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疯狂追星常会是一种心理疾病

疯狂追星常会是一种心理疾病

疯狂追星常会是一种心理疾病
疯狂追星常会是一种心理疾病

疯狂追星常会是一种心理疾病

2010-01-18中国文化传媒网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月8日报道,如果猫王还在世,今年的1月8日应该是他75岁生日。猫王的音乐风格以及他的舞姿都堪称独特。对于他稳固的巨星地位以及无数狂热粉丝,我们可以通过最基本的心理学规律、名人崇拜历史以及流行文化和科技趋势来解释。

心理学家称,猫王现象只是名人狂热心理学现象中的极端案例。这些万众瞩目的名人因事业、财富和光鲜的外表,受到大家的敬仰。当然,崇拜名人的现象还跟一些因素有关,例如性格、宗教信仰(不包括极度虔诚的信徒)、心理状态(性格孤僻的人可以通过假想与偶像交流而寻求心里慰藉)。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亚当·加林斯基说:“人们常常与偶像名人建立起一种假想的、虚幻的社会关系。与其他渴望一样,人们经常会感受到这种社交渴望。”

狂热的粉丝群不断壮大,一方面要感谢信息社会的科技发达,让我们能够实时了解偶像的一举一动,同时也与现今社会中一些人愈加严重的自恋情结有关。

追星族也分三六九等,等级最轻的也就是翻翻《人物》杂志,看看自己感兴趣的明星,而极端的追星族则被科学家归入精神疾病的范围。

“有些人真的是很狂热,他们会不时地在网上搜索偶像的动向,并在心里把偶像当成朋友或者亲戚。”曾著有《名人崇拜》的名人文化专家库珀·劳伦斯说,“当然,还有极少数人更极端,他们真的觉得自己在和偶像对话。”

名人崇拜热潮有增无减,已逐步影响到了现今的少年。2006年美国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7岁至11岁的儿童中,追星已经成为他们兴趣之首,孩子们对明星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玩具和其他为儿童度身定做的消遣。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喜欢将有钱有势的人捧上崇拜的宝座。

“每个文化都有类似特权阶层的人物,既然我们没有君主制,就得有人来充当这种角色。”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媒体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斯图尔特·菲施澳夫说,对于这些贵族,得意时,人人敬仰之甚至将之捧上天;失意时,人人唾弃之甚至墙倒众人推。“对历史的研究显示,人类社会总是需要崇拜对象,这种崇拜对象通常是比较特殊的人,可能是最佳猎人、最佳运动员,也可能是最美丽、最聪明或是最高尚的人。”

追捧名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明星无处不在,充斥各大媒体。他们看起来既成功又光鲜,拥有普通人所向往的一切。人们倾向于效仿自己喜欢的人,尤其是拥有常人所没有的东西的名人。

了解了自己喜爱明星的性格特点及生活点滴,人们便会幻想自己与之有关。有些粉丝会觉得他们跟偶像息息相关,认为自己和偶像熟识,偶像也认识自己。但事实是,这根本就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偶像根本不知道你是哪号人物。

然而,有研究称,这种一厢情愿的名人崇拜可以令自卑的人重拾自信。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因

为有了偶像而变得精彩,他们还可以和其他崇拜者建立社会联系。对极端狂热的粉丝来说,窥视偶像的一切会令他们激动不已。

某些特定人群会更容易陷入疯狂的偶像崇拜中。例如年轻人,他们的个性尚未定型,加之现今社会铺天盖地的造星运动,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少年便成为狂热崇拜的高危人群。

另外还有一些人也特别容易成为追星族,尤其是那些与社会脱节、外表不佳或是正在经历人生低潮的人。有一小部分狂热的追星族是心理有缺陷的人,例如,性格暴躁、自闭、自大、具有冲动型人格的人。

科学家称,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全社会的这股追星狂热有增无减。尤其是自恋的人追起星来会更狂热,他们认为自己很优秀,有资格享受到明星式的待遇,过明星式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许多人想成为明星的社会,造就了名人崇拜的畸型发展。

常见的心理疾病

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1、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需精神科专科医生来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神经症:是公认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根据ICD-9中规定,分为十类:A焦虑神经症、B歇斯底里(我国译为癔病)、C恐怖症、D强迫症、E抑郁症、F神经衰弱、G人格障碍、H疑病症、I其它神经症性障碍、J未定型; 3、其它心理疾病:A性倒错、B性变态(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恋物症、异装症),以上病症又叫性偏移。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复杂的一种,是脑的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曾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现划为大脑疾病。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统计资料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 资料: ●每年有200万以上的成年美国罹患精神分裂症,其中有1/10承认有过自杀行为。

