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江西省统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试大纲

改江西省统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试大纲

改江西省统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试大纲
改江西省统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试大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提出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深层次背景是与我国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分不开的。

义务教育课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单一的"分科"和"必修"模式,设置了"学科"与"活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实践的改革。

现行课程已暴露出的问题: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至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课程实施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课程评价偏重学业成绩。

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必修课,它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可以相互代替,是法定课程,学校必须按规定开课。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四部分内容,很强调生产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强调实践,体现了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标准等思想。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3. 必须改变过去单纯分科课程、不重视综合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陈旧观念,要认识到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趋势,同时也是科学发展及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课程综合化(含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课程综合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课程综合化是科学本身自然统一性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本质反映;

课程综合化是由综合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

课程综合化是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课程综合化是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

4. 学校所有工作,包括所有课程都必须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精心设计的。从小学到高中开设以分科为主,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都是以实现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为自己的根本目的。

5. 实施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需要有相应的学习方式。传统教育中学生主要是接受性的学习,当今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提倡研究性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

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

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

2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j)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价值

1综合实践恬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1课程的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设计的课程。地方和学校在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该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以及各活动领域的具体目标。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知识"目标是指在实践性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它绝不可以追求系统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知识和技能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它也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是靠灌输等接受性教学方式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目标。因此,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获得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它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的,它面对的是具有整体性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应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3)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问题解决"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强调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单一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要求学生在综合实活动情景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力,学会做事,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2.学段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在指向总体目标的同时,力图凸显目标的实践性,使目标本身成为组织教育活动的线索。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为: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3)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了解科学研究的历程,感受并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通过探索与研究,初步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7-9年级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员任感和义务感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费任的生活态度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上这些目标又可分解为八个方面,具体陈述如下:

(1)关于探究的一般过程与能力。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探究能力。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探究活

动的态度。学生应该学习问题解决和系统思维的技能,发展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主动探索与研究,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初步掌握观察、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好的学习者、创造者。

(2)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查询、评估、加工和应用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和处理资料和信息,养成主动积极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发展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3)养成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意识,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密切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体验自我对自然、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并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形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新公民。

(4)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应用性学习、设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各种实践能力。

(5)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具有参与基本的生产劳动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主动地了解科技发展和人类生产的新动向。体验劳动过程,学习一般的劳动技术,发展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6)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与分享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各种符号和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于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成为好的交流者。

(7)尊重关怀他人,具有民主素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包含不同意见,平等对待他人与各族群,尊重生命;遵守法治与团体规范,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

(8)熟悉民族、地方和社区文化传统,了解世界文化,增进对国情的了解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国家意识和世界意识。

在具体的活动项目目标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行为目标的以下基本要素:

?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初步学会收集信息的各种基本方法,尝试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收集等基本信息工具和信息方法;

--能够对收集的信息或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

--进行信息交流。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尝试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

--开展问题探究。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

?动手操作

--尝试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

--制定一个活动方案、改进一个系统、生产一个产品等;

--计划和组织一个活动;

--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和能力。

?表达与交流

--能够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机构或个人进行联系,并学会在活动中自我管理;

--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述活动的结果、体会或思想情感;

--学会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形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四、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以上四个方面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cc2211573.html,,请保留此标记。)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l综台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围绕四个内容领域、三条组织线索进行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要通过各个活动领域的实施才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侧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价值追求:在性质上,都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

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延伸。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时,鼓励开发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整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可采取下列几种方式.

1、综合主题,全面涉及

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跨领域的综合主题,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该主题的研究。要求将该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环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环节,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其中。

2、两两结合,整体设计

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个指定领域进行两两结合,整体设计,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构成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劳动与技术三种整体设计的方式。

3、核心主题,拖带兼顾

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整合可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在实施过程中,关照、兼顾其他领域的要求。

4、组织线索,充分挖掘

综合实践活动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为此,师生开发设计的主题活动就涉及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自我问题三个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组织过程中,不管是哪个方面的主题,教师都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

5、活动方式,多样运用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倡导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的理念。在内容组织或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采取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设计活动、实验活动,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达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6、学科领域,多方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各内容领域的整合还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即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尽可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切入点主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策略

