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10 KB
- 文档页数:7
第41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1,No.42014年7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14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郭㊀凌1,王志章2(1.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㊀㊀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㊂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色历史建筑消失㊁城市空间变异㊁城市肌理切断㊁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㊂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㊂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城市更新中图分类号:F592.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4⁃0061⁃08收稿日期:2013⁃12⁃29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四川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的支持㊂作者简介:郭凌(1981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㊁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社会学;王志章(1956 ),男,湖北当阳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㊂㊀㊀国务院在1986年12月下发的‘国务院转批建设部㊁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提出审定历史文明名城应有的重要标准之一是: 历史文化名城现状格局与风貌应保留具有历史特色㊁能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㊂ [1]42-45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㊂城市老街区的生存㊁保护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㊂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2]㊂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㊁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多现象㊂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㊂一㊀概念与内涵历史文化名城是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包括古都型㊁传统风貌型㊁地方及民族特色型㊁风景名胜型㊁一般史迹型等七种类型[3]2-4㊂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㊁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㊁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㊂城市老街区具有以下价值㊂一是历史文化价值㊂城市老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多彩的文化传统㊂芒福德曾高度赞扬老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16人类的每一种功能作用,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种实验,每一项技术上的进步,规划建筑方面的每一种风格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它拥挤的市中心区找到㊂ [4]二是景观价值㊂城市老街区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风景线,体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㊂三是功能价值,即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场所要求㊂城市老街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容器㊂四是情感价值㊂城市老街区具有城市特有的场所精神,促使社区及城市居民对所在街区产生认同感㊂正如简㊃雅各布斯所言: 城市是忙碌的,而街巷是舒缓的 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都显得亲切和生动,每一张面孔与姓名都能唤起发自内心的微笑,人们很容易产生对共同街区㊁共同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㊂ [5]143-145城市更新是一种试图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目标和行为,旨在为特定的城市区域带来经济㊁物质㊁社会和环境的长期提升[6]1㊂早期的城市更新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到70年代奥斯曼男爵的 巴黎改造工程 , 改造工程 通过直接塑造巴黎内城的基本格局与城市景观,使濒临瘫痪的19世纪巴黎重现生机活力[7]㊂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㊁改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㊁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㊁社会空间㊁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㊁心理定势㊁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㊂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8]㊂因此,以物质改建㊁经济发展㊁社会文化延续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既是老街区改造的行动指南,也是本文讨论的理论工具㊂二㊀相关文献回顾城市更新的相关理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㊂国内学者对城市老街区的更新改造研究是近年来的新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老街区更新过程中的保护与开发㊁更新的规划设计㊁更新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等方面㊂在理论创建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翻译性论著颇丰,现有研究通过对美国㊁英国㊁荷兰等国家城市街区复兴的理论探索与成功案例的引入,基本明晰了当代城市复兴理论实践的社会逻辑[9-11]㊂尽管对城市街区更新理论创建现有研究较少[12],然而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实践的验证与回应,国内学者