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合并论文

企业合并论文

企业合并论文
企业合并论文

目录

一、企业合并方式 (3)

(一)企业合并的概念 (3)

(二)企业合并的方式 (3)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3)

【摘要】

企业并购会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争议不断的会计领域。其中,企业并购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直是争议的焦点,选择不同的并购会计政策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后果以致不同的经济后果,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会计准则正与国际会计准则迅速接轨,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20年代90年代那场全球合并浪潮背景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更好

一、企业合并方式

1.1企业合并的概念

企业合并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一家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对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企业合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合并的方式不同,也就产生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

B

购方企业即宣告解散,即 A+B=A。A 和 B 两家企业进行吸收并购,A 企业接受 B 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而继续经营,B 企业宣告解散,其法律主体和经济主体随之消失。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2.1购买法的涵义与特点

购买法,也称购受法,指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购买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认为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机器设备、存货等资产并

无区别,要求购买方企业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企业合并成本超过所获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作为商誉,在规定年限内分期摊销。

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项购买行为,其主要特点如下(从购买方来看) :

(1)所购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应按公允价值入账

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在确定目标企业的购买成本以后通常按以下原则将其分摊至目标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见表 1-1)。

(表1-1)

并和创立合并)或合并利润表(控股合并)中。

(5)留存利润

被购买企业的留存利润不能转入购买企业的报表(吸收合并和创立合并)或合并报表(控股合并)中。

2.2权益结合法的涵义与特点

权益结合法,也称联营法或权益合并法。权益结合法认为当一家企业完全以

其普通股去交换另一家企业几乎全部的普通股时,其实质是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了他们全部的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以达到继续共同分担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

基于企业合并是权益结合而不是购买,权益结合法具有以下特点:

(1)按账面价值计算购买成本

权益结合法视企业合并为股东权益的联合,而不是购买,因此并不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购买成本,而是直接以已被并入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定购买成

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留存利润均应转入合并后的企业(吸收合并和创立合并)或合并会计报表中(控股合并)。

2.3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比较

2.3.1适用行为不同

购买法适用于实质是“购买交易”的企业合并,把并购事项看作企业的购买行为,都是通过公平交易实现的。用现金、资产交换等方式进行的并购使用购买

法进行会计处理;对于用换股方式进行的并购,主张采用购买法者认为换股实质上是为并购融资而发行股票,体现的仍是双方的讨价还价,无论如何仍是基于公允价值的为实现并购而付出的代价。

权益结合法适用于实质是“股权联合”的企业合并,把并购事项看作经济资源的结合,等同于合并双方形成一个“新”的并且更加有效的实体,双方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与报酬,即两个企业的权益重新结合在一起。

2.3.2所依据的理论假设不同

购买法下,合并方企业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合并成本与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商誉;而在权益结合法下,由于其计价基础不变,资产负债均按账面价值计价,股本按发行股票面值计价,换出股票面值与合并方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可以看出,权益结合法中,不按照取得净资产所付出的代价,而是根据其账面价值决定净资产的入账价值的。因而,在这种方式下,不存在商誉的确认问题。

购买法下,合并企业的收益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收益以及合并日后被合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而在权益结合法下,不论合并发生在年度的哪个时点,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都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中。

购买法下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能增加,被合并企业留存收益不能转入合并企业,这样,虽然单个企业可用于利润分配的留存收益并没有减少,但合并后的可分配的金额却大大减少,会影响合并后股东的利益;而在权益结合法下,参与合并企业整个会计年度的留存收益均应转入合并企业,这

胀膨胀时期,资产的账面价值一定小于公允价值,因而资产存在未实现升值,实施合并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这些资产,增加合并年度的利润,如果继续使用这些资产,则可以较低的折旧费用与摊销费用与所实现的利润相配比,这使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大于购买法下的利润。因此, 在合并当年采用权益结合法能够在增加企业的利润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2.3.5对合并报表的影响不同

对资产的不同影响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存在会造成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同时购买法下的合并商誉通常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两个方面一并导致了购买法下的合并资产总额的增加会大于权益结合法。这也提示了在购买法下,可通过对各项增值的后期摊销,人为的控制合并后各期的盈亏状况。

对利润的不同影响由于购买法是将合并日前的收益及留存收益作为购买本的组成部分,而权益结合法则将这部分收益及留存收益纳入合并后企业的报表,因此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会大于购买法,这也说明权益结合法有人为操纵当期利

从合并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采用权益结合法,使得企业合并后的报告收益较高,相应的应交所得税也较高。

而购买法对所得税的影响是双向的,从各项资产的角度看,由于资产评估增值,企业形成递延税,当这些增值资产使用时,递延税逐渐转化为现实的税;从企业整体的角度看,由于评估增值资产的摊销,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从而降低企业的所得税,那么购买法下税的减轻更加明显。从被并购企业股东的角度

看,购买法下,相当于被并购企业股东转让了自己的股权取得现金收入。如果取得的收入大于股权的账面价值,则对于超过部分,被并购企业股东应当缴纳税款,并且其纳税责任是即期的。而在权益结合法下,被并购企业股东并未取得现金收入,得到的只是股票,因而其税要递延到被并购企业股东将股票转让时取得溢价时实现,即为延期税。