1、由扶到放,选定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可来自学生、也可由教师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初始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选题范围或参考题目,帮助学生思考问题,选定主题。在学生取得一定经验后,逐步扩大选题范围,或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

2、轴心主题,系列开发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时,可围绕一定的主题轴,从小学至初中进行内容系列开发。这种系列开发主题的做法,一方面,使教师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以及具体要求,另一方面,每个年段的学生从不同的认识水平出发,围绕不同的主题轴心,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系列化,使得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

3、活动类型,系统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应包含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项目与应用设计,社会考察、参观与考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活动类型。在实践中,教师要整体规划每个学期的主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方式,使学生自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中,尽量能够尝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类型。

4、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城市地区可选择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国际理解等方面的主题;农村地区可密切联系当地的生产活动、科技活动,开发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核心主题的活动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有影响的重大活动,并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

5、逐步积累,形成特色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学校可根据校内外教育资源和本校的实施情况,总结、积累相关材料,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系列。

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非指定领域)。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活动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如何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呢?这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我们总结长沙市开福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经验,并结合部分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做法,将内容开发的具体方法介绍给大家。

一、立足学生兴趣,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要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发现、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

1、立足学生兴趣,开发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以长沙市开福区为例,近年来,长沙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对新建的广场、新修的马路、新立的雕塑十分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了“感受长沙新变化”的主题活动,再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发现确定小主题,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体现长沙市的新变化。有的学生通过参观访问来研究长沙的变化,有的为长沙设计新的公交线路,有的开展“我为城市添光彩”的服务活动,有的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长沙的历史遗迹,还有的学生从发展的背后,发现许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2、着眼学生生活,开发课程内容。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和其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选取主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学青年教师》刊登的案例“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其活动主题,就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天下大雨,许多学生虽然带了伞,裤脚仍湿了,有一个学生说,要是能有防雨裤套就好了。其他学生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教师抓住了这个话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并确立了“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这一活动主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几十个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发明制作了“简易摘果器”、“吸尘黑板刷”、“多功能洗笔筒”等作品。这样,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立足社区环境资源特色,多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作为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要重视社区性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课程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可立足地方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我们开发的内容也要立足特色。如,宁夏临武县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临河的旅游文化开展全面而深刻的探究活动。因为,那里“既有远古神话,又有现代传奇;既有黄河文化,又是影视之都;既有汉唐文化,又有西夏历史;既有长城遗迹,又有大漠风情”。按照这种思路,北京的学生可开展对长城、圆明园等历史遗迹的考察活动,云南的学生可以开展对边陲自然风光的探究活动。又如,长沙市开福区的马栏山小学,周围旅游资源丰富,世界之窗、海底世界、洪山翠园等名胜分布校园周围,学校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开展了“小导游”、“环保小卫士”等系列活动。

2、立足学校人文环境特色,开发课程内容。立足学校人文环境特色开发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一条线索。教师要充分挖掘学校所在社区蕴涵的人文环境资源,结合传统教育,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如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小学的社区周围有许多历史文物古迹,以此为依托,学校开发了“走进文物街”、“寻找伟人

毛泽东的足迹”、“参观清水塘博物馆”等系列主题活动。同时,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分析,全面了解社区,增强学生对社区生活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的情感,并主动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建设社区的行动。(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道德意识,激发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为达成以上目标,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人文环境特色开发的主题。

3、立足学校经济环境特色,开发课程内容。

立足学校经济环境特色可开发大量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长沙市开福区沅丰坝中学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过程中,结合当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开发“寻找致富的龙头”、“走近无公害蔬菜”、“捞刀河刀剪的历史沿革”、“捞刀河镇的花卉苗木”等系列主题活动。他们请镇负责人和专管农业的副镇长给学生作报告,讲解农业产业结构为什么要调整、如何调整等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意义。改变该镇农业产业过去的单一水稻栽培不合理的布局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不合理现象。学生明确了自己作为捞刀河镇的居民,有义务、有责任学好知识,为建设家乡出力,为建设家乡献计献策。这样,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学校建起了综合实践活动实习基地,请农技站站长给学生介绍了部分花卉苗木的名称、生长环境以及栽培花卉苗木的目的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到农民工作的辛劳,学生尊重家长、关爱他人、热爱家乡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

