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_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_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

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_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_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

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_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_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
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_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_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

2009年第8期N o.8,2009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 OCI AL SCIENCES

2009年8月

Aug.,2009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

杨聪敏

内容提要 社会的经济增长源于社会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消费能力决定于人们的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不仅取决于市场原则,更重要的取决于社会公平原则。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如何!扩内需,保增长?,其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人们的延时消费负担,增强人们的即时消费能力,从而提升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 分配 消费 社会保障 经济增长

作者杨聪敏,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宁波 315100)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我们需要倚重国内消费这一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消费市场的扩展依赖于人们的经济收入程度,收入的多寡决定了消费能力的高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市场原则决定了劳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报酬,这需要在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中贯彻社会公平原则,保证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公平、平等、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现实消费能力,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开始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工具引用到社会保障研究中。根据现有的文献,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按照视角和分析工具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政治经济学派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研究如何通过社会保障的互济性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代表人物是休伊特(H e w it,t1977)、卡迈隆(C ar m eron,1978)、舒尔茨(Schulz,1974)和威伦斯基(W ilensky,1975)。二是新古典学派从经济效率出发,研究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对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对储蓄率和物质资本积累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认为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对国民储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降低了国民储蓄率,妨碍了经济增长;而基金制可以提高国民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三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开发三个方面进行了相互关系研究。奥德斯和布劳尔(Peter A l d ers,D.Peter Broer,2005)认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推动工资水平提高,增加了子女教育成本,导致生育率降低,但生育率的

* 基金项目:2009年度中共中央党校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60

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降低却使劳动供给时间增加,使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结果是子女从数量向质量转变。贝克尔和默菲((Becker and M urphy,1988)认为教育和养老金福利是存在于两代人之间的!社会契约?,即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投资 教育、食物、衣服、时间等,同时下一代人在现收现付制度中为上一代人养老供款。凯姆聂兹和维格(K e m n itz andW i g ger,2000)认为个人增加教育投资,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也会提高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水平。卡特琳%米尔丝(2003)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应将社会支出引向从根本上杜绝不平等现象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化解社会风险。新的政策取向应是以促进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为核心,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总之,西方学者关于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促进公平与社会和谐)、社会保障对经济效率的研究,对于我们在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选择,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战略、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在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加快中国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赵怡(2007)通过对1989 -2005年我国的GDP为因变量,社会保障水平为自变量的分析,展示了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GDP)的关系状况,认为在当前我国急需扩张内需的情况下,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董拥军、邱长溶(2007)认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关系。尹德洪(2009)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架马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一个国家依靠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那就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反之,如果一个国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那就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同的国家应根据各自国内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决定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使它们能够相互协调,共同拉动经济的增长。张士斌(2009)认为,由于现行社会保险支出结构不甚合理,财务成本(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成本)高企,社会保障支出并不能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尽快改善社会保险的支出结构,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概括地说,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关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可持续性的关系研究不多;对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不足。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与

社会消费能力提高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而人们的现实消费能力是由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社会保障的程度决定的。社会保障的程度越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就越强。随着消费的扩张,必然促进社会生产的增长。图1通过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路径展示,反映了税收、利润与劳动力工资,生产与消费,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明国家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可能提高劳动者的现实消费能力,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由于在中国不变资本(资金)相对缺乏,而可变资本(劳动力)十分充裕,资本的价格在社会资金短缺的条件下就可能高于价值,占有更多的国民收入的份额;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条件下,就可能因劳动力的价格低于实际付出(体力和脑力支出),导致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份额不足,影响社会的消费总量。因此需要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补足劳动者因市场规律决定而失去的部分。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现代国家通常的做法是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以保证社会的公平。

第一,国民总收入在税收、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分配是一种反向比例关系,比例如何确定决定了人民的现实消费能力。国家通过税收获得的财政收入越高,企业利润(资本利润)和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就越低;在税收一定的条件下,资本获取的利润越高劳动力工资收入就越少,反之也一样。

第二,国家的总体投资率越高,现实的消费力就越低。30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而工资总额和

61

杨聪敏: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

社会消费品总额所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出现不断下

降趋势,是导致我国的国民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

原因。

图1 社会生产、分配、消费和社会保障的运作过程展示图

第三,我国投资增长较快,工资和社会消费能力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作用,我国的国民总收入呈现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但是,在经济增长的模式选择上,我国更加倚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全社

