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报告( 天津)

2017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报告( 天津)

2017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报告(天津)

天津卷

题目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K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题解读

题目“好写”“写好”不易

贴近考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现实意义,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索,并且具有开放性与限制性,这是天津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从2015年的“范儿”、2016年的“我的青春阅读”,到今年的“重读父辈这部书”,都较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天津招考资讯网认为,今年的天津卷作文以考生为本位,文化意蕴深厚,思辨色彩鲜明,平实中显大气,平易处见深刻。作文试

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入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对过去的生活重新发掘、重新梳理,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这是一道“好写”的题目,但若想“写好”,却不太容易。

1.清晰定位“重读”与“长辈”

“长辈”是一个外延较大的集合,父辈包括父母、叔舅、姑姨等,祖辈又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同辈同代的那群人等。“重读”则隐含着“以前读过”,只是以前的“读”可能或流于肤浅,或过于感性,或存在误读等,而“重读”则是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理性认知,会带来思想的碰撞,也可以说是一次继承与超越。

2.选准最“适合”的切入点

材料对如何“重读”有六个方面的提示,动笔前要深入思考:读到的“人生的事理”是什么,“传统的积淀”有哪些,“时代的印记”包括几个方面;读出的“我们自己”是什么时候或怎样的自己,长辈的“成长与成熟”有怎样的标志,你与长辈之间的“共识与分歧”到底指什么(或有哪些“分歧”,如何取得“共识”)。省略号则提醒考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读”这部书。但这部书容量很大,重读的收获也是多方面、多向度的,一篇800字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独到,素材积累最丰富,最能写出自己特色的角度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另外,是写一个长辈,还是写一组长辈(包括入选的标准如何确定),这也是不能忽略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3.优化文章的“呈现”与“表达”

写好记叙文,首先要考虑的是,要选取(包括如何选取)这部“书”的哪些章节、哪些片段作为“重读”的重点,这是作文的基本内容与框架;其次要考虑好如何新颖、自然地开篇,如何详略分明、简要明晰地“复述”,如何解析、评述、点睛,如何收束得有分量、耐人寻味等等;第三,还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彰显自己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优势。写好议论文,要考虑几个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要重读父辈这部书?第二,如何重读这部书?第三,重读的所感所悟所得是什么?至于采用怎样的行文思路,用哪些分析、阐释的方法,如何凸显自己的表达优势等,则因人而异。

其他文体(包括特殊文体),同样要考虑如何在符合写作规范的基础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包括思维、内容、文采等等)。

阅卷实录

今年又一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虽说不像去年那么兴奋与期待,但还是早早做好了准备,6月10号上午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南开大学第二教学楼四楼的计算机房外。

安检、保卫很严格,几个年轻的武警严阵以待,进入要查验相关的证件。阅卷有严格的纪律要求,《评卷工作人员守则》中有“不得将与评卷有关的文件、资料、评分标准、评分细则等带出评卷场所,评卷情况不得外传,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参考答案”等条目。

上午阅卷者学习、研讨作文评分细则。阅卷组负责人首先对今年的作文试题命题设想及评分细则作具体解说。大意是.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而“重读长辈”是一种致敬,也是一种反思。

作文题立意角度较为丰富,各层次考生都能够找到发挥空间。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蜚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

学习完评分细则,所有阅卷者对标卷进行模拟打分:然后负责人具体解释每份标卷的分数及具体原因,并提醒阅卷者在比较之后做调整,差距较大的尤其要细细体会。

下午进行“试评”,阅卷者打的分不存盘,不作为最终的得分记录;试评的结果只作为阅卷组掌握阅卷教师评分合理度、准确度(或日可信度)的参考数据。阅卷队伍主要由两类人构成:南大的研究生、中学教师。有的研究生(如博士)能参加三四次的高考阅卷,所以有几张面孔感觉很熟。有些“研一”新生是阅卷的新手,他们跟几个第一次参加阅卷的同行,被组长悄悄耳语了几次。我知道,这是在提醒他们要注意把握尺度,就提醒自己要千万小心,因为去年我也曾被“特别关照”过。

正式阅卷开始。有了去年的经验,我很快进入了“途中跑”。先浏览,获得对作文的总体印象;然后有重点地扫描某些片段或段落,

看哪些方面比较突出;最后综合评价,给出总分和各项的得分,基本六七+秒就能搞定一篇作文。但自我感觉是负责的,打的分是禁得起推敲、对得起考生的。

见到高考试题后与其他老师聊天,一致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很难写出正儿八经的议论文,平时“专攻”议论文的考生这次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道作文题更适合写记叙文(包