4、立足社区人力资源特色,开发课程内容。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寻求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形成共同指导的局面。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拓宽引进师资的渠道,使一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开放的多层面的教育人才资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以长沙市开福区为例,在“走近高科技”的主题活动中,将国防科大机电自动控制化学院的博士请到学校与孩子们交流;在“走近湘绣”活动中,湘绣厂厂长成了指导老师;在“关注长沙井文化”活动中,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走进了小学课堂。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时,教师可立足社区人力资源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这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又一线索。如,国防科技大学附小所在社区的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全军乃至全国一流的高科技学府,在这里诞生了许多高科技成果,如银河巨型计算机、磁悬浮列车、蛇形机器人等,也有一流的科研人才。学校开展了“走近高科技”、“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等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员都成了孩子们的指导老师。又如城区的麻园岭小学,周围医院较多,许多小孩的家长就是医护人员,学校指导学生开展“白衣天使就在你身边”的社区服务活动,体验在为周围居民、孤寡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帮助他人的快乐。

5、结合环境的变化,开发课程内容。结合环境的变化开发的活动主题,使学生更加密切联系现代生活实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长沙市开福区植基中学为例,该校地处城乡接合部,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周围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集镇的兴起,堤垸的变迁,田地的减少,道路的改造。学校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了以“变迁”为主题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讨城镇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讨论田地减少的利与弊,设计家乡的公路线路,展望家乡美好的未来。

三、拓展学科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特别是新课程中的许多学科,很容易整合成为一次主题活动,如,有位教师上历史与社会课时,策划了一次采访家长中的成功人士,寻找家乡致富龙头的活动,将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在

一起。有一位老师上《水》一课时,让学生查阅资料,说说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报告、表演、设计图纸都可以。之后,学生上交的材料令人振奋,有的写出了关于世界水资源的报告,有的设计了净化污水的净化器,有的利用水的物理、化学特征设计出计时器、动力机等。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重组、提升、应用于实践,同样可开发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总之,在活动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要立足于以校为本的课程内容开发,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主题活动内容。同时,在实施主题过程中要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形成丰富而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系列。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基础

l什么是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指对所要参加的活动制定出的工作方案和计划。

2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目标:具体、明确

根据活动总目标和学段要求,针对具体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将这些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例如:在设计“昆虫大聚合”这一主题时,活动目标定位:

·引导学生走进昆虫,了解昆虫世界;

·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奥秘的兴趣;

·观察、体验,培养学生对益虫及自然的情感;

具体活动目标设计:

·查阅有关资料,丰富自己对昆虫的有关知识;

·调查了解当地昆虫的活动范围和生存情况;

·观察昆虫,懂得某一昆虫的生长规律;

·观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产生对昆虫的情感。

(二)内容:综合、丰富

首先,选题设计尽可能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富于生活气息的探究课题。

其次,设计要点以整合的方式最大限度整合课程内容(指定领域、非指定领域、学科领域),以融合的形态呈现,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关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如:“小小商品交易会”主题活动不仅把指定领域(有探究,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劳动技术教育,运用计算机)融合在一起,同时,注意与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文艺活动)以及学科领域(语文、数学、自然有关知识)自然地整合。如:活动开展,学生必然涉及与绿色产品、社会关系、广告宣传、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等关系。

第三,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立足于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着眼于学生构建完美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课题为学习对象,如:“小小商品交易会”就是选择个体的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鲜活的活动内容。如要小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克隆人”等问题,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四,适当选择一些高于学生已有认识水平的探究课题。

(三)过程:经历探究与体验

“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手段和途径,问题是进行探究的起点。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既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也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指导策略:

1、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

2、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如:观察、访问、调查等方法。

3、提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新问题。

体验存在于实践活动之中,通过活动获得体验。要使学生有深刻体验:

