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3-4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第三章-3-4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第三章-3-4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第三章-3-4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纤维素的结构及性质

一.结构 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它是植物细胞支撑物质的材料,是自然界最非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在我们的提取对象-农作物秸秆中的含量达到450-460g/kg。纤维素的结构确定为β-D-葡萄糖单元经β-(1→4)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多聚 体,其结构中没有分支。纤维素的化学式:C 6H 10 O 5 化学结构的实验分子式为 (C 6H 10 O 5 ) n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证明了纤维素由纯的脱水D-葡萄糖的重复 单元所组成,也已证明重复单元是纤维二糖。纤维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比例是:碳含量为44.44%,氢含量为6.17%,氧含量为49.39%。一般认为纤维素分子约由8000~12000个左右的葡萄糖残基所构成。 O O O O O O O O O 1→4)苷键β-D-葡萄糖 纤维素分子的部分结构(碳上所连羟基和氢省略)二.天然纤维素的原料的特征 做为陆生植物的骨架材料,亿万年的长期历史进化使植物纤维具有非常强的自我保护功能。其三类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本身均为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它们相互结合形成复杂的超分子化合物,并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植物细胞壁结构。纤维素分子规则排列、聚集成束,由此决定了细胞壁的构架,在纤丝构架之间充满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天然纤维素被有效利用的最大障碍是它被难以降解的木质素所包被。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或木质素分子之间的结合主要依赖于氢键,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除了氢键外还存在着化学健的结合,致使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的化学健结合主要在半纤维素分子支链上的半乳糖基和阿拉伯糖基与木质素之间。 表: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专题练习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单选题 1. 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 反应消耗酸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 0~t 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 0~t 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2. 现有等质量的X 、Y 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 、Y 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生成氢气的质量:X >Y B. 相对原子质量:X >Y C. 金属活动性:Y >X D. 消耗硫酸的质量:X >Y 3. 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天平至平衡,向两烧杯中分别 注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然后向右盘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Fe 粉,同时向左盘的烧杯中放入与Fe 粉等质量的Zn 粉,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天平最终仍然平衡 B. 天平指针先偏向左盘,后偏向右盘 C. 天平指针始终偏向右盘 D. 天平指针先偏向右盘,后偏向左盘 4. 一定质量的锌、铁分别和等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t 1时,产生氢气的质量锌比铁大 B. t 1时,产生氢气的速率锌比铁大 C. t 2时,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与铁相同 D. t 2时,锌、铁消耗的盐酸质量相同 5. 向Cu(NO 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 ①溶液中有Fe 2+、Cu 2+,不溶物为Cu; ②溶液中有Fe 2+、Cu 2+ ,不溶物为Fe; ③溶液中只 有Cu 2+,不溶物为Fe; ④溶液中只有Fe 2+,不溶物为Fe 、Cu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向一定质量AgNO 3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 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取a 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 图标上b-c 段质量增加的原因是Zn 与Cu(NO 3)2溶液反应 C. b 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有Zn 2+、 Cu 2+,金属单质有Zn 、 Cu 、Ag