62

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职工工资增长的速度,投资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从1978年的20%左右,增加到2007年的54.61%;而职工工资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却从1978年的16%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11.23%,呈现缓慢下跌趋势,说明劳动者所创造的GDP通过资本利润和国家税收(财政收入)形式被积累下来,并大量投入再生产过程,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缓步下降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中国的投资、工资、消费变动趋势还表明以下问题:

一是1978-1992年期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投资、工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由于受到国家较为严格的控制,四者之间的比例失调并不明显。(见图2)

二是1992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对外开放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大大加快,200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全社会消费品总额,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生产发展了劳动者所占的份额却下降了,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分配发生了问题,人民收入的相对下降使国内消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是依靠投资拉动的,其中出口是重要的因素。当外部经济发生剧烈波动时,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必然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停产倒闭,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见图3)

三是为了抵御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希望能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至于下降得过分剧烈。暂不说匆忙决定的投资项目可能导致巨大的浪费,就我国对投资拉动增长的思路来说,并没有根本改变,消费的作用没有得

63

杨聪敏: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图4 中国主要年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消费趋势图(1978-2007) 单位:元

注: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绘制。

到应有重视。

再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虽然看到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发现拉动消费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调整人们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这种调整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至今步履艰难;或者说,在当今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可能。政府也看到了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也可能拉动内需,但由于大量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可以用来增加社会保障的资金数额有限,更不要说历史欠帐需要偿还,大量新的支出需要增加。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对此,本人认为投资能保证经济增长,消费也能促进经济增长,两个方面谁轻谁重,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区别对待。在当前外贸萎缩的情况下,需要更加注重国内的消费市场。

三、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

从个人的消费需求看,包括即时消费和延时消费两部分,在劳动者经济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反比例关系。社会保障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们现实的消费能力和欲望,产生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这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促使企业扩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从经济增长的目的看,增长不仅是某些人增加财富,更重要的是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有全体人民拥有消费能力,社会的经济增长才有牢固的基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消费的基础在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我国内需消费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原因是什么?考察改革开放后的投资、工资、消费变动趋势,就会发现1992年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在生产领域建立了市场机制,但在社会分配领域没有同步实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或者说,没有按照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原则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导致社会财富向少部份人集中,这是背离社会主义建设宗旨的。相关资料表明,即使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人们的收入差距达120倍;但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国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将人们的生活差距缩小到4倍。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公平、平等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有必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重大改革。

第二,从社会的公平、公正看,由于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居民能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待遇,而农村居民却需要由自己来保障,使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收入不能转化为现实消费能力,农村消费市场的不足是制约经济扩张的瓶颈。要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见图4)

应当看到,尽管多年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绝对数上都分别持续增加,但相对差距却进一步拉大。1998年至2007年的10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425元增加到13786元,年均增长15 41%;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则由2162元增加到4140元,年均增长9 15%,二者相差6 15个百分点;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1998年的3263元,扩大到2007年的

64

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9645元,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2 51&1扩大到3 33&1。城乡居民收入本来就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居民纯收入基数本来就低,而发展速度又如此悬殊,造成差距越来越大。从消费支出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元增加到2007年的3224元,30年间增加27 79倍;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元增加到2007年的9997元,30年间增加32 14倍;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额的绝对值看,1978年二者差额是195 1元,2007年二者差额扩大到6773元;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额比例看,1978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的37 31%,2007年则下降到32 25%,30年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能力下降了5个多百分点。?这说明农村居民利益受损,也是国内需求不旺的原因之一。

第三,从即时消费与延时消费的关系看,在社会生产率和财富一定的情况下,即时消费与延时消费是一种反向比例关系,要增加现实的即时消费量就需要减少延时消费的存储量。中国不能说!没有钱?,2008年全社会居民存款达到221503亿元,企业存款164386亿元,(人民为什么不敢花钱,主要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占全国人口54 3%)的农村人口没有完全的社会保障覆盖,他们需要节衣缩食,为生老病死和子女教育进行储蓄。而消费主要是人民一般的日常生活支出,老百姓手里没钱或者钱不多,怎能消费?所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将延时消费转变即时消费的关键所在。

第四,在我国利益分配格局暂时不能根本改变之前,国家通过二次分配,将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保障倾斜,尤其是解除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对提高社会消费能力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方面增加国家的支出部分,会相应减少个人的负担,而个人负担的减少则会增加消费能力;国家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也会将一定的储蓄存款转化为现实消费品需求,从而促使经济增长。