1、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

2、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活动方式,如参观、访问、调查、采访、宣传、公益服务等方式,获得独特而深刻的体验。

3、善于组织学生反思与分享,做到学思结合,使学生养成倾听、慎思、明辩、合作的习惯和方法。

(四)活动方法、形式多样

1、活动方法有:观察、考察、参观、阅读、思考、实验、制作、表演、竞赛、宣传、义务劳动等。

2、活动形式有:班级、小组活动及个人活动等形式。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原则

1、预设和生成相统一。

首先,设计要留足生成空间,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会生成新的目标、主题及活动方式。

其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探究,产生不同想法。

2、因地制宜,体现创新。

3、循序渐进。

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目标、方法、方式时,应坚持有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原则,即学期之间、学科之间、学校之间活动衔接关系,建构合理序列。

案例:××小组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组长: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分工:

活动时间、地点安排:

活动过程与方法

预设的活动成果:

活动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方法

(一)主题设计

1、“主题”从何而来?

案例:

师:在学期初的第一次主题讨论会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最想搞清楚的是什么?(话音刚落)

生:(议论纷纷)我想知道蚂蚁为什么这么小;菊花为什么有这么多种颜色;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中飞翔;还想知道太阳月亮为什么离我们这么远……

师:你们想知道的有这么多,那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去书上找;去问老师、爸爸、妈妈;到网上查;去科技馆参观等等。(同学们各抒己,争执不下。)。

师:我建议大家从学校、班级和大家所在的生活环境及条件,先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小组的问题,然后全班讨论确定,并说一说研究自己这个问题的办法和有利条件,谁的办法可行,就用谁的。

师:提出背景知识。我校是全国百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还有得天独厚的区域文化资源——文化博物馆……(学生很快把目光集中到这方面来,从而确立本学期研究的主题:我区的各种传统节日。)

师:我顿时意识到,这个主题太大,因此,举行第二次讨论会,并列举了有关各种传统节日,如元旦、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鼓励大家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收集资料,根据大家收集情况师生共同确立本学期实践活动主题:“漫话端午节”。经过学生自由组合,研究确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食俗及其他风俗;端午节和屈原;端午节和粽子。

从这个案例可知,师生双方协商是确立主题的基本要求。一定的知识是主题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起点。

2、总主题与单一主题的关系

案例:“环境保护”(总主题)

子主题·生活与垃圾·树木与我们的生活·保护野生动物·我爱小鸟

·社区环境调查·家庭用水调查·保护水资源·校园节水方案

总主题与单一主题或子主题的关系是整体与个体关系,即总主题是由单一主题构成的。

3、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式的关系

案例:“我是小主人”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式

·我们的学校·班级竞选干部·今天我当家·我能行通过以“我是小主人”为题的综合实

践活动:

·让学生关注学校的过去和现在,关

注自身,关注家庭,关注班级,初步

体验“我能行”的真切感受,形成积

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查、访问、实践、设计

·各单一主题,根据内容选

择不同学习方式或生成新的

活动方式

……·各单一主题,要制定具体目标

具体来说,主

题生活化,目标具体化,活动方式多样化。

(二)活动方案制定

1、“活动方案”由谁来定?由教师亲自设计,师生共同讨论而定,这样既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活动方案由几方面构成?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时间、地点及安排、活动条件和可能性分析、活动过程和方法、预设的活动成果、活动方案的可能性评价等。

3、活动设计需要哪些方面?

主题活动设计重点在于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方法的设计

(1)活动目标怎样分类、如何表述呢?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三类,在进行目标具体化时,可以依据这三方面进行描述。

——知识性目标的具体化

·了解水平——了解与所从事活动相关的知识,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了解、知识、认知、熟悉等。

·理解水平——理解与所从事活动的相关知识,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理解、解释、找出、识别、调查等。

·运用水平——运用与所从事活动的相关知识,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

例如“我是种植能手”知识性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了解一些蔬菜、花卉的分类;

·知道一些蔬菜、花卉生长的情况;

