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微生物知识点

食品微生物知识点

食品微生物知识点
食品微生物知识点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or microbe):

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有时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低等的生物的统称。

***2.分类: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

(1)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生物: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3)非细胞型生物: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三.微生物的特点:

1.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2.个体小、易培养、代谢活力强

3.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1.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1)种类多

地球上的微生物:估计有100万种以上

已发现的微生物:约有10万种

已开发利用的微生物:约1000种

(2)分布广:

江河湖泊、土壤矿层、大气上空以及动植物体表体内。

(3)数量大:

细菌:数亿/g土壤

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

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重感冒患者为8500万;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 cm2;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g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

2.个体小、易培养、代谢活力强

(1)个体小:单位μm (几μm~几十μm范围)、nm。

(2)易培养:食谱广、营养简单

(3)代谢活力强:消耗自身重量2000倍食物的时间:

大肠杆菌:1小时。

人:500年(按400斤/年计算)

1kg酒精酵母24h可发酵几千kg糖为酒精。

比表面积:个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设定:

人的比表面积=1,则:

大肠杆菌比表面积=30万

3.繁殖快

例:大肠杆菌20min/代,经24小时,分裂72代,重约4722吨;经48小时可产生2.2 ×10 43个后代

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为108-109个/mL。

4.易变异,适应性强

(1)易变异:

改变寄主、抗药、驯化、特殊结构形成、生产性状提高等。

应用:诱变育种

致癌物检验:Ames试验(即污染物致突变性检测,也称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2)适应性强:

1、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的适应性。

2、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3、产生特殊结构适应环境

四.微生物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特点,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分类鉴定,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一定条件下与食品工业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1)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特性、免疫学特性及生态学特点等。(2)在食品工业中有益的微生物及其应用;

(3)在食品保藏过程中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及其控制;

(4)研究如何采用现代微生物检验技术,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微生物。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 .史前期酿酒、酱、醋以及烘制面包等

2.形态学时期(1676-1861 初创期)

***安东.列文虎克(荷兰)第一个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自制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

3.生理学时期微生物学直到十九世纪才得到发展原因:显微镜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技术没有建立。★十九世纪两个焦点问题的争论促使了微生物研究技术的诞生。

☆问题之一:微生物能不能自发产生;

☆问题之二:传染病的性质是什么。

***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

(3)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

(4)创立巴氏消毒(60~65℃,30 min;68 ℃,15min)

***柯赫:细菌学奠基人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1)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土豆切面→营养明胶→营养琼脂(平皿)

(2)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纯培养)

(3)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

c) 霍乱病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

d)分离培养出相应的病原菌

(3)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1、病原菌必须来自患病机体;

2、从患病机体分离,经纯培养必须得到该病原体;

3、用这种病原体的纯培养物接种健康、敏感的寄主,会引发相同的疾病;

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与原来相同的病原体。

4.微生物学发展期—生化水平(1897-1953)

1897年,E.Buchner用无细胞存在的酵母菌抽提液,对葡萄酒进行酒精发酵成功发现微生物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形成;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

1939年,考雪首次用电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

1941年比德耳(Beadle)与塔图姆(Tatum)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使链孢霉产生变异,获得了营养缺陷型。

1944年,艾佛里(Avery)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DNA。

5.微生物学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1953-现在)

1953年,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及核酸半保留复制假说;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揭示微生物各种生命活动规律;基因工程将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1.发现和认识微生物前