●在美国,尽管仅1%的人群患有谨慎心理性疾病,然而,光精神分裂症所占用的消耗费用占所有精神心理性疾病费用的22%。 ●精神分裂症病人所占用的病床数占所有因精神心理性疾病住院的22%。 哪些人患精神分裂症? 尽管男女均可发生精神分裂症,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岁起病,而女性常在20岁以后至30多岁起病。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以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但每个患者表现有差异,症状包括: ●对现实的歪曲知觉 ●意识混乱 ●多疑 ●错觉 ●幻觉 ●思维紊乱 ●情绪失控 ●感情平淡(情感表达) ●工作和学习困难 ●缺乏密切的人际关系/社交退缩 ●夸大自身价值和/或不现实自我评价过高

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

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 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 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疾病,欢迎阅 读! 抑郁症的具体表现: 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头痛、背痛等各种躯体疼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失眠、早醒 引起抑郁症的原因: 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家庭婚姻问题等 中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饮酒用药成瘾 抑郁症的治疗: 目前治疗抑郁症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战胜抑郁的最有效的方法。 焦虑症分为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症。 慢性焦虑症——又称广泛性焦虑症。无明确原因下对现实问题过分担心烦恼,将百分之一可能发生的事当成百分发生。 常见症状有心悸、失眠、疲乏、神经过敏、胸闷、气急、烦躁。 急性焦虑症——也叫惊恐发作。在无诱因或有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病,感到莫名其妙的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心脏剧烈 跳动、呼吸困难。

发作时间短,一般为5—20分钟,就可自行缓解患者一切恢复如常。但可突然发作,有些人担心不知何时会发作,不敢一个人在家及外出。 焦虑症的治疗:与抑郁症一样,要双管齐下: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疑病症是患者对自身的健康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疾病,但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能消除患者对自身健康固有的成见。 患者的性格特征是: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对自身的健康情况特别关心,要求十全十美,好反复思索。 疑病症的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缺陷有一定的关系。错误的传统观念,既往的经历,如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疾病,以及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对疑病观念的'形成都可产生不良的影响。 疑病症的治疗:在排除躯体疾病,诊断确定之后,应停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在此基础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战胜疑病症的最好方法。 失眠分入睡困难,或浅睡多梦,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伴有心烦、畏光、怕声,头昏、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有: 引起失眠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疾病,也就是说失眠是心理疾病最普遍的症状,比如焦虑时常难以入睡,抑郁则容易早醒。 某些食物如咖啡和茶;某些减肥药、降压药(如:利血平)、消炎止痛药。 太冷或太热、噪音等。 失眠的治疗 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抑郁症引起的抗抑郁治疗,焦虑症的抗焦虑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几种常见心理治疗技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目前都归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畴,但它们确实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心理学操作技术。当然,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许多心理咨询门诊实际上也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心理咨询似乎与心理治疗同义。在国外,虽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不同名称,帮助者与求助者也有不同称谓,但人们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有无不同,仍有争议。一些人不赞成对二者进行区分。他们把咨询与心理治疗当作同义词来看待。另一些人则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又在二者究竟有何不同上意见分歧。美国人哈恩(M. E. Hahn)的一段话经常被人们引用:“据我所知,极少有咨询工作者和心理治疗专家对已有的在咨询与治疗之间的明确区分感到满意……意见最一致的几点是:(1)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者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又被咨询者看作是咨询;(4)尽管如此,咨询和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必然先给心理治疗下定义。按照给各类事物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心理治疗的定义只有一句话:“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的定义也是如此:“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从定义的内涵来看,两者并无相同之处。一个是“协助”,即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另一个则是“矫治”,即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这显然是性质不同的操作。尽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操作本质上不同,但由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交互使用,有时也被混为一谈。例如,在咨询过程中,为了使求助者情绪相对平静,心平气和,以便进行心理交流,有时不得不对求助者实施放松治疗,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又如,在心理治疗时,若遇阻抗,无法切实地执行治疗计划时,往往要转向心理咨询,使用咨询技巧,改善求助者心态,以便使其配合治疗。两种方法交互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便容易使人误解两者就是一回事,无法区分开来。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钱铭依教授认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尽管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结合在一起,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其一、心理治疗的对象是病人,无论是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生理疾病还是社会疾病;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不是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状态基本健康,而心理上存在冲突的亚健康状态的人。 其二、心理治疗的目的着重是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治疗程序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着重是帮助咨客发现问题,靠挖掘咨客自身的能力来解除心理困扰。 其三、心理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又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病人必须听取医生的劝告、建议并服从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

