “酸味”,教师应该具有淡泊明志的职业坚守。优秀教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成为一位优秀教师需要外部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淡泊明志的职业坚守。这种职业坚守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可以说是略带酸楚的。教师职业岗位平凡,但意义重大。当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和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既要抗拒外在社会的诱惑,又要扛起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由此,教师要守住清贫、清净,用宁静的心去面对生活;教师要守住平凡、平淡的工作境遇,用对教育炽热的爱去面对工作;教师要守住对教育真理的坚守,能坦然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我们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在外在浮躁和功利的氛围中,能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生活中的酸楚味转化为抗压的正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1765013.html,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作者:黄颖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33期 【摘 ;要】计算能力是构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工作中小学生数学计算核心素养发展的重点。计算教学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关键性的作用,并且也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本研究以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出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培养策略,希望此研究能够促进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教学;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计算是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方面还可以提供层次感丰富的内容,也就是说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计算中的重点部分,而且有较深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提高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首要要求。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政策中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当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即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中对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计算能力就是其中主要培养的一项。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教师和家长的目光着重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不是仅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为孩子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寻求更多道路。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在于书本知识上,更多的在于数学的运用观点、解决方法,以及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方面,以此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政策不谋而合,响应了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课堂学习中应主要体现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多在课堂,所以,短暂的40分钟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由此,课堂效率的高低也就恒定了教师教学知识传授的多与少。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核心素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要虚有其表地展示,要尽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职责。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目标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完整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 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 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 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 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 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 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 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 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 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 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 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 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 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 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 定陶王纪媛各位老师大家好: 作为语文骨干老师,我十分有幸参加了这次在杭州举办的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发展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期间聆听了许多小语界神坛级老师们的经典课例,震撼之余,让我获益良多,借此机会,和老师们分享自己的一点感受。 第一天第一节课,我们便听了清大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 《阿长与<山海经> 》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在整体构建课堂的处理方式上,窦老师把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基本都交与了孩子。借助表格梳理阿长的故事(列小标题)、少年鲁迅对阿长的印象或感受(关键词),小以组为单位,用词卡贴、关键词板书呈现讨论结果,老师相机引导梳理、提炼,教授把长文读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谋死隐鼠(憎恶) 2、打小报告(讨厌) 3、睡“大字”(无法可想) 4、吃福橘(磨难) 5、教规矩(不耐烦) 6、买《山海经》(敬

意) 至此,文章内容部分的梳理告一段落。 下一环节便是窦老师的预设——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鲁迅对待阿长的态度,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质疑文章的写法——既然喜欢,为什么要写阿长那么多的不好;既然不喜,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篇幅写她的好。 看着黑板上板贴的纷杂的小标题事件和鲁迅对阿长的感受关键词,窦老师引导学生做个小游戏,在黑板上画下一数轴,指导学生依据鲁迅的态度,把几件事进行“正负”分类。 很显然,买《山海经》归为正项类,其余六件均为负项。学生便会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写?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读懂了什么——鲁迅究竟怎样写阿长。 课堂上学生主要品析了三个事件:“摆大字”、“逼吃福橘”、“买《山海经》”。 阅读教学中窦老师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聚焦关键词,读懂字面意思;联系生活,想象补白,并通过角色表演,还原情境,从而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事件与人物的内部。 学生感受“摆大字”事例中鲁迅的态度由憎恶变成一种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逼吃福橘”部分,学生分角色表演少年鲁迅与阿长的对话,从而感受阿长乐观善良的性格特点。 买《山海经》”部分,通过虚拟表演买到《山海经》的阿长如何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7月26日上午,国家督学、国培专家、河南师范大学李帅军教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 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详尽而言,需要体现以下三个着力点。 第一,由“抽象知识”转向“详尽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繁复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繁复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繁复多元,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第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严重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然而,目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要扭转知识本位的思想,就一定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足功夫。“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到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第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严重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严重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