8000年前,谷物的烹调、酿造和食品的保藏,这一时期的早期,就出现了食品腐败和食物中毒的问题。最早酿造啤酒的证据,是在古巴比伦时代。

公元前3000-前1200年,犹太人用死海中获得的盐来保存各种食物。

中国人和希腊人用盐腌鱼保藏食品。

公元前3500年有葡萄酒的酿造。

大约3000年前,埃及发酵生产食醋,我国开始制作酱和酱油。

约1000年前,罗马人开始用雪来包裹虾和其他易腐烂的食品。

1658年,A.Kircher在研究腐烂的尸体、腐败的肉和牛奶以及其他物质时发现了称之为“虫”的生物体,但他的研究结果并未被广泛接受

2.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1)食品保存罐藏食品

(2)食品腐败

(3)食物中毒

(4)食品制造

3 .食品微生物学与未来

(1)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菌种改良和基因工程

(3)微生物在农副产品中的利用

(4)在食品加工、制造中控制和消除微生物性的不安全因素

细菌的分类与鉴定

(一)、细菌含义的界定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

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

四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界原核界

五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界原核界真菌界

六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界真菌界病毒界

分类:依据相似性和进化关系划分

鉴定:通过系统测定,确定菌株在类群中的所属关系

命名:根据国际通用法则给所鉴定的菌株以学名。

分类的目的:

分群归类,排成系统,鉴定、交流。

***(五)国际命名法则:林奈的双名法

规则:学名=属名+种名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和现名定名年份

拉丁文、希腊文、拉丁化文字

属名:名词,开头字母大写,主要特征。

种名:形容词,次要特征。

译成中文: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六)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分类鉴定方法:经典方法[形态、生理生化、生态、血清学反应、噬菌体分型]和现代分类鉴定法1、经典方法

1)细胞的形状、大小、结构和染色反应

形状:球状、杆状、螺旋状

大小:微米(μm)

结构:与细菌鉴定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壁、芽孢、荚膜、鞭毛、内含物

细胞结构的光学鉴定方法:染色革兰氏染色法、芽孢染色法、荚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

2)细胞的群体形态

菌落特征:菌苔特征:液体培养特征:

菌落特征: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和表面状况、颜色、黏度、硬度、透明度等。

液体培养:培养特征:混浊程度,沉淀形态,有无气泡、颜色等。

3)生理生化反应

常用细菌鉴定的生化试验

I M Vi C (代谢产物)

氧化酶(酶活性)

接触酶

葡萄糖氧化

糖发酵(五糖)

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的反应

科、属的划分依据:生理生化性质的分析

4)细菌的生态条件温度、pH 、O2自然界中分布。对生态条件需求的差异,也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5)血清学反应用已知菌种、型或菌株制成的抗血清,根据它是否与待鉴定的对象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来鉴定未知菌种、型或菌株,并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种内血清学分类。

6)噬菌体分型严格的寄主,对种有特异性,对不同型也有特异性。

2.细菌的数值分类法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细菌的各种特征,求出相似值。

数值分类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采用更多的分类特征,并且各特征不分主次,同等对待。

3.分子分类法分类依据:遗传特征

1)G+C百分比的测定

原理:

(1)同种细菌DNA中碱基对的顺序、数量和比例稳定。

(2)不同细菌G+C百分比值的变化幅度较大(27-75%)

2)核酸杂交

原理:双链DNA加热解链成为单链;恢复温度后DNA单链互补形成稳定的双链

二、真菌的分类系统(自学)

(一)、Smith G.M.分类系统纲要酵母和霉菌都归属于真菌门。

根据真菌的有性繁殖,分为三个纲和一个类:

1.菌丝如存在,通常无隔膜,有性孢子为卵孢子或接合孢子--藻状菌纲。

2.菌丝有隔膜,如无菌丝靠出芽繁殖。

a、有性世代存在①有性孢子:子囊孢子--子囊菌纲。②担孢子--担子菌纲。

b、有性世代不详--半知菌类霉菌和酵母菌分属于不同纲:

①藻状菌纲:霉菌②子囊菌纲:霉菌、酵母③担子菌纲:

④半知菌类(纲):酵母、霉菌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具有细胞壁、靠二分裂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一)球菌(Coccus)

是一类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的细菌。

1.单球菌如尿素小球菌(Micrococcus ureae)。

2.双球菌如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pneumoniae)。

3.链球菌如乳链球菌猪链球菌。

4.四联球菌呈田字型。如四联小球菌

5.八叠球菌呈立方体。如尿素八叠球菌(Sarcinaureae)