括记叙类随笔),而平时训练写记叙文的考生比较少。所以,考场作文写得出色、写得精彩的应该不会太多。

事实果如我等预料。记叙文占到考场作文的一半多,但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的确属于凤毛麟角。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读长辈”写成了“长辈颂歌”。“莺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读”,但“读”不是简单地“看”,而是具体解析、深入思考,是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长辈,从他(或他们)的人生经历及相关事件中获得新的认识;“重读”则意味着要在以前“初读”(或“浅读”“误读”)基础上有所深化或矫正。可以是致敬,可以是赞礼,可以是对照,可以是自省。至于“读”什么,怎样去“读”,有什么收获,则取决于文奄的写作目的(即“为何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必须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材料、处理详略、精心布局。很多考生的文章,赞颂长辈的勤劳、勇敢、诚信、正直、大度、进取、创新等等,从这些角度解读长辈当然是可以的,但他们只是单纯地呈现事实,只是程序化地进行歌颂,至于长辈们“为什么”会如此、“我”思想或心理有哪些触动、“我”有了怎样的新思考与新认识、今天重

读长辈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等等,则很少或根本没有触及。这样的作文其实缺少真正的“读”。

二、作文过于模式化、套路化。大多数考生的作文是“总一分一总”式的,开篇用华丽的排比引出话题。然后用几个小标题(或领起句)具体列举长辈值得敬佩、赞颂的几个方面,每个小标题(或领起句)后写一件或几件关于长辈的事,最后再用华丽的排比结束。看多了,觉得很讨厌,很反胃口。写作文不是不可以用模式和套路。

关键是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把模式用活,而不是被套路束缚住了手脚。

三、虚构、编造痕迹过重。

很多作文所写内容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如爷爷很慈祥,对谁说话都笑呵呵;姥姥很时尚,苦练街舞上电视;爸爸很上进,年近五十参加业务进修;妈妈很善良,跟邻居关系很融洽;叔叔很新潮,与时俱进不落伍等。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平时缺少对长辈的具体观察与思考,只是凭印象“想当然”地认为长辈“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从生活中提炼、加工、整合出来的。

四、在“怎么写”上缺少变化。

很多考生的作文,或者只是单纯地按照时间顺序再现事实,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几件具体的事,缺少鲜明的“文章”意识。什么时候详写,什么时候略写;什么时候写实,什么时候写虚;什么时候写思考,什么时候该抒情;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是用整句还是散句,是

平实表述还是形象表达等等,从很多考生的文章中基本看不到相关的痕迹。

经过这次阅卷,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强化“审题”意识。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对试题中的关键词及相互关系有准确的理解,其次要把试题隐含的内容、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要求明朗化。如果作文在审题方面出现了问题,即便其他方面再出色,也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

二、要关注、思考生活,今年9套高考作文试题都提出了这个问题。那种不食人间烟火、或动辄“与古人对话”,“曾无一字关民瘼”式的写作倾向必须矫正。

三、文章样式的多样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文体选择过于单一,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缺少变化,这些都反映出高三写作训练存在的问题。我阅卷的时候,读到一篇清新隽永的叙事抒情散文,一篇内容具体、思路清晰、语言活泼的记叙文,或一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表达灵动的杂文随笔,那份兴奋、那份激动,真的就像闷热的屋子里突然吹进一股清凉的风一样,想不给高分都难。

评分标准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

2. “表达”以“语言”“结构”为重点。

3. “特征”不求全面,下列4项中有一项突出者即可给高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f生色彩。

4.无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

5.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之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补充细则:

1.“长辈”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所写只要是“辈分大的人’’均属切合题意。评分时要侧重于

内容是否具体、表达是否充分、特征是否突出等方面。

2.男起炉灶或全部抄袭,内容、表达给四等下(给6分以下),特征不给分。但界定抄袭

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3.表达上要拉开档次。比如有的作文内容虽游离题意之外,但

语言很好,表达可给高分,

表达不要轻易打入三等。未能完篇的作文要慎重处理,基本完整的扣字数分;不到400字,可直接在四等中给分,总得分最高不超过20分。

4.标点错误不扣分;笔误不扣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

标杆作文

【一类文上】

生动鲜活的名片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长辈是民族传统的承上启下者,也可以形象称为“民族传统的名片”——生动鲜活的名片。