2.4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购买法的优点是对并购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从而更能反映企业合并的经

有可能使资源配置的宏观处理受到影响和损害。(2)由于权益结合法相对于购买法而言,可以给合并企业带来当期以致以后若干期后较高的报告收益,因此,这种情形有可能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来达到调节和管理报表盈余的目的,从而有可能使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合并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4.1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二元制格局

2001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原则上通过了对所有的企业合并都采用购买法核算,取消原来的权益结合法的提议。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权益结合法的修改和取消,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发了第20号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其中并没有完全采用国际通行规则,而是规定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处理方法,即对于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不形成商誉,合并对价与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调整权益项目。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

4.2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建议对策

(1)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严格的规定,保持它们之间的互斥关系。

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在实务处理过程中,要使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互斥关系,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IAS22) 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APB16) 的规定,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方法选择准则,或采用列举法规范运用权益结合法的限制使用条件,

在满足一种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条件时,就不能使用另一种方法,反之亦然,两者只能选其一。针对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可能出现的无序局面,权益结合法的应用范围应当严格遵守准则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按账面价值计价;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保持它们之间的互斥关系。并对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对其加以规范和限制。可以防止企业人为改变合并条件,任意选择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以达到操纵

制下的网络和高新技术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权益结合法) 作一些变通处理,让“无形资产”变成购并企业账面上“看得见的资产”。

(4)创设公允价值运用条件

一方面,很多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和实务都在不断演进和完善,因此我们应跟踪研究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借鉴其先进的理论和实务成果,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尽快完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抓紧制

定相关的公允价值应用指南,规定公允价值的取得方法,增加准则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尤其需要提高评估人员和审计师的技能,掌握科学有效的认定公允价值的方法,运用自己丰富的职业判断经验和相关的知识背景,在准则范围内灵活地进行业务处理,及时准确地取得公允价值。

(5)要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会计业务,会计人员只有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

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资产评估市场及其它外在条件的不断成熟,尤其是对公允价值,商誉及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日臻完善,必然会使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退出历史,从而出现单一的贿买法,以提高企业问的可比性,也避免了投资者因采用不同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而做出的次优化选择。

四、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4.1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购买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购买法,而购买法下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公允价值以及商誉。公允价值和商誉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首先,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较差,这往往能够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整个市场目前尚无法准确提供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

4.1.2权益结合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⑴增加报告使用者分析成本。当合并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在对采取两种方法核算产生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比较时,要承担许多分析成本,这是一笔额外的费用支出。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我国的企业合并运用权益结合法核算,而国外企业合并运用购买法核算,这样当投资者在比较和选择国内外投资机会时就会面临许多困难。

⑵利润操纵的空间仍然存在。虽然我国会计准则中已经要求将被合并方在合并日以前实现的净利润在利润表中单列一项反映,但对并入资产的处置却没有限制。我国国有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如果把这部分国有企业都视为在同一控制下,这些企业之间的合并全部作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处理的话,又给实际操作留下了巨大的操纵空间。

4.2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存在问题的建议

4.2.1积极采取措施限制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滥用

企业合并中的估价应进行特殊的规定,以便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并且有效防范企业的利润操纵。

4.2.2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新会计准则中,一项重要的变化就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很发达的今天,公允价值往往会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操纵利润的工具,上市公司管理层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利益的公允价值,而商誉

同公允价值往往存在很大的关系,公允价值和商誉往往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两大利器。因此。为了避免管理层操纵利润,必须合理确定公允价值。评价机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允价值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也关系着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在对于公允价值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测定方法。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要加强商誉信息管理力度,新的合并商誉相关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人为可控因素,尤其是对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

【参考文献】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一企业合并[J]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会计研究》,2004年9月。

2.国际会计准则22号一企业合并[M] ,《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7月。

3.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第二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

4.汪祥耀,《会计准则的发展:透视,比较与展望》,第一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企业合并与合并会计报表》大连出版社,2005年。

.

18.惠言言.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J].财会研究,2007(6).

19.张煊.浅议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2)

20.Hemang,D,Henning,Srinivasan Krishnamurthy and Joseph Magliolo.2002.Does the Choice of Accounting Method Matter in Mergers?https://www.doczj.com/doc/c19268210.html, October.

21.Vincent,L.1999.Equity Valuation implications of purchase versuspooling accounting.Journal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22.Walter.J.R.1999.Pooling or Purchase:A Merger Myster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 85(Winter)。

23.Watts,R,L.and J.L Zimmerman.1986.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Hall.