6.葡萄球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体无规则排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二)杆菌(Bacillus)

菌细胞呈正圆柱形或近似卵圆形的细菌称为杆菌。

根据长度不同分:长杆菌短杆菌球杆菌

根据菌体形态分:棒状杆菌梭状杆菌分枝杆菌

根据排列可分: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

根据芽孢形成可分:芽孢杆菌无孢杆菌

(三)螺旋状菌(Spirillum)弯曲的杆菌称为螺旋菌。

1.弧菌(Vibrio)菌体仅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号。如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2.螺旋菌(Spirillum)菌体有多个弯曲,回转呈螺旋状。鼠咬热螺菌。

衰老型或退化型:

各种细菌在幼龄时或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正常的形态。在老龄培养物中或培养条件改变时,会出现和正常形态不一样的个体,称为衰老型或退化型,如乳酪杆菌。

多形性: 有些细菌,即使在适宜的正常环境中生长,其性状也很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多形性,如嗜血杆菌。

(一)细菌的大小与表示方法

以μm 作为测量单位

表示方法: 球菌: 一般用其d表示,通常介于0.5~2μm之间;

杆菌: 用菌细胞长和直径(宽)来表示,长和宽之间用“×”连接起来,一般杆菌的大小为:1~5μm×0.5~1μm ;螺旋菌: 其两端的空间距离。

(二)细菌的大小测定技术

***1.显微测微尺法:2.显微照相法:

细菌的群体形态(分类依据之一)

1.固体培养:

***菌落: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以母细胞为中心,生长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长成的菌落联成一片形成菌苔。

菌落特征: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和表面状况、颜色、黏度、硬度、透明度等。

2.液体培养:培养1-3天后,观察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状态。

培养特征:混浊程度,沉淀形态,有无气泡,颜色变化等。

细菌细胞结构及其功能

***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拟核及细胞质;

***特殊结构:

糖被、芽孢、鞭毛和纤毛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位于细胞的表面,是一层无色透明,较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约占细胞干重的10-20%。作用

(1)固定外形:(2)保护作用:(3)选择吸收作用:(4)对鞭毛的支持作用:

(5)化学组成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对噬菌体敏感性有关(6)参与细胞分裂。

***1)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G+菌细胞壁,厚约20~80nm。

***肽聚糖网架结构

(肽聚糖骨架(peptidoglycan):由G、M和短肽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肽聚糖含量高,约占细胞壁重的40%~90%,且网状结构致密)。

***填充磷壁酸和少量表面蛋白、少量脂类。

革兰氏阳性:

(1)骨架:

①肽聚糖层厚约20-80nm,有约40层左右网状分子组成。

②M,G之间以β-1,4糖苷键连接。

③四肽侧链与M相连,氨基酸分别:为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肽桥是一个含5个氨基酸的短肽,将相邻两个四肽侧链的L-赖氨酸,D-丙氨酸相连。

④交联程度高,约90%以上形成一个紧密的网状结构。

(2)特有成份

***磷壁酸:决定细菌抗原性,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类型:①壁磷壁酸②膜磷壁酸

生理功能:①与环境的Mg2+等阳离子结合,提高这些离子的浓度;②保证G+ 致病菌与其宿主间的粘连;

③赋于G+特异的表面抗原;

④提供某些噬菌体以特异的吸附受体。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2)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

G-菌细胞壁分两层,厚约10nm。

***外层为脂蛋白、磷脂和脂多糖层,

***内层为肽聚糖层。

(肽聚糖含量低,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10%,且网状结构疏松。)

⑴骨架:①肽聚糖厚度约2-3nm,由1-2层网状分子构成;

②四肽侧链与M相连,四个氨基酸为:L-丙氨酸、D-谷氨酸、二氨基庚二酸(DAP)、D-丙氨酸。③无肽桥。相邻两条四肽侧链的DAP和D-Ala直接相连。④交联程度低,有的M上短肽游离,细胞壁结构疏松

⑵特有成份***脂多糖(LPS):G- 菌细胞壁最外层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组成。