四、教育保障(人力资本投资)与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国基本实现了人的生存保障,但社会进步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保障,这就需要将教育保障纳入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范围。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承继?,国家和个人增加教育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当代人的人力资本素质,也会提高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水平。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包含人的生存保障,更重要的是包含着人的发展保障。国家增加社会保障中的人力资本投入,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快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一,前些年在!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导向下,本应由国家支出的教育费用转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而且高校教育的收费日益高涨。估计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费用约为15000元左右,而一个农民家庭夫妻俩一年的全国平均收入不过1万元,城镇居民家庭也只有3万多元。所以,增加国家的教育投入,对减轻人民的教育负担意义重大。同时,老百姓教育负担的减轻,也增加了潜在的消费能力。

第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动力,同时也是缩小人群之间社会地位差别的重要因素。因为仅靠物质资本积累是不能避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的。如果我们考虑到人力资本因素,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实现边际收益递增并推动经济不断增长。首先,人力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者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程度越高,越能够适应科技进步,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就越强。劳动者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劳动技能和知识的!自我积累?,就能不断地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当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不变时,人力资本的增加提高了实际有效劳动力的投入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其次,人力资本通过提高物的边际生产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设备的产出能效和资源的利用效能,即在不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产出水平。而且人力资本还能通过劳动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先进的物质资本用于生产活动,加速设备的更新和改良,促进经济增长。再次,人力资本的流动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

65

杨聪敏: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

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劳动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必然在地区、产业之间发生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改变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劳动力供求结构,改变地区的产业结构并形成新!增长极?,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

第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保障。教育对国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竞争力,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公共利益。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恩格斯在1845年就明确指出: !一切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分享科学的成果。?+!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显然,马恩所论述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包含两层深刻的含义:其一,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其二,教育为每个人的智力和能力平等发展提供服务。增加教育投入,减轻人民的教育负担,保障人的发展条件,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结构和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008年全国人均GDP实现3300多美元,达到了世界中等国家的经济水平,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时机已经成熟。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公正、平等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刺激国内消费、减缓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公平发展机制的必然要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增加社会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注释: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09年2月26日。

)实际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比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更高,现有的数据是根据常住人口统计的,大量进城的农民工被包括在城市人口之内,而现实情况是农民工不能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待遇的。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93、614页。

参考文献:

1 邓大松、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张秀英:#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 许永兵:#消费行为与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蔡昉主编:#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5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 董克用主编:#中国经济改革30年(社会保障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 郑功成主笔:#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 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 陈宏:#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9 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 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 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 俞伯灵

(上接第29页)的运行将影响欧盟经济周期的运行轨迹,当前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助于欧盟各国走出当前的经济低迷,实现经济的早日复苏。

主要参考文献:

1.Bary sch,K.,G rant,C.and L eonard,M.(2005),

E m brac i ng the D ragon:The E U's P artnersh i p w it h Ch i na, Cen tre for European R eform,L ondon.

2.F redri k Er i xon,P atr i ck M esser li n and R azeen Sall y,Ch i na s'T rade Po li cy Post-W to A ccessi on:F ocus O n Ch i na -Eu R elations,wo rking paper,2008.

3.M ushtaq H ussa i n,F ranca F aes-Cann ito,Surp l us in EU trade i n serv ices w ith BR I C1countr i es i n2006,European Comm i ssi on Eurostat,40/2008.

4.史艳娜:#中国与欧盟的产业内贸易研究?,硕士论文,2007年。

5.宋玉华等:#世界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版。

责任编辑 董希望

66

ZHEJI A NG S OCI AL SCI ENCES N o.8,Augu st2009 Logic Paradox Analysis on SocialW e lfare andM oralW elfare(55) Zhao D ingdong(School of E cono m ics,H angzhou Nor m a lUn i v ersity,H angzhou310036)

L eiT iany i(Depart m ent of Socio l o gy,Northeast Nor m alUn i v ersity,Changchun130031) Abst ract:Gover nm en,t the m ost authoritative soc i a l organ izati o n,is to m anage pub lic affa irs,prov ide w e lfare ser v ices for the co mm un ity.The log ic m istake of Soc i a liza ti o n for socia lw e lfare is that it v i o lated the ulti m ate goal of a ll t h e peop le shari n g the fruits o f refor m and deve l o pm ent i n Ch i n a?s soc ialistm arket econo m y.Therefo re,w e can not streng then t h e soc ialization of socia lw e lfare because o f so m e soc ialwe lfare issues i n t h e process of m ar ke.t M ora l ob li g ati o n o f the Governm ent is t h e val u e botto m li n e o f the concept evo l u ti o n f o r China?s socialw e lfare.The state do m i n ant position o f responsibility m ust still be confir m ed in-depth refor m ofm arket-oriented.