24.Chatraphorn,P.2001.Accounting for Business Combinations:A Test for LongTerm Market https://www.doczj.com/doc/c19268210.html,

25.Aboody,D.,Kanznik,and M.Williams.2000.Purchase vejsus pooling in stock for stock acquisitions;Why do firms care?Journal of Accounting

企业并购论文

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可行性因素财务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并购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财务问题.而财务问题的解决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对并购的主要融资渠道及财务支付方式进行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出现所谓“并购风”.在90年代形成愈演愈烈之势1990年.全球企业并购案所涉及的金额超过4640亿美元:1998年这个数字猛增到25.000亿美元,而在2004年,该数字更达到创纪录的10万亿美元。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O%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一些顶尖企业却能够冒着巨大的风险知难而上.例如海尔集团并购案例、联想集团收购IBM 的PC业务等。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史.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并购的浪潮正向全球化推进.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动因和目的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活动的总称兼并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企业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企业保持其原有名称.而其他企业不再以法律实体形式存在收购是指一个企业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股票(或称为股份收购)的方式购买了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或者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资产(或称资产收购)的方式购买另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企业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扩大资产。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取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竞争;三是通过收购转产.跨人新的行业。当然并购有时也与以上目的无关,如可能仅仅为当龙头老大或是盲目追求企业扩张等等。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可行性因素 企业成功并购需要从目标选择.到对目标公司的评价.再到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对企业并购的财务可行性因素进行准确而又具体的分析.就会为并购的成功奠定稳固的基石。 (一)目标企业的选择及其价值评估 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要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分别对待。对于目标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1.收益分析法。就是以市盈率和每股收益为基础,是一种短期分析。2.市场模型。这种模型把一种股票的收益与综合市场指数联系起来,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股票收益可能随着市场收益线形变化。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描述包括上市股票在内的各种证券的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模型。 对于目标非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1.资产价值基础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评估价值标准主要有:帐面价值;市场价值;清算价值;公平价值;续营价值。以上五种资产评估价值标准的侧重点各有差异.因而其使用范围也不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汇总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企业合并的定义及其作用 1.1企业合并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Committee)第22号准则《企业合并》指出:企业合并是一家企业取得对另一家或多家企业控制,或者联合两家或更多企业的结果。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颁布的1970年11月起生效的第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第一段对企业合并所下定义为:企业合并指一家公司与一家或几家公司或非公司组织的企业合成一个会计主体。这一会计主体继续从事以前彼此分离、相互独立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第37条规定:企业合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发生支配性影响的联合方式。欧盟1990年9月21日生效的合并条例规定:企业合并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或者控制一家企业的个人,收购一家或多家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直接控制权或间接控制权;其形式可以是购买企业的资产、股票,或是采用合同形式及其他形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 并》(CAS20 P2) 中规定,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由此可见,各国法律对企业合并的表述虽有差异,但概括而言,企业合并的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通过取得财产和股份,合并为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广义上的企业合并是指一企业通过控制一个或多个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而对他企业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的行为。 1.2企业合并的作用

企业合并具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首先,企业合并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企业外部扩展既可以便企业得到迅速扩展而不加剧竞争,提高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大幅度地节约企业扩展的成本,又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短期借款能力,而且,企业合并可能给有关方面带来税收上的好处,对合并企业的所有者来说,以其在原有企业的权益交换一家大公司的股份,而不是出售企业得到现金,可以免除税收上的负担。在被吸收合并的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累计亏损的情况下,如果税法允许将这种亏损抵消合并企业以前年度或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则企业合并会给合并企业带来税收上的好处,如果被合并企业长期亏损,将来不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则该企业不可能独自获得这种税收上的利益。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企业合并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他们的地位。其次,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企业合并如果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就容易形成垄断,而形成的垄断企业必然会排斥其他竞争企业进入市场,从而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从而会使经营者抬高物价,导致物价上涨,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要合理利用企业合并来达到经营者的目的,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也能够维护市场和谐发展,需要合并企业经营者正确选择企业合并方法。这也需要企业经营者能够对企业合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 2.1企业合并按法法律形式分类

(完整word版)企业并购文化整合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 一、引言 陶斯·佩林咨询公司专门研究了过去10年间180多个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得出的结论是,成功的文化整合是并购得以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1]根据KPMG公司的一份全球性研究报告,指出了增加成功可能性的6项并购前活动,其中解决文化问题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2]对文化整合的关注已经被证明为并购成败与否的“分水岭”,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对于并购的迫切可能会是一种代价高昂的冲动。[3]而选择什么类型的文化整合模式,是企业并购后进行文化整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因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整合模式,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决定了企业并购整合后不同的控制范围和经营模式,进而决定了并购成功的可能性。 二、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研究回顾 Berry是较早提出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模式的学者,他认为购并双方共有四种文化整

合模式,即文化融合、文化同化、文化分离、文化消亡[4][5]。Cartwright和Cooper根据并购的动机、目标和权力的运动,提出企业并购三种可能的合作关系类型[6]。后来,又有许多学者基于他们不同的研究视角和 研究方法,提出了多种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类型。 总结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一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整合模式是根据并购双方文化交叠的标准划分的。另一方面,众多学者提出的整合模式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超出以Berry提出的融合、吸纳、分离和消亡四种文化整合模式,基本上是在Berry提出的四种模式基础上对其略作适当改进而形成的。 三、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评述 应该说,以往的文献为我们对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析了不同文化整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企业的文化整合实践也具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以往对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大都