也开始对中国城市老街区更新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文化生态[13]㊁空间生产[14]17㊁城市复兴[15]80等理论被引入对中国城市老街区更新的个案研究中,推动了理论工具与研究对象的本土化过程㊂对城市老街区更新过程中的保护与开发探讨,较早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老街区的建筑风貌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两个方面㊂划定保护范围与层次㊁形成保护标准指引等诸多方法,被用于探索城市老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16-19]㊂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合理利用与开发城市老街区,不仅能够彰显城市老街区的经济价值,还能使城市文化生活得以更好延续,在城市老街区的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保护好城市老街区已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行[20-22]㊂对老街区更新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㊁技术性很强的工程㊂对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主要围绕理念与技术等方面开展㊂出于对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㊁城市空间应当尽量满足社会人性化需求 的思考, 多元/复合 理念㊁ 嵌入 与 织补 策略等技术手段被引入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相关文献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城市更新的规划提出了策略性的建议[23-24]㊂城市老街区的更新不仅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更新,也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更新,因而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城市老街区更新引发的社会问题㊂现有研究发现,城市老街区在更新过程中普遍存在公众参与意识不高㊁参与程度较浅等问题,因此城市老街区更新应当充分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力[25-26],并提出通过建设街区公共空间㊁健全社区组织结构㊁构建新型邻里关系㊁保障街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权利等多种途径,重构社会关系网络[27]981-986[28]㊂综上,目前国内对城市老街区更新的研究总体上较分散,理论研究比较滞后,理论与本土化结合度有待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个案研究是惯常采用的研究手段;在研究内容上,现有文献对城市更新过程中街区的保护开发研究不够深入,本土化研究略显薄弱㊂三㊀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现状及问题2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经历着产生㊁发展㊁衰退㊁再发展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在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变化中,城市内部形成一些经济相对衰退㊁房屋年久失修与残旧㊁市政基础设施落后㊁居住质量与环境较差的老街区[5]㊂同时,郊区化的趋势与新城的建立也分流了老街区的常住人口与客流,老街区的居住与商业遭到了强有力的冲击,这些老街区面临着功能性㊁结构性衰退及物质性老化等诸多客观现实问题㊂城市更新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的必经历程,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存在并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㊂(一)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现状都江堰市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青城山 所在地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都江堰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称号㊂都江堰老街区的范围,在明初都江堰古城修筑城墙后已基本形成,东至今东门江都大厦路口,北至北街粮食局,西达玉屏山麓,南临内江㊂明弘治中,知县胡光以土墙 包砌以石,高一丈六尺,周八里,计一千四百丈㊂置门楼四:东宣化门,南导江门,西宣威门,北镇安门;置楼四:省耕楼,阅清楼,怀远楼,拱极楼㊂1942年,政府在今五桂桥街东口开 新东门 [29]155-156㊂解放后,因建设需要,城门和城墙陆续被拆除㊂比照今天都江堰市的地图,老街区主要的街道包括建设路㊁幸福路㊁杨柳河街㊁文庙街㊁西街㊁南街㊁井北街㊁福街㊁奎光街㊁五桂桥街等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街区范围内系列古建筑:灵岩寺㊁千佛塔㊁城隍庙㊁奎光塔,尽管未至坍塌,但损坏严重;西街㊁北街㊁南街㊁宝瓶巷等历史街区的建筑普遍成为危房,但垮塌建筑较少,街道震前原貌基本可观㊂都江堰的老街区改造与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同步,以 复原街区固有风貌,重塑文化名城精华区域 的城市更新为核心,兼顾都江堰的旅游城市功能,将街区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旅游区建设相结合㊂根据‘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㊁‘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基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重塑老街区空间布局,依托都江堰呈放射状的水系,展开路网及城市平面布局形态,重建固有的城街区布局特征;二是整治老街区空间环境,减低建筑密度(旧城区建筑密度高达70%);三是挖掘老街区历史文化底蕴,以川西地方建筑风格复原西街㊁北街㊁南街㊁宝瓶巷㊁幸福路等历史街巷(全段或局部)原有格局和建筑形式;四是加强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街区生产生活环境;五是打造老街区商业旅游业态,重点发展老街区商业及旅游接待功能㊂(二)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中城市更新出现的问题城市更新是一把双刃剑㊂一方面它开启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㊁改善住户的生活条件㊁美化城市环境和复兴城市中心的经济㊁重塑城市意象的作用;另一方面若引导控制不当,则会成为摧毁城市历史文化的力量[6]㊂尽管相关规划对都江堰城市更新做了美好的设想,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老街区还是遭到了建设性破坏㊂1.