第三章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的丰度(含量)O、Si、Al、Fe、Ca、Na。 2 复习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 3 掌握Na、Al与O2反应的产物及其用途。 二、预习内容 1 在地壳中的含量最丰富的前4种元素是什么? 2 金属单质的一般物理性质包含: 3 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4 观察课本第32页图3-2图片,从实验现象分析:镁条燃烧发生了什么反应?铜树、银树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各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学习目标 1 会运用钠和铝的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发生反应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钠和铝的化学性质 二、学习过程 一、金属与O2的反应: 1 钠与O2的反应: [学生实验1]简单描述钠的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2]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与加热前有何不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吹气生火(细节略)。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实验探究]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请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思考】(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2 铝与O2反应 [实验探究]分别加热未打磨和已打磨的铝箔,有何现象?现象有何不同?如何解释?写出反应方程式。 [补充实验]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可观察到铝的燃烧。 [练习1]小明家中有一只20世纪50年代初的铝锅,至今仍保存完好。该铝锅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染色技术》课堂练习一(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填空题 1、纤维素纤维染色常用的染料是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等,涤纶纤维染色常用染料是分散染料,锦纶纤维中染色常用的染料是酸性染料,蛋白质纤维染色常用的染料是酸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等,腈纶纤维染色首选染料是阳离子染料。 2、织物的染色方法分为两大类即浸染法和轧染法,且在浸染法工艺配方中染料的浓度用owf%表示。 3、染料的三段命名法包括冠称、色称和尾注三部分。 4、颜色的三项基本要素是色相、纯度和亮度。 5、染色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吸附、扩散和固着。 6、染色是染料从染液中自动地转移到纤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艳色泽的加工过程。 7、浴比是布重与染液的比重。 8、上染百分率:指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9、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称之为上染百分率。 10、在染色过程中加入电解质能加速染料的上染的现象称之为促染。 11、染色牢度除日晒牢度分8级外,其它均分成5级,数字越大牢度越好,一级最差。 12、染料常采用三段命名法,如100%活性艳蓝B-RV,100%表示力份(尾注),活性表示冠称,B-RV表示尾注。 13、半染时间:染色过程中,染料的上染量达到平衡上染量一般时所需要的时间。拼色并不是随意可以拼在一起的,需要半染时间相等或相似的几个染料相拼 14、染色牢度是指染品上的染料在染后加工过程中或在服用过程中,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时,能否保持原色色泽状态的能力。染品在出厂前常需测定的牢度一般有耐洗牢度 、耐摩擦牢度、耐日晒牢度等。 15、轧染中为防止染料泳移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降低轧余率、采用红外线预烘热风烘干(烘筒烘干,温度由低到高)、加防泳移剂等 16、上染速率太快,上染百分率太高,则常常会造成上染不匀,不透现象。 17、染料在溶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有染料的电离、染料的溶解、染料的聚集、染料的分散四种。 18、在染后皂煮时,若皂煮过久,染料分子凝聚过大,则一般会引起摩擦牢度差 19、轧染时易产生头深现象的本质原因是染料的亲和力太大(造成后面的染料变稀)。 二、选择填空 1、织物浸轧染液烘干时,为防止织物上染料泳移,烘筒温度通常应( A ). A.前低后高 B.前高后低 C.前后一致 2、下列不属于浸染机械的使用特点的是( A ) A 适合大批量生产 B 适用与小批量生产 C 属于间歇式运转设备 3、分散兰ACE是属于( A )。 A.低温型染料 B.中温型染料 C.高温型染料 4、提高染色温度,染料的平衡上染百分率( B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有的提高,有的降低 5、针织物常用的染色设备是( C )。 A、连续轧染机 B、卷染机 C、绳状染色机 6、( A )可以改善染品的匀染。