K eyw ords:Socia lizati o n of Socia lW e lfare,M ora lFuncti o ns,the I nterests o f Co-Ord i n ation

On t he Social Secur ity and Econo m ic Grow t h To Explore t he R e l a tionship bet w een t he Social Security Syste m of D istribution,Consu m ption and Econo m ic G row t h(60) Yang Congm in(N i n gbo Co llege ofH ealth Sc iences,N i n gbo315100) Abst ract:The econo m ic gro w t h is attributed to t h e continuous i m prove m ent of social consu m pti o n,and t h e spending pow er is close ly re lated to people?s inco m e distribution.Rati o na l distribution o f national i n co m e depends no t only on m ar ket pri n c i p les bu,t m ore i m portantly,on the pri n ciple o f socia l equality.Under the current situa ti o n o f wo rl d fi n ancial crisi s,to achieve the goal to!Expand I nternal D e m ands and Ensure Gro w t h?,Ch i n a should focus on raisi n g t h e i n co m e level o f ord i n ary w or kers,estab lishing integ rated ur ban and rural soc i a l security syste m,reduci n g the bur den of de layed consu m pti o n,and enhancing peop l e?s i m m e diate spending po w er,so as to enhance consum er de m and,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expand pr oducti o n scale, and susta i n econo m ic gro w th.

K eyw ords:D i s tribution,Consum ption,Social Security,Econo m i c G ro w th

C ritique and R econstruction of R eason

from the P erspective of Universal Prag m atics(67)

Zhang Yunlong(NanJi n g U niversity,N anJi n g210093)

Abst ract:The phil o sophy of consc i o usness i n m odern ti m e br ought the ph ilosophy crisis o fm odern ity be cause o f the t h i n king m odel of subject-ob ject dual opposites and i n str um ental rationality and caused critique fro m different fi e l d s.H o w ever,for no t understand i n g the essence o f ph 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this critique is only no isy discourse o f deconstructi n g reason and not go i n g out of the shackles of ph il o sophy o f consc i o usness f u nda m https://www.doczj.com/doc/c82178007.html,i n g the theories of modern li n guistic ph ilosophy,H aber m as established t h e!reconstr uction science?,that is universa l prag m ati c s,to deter m i n e the basic rules of i n teraction and co mm un ication.It m akes reason take root in life w orl d and provides a possi b le w ay out of t h e!ir on cage?consc i o us ph il o sophy.

K eyw ords:Philosophy of Consc i o usness,Un i v ersal Prag m atics,Co mm un icative Rati o na lity,L ife-W orl d

A Br ief Analysis ofW ang Guowe i and Chen Y i n que?s A cade m ic C oncepts andM ethods(74)

L i u K ed i(College o fH u m anities,H angzhou Nor m alUn i v ersity,H angzhou310036) Abst ract:W ang Guo w eiw as the founder o fmodern Chinese acade m ic syste m before Chen Y i n que devel oped t h e cause w ithout thro w i n g a w ay the acade m ic concepts and study i n g rules estab lished by both.A s re gards acade m ics,Bo t h W ang and Chen attached great i m po rtance to acade m ic i n dependence and i d eo log ica l freedo m and m ore i m portance to acade m ic ne w i n venti o n to avoid dog m atis m.W hereas concerning the use of m aterials,the for m er gave pr i o rity to ne w ones wh ile the latter to the old ones to discover ne w prob le m s.D if ferent pri o rities led to the sa m e ai m:m ake a contri b uti o n to the i n dependence and progress o fm oder n Ch i n ese acade m ics and exp l o re the rev i v i n g r oad o f Chinese cu lture.

