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态变化》说课稿

《物态变化》说课稿

《物态变化》说课稿
《物态变化》说课稿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 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为什么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蹲下身子抱成团时,则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解析: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人的身体上不断吸热,人就会感到冷。当人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的蒸发速度就减慢了,水从身体上吸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故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了。 ●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 解析:刚出冰柜的冰棒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远低于嘴唇的温度,当其与嘴唇接触时,使嘴唇上的少量水分很快放热结冰,与冰棒凝固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 解析: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当户外空气低于0℃时,室内玻璃窗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将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壁上。虽然户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但它的温度跟玻璃的温度相等,不具备凝华的条件,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壁。 ●北方人冬天吃冻柿子时,先放在凉水中泡一会,发现柿

物态变化实例

物态变化实例 1、熔化 (1)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海货市场的小摊贩为保证海货新鲜,常把冰块放在海货上。 ②烙铁的温度很高,可以使金属锡熔化成液态。 ③电焊的高温,使得钢铁熔化。 ④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⑤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了。 (2)熔化吸热的危害 ①下雪不冷,化雪冷。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中“雪后寒”指的是雪在熔化时要不断的吸收周围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②吃冰糕吃多了,容易闹肚子。 2、凝固 (1 )凝固的实例: ①冬天水结冰 ②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 ③冰雹 ④冬天晾在窗外的湿衣服变成硬块。 (2)凝固放热的应用 冬天防止地窖里储存的菜被冻坏,放几桶水,水凝固会放热能够对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3)凝固放热的危害 ①炼钢厂内炼钢炉中的钢水要凝固,放出的大量热使得工人容易中暑。 ②火山爆发,岩浆凝固过程放热,烧毁大量森林、村庄等。 ③蜡烛滴在手上,要凝固,放出的热量使人感到非常烫手。 3、汽化 (1)汽化的实例: ①雨过天晴,地上的水逐渐消失。(蒸发) ②做饭炒菜,忘了,干锅底了。(沸腾) ③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容易干瘪(蒸发) ④烧水,水开了,并且水逐渐减少。(沸腾) ⑤不管春夏秋冬,湿的衣服干了。(蒸发) ⑥倒入锅中的油正在翻滚。(沸腾) (2)汽化吸热的应用: ①有人中暑,涂抹酒精,清凉油,水等解暑。 ②有人发烧,手心脚心涂抹酒精降温。 ③狗喜欢把舌头伸出,通过蒸发体液,吸走身体的热量。 ④炎热的夏天,用湿毛巾擦脸感觉很凉爽。 ⑤炼钢厂使用水帘降温。 (3)汽化(蒸发、沸腾)吸热的危害 ①洗完澡,如果不迅速把身上的水分擦干会感觉很冷,甚至感冒。 ②冬天在室内比较暖和,如果出汗,而迅速走出室外,很容易着凉。 ③夏天一身汗,进空调房间,容易着凉。 ④夏天出汗,对着电风扇猛吹,容易感冒。 4、液化 (1)液化的实例: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练习题附答案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练习题(45min)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 .广州市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 2.图1是某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 ) A . 海波的凝固过程 B .蜡的凝固过程 C . 海波的熔化过程 D .蜡的熔化过程 3.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和汽化 B .凝固和凝华 C .凝固和液化 D .汽化和升华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为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 .温度为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 C .温度为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 D .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 5.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 A .38℃,39℃ B .39℃,40℃ C .38℃,40℃ D . 39℃,39℃ 6.小明用两个相同的铁锅来煮鸡蛋,两锅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水和个数一样的鸡蛋。甲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急火来煮;乙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文火来煮,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 .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但省时间 C .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 .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这两种方法所用的时间相近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2分) 7.有以下六种物质: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我们可以根据物态把它分成两类: (1)一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温度计,请你填写以下空格。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2)图2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 图是体温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 ℃和 ℃。 (3)下表是几种物质的沸点和熔点。 ①南极的最低温度为-88.3℃。应选用_________温度计来测量南极气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应 选用_________温度计来测量沸水温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小晶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饺子放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把饺子放在油中炸,就会变黄、变焦。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沸点的角度回答)。 11.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准备施行手术的部位“冻结”起来。这是利用了液体氯乙烷在___________时需要______热的原理。 三、实验和探究题:(第12题7分,第13题6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4分,共39分) 12.小薇同学把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由于疏忽, (1(2) 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活动课中,有以下三个场景: 场景一:A 组的其中一个同学随便选取了一支温度计,在测量过程中同组的另一同学发现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得很快,差不