企业合并论文解读

目录 一、企业合并方式 (3) (一)企业合并的概念 (3) (二)企业合并的方式 (3)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3) (一)购买法的涵义与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权益结合法的涵义与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比较 (5) (四)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9) 三、我国企业合并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9) (一)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二元制格局 (9) (二)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建议对策 (10) 四、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2) (一)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1、购买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2、权益结合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存在问题的建议 (14) 1、积极采取措施限制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滥用 (14) 2、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4) 五、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摘要】 企业并购会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争议不断的会计领域。其中,企业并购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直是争议的焦点,选择不同的并购会计政策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后果以致不同的经济后果,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会计准则正与国际会计准则迅速接轨,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20年代90年代那场全球合并浪潮背景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更好的反映经济行为的实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而促进证券市场上资源的有效配置,取消了权益结合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还不是强型的、完全有效的市场,我国并没有完全引入国际会计准则。 本文阐述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涵义、特点、不同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合并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指出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有利于准则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购买法权益结合法二元制格局

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 易或事项,或者是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或几个企业控股权的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必然带来合并企业及被合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 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涵义及特点 目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由于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国际会计界对这两种方法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着。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CAS No.20)保留了两种方法并存的格局。但企业合并不能任意选择这两种方法,它们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一)购买法的涵义及特点 国际上不同的权威会计组织对购买法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是“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来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企业)的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APB在其1970年发表的Opinion No.16中指出购买法是“核算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的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收购公司按照收购成本记录收购的资产减负债。收购成本与被收购公司的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减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记录。收购公司的报告收益包括被收购公司在收购后的经营业务,以收购公司的成本为基础。” 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购买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

一桩买卖,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资产并无区别,因此应采用传统会计处理方法,即对所收到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用与之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量来衡量。合并后,经济资源流出方获得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而被合并方则丧失了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 购买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实施合并的企业,应按其成本进行核算,其成本为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交易发生日购买方为了取得对其他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而放弃的其他资产和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加上其他任何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购买的费用。 2、如果被合并企业丧失法人地位,购买企业收到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应按公允价值入账,合并成本超过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如 3、收益包括合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和合并以后被合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因此企业合并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会增加,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得转入实施合并的企业。 (二)权益结合法的涵义及特点 权益结合法又称联营法、股权合并法。IASC的定义为:“参与合并的股东联合控制它们的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而且,参与合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是购买者。”APB在其Opinion No.16中也指出:这种联合(指权益法)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企业获得另一个企业的控股权,但实质上是两个企业股东权益的结合;联合企业集团内难以分辨谁是取得者、谁是被取得者;联合前后的管理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并购作为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低成本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现代经济中已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的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战略结构、管理风格等都具有指导和决定作用。一般来说,并购双方的企业在文化上同质的部分往往不多,常常表现得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性。企业并购以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不认同并购企业的价值观,不喜欢并购企业的管理作风等,并购后的企业便很难管理,这将严重影响并购后企业的有效运作和最终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并购后的企业双方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需拥有一个共同的团结核心,即共同的核心文化或至少是“文化上的姻缘”,这就需要进行并购企业间的文化整合。许多研究表明,并购整合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企业文化的冲突。 一、并购企业的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冲突是并购后企业冲突的集中表现,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对问题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和判断的认识差异上。并购企业的文化冲突所导致的并购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冲突。企业形象是并购后人们最容易关注的。一开始人们总是关注进行并购的两家企业的形象,特别是它们之间可分辨出的不同之处。如不同企业的领导风格、管理者的行为和态度、员工行为准则的区别以及企业的声誉等,甚至连最细微的差异也会引起人们的注

意。 2.经营理念差异与冲突。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还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以互惠、互利、效率为指导思想,考虑对社会的责任。在管理中实现“双赢”,但不同企业并购后在这方面认识不一,往往产生冲突。 3.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两家企业之间可以认识到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更明显。企业并购中的差异由市场反映出其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上更深层次的差异。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企业并购后其文化差异与冲突集中地反映在个人价值观上。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主要是对待风险的态度的冲突。对普通员工来说,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冲突集中表现在对待工作和成就的进取精神上,被兼并的企业通常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员工缺乏主动性与进取精神,他们的价值判断以少干为荣,以偷懒和不劳而获为荣,以这种价值观支配的行为方式必然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就并实现自身的价值的优秀员工的价值观发生冲突。 二、企业文化整合的涵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的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不易被察觉,“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曾指出:企业文化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或者是下意识的东西,是一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东西。因此,人们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已经习以为常,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企业收购与兼并期末论文