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下列反应不属于 ...置换反应的是() A. Zn+H2SO4=ZnSO4+H2↑ B. CO+CuO=加热Cu+CO 2 C. C+2CuO=高温2Cu+CO ↑ D. Fe+CuSO4=FeSO4+Cu 2 2.要证明Cu、Zn、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必须要做的实验是()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3.如图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示意图,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④ B. ①②③⑤均属于金属材料 C.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铝的活动性比铜强:把打磨过的铜丝伸入硫酸铝溶液中,观 察现象 D. 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的意义是节约化石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4.下列物质中,不能用金属跟盐酸反应来制取的是() A. 氯化锌 B. 氯化镁 C. 氯化亚铁 D. 氯化铜 5.逻辑推理是化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则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则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一定 是置换反应 D. 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6.某同学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 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 将Fe丝、Cu丝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 B. 将Fe丝、Ag丝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C. 将Fe丝、Cu丝、Ag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7.常见金属X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AgNO3=3Ag+X(NO3)3,下 列有关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溶液质量一定会增重 B. X可能是铁 C. X的活动性比Ag强 D. 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8.下列探究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只将少量品红加入到热水中 B. 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只将Fe、Cu、Ag分别加入到稀盐酸中 C. 探究MnO2是否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比较MnO2加到H2O2溶液前后产生气泡快 慢 D. 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含量不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等体积两种气 体中 9.常见金属X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AgNO3=X(NO3)2+2Ag.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弱 B. 金属X可能是铝 C.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 该反应前后X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10.选择合理试剂验证Cu、Fe、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选择试剂中不合理的是 () A. Fe、Ag、CuSO4溶液 B. Cu、Fe(NO3)2溶液、AgNO3溶液 C. Cu、Fe、稀盐酸、AgNO3溶液 D. Cu、Ag、Fe(NO3)2溶液 11.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做出合理解释的是() ①金属铜与氯化银不反应,说明铜比银活动性弱 ②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活动性强 ③硫酸铜、石灰水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不宜用铁制容器 ④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更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12.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 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的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变化,则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 X>Y>Z B. Z>Y>X C. X>Z>Y D. Y>Z>X 13.将X、Y、Z三种常见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Y溶解并有气泡产生,Z不反应。 取过量X放入Y(NO3)2和Z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最终滤渣中只有X 和Z.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X、Y、Z B. Z、Y、X C. Y、X、Z D. X、Z、Y 14.铁、铜、银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三种金属。某同学对Fe、Cu、Ag三种金属的 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下列所选无法达到目的的一组试剂是() A. Fe、Ag、CuSO4溶液 B. FeSO4溶液、Cu、AgNO3溶液 C. Fe、Cu、稀盐酸、AgNO3溶液 D. Cu、Ag、FeSO4溶液 15.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

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 例题精讲 【例题1】金(Au)、银(Ag)、铜(Cu)曾长期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我国有着悠久的金属货币历史和丰富的货币文化,下图就是几枚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制造的金属货币。下列关于金、银、铜三种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银、铜都属于不活泼金属 B.单质铜可以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 C.黄铜(为铜、锌合金)貌似黄金,有人以此冒充黄金行骗,其真伪可用稀盐酸鉴别 D.三种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金原子的>银原子的>铜原子的 【评析】该题联系我国历史上金属货币文化和现实社会存在的假冒伪劣现象,解题的关键是能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能正确理解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意义:强(H之前活泼)金属活动性(H之后不活泼)弱易失去电子的能力难 应用:(1)金属 + 酸→盐 + 氢气,金属指常见的Mg、 Al、Zn、Fe,酸是稀盐酸、稀硫酸。 (2)金属 + 盐→新金属 + 新盐,金属(除了K Ca Na)能置换出后面盐溶液中的金属。【答】D 【例题2】如何除去硫酸亚铁中混有的少量杂质硫酸铜?请写出操作过程和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评析】酸根一样,金属活动性有差异的除杂题用置换法除去杂质。要除去硫酸铜杂质,又不能在硫酸亚铁中引入新的杂质。可以利用铁跟硫酸铜反应,将硫酸铜转化为硫酸亚铁。【答案】具体操作如下:①把混有少量硫酸铜杂质的硫酸亚铁溶解于水;②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扩大接触面积);③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在滤纸上的固体)是铜和铁的混合物,滤液是硫酸亚铁溶液;④经过蒸发浓缩可以得到硫酸亚铁晶体有关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例题3】某研究小组将足量的A、B两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两份质量分数相同的少量稀盐酸中,根据实验现象,绘制的反应生成H2的体积: (气体体积都在相同状况下测定)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根据此图,请你写出两条结论。