·掌握种植蔬菜、花卉的一般方法。

——技能性目标的具体化

·模仿水平——在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模仿、尝试等。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与已有技能联系,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会、能、学会、使用、操作等。

·迁移水平——根据需要,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工具,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掌握、实现、灵活运用等。

如“我是种植能手”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

·掌握种植方面的简单劳动技能;

·学会观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美化环境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的具体化

·经历(感受)水平——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知识,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感受、参与、经历、体验等。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的基础上获得并发展感受、态度和价值观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关注、获得、发现、提出等。

·领悟(内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可使用的行为动词如养成、形成、树立、发展、保持等。

例如“植物的生长”中情感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在活动中,学生养成探索植物的热情与意识;

·在欣赏、种植植物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探究、创造的愉悦。

(2)活动过程如何设计,分几个阶段?

a、活动起始阶段的设计

寻求活动的逻辑起点,使活动的开端与活动的后续能相互呼应、衔接,有序与转换,要注意为后续的实践活动、认知活动、总结活动打好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避免低水平的循环,浪费时间,加重学生负担。

如:有些探究类活动可以从调查研究开始,而调查研究又可以从观察、查阅资料、走访有关人员等不同方式开始。

有些制作类活动则可以从设计开始,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行多方案的构思等开始。

有些服务类活动则可以从体验开始,让学生直接进入情境,进入现场,或是进行见习,然后再进行操作;或直接进入操作,边操作、边体验、边学习等。

b、活动实施阶段的设计

要围绕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内容的设计。首先,对实践活动本身的设计,如制作实践中,包括对制作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工具的使用、若干部件的制作、不同部件的连接、整体优化、制作作品的测试、评价等。其次,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如学生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等不同设计,学生的体验可以采用表演、示范等不同策略。

c、活动成果形成阶段的设计

严格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活动的成果。对于活动成果形成阶段的设计,教师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成果意识;善于通过过程选择自己的成果表现形式;防止过于追求成果而忽视过程的倾向,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

d、活动总结阶段的设计

采取多形式,如让学生写总结日记、反思日记;召开总结会,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激励性评价;也可以召开成果展示会,注意要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有效总结。

四、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不能以获取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验活动、设计制作活动等实践形式“学”出来的,使自己在情感、意志领域和认知领域都得到发展。

3、没有实践,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实践,就谈不上综合实践活动理想追求。

4、问题探究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探究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

5、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指知识层面的综合,也指应用层面的综合,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差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源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

1主题设计的原则。

1、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是指学生确立的课题应来源于他们周围、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而非远离他们的生活及事件。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对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充分的尊重,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尤其是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只有着眼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才能使其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2、指向现实

指向现实是指学生确立的课题是对学生自身、社会、家庭、社区、家庭等方面有一定实际意义的主题。许多活动主题都基于学生具体问题的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我们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值得去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如“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这一主题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进行发明创造。这样,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会乐意去做,觉得他们的劳动有价值。如,有的学生出于新奇,想去研究“鬼”,很显然,这样的活动主题是违背科学真理的,也没有现实价值,反而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活动是否可行,也应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整方案。此外,活动主题切口要小。著名学者张力曾提出:“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反而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很浮浅,没有价值。”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更要选择一些切口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足球”在自主选题时,许多学生只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或者是为了追求新奇,要么题目范围很大,没有明确指向;要么不切实际,无可行性。他们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就给乙桓鎏寤幔 蔷褪抢鲜υ谘 妨⒀芯恐魈獾氖焙蚴紫纫 嵝蜒 ⒁饪翁馊妨⒌脑 颍嚎蒲 裕 尚行裕 屑壑担 腥肟谝 K 娇蒲 允侵钢魈饩 闷鹜魄茫 鄣阏 罚挥屑壑凳侵钢档萌パ芯浚 淠谌菔腔 模 匝 某沙び欣 磺腥肟谝 ∈侵秆芯康目翁庖 有〈ψ攀郑 钔诰颉?BR> 3、尊重自主

尊重自主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自己决定成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主题的选择应与儿童生理、心理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点。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譬如:学生已经从新闻媒体或周边看到了关于火灾的报道,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都市,为何火灾却不断发生呢?学生讨论后自己拟定主题:调查我们社区的消防。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激发了调查的动机。