都市白领最常见5种心理疾病汇总

都市白领最常见5种心理疾病 人们常以为女人爱哭爱撒娇,有了压力有也容易发泄出去,不会造成心理问题,事实恰恰相反。下面就是几种在女性中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各位应该更注意一下。 神经衰弱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失眠这一症状时有发生,其实失眠就是轻微的神经衰弱,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它是一种由于高级神经系统长期持续过度紧张,引起大脑功能轻度紊乱的精神状态。发病原因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情绪和长期内心冲突的因素,如学习、工作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不和、亲人亡故、长期思想矛盾等等,都可以诱发神经衰弱。 此外,此病还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神经衰弱患者往往具有内向、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主观、好强、急躁、自制力弱等特点,这些精神因素与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因而容易导致对生活的张弛调节障碍,使大脑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而发病。 自我诊断 如果出现敏感、失眠、多梦易醒和以上提到的大部分特征那就要当心了哦,要花些时间关注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些神经衰弱了。 Tips 心病还需心药医,最主要的还是保持平和开朗的心态,买一些具有放松身心功能的精油来帮助睡前的放松,睡眠好了整个人的精神自然也就好了。 抑郁症 抑郁症是因长期压抑,忧虑而引起的神经病反应。青年女性之所以容易患抑郁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青年女性不像同龄男性那样坚强,却要承受同样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可能是青年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的直接原因。 患有抑郁症的青年女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正常的生理周期也被打乱,症状多种多样,除了精神压抑、情绪低落等主要的精神症状外,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症状和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妇科症状也不少见。 自我诊断 抑郁症的表现通常是多样的,不能够仅仅通过某种现象就草率的作出诊断。但如果发现自己常常失眠,易疲倦,如自我评价低,否定自己或自我歪曲或者总认为生活无希望等,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如此的悲观。

22种儿童心理疾病以及治疗方案(网络整合)1

一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原因: 1、如果是3岁以前婴幼儿,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2、缺少微量元素,需及时补充。 3、家长对孩子的卫生和健康关心不够,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指甲长了不修剪,而用牙代剪,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不良习惯。 4、家庭不和,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经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缺乏家庭的温暖感,使小孩心灵受到伤害或压抑,导致情绪紧张,孩子会用吮咬手指来转移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绪。或者孩子处于孤独寂寞当中,靠啃指甲打发时光。 5、学习压力大,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不自觉的咬手指分散精神、减轻压力。 心理疏导: 1、家长不呵斥打骂。对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为,在进行矫正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千万不要大声呵斥、恐吓、打骂,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因为这样只会强化这种行为,使孩子感到更紧张,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直接告诉孩子,吸吮手指头是小小孩的动作,是小小孩的习惯,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再这样做是很难为情的。而且要指出这是不良习惯,不卫生,容易引起疾病。 2、对于孩子因吸吮行为及咬指甲行为,遭受小朋友讥笑时,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要鼓励孩子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树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万不要在众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为的信心。 3、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注意满足孩子被爱和被关怀的情感要求,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并多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睡觉,在睡觉前给孩子以抚摸等温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4、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常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谈心、读书。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玩耍,给孩子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不闲待着,如让孩子玩积木、玩沙子、画画、做游戏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乐、活泼的活动中,以使孩子忘记这种不良行为。 5、适当调整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对孩子力求完美,不要过分强调竞争,不要对孩子不断加压,而要为他创设一个宽松的、温和的家庭环境,让他感到安全可信。你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如讲故事、唱歌、旅游、游戏等,让孩子宣泄内心的情绪,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增强自信心,逐渐克服情绪障碍。随着孩子情绪的调适,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逐渐得到改变。 6、可在孩子指甲上,涂苦味剂(如黄连),使孩子产生厌恶感,多鼓励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一些关爱,减轻其压力。 7、上述方法无效者,可考虑在其口腔内安装以重金属颚槽,使孩子很难将手指插入口中,持续放置半年,可达到纠正的目的。 8、个别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和抗强迫药物。 总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任何粗暴的斥责、恐吓不但无效,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甚至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加重咬手指的习惯。

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摘要: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的探讨。本文主要是以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社会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等心理治疗的经典理论作为依托,构建了既独立又依附于这些经典理论的关于心理疾病产生的机制,并且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持浅谈了心理疾病的治疗及预后。主要结论是心理疾病源于自我产生发展时期所产生的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 关键词:基本焦虑、基本敌意、心能、积极关注 1、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而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的心理学派和心理学家做过不同的论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强调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无意识的愿望与社会要求的矛盾所引起的根治于内部的问题,而心理治疗要尝试找到问题的无意识根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强调心理疾病源于转嫁或实现过程的阻碍。客体关系学家克莱因则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精神分析社会学家霍妮则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本文便是依据这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两个概念,并创造性地提出“心能”这一概念,来构建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2、产生