建筑风貌趋同,老街区文化特色被淹没在对老街区的改造过程中,西街㊁北街㊁南街㊁宝瓶巷㊁幸福路等历史街巷(全段或局部)按原有格局和建筑形式以川西建筑风格复原,老街区外商业体与援建安置小区也大多按川西民居风格建设,导致都江堰建筑在外观设计上落入了一个俗套,不管什么样的建筑,不管建筑的高矮,统统全是斜顶㊁白墙的川西风格㊂川西建筑的形成有其特殊性,以前川西多雨,用斜屋顶是便于排水,但是现在的建筑屋顶普遍都有较好的排水系统,斜顶的川西建筑设计,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功用;并且以前家庭人口较多,所以从房屋的设计上普遍为2-3层,但是现在街区外的建筑,有些已经达到了20多层,仍然采用川西建筑这种风格就有点不伦不类;更何况老街内外的川西白墙易脏,从2008年至今,尤其是街区外的川西建筑基本没有及时进行市政维修,很多建筑就像一个长期没有洗澡的孩子,灰溜溜的成为城市的败笔㊂建筑是最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象征性符号,老街区内外及都江堰与周边城市建筑风貌趋同,老街区文化特色由此被淹没㊂对于老街区外,统一修建川西风格建筑有待考虑㊂2.老街区内部㊁街区之间出现城市空间变异在整治老街区空间环境,减低建筑密度,打造老街区商业旅游业态的改造过程中,老街区内部㊁街区之间出现城市空间变异㊂一是老街区内部废弃空间出现㊂老街区内部商业旅游业态开发主要依街进36郭㊀凌㊀王志章㊀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行,主街道游人如织,而背街地段却门可罗雀,入夜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不敢前往,久而久之,逐渐成为街区内部废弃空间㊂二是老街区和周围街区之间裂缝空间出现㊂例如与老街区建设路呈十字交叉的外北街,由于地震民宅受损,大量居民搬迁,大片空地闲置,沿街商家生意冷清,每到晚上8点过,商铺关门,街道上很少看到人,与一街之隔㊁以餐饮业为主的杨柳河街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像是城市的肌理被切断,老街区在分界处戛然而止㊂3.老街区空间功能重置,传统社会网络解体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㊁打造商业旅游业态,老街区由传统的居民聚居区向具有文化价值㊁商业价值㊁旅游价值的复合功能街区转变,在重置老街区主体功能的同时,也瓦解了街区原有社会网络体系㊂在街区的语境下,社会网络可以被理解为街区居民及其他行动者在街区生活中为维持或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有目的地建立街区内部的社会结构㊂老街区传统社会网络解体体现在两个方面㊂一是大量原住居民外迁,传统地缘关系解体㊂尽管在老街区更新改建过程中,都江堰市政府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愿走就走,愿留就留 ,并且对留下来的居民 在符合西街片区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政府免费提供的规划方案,设计㊁建成有特色的古建筑院落 按期自行改建住房或商铺给予1200元/㎡的改造补助 [30],但街区更新改建后商业地价升值,原住居民大多出租商铺获取利润,自己则外迁居住㊂并且,由于老街区地处都江堰核心旅游区,物价较为昂贵,加之商业开发带来喧闹嘈杂,街区整体已不宜人居㊂大量原住居民外迁,彻底瓦解了改建前居民街坊的地缘关系㊂二是商业气氛过重,逐渐腐蚀老街区原有的人情风貌,降低了街区及城市居民对街区的认同度㊂根据相关统计,老街区营业商铺共计457间,其中以旅游产品销售㊁餐饮接待为主业的商铺235间①;而诸如超市㊁副食品店㊁药店等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商铺仅35间㊂在旅游旺季,由于抢客㊁价格等原因导致的冲突时有发生,和谐和睦的邻里关系被商业竞争关系取代,街区的居民丧失原有的其乐融融的归属感,城市居民重新认识陌生的商业街区,对街区原有的认同度降低㊂4.城市特色削弱,城市个性模糊景观价值是老街区的核心价值之一,老街区改造前保留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巷深院与公共建筑,造就了都江堰多样化的城市景观㊂这些景观不仅是都江堰两千年来沧桑变化的见证,更体现了都江堰城市的独特魅力㊂然而,老街区的改造改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上述特色,模糊了城市的个性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街区内外的川西建筑,无法体现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一定程度遮蔽了街区的建筑特色;二是易脏的白色墙体,不但不能体现川西建筑的美感,反让城市整体建筑风格较为单调,从而削弱了都江堰作为一座精致秀美川西小城的地方文化特点和历史风貌;三是对城市单体建筑风格缺乏整体布局思考与创新,都江堰的川西建筑与成都周边的川西建筑同质性很强,导致城市之间 千城一面 ㊂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中引用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帕金斯(Parkinson)所言: 在我看来,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㊂ [31]205四㊀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城市更新问题的原因分析从都江堰老街区改造的城市更新现状可以看到,对老街区的改造实质是对老街区功能的重置㊂在重置老街区功能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就会产生过度的商业化,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冲突,甚至抹杀掉历史留下来的 最精细的那些东西 [2]㊂都江堰老街区改造系列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体现为改造过程中的城市更新理念错位㊁城市更新管理滞后㊁城市更新技术缺失和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㊂(一)城市更新理念错位先哲苏格拉底说过: 未经审视的生活毫无价值㊂ [32]4审视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理念㊂我们在城市更新思潮下进行老街区改造是为了什么?显然,更新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与拆旧建旧,也不是简单的控制性保护,而是在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前提下,通过 制定更有针对性的㊁地方化的保护与管理政策,实现老街区功能的振兴㊁发展和强化 [33]19㊂因此,对 传承保护 与 开发建设 关系的认识,应当是老街区改造的核心理念㊂都江堰老街区改造出现的问题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保护与开发的失衡,4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即在商业发展与旅游开发浪潮下,老街区改造注重物质改造而忽视其中应有的文化延续,即使提高了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质量,但街区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网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老街区与城市居民对街区的认同与归属情感被摧毁;对老街区内部更新维护的同时,忽略对老街区与周围街区历史人文环境㊁物质功能关系的思考,由此切断了老街区与环境的联系,割断了原有街区之间所形成的城市肌理㊂都江堰城市内耸立的川西建筑㊁老街区内弥漫的商业消费塑造了一种新的 无地方性 