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选择的活动主题,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选择活动主题时,要尽可能选择一些生动具体的主题,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就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主题,如:《家乡经济发展特色》。知识经验也是学生实际情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根据学习是一个不断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的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像学科课程那样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但综合实践仍以必要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因此,选择主题时,也要尽可能地估计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当的主题。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也要考虑补充方法。总之,只有充分发掘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才能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如果所选的主题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超过了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那么,在以后的实践中,学生就会因为太难而失去活动的兴趣,难以保证活动的胜利进行。同时,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4、立足学校特色

立足学校特色,即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要立足于每所学校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要着眼本校、本地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关于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强调,要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要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那么,如何体现特色呢?这就要求在活动主题的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

如本地、本校有哪些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社区教育资源中包括了各种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包括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技能技艺的居民。学生家庭中也有各种可以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展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又有一些什么局限?只有对这些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认真地分析后制定出来主题活动,才更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

5、依托社区资源

社区社会广泛的时空环境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社区环境,学校要充分挖掘这一资源环境,开展丰富的活动。如,有所学校,周边的困难企业,如纸箱厂成了他们“纸的再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麻将馆成了学生“居民娱乐休闲”调查的场所,社区一个接一个的网吧,是部分孩子喜欢光顾的地方,老师们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开展“调查网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加强了对网吧的认识,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2主题的来源。

3主题没计的方法与策略。

4主题的类型。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1活动方案的构成。

2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没计。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

l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集中体现学校特色,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作为课程建设,学校要从课程管理层面上对学校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分阶段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学习的主题具有生成性、开发性。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目标、新的活动主题、新的活动设计。而在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是事选预设好活动主题,甚至安排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学生只能在教师思维的约束下开展活动,导致一些学生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失去兴趣。有的教师甚至在展示活动中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精心排练,活动展示的并不是学生对活动的真实感受。这种全程性预设,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丢失。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

l准备阶段。

2具体实施阶段。

3不同类型活动的实施过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l如何将活动引向深入。

2学生遇到困难时。

3引导学生进行白我反思。

4安全保障工作。

5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

6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性问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l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游戏活动方式、探究活动方式、交往活动

方式、表现活动方式)。

2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教学方法(观察法,考察法、调查法、实验

法、模拟体验等等)。

3敦帅的指导任务、

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及原则

l当前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2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以此为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喜爱的教育活动。

一、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必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体验过程;尊重多元,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等。学校、教师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即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某些环节,参与是否主动积极。同时重视学生自觉参与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辑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最新版】

工作计划参考范本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最新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篇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指导思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综合实践课逐步建成了一种以校为本、校内外兼承的研究性学习的道路。为了使我们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得以更广泛的铺开,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利用学校及周边有利环境,开展以学科教学为龙头,辅助实践性研究的综合实践课及以校本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相关主题活动。因此,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把学科教学的知识点融进实践活动中去,产生主题性实践活动,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推动学生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集中使用,内容有分有合,灵活掌握。在具体实施时三到六年级每周安排两节,并严格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所有课时不得移作它用,教导处将不定时进行随堂听课检查。 另外,除了课表上安排的课时,鼓励指导教师要有吃苦精神,

鼓励他们还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不可忽视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二)教师落实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专职的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因此对从事这门课程的任何一个教师来讲,都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目前还没有专职的教师,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我们学校在教师落实上作了如下安排: 1、三、四、五、六年级各班班主任(多数为语文教师); 2、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生、家长及教师组成“导师团”,共同参与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三)实施策略: 1、制定活动目标: (1)跳出以往研究的小圈。前面的探索我们走的路可谓是举步维艰,成绩也取得了一点,经验也积累了一点,但综观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我们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资料探索的方法做研究的层面,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故我们要让学生在这学期通过观察、调查、研讨、实践等多种方法,从更广的角度去研究和开发这们课程。 (2)继续走学科整合之路。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会不

