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含矿热液的运移

含矿热液的运移

含矿热液的运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含矿热液的运移

含矿热液运移原因分析以及热液运移通道的识别,对理解热液成矿过程和指导盲矿体的寻找都具有重要意义。1. 含矿热液运移的动力

热液流动的原因受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重力驱动: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当岩石的渗透率较高时,热液(特

别是温度低的地表水和温度较低、深度较浅的地下水)可以在重力驱动下向深部渗流;也可以受地表地形的控制,从重力位能高处向重力位能低处流动。盆地流体的活动主要受重力驱动,而对一些形成深度浅的低温热液矿床。

(2)压力梯度驱动:在地下较深处,在温度梯度小而较封闭的裂隙系统

中,由于静岩压力差较大,可引起热液自深处向上运动,深处所承受的压力大于浅部。沉积盆地中压实作用引起的流体运移也属于这种情况。

构造运动或水压破裂形成时,裂隙系统内会瞬时形成压力极低状态,围岩孔

隙中承受静岩压力的流体会向裂隙集中,这种流动也是压力差驱使的。流体运移与断裂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两种模式:①泵吸模式(suction pump)是指在地壳浅部的脆性构造活动域,一般指地壳5km 以上的区域,断裂活动时会在断裂中产生瞬间的极低压力,从而把断裂周围的热液吸入其中,其原理类似水泵的工作原理,此时断裂活动是主动因素,而热液流体在断裂带中的活动是被动的;②断层阀模式(fault valve)是指在5~16km 的地壳范围内,构造变形表现为韧脆性或脆韧性特点。此时,当断裂带中的流体压力不断积累到一定的阀值时,流体的高压力会引发破裂作用,流体的活动相对于断裂构造来说是主动的。

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以下把有关的观点或理论作一简要介绍。(1)成矿物质呈硫化物真溶液运移

热液矿床各论(岩浆热液矿床)

第六章热液矿床各论 第二节产于岩体内或附近围岩中的岩浆热液矿床 一、概述 1、概念:由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分出的气水溶液,在侵入体内部及附近围岩的有利构造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的方式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热液矿床。 2、工业意义:岩浆热液矿床类型众多,包括大部分有色金属矿产(W、Sn、Mo、Cu、Pb、Zn、Hg、Sb、As)、贵金属(Au、Ag)和重晶石、萤石、硫、水晶、菱镁矿等非金属矿产,其中不乏大型、超大型矿床,价值巨大。 二、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概述 1、岩浆热液的产生与运移 在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温压条件为600-300℃、8-4km),由于岩浆的演化,导致超临界流体的分离,当冷却至临界点之下就变成热液。当内压大于外压时,它们就从岩浆房分出。由于大量挥发份的存在,提高了金属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金属离子在溶液中主要呈硫化物、氧化物、氟化物、氯化物等形式被搬运。 2、岩浆热液的早期成矿作用 在岩浆气液作用早期,由于F-、Cl-阴离子大量存在,溶液pH值低,多呈酸性、弱酸性。若围岩是非钙质岩石酸性岩浆岩或硅铝质岩石的情况下,当溶液分出后,未经长距离的搬运,即在酸性岩体的顶部或其上覆围岩中沉淀成矿。由于所在较深的环境下,降温缓慢,其它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也不显著,酸性溶液不易被中和,因而有利于高温矿物的沉淀;蚀变是长石水解为粗一中粒的石英和白云母—典型的云英岩化,伴随大量的W、Sn等矿物结晶、富集形成高温热液脉状矿床,即云英岩型钨、锡石英脉矿床。 3、岩浆热液的中期成矿作用 即在中温(200~300℃)、中深(1~3km)的条件下,由于热液的温度降低,金属硫化物开始相对聚集,在向构造裂隙或减压部位运移过程中,特别是流经灰岩、泥灰岩和其它碳酸盐岩石时,溶液很快被中和,使原来酸性一弱酸性含矿溶液变为中性溶液,甚至呈弱硷性的,不能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硫化物开始沉淀;如矿液具有足够的温度和相当的活泼性,溶液和围岩则可发生交代作用,形成交代矿床。伴随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硅化、碳酸盐化以及蛇纹石化,形成以硫化物、复硫盐类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它们虽然与侵人体关系较密切,但在空间上仍有一定距离。 4、晚期岩浆热液作用 热液温度在200~50℃,成矿压力小于1×107Pa(0-0.5km),含矿溶液多变成弱酸性为主,某些金属则以碳酸盐形式从热液中沉淀出来,形成菱铁矿、菱锰矿、菱镁矿等矿床。此外,还可形成滑石、纤维蛇纹石石棉等非金属矿床。 三、岩浆热液矿床的分类及主要类型矿床特征 根据成矿温度和压力(深度),可将岩浆热液矿床分为三类: (1)高温热液矿床:成矿温度300-600℃,成矿压力2×107-108Pa(1-4.5km)(浅成高温矿床成矿深度小于1km),如石英脉型钨、锡矿床; (2)中温热液矿床:成矿温度200-300℃,成矿压力1×107-5×108Pa(0.5-2.5km±),如自然金-多金属矿床、铅锌矿床、一些非金属矿床(石棉、水晶、萤石矿床)、放射性铀矿床等; (3)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温度50-200℃,成矿压力小于1×107Pa(0-0.5km),如菱铁矿、菱锰矿、菱镁矿等矿床。 (一)云英岩型钨、锡石英脉矿床