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训练

九年级化学专题训练一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跟酸或某些金属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1、下列各组物质能否发生反应,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锌粒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②、铁片放入硫酸锌溶液中 ③、铝片放入稀硫酸中 ④、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⑤、铜片放入盐酸溶液中 ⑥、锌片放入氯化银中 ⑦、铜片放入硝酸汞溶液中 ⑧、铝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2、从金属利用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个先后顺序跟下列有关的是()①地壳中的金属元素 的含量②金属活动性顺序③金属的导电性④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⑤金属的延展性 A、①③ B、②⑤ C 、③⑤ D 、②④ 3、下列盐可由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而制取的是() A、AgCI B 、Fe2(SO4)3 C、Mg(NOh D 、Al 2(SO4)3 4、指出下列个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A、Cu+HSQ=CuSOHz f B、Zn+2HNQ=Zn(NQ)2+3Cu C、2Fe+3CuSO=Fe2(SO4)3+3Cu D Cu+ZnCl2=CuCb+Zn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 1、下列事实不能说明Zn比Ag活泼的是() A、Zn能与AgNO溶液反应,置换出Ag B、Zn能与稀硫酸反应,Ag则不能 C、自然界没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Zn,而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Ag D Zn的熔点为420 C, Ag的熔点为962C 2、某同学为探究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 ①将Zn、Fe、Cu三种金属片分别插入稀疏酸中;②将Zn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Cu 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③将Zn片插人硫酸亚铁溶液中,将Fe片插入硫酸铜溶液 中。其中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A、①③ B 、③ C 、①②③ D 、②③ 3、欲判断三种金属X、Y、Z的活动性顺序,没有必要验证的结论是() A、Y能置换含X的化合物溶液中的X B、X能置换酸中的氢 C、Y能置换酸中的氢 D、Z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4、某同学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了以下实验:①取样,分别 加入到CuSQ溶液中,发现X、Z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而Y却没有。②取X、Z大小相等的颗粒,分别加入到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H2SQ中,发现x表面产生气泡的速 度明显比Z快。贝U 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 A、X>Z>Y B 、Z>Y>X C 、X>Y>2 D 、Z>X>Y 5、从考古文物出土情况看,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会牛成铜锈。铁器几乎保存不了,因为铁器很容易锈迹瓣斑或烂掉,这说明金、铜、铁的活动性顺序 6、将适量的铁粉投入到稀硫酸溶液中,下列实验现象不存在的是() A、铁粉的质量逐渐减少 B 、有无色气体产生 C、有氯化铁生成 D 、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 7、将镀锌铁5.6g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开始反应速率快,后来反应速率慢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 【道德情感目标】 1、通过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对金属镁、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难点】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金属钠、蒸馏水、小烧杯、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金属铝片、氢氧化钠溶液、集气瓶、稀盐酸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镁、铝都能与氧气反应,这种性质上的相似性是由结构的相似性决定的,这是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 三、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1.共性 (1)跟非金属反应:2Mg+O2=2MgO 4Al+3O2=2Al2O3

〖讲述〗因为Mg、Al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它们不仅能跟单质O2反应,而且还能与其它金属单质反应(如卤素、硫等),甚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板书〗(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 〖设问并组织讨论〗 (1)回忆复述Mg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回答〗(1)Mg能跟水反应,加热反应更明显: Mg+2H2O===Mg(OH)2+H2 〖提问〗铝跟水反应吗? 〖演示实验〗Al与沸水反应 将去掉膜的Al条放在沸水中(用投影仪做此实验)。 〖观察、回答〗 (1)Al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2)结论: 2Al+6H2O===2Al(OH)3+3H2 〖提问〗初中化学课中同学们学习过CO2的有关性质,知道CO2不支持燃烧。这是一瓶CO2,瓶壁无色透明,将点燃的镁条放入瓶中,观察镁条是否熄灭?有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Mg与CO2反应 〖观察、思考、记录〗 1现象:Mg条在CO2中剧烈燃烧,放出白光和大量热,有大量白烟生成,瓶壁上有黑色固体生成。 2结论: CO2不支持燃烧是具有相对性的;Mg不仅能与游离态的O2反应,而且能与氧化物中的氧结合,表现出强还原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题 1.下列对物质颜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 B .纯铁是黑色的 C .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 D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2.遇稀盐酸不产生气体的是 ( ) A .铁片 B .铜片 C .铝片 D .石灰片 3.下列对铁的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 .铁容易传热导电 B .纯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D .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4.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艺术品,至今保存完好,该艺术品未被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 A .铝不易被氧化 B .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C .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D .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作用 5.某金属单质R ,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反应,但能与硝酸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则R 可能( ) A .Fe B .Mg C .Ag D .Cu 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所属反应类型: (1)铝与稀盐酸反应 ,属于 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 ,属于 反应。 (3)铝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制得氧化铝和铁 ,属于 反应。 7.锌与铁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较 (填“活泼”或“不活泼”)能与 、 、 等几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写出锌与以上几类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某不纯锌块6.5克,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放出氢气0.18克,则锌块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 )A.Mg B.Al C.Fe D.Cu 9.金属(Ti)是航空、宇航、军工、电子等方面的必须原料。在生产钛的过程中可用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 4反应制得金属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TiCl 4+2 MgTi +2 MgCl 2。该反应属于 (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无法确定 10. 木炭、氧化铜、铁粉都是黑色粉末,鉴别它们最理想的试剂是下列物质中的 ( ) A .硫酸铜溶液 B .水 C .稀硫酸 D .氢氧化钠溶液 11.不法分子贩卖的假银圆大多是锌的某些合金。鉴别真假银圆时,可以将其浸入 ( )