近期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实施购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统计学院 09级统计学专业李雨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跨国并购之风,劲吹全球。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过的四次并购浪潮,这次有着不同以往的许多新的特点。 一般,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Cross-border mergers)和收购(Cross-border acquisitiongs)。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跨国兼并中,被兼并放原来的法律实体地位不复存在,最终结果是两个法人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如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公司并购后,用新的公司名称英国石油-阿莫科公司(BP-Amoco)代替原来各自的公司名称。而在跨国收购中,被收购方原来的法律实体地位依然存在,只是改变其产权或经营管理权归属。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的跨国并购中,跨国收购占绝大部分。跨国兼并仅占跨国并购的不到3%,以至于在实际意义上,跨国并购基本上就意味着跨国收购。基上述对跨国并购的理解,我国目前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并购还很少,大部分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都不能归纳为跨国并购的范畴,即便是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取得了51%以上的股权。事实上,在国际惯例上,人们一般讲这些形式算作是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新建投资(绿地投资)或战略联盟中的“产权联盟(equity alliances)”。 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了扩大规模、快速市场无非是使用两种办法,或者新建或者通过并购。跨国并购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发达而兴起,因此大多数跨国并购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发生在大型的跨国公司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的跨国并购由于并购方和被并购方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法律比较健全,一般都按照市场竞争规律进行,固然并购会对并购双方的市场结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等方面产生影响,但对各自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小。但如果发达国家的公司并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情况就会发生巨大转变。 跨国并购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飞速发展,跨国并购数额陡然增加。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编辑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87年跨国并购的数额为745.09亿美元,1995年达到1865. 93亿美元,以后逐年增加,1996年为2270.23亿美元,1997年为3048.48亿美元,1998年为5316.48亿美元,1999年猛增到7644.04亿美元,2000年达到最高峰,并购额达到11438.16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14919.34亿美元的76.7%。2001年又下降到5939.60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7351.46亿美元的80.8%,跨国并购额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不降反升。①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并购时代。美、欧、日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人们,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方式,而外部方式主要是并购。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指出:“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但在新中国建立后的40多年里,中国企业并不存在并购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有制的框架范围内,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属于同一个“全民”,以及受全民信任委托有产权主体及有别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产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大一统”的情形,也有别于典型的市场体制下产权主体定义明确的情形,而是表现为由所属主管部门或所属当地政府对该企业拥有某种意义上的部分产权,所以产权的交易具有有偿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准兼并”。

企业文化与企业并购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企业文化与企业并购 姓名:陈振家 年级班别:人力07-3班 学号: 310710030316 授课教师:王晖

时间:2011 –1 -3 摘要与关键词 《企业文化》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很有必要进修的课程,本课程是边缘交叉课程,需修完《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学习结束之后,我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发展、构成、作用、影响等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与身边的相关资料,我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并购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企业并购行为愈演愈烈,因而,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并成为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器。但从企业实际并购结果来看,成功率只有43%,而在那些失败的并购案件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因此,了解我国企业文化整合迟滞与失败问题归因尤其重要。企业并购后整合难,但最难的莫过于企业文化的整合,所以研究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 本文结合企业并购文化整合实际,对企业文化及其整合模式、企业并购进行分析,探讨了企业并购的特点、企业文化的整合途径,并给出相关建议。 本文关键词:企业并购,企业文化,文化整合

引言 联想并购IBM,吉利并购沃尔沃······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企业开始了步伐很大的并购之路。然而,气候的议论甚至非议却也不断出现——这样的“小吃大”能成功吗?这样的并购是不是在“大跃进”······而更多的议论在于:并购以后怎样进行有效地文化整合?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会不会导致并购的最终失败? 企业文化与企业并购到底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的差异应该怎样解决?文化的整合应该怎样进行··· 下面本文进行相关问题的阐述与研究,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教,不胜感激!

企业并购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课程名称企业并购与重组 开课学期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焦继军 姓名董子杭 学号201521041003 所学专业金融硕士 所在院系研究生院 2016年7月26日

上汽并购南汽案例分析 一、并购背景 2007 年12 月26 日上海汽车(SH.600104)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上汽集团以20.95 亿元现金和上海汽车3.2 亿股股份的代价收购南汽集团控股股东——跃进集团旗下的全部汽车业务,交易总金额超过为100 亿元。诞生了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拉开了国有汽车资产重组序幕。按照上汽与跃进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跃进集团下属的汽车业务将全面融入上汽,其中的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将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及服务贸易资产将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上海汽车将出资20.95 亿元购买跃进整车和紧密零部件资产,跃进将持有上海汽车3.2 亿股股份和东华公司25%股权。同时,根据上汽与跃进商定的初步规划,双方将在资金、研发、营销、制造、采购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整车与零部件、国内与国际等业务上发挥协同效应,通过全面合作将上汽集团建成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把南汽建成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至此,上汽短短数月间在资本市场一系列复杂的兼并收购加融资的“组合拳”暂时收官,该套拳术以数十亿元并购南汽为核心,以十数亿元收购上柴股份(6008 和为并购目的等而发行高达120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为两翼,基本奠定了上汽在乘用车主业之外开拓的又一大经济增长发动机:商用车业务。由此,已经拥有国内丰富产品线的上海汽车,在与一汽、东风三国鼎立中拥有了更明显的优势双方的全面合作不仅有利于高起点推进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实现长三角地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行业优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一)

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一)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企业扩张和发展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并购作为企业向外扩张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同时,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很快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达到快速积累资本、占有更多市场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并购是企业迅速完成经营扩张、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最佳途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必然面临参与并购的企业之间原本相对独立的企业资产、组织机构、人员、品牌和产品以及企业文化的重新整合问题。其中,企业文化的整合在企业并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其独特性和延续性,是影响企业永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企业并购能否最终成功有赖于双方文化的成功整合。并购企业如何顺利无缝整合双方的文化,为并购后企业的永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众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企业文化整合远比生产、营销、财务整合来得复杂。通过文化的整合,克服双方的企业文化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且以此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来形成员工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形成共同的企业目标、企业理念和企业形象。而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逆向性,

