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教材中还提供了多个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

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过去,我们非常重视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形态发展更迭的历史,讲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更迭的历史过程,基本上或者说是没有触及社会生活方式。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除政治活动、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还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忽略的社会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它们。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人类从来就不是单个人在生活。人们不能自由超越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也会受制于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生活。这里所说的民生变迁,是指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万芸芸众生世俗生活的历史演变。我们的活动课就是要探究与广大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

历史研究的根本使命,就是研究人、了解人、了解人的最真切的生活方式。这就要了解民众生活的方式、了解衣食住行,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地表现历史发展的历程。在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百年间,中国民生的变迁,跨越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质的飞跃过程。

近百年的民生变迁,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教材中对于时代背景的交待,采用列出时代发展大事记的方式,以引导学生重视民生变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新旧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交替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辛亥革命前,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出现了社会生活模式的变换和社会生活内容的更新。辛亥革命后,阻碍这一转变的传统君主专制主义政治被推翻,社会生活的演变在速度、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发展趋势显著。1949年共和国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使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更加巨大和丰富,不仅民众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而且民

众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也有变化。教师可以作这样总结:中国近百年的民生是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按照中国人民自身的生活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教师要从历史的角度,概要指出其变化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民生变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和民生变迁都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探究性活动时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面,了解民生的百年变迁。例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人民生活的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通讯电话的演进、新兴的行业、服饰与文化、家庭生活的变迁等。第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民生百年变迁的感性认识,探究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原因或背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思想文化原因等)第三、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于人类社会、人们认识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第四,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好的选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展开,使活动成果更为丰富、多彩。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根据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面,例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人民生活的近代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通讯电话的演进、新兴的行业、服饰与文化、家庭生活的变迁等。搜集相关资料、图片、统计图表、实物等,或进行访谈调查,多渠道了解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将材料进行整理,举办一个“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活动过程:

第一、提前三周向学生公布活动课内容,根据活动任务,确定选题,教师可作一些选题方面指导,选题目宜具体。如:交通工具的发展、各种购物票证与家庭生活、探寻祖籍的变迁……等。

第二、一周后由课代表统计学生的选题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结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请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搜集有关本题的资料。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订具体行动计划。教师可协助安排或介绍联系相关事宜。

第三、各小组学生再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如下任务:搜集有关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图片、实物以及电子音像材料,或采访世纪老人、社区、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专业人员。了解民生百年变迁的

基本情况。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资料,作出你的评析。并根据民生的百年变迁,探究民生变迁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第四、将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按参加展览的要求进行整理制作,有条件的可以制作配合历史展览、图文展示的演示文稿等。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参展,设题要醒目,内容要具体。布置历史展览会场。

2.教学案例

案例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中的“行”

就以交通为例,随着人类步入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近代社会,交通动力相继实现了从蒸汽机到电气化直至原子能时代的跨越,摆脱了以使用畜力、水力、风力甚至人力交通的束缚,创制出多种现代交通工具,使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时空的突破和超越。

主题:传统交通工具的嬗变

人类的衣食住行,其中“行”的变化,包括交通工具的更新嬗变、道路桥梁的修筑和建设以及日新月异的新兴旅游事业的发达,是制约社会生活加速发展还是延缓迟滞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人们交流的方式、速度和距离的范围,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

中国传统的重要代步工具是轿子,由人力肩扛而行。清末民初仍被使用。

民国初年,代替轿子而盛行一时的是从西方传入的马车。但马车风光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30年代以后,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成为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的当数人力车。北方称“洋车”,南方称“黄包车”。抗战时期,出现了三轮车。

真正代表中国交通工具重大进步的是电车、汽车的出现。中国的有轨电车是在20世纪初从欧洲传入的,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汽车兴起后,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取而代之。它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使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时空的突破和超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更新。

至于其他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这里不再赘述。

活动程序:第一,根据活动任务,确定选题,即传统交通工具的嬗变。第二,搜集有关传统交通工具变化的资料、图片以及电子音像材料。第三,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为制作展览用的展板作准

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配合历史展览、图文展示的演示文稿等。第四,探寻交通变化的原因,要从世界的角度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革命。

主题扩展:结合自己或家庭使用的交通工具,谈谈“我家的交通工具”,以展现交通百年变迁的轨迹。

案例二调查报告

1.填写有关现在居家用品中电器类的物品登记表

2.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案例三专题采访

1.有关生活中使用的票证

(1)采访世纪老人、社区、家庭成员,了解百姓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票证。

(2)探究各种票证使用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2.根据以上的专题采访,撰写专题采访报告。

3.将采访中拍到的资料、收集到的票证整理,以备展出。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进行采访,了解社会、与人沟通,学会做事。通过采访,切实感受到民生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它与历史发展的基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的现状相关。因而,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见证,是人们认识社会的窗口。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_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中国民生变迁调查报告