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知识改变命运金属的化学性质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 A.硬度较小 B.密度较大 C.化学性质稳定D.导电性好 2、新买的铝锅、铝壶用来烧开水,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现象说明该水中含有() A.钾元素 B.钠元素 C.钙元素 D.铁元素 3、通常铝制品很耐腐蚀的原因是 A.铝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B.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C.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D.铝的密度较小 4、下列物质.能用金属与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A. CuCl2 C.ZnSO4 D. FeCl3 5、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 H2SO4 = MnSO4 + H2↑ + MnSO4 = MgSO4 + Mn + MnSO4 = FeSO4 + Mn + CuSO4 = MnSO4 + Cu 6、将铁片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后能使铁片质量增重的物质是: A. H2SO4 B. FeSO4 C. HCl D. CuSO4 7、等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生产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 A.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B.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入氧化钙固体 D.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9、将6g某些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得到氢气,则该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 A、镁、铝 B、铜、锌 C、锌、铁 D、钠、镁 10、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植物纤维素化学试题

浙江理工大学 二O一O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植物纤维化学代码:963 (*请考生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3×5=15分) 1. 亲电试剂 2. 玻璃转化点 3. 结晶度 4. 剥皮反应 5. —纤维素 二、选择题(2×10=20分(1-6单选,7-10多选)) 1. 针叶材的管胞约占木质部细胞总容积的二-1。 A 45-50%B90-95%C60-70%D30-50% 2. 我们所得到的分离木素中二-2木素和原本木素结构是一样的。 A磨木B Brauns C 硫酸 D 没有一种 3. 无论是碱法还是亚硫酸盐法制浆、脱木素化学过程主要是一种二-3反应。 A 亲电 B 氧化 C 磺化 D 亲核 4. 用NaClO2处理无抽提物木粉、使木素被氧化而除去,剩下的产物为:二-4。 A 综纤维素 B β-纤维素 C 克-贝纤维素 D 氧化纤维素 5. 碱法制浆中、部分木素结构单元的α-醚键断裂后形成二-5中间产物。 A 亚甲基醌 B 正碳离子 C 酚型结构 D 非酚型结构 6. 木素生物合成过程中、不属于首先合成的木素结构单元是:二-6。 A 香豆醇 B 紫丁香醇 C 松柏醇 D 芥子醇 7. 在酸性亚硫酸盐制浆中、木素的缩合方式主要有:二-7。 A Cβ-C5 B Cα-C6 C Cα-C1 D Cβ-C1 E Cβ-C2 8. 半纤维素上的功能基主要有:二-8。 A 羰基 B 羧基 C 乙酰基 D 羟基 E 甲氧基