(脂质A是产毒素的地方,为内毒素。

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是菌体抗原和O抗原的主要成分。)

脂多糖的功能(p19)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分内壁层和外壁层。

外壁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内壁层:紧贴胞膜,仅由1—2层肽聚糖分子构成,占细胞壁干重5—10%,无磷壁酸。

ss**3)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细胞的复合染色法,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基本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95%乙醇脱色0.5min——番红复染2min

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比较

ss**革兰氏染色原理: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

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不含脂类或含量很低。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含脂量高,乙醇脱色时,将脂类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4)无细胞壁细菌

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 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去壁:部分去除—球状体(G - )

基本去尽—原生质体(G + )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青霉素与溶菌酶对细菌的作用机理

溶菌酶:使肽聚糖中的糖苷键断裂,而使细菌壁破裂。

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生物合成过程中转肽E的活性,干扰了五肽间桥与四肽侧链上的D-丙氨酸L-赖氨基酸之间的联结。

2.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柔软、有弹性,半透明薄膜。

1)化学组成:主要包括:蛋白质、磷脂、糖类、少量核酸

2)细胞膜的结构

“三夹板”结构的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模型

(3)液态镶嵌模型①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②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⑤脂质分子间或脂质与蛋白质分子间无共价结合;⑥脂质双分子层犹如一“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似“冰山”状沉浸在其中作横向移动。

Y***(4)细胞膜的生理功能: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③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④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3.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又称为拟线粒体。

间体的功能:参与隔膜形成与核分裂有关类线粒体功能,细菌呼吸,芽孢形成

4.拟核(或核质体、核区):由大型环状双链DNA纤丝不规则地折叠或缠绕而构成的无核膜、核仁的区域

功能:负载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和翻译调控细胞各种生命活动。质粒:细菌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由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组成.

质粒的特点:

独立于染色体之外存在,也可以插入到染色体上以附加体的形式存在;可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不同质粒携带不同遗传信息。对于细胞生存并不是必要的遗传物质。无质粒细菌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获得,不能自发产生。可重组、可消除。

6.核糖体:分散于细胞质中的一种颗粒状物质。由核糖体核酸(占60%)和蛋白质(占40%)组成。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7.细胞质:细胞膜内除核区以外的细胞物质。无色、透明、粘稠状。

主要成分:水(80%),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糖和无机盐

特点:易被碱性染料或中性染料着色。

功能:含有丰富的酶系,是营养物质合成、转化、代谢的场所

细胞质中的内含物:(1)气泡:由蛋白质膜构成的充满气体的泡状物。

气泡的功能:调节细胞比重吸收氧气,获取光能,营养物质。

(2)颗粒状内含物: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异染粒》: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遇甲基胺蓝变紫红色. 。

功能:贮存磷元素和能量,降低渗透压。

种类:棒状杆菌和某些芽孢杆菌等.

聚β-羟丁酸颗粒(PHB):PHB不溶于水,易被脂溶性染料(如苏丹黑)着色。

功能:贮存碳源、能源,降低渗透压。

无毒、可塑、易降解,生产医用塑料、生物降解塑料。

《肝糖粒和淀粉粒》:

都是α-1,4或α-1,6糖苷键的葡萄糖聚合物。

功能:细胞内主要的碳源和能源贮藏物。

大量存在时,用碘使对其染色,肝糖粒能被碘液染成红色,淀粉粒被碘成蓝色。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粘液性胶状物质称为糖被。

(1)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荚膜:有些细菌分泌的具有一定形状,固定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与环境有明显边缘。

②微荚膜:细胞壁表面形成的一层较薄的粘液性物质。

③粘液层:较厚且扩散至环境中,与环境无明显边缘。

④菌胶团:许多细菌的荚膜物质积聚在一起形成的有一定形状的结构。

(2)化学组成水分占90%左右。还有多糖,多肽,蛋白质,脂及脂多糖,脂蛋白等。

(3)糖被的特点:

◎厚度因菌种不同或环境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一般可达200nm。

◎折光性低,不易着色。

◎有抗原性。

◎使菌落具有粘性,可形成表面湿润有光泽的光滑型或粘液型菌落。

◎不是细菌的主要构造,没有仍可存活。

糖被Y***(4)生理功能贮藏养料。保护细胞:抗干燥;抵御外界细胞对菌体的吞噬作用。

具有特异的抗原性。表面附着作用。与致病力有关。废物排泄场所。

(5)危害

造成食品的黏性变质。增强致病力;造成严重龋齿等。

(6)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蔗糖合成荚膜多糖-葡聚糖:肠膜明串珠菌

提取胞外多糖-黄原胶:甘蓝黒腐病、黄单胞菌

芽孢(endospore,spore,细菌分类鉴定依据之一)某些菌生长到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内生孢子,是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

芽孢的结构.

孢外壁:层厚而致密,主要成分为脂蛋白,通透性差,不易着色。

芽孢衣:疏水性角蛋白。

皮层:含芽孢肽聚糖、DPA—Ca,体积大,较致密。

核心:含大量的DNA、RNA、蛋白质酶等物质,还含有2,6-吡啶二羧酸(DPA)。

***(2)芽孢的特性:

抗热、抗干燥、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

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不是细菌繁殖方式.,在菌体中的位置、大小因细菌不同而有差异。

Y***(3)功能

抗热,抗紫外线,抗化学有毒物质,抗压力

芽孢的类型中央芽孢,近端芽孢,顶端芽孢

(5)实践意义:

微生物实验室或工业发酵中常以能否杀死芽孢作为杀菌指标。,保存菌种,细菌鉴定的形态学标志

(6)***伴孢晶体:

有一些芽孢杆菌,在伴随芽孢形成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斜方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伴孢晶体.

***3.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

某些细菌在细胞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弯曲、毛发状的丝状体结构。

判断鞭毛存在: 鞭毛特殊染色技术、暗视野技术悬滴法、半固体穿刺法、根据菌落形态判断。(1)组成:主要由鞭毛蛋白构成,还含有少量的多糖、脂类和核酸。

(2)结构鞭毛丝:球蛋白亚基螺旋排列。

鞭毛钩:蛋白质亚基组成。

基体:革兰氏阴性菌:

L环P环S环M环

革兰氏阳性菌:

S环M环

类型:

单生鞭毛:(两端单生鞭毛、单端单生鞭毛)

丛生鞭毛:(两端丛生鞭毛、单端丛生鞭毛)

周生鞭毛:

(4)功能◎运动器官◎是抗原物质。◎鞭毛的蛋白质结构特异性决定病毒的特异性,有病毒的吸附位点。◎是种的分类依据。

***5.纤毛(fimbria,复数fimbriae)

某些细菌的cell表面有一些比鞭毛更细、较短而直硬的中空蛋白质丝状物,称为纤毛。

(1)种类(经典分类)

一是普通纤毛,能使细菌粘附在某物质上或在液面形成菌膜;

另一种为性纤毛(又称F菌毛),是细菌接合作用时传递遗传物质的通道或某些噬菌体吸附于寄主细胞的受体。有菌毛的细菌一般以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居多,借助菌毛可把它们牢固地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的粘膜上,进一步定植和致病。

(2)作用:

它能使cell附着于静止的表面,增加细菌附着其他cell或物体能力具有抗原特性

性纤毛对细菌接合起重要作用。

有纤毛细菌:肠道细菌假单胞细菌霍乱弧菌肾棒状杆菌

细菌的繁殖与菌体形态一般为无性繁殖,二分裂法。

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的子细胞大小相等。

异形裂殖:分裂产生两个大小不等的子细胞。

细菌分裂过程:①菌体伸长,核质体分裂②形成横隔壁③子细胞分离

少数有菌毛的菌可进行有性繁殖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 简答题 1.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基本过程: ①识别活化阶段: ⅰA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 ⅱ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②增殖分化阶段: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Ab和效应T细胞与Ag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Ag。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发生于全身。 ①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Ig E类抗体与IgG类抗体不同,它们可在不结合抗原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原的致敏状态。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通过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落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3.细菌致病因素。