城市,城市转变为新消费主义的场所,城市与老街区居民情感变成了封存的记忆,城市与老街区面目变得如此陌生,城市与城市之间㊁不同城市的老街区之间 千城一面 ㊁千街一面 ㊂(二)城市更新管理滞后从性质上讲,城市更新是一种干预活动,城市更新理论原则上涉及城市变化管理的体制和组织动态过程[34]19㊂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出现诸多问题,说明城市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滞后,管理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㊂一方面,规划文本与实际执行脱节㊂例如,‘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在 灾后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 中,确立了老城重建过程中的 层次过渡 原则,即 核心地带划定古城环境保护区,按传统风貌控制;在历史古迹区㊁传统街巷区与其他城市发展区之间设立协调风貌区,组织柔顺的空间过渡层次 ,然而实际的建设情况与规划理念还是有较大出入,由于缺乏层次过渡,老街区内部及与周围街区之间产生了城市空间的变异㊂另一方面,对城市整体及老街区改造改建缺乏统筹兼顾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历程显示,老街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是现代城市的商业核心区㊂出于对土地最大价值的追求,在对城市整体及老街区改造改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片面㊁短视的行为㊂例如都江堰在灾后的城市重建中,以老街区为核心构建城市商业中心,动员震前位于老街区内的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和位于都江堰城市郊区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异地重建,加之更新改建后原住居民的迁出,旅游淡季的都江堰不仅是老街区,就连整个中心城区都非常冷清,缺乏人气㊂搬迁行为无疑是缺乏统筹兼顾的短视行为,一个完整街区与城市空间的构成不能脱离居民及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单位,居民与单位的流失造成整个街区甚至城市空间的空洞化㊂(三)城市更新技术缺失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的老街区改造改建有着特殊的背景,汶川地震既是摧毁性力量,也是都江堰更新的契机所在,因此,都江堰城市及老街区改造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㊂城市及街区整体受损,更加凸显了城市更新对技术的要求㊂首先是规划技术问题㊂城市总体规划㊁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更新规划㊁旅游规划一旦衔接不当,就会在更新过程中出现系列问题㊂其次是修复技术问题㊂把老街区 修旧如旧 单纯理解为 过去是什么样就修成什么样 ㊂例如都江堰城市受损严重,而改建更新就是用现代水泥与木料,在街区内外大面积重建明清时代的川西建筑,复原历史的 形 ,但复原不了历史的 神 ,反让都江堰和四川诸多城市面貌趋同,因而从根本上是对物质与社会空间的伪生产㊂最后是建筑设计技术问题,包括建筑形态的设计与建筑材料技术的问题㊂例如白墙灰瓦是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白墙易脏不耐用,这就对建筑材料技术的开发使用提出了新要求㊂(四)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与都江堰一样,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正在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城市文化的资源价值,一些政府的决策者甚至将旅游开发视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利用的唯一出路[35]163㊂旅游开发在事实上给历史文化名城带来负面影响㊂一方面,过度的旅游开发破坏了老街区原有历史文化空间㊂例如都江堰老街区原住居民将商铺出租后的迁离,让老街区从居住㊁商贸区变为商贸旅游区㊂同时,各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商铺上充斥雷同的旅游纪念品,让老街区脱离了生活的场景,成为文化的空壳等㊂另一方面,旅游地正常开发带来的周期性,导致负面效应显现㊂根据加拿大学者布特尔㊃巴特勒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本身的发展受客观生命周期的局限,一旦旅游地进入发展与巩固阶段,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㊁东道主与游客利益冲突等现象突出,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的负面效应就会逐渐显现㊂另外,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或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工业发展受限,从而加剧了对旅游产业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问题㊂例如都江堰地处成都西边的上风上水地段,都江堰的水源至今仍灌溉滋润着川西平原,孕育56郭㊀凌㊀王志章㊀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
系统科学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lW,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个子工程融为一个整体,巧妙配合实现了彻底排沙、最佳水量的自勺调节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鱼嘴”分水堤①把岷江水一分为二“飞沙堰”溢洪道②把多余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江“宝瓶口”弓।水口③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1ao1ao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潦即“涝水”,在今陕西省户县境,北入渭河)”,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八水绕长安”胜景:黑、涝、新、洋、泸、浦、临、曹运明渠。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macha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梢搓(同杈,三脚木架。
中国四川都江堰的活动拦水坝,就是用梢杈和满装卵石的竹笼做成的)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
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鱼嘴分水工程 把岷江水一分为二“鱼嘴”是都江堰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基于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以都江堰米市坝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健康也不断得到保障,而随之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年代,构建适合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尤为重要,文章分析老年人行为活动与空间需求特征,优化住区适老化公共活动空间,并整合点线面的空间元素,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具有舒适、安全、惬意的公共空间环境。