9. 半纤维素又可称为:二-9。 A 非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 B 木聚糖 C 结壳物质 D 填充物质 E 骨架物质 10. 一般树皮都含有较多的二-10,故不宜造纸。 A 灰分 B 鞣质 C 木栓质 D 果胶质 E 木素 三、判断题(2×10=20分,正确的打“T”,错误的打“F”) 1. 纤维素单位晶胞的Meyer-Misch模型和Blackwell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考虑纤维素的椅式构象和分子内氢键。 2. 一般来说,吡喃式配糖化物中,β型的酸水解速率低于α型的。 3. 各种碱对纤维素的润胀随着碱浓度的增大,其润胀能力增大。 4. 纤维素的氢键对纤维素纤维及纸张的性质影响不大。 5. 木材在碱法蒸煮过程中木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非酚型结构如在α-碳原子上连有OH基的β-芳基醚键也可以断裂,形成环氧化合物的中间物以及苯环上芳基甲基醚键断裂。 6. 在木素大分子中,大约有60%-70%的苯丙烷单元是以醚键的形式联接到相邻的单元上的,其余30%-40%的结构单元之间以碳-碳键联接。 7. 木材在碱法蒸煮过程中,木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首先通过木素大分子中酚型结构基团的α-芳基醚键、α-烷基醚键断裂,形成亚甲基醌中间物。 8. 针叶木的半纤维素主要是己糖,而阔叶木的半纤维素主要是戊糖。 9. 超过纤维饱和点再增加的水称为饱和水。 10. 从木素浓度来看:次生壁>复合胞间层> 细胞角隅胞间层。 四、填空题(每空1×25=25分) 1. 木素分子中存在多种功能基,如(四-1 )、(四-2 )、(四-3 )等,这些功能基影响着木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性能。 2. 使原料中的木素溶出转入溶液,(四-4 )的同时,还必须(四-5 ),才能达到目的。 3. 木素分子的生色基团(发色基团)有:(四-6 )、(四-7 )、(四-8 )、(四-9 )等。 4.纤维素分子量和聚合度的测定方法有(四-10 )、(四-11 )、(四-12 )等。(三种即可) 5. 半纤维素的碱性降解包括(四-13 )和(四-14 )。 6. 针叶木的有机溶剂抽出物主要成分是(四-15 ),阔叶木的有机溶剂抽出物主要成分是(四-16 ),而草类的有机溶剂抽出物主要成分是(四-17 )。 7. 木素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四-18 )和(四-19 )。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金属可以跟盐酸反应的是() ①Zn ②Fe ③Ag ④Cu ⑤Al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铁丝表面有红色金属铜生成 B.溶液颜色有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C.溶液质量增加 D.铁丝中铁的质量逐渐减少 3.除去铜粉中少量铁粉,不可采用的方法是( ) A.用磁铁吸引 B.加入足量稀盐酸再过滤 C.加适量CuSO4溶液 D.在空气中灼热 4.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Fe+6HCl====2FeCl3+3H2↑ B.CO2+Ca(OH)2====CaCO3↓+H2O C.CaCO3+HCl====CaCl+CO2↑+H2O D.Mg+O2点燃 MgO 5.铝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金属之一。关于铝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强的原因,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兴 趣,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①铝的化学性质本来不活泼,难被腐蚀;②市场上的铝材料通常是铝合金,合金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的;③铝性质活泼,表面能产生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膜。你所认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6.有A、B、C、D四种金属,分别把它们加入到稀盐酸中,A、B、D反应后有气体放出,C无明显现象,再把A,D加入B盐溶液中,D表面有B析出,而A没有,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D>C B.B>D>A>C C.D>A>B>C D.D>B>A>C 7.将过量的铁粉投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剩余的铁和生成的铜,在滤液里 含有的物质是( ) A.FeSO4 B.CuSO4 C.Fe2(SO4)3 D.H2SO4 8.下列金属中,常温下最易和氧气反应的是( ) A.铝B.铂C.铁D.铜 9.用铁和铝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氢气,则需要用去铁和铝的质量比是()A.28:27 B.28:9 C.56:27 D.112:81 10.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Fe>Cu>Ag。则下列各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是()A.Fe和CuSO4溶液B.Ag和FeSO4溶液C.Cu(NO3)2和Ag溶液D.Cu和FeSO4溶液11.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 A.Cu和Fe B.Ag C.Cu D.无法确定 12.将下列各组药品进行实验,能判断出铁比铜活泼的一组() A.Fe、Cu、稀H2SO4 B.Fe、Cu、ZnSO4溶液 C.Fe、Cu、AgNO3溶液 D.Fe,Cu、FeSO4溶液 13.我国古代的“药金”外观和黄金相似,经常被误认为金子其冶炼方法为(ZnCO3)、赤铜(Cu2O)和木炭混合的物质加热至800℃左右,即得到金光闪闪的“药金”。试推断“药金”组成()