含矿热液的运移

含矿热液的运移 含矿热液运移原因分析以及热液运移通道的识别,对理解热液成矿过程和指导盲矿体的寻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含矿热液运移的动力 热液流动的原因受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重力驱动(gravity-driven ) 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当岩石的渗透率较高时,热液(特别是温度低的地表水和温度较低、深度较浅的地下水)可以在重力驱动下向深部渗流;也可以受地表地形的控制,从重力位能高处向重力位能低处流动。盆地流体的活动主要受重力驱动,而对一些形成深度浅的低温热液矿床(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克里德Pb-Zn-Au-Ag 脉状矿床)以及一些层控矿床在热液叠加改造阶段也会出现这类流动。 (2)压力梯度驱动(pressure-driven ) 在地下较深处,在温度梯度小而较封闭的裂隙系统中,由于压力差较大,可引起热液自深处向上运动,这是由于深处封闭系统承受的压力相当于静岩压力(约为260atm/km ),深处所承受的压力大于浅部。沉积盆地中压实作用引起的流体运移也属于这种情况。 构造运动或水压破裂形成时,裂隙系统内会瞬时形成压力极低状态,围岩孔隙中承受静岩压力的流体会向裂隙集中,这种流动也是压力差驱使的。流体运移与断裂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Sibson (1988)提出了2种模式:①泵吸模式(suction pump )是指在地壳浅部的脆性构造活动域,一般指地壳5km 以上的区域,断裂活动时会在断裂中产生瞬间的极低压力,从而把断裂周围的热液吸入其中,其原理类似水泵的工作原理,此时断裂活动是主动因素,而热液流体在断裂带中的活动是被动的;②断层阀模式(fault valve )是指在5~16km 的地壳范围内,构造变形表现为韧脆性或脆韧性特点。此时,当断裂带中的流体压力不断积累到一定的阀值时,流体的高压力会引发破裂作用,流体的活动相对于断裂构造来说是主动的。 (3)热力驱动(thermally driven ) 在有岩浆侵入体或其他异常热源存在的条件下,出现了异常的温度梯度并有较高的孔隙度时,将形成对流的热液系 统;在近代活火山活动区地热 系统的温度分布和热液循环特征已被详细研究,如新西兰的 Wairakei 、意大利的Larderello 、 美国的Geysers 以及洋中脊地区。在Wairakei 地热区,等温线的分布呈蘑菇型,热流的流 速、流向和流量可用一个筒状模型来代表(图5-2)。在洋中脊或海底火山活动 图5-2 Wairakei 地热区的温度分布 (转引自任启江等,1993)

矿床学复习资料 - 7热液矿床

热液矿床概述 一、概念: 热液矿床:指在地壳中各种成因的矿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或围岩中通过充填和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 二、特点: 1、矿床产于早先形成的岩石(可以是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或矿化体中,属后生矿床; 2、矿床或矿体具明显的分带性即带状分布. 如水口山铅锌矿床自下而上为Py-Sph-Gal; 3、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或不规则状、似层状等。与围岩产状多不一致(似层状矿体可与围岩产状一致)。 矿体形状与构造和成矿方式有关,充填矿床的矿体多为脉状、似层状;交代矿床的矿体多为不规则状、凸镜状。 4、矿石组构: 矿石构造多呈脉状、网脉状、对称带状、角砾状、条带状、晶洞状、皮壳状、浸染状和块状等; 矿石结构主要有晶粒结构,由交代作用形成的浸蚀结构、残余结构、骸晶结构、假象结构等。 5、矿石组份: 物质组成复杂,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有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 多数热液矿床尤其是脉状矿床的矿石物质组份与围岩是基本物质组份有明显的差异。 不同温度形成的的热液矿床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常伴生有益组份可综合利用. 6、具有明显的围岩蚀变,不同温度形成的的热液矿床具有不同类型的围岩蚀变。成矿温度较低 (一般多<400oC) 7、成矿作用方式以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常具明显的多期多阶段性。 三、研究意义: 1、重要的工业价值 热液矿床中包括大部分有色金属(W、Sn、Mo、Bi、Cu、Pb、Zn、Hg、As、Sb…)、一些具科学研究意义的稀有、稀土元素矿产(Li、Be、Ga、Ge、In、Cd…)、及放射性元素(U)等;非金属矿产如硫、石棉、重晶石、萤石、水晶、菱镁矿等。 2、理论上 对于研究成矿流体及其演化有重要意义。 四、矿床分类: 1、按成矿作用: A、岩浆气液交代矿床 a、钠长石型 b、云英岩型 c、蛇纹石型 B、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2、按热液来源分类: 成因类型: a、岩浆热液矿床 b、地下水热液矿床 c、海水热液矿床 d、变质热液矿床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王 * (********任公司,浙江 ** ******) 摘要:根据《核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要求,为了促进我国铀矿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某铀矿床列入持续开发计划项目当中。矿床位于**地区某山I类远景区内,有着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较丰富的铀资源。而且在该远景区内还发现了某3矿床和某2矿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异常点,所以,摸清某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对该矿床的开发利用和在同一远景区其他矿床、矿点的进一步找矿勘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铀矿;成矿因素;找矿远景;深远意义 A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actors And Prospecting Vision Discussio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proposed by “The nuclear industry 11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our country uranium mining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uranium deposits has includ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Deposit is located in one class vision region of the Luzong Kunshan area ,it has superior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rich uranium resources. And a three deposits and a two mine sites and a host of other outliers have been found from the vision in the area, therefore, finding out the conditions of a deposit mineralization and mine Vision to the developmental use of a deposit ,and further prospecting of the same vision of other deposits and mining point,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anium; Forming factors; Prospecting;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一、区域地质背景 庐枞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拗中的次级构造单元。郯庐断裂和长江构造带在本区相交。某铀矿床产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缘黄梅尖岩体外带中侏罗统罗岭组砂岩中(见图1)。 本区地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上三迭统、中下侏罗统为一套巨厚的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巨厚的中偏碱性火山岩系,使得区域内岩浆岩极为发