关键词:适老化;空间需求;公共空间1、前言我国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预测,在 2030-2050 年间,将是中国最严重的老龄化时期。
居住空间如何适应城市老年化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重点。
十九大报告有明确提出“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多领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米市坝片区现状与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2.1米市坝片区现状本文研究的米市坝片区公共空间为除居住部分的室外空间。
可将其定义为:能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场所又能够满足老年人空间需求的室外空间。
通过资料整理和分析,本文将从点线面来叙述分析米市坝公共空间。
其中点状公共空间包括街巷节点空间,线状公共空间包括商业街道、生活巷道、交通街道和滨水空间,面状公共空间包括广场、公园。
老年人活动场地主要集中于赶集的街道,这条道路是基地内最重要的道路之一,人流量最大,居民们赶集,上下班都要经过此路。
但可以看到,这条道路的宽度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活动,呈现“过饱和状态”。
当人流量大的时候,交通容易造成堵塞。
显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行为需求专门为他们设立农贸市场。
基地里面没有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地,很多地块都利用不足或已荒废,仅有的公园座椅也没有遮蔽,经过风吹日晒已经比较陈旧,夏天也容易遭到阳光直射,所以这里根本无法聚集老年人。
笔者采访过这里的老年人,他们大多都迫切需要一个公园。
基地里的道路很多都没有设人行道,人车未分离,这对于老年人集中的区域的老年人是十分不利的,老年人们的听力,视力都已下降,这给他们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都江堰主题公园创意设计
将公园打造为湿地田园模式的公园,实现以自然的零距离接触,深入体验都江堰文化的湿地公园。
该设计以自然本真为主导规划思想,做到最大化保护原真的自然景象,对自然景色不做过多的修饰和润色。
集高端葡萄庄园与度假酒店为一体,湿地田园与自然风光和谐交融的高端度假区;打造走进自然的夏令营生态体验场所。
设计以“三带”将湿地公园分为四个区块,“三带”分别为现状的国道与省道和一条连接这两条道路的规划新建道路;其中“四区”为西侧的自然生态体验基地,东侧的自然风貌保护区,北端的高端葡萄庄园与度假酒店,南端的特色湿地田园与生态民宿。
其设计的高端度假庄园和度假酒店以国际一流标准为原则,度假庄园主打品酒会、马术、美食等聚会;度假酒店则是主打高端论坛的会议场所,国际化的人居环境。
青山绿水共为邻!来看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都江堰实践!“冬至”将近,天气渐冷,美丽的蒲阳河边,蜿蜒的绿道两侧,黄叶、河流与山川交相呼应,犹如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市民眼中。
绿道上几位市民在散步锻炼,脚步里透着悠闲,安静的冬日里,只有穿城而过的河水发出声响,它们配合着彼此,用时间给予的韵味生动诉说着这座文化古城的隽永。
蒲阳河生态绿道,作为都江堰市紧扣“两个率先”目标打造城市公园后,首批向市民全面开放的新改建绿道,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带给了大家数不尽的快乐,成为了都江堰市民日常健身锻炼的好去处。
随后,南溪绿道、川西音乐林盘绿道、问花村外联绿道等绿道建成;国际名都小游园、走马河乐岸园、红庙巷小游园、花蕊芙蓉园等5处小游园微绿地建成;柏条河新联片区公园城市示范街区打造成功;枫尚景逸、青城鉴山、宝信青城等3个成都市级园林市居住小区打造成功,枫尚领域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式小区,岷江水务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人们发现,远处是沉云山顶的青城山,近处是水清渠美的滨河花园,市民或是凉亭闲聊、绿道慢跑,或是沿河遛狗、岸边垂钓……这描述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都江堰市民的真实生活环境。
一向以山水景致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正以绿道建设和公园城市建设为主要依托,探索更为绿色、开放的发展之路。
规划先行“公园+”锚固城市形态在2019成都市第二届天府芙蓉花节最美芙蓉景点评选活动中,都江堰市精心打造的最美芙蓉景点经专家评选、市民投票等多个环节,最终荣获金奖。
芙蓉景点花蕊芙蓉园位于迎宾大道与岷江路的交汇口侧,曾经这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谁能想到如今这片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土地,种植了醉芙蓉、金秋颂、玉蕊芙蓉、单瓣红芙蓉、百日华彩等多品种芙蓉花约100多株,成为了一处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现代时尚休闲娱乐新场景。
公园建设不仅是为城市建设锦上添花,更是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每天众多市民走进花蕊芙蓉园,或散步谈心,或锻炼健身,一幅幸福和谐的生动画卷散发出活力四射的独特城市魅力。
都江堰钟书阁空间设计理念
都江堰钟书阁是一座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文化艺术空间,以其独特的设
计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钟书阁的空间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体现了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追求。
首先,钟书阁的设计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钟
书阁在空间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元素,如古典建筑风格、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等。
这些元素不仅使钟书阁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
其次,钟书阁的设计理念还注重现代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钟书
阁融入了现代艺术、科技等元素,使得空间设计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例如,钟书阁内部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如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最后,钟书阁的设计理念还注重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
