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课时作业新人教版资料

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课时作业新人教版资料

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课时作业新人教版资料
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课时作业新人教版资料

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

一、单项选择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B)

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

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C.“副高控制下晴热”——副高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

2.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B)

A.五月B.六月

C.七月D.八月

解析:第1题,“暖湿气流”应由海洋吹向陆地,应为高压南侧的东南方向。第2题,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中旬,雨带推移到长江流域,形成梅雨天气。

(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回答3~4题。

3.甲地可能位于(C)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D.海南岛

4.下列关于三地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甲、乙、丙三图的气温变化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

B.甲图7月高温主要因为7月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

C.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

D.丙图气温变化小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气温变化规律。第3题,甲地冬季气温在10℃沿线,0℃以上,应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但不是海南,因为海南冬季气温在10℃以上,故选C。第4题,甲图是气温年变化图,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的影响,乙图是气温的2月上旬变化,影响因素应是天气状况的变化,丙是气温的日变化,当日气温变化小,可能是阴天,故排除A D,该地7月份气温最高,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热量由地面到大气中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并不是单纯降水少的因素,排除B,2月7日气温最低可能是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故选C。

(2017·四川成都七中高二模拟)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回答5~7题。

地区①②③④

年平均气温(℃)11.623.5 2.618.3

≥10℃积温(℃)4140820028006500

年降水量(mm)68319805381350

5.表中四地最有可能位于(A)

A.①地——华北平原

B.②地——云贵高原

C.③地——塔里木盆地

D.④地——海南省

6.表中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利条件和主要农作物是(B)

A.热量不足;春小麦B.水源短缺;棉花

C.光照不足;水稻D.降水少;甜菜

7.四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C)

A.①地水位变化最小

B.②地含沙量最大

C.③地冰期最长

D.④地汛期最长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第5题,结合题目所给地气候资料确定,①地是温带季风气候,②地是热带季风气候,③地是寒温带气候,④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A。第6题,华北平原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不种植春小麦、甜菜(中温带的农作物),水稻(耗水量大,而当地又缺水),故选B。第7题,四地河流中,①地受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影响其径流变化大,排除A,②地气候湿润,进入雨季早,结束晚,使得河流径流量大,汛期长,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较低,排除B、D,③地纬度高气温低,结冰期最长,故选C。

(2015·四川成都七中高二模拟)读“我国南岭某山脉L的某月气温(℃)和年降水量(mm)统计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条线可能分别代表(C)

A.7月气温、年降水量

B.年降水量、7月气温

C.年降水量、1月气温

D.1月气温、年降水量

9.影响山脉L南北两侧该月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A)

A.地形、冬季风B.云层、地形

C.夏季风、地形D.纬度、地形

解析:第8题,南岭的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在迎风坡降水会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高度以后,降水会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而气温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最高气温应是最低处,故甲曲线符合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乙曲线符合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南岭位于我国南方夏季气温高,而乙曲线中气温最高在10℃左右,应是冬季故选C。第9题,在冬季南岭的北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低,而南坡位于背风位置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较高,故选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一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8℃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B)

A.海岸线B.纬度

C.地形D.大气环流

11.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相近,但温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有(C)

①地势高低②距海远近③寒潮影响④洋流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第10题,等温线呈东西走向,和纬线大致平行,是因纬度的大小决定了太阳高度的大小,进而影响气温的大小;和海岸线平行,是受海洋的影响;和等高线平行,是受地形的影响。故选B。第11题,同纬度地区,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是下垫面,台北市和昆明相比,地势低,气温高;冬季海洋温度高,受海洋的影响大,气温高;沿岸有暖流的影响,气温高。故选C。

(2016·南昌二中高三考试)读“某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2~13题。

12.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C)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大D.各地经度差异大

13.立冬日,南部沿海地区仍处在夏季的主要原因是(B)

A.位于低纬,太阳高度小

B.南岭阻挡弱冷空气南下

C.临海比热容大,气温高

D.刚好有台风登陆,气温高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气候特点分析。第12题,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使得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C正确。第13题,立冬日,南部沿海地区仍处在夏季的原因有:位于低纬,太阳高度大;南岭阻挡弱冷空气南下;临海比热容大,气温高。但主要原因是南岭阻挡弱冷空气南下,B正确。