透辉石地质背景及成矿系统

透辉石、透闪石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系统 1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地处胶辽台隆(Ⅱ),北部为胶北台拱(Ⅲ),南临胶莱台陷(Ⅲ),横跨6个Ⅳ级构造单元。区内镁质碳酸盐岩发育,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对透辉石、透闪石矿床的形成极为有利。 1.1地层 区内地层主要为新太古代胶东岩群(Ar 3j)、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 1 f)、 荆山群(Pt 1j)、芝罘群(Pt 1 Z^)和新元古代震旦纪蓬莱群(Zp),它们组成结晶 基地。缺少古生代地层。盖层只有中生代白垩系(K)及新生代新近系(N)和第四系(Q)。 粉子山群、荆山群镁质碳酸盐岩建造是重要的含矿层位, 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 1 f)主要岩性为大理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岩、透辉岩、石墨透闪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矽线黑云片岩等。从岩性组合看,粉子山群原岩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中部以富镁碳酸盐岩为主,为透辉石、透闪石矿的形成提供了原岩基础;上部则以泥质岩系为主。本群岩石变质达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本群经历了比较强烈的多期褶皱变形。直接覆盖于太古宙岩系之上。 荆山群野头组(Pt 1 j Y)是透辉石矿的又一含矿层位。本组据其岩性组合分为二段,下部祥山段为一套变质的钙镁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各地横向变化较大。上部定国寺段基本岩性为大理岩,相对比较稳定。从原岩分析,祥山段主要为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和钙镁质碳酸盐岩,但在各地均发育的斜长角闪岩,其原岩应为基性火山岩类,说明此段沉积过程中,曾普遍发生过较强烈的基性火山喷发作用。定国寺段在各地延伸稳定,其原岩主要为含杂质的灰岩及白云岩类,但在牟平祥山、莱阳荆山地区、莱西南墅地区尚夹斜长角闪岩,表明伴随沉积,火山喷发事件在这些地区时有发生。从变质建造看,荆山群是一套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

热液矿床常见围岩蚀变解读

常见围岩蚀变 热液蚀变:在热液成矿作用下,近矿围岩与热液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一系列旧物质被新物质所替代的交代作用。围岩蚀变可产生在矿石沉淀之前、同时或之后,其结果使得围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等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面目全非。决定蚀变围岩的类型和蚀变作用强度的因素有:①围岩的性质,包括围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粒度、物理状态(如是否受力破碎)、渗透性等;②热液的性质,包括热液的化学成分、浓度、pH、Eh、温度和压力条件,以及它们在热液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主要围岩蚀变类型与矿化种类的关系 一.矽卡岩化 夕卡岩主要是由石榴子石(钙铝石榴子石-铁铝石榴子石)、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及其他一些钙、铁、镁的铝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岩石。它主要产生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在中等深度条件下,经气水热液的高温交代作用形成的。 在矽卡岩中常有一些含挥发份的矿物,如方柱石、萤石、斧石、电气石等,以及如绿泥石、石英及钙、铁、镁的碳酸盐等热液矿物,金属矿物则以磁铁矿、白钨矿、锡石、黄铁矿及铜、铅、锌的硫化物等为主。与夕卡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钨、锡、钼、铁、铜、铅-锌等。 (1)矿物组成 矽卡岩矿物主要有钙、铁、镁的硅酸盐矿物。从矿物族来看,主要有石榴子