4.区别内、外毒素的主要性状。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荚膜: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②鞭毛:细菌运动器官;某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有抗原怕,称H 抗原,可以鉴定细菌。 ③菌毛:具有抗原性,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易感细胞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④芽胞:具有保护和稳定蛋白质生命物质作用;有助于鉴别细菌;医学消毒、灭菌的重要指标。 6.细菌、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特点。 细菌: 隐性感染:机体损伤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如结核、白喉、伤寒等疾病常有隐性感染。 ⑴根据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 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或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如霍乱、化脓性脑膜炎等。 慢性感染:病程缓慢进行,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核、麻风等。 ⑵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局部感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仅局限于一定部位,引起局部病变。如临床上常见的痈、伤口化脓等。 ②全身感染:感染后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常见的全身表现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有时病原菌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未被完全消除,而继续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并不断被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如白喉、伤寒等传染病,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由于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 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感染称为重金属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毒力弱或机体免疫力强,使病毒不能大量增殖,组织细胞损伤轻微;也可能是病毒最终未到达靶器官,帮不呈现或极少呈现临床症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就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就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 ,伞毛,线毛或须毛,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就是一类由核酸与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就是

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就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消毒 采用较温与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自发突变 就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诱变 即诱发突变,就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与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抗体 就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与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人畜共患病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正常菌群在、和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从甲型到丙型的五种肝炎病毒中,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__________ 、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途径是___________,所致疾病是___________ 。 免疫系统由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组成。 免疫功能表现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方面。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_________,温度是____ _,维持时间是____ _。 皮肤癣真菌是通过__________传染,引起 __________ 。 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屏障。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两阶段:无症状的阶段和有症状的阶段。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特异性防治。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为什么湿热灭菌的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试分析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的来源。(想想:手术的步骤,可能接触的物品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临床上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哪几项? 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简述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青霉素的杀菌机制是:

A.干扰脂多糖合成 B.抑制黏肽的合成 C.干扰磷壁酸的合成 D.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E.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1.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B+C 2.某婴儿室护士采用煮沸法消毒婴儿配乳用品时,为提高沸点,可在水中加入:A.0.9%氯化钠 B.1%~2%过氧乙酸 C.0.5%亚硝酸钠D.1%~2%碳酸氢钠 E.1%~3%过氧化氢 3.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共同抗原 4.ABO血型的天然抗体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5.新生儿从初乳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6.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的细菌是: A. 肺炎链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痢疾杆菌 D.伤寒杆菌 E.变形杆菌 7.痢疾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选用: A.肉汤培养基 B.血平板 C.葡萄琼脂平板 D.厌氧培养基 E.SS平板 8.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 A.类毒素 B.抗生素 C.抗毒素 D.抗毒素 E.丙种球蛋白 9.以下哪个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皮肤过敏 B.消化道过敏 C.接触性皮炎 D.过敏性休克 E.呼吸道过敏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20200524014340)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功能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 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 缺陷(过低) 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 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 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 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的功能: 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 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 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 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 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 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的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片形成,是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无性细胞系选择学说, 使用禁忌细胞的概念来阐述自身无免疫应答现象的学 者是( ) A、伯内特 B、巴斯德 C、琴纳 D、李斯特 2、自身抗原不应包括( ) A、血型抗原 B、修饰的自身抗原 C、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 D、被异常淋巴细胞误认为异物的自身正常物质 3、人类主要组织相容系统( MHS )称为( ) A、H -2 B、HLA C、 4、下列哪种细胞是 CD 4+ ( A、T c B、T h C、γδT 5、人T细胞上的表面标志物是( A、C 3b 受体 B、EB病毒受体 6、关于NK细胞的特性错误的是( ) A、具有自然杀伤靶细胞作用 C、可发挥 ADCC 作用 7、能通过胎盘并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的是 A 、 IgG B 、 IgM C 、 IgA D 、IgD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 、免疫球蛋白均为抗体,但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不同也无关 D 、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有明确的抗体活性 9 、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 Ig 分子的() A 、重链 C 区 B 、轻链 C 区 C 、重链 V 区 D 、重链和轻链 V 区 DLA D、 SLA ) D、B细 胞 ) C、E受体D、葡萄球菌A蛋白受 体 B、具有吞噬作用