二、综合题

14.(2016·拉萨中学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下面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解析:本题考查气温变化分析、天气特征等。第(1)题,本题主要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攀枝花位于河谷中,北部有高山阻挡冷气流,所以受冷气流影响小;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有焚风效应,使河谷处气温升高。第(2)题,天气特征应从气温、阴晴、风等方面描述,因为攀枝花位于河谷地段,多为下沉气流。所以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第(3)题,本题应从大气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物扩散两方面分析。工业以重污染的钢铁工业为主,且城市交通尾气排放多;河谷地形封闭,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空气质量不佳。

15.(2016·黑龙江哈三中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干燥度是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又称干燥指数,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干燥度线分布图”。

(1)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

(2)指出A河河水的主要来源,并简述其水文特征。

答案:(1)东部:由东南向西北增加。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加。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2)高山冰雪融水。汛期短且集中于夏季,冬季断流(下游为季节河);含沙量较大;流量小。

解析:本题考查干燥度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描述。第(1)题,本题要注意分东西部来描述。结合图中等值线分布状况可知,东部:由东南向西北增加。(原因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加。原因是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第(2)题,A河流为西北地区的河流,此地大气降水少,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河流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流量、流速、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结合题目,便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2.2中国的气候4 教学设计

2.2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冬夏季风的学习,总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通过图文资料,简单归纳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3.通过感悟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难点: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评价任务】 1.结合我国冬夏季风分布图,说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性质及影响地区。 2.结合锋面雨带图,说出锋面雨的推移规律(时间、地点、出现现象)。 3.简单归纳季风气候对中国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学习任务和指导 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 他小组或老师解决。 完成课本41-42页活动题1、2、3。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1.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①空间分布规律:年降水量自东南 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时间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 集中于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 2.我国江南“鱼米之乡”未形成荒漠,主要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 风气候。 3.我们家乡位于季风区。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①有利 影响: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②不利影响:降水时间分配不 均,易发生旱涝灾害。 过渡语: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请 完成当堂检测。 合作探究题 【达成目标 1、3】 训练环节(13分钟) 要求:(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检测题目; (2)同桌互换,结合答案批阅并改错 1.梅雨、伏旱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 (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珠江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海河流域 2.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这里( ) A.不受夏季风影响 B.夏季风来的迟 C.年降水量 稀少 D.雨季来的迟 3.我国江南“鱼米之乡”未形成荒漠,主要受惠于() A.地形复杂多样 B.领土东西跨度大 C.地势西高 东低 D.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4.夏季风势力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我国往往出现() A.北涝南 旱 B北旱南涝 C.南北皆涝 D.南北皆旱 5.读图“我国夏季 风图”,回答问题。 (1)我国夏季盛 行的是偏_____ (南或北)风,夏 第1、4题 【考查目标 2】 第2、3题 【考查目标 1】 第5题 【考查目标 1、3】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灵武二中:杨华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等 教具准备:自制中国的气候电脑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春节时的海南和黑龙江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说出两地的景观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地气候不同)过渡:提问气候的要素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板书】中国的气候 【学习目标】展示目标(有学生齐读),说明这节课教学重、难点是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讲解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自学指导一】(多媒体展示) 阅读教材P32观察图2-22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5分钟后进行检测。 1、在图中勾画出1月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算一算,中国1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分别约为多少?(观察教材P32图2-22) 2、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阅读教材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自学指导二】(多媒体展示) 阅读教材P33,观察图2-23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4分钟后进行检测。 1、算一算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在图中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为什么这里气温最低?(观察教材P33图2-23) 2 、说一说各温度带主要包括哪些地形区、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当堂训练(多媒体展示) 1、请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寒假期间,小丽随父母外出旅游,到达目的地时,他们明显感到此地仍然处在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夏日。小丽一家旅行的路线可能是() A、从上海到西宁 B、从广州到哈尔滨 C、从兰州到北京 D、从银川到海口 (2)小华今年13岁他在家乡从未见过下雪,则小华的家可能在()A、哈尔滨B、北京C、广州D、兰州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与学重点: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 教与学难点: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教与学方法:以图析文,合作交流。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亚洲的气候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季风气候显著,也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特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5页——37页和图2——22“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叫季风区?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哪些山脉? (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为什么说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2)教师点拨: 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区别在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比较大,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大部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因此气候具有较强的大陆性特征。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在北回归线附近,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而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却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8页——41页,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哪些? (2)说出寒潮发生的时间,伴随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危害? (3)台风发生的时间,伴随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危害?并说出 个性化修改