石族、辉石族、硅灰石族和蔷薇灰石族等。而这些矿物中,石榴子石和辉石最为常见和重要,它们常可以单独组成矽卡岩,其中以石榴子石矽卡岩最为常见,其次是透辉石矽卡岩,钙铁辉石矽卡岩以及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等。在矽卡岩中常见一些含挥发分的矿物,如方柱石、萤石、斧石、电气石等。此外,还常发育典型的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如绿泥石,石英,萤石,含钙铁镁的碳酸盐类矿物,以及硫酸盐矿物(如硬石膏)等。 由于矽卡岩矿床是在成矿流体对碳酸盐围岩交代蚀变的,因此许多金属的氧化物,含氧盐和硫化物也包括在其中,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白钨矿、锡石、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 (2)简单矽卡岩矿物成分较为简单,主要为无水的岛状和单链状硅酸盐,他们常组成矽卡岩的主体,为主要的特征矿物岩。 石榴子石矽卡岩:矿物成分是钙铝石榴子石Ca3Al2 (SiO4) 3和钙铁石榴子石Ca3Fe2 (SiO4)3的类质同像系列组成的。一般来说,内矽卡岩对为钙铝石榴子石,外矽卡岩多为钙铁石榴子石。多数是半自形粒状,环带状结构。在成矿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矽卡岩常呈大小不同的不规则脉状交代体。 透辉石和钙铁辉石矽卡岩:单独的透辉石矽卡岩较为常见,特别当围岩是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时,更为常见。颜色多为浅绿,深绿,褐绿色居多,柱粒状结构。而单独由钙铁辉石矽卡岩组成的矽卡岩较少见,但也有存在。 硅灰石矽卡岩:通常为白色,有时呈丝绢状光泽,分布范围一般比较小,局部地方出现。 符山石矽卡岩:符山石是含水的岛状硅酸盐Ca10 (Mg,Fe)2Al4 (Si2O7)[SiO4]5(OH,F)4为晚期矽卡岩。在与钨锡矿有关的改造型花岗岩接触带中常出现符山石。符山石矽卡岩常在中泥盆世泥灰岩中发育,为黄绿,褐绿以及灰绿色,呈放射状,柱状集合体。 黑柱石矽卡岩:主要产与铁,铜等矿床有关的矽卡岩中,其有关的围岩主要为火山沉积岩系,在纯的碳酸盐岩中不易发育。黑柱石 CaFe22+Fe3+ [Si2O7]O[OH] 。 (3)复杂矽卡岩 1.矽卡岩时期:在超临界的气化-高温热液条件下进行,主要特征是形成各

各类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各类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1.造山型—变质热液成矿系统 包裹体主要为3中类型:(1)富CO2包裹体,(2)含CO2水溶液包裹体和(3)水溶液包裹体。其中(1)富CO2包裹体包括纯CO2包裹体和CO2体积在50%以上的CO2-H2O包裹体,后者可有两相(LCo2+LH2O)或三相(所谓的双眼皮);(2)含CO2包裹体:CO2含量小于30%的包裹体,可有两相和三相,见于成矿早阶段和中阶段,晚阶段不发育;(3)水溶液包裹体:即单相或两相的水溶液,多称为NaCl-H2O包裹体。 温度200-500℃,盐度通常低于10%。低盐度富CO2的流体包裹体是造山型矿床或变质热液矿床区别于其他类型矿床的重要标志。 2.浆控高温热液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夕卡岩型和铁氧化物型(IOCG型)。 包裹体类型:(1)CO2-H2O型包裹体,两相或三相,温度大于300℃。(2)水溶液包裹体,成矿晚阶段普遍发育,均一温度基本低于250°。(3)含多类子晶包裹体(4)含盐类子晶包裹体,盐类子矿物多为钠盐,流体相可为富/含CO2,但多为水溶液,均一温度250-500,盐度23%-50%,含子晶的富/含CO2包裹体为浆控高温热液型矿床所特有。 3.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火山岩容矿的改造热液成矿系统 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偶尔可见含子晶的水溶液包裹体,缺乏H2O-CO2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温度100-280,盐度低于10% 4.微细粒浸染型—沉积岩容矿的改造热液成矿系统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即卡林型和类卡林型金矿床。已发现的包裹体类型(1)水溶液包裹体,为富气相,富液相和纯液相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一般低于250,盐度一般小于10%。(2)石油包裹体,均一温度一般不超过250。(3)富/含CO2包裹体。盐度低于8%,温度在200以上,最高达350或更高,捕获压力达200MPa或更高。发育此类包裹体的一般视为卡林型和造山型的过渡类型。 总之,徽细粒浸染型金矿的成矿流体系统为低温、浅成的水溶渡,包裹体均一温度一般低于300,估算包裹体捕获压力一般低于60MPa。 5.热水沉积型—水底喷出的改造热液成矿系统,即VMS和SEDEX型。该类矿床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温度集中在100-350,盐度多变化与3.5-15%,当水深小于1.5km时,常有沸腾现象。另外含NaCl子晶的包裹体和富/含CO2包裹体极罕见。 参考文献:陈衍景,2007,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岩石学报,23(9)