在空间设计中,钟书阁
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和舒适感受,打造了一个宜人的文化艺术空间。
同时,钟书阁还注重环境保护,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材料,致力于打造一个环保的文化艺术空间。
总的来说,都江堰钟书阁空间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人文关怀与环境保
护的多重元素,体现了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追求。
钟书阁不仅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平台,也是一个让人们感受文化魅力、体验艺术魅力、感悟人文魅力的场所。
希望钟书阁的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文化艺术空间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都江堰房屋建筑工程方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都江堰的房屋建筑工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如何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和节约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提出一些都江堰房屋建筑工程方案,以期能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设计方案1. 结构设计都江堰是地震频发地区,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地震防护设计至关重要。
建筑结构应该采用抗震设计,使用足够的抗震材料,并配备相应的防震设施,保证建筑在发生地震时能够有足够的抵抗力和稳定性。
此外,由于城市的地势较为复杂,地基情况也较为复杂,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充分考虑土壤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 排水设计都江堰地处水乡,气候潮湿,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应充分考虑排水设计。
建筑物的屋面、地面等都应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以保证雨水及时排除,避免造成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损害。
3. 空间设计在都江堰房屋建筑工程中,空间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应根据城市的人口密度、用地情况等因素,合理规划建筑空间,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二、施工方案1. 施工工艺在都江堰房屋建筑工程中,为了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采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工艺至关重要。
施工过程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严格控制施工工艺,避免施工时出现质量问题。
2. 施工管理施工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都江堰房屋建筑工程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规定进行,避免出现疏漏。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施工质量。
三、材料方案1. 材料选用在都江堰房屋建筑工程中,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至关重要。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选用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并进行质量检测,以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节能环保都江堰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应注重节能环保。
选择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钟书阁空间设计理念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钟书阁是一座集书店、咖啡厅、展览馆和文化交流中心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钟书阁的空间设计理念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场所。
钟书阁的设计中融入了都江堰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四川传统建筑风格和都江堰灌溉工程的文化内涵。
建筑外观采用了古典的四川建筑风格,内部空间则结合了现代设计元素,使整个空间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
在空间布局上,钟书阁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设置了书店、咖啡厅、展览馆和文化交流区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文化体验和交流的场所。
书店中收藏了丰富的图书和文化产品,展览馆则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和活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
在服务理念上,钟书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除了提供书籍和艺术品的销售外,钟书阁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讲座、读书会和艺术活动,鼓励人们参与其中,促进文化交流和共享。
总的来说,钟书阁的空间设计理念旨在传承和弘扬都江堰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注重与时俱进,为人们提供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场所。
希望钟书阁能够成为都江堰市民和游客们的文化交流中心,为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都江堰设计公司方案大家好!今天咱就来唠唠咱都江堰设计公司的这个方案,这方案可是凝聚了咱不少心血呢,就跟打造一件超酷的艺术品似的。
一、公司定位。
咱这公司啊,就好比是建筑界的“魔法师”,专门负责把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奇迹。
特别是在都江堰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咱要把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设计出既保留了都江堰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作品。