(完整版)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和成因?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2)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我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上升,蒸发旺盛,但此时雨季还未到来。 2.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原因? (1)特点: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暖、湿且短; 降水适中,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原因: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冬半年昼短夜长,获得的热量少; 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处于北冰洋寒冷气流南下的通道,深受寒冷气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冬季寒冷气流来自西北地区,冷空气从高而下,加剧寒冷。 3.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 4.台风的成因? 产生台风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比较高的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三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下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由于低纬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某地区正好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而且发生了激荡,那么这个激荡地区将引起大量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下,在北半球风向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就是台风形成前的预兆。当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中国的气候及答案

中国的气候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域辽阔,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②河流众多 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④各类土地资源齐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解析】选D。本题考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东西方向的海陆因素和南北方向的纬度因素,以及地形对于气候的不同影响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2.下列城市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A.广州 B.海口 C.哈尔滨 D.合肥 2.【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纬度越高平均气温越低,四城市中哈尔滨纬度最高,平均气温最低。 3.寒假期间,小明随父母外出旅行,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衣着由厚厚的棉服,换成了凉爽的夏装,小明一家旅行的路线可能是( ) A.从上海到西宁 B.从广州到武汉 C.从拉萨到北京 D.从哈尔滨到海南岛 3.【解析】选D。本题考查我国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越往北气温越低。从题干可知,小明家所在地气温低,旅游地气温高,从而推断他们是由北向南旅行。从上海到西宁为东西方向,从广州到武汉为从南向北,且两地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从拉萨到北京为从西南向东北,从哈尔滨到海南岛为由北向南,最符合题意。 4.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 B.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 C.受夏季风影响 D.纬度高,白昼短 4.【解析】选B。本题考查我国冬季北方气温低的原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同时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强烈。

22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学会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与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与学重点: 1、我国冬季与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温度带的划分。 教与学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教与学方法: 情景导入、对比讲解、读图分析 教与学准备: 景观图片、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哈尔滨的冰雕展览 与广州的花卉展),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学生回答) 相同的时间,广州与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说明两地 的气候差异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8页图2——14“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与第 29页图2——15中国的“七月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29页活动题1、2、3。 (2)我国冬季与夏季的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就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却南北普 遍高温? (2)教师点拨: 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 短,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 长。 阳光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离阳光直射点越远,正 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热量就越少。 此外,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3)探究结论: 受纬度位置与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受纬 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个性化修改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我国冬季与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就是

2.2 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及原因、对农业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雨带移动与雨季 【本节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因为季节不同而风向发生变化的风叫季风。 由于大陆相对海洋增温快,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更高,那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之为夏季风。而在冬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很快降低,那风就从陆地吹向海洋,我们称之为是冬季风。 二、新授 1、读图2—30“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思考: ②、在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风当到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就止住了脚步,这是怎么回事? 可以看到,夏季风停止前进的地方就是一些山脉,他们分别是什么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正是由于这一些高大山脉的阻挡,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得夏季风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以这一系列的山脉为界,把我国分为了东北的季风区和西北的非季风区。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其中的春风就是夏季风,而玉门是西北甘肃省的玉门市。 真正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就是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正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使得在时间上,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降水较少。那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还是由冬季风带来的?(夏季风) 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因为我国各地产生降水的水汽主要由夏季风从海洋上空吹来,所以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夏秋季节,而冬春季节降水较少;这样就产生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又由于各地每年受夏季风影响的强弱不同,就产生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再加上夏季风对不同地区影响的时间早晚和强弱都不同,因而形成了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 4、我们就来看看夏季风到底是怎么样进入我国陆地,并如何影响东部地区的降水?