其实,长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他们的长辈。他们是后辈。后辈继承了前辈的基因,包括生理的与文化的,而后世代绵延、衍化、丰富、淬炼,就成为融入民族血液、任何力量也难摧毁的魂。

我们这个民族是勤劳的。祖父是个纯粹的农民,互到生命走到尽头的头一天,他还在用残存的力量平整院子里的菜畦。他说不出更多的道理,一句祖先留下来的“人勤地不懒”说了多少年。对此二叔曾

和祖父有过无数次的争论,他认为,光有勤奋远远不够,尤其是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刻苦用功,最重要的是要把劲儿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要讲究用力的方法。凭着这股精神,他把自己的工作千得有声有色。

此刻,重新思考爷爷、二叔的话,觉得他们的主张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用力、方法、效率,其实构成了勤奋的三个支点。

我们这个民族是讲诚信的。“要诚实,不说谎”,妈妈从小就这样教育我;“言必信,行必果”,爸爸多次引用圣人的训话诫我。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曾多少次因为说真话受到老师的表扬,也曾多少次因为不想说违心的话而与同学伙伴关系紧张;我曾多少次为了承诺而付出了卓绝的努力,也曾多少次为了诺言而让自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历练。我骄傲,我无悔,先辈的血液旱已化为我一言一行的坐标,永不易革。

我们这个民族是讲和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说的是家庭内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和谐,父母、叔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认真地实践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是邻里、乡党各成员之间相处的和谐,母亲、姑姑,她们用自己的笑容演绎着。“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则说的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叔叔、阿姨以及更多的长辈在默默地为我们示范着。

名片上的内容各有不同。长辈们对传统有着各自的理解,传统在他们身上有着不尽相同的呈现。世代相传,传统也在变,变得更加灵动,更有生命力。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成为长辈,到那时,我们会成为令后

辈骄傲自豪的名片吗?

让我们大声回答:能!

◇阅卷组意见:本文从民族传统传承的角度解读长辈,是很智慧的选择。开篇在明确了长辈是“民族传统的名片”后,明确指出“长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为下文以历史纵深为经进行“重读”定下了基调。“言必信,行必果”“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等名言暗点民族传统之源,并以自己的长辈如何教育后辈、长辈如何身体力行,具体阐释了民族传统薪火相传的旺盛生命力。结尾的问答,铿锵有声,表达了将民族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信心。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大气,解析详尽,展示了较好的说理功力。

【一类文中】

伯父的知青岁月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

每次去伯父家,总是听到这首他翻来覆去播放的歌。我曾戏谑地说这是他的“家歌”。

伯父曾经是个知青,他人生最宝贵的七年献给了千里之外的北

大荒。黑土地的滋养,让伯父有了红黑的面庞;凛冽的朔风,塑造了伯父挺拔的形象。

但他却很少谈超自己的知青岁月。

是往事不堪回首,还是想刻意抹掉时间的屐痕?是看淡了春花秋月,还是“别梦依稀咒逝川”?

伯父离开天津的时候只有十七岁。十七岁,正是做梦的季节。我不知道,那个时候伯父都做过怎样的梦。也许是上大学在自己喜欢的电子专业领域有所造诣,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翘楚;也许是参了军在绿色的海洋里千淘万漉被打造成铁骨铮铮的硬汉,最终成为跃马扬鞭的将军;最起码是进了自己最喜欢的电子仪表厂,每天能在最新款式的机床前,用自己的妙手为人类奉献出精美的产品。可是,一切都成了也许,他只能在亲人的挥手与眼泪中,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

“你落泪了吗?你挥手了吗?”对我的问题,伯父没有做过正面的回答。

他说,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个人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人能掌控的,唯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我听不懂。他说,将来你会明白的。

后来看了一些关于知青运动的书籍,了解到在那个极度畸形的时代,作为生命个体的孱弱、脆弱与无奈,也了解到有所追求的理想主义者在那个时代是如何潜下心去,为自己将来可能的起飞贮备能量。苦练助跑起飞的本领的。聂卫平、姜昆、粱晓声,还有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皆是如此。