以一衣而知中国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装专题 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 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滥觞。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裹足成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两大公害。先进的知识分子莫不对此口诛笔伐。如果说禁烟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变更上千年的陈规旧习,波及千家万户。19世纪末兴起男子剪辫子的风潮,成为维新运动和民族革命的动员号召。 反对女子裹足和男子留辫子,必然推动鞋帽服饰的改革。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裾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上到下分成两大派。主留的固然有上层的冥顽派,而下层民众尤其是闭塞的农村反剪的势力更大,辫子尽管不是汉族的装束,但已通行了几百年,由长期生活积淀形成的心理习惯已经积重难返。有的为失去辫子哭泣的、骂娘的、呼妈的形形色色,有的自发组织保辫会进行抗议,甚至发生罢市。主剪的更把这一行动视为支持革命的召唤,到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高潮,人们欢欣鼓舞地选吉日,拜祖宗,放爆竹,剪辫子。有的地方“辫子”还成为一句骂人话,要说一句“你这人真是辫子! ”如同被骂“不是东西”。对辫子的态度,是非荣辱的两极对立和迅速转化,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起伏激荡。 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髦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於卫生,便於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⑺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 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去掉腰带。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式,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都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合理的,不合理的浪急潮涌。西装革履,长袍马褂,坦胸露背,长靠短打,新旧土洋,千奇百怪,真正开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的角度看服装的变化,那服装就成为考察社会文化变迁的窗口。所以一部优秀的社会生活史必定是社会文化史;一部优秀的社会文化史必然要对社会生活作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 学习课题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朝代│ 起讫 │都城│ 今地┃ ┠────┼────────┼───┼────┨ ┃夏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安邑 │山西夏县┃ ┃ │前21世纪初—约前├───┼────┨ ┃ │17世纪初 │阳翟 │河南禹县┃ ┠────┼────────┼───┼────┨ ┃ │约前17世纪 │亳 │河南商丘┃ ┃商 │-前11世纪├───┼────┨ ┃ │ │殷 │河南安阳┃ ┠─┬──┼────────┼───┼────┨ ┃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镐京 │陕西西安┃ ┃周├──┼────────┼───┼────┨ ┃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 ┃ │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汉├──┼────────┼───┼────┨ ┃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 ┃三│魏 │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 ┃ │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国├──┼────────┼───┼────┨ ┃ │吴 │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 ┃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晋├──┼────────┼───┼────┨ ┃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南│宋 │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教材中还提供了多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 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过去,我们非常重视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形态发展更迭的历史,讲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更迭的历史过程,基本上或者说是没有触及社会生活方式。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除政治活动、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还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忽略的社会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它们。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人类从来就不是单个人在生活。人们不能自由超越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也会受制于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生活。这里所说的民生变迁,是指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万芸芸众生世俗生活的历史演变。我们的活动课就是要探究与广大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 历史研究的根本使命,就是研究人、了解人、了解人的最真切的生活方式,这就要了解民众生活的方式、了解衣食住行,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地表现历史发展的历程。在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百年间,中国民生的变迁,跨越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质的飞跃过程。 近百年的民生变迁,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教材中对于时代背景的交待,采用列出时代发展大事记的方式,以引导学生重视民生变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新旧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交替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辛亥革命前,半殖民地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年鉴对照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 南北朝南 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 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 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44-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的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服饰的变迁从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其中服饰的变迁最为显著。。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成为当时的妇女时装中心。男子的服饰,初期仍如清代,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要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欢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带回西式服装,

使人们认识到短装的许多好处,对长装装式起了冲击作用。穿制服和西服等短装的人多了起来 建国以后服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年开始的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许多人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式样,还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从1949年以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除去中山装之外,人们又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斜插袋,这种款式既有中山装的庄重大方,又有列宁装的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女式两用衫”都有中山装的影子。中山装从50年代开始普及,在款式上也是不断变化,如领子从完全扣紧到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当时毛泽东很喜欢穿这种改进了的中山装,因此国外把这种服装叫做“毛式服装”。中山装用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作为礼服,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庄重的场合都很合适。中山装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 代一直流行不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服装业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风气崇尚服装以朴素为美,时装、西服还不能在广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课题组长:廖明兴 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 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 指导教师:胡鸿敏 一.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 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 (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1、夏:约前22世纪末约至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2、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3、周:A.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B.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① 4、秦:前221——前206 5、汉:A.西汉②:前206——公元25 B.东汉:25——220 6、三国:A.魏:220——265 B.蜀:221——263 C.吴:222——280 7、西晋:265——317 8、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③:304——439 9、南北朝:A.南朝:a.宋:420——479 b.齐:479——502 c.梁:502——557 d.陈:557——589 B.北朝:a.北魏:386——534 b.东魏:534——550 c.北齐:550——577 d.西魏:535——556 e.北周:557——581 10、隋:581——618 11、唐:618——907 12、五代:A.后梁:907——923 B.后唐:923——936 C.后晋:936——947 D.后汉:947——950 E.后周:951——960 13、十国④:902——979 14、宋:A.北宋:960——1127 B.南宋:1127——1279 15、辽:907——1125 16、西夏:1032——1227 17、金:1115——1234 18、元:1206——1368 19、明:1368——1644 20、清:1616——1911