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

https://www.doczj.com/doc/c212171241.html, 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 一个系统有诸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即互相独立,有互相联系。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但都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矿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有:①成矿物质;②成矿流体;③成矿能量;④成矿流体的输运通道; ⑤矿石堆积场地。 成矿物质是成矿系统中的物质基础,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质和他们的化合物。地幔、地壳和水圈是成矿物质的总仓库,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成矿物质。按成矿物质来源可分为幔源、壳源、壳幔混源、海水源、大气降水源以及星外源等,其中地幔、地壳来源是最重要的。成矿物质即可直接来源于一般岩石,也可来源于已初步富集某些矿质的矿源层(岩)。对矿源层研究的大量文献表明,具备矿源层(岩)固然有利于成矿;不具备矿源层(岩)但成矿地质作用强烈、持续或反复多次,也能将一般岩石中某些成矿物质反复萃取和高度浓集而形成矿体。 矿质来源地壳称为矿源场,类似名词但更宏观的有金属省或地球化学省,它们作区域性分布,并能在较长的地质历史中贡献成矿物质。一个成矿系统中有一个或若干个矿源场,可是同一性质的,液可以是不同性质的。矿床中的矿质可是单组成的,如单一的铜矿,液可以是多组成的,它们或来自同一个矿源场,或来自不同矿源场而在运动汇集过程中实行多组分耦合而形成多矿种矿体。 作为矿质直接来源的含矿岩石建造比较易于查明,而作为矿质间接来源的原生矿源地,因其反复变动或距矿产地很远而不易追溯。现今已有较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等示踪方法,用以提供关于成矿物质来源地的线索。 成矿流体是指各类地质流体经过一定的地质演化而演变为包含和搬运成矿物质的那一部分流体,包括来源于大气降水、海水、地层水、岩浆水、变质水和幔源的流体等,一些矿化剂也以多种形式被溶于水中参与对矿质的搬运和沉淀、聚集成矿物质,是沟通矿源场、运移场合储运场的纽带和媒介,因而是成矿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流体的稳定、充分供应是成矿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一个成矿系统中,成矿流体可以是一种类型、一个来源,也可以是几种类型、几个来源的耦合。 成矿的能量是成矿动力学的核心是成矿作用的发生,即矿化向成矿转变,这就需要自然力的驱动。促使成矿的动力是广义的,有热梯度、压力梯度、浓梯度等、速度梯度和化学反应亲和力等。在这些作用力的驱动下,成矿系统这部机器得以发动和运行,包括流体的萃取、运移、流体输运过程中的水-岩反应以及流体中有用物质的沉降堆积等。有了动力的供给,系统内部得以保持运动状态和具有自组织的能力,是从无序向有序演化,从而达到成矿功能。

热液成矿作用及其矿石

热液成矿作用及其矿石 [导读]地壳中的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以充填作用或交代作用的方式,将矿质沉淀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从而形成矿石的作用称为热液成矿作用。由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热液矿床…… 地壳中的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以充填作用或交代作用的方式,将矿质沉淀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从而形成矿石的作用称为热液成矿作用。由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热液矿床。 热液矿床可分为若干类型。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分类方案的侧利点也不一致。但是,分类的依据不外乎是温度、压力、热液来源、成矿环境和方式等,如地质上可根据成矿温度和热液来源,将热液矿床分为15个不同的类型,如表1所示。从矿石学的角度出发,对热液的来源尚不重要,而温度对矿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即成矿温度对矿石的工艺性质影响很大。因此,本教材以成矿温度为主要分类依据,并考虑到成矿环境,将热液矿床分为以下四类: (1)高温热液矿床。主要矿物在600~300℃范围内晶出。 (2)中温热淮矿床。主要矿物在300~200℃范围内晶出 (3)低温热液矿床。主要矿物在200~50℃范围内晶出 (4)火山气液矿床。主要矿物在600~50℃范围内晶出。 一、高温热液成矿作用及其矿石 (一)概述 高温热液成矿作用系指成矿温度约在500~300℃范围内的成矿作用,它们成矿深度大多在4.5~1.5km左右,系深成和中深成矿床,少数可形成于1km左右的深度,构成所谓高温浅成矿床。矿体产于或直接与其有关的岩浆岩岩体内部,或其附近的外接触带围岩中(主要为非碳酸盐类岩石),矿体分布距岩浆岩岩体很少超过1~1.5km。 由于高温热液矿床形成深度较深,压力较大,因而围岩的破碎方式以压扭性裂隙为主,角砾化破碎现象不发育,气化高温热液活动性强,细小裂隙均能进入,成矿物质的沉淀系通过通过充填裂隙和空隙的方式成矿,即成矿方式以充填为主。同时由于深处开口裂隙不发育,

成矿系统研究与找矿1

成矿系统研究与找矿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成矿系统研究适应了地球科学系统化的发展趋势,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在对成矿系统的定义、结构、要素、作用产物等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成矿系统研究的4个要点:1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成矿系统大类;o多因耦合、临界转换的成矿作用机理;?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矿化网络;?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演变过程。作者明确了成矿系统研究应从矿化网络入手的方法,总结了矿化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通过成矿系统研究发现新类型矿床的几个途径,分析了成矿系统研究的资源环境效应,并探讨了成矿系统研究的理论意义。 关健词:成矿系统;矿化网络;新类型矿床;资源环境效应中图分类号:P 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35(2003)02-65-07 收稿日期:2003-01-23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K1-4-1-5);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200110200069) 作者简介:翟裕生(1930),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专业,现任国际矿床成因学会矿田构造组主席。 1 概述 成矿系统研究是系统科学方法在矿床学中的一种创新性应用,它是在矿床组合、成矿系列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现代矿床学向系统化、全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拓宽了矿床学研究领域,给矿床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1.1 成矿系统的定义 成矿系统一词最早出现在1973的俄文地质辞典[1]中,它被解释为/由成矿物质来源、运移通道和矿化堆积场所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0。之后 . .马祖洛文[2]、 . .森雅克夫[2]、 . .契克夫[3]、A.L.贾奎斯[3]以及我国学者於崇 文[4、5]、李人澍等也先后有过关于成矿系统的论 述。翟裕生[7、8] 提出/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动力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0。成矿系统的概念中包括了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以及成矿后变化保存等四方面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 成矿系统不同于成矿系列。/成矿系列是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0,是/四维生 间中有内在联系的矿床组合(陈毓川等1998)0。成矿系列(或称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组合)主要从矿床类型组合的角度去研究相关矿床之间的联系,而成矿系统是由矿质来源、控矿因素、成矿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组合及有关异常)和成矿后改造保存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伤体系。它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作用动力学动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及有关地质异常之所以形成的原理,即研究成矿系列的成因、动力和过程。成矿系统在理论内容探索上更为全面,从系统观点看,可以认为成矿系列是成矿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成矿系统的结构 成矿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要素)结合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即成矿系统的结构。科学地分析一个成矿系统的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概括地说,一个成矿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控制成矿因素:有风化、沉积、构造、岩浆、变质、流体、生物、大气、地貌、热动力等作用因素;o成矿要素:有矿源、流体、能量、空间、时间等;?成矿作用过程:包括成矿发生、持续、终结以及成矿后的变化和保存等;?成矿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成矿系统的基本结构可表示如图1。 第26卷第2期2003年6月 地质调查与研究 GEOLOGIC AL SURVEY AND RE SEA RC H Vol.26No.2 Jun.2003