重点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教育 本文由scqingfeng贡献 本篇节选自华图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系列编委会编写的《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中的小学教育部分,包括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的目的两大部分的内容。 命题热点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发展的目标。 考点精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振兴。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高级专门人才,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越来越智能化。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教育上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每个劳动者只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西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她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经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2020年整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1].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我校深入开展 第三小学路建平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2、课程体系: 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科教学以外的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从学生方面讲,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从教师方面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教学工作的彻底颠覆。从常规教学上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入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课程间的整合,更好促进教育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3、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3)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学科综合的能力等。 4、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2)个人活动, 5、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目前,不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小学,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一般每周二三课时,学生全员参与,全体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班级或活动小组的活动。 6、课程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性是基本特性,实践性是本质特性) 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 (1)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以探究为核心,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它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和社会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1.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2.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3.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4.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二、课程原则 (1)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课程评价: 1、评价的对象:由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三部分组成。 2、评价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 3、对课程的评价:学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三部分合成。 4、对学生评价: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存放: (1)学习成果:手工、劳技、科技作品、文艺演出、调查报告、专题研究论文等; (2)多元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 5、对教师的评价:由学校行政和学生评价两部分合成。 四、工作重点 (一)、强化理论学习,贯彻听评课制度: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的培训,鼓励任课老师根据各自学科开发出一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教师继续认真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框架结构》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培养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骨干教师,让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参加各级课堂教学评比。 (二)、根据实际,合理确定活动内容 1、从日常生活中生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原来爱吃肥肉,现在都偏爱吃瘦肉了;原来爱吃新鲜蔬菜,现在爱吃野菜了。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也都能成为活动主题。这些活动的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在易行。以往的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忽视了现实生活这宝贵的资源,使学生的生活“沙漠化”。 2、从学科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分开、割裂,可以大胆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领域的知识,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3、从中外节假日中生成。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中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还有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能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愚人节到了,同学们也纷纷赶时髦,相互开开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但是,对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却一无所知。据此可引申出一个活动主题。另外,也可让学生对中外的节日进行对比。 4、从生存环境中生成。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学生一旦确立了自己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只要环境许可,随时随地都能进入一种活动状态。它能激发学生主动生成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获得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学生将伴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做活动中去,会觉得快乐无比。 (三)确保活动时间,加强过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亲历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自主构建,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我们要注重活动的过程,重

2021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21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主要是指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对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验,以及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等。 A.教育爱心 B.教育良心 C.教育威信 D.教育公正 3.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验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会倾向于肯定其人格品质。这种效应是()。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投射效应 5.从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种()的职业。 A.普遍 B.专门 C.特殊 D.专业 6.开设一门关于学习方法的课,由专门的教师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学习,这种咨询与辅导的方式属于()。 A.学科渗透式 B.协作辅导式 C.专题讲座式 D.系统讲授式 7.班级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培养,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A.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 B.交际能力 C.学习能力

D.组织能力 8.班级的规章制度、班级守则等,属于班集体构成要素中的()。 A.共同的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共同生活的准则 D.一定的心理氛围与情感纽带 9.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0.()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的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的行动。 A.道德行为 B.品德行为 C.见义勇为行为 D.模范行为 二、填空题 1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__________。

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辛店镇同源完全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3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3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1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更快适应新教材、掌握新教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特制定劳技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点拨、指导为导线,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的劳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学校和家庭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习惯。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而且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针对这种情况,了解学生比较困难,但我力争做每个学生的朋友,了解其素质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应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关心进步慢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及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

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初步树立质量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2、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手工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3、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采用合作的学习形式,创设浓厚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形成。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学以致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5、展示劳动成果,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起来。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2、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3、在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4、搞好分层教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每个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部分