2.1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 在正式阐述本文的观点之前,有必要先对两个名词作出解释: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这两个概念最先是由霍妮提出,霍妮认为,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和满足的需要,或者说儿童与父母的人际关系失调,儿童便会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而对基本敌意的压抑和防御则导致了基本焦虑,也就是一种“在知觉可能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体验到的一种孤独和无助感”,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然而在本文中,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被视为产生于自我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而不单单产生于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产生于儿童与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婴儿学习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时候,自我便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弗洛伊德认为,当婴儿感到饥饿时,本我要求即时的满足,如果得不到,就会产生挫折感,而婴儿克服挫折的努力可能是导致成长的最初契机。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正产生于婴儿即时的要求第一次的不到满足的时,也就是说,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随着自我一起产生的。这里的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平行的,不同于霍妮的解释。 基本焦虑是向内的能量,它是婴儿认识到自身的弱小与无力而产生的不安与恐惧感,而基本敌意的能量是向外的,他是婴儿不能接受来自来自外界客观世界的拒绝与否定而产生的不满与愤怒。这两种论述是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这种假设类似于克莱因对于婴儿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治疗办法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治疗办法 1.自卑 (1)自卑的表现及其危害 自卑对人的身心发展三大危害: ①引起其他心理障碍,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与自卑感有关; ②容易消蚀人的斗志; ③自卑的情绪长期笼罩的人,还会诱发许多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对心 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2)自卑形成的原因 自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而导致自卑。学前儿童一般不知道自卑,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评价自我。他们的自我还停留在“自然我”的水平上;上了小学,“社会我”开始突现;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然而自我意识还不能一下子成熟,不成熟的表现就是过高或者过低地要求“自我”。过低要求自我的人,得过且过,因而也不容易自卑。问题出现在过高要求自我的人身上。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都比别人强。可是现实中的自我达不到,因此就自卑起来。据研究,自卑的人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中等或者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因为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②生活中的挫折导致自卑。哲学家斯宾塞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有的人原本是豪情万丈,但是由于遇到了挫折,便觉得自己太无能,因而瞧不起自己。 ③身体上的缺陷。体形、体力、相貌、身体功能等方面的缺陷,常常使一些人觉得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淖中难以自拔。如太监、残疾人、痤疮患者、性功能低下者。这种自卑的本质原因仍然是心理因素。 (3)自卑的预防和调试 ①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自我评价,改变自我意象。自我意向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人的自我意向的形成,与以往的经验有关,也与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自我意向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始终与自我意向一致。自我意向是可以改变的。 当你有自卑感的时候,多想一想自己的优势、优点、长处。“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朵小花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凌峰、潘长江、葛尤、漠然。 ②正确地表现自我。扬己长,避己短,在人群中树立一个新形象。表现自己最拿手的、容易取得成功的。有了一次成功,自信心就会随之增强。久而久之,逐渐自卑就被克服了。 ③正确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坚持就是胜利”。经常使用这些暗示,自卑就回逐渐丢在脑后。

(完整版)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

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 及心理危机干预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 (一)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和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是否相一致。主要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言谈和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和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是否相统一。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睡

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都说明这种一致性。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是否相对稳定。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二)高校常见异常精神障碍的识别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成长中的一般问题,通过自身的调节、朋友家长及老师的相助,一般都可以顺利度过。但也存在着极少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性精神疾病等,这些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其成长成才和发展。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对自身和他人都存在着极大地破坏性,是校园潜在的危险和危机。作为学生工作者必须认识和学会识别这些精神疾病,做到及早识别,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1.精神分裂症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我们平时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长期的心理疾病容易引起抑郁,严重的会自杀,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心理疾病是普遍存在的? 1、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 大家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某网站对将近7000人的调查投票中,发现差不多有98%的人,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症状的心理疾病,比如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情郁闷、想逃避,甚至还有差不多10%的网友有胸闷等其他身体不适状况出现。 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如此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的疾病。而调查中的网友们这些表现背后其实隐藏着“心病”,诸如选择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心理疾病中抑郁症是“大部队”,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失眠等心理疾病患者超过5000万人。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7%~10%的老人也患有抑郁症,患躯体疾病的老人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0%。 2、心理疾病的表现 2.1、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夜惊、夜游、梦痍(经常被噩梦惊醒)。 2.2、情绪障碍。持续的心情低落、消极观念、兴趣减退、身体不适或消瘦、话少、活动减少;或情绪高涨、高兴愉悦甚至欣喜若狂及易恼怒、脾气急躁、言语多、自我评价高或夸大、行为卤莽、睡眠减少而精力充沛。 2.3、应激相关障碍。由强大的精神刺激或持续不断不愉快处境导致抑郁、焦虑、害怕情绪,警惕性增高、失眠、过分担心,遇到与刺激相似境遇感到痛苦。