伯父的知青岁月是艰苦的、单调的,唯一的温暖与寄托是他带去的几十本教材。他是知青里的另类,曾被称为“书呆子”,但就是靠了这几十本书,他度过了人生最冲动而又不能冲动的七年。“每天下工后,就是读书。”说这话的时候伯父很平淡,但我能想象得出,在黯淡的灯光下,伯父的投入与忘我,兴奋与不甘……

伯父成了“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总工程师。现在退而不休,继续发挥着余热。

“人能掌控的,唯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经过高三一年的炼狱,我想,我应该彻底理解了伯父的话。

◇阅卷组意见:作文对伯父一生的经历做了合理的取舍与剪裁,重点写了伯父去北大荒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到北大荒后刻苦读书的事。离津时的心理活动,读书的画面,是通过“我”的想象呈现的,属于虚写;伯父的其他言行。则属于实写。开篇引用歌词,很自然地引出了伯父的知青身份,以及伯父对知青生活的特殊情感;知青中有取得杰出成就者的案例,选例恰当,与作文主要内容实现了“无缝对接”,意在强调突出命运是靠自己把握的这个中心;结尾联系自己的高三学习生活,巧妙地点明了“重读”的重要性。

【一类文下】

“善”“傻”家风一脉流

我没见过太爷爷,关于太爷爷的印象全部来自爷爷与乡邻的转述。

爷爷说。太爷爷是个财主,到底是多大的财主,乡邻们说,那时全村近一半的土地都是我家的。

太爷爷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善财主。爷爷这么说,乡邻们也这样说。

谁家缺粮向太爷爷张了口,从来没空手而归过;谁家借了钱没有偿还能力了,太爷爷总是说“算了”;谁家有个眼前过不去的坎儿,太爷爷一定会出现在谁家的门前……

“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爷爷模仿着太爷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把他当成了太爷爷。

俗话说:“善有善报。”但太爷爷却没有得到善终,他戴上写有“恶霸地主”的纸帽子被批斗了三个小时,回家后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以后还要不要做好事了?”年幼的我问了爷爷一个今天看来很现实却很有必要问的问题。

“当然要做。做好事,是一个好人最基本的标志。”

爷爷也是乡邻眼中的好人。给生产队千活儿,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是上工收工,他把生产队当成自己的家;爷爷是木工,谁家打个箱子、柜子,爷爷总是挤出时间早早完活儿,从来没收过报酬。我记得,爷爷早上遛弯儿手里拎着铁锹,看哪里道路不好走了,

总要填好踩实才离开;赶集那几天,邻村赶集的人都把自行车放在爷爷的院子里。

有人说爷爷太傻了,自己没多少收入,为啥不借这个机会给自己搞点儿钱花?

“举手之劳,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爷爷笑着回答。

爷爷的“傻”也传染给了爸爸,他也做过不少的“傻”事。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晚上,爸爸开着三轮从工地回家,半路上看到一个人倒在公路边,立刻就停车间明情况,把那人送到了医院。还给垫交了住院费。事后邻居们经常开爸爸的玩笑。说如果那人咬定是你碰的怎么办?你可能一年的活儿都白干了!

“不要把人想得那么坏。谁都可能有为难的时候,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爸爸的话我琢磨了好些天,最终才明白,爸爸身上流淌的是先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而成的精神血液,这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底色,不会因任何可能的“不”而改变。

突然想问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办?我会继续“傻”下去吗?

不用回答,只需行动。

◇阅卷组意见:本文从“家风”的角度解读长辈,可见作者目光的敏锐;题目将家风名之为“善”“傻”很新颖,颇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作者以三代长辈对“善”这一美德的继承、发扬为脉络,以典型细节及故事叙写三代长辈行“善”的各自表现及对“善”的理解。这样的构思颇具匠心,很好地突出了“善”这一美德世代传承的主题。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回顾”与“呈现”的层面,而是较为形象地提出了在为善可能于己“不利”的情况下,人是否应该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这一严肃的话题。“不用回答,只需行动”八个字既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社会善行的呼唤。

【二类文上】

我家有个“老同志”

“老同志”是我对老爸的昵称。

老爸其实并不老,还差八天才满50岁。不过他喜欢我喊他“老同志”。说这样能凸显他的成熟。

在“老同志”还不能称为“老同志”的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是真的不够成熟。

他很好玩儿,玩儿兴上来了别的就啥都顾不上了。我5岁那年,有一次他带我到附近的公园,把我放在滑梯上之后,就被不远处的象棋摊儿吸引了过去,一会儿就上了擂台。连胜数局居然成了擂主。那时的我胆子还不小,玩累了看他忙得不可开交,就一个人回家了。找不到我他急得够呛。可气的是他非但不检讨自己的失职,反倒重重地赏我屁股三巴掌。我自认倒霉,谁让我小你那么多?