800078718 一、单项选择题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 本结构。依此而建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无法判断 3.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 )。 A.盂禄B.达尔文C.利托尔诺D.汤姆逊 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特性是( )。 A.身心和谐发展B.强调培养武士和公民c.强调劳动教育D.强调农业和法律教育5.把两个及其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6.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7.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谈话法B.观察法C.作品分析法D.调查法 8.( )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A.教育测量B.教育测验C.考试D.教育评价 9.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 )。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 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1.“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12.在测验的指标中,测验的( )更为重要。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13.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A.理论加实践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C.读书加劳动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14.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15.中国古代所指的“六艺”教育是指(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设置3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实践活动2课时。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根据有关政策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2、分阶段目标 三年级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小课题调查,写调查日记。 能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生活自理。 四年级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思考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 家长组织下参加小组活动或个人社会实践。 完成一些手工制作及生活自理项目,并在周末回家时能帮助父母完成家务。 五年级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科普文章。 能独立组建活动小组,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注意人身安全。 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

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的目的。 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二、活动方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并存,具体视活动内容而定。个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鼓励优秀生拔尖,并将过程或成果交流、展示,与他人共同分享。小组活动,倡导学生优势互补,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培养相互合作精神,是活动成功必备条件。集体活动,收获的面较广。通过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体会集体同心协力产生巨大力量的道理。当然这三者不是孤立地进行,可以审时度势,兼而有之,以达到最佳的组合。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实施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其核心内容就是使课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备课、有评价、有小结。学校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指导教师教研制度、校外活动管理制度等,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走向规范化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一)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得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而且也更加要求学校加强同社会、同生活的联系;不仅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品质。这一切仅仅依靠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急切需要一种更新的、更有活力、能给社区和学校,给自身的持续发展,能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能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以他们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为进一步发挥实验中学的学科课程的优势,并使实中学生既有比较深厚的学科知识,又具有综合实践能力,拟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年级、科目及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已开展多年,在原开展的基础上,为体现活动的连续性和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全面性,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拟分别安排:初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信息、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 初二年级:信息、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初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初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和信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时数不仅要确保,而且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时间,抓住学生年龄小,喜欢动,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多安排活动,为以后的综合实践打好基础。 初二年级,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一基础上提高内在质量和层次。 初三年级,结合物理、化学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实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课内学习和课外知识运用的整合,开设学科活动课程和开设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科目:所有学科 教师:全体教职工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实验中学综合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活动课程中三大板块的基本目标是: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活动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

(完整word版)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真题2017年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真题2017年 (总分:120.00,做题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总题数:30,分数:30.00) 1.安徽省中小学行为规范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生不超过( )。 A.6小时√ B.7小时 C.8小时 D.9小时 解析: 2.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 )。 A.以体验和辨析为主 B.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C.以游戏和模拟为主√ D.以游戏和辨析为主 解析: 3.关爱小学生属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专业理念和师值中的( )。 A.职业理解和认识 B.对待小学生的行为态度√ C.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 D.个人修养与行为 解析: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综合活动实践课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国家规定比进修的课程 B.只在小学阶段开放√ C.目标是提高学生所学识让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D.包括研究性学习 解析: 5.下列关于师生关系属性不恰当的是( )。 A.教育关系 B.心里关系 C.伦理关系 D.合同关系√ 解析: 6.某老师讲授圆周的周长时,也讲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突出贡献,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理论这些知识,还增强了名族自豪感,这位教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启性原则 B.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解析: 7.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合作教学 C.复式教学 D.班级教学√ 解析: 8.一位老师把大把时间放在维护自己与新同事关系上,说明其外在生长中的( )。

A.关注任务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教学 D.关注学生 解析: 9.舒尔茨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收益这一观点体现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享用功能 解析: 10.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提倡“学思结合”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解析: 11.教师子啊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 A.教学设计 B.教学组织 C.教学决策 D.教学监控√ 解析: 12.加涅将学生学习划分为智慧技能等5种类型的依据( )。 A.不同的学习情景 B.不同的学习层次 C.不同的学习结果√ D.不同的学习水平 解析: 13.根据课程管理主题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 A.国家、地方、校本√ B.基础性、拓展性、研究型 C.工具性、知识性、实践性 D.小学、初中、高中 解析: 14.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解析: 15.再德育过程中与德育要求构成基本矛盾的是受教育者已有的( )。 A.能力水平 B.知识水平 C.品德水平√ D.年龄特征 解析: 16.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

石庙镇中心小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经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她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她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经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进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