首先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开始磨合。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惰性和传递性,使精神文化的整合显得更难、时间更长。按照企业文化要素对象的不同,企业文化整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 企业精神文化是含于企业群体内,具有导向、激励、内聚、自控和协调能力的文化渊源。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是企业员工潜能发挥的催化剂,而价值观念又具有惯性和传递性。因而不同的企业文化冲突整合,更在于企业价值观念的转变与统一。 1.企业价值观的整合。并购中不同的企业必然带有不同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企业员工对企业目标、企业的市场形象、员工对成功的标准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企业不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如果不尽快调整价值观,必然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企业并购后,要把员工的价值观念的整合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将其规范为一种新的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的价值观。要对原有的状况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有利于并购后新企业的发展,哪些防碍其发展;强调新的价值观。对原有企业价值观念中有利因素果断地加以吸纳,对于不利因素必须摈除。在扬弃的同时,还需要在新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和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一旦条件成熟就要以新的企业价值观念取而代之;注意对员工个体价值观的确立,对于新的价值观员工内心转变往往经历:抵触——服从——认同——身化。只有达到身化以后使企业新的价值观为大多数员工所共同拥有,形成预期的企业文化所要求的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论文

一、绪论 下面从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阐述。(一)研究背景 企业的并购与重组是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加快发展的一种有效的资本运作形式,可以说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形式之一。我国企业并购经历了启动、沉寂、蓄势待发和蓬勃发展进入高潮的发展轨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第六次企业并购浪潮迭起,我国企业并购也逐渐进入高潮,会同全球化的经济背景深刻推动我国的企业深度重组和产业整合。企业并购、重组所涉及的会计、税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并购与重组在交易对象、主体、价格、结果等方面与传统商品交易的差别影响着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使得现代财务会计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涉税问题随之繁复。 (二)研究意义 纵观有关并购、重组的科研论著与学术论文,对并购、重组的税务筹划问题的论述为数不多。税务安排能节约税金支出,是企业并购、重组增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所以,如何在现行的会计与税法制度下合理的进行税务筹划,也引起了众多企业的关注。我们以并购与重组的税务筹划为研究对象,是对该领域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将从国际、国内关于税务筹划的研究评述及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与重组中税务筹划的研究述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国际上关于税务筹划的研究述评 早在19世纪中叶,意大利就出现了包含有税务筹划行为的税务咨询业务,但税务筹划真正从法律上得到认可并为社会所关注,要追溯到20

世纪30年代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在判决过程中,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此案发表了有关税收筹划的声明:“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11]汤姆林爵士的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至此,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涉税案件的判决中仍常常引用到这一原则精神。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于税收筹划的文献资料才开始大量涌现。当时以税收筹划为主题的财经杂志有《会计师税务》、《税收筹划》、《税收顾问》、《财务规划》、《财务世界》、《会计工作》等。[9]近年来税收筹划的新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一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税收筹划进行研究分析。即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如LISREL模型),采集相关数据,或从政府角度出发,分析政府如何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征收更多的税款;或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利用税务筹划达到真正节税的目的。二是有效税收筹划与无效税收筹划的讨论。[10] 2、国内关于税收筹划的研究现状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企业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筹资、经营、投资、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涉税业务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条款,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纳税操作方案以达到企业税负得以减少或延缓,获得最大的税后收益为目的的一系列谋划活动。[1] 在我国,税务筹划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后,其功能和作用不断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所重视,已经成为有关中介机构一项特别有前景的业务。 3、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与重组中税务筹划的研究述评 我国对企业并购与重组中税务筹划的认识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不多。较早谈及并购行为税收因素是陈共、周升业等《公司并购原理与案例》一文中,是从目标公司、目标公司股东、兼并公司三个角度

案例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的操作方案

案例-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的操作方案 [案例]:现任思科主席兼CEO约翰·钱伯斯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收购专家,在收购过程中除了考察目标企业的技术因素,更要看能否消化吸收这个公司的科研人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公司的文化与思科有多大差异,由此来判断该公司的人才是否适合思科的人才需要。所以每次收购,钱伯斯都要带领一个“文化考察团”——由人力资源部成员参与的收购班子,对收购公司进行大量的定量分析。经过许多次收购,思科的文化也渐渐发生融合,形成了今天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很容易融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这样思科将那些购并进来 的公司变成思科的一分子,并且保留买过来的技术和人才,这就是思科公司快速成功的一个条件。 企业致力于建立基于与战略、HR协同的强势企业文化模式,重点培养忠诚于企业哲学,并能够系统思考、发展和实操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 企业建立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标杆管理,着重培植可转移性强的文化模式,树立企业品牌影响力,使之在扩张发展中,文化先行,沟通融合。 在对收购兼并的企业管理中,移植企业文化,派出能够较好把握企业文化精神的管理人才,以强势文化解决文化冲突,形成统一价值观管理。 可采取模式具体操作方案 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 被并购方完全放弃原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假设,全盘接受并购方的企业文化,使并购方获得完全的企业控制权。鉴于文化是通过长期习惯根植于心灵深处的东西,很难轻易舍