K eyw ords:W ang Guo w e,i Chen Y inque,A cade m ic Concepts

127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王海玲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它具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4)社会保障的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5)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6)社会保障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还是一种社会政策,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对社会保障最简洁的概括。

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上讲,参加社会保险是公民的义务,获得社会保障并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公民的权利。从政府职能上讲,对公民实行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基本责任。 (二)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臵和社会互助等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其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

社会保障学参考答案

最先把医疗保险制度化的国家是(),188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任务一试题(2014) 一、判断 3 、对受保人提供资助或直接服务的措施,通常称为“实物补助”方案。 A、正确 B、错误 9 、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规定,凡是工资收入每月低于200新元的雇员,一律免缴社会保障费,而由其所在企业的雇主代缴。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 、瑞典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医疗实物补贴和医疗补贴两部分。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10 、社会救助的核心范畴是贫困,即确定该地区或该社会应否进行救助的关键是确定贫困。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4 、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是民间公益社会团体,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2 、英国规定劳动者一年内必须缴纳保险费26周,并且上一年度已经缴费50周,才能享受疾病津贴。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5 、英国的国民卫生保健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国家作为提供全体国民健康的责任主体。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8 、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合作医疗的资金应该是来源于农民个人的缴费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7 、我国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铺开。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6 、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避开使用“失业”这个概念,而沿用待业。 A、正确 B、错误 C、 二、名词解释 3 、社会保障基金 1 、慈善机构 2 、受益基准制 三、不定项选择 6 、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国家保障制 B、企业保障制 C、个人保障制 D、乡村集体保障 E、农村居民保障制 F、城市居民保障制 参考答案:A, B, D 25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为各国制定社

关于某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稳定石”和“调节器”。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实现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全岛开放开发的支撑。为了加强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推平潭“后大桥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根据政协工作安排,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以维持最低生存为目标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一是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深入。我县低保制度从2004年开始全面启动,至2009年4月底止,工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有7489户、16622人,全额低保的对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发放低保金111.105万元,人均月补差51.56元,全额补助对象人月均100元。城镇低保从1998年试行以来,低保对象已扩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标准单人户为155元,多人户为

145元。月发放低保金12.998万元,人均月补差70.99元。二是各种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我县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建立实施了多项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卓有成效,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家庭医疗救助标准,将农村低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50%,五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社会救助不断推进,落实了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房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二)以维持温饱水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险逐步完善。截止2009年4月,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852家,在职缴费职工9999人,退休职工5432人,养老基金收入944万元,支出168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万元,基金支出26.47万元,历年滚存节余161.93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万元,历年滚存节余208.2万元。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9273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500.87万元,支出274.78万元,居民医保参保人员28638人,累计节余540.78万元。机关社保共有投保单位290个,在职参保人员7262人、离退休人员3235人,实现基金收入312809万元,历年滚存节余4594.61万元。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新农合工作运行平稳。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内容提要】自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数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但从根本看,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急待继续建立和完善。本文即围绕该问题展开浅层次的论述,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现状,不足,对策,意义

前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完全意义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条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当前全国发展议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项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之快显而易见,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不保险,下岗人员基本生活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模块共同运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该体系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已初见成效。人民的生活已有较好的保障和改善。但是,目前的成绩并不能掩盖现行制度的缺点和不足,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要符合整个国情的发展要求,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SOCIALSECURITY)亦可理解为社会安全,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基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遭受意外灾害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概括地说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五大体系。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制度之一,由国家建立并实行。同时,国家必须立法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的调整。所有相关法律总称社会保障法,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和实施依据。建设一个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个人国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途径,被称为“铁血宰相”的贝斯麦曾说:“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士最安分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从现实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有切身关系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活动迅速和世界接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随着外来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使下岗和失业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为市场经济创建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避免了下岗人员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保证了社会稳定。从未来的角度看,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但养老金的需求增加,而且医疗需求也将大幅上升。我们人口老龄化具有的三个特点:规模大,速度快,底子薄。更说明了在当前社会建立以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政策更加配套、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稳健. 坚持三个原则,把握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保障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尽力而为,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二是坚持从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三是坚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注意把握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注意保持有关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衔接配套,注意采取平稳可行和符合国情国力的过渡措施,避免社会矛盾的发生。 推进四个转变,强化社会保障意识。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市和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二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三是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四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单位管理为主向由社会机构提供管理和服务转变。

完善三个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稳定可靠多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通过利益导向鼓励参保缴费,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统筹调剂机制,将养老、失业保险金的下拨与上解挂钩,与扩面征缴情况挂钩,对基金困难的地方,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调剂金予以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机制,及时落实参保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积极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优势企业对慈善机构进行捐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定点挂钩、定向捐赠、结对认养等方式,参与集中供养。 强化两项措施,夯实社会保障基础。一是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严肃查处不参加社会保险、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服务对象跟踪一生、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块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