物态变化常见现象

初二物理第四章现象过关 一、熔化物体状态物态变化 1、夏天吃冰棒解热,是冰棒在口腔或体内熔化吸热 2、冰雪融化(固态液态熔化吸热) 3、铁变成铁水 4、蜡变成蜡油 二、凝固 1、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 使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 2、铁水变成铁件(液态固态凝固放热) 3、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 4、铜水浇注铜像 三、汽化 1、拖地后,地面变干 2、夏天晒湿衣服 3、摸在手臂上的酒精不见了(液态气态汽化吸热) 4、晒粮食 5、大旱时,河底干裂 6、湿头发变干 7、非洲人,使用的土冰箱 四、液化 1、雾露 2、冰糕周围的“白气” 3、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 4、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5、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气态液态液化放热) 眼镜模糊不清 6、照镜子时,对着镜子哈气,变的模糊不清 7、夏天自来水管出现水珠(流汗) 8、冬天,门把手流汗 五、升华 1、冰冻衣服变干 2、樟脑球变小 3、雪人在严寒的冬天变小(固态气态升华吸热) 4、灯丝变细 5、用干冰制造舞台烟雾 6、人工降雨 7、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 六、凝华 1、灯壁变黑 2、雾凇(气态固态凝华放热) 3、窗花 4、霜雪

达标练习一、下列实例对应的物态变化都有错,请改正 1、晒粮食(液化) 2、雾凇(凝固) 3、灯丝变细(汽化) 4、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模糊不清。(凝华) 5、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液化) 6、雪霜(凝固) 7、湿头发变干(升华)8、大旱时,河底干裂(凝固) 9、人工降雨(熔化)10、铜水浇注铜像(液化) 11、樟脑球变小(熔化)12、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汽化)13、铁变成铁水(液化) 14、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凝华) 达标练习二、 1、把水滴到炽热的炉盖上,听到“滋滋”声并看到冒出“白气”,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__后________。 2、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鸡蛋,一会发现它变湿,马上用抹布擦拭却擦不干,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变干,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后________。 3、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的“白气”,而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其中“白气”产生的过程是,先_______成水蒸气后_______成液态的小水珠。 4、家庭使用的冰箱,在冷凝室内:液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在冷冻室内,气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______热,从而使冷冻室内温度比较低。 5、“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谚语”说明了,霜由于气温_____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而形成的;雪后由于_______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觉到冷。 6、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 和_______ ,它还说明了冰室一种_____(晶体或是非晶体) 7、“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使停止水的沸腾,他们分别利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方法停止水的沸腾的。 8、夏天,从冰柜里拿出冰棒时,会看到硬邦邦的冰棒上有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出“烟”;把这支冰棒放在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 形成的。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精题汇总

2019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精题汇总1、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这是[ ] 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 D.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水滴。 2、人们常说井水冬暖夏凉,这是因为[ ] A.井内冬夏温度变化小,地面冬夏温度变化大,所谓“冬暖夏凉” 是井水温度与地面温度比较而言的 B.井水受地热的作用而有较多的热能 C.井水远离地面,不受空气流动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多的热能 D.井水暴露在空气中,夏天气温高,蒸发得快,吸收了较多的热量,因而温度较低 3、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因为[ ] A.夏天自来水的温度较高,蒸发较快,从而在管壁形成水珠 B.夏天空气中水蒸气较多,遇到较冷的自来水管就在管壁上凝结成水珠 C.夏天气压较低,管内外压强差较大,少量水分透过管壁微孔渗出 D.夏天用水量大,水厂需给自来水加压,管内外的压强差增大,因此有少量水分透过管壁微孔渗出 4、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条件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C。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C。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5、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 [ ] A.较低的沸点。B.较低的熔点。 C.较大的比热。D.较小的密度。 6、在烹炸食物时常会见到滚开的油锅中,溅入一滴水后,会有剧烈的响声,并溅起油来。其主要原因是 [ ] A.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水的比热比油的比热大。 D.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7、用飞机向云层喷洒于冰(固体的CO2)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 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解;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解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物态变化