弃,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并购方的文化非常强大且极其优秀,能赢得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一致认可,同时被并购企业原有文化又很弱的情况。海尔集团文化整合为例。 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 指并购双方在文化上互相渗透,都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这种文化整合模式适合于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强度相似,且彼此都欣赏对方的企业文化,愿意调整原有文化中的一些弊端的情况。 分离式文化整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被并购方的原有文化基本无改动,在文化上保持独立。运用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并购双方均具有较强的优质企业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文化有所改变,同时,并购后双方接触机会不多,不会因文化不一致而产生大的矛盾冲突。 文化消亡式整合模式 被并购方既不接纳并购企业的文化,又放弃了自己原有文化,从而处于文化迷茫的整合情况。这种模式有时是并购方有意选择的,其目的是为了将目标企业揉成一盘散沙以便于控制,有时却可能是文化整合失败导致的结果。无论是何种情况,其前提是被并购企业甚至是并购企业拥有很弱的劣质文化。 文化整合模式具有多样性,并购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呢?一般来讲,并购企业选择文化整合模式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企业并购战略和企业原有的文化。 企业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例如以追求企业在财务、经营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为目标的企业并购,在文化整合时显然与仅仅以财务协同为目标的兼并不同。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查尔斯·甘瑟尔,爱罗那·罗杰斯,马克·雷那德著 干春晖等译 译者序 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曾指出,企业通过并购竞争对手而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近年来,全球的企业并购活动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增长。然而,并购交易的完成并不代表并购的成功,在过去20年里,国际上大的企业并购案中,65%的并购是失败的,没有获得预期的协同效应和财务回报。 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并购后的文化整合问题。科尔尼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并购失败的决定因素中,文化的差异位居首位。这种文化差异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差异。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组织内影响成员行为的价值、信念、规范和传统,它深植于组织的发展历程中,已形成的企业文化往往受到企业成员的坚定保护,所以很难被移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行为的指导力量,在日常行为中清晰可见,新成员常常不得不去接受甚至信奉它。当两种文化突然要求相互统一时,就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因此,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与此矛盾的是,现实中,许多并购企业的领导者常常会忽视文化整合这个问题,而且领导者通常会感到处理“硬性的”技术和经营管理问题比处理“柔性的”文化问题更容易。所以,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并购重组之风促使2万多家企业参与并购,转移存量资产达上百亿元人民币,其中,不仅有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与外国企业的并购,也有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很多合并之初看上去完美的“婚姻”最后解体了呢?这里面,企业文化的差异和整合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及企业家需面对的问题。 关于并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相关的著作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但并购的文化整合方面的著作并不多,如果你认真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本书的新颖和独特之处:第一,实用性强。本书的三位作者基于18年的对世界500强的咨询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实用工具——文化整合基础模型(CBF)。这个模型能帮助委托人找出并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从而预测这些差异在合并初期可能给他们带来的问题。并通过对“文化闪光点”的筛选,选择出推进整合进程、促成积极结果迅速产生的共同价值观、信仰和行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与利润操纵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与利润操纵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其中第20号准则为《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发布,改变了我国没有专门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实务中主要参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相应准则规定的局面。新企业合并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根据我国企业合并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但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操纵机会。 一、企业合并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在实务操作中,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 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在合并后被购买的企业丧失法人地位不再继续经营,被购买企业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转移到购买方。在购买法下,对所收到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用与之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公允价值来衡量,购买成本超过所取得的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合并企业的收益包括购买企业当年本身实现的收益以及购买日后被购买企业所实现的收益。 权益结合法则认为,企业合并是权益结合而不是购买,其实质是参与合并的各方企业的所有股东联合起来控制他们全部的净资产,以继续共同分担合并后企业主体的风险和收益,是原企业所有者风险和利益的联合。在权益结合法下,资产和负债采用账面成本核算,不存在商