社会保障学网上任务参考答案分解

任务二-(学号1444001202155)试题(2014) 一、判断 1 、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人寿保险一样,不存在保障待遇标准化问题,遵循的是“多投多保、少投少保”的原则。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2 、在新加坡,加入公积金的成员每人都有三个账户,普通账户、特别账户和保健储蓄账户。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3 、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是民间公益社会团体,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 A、正确 B、错误 C、 参考答案:A 6 、养老保险统筹账户与医疗保险统筹账户比较中,在账户作用方面,前者保障劳动者医疗费用的支出,属于支出保障,后者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收入,属于收入保障。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7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教会组织的慈善济贫活动,后随着英国两部《济贫法》的颁发,逐渐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救济。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8 、“下岗”这个概念是8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新名词。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9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在账户构成比较中,前者个人出资较多,企业或用人单位负担相对较小,后者个人出资少,企业或用人单位负担相对较大。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0 、实行福利国家型的全民保险养老制度的国家是新加坡。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二、名词解释 1 、灾难救助 参考答案: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等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 2 、医疗社会保险费用中的扣除法

参考答案: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这个规定的数额就被称为起付线费。 3 、自愿失业 参考答案:工资未能随劳动情况的变化和自动调整,因而劳动者不能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愿降低收入水平而自动放弃工作。 三、不定项选择 1 、实行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 B、新加坡 C、德国 D、前苏联 参考答案:B 4 、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中最古老的项目,始建于(),后迅速向其他工业化国家推进。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参考答案:C 5 、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国家有:() A、美国 B、新加坡 C、日本 D、智利 E、法国 F、瑞典 参考答案:A, C 6 、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遵循的原则是:() A、国家强制实施的原则 B、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C、养老金与居民生活指数同步增长的原则 D、自我保障的原则 E、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F、养老金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原则 参考答案:B, C, E, F 8 、实行扩面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的省份有:() A、广东 B、深圳 C、河南 D、陕西 E、甘肃 F、北京 参考答案:A, B, C, D, E 9 、实行由雇主和受保人分担的失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的国家是:()

常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常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劳动工会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常政发[2012]138号 【发布部门】常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9.05 【实施日期】2012.09.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常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常政发〔2012〕138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为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苏发〔2011〕22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28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

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法为重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稳步提高待遇标准,着力提升统筹层次,巩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城乡、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保体系更加优化。围绕人人享有更高水平保障的目标,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强化城乡统筹,推进政策整合,促进相互衔接,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功能,发挥工伤保险制度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作用。 (二)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到2015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三)待遇保障更加有力。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待遇调整机制。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 (四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习题(含答案要点)[1]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A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B.部分社会成员 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一种 B.二种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 B.英国C.德国 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 B.三种 C.四种D.五种 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 响? 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 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 B.英国 C.德国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模式的初探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模式的初探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发展日益步入正常轨道的现阶段,从宏观上系统地考察并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道路已经显得必要而且迫切了。社会保障改革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探索,也充分暴露出传统社保制度的缺陷和各种改革方案在实践中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仅作为配套工程难以发挥其主要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要摆脱改革滞后的局面,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改变社保制度被动配套的改革推进方式,把社会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作为整个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主体工程,并主动性地推进,把社保改革真正引入快车道,使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创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和保证 创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综合国力,造福于人类和社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完善市场机制,保障人才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兴旺劳动力市场,作用重大。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企业和劳动者既有机遇又有风险,市场规律自发地倾向激励强者,而不会保护弱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运用“大数法则”的原理来分散劳动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缺陷的一个弥补。因此建立社

会保障体系是实现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需要,保护合法权益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才会具有充分的效力,才能维护社会安定,真正反映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原则。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各地相继加快社保改革的进程,出台了许多新的改革措施。因此,要因势利导,把社保纳入市场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实现劳动力配置——合理流动(或失业)——社会保险的良性循环,使企业和个人充分认识社会保险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保改革,促进社会稳定,文明、进步。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配套工程,它实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营销者,成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因而要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丢下包袱,轻装上阵,改变企业办社会的传统做法,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二、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已初步形成。如上海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军人优抚、医疗保障及再就业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又有成效的工作,使其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为全国各地做出了表率,成绩斐然。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全国尚处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残疾、死亡、灾害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时,社会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是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确保公民基本生活权利而制定的安全保障制度。它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对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的弥补,也是为了纠正市场经济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或者说实质上不平等而作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经过社会资源的调节和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进而保障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成果。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文明成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群体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途径注意的问题 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转型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要载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