10 、补体裂解产物中具有调理作用的片段是() A、C2a B、C5a C、C3a D 、C2b 11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B 、C2C、C4D、B 因子 12 、B7(CD80)分子的配体是() A、CD4 B、CD28 C、LFA-2D 、VCAM-1 13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IL-10B 、IFN- α、βC、IL-1 α、βD 、SCF 14 、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 A、抗原递呈细胞 B、Th 细胞 C、TD 细胞 D、B 细胞 15、B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无抗原递呈作用 B、可直接识别抗原构象决定簇 C、可分化为浆细胞 D、可产生免疫记忆 16 、细胞间相互作用时不受MHC 限制的是() A、抗原递呈细胞与Th 细胞 B、Th 细胞与 B 细胞 C、CTL 与靶细胞 D、NK 细胞与靶细胞 17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A、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 B、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C、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D、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8 、抗体对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反馈抑制作用() A 、与抗体的浓度无关 B 、与抗体的类别无关 C 、与抗体的特异性无关 D、与抗体的完整性无关 19 、初次注射大量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属超敏反应() A、I型 B、II型 C、III 型 D、IV 型 20 、幼儿易患哮喘通常与缺乏下列哪种抗体有关()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一、 1.微生物的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2.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大量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少量磷壁醛酸 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外膜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聚合物组成,肽聚糖仅有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3.青霉素杀菌原理: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 4.溶菌酶杀菌原理: 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糖胺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5.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杀菌机制是抑制短肽侧链与五肽交连桥的联接 6.革兰染色法的染色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7.细菌特殊结构的功能: ①荚膜:抗干燥作用、 粘附作用、 抗吞噬作用、 鉴别细菌、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②鞭毛:有抗原性、 细菌的运动器官、 与致病性有关、 可鉴定细菌进行细菌分类。 ③菌毛:普通菌毛有黏附作用、和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还有接合作用、传递遗传物质。 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

④芽胞:使细菌抵抗力增强、 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8.细菌的单位是μm(微米),病毒的单位是Nm(纳米) 9.细菌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多数细菌20-30分钟繁衍一代,而结核分枝杆菌约18-20小时 10.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生长分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药物敏感性的测定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1.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 热原质:可引起机体发热 毒素和侵袭性酶:与致病性有关 抗生素:治疗用,运用于临床制药 维生素:供人体吸收利用 色素:鉴别细菌 细菌素:鉴别细菌,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12.紫外线的杀菌机制:作用于DNA,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只用于空气消毒和物品表面消毒。 紫外线(265-266最强)主要作用于DNA,穿透力强,对皮肤、眼睛有损伤。 13.酒精消毒的常用浓度:70~75%乙醇 用途:皮肤、体温计消毒. 14.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15.灭菌:彻底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方法 杀菌: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不包括芽孢)的方法 16.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 17.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细菌寄居部位发生变迁 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18. 类毒素的特征:弱毒性或无毒性,但仍具有其免疫原性 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其免疫原性,为类毒素。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 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教材269页(三)结核菌素试验 1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 A.白喉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3.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A ) A. 白喉杆菌 B. 大肠杆菌 C. 绿脓杆菌 D. 变形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4. 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D ) A.外毒素 B.侵袭性酶 C.菌体表面构造 D.细胞壁类脂 E.内毒素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1、抗原提呈细胞不包括() A、树突状细胞 B、朗格汉斯细胞 C、巨噬细胞 D、B细胞 E、肥大细胞 2、大多数细菌的分裂倍增时间(代时)是() A、1h B、2h C、20~30min D、18~20min E、18~20h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物质是() A、核蛋白 B、基质蛋白 C、血凝素 D、包膜 E、RNA聚合酶复合体 4、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B、第一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第二中间宿主