201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训练物态变化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知识结构 1.温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摄氏温度的规定:(0℃和100℃) 温度计: 使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温计和寒暑表的特点也要知道) 2.物态变化: 熔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熔化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需要____________(填吸、放热) 液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需要______________(填吸、放热) 升华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华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去年年初,我省遭遇了罕见的持续冰灾。在无雨、无雪的冰冻天气里,由于水蒸气不断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而形成冰,使得包裹在输电线上的冰柱逐渐加厚,致使输电线的拉力逐渐______,输电线、输电塔架因不堪重负而断裂、倒塌。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效应。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小结及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小结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1.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B. 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 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D. 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A符合题意; B、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B不符合题意; C、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但风不能降低室温,C不符合题意; D、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雪,凝华是放出热量的,气温不是很低,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0.05m3 B. 教室楼层之间的高度约为5米 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 D. 空调电流约1A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 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体积在V= = =0.06m3左右.故A符合实际;B、学校广场上的国旗旗杆高度在6m左右,教室楼层高度大约是此数值的一半,在3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 D、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10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5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

物态变化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四) 1、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填在横线上。 (1)冬天从室外到教室,带眼镜的同学镜片上有一层水珠,这是现象。(2)在寒冷的冬夜窗户上出现的冰花,这是现象。 (3)严冬,屋顶上的积雪没有化成水却越来越少,这是现象。 2、如图,小红利用烧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了一个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原理来工作的;使用中发现,微小的温度变化液柱升、降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办法. 3、在寒冷的冬夜,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它是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的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这个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房间内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_______而变为水蒸气,这个过程中冰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如图所示,由温度计的读数可知,房间的温度是。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这个房间里,冰(“能”或“不能”)继续熔化。 6、如图所示,为小聪同学描绘的两种晶体熔化时的熔化曲线,则由曲线可看出:的熔点较高;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较长。 7、图甲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图乙寒暑表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 8、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放在桌面上,一会儿可乐罐外面有一些水珠,有同学认为这些水珠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的,你认为这个同学的观点正确吗?______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认清它的______.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从第分钟开始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 11、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研究水的沸腾规律时获得的曲线。从曲线可知,加热时水的初温为,加热到第分钟时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为,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一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1)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2)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与同学交流时发现,在开始2min升温快,最后2min升温慢,请你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校学生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妥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D.用30℃酒精擦身降温

物态变化专题(常见现象汇总)

物态变化专题 一、在横线上写物态变化名称括号中填吸放热 1.初春,河里的冰化成水_________() 2.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露水_______( ) 3.深秋的清晨,草地上会有霜_________( ) 4.冬天,有时没看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________( ) 5.“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_________( ) “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________( ) 6.樟脑丸变小了,属于_______( ) 7.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_______( ) 8.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_______( ) 9.永久的灯泡发现灯丝变细_______( ) 10.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________( ) 11.洒在地上的水马上干了______( ) 12.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粘有“白粉”_______( ) 13.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白气属于_______( ) 14.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冰棒“流汗”属于________( ) 15.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________( ) 16.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了_________( ) 17.夏天,湿衣服变干________( ) 18.冬天看到从嘴里呼出的“白气”_______( ) 19.游完泳上岸后感到有点冷_______( ) 20.春天,北方的冰雪开始消融_______( ) 21.写在纸上的毛笔字过一会墨迹变干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 22.钢水浇铸成钢件是_______( )

23.利用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________( ) 24.水烧开后,从壶嘴力冒出“白气”________( ) 25.玻璃在高温下变成液态________( ) 26.吃冰棒解暑_______( ) 27.夏天,自来水管“出汗”_______( ) 28.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蒙上一层小水珠________( ) 29.碘加热时变成碘蒸气________( ) 30.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_______( ) 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边面出现了一层小水珠,这种现象是________( ) 31.新鲜的白菜会慢慢干瘪_______( ) 32.冬天,室外飘起雪花_______( ) 33.湖面结了厚厚的冰________( ) 34.小露珠在阳光下消失了_______( ) 35.水壶中的水沸腾了________( ) 36.炎热的夏天,给中暑患者身上擦酒精可以减轻病人的病情,这是________( ) 37.将石油气变为液体装在钢罐里________( ) 38.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___( ) 39.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_________( ) 40.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面会有一层水珠________( ) 41.永久了的灯泡会发暗,是钨的气体在灯泡玻璃上遇冷后产生________现象 42.花盆中潮湿的泥土变干了________() 43.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___() 44.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____()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例子大全