2019年中考真题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6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16 金属的化学性质 1.【2019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用2Mg+TiCl42MgCl2+Ti来冶炼金属钛,该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由方程式:2Mg+TiCl42MgCl2+Ti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选C。 2.【2019年浙江省嘉兴市】科学兴趣小组对金属R的活动性探究时发现:将R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正二价的盐: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R+MgCl2RCl2+Mg B.R+2AgCl RCl2+2Ag C.R+2HCl RCl2+H2↑D.Al+RSO4AlSO4+R 【答案】C 【解析】将R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说明在金属活动顺序中R在氢的前面;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说明R在Zn的后面。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金属活动顺序中,R在镁的后面,R不能置换出氯化镁中的镁,故A错误;B、因为氯化银不溶于水形不成溶液,所以R不能置换出氯化银中的银,故B错误;C、在金属活动顺序中,R在氢的前面,在化合物中显+2价,R+2HCl RCl2+H2↑能够反应,故C正确;D、铝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显+3价,与R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RSO4Al2(SO4)3+3R,故D错误。故选C。 3.【2019年青海省西宁市】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将乙、丙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丙的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而乙表面没有变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甲丙乙 【答案】C 【解析】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甲的活动性最强,乙、丙的活动性较弱,即金属活动性甲>乙、丙;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丙的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丙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即丙>铜;而乙表面没有变化,说明乙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即铜>乙;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丙>乙。故选C。4.【2019年海南省】我国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与铁发生反应得到单质铜。此为现代湿法治金的先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由该反应可推测出铜能与稀硫酸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②通过实验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要以学生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能被学生纳入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使他们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教材的重点放在通过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达到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贯穿于整个金属化学性质探究的讨论始终,既突出了重点,又利于难点的突破。再结合使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金属锈蚀的图片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巩固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而本课题中金属的每一点化学性质在前面的学习中均已有所了解,特别是金属与氧气的反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第三章

四、习题 填空题 1.证明细菌存在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有、、和等4种。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为、、和等。 3.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是、、和。 4.肽聚糖单体是由和以糖苷键结合的,以及 和 3种成分组成的,其中的糖苷键可被水解。 5.G+细菌细胞壁上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和 等几种。 6.G-细菌细胞外膜的构成成分为、、和。 7.脂多糖(LPS)是由3种成分组成的,即、、和。 8.在LPS的分子中,存在有3种独特糖,它们是、和。 9,用人为方法除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未除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因在实验室中发生缺壁突变的细菌称为,而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稳定性缺壁细菌则称为。 10.细胞质膜的主要功能有、、、和。 11.在细胞质贮藏有大量聚声一羟基丁酸(PHB)的细菌有、、 和等。 12.在芽孢核心的外面有4层结构紧紧包裹着,它们是、、 和。 13,在芽孢皮层中,存在着和 2种特有的与芽孢耐热性有关的物质,在芽孢核心中则存在另一种可防护DNA免受损伤的物质,称为。14.芽孢的形成须经过7个阶段,它们、、、、 、和。 15.芽孢萌发要经过、和 3个阶段。 16.在不同的细菌中存在着许多休眠体构造,如、、和 等。 17,在细菌中,存在着4种不同的糖被形式,即、、和14,。 18.细菌糖被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和 等。 19,细菌的糖被可被用于、、和等实际工作中。 20.判断某细菌是否存在鞭毛,通常可采用、、和 等方法。 21.G-细菌的鞭毛是由基体以及和 3部分构成,在基体上着生 、、和 4个与鞭毛旋转有关的环。 22.在G-细菌鞭毛的基体附近,存在着与鞭毛运动有关的两种蛋白,一种称,位于,功能为;另一种称,位于,功能为。 23.借周生鞭毛进行运动的细菌有和等,借端生鞭毛运动的细菌有和等,而借侧生鞭毛运动的细菌则有等。 24.以下各类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主要成分分别是:酵母菌为,低等真菌为,高等真菌为,藻类为。