咱不是那种只会按部就班的设计公司,而是要做能给都江堰带来新活力、新面貌的创意先锋!二、设计理念。
# (一)尊重历史,传承文化。
都江堰那可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宝贝,咱得像对待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一样尊重它。
在设计中,要把都江堰的水利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进去。
比如说,在建筑的外形上,可以借鉴古堰的一些造型特点,让建筑看起来就像是从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在室内装饰方面,可以用一些传统的蜀绣、竹编等手工艺品来增添文化氛围,让人一走进来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都江堰。
# (二)以人为本,注重体验。
咱设计的建筑可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要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家。
所以啊,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说,在住宅设计中,要保证每个房间都有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让住在里面的人每天都能心情美美的;在商业建筑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空间,设置舒适的休息区和便捷的交通流线,让顾客逛得开心、买得放心。
# (三)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现在大家都越来越注重环保了,咱公司当然也不能落后。
在设计中,要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比如说,可以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让建筑变得更加节能;还可以设计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和绿化设施,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咱要做的,就是让都江堰不仅美,而且还能一直美下去!三、服务范围。
# (一)建筑设计。
这可是咱的拿手好戏!不管是住宅、商业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咱都能设计得妥妥当当。
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再到现场施工指导,咱都有专业的团队全程跟进,确保每个项目都能顺利完成。
都江堰历史文化复兴工程核心区城市设计咨询说明一、规划指导思想天府水镇的整体构思,是以对水文化、川西民俗文化、道教文化、藏羌文化等都江堰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挖掘,在部分恢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全面复兴历史文化的内涵;整个区域将以水文化为核心、川西民俗文化为基础,特别突出水文化、水景观、川西建筑、川西民俗这四个方面,通过全面设计并形成观赏旅游景点、美食环境、旅游商业环境、休闲娱乐康体项目,使天府水镇以一个城中之城的整体面貌,成为都江堰的游客集散区、新型古镇游览区、四川第一美食区、四川第一国宾馆、国际水文化名城、国际水会议中心;通过对区域内的建筑风貌、人文景观及服务功能重新调整,改善人文环境、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统一,从而增加城市核心区域对游客的吸引力,形成城市名片。
通过功能布局的调整和完善,激活区域经济的潜能和活力。
二、划设计原则天府水镇的总体规划设计原则:2.1沿着区域的环形外立面,进行外立面改造,设置四个入口节点,形成环状城中之城的整体风貌;2.2充分利用现有水体优势,进行滨水造景,同时引水上岸,形成以水景观为主题的多个景观节点,打造水镇以水为主题的文化特色。
以河流-水主题景观-河流的模式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循环系统。
2.3总体规划对整个水镇的土地功能利用作出合理的分区,西街(3号)地块以历史文化复兴的保护性建设为指导思想;1、2、5号地块以会议、高档休闲娱乐和水利博物馆等水文化会议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主题;4号地块以沿江步行街、美食街、休闲、购物为主题进行改造性建设。
6、7号地1达沃斯巅峰旅游景观设计中心块作为二期开发项目用地将以沿街建筑物外檐装饰为主。
2.4创造丰富而独特的当代山水园林景观——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表现水镇内的自然景观,并重点通过河网、景观水系、桥岸、特色植物等表现出亲切怡人的园林景色,并利用建筑的风格特点突出表现水镇建筑水文化、民俗文化的特色。
2.5组织完善的交通体系——规划突出以游人为主的交通规划,满足游人安全自由地步行,并配合停车场、游览车、双人骑自行车等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
本住宅区地处都江堰至青城山中段,高品质的环境设计应体现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个性化的创意,展示小区的园林艺术感染力,提升环境文化品位,力求在青山绿水间创造出一个休闲优雅、风格独特的生活居住小区。
小区以水景为主,围绕水景,以远水听其声、近水秀其色、亲水拭其清为意境,在景观上分为水景、休闲、运动、商业街为主要功能在具体设计上,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根据小区中各绿地和水体所处的位置、性质、功能的不同,从绿地和水体的使用对象出发,考虑进行绿地水体空间分隔,通过所创造的不同氛围来定性质不同的空间形态。
滨河大道、楠木半岛和表演广场是小区内最开放的空间,在功能上应该满足各年龄阶层居民的活动需求;建筑间较大区域绿地是半开放的空间,主要考虑以邻里交往和儿童、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为主;建筑间的里弄区域相对较为封闭,设计上考虑以静观景点为主;其他的宅旁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
四、主轴线:成都都江堰风景里花园小区在整体布局上,充分尊重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采用集中与分散、动与静分离的手法,以小区中部环行车行道为轴线。
一个主题公园“楠木半岛”和十八个景区为结点,贯穿整个小区,将小区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景观设计从地形高差入手,通过水面、雕塑、喷水、叠水、花池、文化广场、休闲活动场地、标志塔、植物……等多种形式的景观要素的精心组织,共同构成了小区核心地带环境序列的完美乐章。
其中,楠木半岛又是主入口景观大道的端点对景,是整个小区景观的点睛之笔。
次入口景观大道的端点对景为月亮湾,为整个小区带来了风景里景观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都江堰风景里景观设计招标文件》2007042、都江堰中兴镇新锐公司用地规划总平面图。
3、《成都城市建设项目绿化设计方案审批程序》4、《成都市城市项目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文件编制深度规定》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二、总思路:在整个设计上,顺应自然,以人为本。