第四节 中国气候的特点

第四节中国气候的特点 一、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明显的地区之一,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 季风一词来源于阿拉伯文(Mausim),原意是季节。指大范围地区冬夏的盛行风向及其相应的盛行气团和天气、气候特征随季节具有明显变化的现象。 季风(monsoon)是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气候。夏季,有来自海洋的海洋性气团,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热而多雨;冬季,有来自大陆的极地大陆气团,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性,冷而干燥。 (一)季风成因和冬夏季风 关于季风的成因有两种观点:一派认为季风是由海陆间热力差异引起的;另一派认为季风是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造成的。 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甚广,而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高由禧等人提出东亚季风形成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海陆的热力差异。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再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东亚季风特别显著,它的范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和日本等地。 在夏季大陆上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上低,地面气压由海洋指向大陆,所以气流分布是从海洋流向大陆的(图a),形成夏季风;冬季则相反,因此气流分布是从大陆流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图b)。大陆的影响随纬度和季节而不同,夏季低纬度大陆影响大,因此陆上低压中心偏在较低的纬度;冬季则中纬度大陆的影响大,因此陆上的高压中心偏在较高的纬度。 季风的形成原理与海陆风基本相同,但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气压的日变化不同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而季风是由海陆之间气压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规模巨大,是一年内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 冬季风 产生和维持我国冬季风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大陆上的蒙古高压和海上的阿留申低压。高压中心位于100~105oE,45~50oN,中心气压值为1040hpa,低压中心位于160oE,50oN ,中心气压值为1000hpa。在这样的气压形势下,我国出现了以偏北风(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为盛行风的现象,就是冬季风。 由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强大,由陆地向海洋,气压梯度大,所以风力较强。冬季的偏北风带来了极地大陆上的冷空气,即干又冷。因此,冬季风盛行期,我国的天气和气候特征是寒冷而干燥,天气多晴朗。我国冬季风发展的时序是10月初开始,10月中旬可控制全国,3月开始减弱,4月初自南向北撤退。冬季,海洋温度高于陆地,低空风向为由陆地吹向海洋,因此陆地处于蒙古高压的控制,海洋受阿留申低压的影响。 夏季风 我国的夏季风有两种:热带海洋气团带来的东南气流,称为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地区;赤道海洋气团带来的西南气流,称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华南、西南地区。产生和维持夏季风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大陆热低压(印度低压,70oE,30oN)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东南季风带来了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既热又湿,输送来大量的水汽。西南季风带来赤道海洋气团,它不仅湿、热且不稳定,在它的控制下,多雷阵雨天气。夏季,海洋温度低于陆地,低空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因此海洋受夏威夷高压的控制,陆地受印度低压的影响。 (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我国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大致有以下气候特征。 第一、雨量集中。 我国多数地区的雨季都在夏季风盛行的6~8月。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愈往北,雨量集中愈明显,见下表。 我国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表 第二、降水量的变率大。 夏季风进退日期具有年际变化。对某一地区来说,有些年份夏季风强,有些年份则比较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我国不同城市(海口、上饶、漠河、拉萨)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猜猜为什么我国南北温度差异如此之大。

学生:…… 从而引入新课: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 〔启发引导〕根据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 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点难拨疑: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地图册冬夏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①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②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四、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出版者的话 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的森林》、《中国的草原》、

《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这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2年5月 UID1 帖子33677 精华39 积分37077 阅读权限255 性别女来自扬州在线时间183 小时注册时间2008-7-13 最后登录2010-1-30 查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 admin 开心豆豆 管理员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 一、紧扣课标——说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二、学段分析——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本学段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很高,但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停留知识表面,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及 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三维整合——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 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 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 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四、因材施教——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根据以上对于

中国的气候 及其极值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的森林》、《中国的草原》、《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这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 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2年5月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 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 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 城市降水柱状图”,阅读教材第33页及图2——19“中国干湿 地区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 (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上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 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33页活动题1、2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教师点拨: 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 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 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 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 c:200mm年等 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 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4、合作探究:个性化修改(1)探究问题: “橘生淮南则为

《中国的气候》课后作业(第3课时)

《中国的气候》课后作业(第3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却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中提及的春风和长风分别是指影响玉门关地区( ) A.夏季的东南风冬季的西北风 B.夏季的东北风冬季的西南风 C.冬季的西北风夏季的东北风 D.冬季的西南风夏季的东南风 2.我们把受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 ) A.季风 B.夏季风 C.冬季风 D.西风 3.(2013·三明市梅列区学业考)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 A.气候复杂多样,海洋性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干旱性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灾害性显著 4.(2013·连云港学业考)下图是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四地气候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北京气候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变式备选】下图甲是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图乙中与此气候类型相对应的城市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夏季共同的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雨热同期 C.低温少雨 D.寒冷干燥 6.(2014·济南市中区模拟)下列地理现象与影响因素搭配错误的是( ) A.天涯海角隆冬暖——纬度位置 B.青藏高原盛夏寒——地势 C.华北平原春干旱——海陆位置 D.黄梅时节家家雨——夏季风 7.天气预报中说近期将有寒潮到来,你将做的准备是( ) A.多穿御寒的衣服 B.带好防雨用具 C.带好雨伞预防冰雹 D.减少御寒的衣服 8.我国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 ) A.东部季风区 B.西部非季风区 C.西北内陆区 D.青藏高原区 9.有关我国旱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旱灾与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无关 B.西北地区旱情严重,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旱灾 C.旱涝灾害只发生在夏秋季节 D.洪涝灾害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二、综合题 10.读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七年级的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进入新课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看书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 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①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②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