说明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冬天,河内冰层的形成 (2)雾的形成 (3)霜、雪的形成 (4)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 (5)用久的日光灯两端管壁发黑 (6)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 (7)冰箱冷冻室里的冰变小 (8)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9)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10)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11)暖瓶口出现朦胧的“白气” (12)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 (13)铁矿石变成了铁水 (14)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1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 (16)冰雕没看见“化”就变小了 (17)从冰箱里拿出的汽水瓶子上面有一层“汗” (18)冬天开车出行,发现汽车前车窗的玻璃上有一层水雾 (19)①冰棒从冰柜里拿出后,发现冰棒粘着白花花的“粉” ②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冒“气”; ③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外出“汗” (20)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21)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22)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消失,出现紫色的碘气体(23)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24)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 (25)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容易干瘪 (26)有人发烧,手心脚心涂抹酒精降温 (27)狗喜欢把舌头伸出 (28)开锅盖,带眼镜看不清,哈上一层“雾” (29)夏天自来水管“冒汗” (30)初冬江岸上美丽雾凇的出现 (31)夏季,冰雹的形成 (32)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 (33)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 ①先向外拉动活塞,乙醚液体消失 ②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 (34)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①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 ②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专题训练及答案

专题训练二 物态变化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分别滴入几滴红墨水,会观察到 的颜色较快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 ,乙的示数为 .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 的酒精倒入10ml 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 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 ,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 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 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 后是 .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 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 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 .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 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 20 10 10 20 甲 乙 图2-1

九年级物理 常见的物态变化的单元测试卷 沪科版

第4讲常见的物态变化 (限时: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如图4-1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图4-1 答案:D 解析:A图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B图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C图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所以均不对. 2.咸宁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答案:A 解析:A是熔化现象,是吸热过程;B是液化现象,是放热过程;C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D是凝固现象,是放热过程. 3.甲、乙两杯水中都有冰块,甲杯里的冰块多一些,乙杯里的冰块少一些,现将甲杯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过一段时间后,两杯里的冰块都没有完全融化,那么( ) A.甲杯里的水温比乙杯里的水温高 B.两杯水的温度相同 C.乙杯里的水温比甲杯里的水温高 D.两杯水的温度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与冰和水的多少无关. 4.扬州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答案:C 解析:A是升华现象,B是汽化现象,D是凝固过程,所以均不对. 5.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中心的圆盘中,白糖立刻就变成糖水,不断旋转的圆盘又将糖水从四周甩出去,由于四周温度低,就可以看到一丝丝的糖,用小棍将它绕好,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了.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华 B.熔化、液化 C.汽化、凝固 D.熔化、凝固 答案:D 解析:固态的糖变成糖水,是熔化过程,糖水变成固态的棉花糖,是凝固过程. 6.潍坊对下列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答案:C 解析:A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B是液化现象,是放热过程;D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7.如图4-2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冰雹、小雪、雾和霜冻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图4-2 答案:C 解析:液化过程是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所以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8.烟台雨、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属于凝华的是____________,由于液化形成的是__________. 答案:雪和霜雨和露 9.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从而会使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答案:放出上 解析:用水蒸气蒸馒头利用了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特点,要使水蒸气液化,只能在遇冷时才会发生,所以应该发生在温度较低的上层的蒸笼. 10.苏州初春的早晨会看到大量的露水,露水是由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

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9.雾淞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 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 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 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分别滴入几滴红墨水,会观察到的颜色较快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

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成的。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侧出现冰花,这是现象。 12.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13.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反映的一共性是。

物态变化

专题九物态变化 考点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单位:。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性质,分类: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3、温度的测量: 1)选用合适的温度计;看清分度值。 2)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勿接触和。 3)稳定后读数,找,判断零上还是零下;视线与液面相。 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A. 120℃ B. 100℃ C. 90℃ D. 80℃ 2、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 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 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3、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小杨同学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发现温度在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柱慢慢升高,对于温度计内的水银柱而言,它的在增大(选填“密度”或“质量”或“内能”)。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4、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下左图甲所示,将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选填“均匀、不均匀)。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 __(选填“A、B、C”),此时示数是__ __℃,试管中的物质呈__ __态。 5、小华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如上右图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 (2)他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6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A、B、C”),示数是____ ℃。 (3)实验中,是通过__ __方式增加水的内能。要缩短加热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__ 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