在多方面综合处理,力争创造出一个多层次、一体化、健康宜人的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都江堰市城市设计分析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出山口。
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山地、平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
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都江堰市是四川省首批外经贸工作重点县(市)区之一,主要行业有建材、食品、机械等。
农业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药材、蚕桑等多种农产品,是国家发展茶叶、川芎、红梅、黄柏、杜仲、厚朴、猕猴桃生产基地。
都江堰市森林覆盖和平原绿化率达70%以上,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成都平原的绿色屏障。
矿产资源—境内蕴藏的石灰石、菱铁矿、白云石、石英砂以及脉金、砂金等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境内药用动植物资源品种达1000余种,植物药蕴藏量3000多万公斤,尤其以川芎、泽泻、红梅、银杏、“三木”(黄柏、杜仲、厚朴)等最为著名,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有川西植物园之称。
辟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保护区。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工业旅游城市。
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电力、机械、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
旅游业也是都江堰市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后山、龙池“三区”、灵岩寺都是国内和世界知名的景区。
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城市设计背景
都江堰市作为世界遗产地城市及成都市都市核心圈的核心组成部分,都江堰市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都江堰市城市建设的全面拓展,城市景观日新月异,为了适应城市近期建设的管理需求,本着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并重、“规划先行”的理性思路都江堰进行了城市设计项目。
都江堰,一座融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双世界级文化遗产地的城市,自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市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根据都江堰市关于“建设具有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创业环境的生态文化旅游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和“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第一城和明星城市”的发展战略要求,都江堰将作为成都都市圈核心组成部分,承担成都市的部分功能,对全省区域形成更大的吸引。
随着成都市“五路一桥”等系列工程的推进与完成,周边各区、市、县积极响应,周边城镇同质竞争日益激烈。
2001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风景区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双申的成功使得都江堰市为世人所熟知。
都江堰市正处于成都都市核心圈范围内,为联系川西广袤的山区与大都市的首要纽带,对全省的发展有很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同时,在四川旅游总体布局中,确定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峨眉山—乐山风景区共同构筑“一中心,三精品”的旅游发展格局。
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正位于四川省旅游格局中的中部地带,并在成都市和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中间位置,交通的串接将大大促进都江堰市的城市发展。
城市基本设施
都江堰市处于“九寨、黄龙—成都、都江堰—乐山、峨眉”黄金旅游线的枢纽,距成都市区和双流国际机场分别仅有20分钟、40分钟车程,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运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成都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其经济辐射半径立足成都,覆盖西部九省一市。
包括:成灌高速公路、都汶高速公路、通站路(二环路)、213国道线、省道S106线、灌温路。
铁路运输:都江堰火车站地处成汶铁路线末端,距离成都货运中心站青白江车站60公里,年货物运输能力250万吨。
水路运输:通过高速公路可直达重庆九龙港、四川乐山港、泸州国际货运码头。
区域内水电装机达100万千瓦,有变电站23座;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30万立方米,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0万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200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8万吨;光纤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覆盖全境。
都江堰市及成都市拥有大中专学校68所,博士后流动站41个,在蓉两院院士2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00人。
国家级重点学科108个,重点实验室12个,各类科研机构2700余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4个
江堰市城市设计着眼于山水文化,以都江堰为核心,围绕其发展旅游、农业等。
都江堰城市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资源保护为指导原则,以“山”、“水”、“天”、“林”、“堰”、“城”的核心要素串联城市设计对策,形成“显山”、“亮水”、“秀城”、“融山”四个部分的设计内容。
显山:控制观
山景观与视线通
廊,营造临山绿化
景观界面,行成错
落有致的城市轮
廓。
亮水:“以河为
脉,以河为界。
”
想成城市组团
发展格局。
秀城:保护和提升古城特色,形成具有独特都江堰风情的国际性
精品旅游服务中心。
融城:以城乡统筹的思想进行整体生态绿化建设。
城市设计不单是设计市民居住的地方,更重要的事是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的地方,以文化为着眼点,更多的以人文的角度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