誉确认问题。由于合并后的企业视同一开始就存在,不论合并发生在年度的哪个时点,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包括在合并后企业的损益中。 在购买法下,重估后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高于其账面价值,这些增值的资产将在以后年度通过折旧或摊销等形式转化为成本或费用,从而导致购买法下的成本费用要高于权益结合法。另一方面,购买法下合并企业当年的利润仅仅包括被合并企业购买日后实现的利润,而权益结合法下合并企业当年的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利润,而不管合并发生在哪一天。因此,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要高于购买法。因为合并后权益结合法仍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核算,而购买法以资产的公允价值核算,购买法下资产账面金额高于权益结合法,利润却低于权益结合法,所以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也要高于购买法。 购买法采用公允价值对购入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更能反映合并的经济实质,也便于投资者预测合并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而权益结合法虽然核算简单,但缺乏合理的概念基础,容易导致利润操纵行为。因此,国际上的做法是逐渐取消权益结合法,将购买法作为企业合并唯一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国际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美国是最早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国家,1970 年发布的APB第 16 号意见书《企业合并》允许同时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对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在参与合并企业的性质、所有者权益的结合方式、是否存在有计划的交易等方面提出了12项限制性条件,规定只有完全符合这12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2012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72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2,2012 (CumulativetyNO.472)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浅析 吴 亢 (北京吉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02) 【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合称。它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两个或多个企业优势互补的经营方式, 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双方都适合的规模, 实现各种节约成本的部署。而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将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分拆、合并等所形成的一种全新文化。它不是将原有文化简单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融合升华, 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 【关键词】企业并购 文化整合 在我国,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企业国际化呼声的日益高涨, 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方兴未艾。然而, 企业并购的成功概率并不高,并购的整体绩效并不乐观。大量研究发现,并购能否成功并不在于并购交易本身,而在于并购后的整合,而在并购整合中,企业文化整合既是关键难点,也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企业文化,能够从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上深刻影响企业的控制权与经营业绩。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并购双方因企业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必将造成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以及客户资源的流失,使得并购所预期获得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协同效应等化为泡影。 为减少和避免并购的失败, 探讨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中,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是其中的关键点。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一般区分为注入式、融合式、分离式和消亡式四种。在这四种模式之中,我们在此将着重理解消亡模式。笔者认为,注入模式稍显得过于强势,没有给与被并购企业足够的尊重;融合模式看似最为理想,但在实际中往往最不容易做到,这需要并购企业足够的虚心和耐性。而分离模式则有种貌合神离的意味,和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感觉上存在差距。在这里将重点阐述消亡模式。在当前背景下,消亡模式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条件作支撑的。被并购企业对并购方的陌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会轻易的妥协,这是普遍的事实。在一段时间内他们是无法调整自己放弃原有的文化而去接受一种全新文化的。而在一种共同参与的氛围中,这一点就变得容易起来。通过共同参与制定合并后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升华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因为大家都参与了这个过程,也即等于共同制定了游戏规则,他们也会相对自觉的遵守这个规则,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员工之间的问题。而一旦人力资源这一企业最核心的资源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整合距离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不会遥远。同时,消亡模式如果是基于重新定义战略的角度,根据战略目标的改变来重新定义合并后的企业文化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合理的。 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了消亡模式的身影。2004年12月8日, 联想正式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 时至今日,在上演了“蛇吞象”式并购IBM个人电脑之后,联想集团的营业额由并购前的29亿美元,攀升至2011年底的216亿美元,并购前占国际市场份额的2.4%,现在达到13.7%;并购前全球排名在十名以外,如今已跃居全球第二。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不禁也要思索, 并购后的企业管理层如何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中使并购的协同作用发挥到极致呢? 联想与IBM的差异可谓无处不在, 尤其是他们所植根的民族文化差异使得他们的文化距离更大。在最初的整合期,IBMPC业务所蕴含的西方管理思路对联想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冲击。联想通常是用户需求为核心,但IBM团队则坚信产品品质为重,用户需求是可以被引导的。IBM团队指标概念不强,但在联想,所有的事必须说到做到。文化及价值观的冲突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无法跨越,加上双方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双方的企业文化容忍度较低,因此采用消亡模式是最佳选择。 统一价值观成为摆在联想面前的最大难题。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联想的高层通过讲述联想的创业故事,联想要倡导什么,应该如何去改善,引导海外员工广泛讨论。通过展示公司的愿景,员工未来的前景,并充分表明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公司利益才是员工利益的保障, 倡导“一切以公司的发展为前提”的作风, 并逐渐推广。如今中外籍员工已对联想价值观形成空前共识。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能是技术或产品导向的理念,得到了员工的普遍认可。基于文化整合的角度,我们从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不是强势的推行原有的管理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员工,巧妙的采取消亡模式,以新联想的愿景作为共同目标,用一套全新的并且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价值观来指导合并后的新公司。从而避免了文化冲突的严重后果,使公司在良好的氛围中运行。 最后,提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一些建议。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一帆风顺的局面。我们认为,要提高文化整合的有效性,促进并购企业取得良好业绩,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保障整合的顺利进行。 确立地位相对独立的整合领导小组,积极引导。文化整合作为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者的支持和重视。并购企业有必要单独确立一个整合领导小组,该小组直接向兼并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负责, 组织、策划和领导企业文化整合管理的全部运作过程。对其职责权力范围给予明确界定, 以便今后开展工作。当企业文化整合管理全部完成以后, 这一执行机构即可宣告解散。 制定稳定的人力资源政策,同时留住关键人才。对“并购后”文化制度化,以达到有效的控制,保证输入变为输出,完成企业文化整合后的再造。文化制度化,就是指企业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 以企业文化为指导不断修正和完善管理制度, 以不断创新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企业文化的执行。执行企业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文化制度化。在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中体现出价值观的创新,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制度来检验价值观的落实情况, 而且员工也能清晰地领悟企业文化战略和发展战略, 当然也就会认同价值观。 作者简介:吴亢(1988-),男,汉族,湖北天门人,任职于北京吉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晏文) 234 Times Financ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