年级高二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地理制作人______ 第二部分第二章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冬夏气温各异南北分布不同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2、能够利用中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规律和成因。

东侧大致______走向,主要受____(太阳辐射)的影响。 西侧呈________走向,主要受____(山脉)的影响。 4.分析同纬度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冬季气温差 异。 5、我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哪儿?气温大约是多少?原因? 知识点二: 温度带划 分及其分 布 1、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____ 的持续时期。 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平均气温达到 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2、积温: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之和。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 带 范围10℃作物熟制 寒温 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 部(大兴安岭北段) <1600℃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 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 带 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 夏平原、准葛尔盆地、东北 平原 1600— 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 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 带 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辽东 半岛、黄土高原、河西走廊、 塔里木盆地 3400— 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 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后 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 薯

16℃ 8℃ 16℃ 台北 昆明 3、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在这一期间内,没有霜的出现。农作物的生长期与无霜期有密切关系。无霜期愈长,生长期也愈长。 亚热带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油菜或冬小麦 热带 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桂、粤、台南部 >8000℃ 水稻一年三熟 三、 巩固诊断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是由于( ) ①北方太阳高度角小于南方 ②北方白昼比南方短 ③寒冷的冬季风对北方影响大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③ 读图回答2~3题。 2.8℃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岸线 B .纬度 C .地形 D .大气环流 3.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相近,但温度差异较大, 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低 ②距海远近 ③寒潮影响 ④洋流影响 A .①②③ B 堂清 日清

2.2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理解各干湿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依据。 难点:我国各干湿地区的分界及植被。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降水从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那么从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三讲授新课: 读图4、15回答以下问题: 1、学校所在地每年降水量最多是哪几个月? 2、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地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3、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风和海陆位置、地形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总结: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一)我国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导入)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变化,除季节分配不均外,各年降水多少也不一样,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这叫做降水的年际变化。 1、同一地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同 2、不同地方的年际变化大小也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3、原因 我国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 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 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

读图4、21回答: 1、北京1951—2000年的5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思考:旱灾和涝灾是怎样形成的?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依据 2、分界和植被。 教学后记:

第四节--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第四节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编制:周桂喜 【考纲要求】 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3.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气候的主要特征。 5.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纲分析】 1、结合等值线考察局部地区气候是近年高考的重点。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是重要的考查手段,需要认真掌握。 2、近几年来中国气候部分的考查不仅局限在气候基本知识的考查(气候的判断、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气候类型),更重要的是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对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区域发展等的影响。这也是高考的重点。 读一月等温线图注意:①0℃等温线——秦岭—淮河②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等温线比)③几处等温线拐弯处:横断山山河相间处:山谷等温线向北凸,山岭等温线向南凸;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向上游凸;兰州附近河谷:等温线向上游凸。④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难以受冬季风影响。⑤最低温处——漠河⑥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近,但一月(冬季)气温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什么?四川盆地因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受寒潮(冬季风)影响较弱,气温偏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地形为平原,地势开阔,是北方南下冷空气的主要通道,气温偏低。⑦东部等温线与纬

线大致平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东部地势较低,地表起伏小,地形对气候影响小,纬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 而西部地势高,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作用大,成为主导因素,因此温度分布与等高线分布比较一致,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甚致出现闭合(盆地或或山地)。 读七月等温线图注意:①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弯曲原因;②吐鲁番盆地高温、闭合原因;③台湾岛、海南岛等温线闭合原因。④七月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地,因受地势影响,七月均温较低(小于20℃),其他地区高温。⑤夏季,我国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高,冬季偏低,反映了我国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⑥我国“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⑦东部等温线与海岸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夏季由于南北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量差异小,使纬度因素作用减弱,导致海陆位置作用增强,特别是夏季东部季风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控制,加强了海陆因素的作用而成为主导因素,所以东部等温线与海岸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因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山地因海拔高而成为冷中心,盆地因海拔相对较低和盆地热效应而成为热中心。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 思考:1、青藏高原气温低,为何太阳辐射强? 2、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低值出现在哪里?原因有哪些? 二、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依据: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导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生长期和积温)及各带特点(跨温度带最多的是甘肃省,其次是新疆、云 南、内蒙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