2.4、精神障碍。思维特殊,有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或言语中心思想无法琢磨、行为异常、自言自语、表情淡漠、疏远亲人、生活懒散,部分病人有敌意、冲动,此类病人多不认为自己得病。 3、心理疾病的病因 3.1、升学考试的重负:带有这类病灶的人群主要是考生,面对着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家长老师的殷切期盼、自身一举成名的梦想和自我加压,使广大考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疾病。最近湖北对该省39个城市的初、高中的调查发现,考生中有各种各样的中轻度心理问题和疾病的高达72%。 3.2、长期溺爱中的独生子女:部分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也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辣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享受着家人的溺爱。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 因为现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人只要没有能力就会被挤下去。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样的话就很容易一些人出现了心理疾病,出现心理疾病大家知道的就是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所以说如果能及早的发现这样话也就可以及早的治疗,不会出现后期的问题。那么,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造成,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常见的表现为持续地高兴不起来,兴趣明显减退,感生活没

有意义,乏力、记忆减退,反应迟钝,自卑,失眠早醒、食欲下降、体重明显减轻,消极言行等。目前国内外业界公认的抑郁症治疗策略为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目前抑郁症在系统科学的治疗下多数患者能治愈,治疗不充分或不科学是导致抑郁症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常见的情绪障碍,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因,查体多正常,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病状多隐渐起病,呈持续发展,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由于对焦虑症的认识不足,往往患病后多在综合医疗机构就诊。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多数患者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上文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疾病,出现心理疾病的时候首先患者自己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还要家人之间对于患者的关怀。如果比较严重的话还是建议及时的去根据医生的指导治疗,毕竟严重的话是需要专业的指导去治疗,这样才会让患者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心理疾病治疗方法:癔症

心理疾病治疗方法:癔症 癔症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心理治疗】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心理治疗中,注意几点: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忌讳过多讨论发病原因。 2、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 3、以消除症状为主。主要采用个别心理治疗、暗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等。 个别心理治疗: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发展史、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状况、家庭关系、重大生活事件,以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表达、疏泄内心的痛苦、积怨和愤懑。医生要耐心、严肃的听取,稍加诱导,和患者共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治疗暗示治疗是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经典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暗示治疗的包括觉醒时暗示、催眠治疗、诱导疗法等。 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疗法之一。通过系统脱敏的方法,使那些原能诱使此病的精神因素逐渐失去诱发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预防复发的目的。 分析性心理治疗:医生可采用精神分析技术或领悟疗法,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到无意识动机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分离性多重人格、分离性感觉和分离性运动障碍。

家庭治疗:当患者的家庭关系因疾病受到影响,或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时,可采用此方法,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 【药物治疗】 尚无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癔症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脑衰弱、疼痛、失眠等症状和身体不适感,症状往往的诱使患者发作的自我暗示基础,使用相应药物控制 症状十分必要。 药物治疗需针对症状进行合理选择,患者如伴有情绪问题或睡眠问题,可分别采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及镇静催眠类药物;如果 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药物的剂量应以中、小剂量为宜,疗程也不应过长。 护理方法 护理上加强心理疏导,采用支持心理治疗方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多给予关心、同情、安慰,给予患者生活上必要的帮助,多做细致的思想开导, 辅以热情的关怀。随时疏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情绪调节治疗癔症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富于幻想,急躁,任性,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疾 病发作时,如果亲属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不当,会形成新的不良暗 示因素,造成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因而患者服药期间要求 亲属应保持镇静,避免过分关注和过分热情,避免惊慌失措,要正 确对待该病的发生。为改善患者的不愉快情绪,亲属可有意识地转 移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兴趣的事物或让患者暂时离开当时环境。注意到这些问题本身就可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对药物治疗也大有裨益。 疾病预后 癔症的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大 多急性发作的患者经过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治疗症状可 缓解。但慢性患者预后通常不佳,少数患者若病程很长,或经常反