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战略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基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一五”时期,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以完善城镇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城乡保障制度接轨。同时,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及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安全网。建立和谐社会最大的挑战,是建立覆盖城乡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主要体现效率因素,难以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弥补收入分配领域的缺陷,实现社会相对公平。随着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收入差距总体来说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如果不注意及时加以矫正,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十世纪拉美地区有的国家发展很快,由于只重视效率而忽视了社会的公平,结果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化,社会问题积累造成严重危机,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缺乏社会公平,效率也难以持久。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一

申论范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申论范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兼顾公平效率完善社保制度当前,新常态环境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地在此方面纷纷出现一些探索和实践。部分一线城 市,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明确责任科学规划,下狠心、怀决心,持恒心,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顽疾,保障了住有所居,促进了社会公平。 然而,从养老保险断保现象迭出,到“看病难、看病贵”人们习以为常;从异地高考政策艰难破冰,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对较低;从社会保障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较为悬殊,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紊乱…… 凡此总总,无不凸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效率和保障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关乎社会成员能动性的激发,关乎着民心所向政通人和。一言以蔽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辙,不可偏废。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手段,能够调节社会不同阶层收入再分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是民生工作的兜底网。俯瞰荷兰,各方高度重视,制定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政策,实行全民社会保障;反观国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举步维艰,缘何社会保障发展不尽 如人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两者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是效率的最终归宿。从吴兢“治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到王夫之“论天下者, 必循天下公”,再到何启“公与平者,国之基址也”……无不凸显出社会保障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必须关注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互助救济,扶危济困,嘘寒问暖,保障公平,是其应有之义,是其建立初衷。倘若本末倒置,过度追求效率,忽视公平,将会产生马太效应,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因此,必须关注民心,倾听民意,重视公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方能为社会保障制度锦上添花,保驾护航,添砖加瓦。 社会保障制度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工作最重要的灵魂,是提高效率。过分关注公平,忽视效率 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一些人,会逐渐形成社会保障的惰性,导致更多“懒汉”产生。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过高的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会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出现财政赤字和预算透支。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更需要我们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率运行。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支出水平,不能“摊大饼”,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多元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犹如一颗定心丸,是弱势群体的保护伞,能够打开社会稳定的安全之阀。 治国莫先于公,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之要,在于公平,要做到一把尺子来丈量。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提升效率才能奠 定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之一生,命途多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坎坷挫折是常态。上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2]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2]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以为着社会保障要由()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国家)(国家)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安全)[2] 5。社会的提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2]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 [2]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 8.从共性上看,()、()、()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2]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方向发展。(多样化)(复杂化)[3] 10.社会保障理论由()、()、()三大部分构成。(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3]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3]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为起点。(制度)[3]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3]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美国)[3]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3]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P7)[9] ——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 2、就业关联制度(P12) ——就业关联制度是对受保人提供保护的一种方法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它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 3、普遍保障制度(P12) ——是对受保人提供保护的一种方法,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资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其中部分保障资金来自工人和雇主交纳的保险金。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 于明7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越发明显,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浮出睡眠。为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来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而达到通过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使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转型的顺利。 [关键词]保障社会问题市场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要求而逐步确定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保障体制还很不完善。如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日益重要起来,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关系到政治局势的安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能否顺利渡过这一关键时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保证。因此本文就

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实施状况,针对一些问题做出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值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 1.存在的问题 国家包揽过多,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同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完全从过去多功能合一的单位制角色中转换过来,也有着较重的负担。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存在供给等级制平均主义的事实,在社会保障供给上,我国存在着混合制度,还有补充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这些问题都凸现出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合理性。 2.具体表现 从国外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都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但从我国的现状看,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是企业支付,少量部分由国家补充,个人很少缴纳。不能很好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责原则。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向企业统筹的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30%,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住房公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的筹资比例之合,平均水平已超过工资总额的40%,而向个人筹集的比例仅为工资总额的3%—5%。而在供给上,政府职员和国有企业单位职员享有收益基准制的保障。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职工更多的依靠自身公款的积累,农民家庭则主要依靠自己家庭积累来保障养老及医疗。这似乎隐藏着有可能存在按人或地区划分,区别执行收益基准制及供款基准制的混合制度。这种体制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不能