后来听妈妈、奶奶话里话外说老爸,知道他因为爱玩儿常常耽误正事儿。他是单位的会计,有时因为跟电脑下棋上了瘾耽误了出报表,被老板批评扣工资;歇班儿在家,因为玩游戏,有时就耽误了买水、买菜、买煤气,让全家人过上了没有人间烟火的日子……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七八年,我常常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祷:老爸呀,你长点儿心吧!

别说,这祈祷还真管用。老爸的“心”还真一点点地长起来了。

我上初三,老爸开始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晚上我看书、写作业,他居然能暂停看了多年的棋牌频道、体育频道,也不再玩电脑游戏。他只是拿着本什么杂志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直到我“下课”。体育中考,我800米不达标,他居然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陪着我一起跑半个小时。中考那两天,他全程陪考呵护备至……

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下来(包括对待工作),而且再也没有“旧病复发”。

我曾调侃地问他,怎么进步得这么快?他说,我足个老同志,当然要严格要求自己。

从此我便称他“老同志”。

此刻坐在考场上,重新翻读“老同志”这本书,突然明白,人的成长、成熟是需要过程的。老爸也是独生子,是被爷爷奶奶宠大的,上了班、成立了家庭、有了孩子,但他的心理成熟却没有同步跟进。在岁月的敲打、磨砺中,老爸才渐渐进入了角色,包括家庭的、事业的,才开始一点点儿地努力演绎好自己的角色。此刻,我不由得要感

谢命题人,让我提前思考了很多我以后必须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老同志,今天的作文我可写的是你嘿!”

“老同志”会是什么表情?我实在想象不出来。

◇阅卷组意见:考生很聪明,从试题材料“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一句得到启发,写父亲“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先写年轻时父亲不够成熟的几件事,以及因不成熟而付出的代价。父亲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是“我”读初三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从此真正成为“我”眼中的好父亲。最难得的是,作者对问题做了较为理性的思考,实际上提出了独生子女成长与成熟这个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全篇轻松、活泼、幽默的表述背后,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

【二类文中】

心的容量

大舅舅离婚的时候,表哥还没有断奶。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上大二了。他是姥爷的宝贝孙子。我从来不介意姥爷对他的特殊关

爱,因为表哥从小没有妈妈;一直以来,妈妈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从来不计较。可是,偶尔我的心里还是会酸酸的,不是滋味。

妈妈很疼表哥,经常让他来我们家,为了给他做点好吃的,改改口;也经常带我们去逛街,给他添两件衣服;还常常买一些零食、糕点去姥爷家看他。妈妈常说:“我拿你表哥当自己的儿子养,他从小没妈妈多可怜啊!”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保持年级前10名的好成绩,还能坚持快乐地生活着是万分不容易的。妈妈也考虑若有一天,姥爷去世了,就让他来我们家住。说真的,我听到这个想法后,心里还真有些难受,我旧真的有一天,妈妈的爱只能留给我一小部分。

一年暑假,妈妈带我和表哥去买书包,一路上为他寻找好看的款式,问他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完全把我晾在一边。当时我真的没有胡思乱想,因为表哥没有妈妈啊,我比他好多了,比他多的不仅是一个书包而已;我还尽量给他提供看法,怎样的款式好看啦,怎样的结实耐用啦。最后,妈妈为他买了一个很贵很漂亮的书包。可是又过了好几天,妈妈才为我买了一个很便宜的书包。说真的,我心里还真酸了好一会儿呢!

但有一次我的不满却无限膨胀了。一个周末,妈妈做完饭后,我们一家和表哥围在桌前吃饭,妈妈拼命的向表哥碗里夹菜,一边夹着一边说:“吃呀!多吃!你吃饱了就行,不用管我们,这菜够吃的!”我当时想:“我是家里的主人,吃饭当然用不着人夹,自己随便吃!”因为这样想我就可以抑制心中的酸楚。饭后,妈妈对我说:“你和你表哥学学,你就知道玩,表哥多努力。”当时我的眼泪含在眼里,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