中青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防治

中青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防治 作者:黄亨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心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一个人在为事业奋斗的途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有Array如下几种: 1、严重自卑。著名心理学大师A·阿德勒在其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我们每个人 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 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自卑感人人皆有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勇气面对现实,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自卑感就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当你改进了处境之后,自卑感就会被摆脱。可怕的是,当你面对困难的处境而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绝对无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之时,自卑感便变成自卑情节。有自卑情节的人,他们会默认自己在生活中的软弱和无能,他们会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大大地限制起来,从而不敢主动地、勇敢地去奋斗人生。 例如有一位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写了不少小说,由于严重的自卑,总不敢寄出去。后来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寄出了一篇,很快就发表了。这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不久他就成了一名有点成就的小说作者了。因此,在人才成长中,严重的自卑感是首先要克服的心理疾病,一个老是怀疑自己才能的人,往往不敢怀疑书本;而对书本上的每一句话都不敢怀疑的人,往往很难有什么创新。过于自卑就容易自毁,因为强烈的自卑感会扼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扼杀一个人的独创精神,它像一堆坚冰把天才的火花包裹起来,使聪明才智被埋没。要成才,首先就要打碎自卑感这层冰,这样智慧的火花才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克服自卑感的唯一办法是增强自信心。笔者在《增强自信心》①一文中提出了增强自信心的三种方法:一是对人的智力及其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并非天生比别人笨,“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别人能干成的事情,我们就不可能干成吗?二是从人物传记中得到启迪和鼓舞。看一些人物传记,能使我们认识到许多伟人在他的事业开创之初,实在也很平凡,并非那么高不可攀。三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断地取得一些小成功就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定得高一些,但着手干的事情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干成了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对我们才能的证实和①参见:《四川青年》1981年第12期,第20页。 1 / 5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治疗办法

青少年常见得心理疾病及其治疗办法 1、自卑 ( 1)自卑得表现及其危害 自卑对人得身心发展三大危害: ①引起其她心理障碍,几乎所有得心理障碍都与自卑感有关; ②容易消蚀人得斗志; ③自卑得情绪长期笼罩得人,还会诱发许多生理失调与病变,最明显得就是对 心血管系统与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 2)自卑形成得原因 自卑得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形成成熟得自我概念而导致自卑。学前儿童一般不知道自卑,因为她们还不知道评价自我。她们得自我还停留在“自然我”得水平上;上了小学,“社会我”开始突现;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然而自我意识还不能一下子成熟,不成熟得表现就就是过高或者过低地要求“自我”。过低要求自我得人,得过且过,因而也不容易自卑。问题出现在过高要求自我得人身上.她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都比别人强。可就是现实中得自我达不到,因此就自卑起来.据研究,自卑得人智力水平与身材水平大都中等或者中上。可见,自卑得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就是因为主观评价标准太高得缘故。 ②生活中得挫折导致自卑.哲学家斯宾塞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瞧得太低就就是自卑。”有得人原本就是豪情万丈,但就是由于遇到了挫折,便觉得自己太无能,因而瞧不起自己。 ③身体上得缺陷.体形、体力、相貌、身体功能等方面得缺陷,常常使一些人觉得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得泥淖中难以自拔.如太监、残疾人、痤疮患者、性功能低下者。这种自卑得本质原因仍然就是心理因素. ( 3)自卑得预防与调试 ①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自我评价,改变自我意象。自我意向就就是“我属于哪种人”得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得认识与评价基础上.人得自我意向得形成,与以往得经验有关,也与人得思维方式有关系。自我意向就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人得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得.人得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始终与自我意向一致.自我意向就是可以改变得。

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及防治

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及防治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1、区分几个概念 精神病、神经病、神经症、精神疾病 1)神经病:神经病不等于精神病,它是指人的神经系统 (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发生器质性疾病。常见的神经系统 疾病有脑血管疾病、癫痫、中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在医学上,神经病属于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在医院里专门设有 神经科处理治疗这类病人。 2)神经症:亦称神经官能症。它是指非器质性的、大脑神 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它与神经病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器 质的、病理的改变。患者没有思维障碍,有自知力,会对自身异 常的心理状态感到十分痛苦。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中,有一定比 例的人患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神经症,从而给他们的学习、 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3)精神病:精神病不等于神经病,它是精神疾病中最严重 的一类,与其他疾病最大区别在于自知力的缺陷与丧失,对自己 精神症状丧失判断能力,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 4)精神疾病:精神疾病也叫精神疾患,是各种精神障碍的 总称,包括属轻度性质的神经症、人格障碍、身心疾病和重度的 精神病。 2、心理疾病发生的原因 1)生理:据上海市1961年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所做的普查 发现,亲属从远到近,其发病率由少到多,精神病人的亲属中得 精神病的可能均为正常人亲属发病率的6倍。 2)心理:当代的大学生是既往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体制下的 历史产物,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偏差,有很多还是独生子女,成长 过程中又缺少磨练,心理抗震能力较差,个性特征孤僻、不合群、 偏执。 3)社会:首先是大学生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当一