社会保障作业及答案

社会保障学 第一章导论 1、【57035】(单项选择题)“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 A.英国《济贫法》 B.美国《社会保障法》 C.英国《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 D.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答案】B 2、【57036】(单项选择题)下列有关社会保障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化 B.统一化 C.福利性 D.公平性 【答案】B 3、【57038】(单项选择题)现代社会保险制度起源于()。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B 4、【57040】(单项选择题)社会保障追求的最终目标是()。 A.社会安全 B.社会公平和正义 C.推动经济发展 D.消除贫困 【答案】B 5、【82530】(简答题)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答案】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都是社会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 (1)对象不同 ①社会保险: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劳动者; ②社会救助:没有固定收入,失去生活来源或无法维持最低生活的老弱病残、孤儿、鳏寡孤独者; ③社会福利:全体社会成员。 (2)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 ①社会保险:劳动者个人要缴纳部分保险费,作为享受待遇的前提条件。缴费义务与享受待遇的权力相辅相成,体现部分义务对应全部权利的关系; ②社会救助:不需要受保障者履行缴费义务,是受益者单方面的权利; ③社会福利:福利设施部分免费,部分低收费,福利生产则需要受益者付出劳动代价,国家给与政策扶持和减免税待遇。 (3)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高的;社会救助的水平则是最低的,社会福利往往只能照顾受益者本人。 (4)管理与实施方式不同 社会保险由政府统一管理并按统一标准加以实施,以统一、强制性为基本特征;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更多的是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加以实施。 (5)保障的目标和手段不同 ①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采用"投入-返还"式的"与就业关联"的手段; ②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采用"选择性"的"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手段; ③社会福利提高生活质量,采用"普遍性"与"按人头发放"的手段。 6、【82532】(简答题)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政治上,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分别说明。 2.经济上,分三层,第一层次,调节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第二层次,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第三层次,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3.社会发展领域,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 7、【82525】(多项选择题)下列保险项目中属于社会保障范围的是()。 A.军人福利 B.社会救助 C.人寿保险 D.社会互助 E.火灾保险 【答案】A,B,D 8、【82526】(多项选择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必备四要素是指()。 A.依法建立 B.效率优先 C.突出以人为本 D.具有经济福利性 E.属于社会行为 【答案】A,C,D,E 9、【82527】(多项选择题)社会保障的功能包括()。 A.稳定功能 B.政党的政治竞争工具 C.调节功能 D.促进发展功能 E.防范风险功能 【答案】A,C,D,E 10、【82529】(多项选择题)社会保障的三个层次是()。 A.经济保障 B.服务保障 C.政治权力保障 D.精神保障 E.全面保障 【答案】A,B,D

浅析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论文 题目:中国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号: 姓名:姚利平 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11人力资源管理(1)班 指导教师:易艳玲 完成时间: 05月 20

中国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 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担负着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使命。文章简要阐述了当前加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制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对策 0.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可是,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及特点 1.1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中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不但覆盖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

工,还将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它企业的职工覆盖进来。“中国将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其中城镇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要达到3.05亿人。新农保、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要达到3.6亿人、4.75亿人、1.82亿人和1.42亿人。同时,将研究探索建立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登记管理制度。截至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9】”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使老年、失业、患病、工伤等低收入社会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 1.2建立了多方共担的筹资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企业、职工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其中,企业和职工各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弥补地方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养老金支付缺口。,国务院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经过中央财政拨款、减持国有股及其它方式筹集社会保障的战略性储备资金。多方共担的新机制的建立,拓宽了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也增强了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 1.3创新了社会保险制度模式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残疾、死亡、灾害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时,社会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确保公民基本生活权利而制定的安全保障制度。它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对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的弥补,也是为了纠正市场经济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或者说实质上不平等而作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通过社会资源的调节和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进而保障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成果。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文明成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群体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途径注意的问题 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转型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要载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战略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基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一五”时期,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以完善城镇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城乡保障制度接轨。同时,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及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安全网。建立和谐社会最大的挑战,是建立覆盖城乡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主要体现效率因素,难以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收入分配领域的缺陷,实现社会相对公平。随着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收入差距总体来说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如果不注意及时加以矫正,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十世纪拉美地区有的国家发展很快,由于只重视效率而忽视了社会的公平,结果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化,社会问题积累造成严重危机,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缺乏社会公平,效率也难以持久。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安全网”作用。要从根本上理顺我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劳动关系的转变、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冲突、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等复杂格局,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发挥应有的调节和保障作用。 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到位之后,社会保障支出本身就创造GDP,同时可以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开启消费的闸门,将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消费率,从而实现经济由投资拉动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增长。消费率提高还将带动就业率、投资率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