21、中华民国:1912——1949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9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王朝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 凉、后汉(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 吴、前蜀、吴越、楚、闵、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十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声明:上面相关信息均来自《智趣多功能学生字典》2001年素质教育版田占山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P762——P763.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开题报告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2.70年代——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3.90年代——铁轨连通你我他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 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4.现如今条条道路通罗马。 研究目的--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您发现了吗?比如说交通工具,于是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访谈法:我们在街上进行随几访问,采访一下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交通变迁的不同感受。 行动研究法:组织本班同学进行一次研讨活动,使大家在活动中交流自己对其的切身的体会。

高中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辅导资料----案例选 一基本格式部分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 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 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 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 着。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 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 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 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 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 开放。 10 11 1、陆路交通 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 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面对13 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 15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 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 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 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 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 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 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

中国历史朝代对照简表

☆中国历史朝代对照简表☆―编录者:中国科大.李弦(李涧心),2009.8,重排于2013.7。 朝代国名首位国君兴亡时间国都 夏夏启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阳城、斟□、安邑。 商商汤约前16世纪~约前1046。亳邑、嚣、相、邢、殷、朝歌。周.西周姬发约前1046~前771。宗周。 周.东周.春秋姬宜臼前770~前476。成周(洛邑)。 周.东周.战国姬骄前475~前221。新都成周。 秦赢政前221~前206。咸阳。 汉.西汉刘邦前206~25。长安。 汉.东汉刘秀25~220。洛阳、许昌、长安。 三国.魏曹丕220~265。邺城、洛阳。 三国.蜀刘备221~263。成都。 三国.吴孙权222~280。武昌、建业。

朝代国名首位国君兴亡时间国都 晋.西晋司马炎265~317。洛阳。 晋.东晋司马睿317~420。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南朝.宋刘裕420~479。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南朝.齐萧道成479~502。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南朝.梁萧衍502~557。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南朝.陈陈霸先557~589。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北朝.北魏拓跋珪386~534。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洛阳。南北朝.北朝.东魏元善见534~550。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南北朝.北朝.北齐高洋550~577。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南北朝.北朝.西魏元宝炬535~556。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南北朝.北朝.北周宇文觉557~581。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杨坚581~618。大兴(今陕西西安)、洛阳。唐李渊618~907。长安(今西安)。 五代.后梁朱温907~923。汴州(今开封)。 五代.后唐李存勖923~936。洛阳。 五代.后晋石敬瑭936~947。汴州(今开封)。 五代.后汉刘知远947~950。汴州(今开封)。 五代.后周郭威951~960。汴州(今开封)。 十国.吴国杨行密892~937。扬州。 十国.南唐李昪937~975。金陵(今南京)。 十国.前蜀王建891~925。成都。 十国.后蜀孟知祥925~965。成都。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马桶 人有三急,而我们总是去避讳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马桶。我们一直因为它的用途,而总把它抛之脑后。我们应该去了解些,尽管它的确说不出口,但它也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马桶正式名称为坐便器,古代原名虎子又叫子孙桶;至唐代,由于要 避李世民祖父,李虎的讳,故改名为马子,至现代后,才改称马桶。马桶的发明被称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它解决了人自身吃喝拉撒的进出问题。后来又演变为利用虹吸、螺旋虹吸,现在最新的喷射虹吸式和超旋虹吸式等原理的抽水马桶。也有人认为抽水马桶是万恶之源,因为它消耗了大量的生活用水。 《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唐朝皇帝因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对于马桶最先做了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辞源》中对其解释为“木制的马桶”。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 15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马桶——一个有水箱和冲水阀门的木制座位。 1778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采用了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三球阀,以及U形弯管等。 19世纪,英国政府制定法律,规定每幢房屋都必须安装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马桶才开始大幅改善。 1861年,英国一个管道工托马斯?克莱帕发明了一套先进的节水冲洗系统,废物排放才开始进入现代化时期。 1885年,托马斯?土威福在英国取得第一个全陶瓷马桶的专利,其后每年都有数十项改善的专利授出。 1914年由英国人在唐山开的启新陶瓷厂(唐山陶瓷厂的前身)制造出中国第一件陶瓷马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