纤维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精)

第一节纤维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成纤高分子:1)线性、长链的分子结构,即使有侧基或支链,也比较短、小。 2)以碳原子为主链的构成元素,因此大多数纤维高分子是有机高分子,即有机纤维。 3)分子链有一定长度,分子间可以达到高的相互作用而有强度。 染整关注:纤维高分子与水有无结合基团、与染料分子有无作用点、与整理剂等有无结合点,是共价键结合、离子键结合、氢键结合还是范得华作用力结合。 例如: 棉纤维麻纤维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 分子结构差异大,左者所用染料和整理剂右者就无法使用。 一、纤维分类 二、纤维素纤维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纤维素分子结构式

结构特点: 1) 环上三个—OH,反应活性点 2) 环间—O—,酸分解之,碱稳 3) 链端:有一隐-CHO,M低还原性 4) 链刚性,H-键多,强度高 5)聚合度 (二)纤维素分子化学性质 1、与酸作用 酸促使苷键水解:(反应式) 酸作用情况 酸使纤维素纤维织物初始手感变硬,然后强度严重下降。 纤维结构、酸的种类、作用时间、温度、纤维结构影响水解反应速率。 生产上应用:含氯漂白剂漂白后,稀酸处理,起进一步漂白作用;中和过剩碱;烂花、蝉翼等新颖印花处理。 用酸注意:稀酸、低温、洗净,避免带酸干燥。 2、与氧化剂作用 纤维素氧化后分子断裂,基团氧化变化,织物强度损伤。 纤维素分子对不同氧化剂作用有不同的敏感程度。 强氧化剂完全分解纤维素。中、低强度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分解纤维素能力弱,可用来漂白织物。注意:空气中O2在强碱、高温条件易氧化、脆损纤维素织物,应避免。 氧化反应:Cell-OH + [O] Cell-CHO, Cell-C=O, Cell-COOH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相等,则所取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 A 1︰2 B 3︰2 C 3︰1 D 6︰1 2.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共存的是() A.Fe3+、NO3-、Cl-、Na+B.Ba2+、Mg2+、HCO3-、AlO2- C.NO3-、Na+、K+、CO32-D.NO3-、K+、AlO2-、OH-3、根据阿伏加德罗理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的A2气体和3体积的B2气体合成2体积的C气体,则C气体的化学式为:() A、AB3 B、AB C、A3 B D、A2 B3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B.熔融状态下或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 C.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得电子的物质被还原,是还原剂。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钠在空气中燃烧时先融化,在燃烧,最后所得产物只有Na2 O2 B. 镁因在空气中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里面的镁,故镁不需要像钠一样特殊保护 C. 铝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是因为铝不活泼 D. 铁因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的氧化物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故铁制品往往涂保护层

6.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的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的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 B. 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 C. 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大 D. 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 7.用等质量的金属钠进行下列实验,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 将钠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B. 将钠放在足量的硫稀酸中 C. 将钠放入足量的硫酸铝钾溶液中 D. 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穿一些小孔,放入足量的水中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钠与水反应:Na + 2H2O= Na++ OH- + H2↑ B. 钠与硫酸氢钾溶液的反应:2Na +2H+ = 2Na+ + H2↑ C. 铁与稀盐酸的反应:2Fe+6H+=2 Fe 3+ + 3H2↑ D 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2Al+2 OH-= 2AlO2-+ H2↑ 9.将钠、镁、铝各0.3mol分别放入100mL 1 mol/L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A. 1:2:3 B. 6:3:2 C. 3:1:1 D 1:1:1 10.下列关于钠在空气中的说法或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Na在空气中最终会变成白色粉末 B. N a2 CO3·10H2O在空气中风化是化学变化,NaOH固体的潮解是物理变化 C. Na 在自然界可以以游离态存在 D.Na在空气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是N a2 CO3 11.在常温下,Fe与水并不起反应,但在高温下,Fe与水蒸气可发生反 应用下列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