个大学生步入高等院校,进入大学校园时,面对的并不是轻松、 愉快的象牙塔,而是较差的生活、学习条件,是紧张甚至激烈竞 争的现实生活,有些学生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可能产生种种心理 障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使许多学生看到社会生活中,尤 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某些消极、 腐败乃至丑恶的社会现象,与其心中真善美的理想模式形成反差,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常见的几种神经症 1)神经衰弱 2)焦虑症 3)恐怖症 4)疑病症 5)强迫症 4、大学生常见的几种精神病 1)精神分裂症 2)躁狂抑郁症或简称为躁郁症 5、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 0)癔症 6、心理疾病的防治 1)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评价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生常见的几种神经症   1)神经衰弱:具有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精神兴奋度增高;情绪变化异常(容易产生焦虑和疑病倾向,容易伤感和落泪);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多 数患者有头昏、眼花、耳鸣、多汗等特点。 2)焦虑症: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患病者的焦虑与惊恐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 紧张不安与惊恐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称。

心理疾病的危害及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与治疗

心理疾病的危害 ●影响工作、生活、学习 ●影响人际关系 ●长期的心理疾病会导致生理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湿疹、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等。 ●因为自身痛苦,患者常会出现物质滥用、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

心理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抑郁剂 ●抗焦虑剂 ●情感稳定剂 ●抗分裂剂 ●镇静催眠剂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抑郁症 表现:情绪低落,悲观,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减少,兴趣低下,睡眠增多或减少,饮食减少,体重下降,性欲下降,全身不适,严重时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上述状态持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 治疗: ●抗抑郁药物治疗,如: ●心理治疗:阶梯式的认知行为疗法,改善负性认知,逐渐增加行为活动。

焦虑症 表现:不明原因的,没有必要的,难以克制的,过度的担心、紧张。持续时间可以较长,常伴有心悸、出汗、手抖、胸闷、呼吸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也可以急性发作,出现失控感、濒死感、晕倒等表现。 治疗: ●药物治疗:抗焦虑剂,如: ●心理治疗: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

器质性精神障碍 原因:阿尔采莫氏病、帕金森氏病、脑血管病、脑炎、颅脑损伤、颅内肿瘤、癫痫等 表现:出现幻觉(听到异常的声音、看到异常的人或物、闻到异常的气味、尝到异常的味道);出现妄想(怀疑别人迫害、偷窃、监视等),思维内容减少,反应减慢;情绪低落;言语行为异常、紊乱、减少或增多、攻击等;记忆力、计算力减退。 治疗:药物治疗为主 ●抗精神病性药物,如: ●抗抑郁药物,如: ●改善脑代谢药物,如:

睡眠障碍 失眠症 表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睡眠感缺乏,对失眠后果过分担心。失眠每周3次,持续1月以上。 治疗:心理支持加行为疗法。药物间断、小剂量地服用。 嗜睡症 表现: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持续1月以上。 治疗:小剂量的精神振奋药物。 睡行症 表现:睡眠过程中起床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 治疗:抗焦虑、抗抑郁剂 梦魇 表现:睡眠时常有噩梦出现,内容多涉及对生存、安全威胁的主题,伴情绪紧张、心悸、出汗等表现。能清晰回忆梦的内容。 治疗:认知心理治疗。小剂量安定制剂。

心理疾病治疗:抑郁症

心理疾病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 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 症患者死于自杀。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 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病。引起抑郁 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 异常、精神因素等。 一、抑郁症的治疗注意事项 【基本常识】 多种抗抑郁药物、物理治疗(如镇痛安眠枕)、心理治疗都可以治疗抑郁症。对有些病人来说,抗抑郁药物更有效;而对另外一些病人 来说,物理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更为有效;而对大多数患者来说,药物 治疗和物理治疗一起使用可能最有效。特别是对严重抑郁症患者, 物理疗法可以用来相对迅速地减轻抑郁症状,而药物则可以通过百 合清脑静神剂治疗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抑郁症后首先要使用抗抑郁的药物,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以后,再配合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还是要坚持服药。一般来说,抑郁症确诊后第一次患病如果坚持用药5年以上是 可以治愈的。 【治疗理念】 抑郁症的产生,看似伴随很多躯体症状,如心悸、胸闷、中上腹不适、气短、出汗、消瘦、睡眠紊乱、乏力或精力减退、食欲下降、性功能减退、体重下降、便秘、全身疼痛不适等,这些症状从医学 角度来看,似乎都能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而病人也的确服用 了大量的药物,有的甚至久病成医,对抗抑郁药物了如指掌。但是,长期服药后病情似乎并没有好转,有的却反而对药物渐渐形成依赖