浅谈热液矿床热液来源、运移及沉淀方式

浅谈热液矿床中成矿热液来源、运移及积淀摘要热液矿床可在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下,通过不同组成、不同来源的热液活动形成。本文简单阐述分析了热液矿床中的成矿热液的五种来源以及含矿热液的运移和沉淀方式。 关键词热液矿床;热液来源;热液运移;络合物;含矿物质沉淀 通过含矿热液作用而形成的后生矿床称热液矿床或气水热液矿床。热液矿床是各类矿床中最复杂、种类最多的矿床类型,可在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下,通过不同组成、不同来源的热液活动形成。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矿物组合的稳定性热力学计算表明,成矿热液一般具有较大的温度(50一500℃)和盐度(所溶解的所有固体组分的百分含量,<5%一>40%)区间,压力一般为4x106一25x108Pa。 热液矿床类型多、特征复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与热流体的活动密切相关;②成矿方式主要是通过充填或交代作用;②成矿过程中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且常具有分带性;④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明显,既是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也是矿质富集沉淀的土要场所;⑤成矿介质(热液)、矿质以及热源直接控制着热液矿床的形成,三者来源往往复杂多样,既可来白向一地质体或地质作用,也可具有不同的来源;⑥热液矿化往往呈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原生分带(以矿物或元素的变化表现出来);⑦形成的矿床种类多,除铬、金刚石、少数钠族元素(如娥、铱)矿床外。多数金属、非金属矿床的形成都与热液活动有关,如铜、铅、锌、汞、

锑、钨、钼、钴、铍、铌、钽、镉、铼、铁、金、银、萤石、重晶石、天青石、明矾石、温石棉矿床等。因此,热液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热液矿床成矿热液来源 含矿热液的来源是矿床学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之—。虽然争论一直存在,但根据多种数据和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已经接受含矿热液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岩浆成因热液 指在岩浆结品过程中从岩浆中释放出来的热水溶液,最初是岩浆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岩浆热液中常含有H2S、HCl、HF、SO2、CO、CO2、H2、N2等挥发组分,故具有很强的形成金属络合物并使其迁移活动的能力。 2.变质成因热液 指岩石在进化变质作用过程中所释放山来的热水溶液。岩石遭受进化变质作用时,总伴随着矿物的脱水反应,而且脱水同变质的强度成正比,如沉积岩的平均含水量为5.54%(少数沉积岩含水可高达15%以上),经过变质作用,这些水可被逐渐排出。如果沉积岩在变质过程中释放出4%的水,则lKm3的沉积岩可释放出约1亿吨水。低级变质岩(如绿片岩)遭受到高温高压作用转变为高级变质岩(如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岩)的过程中,也可排出水。对某些热液矿床(如部分变质岩中的金矿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成分的研究,也证明有的热液矿床主要是在变质水参