5、卫生细菌学检测指标之一为() A、大肠菌群数 B、金黄色葡萄球菌数 C、痢疾志贺菌数 D、伤寒沙门菌群数 E、霍乱弧菌数 6、可引起感染免疫的细菌是() A、链球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伤寒沙门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幽门螺杆菌 7、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子孢子直接钻入皮肤 B、蚊虫叮咬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 C、配子体经输血感染 D、蚊虫叮咬时,子孢子直接进入人体 E、蚊虫叮咬,配子体进入人体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A、抗原异物性 B、抗原理化性状

D、宿主因素 E、免疫途径 9、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称为() A、主动免疫 B、自然主动免疫 C、被动免疫 D、人工主动免疫 E、天然被动免疫 10、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 A、Fc段 B、Fab段 C、重链 D、轻链 E、恒定区 11、实验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后,淋巴结内() A、深皮质区缺乏T细胞 B、生发中心生成受影响 C、胸腺依赖区T细胞数目和生发中心均不受影响 D、深皮质区T细胞缺乏,同时生发中心形成也受影响 E、浅皮质区无明显影响 12、下列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疫苗是() A、麻疹疫苗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特指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成熟病毒颗粒,可短暂存活并感染新的宿主细胞。如HBV、HIV。 3、菌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比鞭毛更细、多、短而直的蛋白性丝状物。按功能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是细菌的黏附结构,构成细菌毒力,如淋球菌依靠菌毛黏附在尿道上皮细胞表面而致病;后者传递细菌遗传物质。 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双股环状DNA构成,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如控制性菌毛的F质粒,控制耐药性的R质粒,控制毒力的Vi质粒等。 5、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

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6、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后,病原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因其特殊的中毒症状。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7、Dane 颗粒:HBV是具有双层衣壳、直径为42NM的球形颗粒。因Dane于1970年在乙肝感染者的血清中首次发现,故又称Dane颗粒。其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衣壳、内衣壳、核心。Dane颗粒为HBV有感染性的完整颗粒。 8、细胞因子: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有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 9、正常菌群:存在于身体各部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菌群,对人体有营养作用、生物拮抗作用、免疫协调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

(一) 单选题 1. 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 (A) C9 (B) C9 (C) C9 (D) C9 (E) C9 参考答案: (C) 2. 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 IgA (B) IgD (C) IgE (D) IgM (E) IgG 参考答案: (D) 3.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

(A) 反复感染 (B) 肿瘤 (C) 超敏反应 (D) 自身免疫病 (E) 免疫增生性疾病 参考答案: (A) 4. 脐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A) IgA (B) IgD (C) IgE (D) IgM (E) IgG 参考答案: (D) 5. IgG分子能与细胞表面FcγR结合的区域是:( ) (A) VL (B) VH

(C) CH1 (D) CH2 (E) CH3 参考答案: (E) 6. 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但能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 ) (A) 自身抗原 (B) 完全抗原 (C) 半抗原 (D) 胸腺依赖性抗原 (E)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参考答案: (C) 7. 能与肥大细胞表面FcR结合,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 (A) IgA (B) IgD (C) IgE (D) IgM

(E) IgG 参考答案: (C) 8. 构成膜攻击复合物的补体成分是:() (A) C5b~9 (B) C6b~9 (C) C5b~7 (D) C5b~8 (E) C6b~8 参考答案: (A) 9. 将IgG水解成F(ab’)2的酶是:() (A) 胃蛋白酶 (B) 链激酶 (C) 木瓜蛋白酶 (D) 胰蛋白酶 (E) 溶菌酶 参考答案: (A)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 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 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 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 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 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 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膜型免疫球蛋白(m 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 Ig)存在于血清和 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 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 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 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 称为高变区(HVR)。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 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 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 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 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 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 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 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 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 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 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 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 称第二代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 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 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 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 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3.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 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 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 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 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 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 表面的膜分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