性,更严重的甚至损害了身体的健康。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夸大对躯体症状的治疗与消除,而忽视了造成抑郁障碍的 心理因素——即病人潜在的有缺陷的认知方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消 极心理障碍,往往影响抑郁症的产生、维持和发展。而药物治疗并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状况。抑郁症正确的的治疗理念,找到产 生抑郁症的心理根源,并引导患者改变消极的认知模式,才能真正 为他们解除病痛提供帮助。 二、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 物理治疗(Physiotherapy或PhysicalTherapy)是以一种预防、 治疗、及处理因疾病或伤害所带来的动作问题的医疗专业。主要是 借着自然界中的物理因子(声光水冷电热力)、运用人体生理学原理 法则等,针对人体局部或全身性的功能障碍或病变,施予适当的非 侵入性、非药物性治疗来处理患者身体不适和病痛治疗方式,使其 尽可能地恢复其原有的生理功能。常见的有磁场疗法、替代性疗法、实验疗法、反射疗法、运动疗法等。 【磁场疗法】 磁场疗法(magnetotherapy),以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磁场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 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静、安眠、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常用的磁石是钕铁 硼磁矿石。镇痛安眠枕主要采用的就是钕铁硼磁矿石,它采用高科 技生物磁疗和远红外线双效治疗原理,由永磁体(钕铁硼磁矿石)和 红外线衬垫两部分构成的医疗器械产品,它利用钕铁硼高科技生物 磁场及纳米远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起到活血、镇痛、镇静、催眠和 消除焦虑等的作用,具有作用速度快、安全、方便使用的优势。可 有效的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替代性疗法】 对于传统西医不能治疗的抑郁症,可以使用替代性疗法,包含从饮食运动到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手段。包括针灸、意向引导、

常见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

常见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一)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类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对自己的异常心理表现完全丧失自我辨认能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当然也就不会主动求治。有些精神病是由躯体疾病引起的,如传染病、中毒、外伤及其他严重躯体病时出现的精神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症状是整个躯体疾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躯体疾病治好了,心理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这类障碍需要精神科和相应的内、外科医生共同处理,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医生。另一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其真正病因至今还不清楚,他们没有躯体疾病基础,需要精神科专科医生来研究和诊治,不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为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约占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60%,患病率在我国为0.l%-0.3%。长期随访结果表明,41%处于显著衰退或仅有部分工作生活能力,痊愈者仅26%,可见其危害性之大。病因、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白,虽有各种假设,但未被公认。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但非遗传性疾病,因仅有遗传素质与倾向。 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同程度地与现实环境脱离,沉醉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对外界事物情感反应可有淡漠甚至情感倒错或歪曲。意向减退,行为懒散。这是病的基本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可能保持和别人交往。但人们会发现他们有些表现使正常人不能理解。早期常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或幻觉。这些症状常使患者做出各种怪异行为。一旦发病,便逐步发展、加剧,自发缓解的极少见。 本症常见的类型有:①青春型,以愚蠢欢乐、性本能逸释为多见;②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③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为主;④单纯型,缓慢进展,后果极差。治疗方面,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均可选用,力争早期治疗,故长期随访服药。 2.偏执性精神病 偏执性精神病又名妄想性精神病。这是以妄想为中心的一组精神病,属于内因性精神病范畴。除妄想外,人格常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偏执性精神病,临床上主要分偏执狂及类偏狂性精神病。 偏执狂者主要有不可动摇的、固定的系统性妄想,慢性演进,呈不易缓解的“持久性”。妄想发展逐渐完整,从而自成体系。若不了解这些情况,会误认其人格结构完整,故很易被蒙蔽。对妄想对象可能行暴力伤害,因此带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患者无幻觉。难于治疗,必要时应长期收容疗养。 类偏狂精神病者也是以妄想为主,一般可伴有幻觉(以幻听、幻触为多见),但妄想结构不如偏执狂紧密,系统化程度较弱。人格也较完整;可保持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如还有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则属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如有明显精神因素,且因素消除后能较快缓解者,则属反应性类偏狂。偏执性精神病要与正常的猜疑相区别。猜疑有一定客观依据,或有可以理解的原因,经分析解释后不再坚持。偏执性精神病发病年龄较晚。 3.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又名应激性精神病,指的是一组有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所引起的精神障碍。这种精神创伤是超强度的急性刺激,或强度虽一般,但持续时间较久者。精神创伤是发生疾病的主要诱因,而且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一待精神因素消除,精神症状也随之消失。病前的人格多属情绪不稳定型。 临床表现围绕发病因素,有明显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与经历事件相关的不太荒诞离奇的妄想和幻听、幻视等,言语增多或沉默。急性发病者有轻度意识障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