热液系统定义及组成

热液系统定义及组成:通常是指地球表面下,在各种温度和压力下呈侧向和垂向流动的热流体分布的范围。只要这些流体的存在和运动,是否在地表处排放,都构成了热液活动。因此, 热液系统还应包括各种地质条件所产生的热液,并且该地质条件下热液能维持搬运、聚集巨量金属矿物的能力。热液系统是由两个基本端元组成的, 即热源( H) 和流体相。热液中有两种最重要的络合物作为金属搬运的载体: 硫的络合物( HS- 和H2 S) 和氯的络合物 (Cl - ) 。其他虽然也很重要, 如HO- 、N H3 、F - 、CN - 、SCN - 、SO2 -4 ,但这些络合物在自然界中不很普遍. 影响金属沉淀的因素有:在卤水溶液中①增加H2 S 浓度; ②增加p H 值; ③降低氯的络合物 浓度和降低温度。在硫的络合物中①降低压力,沸腾;②氧化作用导致硫化物浓度和p H 值降低。 热液矿床类型 基于与岩浆热液系统的矿床形成深度和产出环境,Pirajno (1992) 把热液矿床划分了6 类。 (1) 与由深到浅侵位火山岩的岩浆热液系统有关的钨锡云英岩矿床; (2) 与火成岩、次火山岩和火山岩有关的矿床,以及与岩浆和天水热液混合系统,到主要为天水热液系统有关的矿床,如,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贱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几种脉状金床; (3) 海底热液系统有关的各种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如,塞浦路斯型、黑矿型以及太古Noranda 型硫化物矿床; (4) 沉积盆地中与裂谷有关的热液矿床,到目前为止,其形成与侵入岩关系还不甚清楚,如,澳利亚Brooken Hill 和南非Mt . Isa Aggeney ,加拿大Sullivan 层状硫化物矿床;美国Nevada 的卡林 型金矿床; (5) 与同生盆地卤水有关的矿床,如产于层状碳酸盐岩中的硫化物矿床,这种矿床也可能是第4种类型的极端特殊例子; (6) 与变质热液有关的热液系统矿床,主要与递进区域变质作用有关。如浊积岩中的金矿床、太古代中的大脉型金矿床以及产于不整合带中的铀矿床。 上述几种只是端元热液系统类型。这里须记住的是,同种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可以产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带中,如,与长英质深成岩热液系统有关的矿床,既可以产于俯冲的岛弧环境中,也可以形成与非造山裂谷环境中。 斑岩型铜金矿床特征及其矿化样式 斑岩矿床定义: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由于其内硫化物多呈细脉状和浸染状,亦有称为“细脉浸染状矿床。 自贝特曼提出斑岩铜矿的概念,并总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和经济价值以来,斑岩型Cu2(Mo2Au)矿床是世界主要Cu 和Mo 的来源,也是Au 的重要来源。像美国Bingham Canyon 等大型斑岩型矿床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世界上,这些矿床的形成主要与俯冲带岩浆有关,也发现形成于岩浆岛弧环境。1970 年,Lowell 等提出了斑岩矿床的完整定义及蚀变分带的“二长岩”模式。他们将斑岩铜(钼) 矿定义为,产于各种寄主岩石中的浸染状和细脉状铜、钼硫化物矿床。1973 年,Sillitoe 补充和完善了斑岩矿床的顶底特征。Hollister (1978) 提出了“闪长岩模式”,论述除扩大了与斑岩矿床相关的岩石类型外,强调了小型侵入体的意义,淡化了相关岩体必须是斑状结构,阐释了斑岩铜矿伴生金的有关问题。金在此类矿床中通常以伴生为主。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第 1 章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铀资源是一种军民两用的、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除作为核武器填料之外,也是核潜艇和核电站所需的基本原料,是发展核电的基础。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核电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情况,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更具现实重大意义。根据国家核电发展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4%,达到4000 万千瓦。核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天然铀需求的极大增长。 充足的铀资源供给和储备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铀矿资源勘查,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对顺利实施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加速铀矿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寻找新的铀资源基地,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是我国铀矿地质战线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山铀矿田位于中生代赣-杭火山岩带相山火山盆地内,是赣-杭火山岩构造带中最重要的铀矿田。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所包含的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所以对其成矿作用特征的研究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1.3 相山铀矿田研究现状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该矿床所处的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座落在区域性南北向长期活动的赣中南花岗岩隆起带与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拗陷带复合的巨型大地构造带上。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结合部位[1-3]。

构造与成矿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 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本文在阅读大量前人有关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阅读有关侯增谦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以及陈衍景的“大陆碰撞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的前提下,简要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要点、与区域成矿理论的区别、大陆碰撞流体作用模式、最后作简要总结。 关键字: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流体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经典区域成矿理论,是指建立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区域成矿理论。虽然不少矿床学家曾尝试借用基于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模式,解释大陆内部古老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特别是很多矿床学家依此解释华南造山带、秦岭-祁连-阿尔金-昆仑造山带以及天山-蒙古-兴安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有关花岗岩类的形成,这些尝试都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于经典的板块构造成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大陆碰撞带及其大陆内部的成矿作用,地质学家普遍认识到,适合于大洋和大陆边缘环境的理论或模式不可照搬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也成为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工作,地质学家们对碰撞造山带的几何结构、造山机制和造山动力学过程等有了深入认识,最后导致了一系列找矿的突破和理论的提出。 一、板块构造成矿理论 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归根结底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太古宙地幔柱构造到显生宙板块构造)有关,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必然造就不同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板块构造成矿理论已建立了三大成矿系统,包括离散边缘成矿系统、汇聚边缘成矿系统以及克拉通成矿系统[1],并且日臻完善,很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离散边缘成矿系统:通常发育于超大陆裂解时期,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乃至大洋扩张环境,分别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同生-后生矿床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 矿床(图1.1)。同生沉积矿床主要是BIF 和SEDEX 型Pb-Zn矿。BIF矿床形成于部分缺氧的海底陆坡环境是海底热水系统中Fe大量堆积的产物;SEDEX型矿床形成于被动陆缘裂谷-裂陷环境。VMS矿床主要发育于弧后盆地或弧间裂谷,主要受岩浆热机驱动的海底热水对流循环控制。

论成矿系统

第6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6No 11Mar.1999 收稿日期:1998211218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8212228 作者简介:翟裕生,男,193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专业。现任国际矿床成因学会矿田构造组主席。 本研究受原地质矿产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编号:9501107)、国家科技攀登计划项目(编号:952预239和952预225)联合资助。 论成矿系统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 摘 要 成矿系统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矿床学向系统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 作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 成矿系统是在一般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宏观上,从成矿的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有 机结合上,探讨区域尺度的成矿规律。其研究意义是深入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指导矿产勘查, 并有利于将成矿学信息应用到地学其它学科中去。文中还论述了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成矿区 带的联系和区别,对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作用过程、作用产物和成矿后变化及保存4个问题作 了说明。提出以成矿的构造动力体制作为划分成矿系统大类的依据及以成矿机理作为划分成 矿系统类型的主要标志。最后以古大陆边缘构造成矿系统为例,说明构造动力型式、构造组合 与成矿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定义 结构 作用过程 保存 分类 成矿系列 成矿区(带) C LC P61 1 成矿系统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趋向 面临世纪之交,地球科学研究正出现两个趋势:一是朝着系统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更广泛地渗入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地球科学分支之一的矿床学因其研究对象是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因在资源保证供应中发挥作用而继续得到重视,并也在向系统化和全球化发展。近年来成矿系统概念的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就体现了矿床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系统科学方法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看作是多个系统。每一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在矿床学研究中,矿床是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地质体,成矿作用及有关事物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成矿系统(met 2allogenic system ,ore 2forming system ,mineralizing system )一词自70年代初见于地质文献[1],反映了人们试图运用系统观念研究成矿学的趋势。在我国自1978年以来深入探索而且相当普及的成矿系列研究也属于这一方面的重要进展(程裕淇等[2],翟裕生等[3])。於崇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斑岩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的制约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斑岩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的制约 张德会1,张文淮2,许国建3 (1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31巴布亚新几内亚大学地质系) 摘 要: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对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矿床的形成非常重要。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岩浆结晶阶段和低于固相线的热液阶段过程和演化,但对于流体从熔体出溶到熔体最后固结过程的理解却很有限。基于流体包裹体冷热台研究、单个流体和熔体包裹体原位无损成分分析技术,并结合挥发份和成矿元素在共存相间分配的实验和质量平衡计算模拟,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金属成矿制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文中从岩浆中挥发份的出溶和演化、成矿元素在岩浆热液过渡体系各相之间的分配、斑岩矿床成矿流体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浅成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1)岩浆熔体不仅含有足够的挥发性组分,而且出溶的挥发份能够被圈闭在流体包裹体中而成为岩浆出溶热液的实物证据。(2)挥发份和成矿元素不仅在岩浆熔体和出溶的溶液间分配,还将在熔体与盐水溶液、熔体与气相以及盐水溶液与气相间进行分配。Cu 在岩浆蒸气中比在共存的熔体中要富集数百倍,而Cu ,As ,Au (可能作为HS 配合物)则偏向于分配进入与液体相共存的蒸气相中。(3)成矿元素在熔体/溶液间的分配系数受控于熔体中初始水含量与饱和水含量之比值和岩浆熔体与共存出溶水溶液的w (Cl )/w (H 2O )和w (F )/w (Cl )比值。(4)斑岩铜矿床具有特征的含石盐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和含黄铜矿子矿物包裹体的流体包裹体组合,成矿流体和成矿元素主要源自岩浆熔体。(5)浅成热液矿床与斑岩铜矿成矿流体在成分演化上具有相似性,表明浅成热液矿床与斑岩铜矿床之间具有成因联系。文章最后评述并讨论了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的启示。关键词:热液的出溶和演化;斑岩成矿系统;对成矿的制约作用 中图分类号:P5881113;P6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1)03019310 收稿日期:20010403;修订日期:200107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33120,49773196) 作者简介:张德会(195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属成矿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动力学。 1981年Burnham 提出了过渡性成矿作用(tran 2sitional processes )的概念[1],即岩浆和热液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过渡体系,该体系受熔体+晶体+水溶液相平衡控制,物理上则受控于二次沸腾作用(岩浆的成泡化)有关的体积变化。这一过渡阶段对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矿床的形成非常重要[2,3]。最近十余年来流体和熔融包裹体研究的进步,使人们对从岩浆结晶、挥发份饱和、超临界流体出溶、流体不混溶、成 矿元素在共存相间的分配,到流体运移历程、主岩韧脆性机制转换、流体的沸腾和混合作用等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过渡阶段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将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阐述岩 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斑岩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的制约。1 岩浆中挥发份的含量与出溶 岩浆含有许多挥发份,包括H 2O ,CO 2,HCl ,SO 2,HF 等,虽然它们在岩浆中的含量不高,却具有 非常重要的作用。Bowen 曾形象地将挥发份比作Maxwell 妖(demon )以强调其在岩浆岩形成中的重要性[4]。尽管对于岩浆热液流体的形成还有不同 看法[5],但岩浆能够出溶热液已是不争的事实。挥发份自岩浆中的出溶和演化是以侵入体为中心的热液成矿的关键因素。目前的研究集中在3个方面: (1)侵入过程中岩浆中水的饱和状态;(2)含水流体 第8卷第3期2001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 Vol.8No.3Sep.20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